浅谈黄河下游防洪工程

合集下载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简介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简介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简介人民治黄五十多年来,黄河下游先后兴建了以干支流水库、堤防、河道整治工程、分滞洪区为主体的“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

同时水文、通信、信息网络及防洪组织管理等非工程措施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黄河下游防洪体系。

上拦工程有:干流的三门峡水库、伊河的陆浑水库、洛河的故县水库及干流上在建的小浪底水库。

下排工程主要是黄河两岸大堤、支流堤防和河道整治工程。

两岸分滞洪工程有:东平湖水库、北金堤滞洪区、封丘倒灌区、齐河展宽区(北展)、垦利展宽区(南展)、大功分洪区等。

非工程措施主要有∶防汛组织体系、防汛通信系统、水文测报预报系统、防汛信息采集系统、滩区分滞洪区的管理、工程抢险及防灾救灾等。

一、上拦工程1、三门峡水库三门峡水库坝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与山西省平陆县交界的黄河干流上,控制黄河流域面积68.8万km2,占全流域面积的91.4%。

水库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06m(大沽高程,下同),主坝长713m,坝顶宽22.6~6.5m,坝顶高程353m。

现状条件下防洪运用水位为335.0m,相应库容近60亿m3。

汛期有25个孔、洞(即12深孔+10底孔+2隧洞+1钢管)投入运用,现状启闭设备条件下连续开启或关闭一次约需8小时。

三门峡水库防洪运用原则是根据1969年“四省会议”确定的,即当上游发生特大洪水时,敞开闸门泄洪。

当下游花园口站可能发生超过22000m3/s洪水时,应根据上、下游来水情况,关闭部分或全部闸门。

增建的泄水孔,原则上应提前关闭。

水库非汛期控制水位310m;汛期平水时按控制库水位305~300m运用,一般洪水时敞开闸门泄洪,以利于水库的排沙和降低潼关高程。

2、故县水库故县水库位于洛河中游河南省洛宁县境内,是一座防洪、灌溉、发电、供水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按千年设计、万年校核标准兴建。

控制流域面积5370km2,占洛河流域面积的45%,占三花间流域面积的12.9%,设计总库容11.75亿m3 。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取土困难的原因和对策方案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取土困难的原因和对策方案
命财产安全。
意义一
减少洪涝灾害发生频率 和损失程度,促进区域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意义二
改善黄河下游地区生态 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 效率,促进生态文明建
设。
意义三
增强国家应对自然灾害 的能力,提升国际形象
和地位。
XX
PART 02
取土困难原因分析
REPORTING
土地资源紧张,取土空间受限
黄河下游地区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 十分宝贵,可用于取土的空地较少。
01
02
03
黄河下游流经地区
黄河下游主要流经华北平 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和 工业区。
地理位置特点
地势平坦,河流流速减缓 ,泥沙淤积严重。
重要性
黄河下游地区人口密集, 经济发达,一旦发生洪涝 灾害,将造成巨大损失。
历史洪涝灾害回顾
历史洪涝灾害概述
黄河下游地区历史上曾多 次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 给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
3
发挥专家和学者的作用,对防洪工程建设取土工 作进行科学解读和正确引导,提高公众的认知水 平和理解程度。
建立长效评估机制持续改进
01
建立防洪工程建设取土工作长效评估机制,定期对取土工作 进行评估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建 议。
02
加强对取土工作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和执行。
资源利用
在取土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资源利用,如利用废弃土场、河道清 淤等方式获取土源,降低取土成本。
创新性原则:探索新型取土方式
技术创新
鼓励采用新型取土技术和设备,提高取土效率和质量。
模式创新
探索采用新的取土模式,如公私合营、政府购买服务等, 降低取土难度和成本。

黄河下游防洪治理措施

黄河下游防洪治理措施

黄河下游防洪治理措施概述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流,也是世界上最泥沙的河流之一。

黄河下游地区位于中国的河南、山东两省,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经济区和粮食生产基地。

然而,由于河水泥沙含量高、河道淤积严重等问题,黄河下游地区面临着频繁的洪水灾害威胁。

为了保护下游地区的人民财产安全,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洪治理措施。

1. 河道疏浚河道疏浚是黄河下游防洪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黄河经过长期的泥沙淤积,导致河道断流、水势变浅,进而增加了洪水的冲击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黄河下游地区对河道进行定期疏浚。

疏浚工作包括清理河道底泥和水生植被,保持河道畅通,减少洪水的冲击力。

2. 建造防洪堤坝为了有效地控制黄河洪水,黄河下游地区大量建设了防洪堤坝。

这些堤坝可以有效地阻止洪水侵袭下游地区,保护人民财产安全。

防洪堤坝的建设包括加固现有堤坝、新建堤坝和减少河道侵蚀等措施。

通过不断加强堤坝的防洪能力,黄河下游地区的防洪能力大大提高。

3. 构建洪水调控工程为了进一步提高黄河下游地区的抗洪能力,黄河下游地区积极构建洪水调控工程。

这些工程包括水库、闸门、泄洪道等。

通过这些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可以调节黄河的水量,减少洪水对下游地区的影响。

同时,这些工程也可以利用洪水资源,提供水源供给和灌溉用水。

4. 强化监测和预警体系为了及时掌握黄河下游地区的江河水情,提前预警洪水灾害,黄河下游地区建立了完善的监测和预警体系。

该体系包括水文站、气象站、监测设备等,可以实时监测黄河的水位、流量和水质等信息。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及时发出预警,提醒下游地区人民做好防洪准备,减少洪水灾害的损失。

5. 加强防洪意识教育为了增强人民防洪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黄河下游地区加强了防洪意识教育。

通过开展防洪演练、宣传防洪知识等活动,提高人民的防洪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同时,加强防洪宣传教育,普及防洪知识,提高人民对防洪工作的支持和参与。

结论黄河下游地区的防洪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的,包括河道疏浚、建造防洪堤坝、构建洪水调控工程、强化监测和预警体系以及加强防洪意识教育。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管理存在问题与思考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管理存在问题与思考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管理存在问题与思考在经历了1998年特大水灾之后,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幅度增加对黄河防洪工程基本建设的投入,其投资接近建国以来到1997年50余年黄河基本建设投资的总和。

黄河防洪工程的建设管理和工程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确保黄河防洪专项资金的投资效益,黄河打破了过去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集“修、防、建、管”于一体的“自营式”的建设管理体制,初步实现了向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体制的根本转变,基本上达到了防洪工程建设三项制度改革对管理体制的要求。

为贯彻落实三项制度改革,黄委会制定了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

这些规章制度、办法的实施,对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责任、义务、权利更加明确,保证了工程项目建设规范有序进行,提高了建设管理水平,节省了工程建设投资。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各级管理部门始终把工程质量作为工程建设管理的重点,逐级建立了工程质量目标责任制、质量一票否决制和质量终身制,明确了质量目标、责任、权利和奖罚措施。

通过黄委会督查室对黄河防洪工程建设进行现场督查和工程质量飞检检测、省局质量监督站质量监督员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跟踪监督检查,强化了工程各参建单位的质量意识,促进了工程施工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推动了防洪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确保了工程质量。

但由于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及自身因素的制约,目前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在建设管理中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1旧管理体制的影响从过去黄河工程自建自管到现在工程建设的“三制”管理,实现了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分离,但在个别项目中,建设单位与承包商在合同关系的背后,同时又是上、下级关系。

这种关系在工程建设中的惯性自然导致了建设单位对承包商行使直接的领导权,越过监理方直接对承包商提出指示和命令,造成建设单位对监理工程师授权不够。

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监理单位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使项目建设各方关系复杂化,另一方面,在长期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上级主管部门与建设单位的领导关系,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项目法人责任制的落实。

黄河下游堤防工程的防洪抗震应对措施分析

黄河下游堤防工程的防洪抗震应对措施分析

黄河下游堤防工程的防洪抗震应对措施分析文章结合目前黄河下游堤防工程实际和建设状况,简单谈了一下应对措施,希望能得到有效补救和治理。

标签:放淤固堤;堤防;应对措施黄河是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悬河”,特别是黄河下游段堪称“二级悬河”,威胁着下游人民财产及人身安全,防汛抗洪一直成为我们的重要工作任务。

经历了“9·8”大洪水,防汛抗洪摆在了第一位,“5·12”汶川大地震后,水利工程的安全性能问题又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悬河”的形成本身对下游安全就造成了极大威胁,洪水加地震的危害更是无法估量。

因此,提高黄河下游堤防工程抗震性能十分重要。

放於固堤是提高黄河下游堤、坝、闸等建筑物防洪、抗震的最好、最经济工程措施,它是将混水泥浆(目前主要利用挖泥船或泥浆泵抽取河道或滩区泥沙)输送到堤防背侧,通过沉沙落淤,以达到培厚大堤断面,延长渗径长度的一种加固堤防工程措施,对解决漏洞、渗水、管涌等险情有显著的作用,可有效提高堤防工程防御洪水的能力。

1 放淤固堤工程存在的问题1.1 由于黄河下游现有堤防多是在历史基础上经过历次加工修筑而成,堤身内存在洞穴、裂缝等隐患未得到及时根治,放淤固堤工程实施后对堤防破坏很难避免。

1.2 堤防放淤固堤工程土质多为粉质细沙,大堤地势普遍较为低洼,地下水位高,渗水严重。

为阻止浸渗,虽然在淤区外挖了截渗沟,并与退水渠连通,但由于堤根地势低洼,截渗沟内常年积水,排渗效果不明显,有些工程完成后,较长一段时间仍然对堤防工程造成不良影响。

1.3 目前黄河下游放淤固堤工程施工的堤段,堤顶及背河堤身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纵向裂缝。

据统计显示,裂缝一般宽0.3-5cm,个别宽10cm以上;裂缝一般深50-500cm,个别深700cm以上;裂缝两测断面一般沉降差0.5-2cm,个别沉降差7-10cm。

由于处理裂缝的费用设计中没有考虑,至今未得到处理。

2 放淤固堤工程措施2.1 围堤是放淤固堤工程施工的关键工序,施工单位应根据工程实际地理环境,严格按照围堤质量标准和土质要求确保围堤质量,分段交叉作业,及时排出围堤内积水,尽量避免围堤渗透破坏和开口跑水等现象。

黄河下游排洪工程建设方案

黄河下游排洪工程建设方案

黄河下游排洪工程建设方案一、工程建设背景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泥沙最多、暴涨最大的河流之一。

黄河下游流经山东、河南、安徽等地,是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之一。

然而,由于河道狭窄、河滩低洼,当黄河泛滥时,常常导致周围地区严重受灾。

为了降低洪水造成的损失,保护沿岸的居民和农田,我们必须对黄河下游进行排洪工程建设。

二、工程建设目的1. 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黄河下游地区人口密集,洪水泛滥会给周围的居民和农田带来极大的危害。

因此,排洪工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 保障经济发展。

黄河下游是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之一,洪水泛滥会对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影响。

通过排洪工程建设,可以减少洪灾带来的经济损失,保障当地的经济发展。

三、工程建设方案1. 加固河堤。

黄河下游的河堤一直是很薄弱的环节,因此需要加固河堤,提高河堤的抗洪能力。

2. 挖深河道。

现有的黄河下游河道较为狭窄,需要对其进行疏浚,挖深河道,增加其排水能力。

3. 建设洪涝区。

在黄河下游设立洪涝区,将洪水引入洪涝区进行储存和排放,减轻洪水对周围地区的影响。

4. 建设水利设施。

在黄河下游地区建设一些水利设施,如护岸工程、蓄水池等,增加排水和蓄水能力。

5. 科学引导泄洪。

通过科学的泄洪方式,有效控制黄河下游洪水的泛滥范围,减少洪灾造成的损失。

四、工程建设进展目前,黄河下游排洪工程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河堤加固方面,一些地区已经完成了河堤加固工程,提高了河堤的抗洪能力。

在挖深河道方面,一些地区已经对河道进行了疏浚,提高了河道的排水能力。

在建设水利设施方面,一些地区已经建设了护岸工程、蓄水池等,增加了排水和蓄水能力。

五、工程建设影响黄河下游排洪工程建设对周围地区的影响是积极的。

它可以减少洪水对周围地区的影响,保护居民和农田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同时,它也可以保障当地的经济发展,减少洪灾带来的经济损失。

六、工程建设前景黄河下游排洪工程建设的前景是光明的。

浅谈黄河防汛工作存在问题与应对措施

浅谈黄河防汛工作存在问题与应对措施

浅谈黄河防汛工作存在问题与应对措施内容摘要::黄河防汛存在问题对策与建议:由于今年汛期黄河下游发生洪水的可能性较大,黄河防洪形势十分严峻。

因此,做好黄河下游的防洪工作,解决当前黄河防洪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确保黄河安全度汛,保障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的安全,是黄河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

本文指出了黄河防汛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1存在的主要问题1.1群防队伍组织管理不到位。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口流动频繁,沿黄群众外出打工经商的较多,尤其是青壮年人员长期在外,加之农村分田到户,人员管理难度大,从而使部分群众防汛队伍只是停留在数量和名单上,相当一部分人员根本不在本地,很难保证突发洪水时能召之即来。

另一方面,普遍存在群防队伍组织管理不到位问题。

官兵不相识、组织纪律松懈、防汛抢险知识贫乏等现象普遍存在。

1.2社会备料问题颇多。

黄河防汛料物储备采用国家、社会和群众储备相结合的方式。

就目前情况看,国家料物储备比较可靠,而社会团体和群众备料,有数量无实物或有实物无质量的现象相当突出。

如遇到工程出险,料物不足,必将贻误战机,甚至造成更大的损失。

1.3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滋生。

由于近几年黄河一直没来大水,加上小浪底水库建成后发挥拦洪作用,一部分人认为黄河下游防洪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

这种思想认识是防汛工作的大敌,必须坚决克服。

1.4堤防险点和隐患比较突出。

一是黄河下游堤防是在历代民埝的基础上经多次加高培修而成,填筑质量不一,堤防裂缝和獾狐、鼠类等洞穴隐患较多,堤身总体质量较差,防守难度大。

二是堤防老口门多,基础比较薄弱,遇大洪水时险象丛生。

三是近几年新建、改建坝岸较多,基础不牢固,未经大洪水考验。

四是黄河下游现有险工、控导工程标准低,整体滑塌险情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防洪安全。

1.5防洪非工程措施严重不足。

一是群众防汛队伍中外出经营人员较多,在位率较低;二是由于资金短缺,常备料物未达到足额储备,且常备物资更新不及时,年久老化;三是黄河报险通讯手段比较落后,通讯设备不足,不能满足防大汛的要求;四是由于防汛经费不足,防汛人员技术培训的广度和深度均受到制约;五是黄河部门防汛车辆配备不足,上堤道路少,大洪水时,若遇到雨天,抢险机械设备、运输车辆上堤困难,将会严重影响抢险及物资的调运。

对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区植被的分析

对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区植被的分析

对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区植被的分析摘要:近年来,对于黄河下游而言,洪涝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进而对于附近居民的安全以及当地的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

为此,一定要建立健全防洪体系,同时也要加强对黄河下游防洪工程的建设。

为了有效的在黄河下游建设防洪工程,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区中的植被所遭到的破坏得到降低,本文通过阐述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区植被的特征以及工程区的实况,合理的分析出影响植被的因素,并有针对性的对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区植被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黄河下游;防洪;植被;防护前言这些年,由于黄河洪涝现象越来越严重,为此,我国不得不加大对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的重视力度,为此,我国为了确保防洪工程的顺利完成,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财力以及人力,从而能够更好的对黄河下游洪涝现象进行控制。

就黄河下游而言,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泥沙问题,由于黄河下游有很多的泥沙堆积,进而不利于有效控制防洪的力度。

而且,一般而言,为了确保河道泥沙的减少,往往会通过保持水土这种方式,但是,对于黄河而言,因为其水土流失的面积很大,地形也很复杂,为此,一定要持续治理黄河的洪涝问题。

1.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区的实况黄河下游是指郑州桃花峪以下的河段。

因为在黄河下游的泥沙很多,进而出现黄河下游河床逐渐被抬高。

由于黄河下游的结构式上宽下窄的形式,而且黄河下游的断面相对复杂,往往会伴随滩槽。

就主槽来说,其流速大,而且是排洪的基本途径。

同时,主槽过流能力强大。

就08年的《防洪规划》而言,是这二十年来建设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区的前提依据。

在规划中标明要在2015年前建立黄河防洪建设体系,主要目的在于对洪水进行初步的控制,从而保证花园口不会出现决堤的情况。

而且,也要重视对黄河下游的治理,有效的控制好游荡性的河道,进而更好的确保周边的安全。

为了确保黄淮海平原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经济的稳定发展,要加大对黄河下游防洪体系的重视力度,促使黄河下游防洪能力的提高。

对于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区而言,其生态结构简单,主要是以人工种植业为主。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目前黄河下游防洪工程管理任务十分繁重。

针对工程管理存在管理手段和技术落后、设施陈旧和不配套、维修经费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工程管理建设的原则及对策。

规划期间,通过加强工程管理建设,提高工程的整体抗洪能力,对保障下游防洪安全起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工程管理;防洪工程;黄河下游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黄河的投资力度,先后对黄河下游堤防工程进行了4次大规模加高帮宽。

随着河床逐年淤积、抬高,加之气候变化,导致河情变化莫测,为增强工程抗洪能力,近年来又推出了标准化堤防建设,在堤防背河加固了100~80 m不等的淤背区工程,硬化了堤顶道路,种植了堤防临河30 m宽的防浪林防护措施等,极大地提高了黄河防御洪水的能力。

然而,由于工程点多、面广、战线长等诸多因素,工程残缺、工程面貌、边界保护、植树育林等方面管理不到位、养护不及时现象时有发生,在此就黄河防洪设施的工程管理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以便提升黄河工程管理整体水平。

1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1.1堤防工程由于黄河下游堤防工程是在原民捻的基础上加高帮宽修建的,纵比降为1:7800,顶宽9一12 m,所以堤防工程弯道、死湾多,但是,警示标志少,或警示标志有树株遮挡等,行车不易发现;部分段落行道林树株成活率不高,树株较小,品种杂,个别堤段树株稀少或面临断带的危险,降低了堤防工程的整体效应。

1.2淤背区工程淤背区工程是堤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淤背区的开发利用尤为重要。

由于淤背区工程是由黄河泥沙吹填修筑,个别淤背区茹土包边盖顶厚度不足、易于干旱,平整度差、浇水困难,致使栽植的生态林、适生林成活率降低。

加之部分近堤群众为了自己的眼前利益,看不到区域长期生态效益,毁树种地,放羊啃树,导致树木稀疏或断带[1]。

个别临堤群众垦堤毁堰种植农作物,严重破坏了防洪工程,造成淤背区外围围堰、隔堤单薄,遇到强降雨易发生大的水沟浪窝,降低了工程质量标准,严重影响工程面貌,增加了运行成本。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管理高质量发展路径探讨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管理高质量发展路径探讨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管理高质量发展路径探讨摘要: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较大,极端气候出现的频率较高,许多地区出现洪涝灾害的频率也随之增加,给当地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承担着黄河下游防洪、排涝、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社会公益性功能。

工程建设管理是将工程项目由图纸变为实体工程的过程。

本文通过对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与管理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新时期深化工程建设管理的几点建议,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高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河;下游;防洪引言目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被列为全国重要战略目标,黄河的保护与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黄河流域降雨频繁、强度大,洪涝和干旱的威胁较大,故有效解决水旱灾害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与我国高速的经济发展相伴而来的是水资源与环境承受力的降低,因此,我国水利建设的发展还有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黄河流域防洪形势以干支流骨干水库为核心、河防工程为基础、分滞洪工程为保障,辅以河道整治工程等,共同构建起黄河防洪工程体系。

黄河流域防洪调控理念为:以干支流控制性骨干水库为主要调控手段拦洪削峰,减轻下游防洪压力;以堤防为基础,发挥河道、滩区槽蓄作用;遇特大洪水水库调蓄能力不足、下游河道水位接近或者达到保证水位时,启用蓄滞洪区接纳超量洪水,保障重点地区防洪安全。

黄河下游是防洪最重要的河段,中游已建成三门峡、小浪底、陆浑、故县、河口村等干支流控制性水库,同时4次加高培厚下游两岸黄河大堤,完成了标准化堤防工程建设,开展了河道整治工程建设,完成了东平湖滞洪区防洪工程建设,明确了北金堤滞洪区为保留滞洪区,基本建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下游防洪工程体系。

现状三门峡、小浪底、陆浑、故县、河口村水库总防洪库容147.3亿m3,至小浪底水库正常运用期,总防洪库容约106亿m3,5座水库联合运用可将黄河下游花园口百年一遇洪水由29200m3/s削减至15700m3/s、千年一遇洪水由42300m3/s削减至22600m3/s,接近下游(花园口断面)大堤的设防流量;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基本完成,长度1371.1km,使艾山以上河段防洪标准达到近千年一遇;下游有险工147处(总长度334.3km)、控导护滩工程234处(总长度494.9km),可使大部分河势得到基本控制;下游有滞洪区2处,东平湖滞洪区为重点滞洪区(可分滞黄河洪量17.5亿m3),北金堤滞洪区为保留滞洪区(可分滞黄河洪量20.0亿m3)。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简介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简介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简介人民治黄五十多年来,黄河下游先后兴建了以干支流水库、堤防、河道整治工程、分滞洪区为主体的“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

同时水文、通信、信息网络及防洪组织管理等非工程措施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黄河下游防洪体系。

上拦工程有:干流的三门峡水库、伊河的陆浑水库、洛河的故县水库及干流上在建的小浪底水库。

下排工程主要是黄河两岸大堤、支流堤防和河道整治工程。

两岸分滞洪工程有:东平湖水库、北金堤滞洪区、封丘倒灌区、齐河展宽区(北展)、垦利展宽区(南展)、大功分洪区等。

非工程措施主要有∶防汛组织体系、防汛通信系统、水文测报预报系统、防汛信息采集系统、滩区分滞洪区的管理、工程抢险及防灾救灾等。

一、上拦工程1、三门峡水库三门峡水库坝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与山西省平陆县交界的黄河干流上,控制黄河流域面积68.8万km2,占全流域面积的91.4%。

水库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06m(大沽高程,下同),主坝长713m,坝顶宽22.6~6.5m,坝顶高程353m。

现状条件下防洪运用水位为335.0m,相应库容近60亿m3。

汛期有25个孔、洞(即12深孔+10底孔+2隧洞+1钢管)投入运用,现状启闭设备条件下连续开启或关闭一次约需8小时。

三门峡水库防洪运用原则是根据1969年“四省会议”确定的,即当上游发生特大洪水时,敞开闸门泄洪。

当下游花园口站可能发生超过22000m3/s洪水时,应根据上、下游来水情况,关闭部分或全部闸门。

增建的泄水孔,原则上应提前关闭。

水库非汛期控制水位310m;汛期平水时按控制库水位305~300m运用,一般洪水时敞开闸门泄洪,以利于水库的排沙和降低潼关高程。

2、故县水库故县水库位于洛河中游河南省洛宁县境内,是一座防洪、灌溉、发电、供水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按千年设计、万年校核标准兴建。

控制流域面积5370km2,占洛河流域面积的45%,占三花间流域面积的12.9%,设计总库容11.75亿m3 。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当前,黄河流域防洪减灾工作非常艰巨。

本文从施工技术和设备设施陈旧不配套,维修资金不足等方面,阐述了施工项目的管理与施工的基本原理和措施。

在整个规划中,要强化项目的管理和施工,以增强整个工程的抗洪强度,对于保证整个下游的洪水控制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

关键词:工程管理;防洪工程;黄河下游引言近几年,我国在黄河建设上持续投入,实施了4次大型扩容黄河下游堤坝。

由于河床逐年淤积抬高,加上天气变迁,河况多变,因此,为了加强黄河防洪的抗洪,近年推行了一项标准的防洪堤,在背河处修建100~80 m的淤背区,并将堤顶路硬化,并栽植了30米长的临河防浪林带,使黄河防洪的防洪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但是,工程点多面广,战线长,工程残缺,工程面貌,边界保护,植树造林等管理不到位,养护不及时等问题,本文对黄河工程建设管理中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提高黄河工程管理的总体水准。

一、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1.堤防工程黄河下游堤坝工程依原有的土坝而建,其纵向比降为1:7800,顶部宽度9一12米,因此,堤坝工程弯道多,死弯多,但警示标志不多,或有树株遮挡,行人难以发现。

分段落行道林的幼苗存活率不高,树种单一,在一些地区存在着树木稀疏甚至有断裂的风险,影响了整个堤坝的效果。

2.淤背区工程淤背区是河岸建设中最关键的一环,其淤背区的开发与利用显得十分关键。

淤背区是黄河的风化施工,在一些淤背区,茹土包边盖层厚度不足,容易干旱,平整度差,浇水困难,造成生态林和适生林的存活率下降。

加上一些河岸居民为自身的短期收益,忽视了该地区长远的环境保护,砍伐、种植、吃草,造成林木稀少或断裂。

一些河堤居民开垦围堰,栽植庄稼,对防洪设施造成了很大的损害,致使淤背区外围围堰、隔堤单薄,一旦遭遇暴雨,容易出现大的沟槽,从而使项目的质量和外观受到极大的损害,同时也加大了运营费用。

3.辅道路口辅道是黄河地区与各地区联系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黄河地区防汛救灾的主要通道。

漫话黄河防洪工程

漫话黄河防洪工程

漫话黄河防洪工程黄河史上最初的防洪工程,可上推至4000年前的原始社会。

“逐水草而居”的先民们为防止洪水侵害,用“水来土挡”的办法修筑一些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及附近的耕地保护起来。

共工氏“壅防百川”和“鲧障洪水”的传说,就是对该方式的形象描述。

禹治水时,采用了疏导法,即所谓“高高下下,疏川导滞”。

大禹以水为师,能够根据水流运动的客观规律,因势利导,疏浚排洪,比共工氏和鲧的治河方法前进了一步,实现了从单纯的消极的防洪到积极治河的转变。

真正意义上的堤防工程,至少在西周时就已出现。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从该警语所表述的内容上看,当时的堤防应小有规模。

到了春秋中期,堤防已较为普遍。

中原诸侯国之间盟约中提到的“毋曲防、无曲堤”,“无障谷、毋壅泉”等,指的就是不要沿河筑堤,不许拦河筑坝,堵塞河道。

战国时,诸侯国“壅防百川,各以自利”的现象仍然存在。

大概在秦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后,“决通川防”,这一混乱现象才基本结束。

不过,该时期的堤防,质量较差,靠它防洪还是没有把握的事,从上述将决堤比作极危险的事情,就不难看出。

西汉以后,随着黄河洪水灾患的日趋加重,在不断完善堤防工程的同时,分洪、滞洪、防险、河道整治等治河工程措施也由设想逐步变成现实。

宣帝地节年间(公元前69~66年),为畅通下游河道,避免堤防冲决,由朝廷组织实施了多处裁弯取直工程。

另外,还在一些险工险段采用石料衬砌的方式来护堤,称石堤。

这一做法,与今天的堤防护岸或护坡颇相似,主要是为了抵御水流的冲刷,保护堤身安全。

东汉时,又诞生了“八激堤”,堤防上有了埽工的雏形。

王景治河“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工程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北宋时,埽工大兴。

天禧、天圣年间(1017~1023年),黄河下游两岸共有埽45处。

每一埽就是一处大堤险工。

明清时,兴建减水闸、减水坝用以分洪、滞洪,不仅有效减轻了堤防的压力,还收到了“蓄清刷黄”的功效。

另外,为清除河道淤积,实现洪水畅泄,该时期还多次组织实施了大规模的疏浚工程。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质量管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质量管

控分析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质量管控分析背景介绍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流,流经九个省区,是中国北方的重要经济带和农业产区。

然而,黄河也是中国最为沉积的河流之一,沿岸区域洪水泛滥的风险相对较高。

因此,在黄河流域进行防洪工程建设和管理,保障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沿岸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黄河下游的防洪工程建设是防洪管理中的重中之重。

在防洪工程建设过程中,保证工程质量是防洪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质量的角度出发,分析目前防洪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质量管理措施的改进方向,以进一步提高防洪工程的施工质量和管理水平。

防洪工程质量存在的问题工程施工水平不高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历史悠久,但随着防洪工程规模逐渐扩大,施工水平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

在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和工程施工环节,业主、设计单位和监理方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和权力分配不合理。

施工人员因此往往得不到科学的指导,致使施工质量控制不严。

违规施工现象普遍在防洪工程建设中,违规施工现象非常普遍。

例如,开挖工作中,有些施工单位并没有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开挖,或者对原有土层、建筑物等没有进行妥善的保护措施。

这导致了开挖工程的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建设监管不够到位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的监管部门对工程建设质量的监管不能全面、细致、及时,部分防洪工程建设安全和质量问题容易被忽视。

在一些需要立即处理的问题中,监管部门有时候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给出解决方案,给业主和施工单位带来了困扰。

改进措施坚持科学规划,严格确保施工质量控制针对防洪工程建设质量存在的问题,必须坚持科学规划,确保施工质量控制严格有效。

具体而言,需要制定相应的质量检验标准,贯彻科学管理、精细施工、严格监控、及时问题反馈和处理等具体措施。

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加强对防洪工程的监管应将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的监管作为主要任务之一,并在监管体系的建立方面制定详细的操作手册。

同时,需要健全监管部门的职能和工作流程,使监管更清晰、高效、权威。

浅谈黄河防洪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黄河防洪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黄河防洪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黄河安危,关乎全局。

黄河防洪工程由于长期受维修养护经费短缺、“重建轻管”思想影响,工程维修养护得不到重视,工程标准偏低,质量、基础差,影响了工程完整和工程面貌,降低了工程抗洪强度。

水管体制改革后,这一问题得到根本解决,通过对防洪工程高标准维修养护,增强了工程的抗洪强度,改善了工程面貌,提高了工程管理水平,同时在运行中暴露出诸多问题,需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笔者就现存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来同大家一并探讨。

关键词:水管体制改革黄河工程管理问题及对策一、前言水管体制改革后,“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治河新理念确立、“数字工管”系统的逐步完善,对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站位全局,主动融入,科学谋划,推动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事业实现新突破。

二、防洪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综合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运行机制需进一步完善水管体制改革以后,黄河防洪工程实行管养分离的运作新机制,但由于维修养护经费实行预算管理,维修养护业务未通过招投标直接由相应养护公司承担,养护公司表面上是企业,实际上没有真正按照企业管理模式进行运作,水管体位与养护公司之间职能权责并不完全明晰,给工程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养护设备陈旧不足,机械化水平有待提高基层水管单位和养护公司工程维修养护的机械化水平偏低,缺乏大型和专业化维修养护设备,现有设备数量不足,陈旧、老化现象严重,维修养护劳动强度大,效率低。

(三)管理队伍问题在组建专业养护队伍时,只注重数量,不注重素质,建立的管理队伍没有发展潜力。

人员组成结构不合理,队伍年龄老化、文化水平偏低,缺乏年青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创新意识不强,发展后劲不足。

(四)防汛队伍问题防汛队伍组织管理不到位,专业抢险知识、技术落后,专业素质偏低,查险能力不足,队伍年龄偏大,群防队伍组织难度大,缺少抗大洪、抢大险经验,部分群众防汛队伍有名无实。

谈黄河下游防洪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谈黄河下游防洪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谈黄河下游防洪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摘要:黄河下游防洪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在防洪工程建设管理中是重点也是难点,本文对工程招标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及缺陷责任期等四个阶段的质量控制问题分别进行了探讨,以期对今后防洪工程建设质量控制有所帮助。

关键词:黄河下游防洪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程施工是工程实体形成的过程,施工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质量。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施工环境一般较差,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多而复杂,因而,施工质量控制在防洪工程建设管理中是重点也是难点。

为有效地控制施工质量,谈一点粗浅认识:1.重视工程招标阶段的质量控制工程招标各个环节对工程施工质量有相当程度的影响。

招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重视对施工队伍资质的审查,包括人员素质、施工力量、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质量意识、施工业绩及社会信誉等方面。

在注重施工力量、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方面审查的同时,应特别注意对施工业绩和社会信誉的审查,这是在以往招标过程中常常被忽视的问题。

所谓施工业绩的审查,就是审查施工队伍有无与组织招标项目相适应的施工经历和经验;社会信誉审查就是看施工队伍在以往施工质量控制方面是否有上佳表现或是否因质量问题受到过处罚等。

(2)科学、合理进行项目分解,实行有计划的分解招标。

某些工程项目时间紧、任务重,必须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施工队伍。

招标时,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根据各队伍的施工力量,有层次、有重点地分解项目工程量,使各施工队伍的施工进度能够保持协调与均衡,避免造成误工、赶工等被动局面而影响施工质量。

(3)目前黄河工程大多采用内部承包形式,而某些内部施工队伍,施工力量薄弱,技术水平低,管理水平差,缺乏施工经验,确实无能力承担此项目施工,为质量大计着想,应走向社会,采用外部招标形式。

2.加强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施工准备是施工阶段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施工准备的充分程度与质量,对施工质量有直接的影响。

(1)施工队伍方面:包括人员组织、料物准备、技术设备准备、施工现场条件及拟采取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法或工艺等方面。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管理高质量发展策略探究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管理高质量发展策略探究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管理高质量发展策略探究摘要: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有着显著的民生发展和经济促进作用,注重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管理高质量发展,能够确保两岸农业、经济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的社会影响重大。

但结合实际的建设管理可发现,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多项问题,导致防洪工程的效益与质量受到影响,甚至威胁两岸发展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鉴于此,重视和加强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管理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当前社会发展中重点关注的内容。

关键词: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管理;高质量发展;具体策略引言众所周知,黄河下游防洪工程承担着黄河下游防洪、排涝、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等社会公益性功能,同时对保障两岸经济、农业等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工程建设管理能够最大化凸显防洪工程的具体效用,对黄河下游区域的发展进步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建设管理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目标,为规避这一因素的影响,需要结合防洪工程的具体效用与价值探究建设管理要点和质量控制措施,以凸显黄河下游防洪工程的建设意义。

本文就围绕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与管理问题、发展意义以及高质量发展策略进行分析,希望为黄河下游实现经济、生态以及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助益。

1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与管理问题具体来说,黄河下游防洪工程的建设对促进两岸经济的发展进步有着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国家也持续加大支持力度,以强化黄河下游防洪工程的具体效用。

但结合实际的建设管理可发现,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与管理面临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土地限制:黄河下游地区土地资源有限,且土壤河沙以黄土为主,施工难度较大。

第二,资金投入不足:建设大规模的防洪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投资不足是防洪工程建设的一个主要问题。

由于工程规模庞大,资金投入不足会影响工程的进展和质量。

第三,隐患点较多:黄河下游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存在较多的洪涝灾害隐患点。

第四,环境保护和生态问题:防洪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土地开发和疏浚等活动,可能对周边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黄河下游防洪的重要性
黄河泥沙之多,含沙量之高举世闻名。黄河自中游的尾端出峡谷之后,河道展宽,比降变缓,流速降低,水流挟带的泥沙沿程沉积,使黄河下游河床逐年抬高,地上悬河的不利局面进一步加剧。黄河下游河道高悬于两岸地面以上,无论是洪水期还是枯水期,水位都远高于两岸地面,再加上在持续降雨和高水位的作用,造成堤防决口的可能性极大。黄河决堤后,水沙俱下,洪水流经之处,将给沿黄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由于黄河洪水泥沙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得到有效控制,下游河床仍将继续抬高,悬河形势会更加严重,中常洪水黄河下游堤防仍有冲决和溃决的可能性。因此,黄河洪水灾害依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加强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1.5定期开展工程检查
对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定期开展工程检查工作,不仅要对工程实体现场查看、抽查内业资料等方式,而且要对堤防加固、堤防帮宽、堤防道路、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及东明临河坑塘回填等项目建设情况的检查。定期开展工程检查,是进一步规范工程参建各方建设行为的重要举措,对消除工程质量隐患,全面提升黄河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2]
关键词:黄河;洪水;防洪;工程措施
1 黄河下游河道概况
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坡度上陡下缓,排洪能力上大下小。高村以上河宽5-20km,艾山以下河宽仅为0.5-4km。黄河下游河床因泥沙淤积逐年抬高,形成了地上悬河,一般河床滩面高出背河地面3-5m。近十年来,黄河来水量明显减少,河道不断淤积抬高,防洪形势日趋严峻。[1]
3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概况
1.1黄河下游介绍及防洪工程综述
黄河下游流经河南、山东两省15个地(市)区、43个县,两岸土地肥沃,人口稠密,交通便利。沿黄主要城市有郑州、开封、新乡、濮阳、荷泽、济南、滨州、东营等,并有胜利和中原两大油田,是我国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的重要地区。
黄河下游的洪水,主要来自中游三个河段,即河口镇至龙门间(简称河龙间);龙门至三门峡间(简称龙三间);三门峡至花园口间(简称三花间)。这三个区间产生的洪水是构成下游洪水的主体。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包括干流三门峡、小浪底水库和支流陆浑、故县水库 ,黄河左、右岸大堤 ,以及北金堤、东平湖滞洪区等。黄河下游防洪保护区涉及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和河北五省的12万km2土地。黄河下游堤防一旦溃决 ,将成为民族的灾难。[3]
淮河发生特大暴雨成灾后,为吸取教训和保证黄河下游防洪安全建议采劝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方针,积极进行小浪底水库的规划设计,为施工作好准备;复核加固了陆浑水库;恢复修建故县水库;在下游除继续抓紧完成第三次大修堤外,改建北金堤滞洪区,废弃石头庄溢洪堰,建成分洪能力10000立方米每秒的濮阳渠村分洪闸,加高加固了北金堤,同时也加固了东平湖水库围坝,增建司垓退水闸,提高了分滞洪水的能力。[6]
1.2小浪底水库运用后的影响及蓄滞洪区问题
小浪底水库运用后,黄河下游河段河势发生了变化,由于溜势的改变,多年不靠水的坝岸可能出现靠水、靠溜,一些靠溜坝岸出现脱河现象。河势溜向的变化,给黄河防汛、工程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黄河下游有东平湖蓄洪区、北金堤滞洪区和南北展宽工程,这些工程投资少或没有投资,防洪工程隐患多,防洪任务重。东平湖水库老湖的围坝和二级湖堤是在民埝的基础上抢修而成的,修筑质量差,加固任务没有完成,黄河的逐年淤积抬高,使湖水向黄河退水困难。2001年汛期,由于大汶河来水,致使东平湖水库出现了建库以来的最高水位,给蓄滞洪区防汛敲响了警钟。[9]北金堤滞洪区和南北展宽工程,投资极少,防洪工程存在的隐患较多,一旦滞洪,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1.3密切注视小浪底水库运用后河势变化
小浪底水库运用后,黄河下游河段河势将发生较大变化,2002年7月黄河首次调水调沙试验也证实了这一点。调水调沙期间,原来常年脱河的险工坝岸出现靠水,一些靠河坝岸脱河,河势的变化,给黄河防洪带来了新的课题。一些新修或改建的险工由于未经受大水考验,河势变化后需要加修加固。因此,各基层防汛部门要加强河势工情观测,密切注视水、工情变化,及早采取措施,做好小浪底水库运用后的各项观测工作。[11]
1.3黄河下游防洪经验总结
黄河是一条极其难治的多泥沙河流,经过长期的治黄实践,逐步加深了对黄河洪水泥沙运动规律的认识,积累了治理经验,黄河下游防洪、防凌取得显著成效。但是,黄河洪水泥沙还未得到完全控制,下游河道不断淤积抬高,下游防洪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继续贯彻“宽河固堤”和“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方针,[7]尽快修建小浪底水库,进一步加强完善防洪措施,通过拦、排、放等多种途径解决黄河洪水泥沙问题。
[3]丁大发,石春先等.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减灾效益计算模型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2-].中国社会科学,1989,01:195-210.
[5]中国水利学会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委员会. 黄河三门峡工程泥沙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黄河三门峡工程泥沙问题研讨会,2006:1.
5 优化黄河下游防洪工程措施对策
1.1优质高效地完成防洪工程建设任务
近几年来,按照2000年设防标准,对堤防、险工坝岸和控导工程进行加高加固,防洪工程的抗洪强度明显提高。黄河防洪工程为Ⅰ级建筑物,工程量一般较大,防洪工程建设具有时间紧(汛前安排的工程项目须在6月30日前完成,汛后安排的工程项目须在12月31日前完成。)、任务重、质量要求高的特点。参建各方要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施工,建立健全各自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监督管理,狠抓施工质量,提高工程的抗洪强度,为防洪保安全提供有力的工程保障措施。
Introduction to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flood control project
Abstract:For a long time, the Yellow River has been the runoff, sediment deposition is more serious,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formed the towering "hanging river"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since ancient times has been a disease in our very vitals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reatening the safety of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250000 square kilometers area. In order to control the flooding of the Yellow River, people use the project,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built a lot of flood control projects, to great effect 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flood in the downstream of the the Yellow River River, "the Yellow River safety, related to the overall situation", do a good job in the Yellow River the flood control work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后兴建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为黄河下游防洪创造了有利的条件。[5]但是,曾一度认为三门峡水库建成后,黄河下游洪水即可基本解决;同时根据永定河官厅水库修建后下游河道治理的经验和模型试验的结果,认为三门峡水库蓄水拦沙下泄清水后,下游河道将会出现强烈冲刷,河势摆动,河床下切,给防洪、灌溉引水带来困难。1960年三门峡水库建成运用后,库区淤积严重,危及关中平原,影响西安,水库被迫改变运用方式。为了保证黄河防洪安全,经国务院批准依次进行了第二次大修堤和第三次大修堤,在下游有计划地开展了堤背放淤和河道整治工程。经过1982年大洪水的考验,显示了河道整治对防洪的重大作用,在历年工农业引水、护滩保村及航运方面也都发挥了较好作用。
浅谈黄河下游防洪工程
摘要:长期以来,黄河一直是水少沙多,河道的泥沙淤积比较严重,黄河下游在华北平原形成高耸的“悬河”,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威胁着25万平方公里地区内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了防治黄河洪水,人们利用工程,在黄河下游修建了大量防洪工程,对黄河下游洪水的防治起到了巨大作用,“黄河安危,事关大局”,做好黄河下游的防洪工作意义重大。
1.2黄河下游防洪的近代发展状况
长期以来,黄河下游决溢灾害之所以特别严重,不仅因洪水大,更重要的是泥沙淤积河道,河床不断升高,排洪能力降低。长期以来,堤防一直是黄河下游防洪的主体工程。[4]经过历代治河专家们的不断努力,对黄河洪水泥沙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刻,治河技术措施不断改进,但其治河思想大都着眼于在下游排洪排沙的范畴,主要措施是依靠堤防排泄入海,治理活动也多限于下游。
Keywords:The Yellow River;The flood; Flood control;Engineering measures
【参考文献】
[1]翟来顺,崔庆瑞,汤怀义. 黄河下游防洪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水利建设与管理,2004-03
[2]崔庆瑞,石怀伦. 浅谈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建设[J/OL] ,2006-11-06
4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存在的问题
1.1防洪工程建设不完善,堤防抗洪能力差,河道淤积严重
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防洪工程措施建设的力度,新修和改建了许多重要的防洪工程,防洪强度得到有效改善,但仍存不够完善,险工、控导工程根石断面不足,缺石量较大。新修工程未经大水考验,容易出险,严重威胁堤防安全。虽然黄河下游部分堤防得到了加固治理,防洪强度明显提高,但仍有部分堤防高度不足,堤身单薄,断面不足,需要加高加固。黄河大堤多为沙壤土修建,基础薄弱,防渗抗冲能力差,再加上抢险道路相对较少,路况差,防洪抢险人员、料物运输困难,如遇到中常以上的洪水,势必造成堤基、堤身渗漏,堤防溃决的危险很大。加之黄河水量日趋减少,泥沙不断淤积,排洪能力急剧下降,漫滩流量已由80年代初期的6000m3/s减少为2000-3000m3/s,表现为小流量、高水位、大险情,使防洪形势日趋复杂。[8]二级悬河的不利局面进一步加剧,中常洪水发生横河、斜河和顺堤行洪的可能性日益加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