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坛庙

10建工五班范林忠

一.坛庙的内涵

坛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建筑文化中更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坛庙在形式上是建筑,而在内涵上是文化,是以一定的建筑形式为载体的文化,它是“一种介于宗教建筑与非宗教建筑之间,具有一定国家宣教职能的建筑。坛庙建筑中供养对象是天上神仙或已升天的人间伟人;有一套敬神的仪轨及节日;崇拜的目的是求福保安,这些特征与宗教要求是相类似的。但它又不完全是宗教建筑,因为在坛庙中没有类似僧、道、阿訇等宗教职业者;也没有宣传神佛信仰义理的经书、道臧等。”[1]

坛庙是中国古代传统“礼”学范畴内的一类建筑,更进一步说是与儒家道统相关的一类祭祀性建筑,更多的具有国家宣教的职能。中国古代社会除以“礼”来制约各类建筑的形制之外,同时还有一系列由“礼”的要求而产生的建筑类型,庙、坛、祠等均属于这类礼制建筑。

二.坛庙的种类

坛庙从建筑本身的性质上可以分为皇家坛庙和普通坛庙两类。皇家坛庙是帝王家对天、地、祖先等对象举行祭祀典礼的地方。普通坛庙多数为民间祠庙,它们遍布城内外。与皇家坛庙比起来,民间祠庙在数量上成倍超出,而在建筑规模与等级上则大大不及,表现出更多的随意与朴素。

坛庙从建筑的形制上可以分成坛与庙两个大类,坛就是祭坛,庙就是祠庙;而坛和庙又可以细分成更多的种类。本文以建筑形制的特点来讨论坛庙的分类。

1.祭坛

坛,是中国古代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动的台型建筑。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坛,祭场也,从土,亶声,徒干切。”原来是指在平坦的地面上用土堆筑的高台。在我国古代,坛的主要功能是用于祭祀,所以就有了“祭坛”的名称。但在盟誓、朝会、封拜大的时候,古人也经常筑坛行事以此表示郑重,例如当年刘邦就曾筑坛聚会,拜韩信为大将。后来,坛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专用的祭祀性建筑;规模由简而繁,体型随祭祀对象的特征而有变化,或是圆形,或是方形。。现存的祭坛都很有代表性,以其祭祀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1)天坛

天坛是以“天”作为祭祀对象的。古代对于天的称呼,据《周礼》上记载,共有三种;一是天或昊天,二是上帝,三是五帝,昊天是圜丘所祭祀的“天”。

2)地坛

地坛是以“地”为祭祀对象的。方丘祭地是对与“上天”相对的“大地”的祭祀。

3)社稷坛

社稷坛是以社神和稷神为祭祀对象的。社指某一片土地的神;稷指谷神,因为五谷生长于大地之上,所以也属于地神,常与“社”连为社稷,表示国家的政体,同时也就成为了国家的代称。

4)日坛

日坛以“日”为祭祀对象。日,即太阳。古人对太阳的祭祀是十分重视的。

5)月坛

月坛以“月”为祭祀对象。月,即月亮,是人们确定时间的重要标志之一,因而在人的心目中占据了一定位置,产生了崇拜,进而对其加以祭祀。

6)先农坛

先农坛是以“农神”为祭祀对象的。农神,也叫“田祖”,又称为“先啬”,汉以后称为“先农”,通常即指教民耕作的神农氏。7)神祇坛

神祇坛包括天神坛和地祇坛两座,与先农坛在一起。天神坛祀风、云、雨、雷四神;地祇坛祀五岳、五镇、五山、四海、四渎之神。8)先蚕坛

先蚕坛是以“蚕神”为祭祀对象的。相传西陵氏嫘祖是黄帝的妃子,她是养蚕缫丝的始祖,因而被尊为蚕神受到历代妇女的祭祀。2.祠庙

“祠”本是一种祭祀的名称,《说文解字》上说:“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词也”,后又演化出“祖庙”、“祠堂”的意思。它的世俗化色彩更浓一些。

“庙”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表述的:“庙,尊先祖皃(即貌)也,从广,朝声,眉召切。”它的原始意义是指天子、诸侯祭祀祖先的处所,又叫大庙、宗庙。如青铜器“吴方彝”上的铭文有:“王各(来到)庙”,“敔簋”上的铭文有“王各与成周大庙”,这里的“庙”指的都是帝王的宗庙。“庙”内所祭祀的对象往往被认为是“神灵”,神化的内容显然比“祠”更多一些。

“祠”与“庙”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不断发展与变化,内容更为丰富,从宗庙、祖祠逐渐延伸到各类纪念性建筑,主要是指在儒家道统大圈子内的各类纪念性建筑,一般把这一类古代建筑称作祠庙。

三.坛庙的特点

1)历史脉络清晰

中国历史上祭坛作为礼制建筑出现,并对其形制、仪式做出相应规定大约是在西汉晚期。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按阴阳方位建天地之祠于长安城南北郊。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当时身任宰衡的王莽提出设坛祭祀;并指出“圆丘象天,方泽则地”,这样便有了“圆入觚,径五尺,高九尺”的上帝坛与“方五丈六尺”的后土坛,并规定冬至祭天,夏至祭地。此后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成为定制。但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祭坛的层数、高度、坛壝及具体地点都不尽相同。早

期的祭坛主要祭天地,后汉时在宗庙右侧建社稷坛,之后逐渐建立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亲蚕坛、高禖坛等奉祀不同对象的祭坛。祭坛的主要种类从魏晋时期开始基本确定下来,历代沿用直至明清,它们是:圜丘坛、方泽坛、社稷坛、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先蚕坛、高禖坛。但在不同时期,依照当时的具体情况又设立新的祭坛,如隋代有雨师坛、风师坛,唐、五代时有神州坛、五帝坛、腊坛等。

从金代中都时期开始建造了各种祭坛。金人原本就有拜天的礼仪。海陵王天德年(1149-1152)以后才开始有了南北郊祀的制度,到大定、明昌年间(1161-1195)才建设完备,先后建有圆坛、方丘、朝日坛、夕月坛、高禖坛、风师坛、社稷坛。

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北京后,仿效汉族的一系列祭祀礼仪,先后建立了郊坛、社坛、稷坛、先农坛、先蚕坛等,岁时奉祀。元大都的天地坛与金中都的天地坛有着明显的不同。金代天地坛设在都城的南北,而元代则把天地祭祀合并于南郊坛一处,即将地坛并入天坛之中,而形式完全采取天坛的形式。

明清两代的祭坛名目与地点基本一致,建筑规制前后略有变化;这些祭坛是:圜丘坛、方泽坛、社稷坛、先农坛、朝日坛、夕月坛、先蚕坛、山川坛、神祇坛、太岁坛、高禖坛等。

金、元时期北京的祭坛已无遗迹可寻,而明、清时期北京的祭坛大部分保存完好。这些看似普通实则意义非凡的建筑对我们理解古代的祭祀礼仪起了很大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