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计算类教案
初中数学计算类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2.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能力;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
教学内容:1. 加减乘除的基本计算方法;2. 简便计算方法的应用;3. 计算题的解题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通过讲解计算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计算的重视;2. 引导学生回顾加减乘除的基本计算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基本计算方法的学习(15分钟)1. 老师通过PPT展示加减乘除的基本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跟着一起口算,加深记忆;2. 学生独立完成一些计算题,老师及时批改,指出错误并讲解原因;3. 学生互相交流计算心得,分享计算技巧。
三、简便计算方法的学习(15分钟)1. 老师讲解一些常用的简便计算方法,如分解因式、分配律等;2. 学生通过例题学习简便计算方法的应用,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3. 学生互相讨论,总结简便计算方法的规律。
四、计算题的解题技巧(15分钟)1. 老师讲解一些计算题的解题技巧,如先算乘除后算加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等;2. 学生通过练习题应用解题技巧,提高计算效率;3. 学生互相交流解题心得,分享解题经验。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记忆;2. 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3. 老师鼓励学生平时多练习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家长监督并签字,确保学生认真完成作业。
教学评价:1. 老师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2.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找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3. 家长通过监督孩子的学习过程,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与老师共同促进孩子的进步。
《口算除法》教学设计优秀6篇
《口算除法》教学设计优秀6篇《口算除法》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2页的例2和例3及“做一做”,练习三第6、7、8题。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几百几十和几十几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的全过程,渗透转化和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一定的解题策略。
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目标分析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与对比,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即“先分后合——化难为易”将新知识转化为已掌握的口算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手工纸或小棒的操作,课件的直观演示,组织好学生的合作交流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能力,从而加深对口算算理算法的理解和掌握。
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重视口算方法的总结和概括,有意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归纳推理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几百几十和几十几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准确口算。
教学难点:理解几百几十和几十几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色手工纸10盒,小棒等。
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口算80÷4=800÷4=8000÷4=你能说出口算方法吗?(重点复习转化为表内除法的口算方法)【设计意图】由于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通过复习为的是让学生会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自己探究学习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二)探索操作1.探索120÷3的口算方法。
(课件出示例2)3个班上手工课一共用去120张彩色手工纸,平均每班用了多少张?(1)认真审题,独立学习。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你会列算式吗?(板书:120÷3)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想一想:应该怎样口算?先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可利用盒中的手工纸或小棒边操作边说。
小学初中计算规范教案
小学初中计算规范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小学初中计算的基本规则和步骤。
2.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有序的计算习惯。
3. 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1. 小学初中计算的基本规则和步骤。
2.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有序的计算习惯。
教学难点:1. 小学初中计算的规则和步骤的理解和运用。
2.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有序的计算习惯。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小学初中计算题库。
2. 学生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小学阶段的计算学习,让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计算方法和技巧。
2. 教师介绍初中计算的学习目标和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小学初中计算的基本规则和步骤,强调计算的顺序和优先级。
2. 教师通过例题演示计算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规则和步骤。
三、练习(15分钟)1. 教师给出小学初中计算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评价,指出计算中的常见错误和问题。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小学初中计算的规则和步骤,让学生明确计算的要求和标准。
2. 教师强调培养学生认真、仔细、有序的计算习惯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进行计算练习。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小学初中计算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小学初中计算的基本规则和步骤,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鼓励学生认真、仔细、有序地进行计算。
同时,教师也通过作业布置和评价,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计算错误,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计算能力。
《数据计算》教案
《数据计算》教案数据计算是现代教育中重要的一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设计合理的数据计算教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本文将从数据计算教案的设计原则、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设计原则1.1 确定教学目标:在设计数据计算教案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目标。
1.2 教学内容的选择: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1.3 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在设计教案时,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验等。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通过数据计算教学,学生能够掌握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和呈现等基本知识。
2.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2.3 情感目标:通过数据计算教学,激发学生对数据计算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内容3.1 数据采集:介绍数据采集的方法和技巧,如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
3.2 数据整理:讲解数据整理的基本步骤和工具,如Excel等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
3.3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如统计分析、图表分析等。
四、教学方法4.1 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据计算过程。
4.2 问题导向: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4.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五、评价方式5.1 考查学生的数据计算能力:通过作业、考试等形式,评价学生对数据计算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
5.2 考察学生的分析思维:通过实际问题解决和数据分析等方式,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5.3 综合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设计一个合理的数据计算教案需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通过科学的设计和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据计算能力和综合素质。
小学数学教案计算模板
小学数学教案计算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方法;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耐心、细心和自信心,懂得团队合作和分享快乐。
二、教学准备:1. 教材:小学数学教科书;2. 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具卡片等;3. 教具:数学练习册、作业本等。
三、教学步骤:1. 课前准备: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主题;2) 复习上节课所学过的内容,为本节课的教学打下基础。
2. 教学过程:1) 讲解加法运算:a. 通过例题讲解加法运算的基本规则和方法;b. 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练习,巩固加法运算知识。
2) 讲解减法运算:a. 通过例题讲解减法运算的基本规则和方法;b. 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练习,巩固减法运算知识。
3) 讲解乘法运算:a. 通过例题讲解乘法运算的基本规则和方法;b. 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练习,巩固乘法运算知识。
4) 讲解除法运算:a. 通过例题讲解除法运算的基本规则和方法;b. 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练习,巩固除法运算知识。
3. 课后作业:1) 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2) 鼓励学生课后多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四、教学反思:1. 思考本节课中教学效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 思考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知识,提高数学学习成绩。
感谢大家的配合和努力!愿大家在数学学习中不断进步,取得更好的成绩!。
《简便计算》练习课教学设计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简便计算》练习课教学设计第一篇:《简便计算》练习课教学设计《简便计算》练习课教学设计人民路小学刘长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简便算法中,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感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3、情感与态度:通过学习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重点:理解简便算法的算理。
难点:在简便算法中,把一个数改成两个合适的数的积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你们知道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故事吗?介绍高斯是如何解决1+2+3+…+100 的。
问: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增加了学生探究的乐趣,让学生明白只要勤思多想,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
为新课做了铺垫。
】(二)提出问题,探索方法。
1、出示问题:25⨯ 7 ⨯4 问:如果按照计算顺序,会先算什么?简便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25和4是什么关系?25×4 =100。
所以可以列式为: 25⨯ 7 ⨯4 =25 ⨯4 ⨯7 =100 ⨯7 =700 25和4是一对好朋友,还有哪些数互为好朋友?125和8、2和5。
我们把这种方法命名为:找朋友法。
练习:125 ⨯5 ⨯2 ⨯82、出示问题:567+55 -67 问:哪两个数之间有关联?可以先算。
计算时,我们可以将有关联的放到一起,就是给数字搬家。
此法叫:搬家法。
练习:123+65+267+35368—49+32—51(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
)共同探索方法:123+65+267+35368—49+32—51 =(123+267)+(65+35)=368+32—(49+51)=390+100 =400—100 =490 =3003、出示问题:137+98 问:98接近哪个整百的数,还差几?可以如何列式。
加100会多2,就应该减去2。
初中数学计算题教案
初中数学计算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
2.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
1.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
2.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
2. 教学难点:实际问题中的综合应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法则,引导学生进入混合运算的学习。
2. 知识讲解:
讲解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让学生通过例题理解并掌握。
3. 课堂练习:
设计一些典型的混合运算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实际问题应用:
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 总结与反思: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
五、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混合运算的知识。
2. 收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下节课进行分享和讨论。
六、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3. 实际问题解决:评估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据的计算》教学设计
《数据的计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数据计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学会使用各种工具和技巧进行数据计算;3.培养学生的数据计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数据计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数据计算的应用场景和技巧;3.数据计算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难点:1.数据计算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2.数据计算的实际应用。
具体教学安排如下:一、导入(10分钟)1.老师简单介绍数据计算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2.老师提出一个简单的数据计算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二、理论讲解(30分钟)1.数据的分类和整理方法;2.常见的数据计算方法和公式;3.数据计算的应用案例分析。
三、示范演示(20分钟)1. 老师向学生展示如何使用Excel等工具进行数据计算;2.老师详细解释每个步骤和操作的含义和目的;3.老师通过实际案例演示数据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四、小组活动(30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数据计算问题;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研究解决方案;3.学生利用工具和技巧进行数据计算,并将结果进行展示。
五、讲评与总结(20分钟)1.学生将自己的数据计算结果进行展示和讲解;2.老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和指导;3.老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收获。
教学方法:1.情景导入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讲授法:通过讲解数据计算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3.示范演示法:通过实际案例演示数据计算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4.小组活动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5.讲评与总结法:通过学生展示和讲解,及时评价和指导学生的答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收获。
教学资源准备:1.讲解用的PPT课件;2.数据计算的案例和题目;3. Excel等数据计算工具。
教学评估与反馈:1.在小组活动中观察学生的合作情况和问题解决能力;2.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和指导;3.学生提交的小结和反馈。
乘除法计算教学设计
《乘除法计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口算、推算、巧算、笔算、估算等方法的融合渗透中复习用一位数乘与除、两步计算式题。
2、养成整体观题、仔细审题、自检结果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解决问题的严谨态度。
3、提高灵活选择计算方法的意识与能力,提高计算正确率。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出示题目要求:计算下面的问题,并将答案所在的格子涂成与问题相同的颜色,你得到了什么图案?2、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二、展开研究1、观察分类:(1)整体观察课本2页,复习上学期学过的哪些内容?能不能分分类?(2)同桌讨论,获得分类:“用一位数乘与除”和“两步计算式题”。
2、策略选择:(1)你准备怎样来计算这些题?(选择几题,同桌讨论)(2)结合题目交流策略。
(学生根据题目特点以及自身情况选择方法)如:420÷6 口算或推算76×8 口算或笔算936÷3 口算47+213×3 先乘后加,可以口算、笔算或者巧算结合(3)小结:计算式题时,我们要能够将口算、笔算、推算、巧算综合运用,针对具体题目,要全面审题,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对于结果,也要能适时利用估算及时发现明显的错误。
3、计算:(1)独立完成下列式题:4×327 809÷4 288÷6×7 47+213×3(2)交流反馈,分析错误:如:4×327=1208 进位错误(通过估算可以发现,4个27不可能是8)809÷4=22……1 商中间漏0(通过估算可发现商不可能是两位数;通过验算也可以发现答案是错误的)288÷6×7= 288÷42= 6……36 运算顺序错误47+213×3=260×3=780 运算顺序错误(3)小结:两步计算式题,要把握好运算顺序。
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两级运算,先乘除,后加减。
要养成及时反思答案的习惯,灵活运用估算、验算加以判断。
数学教案教学设计10篇
数学教案教学设计10篇1. 教案1教学目标:研究数学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教学内容:加法和减法运算。
教学步骤:1. 讲解加法的概念和原理;2. 给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加法运算练;3. 讲解减法的概念和原理;4. 给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减法运算练。
2. 教案2教学目标:巩固加法和减法运算,并引入乘法的概念。
教学内容:乘法运算。
教学步骤:1. 复加法和减法运算;2. 讲解乘法的概念和原理;3. 给学生做一些简单的乘法运算练。
3. 教案3教学目标:研究乘法和除法运算,并引入分数的概念。
教学内容:除法运算和分数。
教学步骤:1. 复乘法运算;2. 讲解除法的概念和原理;3. 给学生做一些简单的除法运算练;4. 引入分数的概念,并讲解分数的表示方法和基本运算规则。
4. 教案4教学目标:继续研究分数的运算和应用。
教学内容:分数的加减运算和分数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复分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规则;2. 讲解分数的加减运算方法;3. 给学生做一些分数的加减运算练;4. 引入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进行相关实例分析。
5. 教案5教学目标:研究小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教学内容: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教学步骤:1. 讲解小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给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小数运算练;3. 引入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并进行相关实例分析。
6. 教案6教学目标:继续研究小数的运算和应用。
教学内容:小数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复小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2. 引入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进行相关实例分析。
7. 教案7教学目标:研究整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教学内容: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教学步骤:1. 讲解整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给学生做一些简单的整数运算练;3. 引入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并进行相关实例分析。
8. 教案8教学目标:继续研究整数的运算和应用。
教学内容:整数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复整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2. 引入整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进行相关实例分析。
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设计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数学思维和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1”可以转化为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以及整数加减法与分数加减法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学具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个生日派对的场景,桌上有一个蛋糕,小明吃了这个蛋糕的 1/4,小红吃了这个蛋糕的 2/4。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明和小红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二)探究新知1、同分母分数加法(1)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小明和小红吃蛋糕的情况。
(2)让学生观察图形,思考如何计算 1/4 + 2/4 。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4)教师讲解:1/4 表示 1 个 1/4,2/4 表示 2 个 1/4,1 个 1/4 加上2 个 1/4 等于 3 个 1/4,也就是 3/4 。
2、同分母分数减法(1)多媒体展示:桌上还有 3/8 的蛋糕,妈妈吃了 1/8 ,还剩下几分之几?(2)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用画图或列式的方法解决问题。
(3)请学生汇报计算方法,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讲解:3/8 表示 3 个 1/8 ,1/8 表示 1 个 1/8 ,3 个 1/8 减去 1个 1/8 等于 2 个 1/8 ,也就是 2/8 。
3、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1)引导学生观察刚才计算的算式,思考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师生共同总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三)巩固练习1、基础练习完成教材上的“做一做”,让学生直接写出计算结果,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小学数学教案计算
小学数学教案计算教学目标:1.能够熟练进行小学加减法计算;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加减法计算的方法;2.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教学难点:1.加减法计算中的进位借位问题。
教学准备:1.教材:小学数学教材;2.教具:白板、彩色粉笔、计算卡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与导入(5分钟)1.教师简单复习一下上节课所学内容,然后引入本课主题。
2.教师演示一个简单的加减法计算例子,让学生思考计算方法。
二、新知讲解(10分钟)1.教师通过示范演示加法计算的方法和练习,引导学生掌握加法计算方法。
2.教师通过示范演示减法计算的方法和练习,引导学生掌握减法计算方法。
3.教师讲解进位借位的方法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三、练习与巩固(15分钟)1.教师布置一些加减法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2.教师辅导学生解答练习题,纠正他们的错误,并让学生讲解解题思路。
四、实际问题应用(10分钟)1.教师设计几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2.教师让学生思考如何用加减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鼓励他们自己动手解决。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提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地方。
2.教师展望下节课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是加减法计算,通过示范演示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加减法计算的方法。
在实际问题应用环节,学生积极思考,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下节课可以继续巩固加减法计算基础,并引入乘法计算内容。
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设计7篇
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设计7篇篇一:《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数学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概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公式。
2、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概括和抽象出长(正)方形周长公式。
【教具、学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卡片、尺子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都喜欢看《猫和老鼠》的动画片吗?今天,进行了一场竞走比赛,他们为这事争论不休,请看大屏幕:猫和老鼠各沿着长方形和正方形跑一圈,他们谁跑的路线长?喜羊羊和灰太狼可不是光凭你们的猜想就能说服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让他们心服口服。
你觉得猫和老鼠走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揭题:你们真聪明!老师非常欣赏你们对数学的敏感。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问题。
板书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二、探索新知:(一)摆小棒,探索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1、摆一摆,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一生上台摆)师: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指哪部分?生:四条边的长度之的和。
师:我把这个长方形放大放在黑板上,求黑板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要量出哪些长度?生:一条长和一条宽。
师:为什么不量出4条边的长度?生:因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地板书所摆小棒的长度。
追问:现在可以求出它的周长了吗?2、请你算一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3.用小棒来与同桌说明你的算法。
反馈:1生4、反馈交流算法。
引导: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可以看出你们肯定有成果了,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
(学生说教师板书。
要求用小棒说清这样做的道理。
)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三种:(板书)(1)6+4+6+4=20(厘米)周长=长+宽+长+宽(2)6×2+4×2=20(厘米)周长=长×2+宽×2(3)(6+4)×2=20(厘)周长=(长+宽)×2(谁来说说他的算法,你理解了吗?)5、交流讨论,优化算法小组交流讨论:(1)这三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点?(2)有什么不同点?(3)你喜欢哪种算法?6、引导学生概括归纳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长方形周长=(长+宽)X2篇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2)用不同的方式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总结周长计算公式;(3)利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周长计算的问题;(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索、交流等活动,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与重要作用。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1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分数加、减法的简单计算,教材借助图形,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让学生经历独立尝试、交流共享的过程,同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加深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
1.关注对算理的理解,为以后的正确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分数加、减法的计算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有着较大的区别,而学生往往会因为对算理的理解不透彻造成计算错误,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本节课在教学计算方法的环节安排了先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然后结合图形反观自己的计算方法,最后进行课件演示,让学生逐步理解算理并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2.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每一门课程当中,学生说的`过程是对新知识消化理解的过程。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多个让学生说算理的环节,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计算方法,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圆片学具教学过程⊙复习导入课件出示:一个西瓜被平均分成了8块,哥哥吃了2块,弟弟吃了1块,兄弟两人一共吃了()块,吃了这个西瓜的。
(1)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说一说兄弟两人一共吃了几块,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用加法计算,求一共吃了几块,就要把两个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分数的意义及几分之几里面有几个几分之一,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
同时利用第2小题,为学生学习分数加法搭建一个过渡的台阶,也为下面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1.探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认真读题,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尝试计算。
(3)展示计算结果,交流算法。
算法一+=算法二+=(4)小组讨论哪种算法是正确的,并说一说为什么。
《利用商的变化规律简便计算》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利用商的变化规律简便计算》教学设计(推荐阅读)第一篇:《利用商的变化规律简便计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商随除数(或被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放手探讨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教学重点:发现规律,掌握规律教学难点:利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本领十分厉害,他一会儿变成一只鸟飞上天,一会儿变成一条鱼游入水中,可无论他怎么变。
二郎神总能一眼看出他的原形。
数学知识也有这些变与不变的现象。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除法算式中商的变化规律。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探索商随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1、出示情境一:星期天,老师到体育用品商店去买球,看中了这几种球。
课件出示:(请学生介绍)乒乓球2元/个,足球20元/个,篮球40元/个。
用200元钱买其中一种球,可以分别买几个?用算式表示。
学生介绍,师板书:200÷2=100200÷20=10200÷40=502、引导观察:(1)仔细观察这三道除法算式题中的被除数、除数、商,你发现了什么?(2)从上到下任选两个式子比较,什么相同,什么不相同,什么发生了变化?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说。
(3)从下往上看,任选式子比较,什么相同,什么不相同?什么发生了变化?怎样变化?3、汇报交流,板书。
多媒体出示商随除数变化的规律。
(二)探索商随被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1、出示情境二:在学校举行的冬季趣味运动会定点投篮项目中,每8人一组,16人可以分成多少组?160人呢?320人呢?用算式表示。
学生介绍,师板书:16÷8=2160÷8=20320÷8=402、引导观察:(1)仔细观察这三道除法算式题中的被除数、除数、商,你发现了什么?(2)从上到下任选两个式子比较,什么相同,什么不相同,什么发生了变化?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说。
小学五年级数学计算课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数学计算课教学设计一、引言数学计算是小学数学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设计一节适合小学五年级数学计算课的教学内容,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兴趣,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五年级数学计算的基本内容,包括四则运算、整数运算等。
2. 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和运算技巧。
3. 培养学生良好的严谨性和解题习惯,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四则运算的复习与巩固(30分钟)a.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游戏形式复习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
b. 给学生出一些简单的口算题,培养他们的口算能力和反应速度。
c. 布置一些含有四则运算的作业,巩固学生的运算技巧。
2. 三位数的加减法(40分钟)a. 引导学生理解三位数的概念,通过实物和图片进行教学。
b. 以实际问题为背景,设计一些三位数的加减法计算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
c.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方法和思路,促进互相学习和分享。
3. 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一位数(40分钟)a. 利用教具或者图片引入乘法的概念,解释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b. 设计一些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一位数的计算题,提供多种解题方法。
c. 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和除法的规律,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4. 综合应用题的解答(30分钟)a.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应用题。
b.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理清思路,提供解题的方法和步骤。
c.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并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和解题准确性。
2. 作业评价:批改作业时注意学生的解题步骤、思路和答案的准确性。
3. 小组合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程度和相互帮助的态度。
五、教学资源和材料1. 教学用具:教具卡片、计算器、白板、彩色粉笔等。
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数学教学设计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
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两个竖式连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我听你们的老师说,大家都非常的聪明,什么东西都是一教就会,我不信,现在就来考考大家,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很聪明。
二、检查复习1、口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计算顺序)8+4+3=13-4-5=62-20=9+5+7=16-8-4=58-30=2、笔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28+34=52-20=三、导入新课我对大家刚才的表现非常满意,果真是名不虚传,你们真的是非常的聪明。
不过我还想试一试,看看能不能难倒你们。
将28+34改为例128+34+23四、教学新知师:这三个数相加,我们应该先算什么?生:先算28+34师:28+34我们已经算过了,谁能帮老师写出来?(学生口述计算,教师板书。
)师:现在做完了没有?还要算什么?(学生口述计算,教师板书。
)好!现在我们就来比试一下,看谁最聪明?!完成“做一做”49+25+17师:大家看一下,我们刚才在计算时用了几个竖式?谁能只用一个竖式就能算出来呢?你是怎样想的?生回答。
真棒!现有我们把原来的两个竖式合成了一个竖式,比原来简便多了,这就叫“简便写法”。
好!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连简便写法都能自己想出来。
看来下面的这道题也难不住大家了。
不过也说不定,你们中间会有个“小迷糊”,看看谁愿意当小迷糊!把52-20改为例2:52-20-18对学生提出要求:先用两个竖式来写,然后再把两个竖式写成竖式的简便写法。
学生完成后,指名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表扬,然后指着其中的52-20说:这一步是两位数减整十数,我们学过它的口算,谁能口算出来呢?根据学生举手数的多少,说:真不错,有这么多的同学能口算出来,那么以后我们再遇到这样的题目,能口算的就不用再写竖式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甘肃省静宁县德顺小学吕彦宁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确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在时间上要讲求速度,在数量上要讲究密度,在形式上、内容上要注意灵活新颖。
只有我们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持之以恒,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因为学生"错数"而困惑。
题做了不少,错误率却居高不下。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巧学活用,会使相对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会让学生学得兴味盎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在游戏中培养兴趣。
例如: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引入数学游戏"碰球",既能进行口算练习,也能激发学生进行计算的兴趣,具体做法是:以碰球的结果和是10为示范。
教师边拍手边发问:李明明我问你,我的3球碰几球?学生边拍手边回答:吕老师我告诉你,你的3球碰7球。
熟练之后可简化为--拍手问:李明明,我的3球碰几球?拍手答:你的3球碰7球。
注:此游戏可根据学习内容变化随时调整碰球的结果,根据学生的熟练程度随时调整节奏的舒缓;可集体回答、小组回答、个别学生单独回答、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学生答等多种形式交叉进行。
2、用故事激发兴趣。
如:在教学简便运算前,首先给学生讲解数学家高斯创造性地解答"1+2+3+……+99+100"这100个自然数之和的故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不自觉地产生了和数学家比一比的念头。
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以学生喜闻乐见
的小故事娓娓道来,既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
3、用数学顺口溜辅助教学。
如:估算歌:要想快速验算,试着用用估算;先估估,后算算,四舍五入是关键;≈符号来连接,简便快捷真叫绝!
二、讲清算理,为正确计算提供依据。
我们知道,算理是运算正确的前提和依据。
学生头脑中算理清楚,计算起来就有条不紊,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理清算理。
1、领悟法。
如:在低年级讲授进位加法时,可让学生在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的基础上体会凑十的过程,发现满十进一的现象,学生会对"十进制"这一自然数的进位方法有很好的认识。
在计算中应用到满十进一的理论时才不会疑惑不解。
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领悟法".
2、对比明理法。
如:三年级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时,涉及到口算、估算、竖式计算,对于这一知识的教学,我改变计算题以做题为主的惯例,鼓励学生多动嘴说,说一说算理,说一说想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以125×11为例,口算的思维过程是:先算100×11=110020×11=2205×11=55最后算1100+220+55=1375;估算时要说明的是在此类型的估算中,只要将11估成10,然后计算125×10=1250,也就是125×11≈1250即可,关于这一类型的估算说明在教学参考书上有明确文字;竖式计算的思维则是先算125×1=125125×10=1250最后算125+1250=1375.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口算、估算、竖式计算的思维方法略有不同,学生通过说想法,说过程进行对比、区别,就会建立起清晰的表象。
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对比明理法。
"
3、知识转换法。
如:五年级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让学生充分领会分母不同即分数单位不同,而分数单位不同,就不能直接相加减,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再引导学生运用通分的知识,化异分母分数为同分母分数,于是问题就转化为已学过的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了。
这种方法就是"知识转换法".
三、培养学生计算细心、认真的好习惯。
学生在计算中常会出现这样一些错误:看错抄错题目;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计算时不打草稿;一位数加、减、乘、除计算错误导致整题错;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做完题不回头检查等。
这些大多是由粗心造成的,那如何让学生细心呢?
1、教师要做好示范和表率。
教师的板演,批改作业的字迹、符号,一定要规范、整洁,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善于总结经验,归纳方法。
比如我教给学生计算的检查方法是:一对抄题,二对竖式,三对计算,四对得数。
审题的方法是两看两想。
即:先看一看整个算式,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按一般方法应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别的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不要盲目地进行简便运算,避免将15+5×(1-0.5),错误地算成20×(1-0.5)。
3、加强口算训练。
学生做计算题的速度及正确率与每个学生自身的口算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因此,我们注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口算练习,基本上采用听算和看算训练。
持之一恒,学生计算速度和正确率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4、教育学生养成验算习惯。
数学教学应当培养学生作业认真、仔细,书写整洁、格式符合规定,对计算结果自觉检查等学习习惯。
我们要要求
学生作业完成后要作自我检查,复核或验算。
如:学生在解好方程后,一定要把答案代入原方程进行必要的验算,通过验算,让学生做出正确判断;当然,竖式计算学生也能通过交换律及逆运算的关系来进行验算。
四、练习题的筛选要恰到好处
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如果整数的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没有学好,那么小数的加、减、乘、除法就很难学会。
因此说,计算教学需要做到新旧结合,精讲巧练,持之以恒。
1、新授之前扫障碍,抓住难点反复练。
例如:在不连续进位的加法27+45中,当十位上的2与4相加得6时,还要加上7+5进位得来的1,所以2+4+1这类口算练习,必须放在讲授不连续进位加法之前加以训练。
再如二年级学生初次接触整数乘法与除法时,因为它们用到的计算口诀相同,学生受到干扰往往会分辨不清出现"坐错位"的现象,要走出这一误区关键在于如何确定乘除法各部分的位置。
因此要针对这个难点让学生反复练习。
像根据三四十二这一句口诀,说出3×4=124×3=1212÷3=412÷4=3四个算式。
根据3×4=12说出12÷3=412÷4=3这两个除法算式。
2、知识靠日积月累,练习需少食多餐。
学生计算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簇而就,因此加强平时的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安排"天天练",即每天练3-5题的计算题,让学生做到天天有"点心"吃,又能做到"温故而知新".
3、练习形式多样化。
为了让学生始终
有新鲜感,计算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如通过游戏、竞赛、抢答、开火车、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扑克牌、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等形式来调学生的胃口。
还可以通过"趣题征解"、"巧算比赛"等形式。
挖掘学生的潜力,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4、举一反三,提高实效。
每讲完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应先集中练习新学内容,再练习与本节内容有联系的题目,最后把新旧知识串起来练习。
如:学习两位数乘法之后,出示练习题:
15×15=25×25=35×35=先请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运算,然后思考: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积的十位个位数字有什么特点?积的高位数字与因数的十位数字有什么关系?这样学生发现了规律,了解了数据的特征,很快掌握了快速计算方法,接着让学生比赛口算55×55=65×65=75×75=85×85=就会迎刃而解了。
再如:教学混合运算时先练习100÷5×4,让学生思考它的运算顺序,接着改为60+100÷5×4,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了解他们的异同点,以便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
5、练习题的设计要精心到位。
练习的选题不是灵机一动,信手拈来,而是一项充满艺术性、创造性的行为。
如:有关0、1试题的练习是首选。
口算0÷256=256÷1=256÷256=竖式计算时0的位置不同引发计算要点会相应变化,练习题设计就要到位:110×25=250×50=305×60=360÷90=360÷9=另外,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横向知识与纵向知识的对比,切忌遗漏知识点,要以点带面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确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在时间上要讲求速度,在数量上要讲究密度,在形式上、内容上要注意灵活新颖。
只有我们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持之以恒,才有可能见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