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第十五章 杂环化合物[精]
有机化学精品课件——杂环化合物
05
有机化学与绿色化学
有机化学的发展趋势
1 2 3
新的合成方法
例如,定向合成、组合合成和高选择性催化等 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有机化学 的发展。
新的反应性和反应机制
例如,电化学和光化学反应以及超分子和纳米 反应器等新技术的应用,为有机化学提供了新 的反应性和反应机制。
总结词
杂环化合物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涉及多种生物学实验技术。
详细描述
杂环化合物可以作为药物分子、基因治疗剂、分子探针等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生物学实验技术包括细胞 培养、基因克隆和表达、蛋白质分离和分析等。这些技术可以用来研究杂环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 代谢和排泄等特性。
杂环化合物的应用研究实验
合成方法
通过取代反应
杂环化合物可以通过取代反应合成,如卤代烃、醇、羧酸等 中的杂原子被其他原子取代。
通过成环反应
某些杂环化合物可以通过成环反应合成,如氨基酸、腺苷等 。
02
杂环化合物的种类与性质
含氮杂环化合物
吡啶
弱碱,碱性来自于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可参与多种有机反应。
咪唑
碱性较弱,作为配体参与有机反应。
抗疟活性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具有抗疟活性的重要杂环化合物,通过干扰疟原虫的细胞膜 结构和功能,导致疟原虫死亡。
04
有机化学实验技术
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实验
总结词
有机化学实验技术中,杂环化合物的合成 实验是掌握杂环化合物性质的重要环节。
VS
详细描述
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实验涉及到多种反应类 型,如缩合反应、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等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各种不同的试剂 和溶剂,如酸、碱、氧化剂、还原剂等。 实验操作也有一定难度,需要掌握一定的 实验技能和操作技巧。
有机化学第十五章 杂环化合物
+
N
N
NO 2
N
N S O 3H
Br
B r2/H 2 S O 4
H+
+
N
N
B r 2 /CCl 4
OH -
Br Br
N
K MnO 4 /H +
CO 2 H
N
CO 2 H
H 2/P t N H
易发生亲电取代和氧化
5
8
N
易发生亲核取代和还原3
N +C3 H I
N
+ N C3 H I N
N
Br
+Br2 NH 2 N
1、亲电取代——困难:发生在β 位
混 酸 P hH室 温 P hN2O
混 酸
N2O
3 0 0 ℃ /1 天
N
N
H2SO4/H+g
220℃
N
N
SO3H
C3H N
H 2SO 4/K N3 O
100℃
C3H
C3H N
N2 O C3H
Br2/HcA Br NH 2 N
N—氧化物 δ+
NH 2 N
δ+
N
N+
吡唑和咪唑的分子聚合和互变异构:
b.p
水溶性
N
188
N
H N 263
N H
11 易溶
N
N
H
H
N
N
二聚体
N HN
N HN
N N
H
多聚体
嘌呤
N
N
N
NH
N
N
H 9—H
NH2
N
第十五章杂环化合物
第14章杂环化合物杂环化合物是由碳原子和非碳原子共同组成环状骨架结构的一类化合物。
这些非碳原子统称为杂原子,常见的杂原子为氮、氧、硫等。
前面已经学过的内酯、内酰胺、环醚等化合物都是杂环化合物,但是这些化合物的性质与同类的开链化合物类似,因此都并入相应的章节中讨论。
本章将主要讨论的是环系比较稳定、具有一定程度芳香性的杂环化合物,即芳杂环化合物。
杂环化合物的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在自然界分布极为广泛,许多天然杂环化合物在动、植物体内起着重要的生理作用。
例如:植物中的叶绿素、动物血液中的血红素、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生物碱及部分苷类、部分抗生素和维生素、组成蛋白质的某些氨基酸和核苷酸的碱基等都含有杂环的结构。
在现有的药物中,含杂环结构的约占半数。
因此,杂环化合物在有机化合物(尤其是有机药物)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节分类和命名一、杂环化合物的分类芳杂环化合物可以按照环的大小分为五元杂环和六元杂环两大类;也可按杂原子的数目分为含一个、两个和多个杂原子的杂环,还可以按环的多少分为单杂环和稠杂环等。
见表14-1。
表14-1 有特定名称的杂环的分类、名称和标位二、杂环化合物的命名杂环化合物的命名比较复杂。
现广泛应用的是按IUPAC(1979)命名原则规定,保留特定的45个杂环化合物的俗名和半俗名,并以此为命名的基础。
我国采用“音译法”,按照英文名称的读音,选用同音汉字加“口”旁组成音译名,其中“口”代表环的结构。
见表14-1。
(二)杂环母环的编号规则当杂环上连有取代基时,为了标明取代基的位置,必须将杂环母体编号。
杂环母体的编号原则是:1.含一个杂原子的杂环含一个杂原子的杂环从杂原子开始编号。
见表14-1中吡咯、吡啶等编号。
2.含两个或多个杂原子的杂环含两个或多个杂原子的杂环编号时应使杂原子位次尽可能小,并按O、S、NH、N 的优先顺序决定优先的杂原子,见表14-1中咪唑、噻唑的编号。
3.有特定名称的稠杂环的编号有其特定的顺序有特定名称的稠杂环的编号有几种情况。
第十五章杂环化合物
唑的化学性质
y 碱性
>
>
>
>
1,3-唑 > 1,2-唑
唑的化学性质
y 亲电取代活性
苯 > 唑 > 吡啶
>
>
>
>
N
O
常见的五元杂环化合物
y 含单个杂原子的五元杂环
吡咯
呋喃 噻吩
吲哚
y 含多个杂原子的五元杂环
咪唑
噁唑
噻唑
N
N
吡唑 O 异噁唑 S 异噻唑
嘌呤
嘌呤
6
7
1
5
8 2
49
3
9H-嘌呤
7H-嘌呤
吡咯等的化学性质:亲电取代
y 傅克酰化:使用温和催化剂
吡咯等的化学性质:还原
H2/Ni
O
O
呋喃的双烯加成
呋喃芳香性较差,可体现共轭二烯的性质 吡咯、噻吩一般条件下不发生此类反应
吲哚的化学性质
C6H5CO2NO2
N H
O
O 0oC
NO2 N H
亲电取代反应性与呋喃类似 注意取代主要发生于3-位
Br2, 300oC
Br 39%
N
吡啶的化学性质:亲电取代
CH3
CH3
H3C
N
H2SO4 / HNO3 CH3 100oC, 5h H3C
N
NO2 CH3
93%
吡啶的化学性质:亲核取代
Cl
OMe
NaOMe/MeOH
N
N
吡啶的化学性质:亲核取代
(Chichibabin反应)
吡啶的化学性质:还原
常见的五元杂环化合物
基础有机化学王兴明主编十五章杂环答案
15 杂环化合物习题参考答案1.N HSSO 3H H NCH 2COOHNCH 3H 3CI -+NCOOHCOOHONN CH 3NNH 2N OH(1)(2)(3)(4)(5)(6)(7)(8)(9)2.(1) 苯并吡嗪 (2) 5-羟基嘧啶 (3) N-甲基吡咯(4) 2-噻吩磺酸 (5) 4-氯-6-甲氧基-8-氨基喹啉 (6) 2-噻吩乙酮 3.N COOHCOOHNC C ON HN H 3CCH 3I +OCOCH 3(1)(2)(3)OONCH 3NC O (4)KMnO 4NCOOHNCOClNCNH 2NNH 2NCOClPCl 5NH 3NaOH+Br 2+AlCl 3+HClO OOOH (5)+Br 2CH 3COOH室温O OOBrMgBrOMgBrH 2OO无水乙醚Mg4.OCHO+催化剂400-415℃O OH 2/Ni(1) HX(2)NaOH/H 2OHOOHCH 3COOEt EtONaCH 3COCH 2COOEt(1)EtONa(2)I 2P 2S 3OO EtO 2C H 3CCO 2EtCH 3(1)OH /H 2O(2)H +/OO H 3CCH 3SCH 3H 3CSNCOCH 3Cl++SCH 3OCH 3MgClS H 3COH CH 3S H 3COMgCl CH 3H 2O(1)(2)(3)H 2CCH 2CH 2COOC 2H 5CH 2CH 2COOC 2H 5ClCH 2CCH 3CH 2OCH 3C 2H 5ONaCOOC 2H 5OH 2O H +O 3Zn,H 2OP 2O 5OCH 3O C 2H 5ONaO COOC 2H 5CH 3CH 2O CH 3CH 2(4)OCHO400-415℃H 2O Zn-Cr 2O 3-MnO 2OH 2NiO浓HCl2NaCN140℃,0.4MPaH 2Ni H 3+On H 2N CH 2NH 2n CH 2HOOC COOHH NH CH 2NHCOCH 2CO OH(n-1)H 2OCH 2CH 2CN CH 2CH 2CN6H 2N CH 2NH 2CH 2HOOC COOH64+催化剂缩聚4n+(5)645.(1) 在两者中分别加入浓硫酸,在室温下溶于浓硫酸者为噻吩,不溶者为苯。
有机化学:第十五章 杂环化合物
5 6
7
4 3
2
81
OH 8-羟基喹啉
NH2
1 65
7
2 49 8 3
6-氨基嘌呤
O
4 5
3 CO2H
CH3 1 6 5 N
N 7 CH3
6
12
Br 7
2
O
3
N4 N
8
9
CH3
6-溴吲哚-3-羧酸 1,3,7-三甲基嘌呤-2,6-二酮
标氢:当杂环上含有饱和原子时,往往存在互变异构
体,命名时用“位置编号” +“H” (大写斜体)写在词 首加以区别,并给饱和原子尽可能低的编号。
度的碱性,可成盐。
2.吡啶的水溶性
吡啶氮原子上的一对未共用电子能与水 形成氢键,吡啶能与水互溶,但吡啶环上引 入羟基或氨基后,化合物的水溶性却明显降 低,且引入的羟基或氨基数目愈多,水溶性 愈差,主要原因是溶质分子间缔合(分子间 氢键等),抑制了与水分子间的缔合。
3. 碱性:
吡啶环N原子的一对孤电子对处于sp2杂化轨道上, 它并不参与环上的共轭体系,因此可能和质子结合或 给出电子,呈现弱碱性。吡啶中氮原子上的未共用电 子对处于sp2杂化轨道中,s成分较大,受N的束缚力较 强,给出电子倾向较小,与 H+ 的结合力较弱,所以碱 性较弱。
· ·
·
· ·
N
·
··
叔胺 N
pKb: ~ 4
8.8
N
NH2
H
9.37
~ 14
碱性:叔胺 > 吡啶 > 苯胺 > 吡咯
+ HCl N
· Cl N+ H 吡啶盐酸盐
4.化学反应
⑴
通过氮原子上的未共用电子对,吡啶可以
第十五章 杂环化合物与生物碱
Kb: 2.5×10-15
2×10-4
15.3 六元杂环化合物
六元杂环化合物包括环中有1个杂原子的六元 杂环(如吡啶等);环中有多个杂原子的六元杂环 (如嘧啶等);以及稠杂环(如喹啉、嘌呤等)。 一、吡啶(C5H5N) 吡啶存在于煤焦油、骨焦油中,其衍生物广泛 存在于自然界。工业上主要从煤焦油的轻油部分提 取吡啶。 吡啶是具有特殊臭味的无色液体, bp115.5℃ , 可与水、乙醇、乙醚等混溶。
1. 吡啶的结构
结构似苯,也是平面六边形分子(但不是正六边形)。 分子中 C—C键长139pm(与苯的相等),C—N键长137pm, 介于一般的 C—N 单键 (157pm) 与 C=N 双键 (128pm) 之间。
139pm
139pm
137pm Pyridine Benzine
H
H
H
环中的N和C都 以 sp2 杂化轨道相互 以s 键相连。每个原 子余下的 p 轨道相互 平行重叠,形成环 闭共轭体系, p 电子 数为6,具有芳香性.
70%
NO2 NO2 S
5%
磺化: 95%H2SO4 25℃
(69%~76%)
S
SO3H
噻吩-2-磺酸
溴代: Br2 (或I2) 乙醇(稀释)/0℃
Br Br
Br Br
产物均为 四卤吡咯
硝化: CH3CO2NO2 乙酸酐/5℃
NO2 NO2 51% 13%
吡咯
磺化:吡啶.SO3 100℃
SO3H
吡咯-2-磺酸
亲电取代反应主要在2-位发生;若2、5两个位 置已有基团存在,则亲电取代在b位发生。
-0.06 -0.10 +0.32
这些杂环进行亲电取代反应时, 须用缓和的试剂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
有机化学第十五章杂环化合物
第十五章 杂环化合物 糠醛经催化加氢转化为四氢糠醇,具有醇和醚的性 质,是优良的溶剂。
糠醛用KMnO4的碱溶液或用Cu或Ag的氧化物为催化 剂,用空气氧化生成糠酸。
糠醛作为溶剂,可选择性地从石油、植物油中萃取其中的 不饱和组分和含硫化合物。如从润滑油中萃取芳香烃等以精致 润滑油。在合成橡胶工业中用于提纯丁二烯和异戊二烯。
第十五章 杂环化合物 六元单杂环吡啶的结构与苯环很相似,氮原子与碳原子 处在同一平面上,原子间是以sp2杂化轨道相互交盖形成六个 σ键,键角为120°。环上每一原子还有一个电子在p轨道上, p轨道与环平面垂直,相互交盖形成包括六个原子在内的分 子轨道。π电子分布在环的上方和下方。每个碳原子的第三 个sp2杂化轨道与氢原子的s轨道交盖形成σ键。氮原子的第三 个sp2杂化轨道上有一对未共用电子对。 由于这些杂环化合物都是闭合的 共轭体系,所以环中的单、双键都不 同程度地趋向平均化,单键比普通单 键短,双键比普通双键长。
第十五章 杂环化合物 教学指导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法 杂环化合物的结构 杂环化合物的性质
第十五章 杂环化合物 教学目的: 了解一些常见的重要杂环化合物物理和化学性质; 熟悉杂环化合物命名规则; 掌握呋喃、吡咯及其衍生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杂环化合物命名规则;
呋喃、吡咯及其衍生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 呋喃、吡咯及其衍生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第十五章 杂环化合物 2.吡咯及其衍生物 吡咯与呋喃相似,亲电取代也必须在缓和的条件下 进行,在酸性条件下同样极易发生开环、聚合反应。 溴化:
第十五章 杂环化合物 根据环数的多少分为单杂环和多杂环;单杂环又可根据 成环原子数的多少分为五元杂环及六元杂环等;多杂环可分 为稠杂环、桥杂环及螺杂环,其中以稠杂环较为常见。
15章杂环化合物
第一节 分类与命名
一、分类 1、按环的大小分:五元与六元芳杂环 2、依环的形式分:单杂环与稠杂环 二、命名:
保留特定的45个杂环化合物的俗名和 半俗名,采用“音译法”。
(一)特定杂环的命名规则
1、含一个杂原子的五元单杂环
43
5
2
O
1
呋喃
furan
β
β
α S
噻吩
3β 2α N H 吡咯
1、基本环的选择原则
① 芳环和杂环组成的稠环,选杂环为基本环;
② 杂环和杂环组成的稠环,按照 N→O→S
顺序选为基本环,且所选基本环应最大. ③ 杂原子数目以及杂原子种类应最多.
O
苯并呋喃
H N S
噻吩并吡咯
O O
呋喃并吡喃
N NN
吡啶并嘧啶
2、稠合边表示方法
① 基本环各边:1-2原子之间为a; 2-3原子 之间为b; 3-4原子之间为c 等等。 ② 附加环: 用1、2、3………标注各原子
thiophene pyrrole
2、含两个杂原子的五元单杂环 (按照 O > S > -NH- > -N= 顺序编号)
4 N3
5
2
O1
恶唑
3
N
2
S1
噻唑
N3
2
N H
1
咪唑
3
N2
N H
1
吡唑
3、含一个杂原子的六元单杂环
N2 O
1
异 恶唑
4
5
3
6
2
N1
吡啶
4
5
3
6 O2
1 2H-吡喃
4、含2个杂原子的六元单杂环
有机化学精品课件——杂环化合物
杂环化合物在染料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它们可以提供鲜艳的色彩和优良的染色性能。例如,偶氮染料和酞菁染料等杂环染料在纺织品、皮革和纸张等领域广泛应用。
杂环化合物作为染料合成的关键组分,能够提高染料的色牢度和稳定性,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和对环境的污染。
有机化学精品课件——杂环化合物
汇报人:
2023-12-30
杂环化合物的定义与分类杂环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杂环化合物的合成与反应机理杂环化合物的应用杂环化合物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目录
杂环化合物的定义与分类
01
总结词
杂环化合物是指分子中至少含有一个杂原子(非碳原子)的环状化合物。
详细描述
杂环化合物是环状有机化合物中的一大类,其分子结构中至少含有一个杂原子(非碳原子),这些杂原子可以是氮、氧、硫等。这些原子与环上的碳原子共同构成一个环状结构。
杂环化合物在材料科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因为它们可以提供优良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例如,聚酰亚胺、聚醚醚酮等杂环高分子材料在航空航天、电子和汽车等领域广泛应用。
杂环化合物作为材料合成的关键组分,能够提高材料的耐热性、耐腐蚀性和机械性能等,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
杂环化合物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05
谢谢您的观看
THANKS
在合成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力、催化剂等,以保证合成效率和产物的纯度。
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还可以据具体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如分子内的亲核取代反应、分子内的亲电取代反应等。
亲电反应机理是指反应过程中,试剂首先进攻杂环化合物上的电子云密度较低的部位,从而形成正碳离子中间体。然后,正碳离子中间体再与试剂发生反应,形成新的键,最终生成产物。
第十五章杂环化合物
10
吡啶和苯虽然都属等电子体系,但因氮原子的电负性较 大,从而使环上的电子云密度降低 ,故其亲电取代反应性能 不但比苯差,且亲电取代反应发生在电子云密度较高的β-位。 这一特性很类似于硝基苯。
综上所述,五元、六元杂环化合物虽然都具有芳香性, 但其环上的电子云的密度是不同的,其电子云密度由高到 低的顺序是:
此外,根据环上各键的键长并不相等,说明杂环中的电子密 度没有完全平均化芳香性弱于苯环。其电子密度的变化情况类似
7
于苯胺。
2、缺电子体系—六元杂环 A. 吡啶是典型的六元杂环化合物,环原子以sp2方式杂化。 B. 每个原子的未参加杂化p轨道上均只有一个单电子,组成 大Π键,符合4n+2休克尔规则,六元杂环化合物同样具有 芳香性。
B r2/C H 3C O O H
S
00C
S Br
15
D. Friedel-Crafts反应 主要是酰基化反应,烷基化反应得到混合物。
结论:五元杂环化合物的亲电取代反应活性高,所以,
一般选用弱的亲电试剂、在低温条件下、采用溶剂稀释
时反应,以防止五元杂环化合物氧化或聚合。
16
2、加成反应 A. 亲双烯加成反应 (了解内容)
8
二、杂环化合物的芳香性 具有闭合环结构,具有环多烯结构,具有共平面或近似平
面结构,π电子数符合4n+2规则。符合休克尔规则,因此具有 芳香性。 具有芳香性的杂环与苯环的异同点 1、五元杂环化合物
(1) 由此可见,苯分子中的键长完全平均化,而五元杂环化合 物分子中的键长只是有一定程度的平均化。因此,五元杂环化 合物的芳香性比苯差。其芳香性次序是:
康尼查罗反应
有机化学第15章
(抗癌药) HO O
SS
H2O
SS
TTF
HgOH
NaO
O
O
Br 红汞
Br CO2Na
Br
NaO
O
O
Br 曙红 (红墨水)
Br CO2Na
杂环化合物的类型
芳香杂环
N
O
S
N H
N H
H
NN
N
N
N
N
N
N
普通杂环
O
O
O
N
OO O
O
H
环醚,内酰胺,环状酸酐,内酯等
OO
§15.1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命名
杂环分类:
+
S
(Hale Waihona Puke 量) 反应快H2SO4 r. t.
S SO3H 溶解于硫酸中
(3)五员芳杂环的Friedel-Crafts反应
(CH3CO)2O
N H
(CH3CO)2O
O
BF3
(CH3CO)2O
S
SnCl4
COCH3 N H
2-乙酰基吡咯
COCH3 O
2-乙酰基呋喃
COCH3 S
2-乙酰基噻吩
2)五员芳杂环的加成反应
H3C 4
3
N
5
2
N1
H
4-甲基咪唑
10
3. 含两个不同的杂原子:按O, S, N顺
3
N
4 序编号
2 S 5 CH3 5-甲基噻唑
1
4. 特殊编号
5 6
4 3
7
2
N
8
1
喹啉
Quinoline
5 6
有机化学精品课件——杂环化合物
结构特点
1 2 3
环状结构
杂环化合物的环状结构可以由一个或多个碳原 子、氮原子、氧原子、硫原子等原子组成。
杂原子
在杂环化合物中,“杂原子”指的是除了碳原 子以外的原子,它们在环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 作用。
键合方式
杂环化合物的键合方式不同于脂肪族化合物, 尤其是在五元和六元杂环中,键长和键角都有 特殊的结构特点。
氮杂芳化合物的合成
通常是通过芳基取代反应或氨基化反应形成。例如,邻硝基苯胺可以通过亚硝酸 与苯胺反应制备。
氨基取代反应
氨基取代反应是一种常用的合成氮杂环化合物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氨基取代 的立体化学控制和区域选择性。
氧杂环化合物的合成
氧杂芳化合物的合成
通常是通过芳基取代反应或氧化反应形成。例如,2-氯苯酚 可以通过氯苯酚与氢氧化钠反应制备。
例如,阿维菌素是一种高效的生物活性杂环化合物,具有 杀虫和杀菌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和畜牧业中。
05
未来展望与挑战
杂环化合物研究的前沿与挑战
01
新型杂环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
杂环化合物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与物理化学性质,研究新的杂环化合
物的设计与合成方法,拓展其应用领域。
02
反应机理与动力学研究
深入探究杂环化合物的反应机理与动力学,提高反应的效率与选择性
其他杂环化合物的合成
含氮、氧、硫等多原子杂环化合物的合成
这些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主要取决于杂原子的性质和杂环的大小和形状。
非芳香族杂环化合物的合成
这些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主要取决于杂环的大小和形状以及所使用的反应条件 。
03
杂环化合物的应用
在药物化学中的应用
生物碱
杂环化合物中的吡啶、喹啉和吲哚等具有重要生物活性,如 抗癌、抗菌和抗病毒等。
大学有机化学课件-杂环化合物
β —CHO
γ 4 5 6
3β 2α
COOH
1 吡啶—3—甲酸 (尼古丁酸 —吡啶甲酸 或烟酸)
N
CH3
4 5
3 N
Br
2
4 5
N S1
2
3
N1 H
5—甲基咪唑
4—溴噻唑
9
稠杂环化合物(P232)
5 6 7 8 N 1 4 3 2
6 7 8 1 5 4 3
N2
喹啉 (quinoline)
糠醛是不具α—氢的芳醛,能进行类似于苯甲 醛的反应。
NaOH
__
O
CH2OH
+
O
__
COONa
O
2
O
__
CHO
康尼查罗反应
OH KCN 乙醇
__
CH___ C___
O
O
安息香缩合反应
O CH3COONa CHO + (CH3CO)2O 150C CH=CHCOOH O
30
普尔金反应
O
CH3COONa CHO + (CH3CO)2O 150C
4β 5α
O 1
β 3 α2
4β 5α
β 3
4β 5α
β 3 α2
呋喃(furan)
1 α2 N H
吡咯(pyrrole)
S 1 噻吩(thiophene)
唑的命名 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杂原子的五元杂环,若至少有 一个杂原子是氮时,则该杂环化合物称为唑。
4 5 N H1 3 N2
5 4 N3 2
4 5
N H
>
O
>
S
>
>
12
有机化学杂环化合物(药学专业)
5 8
4 3 N2 1
3
吲哚
8 7 6 9
N
喹啉
1 4 8 2 3 7 6 5
异喹啉
9
H N
1 2 3 4
5 10
口丫啶
咔唑
(2)少数稠杂环有自己的习惯编号方式
6 5 7 N N 1 8 2 N 4 N9 H 3
嘌呤
(三)杂环母核命名的几点说明
1、指示氢(标氢) 含有最多非累积双键条件下的饱和氢。
S N
2 O3
不是
5
HN
N
4
3
O
2 O1
6
Ph 5
N
7
1 2 3
3N 2
4
O 1
4
N6 H
N
5
5-苯基咪唑并[2,1-b]噻唑
6H-吡唑并[4,5-d]噁唑
COOH N
N
CONH2
β-吡啶甲酸 (烟酸、尼克酸) 烟酸 + 烟酰胺
β
β-吡啶甲酰胺 (烟酰胺、尼克酰胺) 维生素PP(属B族维生素)
CH3
对一般氧化剂较稳定,强氧化剂使苯环开环。
KMnO4 / H2O N HOOC HOOC N
100oC
吡啶环优先被还原,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H2 / Pt H2O
N H
N
H2 / Pt AcOH 40oC
N H
3、喹啉的合成—斯克劳普(Z.H.Skraup)合成法
NH2 CH2OH OH NO2 H2SO4 FeSO4
0C
+
N NO2
浓 H2SO4
N
220oC
N Br
浓H2SO4
Br2
第十五章 杂环
第十五章 杂环化合物—五元环性质
O B r2 O 0℃ 8 0% O C l2 - 4 0℃ O C H3 C O O N O 2 O Cl Br
+
Cl O Δ or Py O N O2 Cl
H - 5 ℃ - 3 0℃ C H C O O 2
-
H O N O2 H Cl
N
+
S O3 O S O3 -
O
S O3 H
( C H3 C O )2 O 0℃ B F3 E t2 O O C O C H3
第十五章 杂环化合物—五元环性质
Br 2 Cl 2 CH 3 COOH r, t 50 ℃ 36% S CH 3 COONO 2 S 95%H 2 SO 4 ( CH 3 CO) 2 O H 3 PO 4 25 ℃ S S -10 ℃ S 78% S Br + Cl Cl Cl + Cl Cl S 14% NO 2 + 70% S 67-76% S Cl 13% Cl NO 2 5%
第十五章 杂环化合物—概述 2、理论意义: 杂环化学中贯穿了大量的电子理论,是验证 电子学说和其它有关理论的园地 3、研究现状: (1)教学方面:作为选修课。 (2)研究方面: 杂环化学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其生理活性 及其药用价值。此外,在非生物领域的应 用研究也取得很大进展,如:胶片的敏化 剂、橡胶工业的抗氧剂、硫化促进剂等, 多性能催化作用以及一些特殊性能的研究 都取得很大进展。
第十五章 杂环化合物—五元环性质 §15.3五元杂环化合物 一、呋喃、噻吩、吡咯的结构 成键特性:
第十五章 杂环化合物—五元环性质
分子 苯 噻吩
S
吡咯
N H
呋喃
O
第十五章 杂环化合物
+ H2SO4 S S SO3H
+ H2O
溶于酸
应用于除去石油和粗苯中的噻吩
6、吡咯的弱酸性
+ KOH N N K + H2O
吡咯钾
参与共轭
H
四氢吡咯的碱性明显大于吡咯,存在于脯氨酸中,P520
1) CO2
2-吡咯甲酸
N Na
类似苯酚钠
2) H3O+
N H
COOH
N H
+
N2Cl
pH=7-9
N H
N
N H
e. 重要衍生物 (P359)维生素PP和NAD+ , 维生素B6
COOH N
(2) 嘧啶
6 N N
CH N 尿嘧啶(Uracil) CH N OH
1
N 2 N 3
5
7 N 8
嘧啶
NH 2 N
4
N 9
嘌呤
OH N OH N CH 3 胸腺嘧啶
胞嘧啶(cytosine) N
烯醇式可重排为酮式
2-甲基-5-硝基吲哚(P352)
CH 2COOH N H 3-吲哚乙酸是植物生长调节剂
(P352 照书讲)
CH2CHCOOH CH2CH2NH2 N H 色胺
N H
NH2 色氨酸
是哺乳动物脑组织中与 中枢神经有关的物质。
HO CH 2CH 2NH 2 N H
5-羟色胺
吲哚环存在于1000多各生物碱天然产物中。
1. 咪唑
(1) 结构P521 弱酸
H N
H N
N原子sp2杂化
N N H 咪唑 imidazole
..
sp2
碱性
H H 分子间可能成氢键 m.p. 9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 CC CC CN CN
1.54 1.34 1.47 1.28
1、组成吡啶环上的5个C原子和1个N原子,均为SP2杂化,共同 平面。环上的π 电子数为6,符合4n+2规则,故其具有芳香性,即 可以发生取代反应。
2、由于吡啶环上有一个N原子代替了苯环中的一个CH,因此和 苯环相比,必然产生下列差异:
NH NH2
NH2
N
N
NH
N
N
H
H
.OH N
4、稳定性:不易氧化、易还原
A、原苯环中的一个H原子被N原子的一对孤电子对所取代,因 此,吡啶应具有一定的碱性,同时又由于N原子的电负性大于C 原子,使环上的电子云向N原子偏移,又增大了N原子的碱性;
B、由于电子云向N原子方向偏移,吡啶分子中应有偶极:
+0.18
偶 极 矩 : 2.2D
C、电子云分布不均匀:
0.932
+0.05
N -0.58
+0.15
1.000
1.166
1.000
N 1.064
0.866
1.000 1.000
与苯环相比,N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增大,α 、γ 位电子云密 度降低,β 位变化不大。
由分析可知:N原子具有碱性, β 位克发生亲电取代,α 、γ 可以发生亲核取代。总体上讲由于N原子的电负性较大,使环上的 电子云向N原子方向偏移,从而降低了环上的电子云密度,故其亲 电取代困难,而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亲核取代,即类似于硝基苯:
2
66
N2 6
2
N 1 嘧啶
N 1 哒嗪
N 1 吡嗪
5
4
5
4
5
4
6 稠杂环
36
36
N3
7 8
27
N 1
8
N2 7 1
喹啉
异喹啉
2
N
8 喹
唑
1啉
OO 苯 并 α -吡 喃 酮
(香豆素)
母环编号规则 1、从杂原子开始编号。
2、如有两个杂原子,尽量使两个杂原子的位号和最小。如:
4
3N
5
2
6
N
1
3、如有不同元素的杂原子,按照O、S、NH、N顺序编号。如:
第十五章
• 杂环化合物
4
34
34
3
一个杂原子
5
O 1
25
N1 2 5
S 1
2
H
呋喃 吡咯 噻吩
4
3 N
4
34 N
34 N
34
3
五 两个杂原子
元 杂
5
N 25 1
H
S 1
25
O 1
2
N 5 N1 2 5
H
O 1
N 2
环
咪 唑 噻4
吡 唑 异 噁唑 35 4
6
3N
1 N
5
个别化合物沿用习惯命名:
891
9
10 N
1
6 1N 5 N7
N 5 10 4
吖啶
螺桥杂环的命名:
S 6 54
吩噻嘜
2
8
N4 3
N9
H
嘌呤
按通常的螺、桥环命名,把杂原子的命名放在最前面
910 1 O2
8 5 3
76 4
1氧 杂 螺 [4.5]癸 烷
21 O
7 R
3
8
45
O 6
2 ,6二 氧 杂 双 环 [3 .2 .1 ]— 7 — R .
E、以右上角最远的自由角开始按顺时针编号:
6 苯基
7
1
N
S
6
2a
2
b
1 N
3
5
4
2,3,5,6 四氢咪唑并[2,1-b]噻唑
HOCH2CH2 HOCH2CH2
N
8
7N1
N2 6
3 N
5
1 5 c N b2
N
d
a
4
N3
4
N
CH2CH2OH CH2CH2OH
2,6 双 [二 羟 乙 基 ]氨 基 4,8 双 哌 啶 基 嘧 啶 [5,4-d]并 嘧 啶
2
1
7
O
8NC3 H
3O C CHPh
6 5
C2 H O H
4
N 甲基 氮杂双环[3.2.1]—3—辛醇—α —羟甲基苯乙酸酯 .
H2N
1 N SO2NH2
6 CH3 5
N 3 4 CH3
N [2(4',6'—二甲基)嘧啶基]对氨基苯磺酰胺 .
OC
Cl
4
N1
5
2
6
H
2 N1 N
NH2
3
7
CH2CO2H
7 N
6
7
N1 2 6 7 H
O1 2 6 7
N1 2 2
N4 3
8 N9
H
H
吲哚
苯并呋喃
苯并咪唑
嘌 呤 (9-H)
4
4
5
35
3
4( γ )
5
3
一个杂原子6
26
2( α 6)
2
N
O
O
1 吡啶
1 α -吡 喃
1 γ -吡 喃
(2-H)
(4-H)
4
4
4 N
六 两 个 杂 原 子 3N
55
35
3
元 杂 环
6、含2个以上杂原子,五元称唑,六元称嗪(N):
O
N
NN
NN
NN S
N N
N N
Et
1,3,4-噁 二唑1,2,5-噻二唑1,2,4-三嗪1-乙基-1,2,3,4-四唑
无特定名称稠杂环母环的命名规则 一、基本环与附加环: 二、基本环的确定:
1、芳香环与杂环稠合,芳香环为附加环:
N
N 苯 并 吡 嗪
N 苯 并 吖 啶
吖 啶
N
N 喹 唑 啉 ( 不 叫 苯 并 嘧 啶 )
Na
1HN
5c N
d
b
2 N 4 Sa 3
咪唑并[5,4-d]噻唑
b c 3 2 N1
吡啶并[2,3-c]喹啉
2、周边编号: A、尽可能使杂原子的位号最小,其次按O、S、NH、N顺序编 号;
B、所有杂原子,包括共用杂原子都要编号; C、共用碳原子一般不编号; D、尽可能优先排列共用碳原子的位次(即共用碳原子位号最 低),并使所有氢原子的位次较低;
3
4
CH2 CH CO2H 3' 2' 1'
1 对氯苯甲酰基—3—羟甲基—2,3—二氢吲哚.
4 [3(2— 氨 基 ) 羟 乙 基 ]吡 唑
.
γ
β
α N 1 吡啶
一、吡啶的结构:
六元杂环
5 6
4 3
5 6
4 3
7
2
8
N 1
喹啉
7
N2
81 异喹啉
不 等 性 SP2杂 化
N
.
1.40
1.39
N
1.39
N 5.2
N N C3H C3HH
5.1
11.2
C3H C3H N
C3H
P h N2H
9.8
4.6
NC (3H )3>N3H >
>Ph N2H
N
N
O
N Pka 5.2
+R C Cl N
N Cl C
R
N 1.3
O ROH
+ROC Cl O
N
3、互变异构:
+ CH 3I N
SO3
IN CH 3 + N SO3
4
3
N
NH>N
5 N2 1
H
43 N S>N
5S2 1
4、特定名称稠杂环有特定的编号。如:
6
1
5
7
N
N
2
N4 3
8 N9
H
嘌呤(9+1)
9 8 7
6
10 N
N 5 吩萘
1 2 3
4
5、异构体:必须标明一个或多个氢原子的位置。如:
43
43
4
5
3
5 N1 2
5 N1 2 6 O 2
H
1
1-H吡咯 3-H吡咯 2-H吡喃
NO 2 N
二、吡啶的性质:
1、水溶性: 由于吡啶分子中有偶极,是个极性分子,且N原子上电子
云密度升高,从而增大了其和水分子形成氢键的能力,故可以 和水混溶
吡啶 混溶 苯 1 660
萘 4000 喹啉 150
蒽 不溶 吖啶20000
> N
2、碱性:
P ka
N N
>
N
NN
N
17
1100
> N H3C N C3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