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血管炎鲍春德

合集下载

内科学(第4版)PPT课件 第八篇 风湿免疫病06第六章 系统性血管炎

内科学(第4版)PPT课件 第八篇 风湿免疫病06第六章 系统性血管炎

第六章 系统性血管炎
第五节 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第五节 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一、定义
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GPA)原称为 Wegener肉芽肿(Wegener granulomatosis,WG),是一种坏死性肉芽肿性 血管炎,主要侵犯上、下呼吸道和肾脏的小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临床表现为鼻 和鼻窦炎、肺病变和进行性肾衰竭。
第三节 巨细胞动脉炎
四、治疗
(一)糖皮质激素 起始剂量多为泼尼松1mg/(kg·d),1周内症状可得以改善。眼部病变严重时, 可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症状缓解或实验室指标正常即可减量,大多数需要治疗 1~2年以上。 (二)免疫抑制剂 可用环磷酰胺,用量为每3~4周0.5~1.0g/m2。也可选用甲氨蝶呤或硫唑嘌呤等, 要注意药物不良反应。本病预后好,大部分患者可完全缓解。
第二节 大动脉炎
五、治疗
1.糖皮质激素 是治疗活动性TA的基础药。注意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出现的 不良反应,如骨质疏松、糖尿病和消化道疾病等。 2.免疫抑制剂 与糖皮质激素合用能增加疗效。首选环磷酰胺。 3.对症治疗 可用周围血管扩张药、改善微循环药、抗血小板药、降压药等。 4.外科手术治疗 对缓解期患者,如血管狭窄、闭塞影响脏器供血可考虑手术治疗, 包括血管成形术、球囊扩张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或血管搭桥术等。
二、临床表现
(一)全身表现 低热、食欲减退和体重减轻等。 (二)器官受累表现 颞侧头痛、间歇性颌部运动障碍和失明为典型三联征。
第三节 巨细胞动脉炎
三、诊断
根据ACR 1990年巨细胞动脉炎分类诊断标准,6项中,符合3项或3项以上者, 可诊断为巨细胞动脉。
1. 发病年龄≥50岁 2. 新近发作的头痛,或新起的、与过去不同的局限性头痛 3. 颌、舌、吞咽三者之一出现间歇性运动障碍或不适 4. 颞动脉触痛或搏动减弱(非颈动脉粥样硬化) 5. 头皮触痛和结节,颞动脉区域出现头皮触痛或结节 6. 颞动脉活检异常,有大量单核细胞浸润和肉芽肿性炎症,并含有多核巨细胞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田青ppt课件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田青ppt课件
诊断标准
诊断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 学检查结果,同时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02 疾病治疗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
免疫抑制剂
抗凝药物
用于急性发作期,可减 轻炎症反应和脑水肿, 但长期使用副作用较多。
用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效 果不佳或副作用严重时, 可抑制免疫系统对血管
病情监测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异 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
药物治疗
遵医嘱按时服药,注意观察药 物副作用。
康复指导
功能锻炼
根据病情制定合适的康复计划 ,进行针对性的功能锻炼。
饮食调理
根据病情需要,制定合理的饮 食计划,保证营养摄入。
生活方式调整
引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避免不良生活习惯。
定期复查
指导患者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 ,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际学术会议交流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领域 的国际学术会议是各国专家交流 最新研究成果、分享经验的重要
平台。
国际研究团队合作
各国的研究团队通过合作开展临 床试验、共享数据和资源等方式, 共同推进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
管炎的研究进展。
跨国临床研究
开展跨国临床研究有助于扩大样 本量、提高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 可靠性,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 血管炎的防治提供更有力的科学
04 疾病研究进展
最新研究成果
发现新的病理机制
临床试验进展
近期研究发现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 管炎的发生与某些基因突变有关,这 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目前已有几种新型治疗方法进入临床 试验阶段,初步结果显示出较好的疗 效和安全性。
开发新型治疗方法

SLE诊治新进展

SLE诊治新进展

血浆臵换术 (PE)
间充质 干细胞移植 (MSCT)
几乎所有SLE有肾脏累及,总有部分病人进入终末期肾衰阶段; 狼疮性肾炎 LN肾移植病例10例,7例存活且肾功能正常; (LN)与肾移植 LN肾移植与非SLE患者肾移植存活率无差异,移植后复发率低; 术前规律血透>3月,无明显SLE活动依据的肾衰患者为最佳.
5年生存率 10年生存率 15年生存率 18年生存率
76% 70% 84% 98%
99年上海仁济医院对50例SLE随访18年
该随访还发现13例(26%)病人平均停药12年(2-17)无SLE活动表现.
50年代,SLE多不建议妊娠;目前研究示:服用小剂量激素或不用激素,无 病情活动>12月可考虑妊娠;
1.赵丽娟,王小非,候平等.血浆交换治疗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4(增刊):48. 2.刘博.间充质干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内科,2010,4,5(2):180-183. 3.杨虎天,尚明花,徐琴君.狼疮肾炎与肾脏移植,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增刊):45.
酶酚酸酯 (骁悉,MMF)
MMF抑制淋巴细胞鸟嘌呤经典合成途径,对非淋巴细胞及器官无毒性;
中国LN协作组织对75例经GC+CTX治疗无效LN-IV行GC+MMF治疗>6月,指标 均明显好转(SLEDAI,尿Pro,Scr,ds-DNA滴度,Ig,皮疹等); 南京军区总医院肾脏病研究所:MMF组控制LN-IV活动及逆转病变优于CTX 组

新型药物及新技术的应用
环孢菌素A (CsA)
干扰IL-2的释放,抑制T淋巴细胞活性 广泛应用与器官移植; 难治性SLE,大剂量激素及IVCTX无效的SLE、 LN,肝肾毒性较明显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检测及临床意义论文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检测及临床意义论文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610例患者进行anca检测。

结果:患者中panca阳性69例,占11.31%,canca阳性43例,占7.05%,不典型anca(aanca)6例,占0.98%。

结论:采用iif法elisa法联合检测anca有利于anca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anca阳性患者临床表现为多脏器受累, anca检测对及时诊断,尽早开展治疗提供有力依据,有助于提高生存率。

【关键词】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r3;mpo【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480-01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utoanti bodies)是以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胞浆成分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对系统性血管炎、炎症性肠病等多种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anca作为特异性血清学诊断工具对anca相关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判断病情活动和复发有重要意义。

为此,对我院610例行anca检测的患者分析,情况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采样鞍山市中心医院2010年5月~2011年4月检测anca的610例患者,女性占57.4%,男性42.6%。

1.2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if)对anca进行检测。

抗原基质为hep-2细胞/猴肝/甲醛固定的中性粒细胞/乙醇固定的中性粒细胞。

乙醇固定的基质显示两种荧光模型:一种是胞浆型(canca),为均匀分布在整个中性粒细胞胞浆中的颗粒型荧光。

其主要靶抗原为位于中性料细胞嗜苯胺蓝颗粒中的蛋白酶3(pr3)。

另一种是核周型(panca),是围绕细胞核的平滑带状荧光。

主要靶抗原为髓过氧化物酶(mpo),其它还有粒细胞特异性弹性蛋白酶、乳铁蛋白、溶菌酶、组织蛋白酶g等。

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治疗与预后

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治疗与预后

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治疗与预后
戴青;鲍春德
【期刊名称】《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年(卷),期】2011(008)002
【摘要】系统性血管炎是一组以血管的炎症与破坏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异质性疾病,临床表现因受累血管的类型、大小、部位及病理特点不同而不同.本文详细介绍各类血管炎的病理改变、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预后.
【总页数】3页(P5-7)
【作者】戴青;鲍春德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科,上海,20012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科,上海,2001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3
【相关文献】
1.ANCA相关性血管炎肾脏及其他系统损害的临床和病理与预后的相关研究 [J], 刘国平;王春艳;徐丽斌;曹赛霞;郭艳
2.ANCA相关性血管炎合并肾损伤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J], 张勤灵
3.MPO-ANCA相关性血管炎临床表现与近期预后的初探 [J], 金立民;龚莉
4.ANCA相关性血管炎合并肾损伤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J], 张勤灵;
5.伴器官损害或威胁生命的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治疗进展及挑战 [J], 何旭;夏正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系统性血管炎_图文

系统性血管炎_图文

多发单神经炎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MRT
硬脑膜炎
Reinhold-Keller E, et al. Clin Exp Rheumatol 2001 Seror R, et al. Medicine 2006
(大)血管
血管杂音 无脉 肢体间歇跛行
巨细胞动脉炎
Biopsy
Arteritis temporalis of Giant cell arteritis
主要受累血管 大血管
中型血管 中小血管
小血管
系统性血管炎的的治疗
Chapel-Hill定义 巨细胞动脉炎 大动脉炎
欧洲血管炎研究组治疗方案 单用激素治疗
多动脉炎 川崎病
GC +CTX (每日低剂量) 静脉免疫球蛋白+阿司匹林
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
GC 和 CTX/抗CD20
Orbital granuloma & subglottic stenosis in WG
Lamprecht P. et al. (2000) A&R 43:7;1654
声门下狭窄

(浅层)巩膜炎 色素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 视网膜血管炎 眼球突出(球后肿物)
眼球突出
浅层巩膜炎
皮肤
网状青斑 结节红斑、荨麻疹 紫癜 (难治性)皮肤溃疡:经久不愈 肢端坏疽 口腔溃疡、外阴溃疡
网状青斑
红斑、丘疹
瘀点、紫癜和瘀斑
Purpua 皮肤溃疡
肢端坏疽
粘膜溃疡
关节(骨骼)、肌肉和四肢
关节痛、关节炎 肌痛(尤其是腓肠肌压痛)、肌炎
上颌或肢体的间歇性跛行

嗜酸细胞肉芽肿性血管炎

嗜酸细胞肉芽肿性血管炎

嗜酸细胞肉芽肿性血管炎嗜酸细胞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或称Churg-Strauss综合征(CSS),是一主要累及中、小动脉和静脉,以哮喘、血和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嗜酸细胞性坏死性血管炎伴有坏死性肉芽肿为特征的系统性血管炎。

1939年Rackemann Greene首先注意到一组诊断结节性多动脉炎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以及肺内浸润灶,当时考虑其可能是结节性多动脉炎的一种特殊类型。

1951年Churg和Strauss报道了13例具有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肉芽肿炎症、坏死性系统性血管炎和坏死性肾小球肾炎的病例,提出其是有别于结节性多动脉炎的另一类型的血管炎,命名为Churg-Strauss综合征。

2012年CHCC按照其临床病理特征,将CSS命名为嗜酸细胞肉芽肿性血管炎。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CSS病因不明。

推测由于嗜酸性粒细胞组织浸润、脱颗粒,释放的阳离子蛋白和主要碱基蛋白具有细胞毒性,破坏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从而引起全身血管炎。

也有人认为CSS与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的MPO刺激机体产生ANCA引起的III型变态反应有关。

少数个例报道接触变应原(如放线菌、抗惊厥制剂、别嘌呤醇等)也可诱发CSS。

文献报道63.8%的患者既往有变态反应史,说明CSS患者对多种抗原抗体反应性增高以及IgE介导血管活性物质增多,导致血管炎发生。

近几年陆续有报告有哮喘患者应用白三烯拮抗剂后发生CSS,考虑CSS和白三烯拮抗剂有关。

目前有2种不同的假设:1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的应用可以使严重哮喘患者的口服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减少,从而暴露出先前没有被认识到的CSS;2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促进了严重哮喘向CSS的生物转换。

近期的研究并未提供更多的证据证明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在CSS中的作用,而是更支持第一种假设。

二、病理CSS主要累及小动脉和小静脉,但中等血管如冠状动脉也可受累。

典型病理改变为:1组织及血管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2血管周围肉芽肿形成,典型者表现为巨细胞周围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围绕,外被上皮样细胞;3节段性纤维素样坏死性血管炎。

常见系统性血管炎诊疗指南(7个)

常见系统性血管炎诊疗指南(7个)

第1节大动脉炎l概述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

病变多见于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其次为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和肾动脉。

主动脉的二级分支,如肺动脉、链状动脉也可受累。

受累的血管可为全层动脉炎。

早期血管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偶见多形核中性粒细胞及多核巨细胞。

由于血管内膜增厚,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少数患者因炎症破坏动脉壁中层,弹力纤维及平滑肌纤维坏死,而致动脉扩张、假性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

本病多发于年轻女性,30岁以前发病约占90%。

40岁以后较少发病,国外资料患病率2.6/百万人。

病因迄今尚不明确,可能与感染引起的免疫损伤等因素有关。

2临床表现2.1全身症状在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前,少数患者可有全身不适、易疲劳、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出汗、体重下降、肌痛、关节炎和结节红斑等症状,可急性发作,也可隐匿起病。

当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后,全身症状可逐渐减轻或消失,部分患者则无上述症状。

2.2局部症状与体征按受累血管不同,出现相应器官缺血的症状与体征,如头痛、头晕、晕厥、卒中、视力减退、四肢间歇性活动疲劳,肱动脉或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部、锁骨上下区、上腹部、肾区出现血管杂音,两上肢收缩压差>10 mm Hg(1 mmHg=0.133 kPa)。

2.3临床分型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4种类型: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胸一腹主动脉型,广泛犁和肺动脉型。

2.3.1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和闭塞,可引起脑部不同程度的缺血,出现头昏、眩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单侧或双侧视物有黑点,视力减退,视野缩小甚至失明。

咀嚼肌无力和咀嚼疼痛。

少数患者因局部缺血产生鼻中隔穿孔,上腭及耳廓溃疡,牙齿脱落和面肌萎缩。

脑缺血严重者可有反复晕厥、抽搐、失语、偏瘫或昏迷。

上肢缺血可出现单侧或双侧上肢无力、发凉、酸痛、麻木,甚至肌肉萎缩。

颈动脉、桡动脉和肱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无脉征)。

系统性血管炎

系统性血管炎

结节性多动脉炎&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鉴别
受累血管大小 血管造影微动脉瘤 肾血管性高血压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肺出血 周围神经病变 B 型肝炎病毒感染 疾病复发 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结节性多动脉炎 中~小动脉 可阳性
有(10%-33%) 无 无
50%~80% 相关(30%)
较少 较少(<20%)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 微小血管为主 阴性 无 多见 有 10%~20% 无关 很常见
❖其他 ▪ 眼病(58%,首发15% ):角膜炎, 巩 膜炎, 葡萄膜炎, 视网膜病变
▪ 皮肤(50%,首发15% ) ▪ 关节炎(75%,首发40%) ▪ 神经(25-50%,起病少见)
WG皮肤表现
❖ 下肢高出皮面的紫癜 ❖ 多形红斑 ❖ 斑疹、瘀点(斑) ❖ 丘疹、皮下结节 ❖ 坏死性溃疡形成 ❖ 浅表皮肤糜烂
性坏死,以淋巴细胞浸注为主 颈动脉、锁骨下动脉、
肾动脉、肺动脉
肉 芽 肿 性 动 脉 炎 , 可 有 动 脉 壁 头 颈 部 的 颅 外 动 脉 ,也
的坏死,以巨细胞为主的炎症 可累及主动脉及主要
细 胞 浸 润 ,受 损 动 脉 呈 局 限 性 、 分 枝
节段性公布,形成跳跃征象
血 管 全 层 纤 维 素 样 坏 死 , 多 种 广 泛 。常 为 节 段 性 ,在
➢MPA 和CSS以髓过氧化物酶-ANCA (MPO- ANCA) 为主
❖ ANCA的染色模型可根据间接免疫荧光检 测ANCA的染色模型的差异而分为:
❖细胞浆型ANCA(cANCA) ❖核周型ANCA(pANCA) ❖介于两者之间为非典型性ANCA(x-ANCA)
ANCA与血管炎及相关疾病
ANCA型 胞浆内抗原 c-ANCA 蛋白酶3

上海各大医院王牌医生大盘点!

上海各大医院王牌医生大盘点!

上海各大医院王牌医生大盘点!6月26日,第十届“中国医师奖”颁奖礼在北京举行,全国共有80名医师获奖,其中,上海医生共占4席樊嘉(外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科室:上海中山医院肝肿瘤外科职称:主任医师教授擅长:肝脏肿瘤外科诊疗及肝脏移植出诊时间:(特需门诊)周四上午李斌(皮肤科)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科室:上海岳阳医院皮肤科职称:主任医师教授擅长:痤疮、银屑病,湿疹,荨麻疹,色素斑,慢性皮肤溃疡,血管炎,痛风,性病等中医外科/皮肤科疾病出诊时间:(特需门诊)周二上午、(专家门诊)周一周六上午赵炯(临床医学)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赵炯,来自于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陈华(全科医疗)上海市长宁区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陈华工作室陈华,上海市长宁区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主任医师。

2003年起从事全科医疗,2008年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批家庭医生。

2014年获首届“上海市十佳家庭医生”,2016年获年度“十佳全科医生“。

上海各大医院明星科室的王牌医生一览病理科1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全国排名第一朱增雄|主任医师、教授擅长:肿瘤病理诊断,擅长恶性淋巴瘤、骨和软组织肿瘤。

王坚|主任医师、副教授擅长:软组织肿瘤的病理诊断。

2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谭云山|主任医师教授擅长:肝、肺疾病,以及穿刺病理活检的病理诊断。

侯英勇|主任医师擅长:常见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对疑难病例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能力。

传染科1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全国排名第一尹有宽|主任医师、教授诊治乙、丙肝、PBC等免疫性肝炎、脂肪肝、酒精肝、原因不明ALT升高和原因不明的肝硬化等病。

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全国排名第四王晖|主任医师、教授擅长:病毒性肝炎(乙型和丙型)的抗病毒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各型重型肝炎的治疗,脂肪肝、肝硬化、酒精肝及自身免疫。

其他上海市(复旦大学)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耳鼻喉科1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全国排名第一陈兵|主任医师、教授擅长:慢性中耳炎、重度耳聋人工耳蜗植入、周围性面瘫,面神经瘤、听神经瘤、颈静脉球体瘤、岩尖胆脂瘤等治疗。

益赛普

益赛普

C(ng/ml)
2000 1500 1000 500 0 0 500 T(h) 1000 1500
特殊人群的药代动力学
• 儿童: – 血清浓度曲线特性与成年患者相似 • 老人: – 年龄在65 至87 岁病人的清除率及数量,与年龄低 于65 岁的病人相近。
• 肝肾功能损害者: – 15例肾功衰,9例肝衰,药代动力学无改变
关节病和脑血管病是我国肢体致残的两大主要原因
关节病中类风湿关节炎的致残率高居首位
巨大的医疗及社会负担并未在国内引起足够的重视
《类风湿关节炎在我国的低认知度和高致残率不容忽视》 中华医学杂志2009年89卷第27期
RA治疗目标
完全缓解
临床缓解
影像学缓解
RA治疗理念和方法
病情完全缓解 生活质量改善
疾病活动度
• DAS28 ≤ 3.2 --- 低活动度 • DAS28 > 3.2 - 5.1 --- 中活动度 • DAS28 > 5.1 --- 高活动度
RA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
• 功能障碍 (HAQ残疾指数)

关节外表现
-- 血管炎、干燥综合征、RA肺部病变等
• •
类风湿因子/抗CCP抗体阳性 影像学骨侵蚀
Etanercept • 结构:Ⅱ型TNF受体P75的细胞外部分和 人IgG1的Fc段形成的融合蛋白 • 特征:肿瘤坏死因子(TNF)拮抗剂 – 可溶性TNF受体
– 全人化
可溶性TNF受体
• 可溶性受体和TNF结合后,不会产生信号传递作用
• 与免疫细胞表面的跨膜受体竞争,是TNF的强抑制剂
• 天然的可溶性受体在体内的半衰期很短
注射部位
• 大腿、腹部(肚脐周围)、上臂是经常注射用部位

血管炎

血管炎

P-ANCA靶抗原
• 髓 过 氧 化 物 酶 ( Myeloperoxidase ,
MPO) • 溶酶体( Lysozyme) • 乳铁蛋白(Lactoferria,LF) • 天青杀素(Azurocidin)
2 继发性血管炎


感染关连性血管炎 结缔组织病血管炎 药物性血管炎 癌性血管炎 器官移植血管炎 系统性疾病引起的血管炎
疾病分布
• 流行病学调查的主要资料都是来源于欧洲,
亚洲、非洲等的相关资料较少 • 各地总的年发病率为39~141.54/百万成 年人口 • 最常见的原发性血管炎为巨细胞动脉炎、 韦格纳肉芽肿、显微镜下多动脉炎和变应 性肉芽肿性血管炎
1936年 描述了韦格纳肉芽肿 (Wegener‘s granulomatosis, WG) 1948年 就被提及的“显微镜下的动脉周围炎 (microscopic form of polyarteritis nodosa) 1951年 描述了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 (Churg-Strauss syndrome)。
历史
1994年
Lie就Chapel Hill会议的阐述了不同意见, 如川崎病可以累及冠状动脉的分支小动脉,并 以Zeek的分类标准为基础提出了自己的分类标 准,本分类提出血管炎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 使血管炎的概念更为广泛,且更符合临床实际。白 塞病可累及大、中、小血管的血管炎,其中小静 脉最常受累,但上述血管炎分类中皆未将其收入。
历史
1952年 Zeek在综述结节性动脉周围炎后首次对血管炎进行了 分类,并首次提出了坏死性血管炎 (necrotizing angiitis)用以区分5类系统性血管炎,即超敏性血管 炎、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风湿性动脉炎、结节性 动脉周围炎和颞动脉炎,此分类中未包括韦格纳肉芽 肿以及大动脉炎 (Takayasu arteritis)。 1964年 Alarcón-Segovia分类标准 1975年 de shazo分类标准 1978年Fauci分类和 1988年Scott分类标准等。

系统性血管炎

系统性血管炎
者可出现动脉扩张或动脉瘤。
1.病因 2.病理 3.临床表现
4.诊断
5.鉴别诊断 6.治疗


1.少数可查到抗大动脉基质抗体,但尚未有
此类抗体可直接导致大动脉炎的证据。 2.该病与结核或其他细菌感染后的变态反应 有一定关系。


主要累及主动脉、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升主 动脉、腹主动脉、锁骨下动脉、肾动脉、肺 动脉等,为全层动脉炎。 早期血管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内 膜增厚,引起血管阻塞,晚期中层弹力纤维 及平滑肌断裂、坏死,内膜增厚纤维化,中 外膜缩窄,引起动脉管腔狭窄和闭塞,并可 形成动脉瘤
治 疗
一、一般治疗 二、局部治疗 外用表皮生长因子、锡类散等,减轻疼 痛,促进溃疡愈合。 眼色素膜炎急性发作时,应用各种散瞳 剂滴眼,预防色素膜炎症后粘连,并用 0.5%可的松滴眼,炎症严重时,球结膜下 注射地塞米松,减轻炎症渗出。 三、全身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 缓解发热、结节红斑、溃疡疼痛及关节炎 2.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 重要脏器损害时泼尼松0.5~1mg·kg-1·d-1。 当出现大动脉炎、视力急剧下降、白塞脑病 时,可选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免疫抑制 剂多选用环磷酰胺(CTX)1.0g每月静脉滴注冲 击治疗。病情危重时,可每隔2~3周冲击一 次。也可用环孢菌素A(CsA),起效快,初始 剂量5mg·kg-1·d-1其他还可选用依木兰、甲 氨喋呤等免疫抑制剂
三、对症治疗 可应用扩血管及改善微循环药物,抗凝 治疗及降压治疗。 四、外科治疗 可行血管重建术,或介入行血管扩张术。 行肾切除术。手术的目的在于缓解高血压, 防止肾脏萎缩和肾功能丧失。对动脉局限性 狭窄可在病情缓解期行介入治疗,以改善缺 血。 本病约20%是自限性,无并发症可随访观 察。对早期有感染因素存在,应有效控制感 染,可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高度怀疑有 结核菌感染者,应同时抗结核治疗。

巨细胞动脉炎和风湿性多肌痛疾病

巨细胞动脉炎和风湿性多肌痛疾病

巨细胞动脉炎和风湿性多肌痛疾病巨细胞动脉炎(giant cell arteritis,GCA),是一种以侵害颅动脉为主的系统性血管炎综合征。

在19世纪,Jonathon Hutchinson首次描述了一位因颞动脉触痛而致戴帽困难的男性患者,此后渐渐明确了GCA的临床特点,它是一种慢性肉芽肿性血管炎。

早年发觉的巨细胞动脉炎病例几乎都是颞动脉受累,伴有颞部头痛、头皮及颞动脉触痛,因此又称为颞动脉炎(temporal arteritis,TA)、肉芽肿性血管炎或颅动脉炎。

现在知道TA主要累及从主动脉弓发出的动脉分支,也可累及其他中等大小的动脉。

血管炎症部位可形成肉芽肿,含有数量不等的巨细胞,故现在多称为巨细胞动脉炎。

巨细胞是指任何巨大的细胞,可有一个或多个核,如多核巨细胞(multinuclear giant cell,MGC)。

它包括病理相像而临床表现不同的两个疾病,即颞动脉炎(temporal arteritis,TA)和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s disease)。

GCA以颞部头痛、间歇性下颌运动障碍以及失明为临床特点,其发病年龄均在50岁以上。

病因巨细胞动脉炎和风湿性多肌痛是由什么缘由引起的?(一)发病缘由GCA以及PMR的详细病因尚不清晰,虽然二者的发病与年龄、地域分布以及人种相关,但年龄因素、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在发病机制中的详细作用却不甚清晰。

PMR和GCA有家庭聚集现象。

欧美白人发病率明显高于黑人,而且北欧与美国的白人之间存在相同的种族背景。

HLA-DR4在GCA的消失频率较正常对比人群高出2倍,因此HLA-DR4可能是主要的遗传因素。

进一步试验发觉HLA-DR4的等位基因HLA-DRB1与GCA的关系最为亲密,其基因多态性主要位于第2高变区。

有学者认为细小病毒B19和肺炎衣原体与GCA的发病有关,但准确结果尚需进一步讨论证明。

(二)发病机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参加GCA的发病,其病理特点是影响大动脉为主,伴有各种细胞因子生成的慢性炎症过程。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继发急进性肾小球肾炎一例报道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继发急进性肾小球肾炎一例报道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继发急进性肾小球肾炎一例报道徐园;陆惠华;鲍春德;孟超;金玉华【期刊名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05(025)001【摘要】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MPA)是一种累及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损害肾脏、肺的小血管,表现为急性肾衰、肺出血及非特异性炎症反应。

本文报道1例以高热、急进性肾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的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的治疗经过。

【总页数】2页(P97-98)【作者】徐园;陆惠华;鲍春德;孟超;金玉华【作者单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老年病科,上海,200001;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老年病科,上海,200001;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风湿病科;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老年病科,上海,200001;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老年病科,上海,20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92.31【相关文献】1.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髓过氧化物酶抗体阳性急进性肾小球肾炎一例 [J], 杨剑辉;丰爱梅;孟丽丽;刘增波;吴恩亮2.MEBO治疗广泛性皮肤过敏继发化脓感染一例报道 [J], 王锋;李长明;王剑;张岿;邹普功;高山;王基建3.一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肾损害合并干燥综合征病例报道 [J], 张雪琴;热孜万·阿布都拉;宋雪;陆晨4.结核性脑膜炎继发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一例报道及诊治思路分析 [J], 陈丹; 张昀; 周宝桐; 关鸿志; 曾学军5.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合并Fahr综合征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 杜玉梅; 覃婷; 高薇; 唐欢; 马鑫; 刘剑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性血管炎鲍春德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系统性血管炎鲍春德血管炎是一组以血管的炎症与破坏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异质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因受累血管的类型,大小,部位及病理特点不同而不同。

血管炎可以是一个单发的疾病,也可以是某一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症,肿瘤,感染等,此为继发性血管炎。

鉴于血管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称之为血管炎综合症。

由于常见的血管炎多引起系统损害,故又称之为系统性血管炎。

目前对血管炎的分类仍不统一,现主要根据受累血管的大小对血管炎进行了命名和定义:ChapelHill会议关于系统性血管炎的命名及其定义一、大血管的血管炎1.巨细胞(颞)动脉炎主动脉及其分支的肉芽肿性动脉炎,特别易发于颈动脉的颅外分支。

常累及颞动脉,多发于50岁以上患者,常并有风湿性多肌痛。

2.大动脉炎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肉芽肿性炎症,多发于50岁以下患者。

二、中等大小血管的血管炎1.结节性多动脉炎(经典的结节性动脉周围炎)中动脉及小动脉的坏死性炎症,不伴有肾小球肾炎、无微小动脉、毛细血管、或微小静脉的炎症。

2.川崎病累及大、中、小动脉的血管炎,并伴有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

常累及冠状动脉,并可累及主动脉及静脉,多见于儿童。

三、小血管的血管炎1.韦格纳肉芽肿*累及呼吸道的肉芽肿性炎症,涉及到小到中血管的坏死性血管炎(如毛细血管、微小静脉、微小动脉、动脉),坏死性肾小球沿多见。

2.Churg-Strauss综合症*(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累及呼吸道的高嗜性粒细胞肉芽肿性炎症,涉及到小到中等大小血管的坏死性血管炎,并伴有哮喘和高嗜酸性粒细胞血症。

3.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累及小血管(毛细血管、微小静脉、或微小动脉)的坏死性血管炎,很少或无免疫沉积,也可能涉及小及中等动脉。

坏死性肾小球炎很多见,肺的毛细血管炎也常发生。

4.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npurprua)累及小血管(毛细血管、微小静脉、微小动脉)的、伴有IgA免疫物沉积为主的血管炎,典型的累及皮肤、肠道及肾小球,伴有关节痛或关节炎。

5.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血管炎累及小血管(毛细血管、微小静脉、微小动脉)的、伴有冷球蛋白免疫物沉积和冷球蛋白血症的血管炎。

皮肤及肾小球常被累及。

6.皮肤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局限性皮肤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无系统性血管炎或肾小球炎。

注:大血管指主动脉及走向身体主要部位(如肢体、头颈)的最大分支。

中等动脉指主要脏器动脉(如肾、肝、冠状、肠系膜动脉)。

小血管指微小动脉、毛细血管、微小静脉及实体内与微小动脉连接的远端动脉分支。

有些小及大血管的血管炎病,可能累及中等动脉,但大及中等血管的血管炎不累及比小动脉小的血管。

*: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密切关联第一节大动脉炎大动脉炎又称高安病(Takayasu,arteritis),无脉症,主动脉弓综合症等,是指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引起血管不同部位的狭窄或闭塞。

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重要分支,肺动脉及冠状动脉亦常累及,导致节段性动脉管腔狭窄以致闭塞,并可继发血栓形成,少数引起动脉扩张或动脉瘤。

[流行病学]本病多发生于年轻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4,发病年龄为5~45岁,平均22岁,30岁以内发病约占90%。

世界各地由于地域不同发病率也有差异,大样本报告主要来自日本、中国、印度和墨西哥等国家,因此一般认为本病在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和南美洲地区较为常见。

[发病机制]本病病因未明。

虽有本病与各种感染有关的报道,但目前尚无充分依据证实大动脉炎发病与病原体感染有直接关系。

本病中发现的各种自身抗体如抗内皮细胞抗体支持本病是一自身免疫病。

目前,细胞分子学研究证实大动脉炎的病理变化是细胞浸润,主要为T淋巴细胞,其他也包括树突状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这些炎症细胞首先侵入血管外膜,可能通过识别经HLA处理及呈递的自身抗原而诱发了自身免疫反应,分泌大量的炎症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导致组织损害。

[临床表现]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系统症状和动脉狭窄或闭塞后导致的组织和器官缺血症状。

(一)系统症状部分病人在出现组织或器官缺血症状前数周至数月有较为明显的炎症症状,如乏力、发热、纳差、体重下降、盗汗等。

在出现缺血症状后出现明显的系统炎症表现提示病情的急剧加重。

部分病人偶皮肤、关节症状,如皮肤结节红斑、血管神经性水肿、对称性关节疼痛等。

(二)局部动脉闭塞所致缺血症状大动脉炎的具体表现因受累部位不同而差异较大,临床按病变部位不同分5种类型:1.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头臂动脉分支颈动脉或椎动脉的狭窄和闭塞可引起脑和头面部不同程度的缺血症状。

表现为头昏、眩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单侧或双侧视力减退、视野缺失甚至失明。

严重脑缺血者可反复晕厥、抽搐、失语、偏瘫或昏迷。

上肢缺血可出现单侧或双侧上肢无力、发凉、酸痛、麻木甚至肌肉萎缩,脉搏减弱或出现无脉症,双臂血压(收缩压)相差大于10mmHg,单侧或双侧上肢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血压。

少数患者出现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表现为患侧上肢活动时发生一过性头晕或晕厥,并可在颈动脉或锁骨动脉下听到血管杂音。

2.胸-腹动脉型病变位于胸腹主动脉及其分支,尤其是腹主动脉和两侧髂总动脉可出现下肢发凉、麻木、无力、疼痛和间隙性跛行等症状,若累及肠系膜血管狭窄可出现腹痛、腹泻,肠功能紊乱,甚至肠梗阻。

3.主-肾动脉型主要累及降主动脉和肾动脉。

肾动脉狭窄可引起肾血管性高血压、肾衰竭。

伴高血压者可有眩晕、头痛、心悸,由于下肢缺血也可出现下肢发凉、麻木、无力、疼痛和间隙性跛行等症状。

4.混合型(广泛型)具有上述三种类型中的两种以上的临床表现,多数患者病情较严重。

此型病变广泛,病情严重,预后较差。

5.肺动脉型约一半病人有肺动脉病变,本型常与主动脉合并受累。

临床可有心悸、气短、咯血。

晚期可出现肺动脉高压。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主要提示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如血沉增快和C反应蛋白升高;轻度白细胞、血小板升高,贫血;血清γ球蛋白增高;少数抗核抗体或类风湿因子阳性。

血沉增快和C反应蛋白升高是本病活动的重要指标。

2.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波对颈动脉、股动脉等血管狭窄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能区别血管壁的增厚或管腔内血栓。

另外,血管超声波可观察到血管内膜增厚,此可帮助早期诊断血管炎。

3.影像学检查:血管造影是目前诊断大动脉炎最有效的检查,能确定受累血管的部位和狭窄的严重程度。

全身血管造影可以发现早期的大动脉炎。

磁共振(MRI)可以清晰地显示动脉瘤,部分肺动脉病变也可被发现,还可以了解血管壁的厚度及发现附壁血栓。

[诊断]可依据美国风湿病学院诊断(分类)标准:符合下表中三项或三项以上者可诊断为大动脉炎。

发病年龄≤40岁40岁前出现和大动脉炎有过的症状或体征肢体缺血活动时一个或多个肢体尤其是上肢出现逐渐加重的无力和肌肉不适肱动脉脉搏减弱一侧或双侧肱动脉脉搏减弱血压差>10mmHg 上肢间收缩压相差>10mmHg锁骨下动脉或主动脉区杂音一侧或双侧锁骨下动脉或腹主动脉区可听及血管杂音血管造影异常主动脉及其分支、上下肢大血管的局部或阶段性狭窄或闭塞,除外动脉硬化、动脉纤维肌肉发育不良等病因[治疗]大动脉炎的治疗原则是:在急性炎症期给予早期和有效的治疗以抑制炎症反应,避免组织和器官的损伤;随后进入长期的维持期治疗以避免疾病的复发。

同时,对于重要的器官血管受累,影响功能的患者,可给予手术治疗,包括血管成形术等。

急性期或活动期可用:1.糖皮质激素激素是治疗大动脉炎的基础药物,但应掌握好剂量。

起始剂量一般为强的松0.5~1mg/Kg体重,每日一次,至患者的全身炎症反应基本缓解后逐渐减量,以每日5~10mg维持1至2年以上。

2.免疫抑制剂只有半数的患者对单纯激素治疗有效,因此建议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常用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环孢素A等。

环磷酰胺用法一般首选冲击治疗。

维持期的治疗可用甲氨蝶呤每周一次10~15mg,或硫唑嘌呤每日50~100mg,或环孢素A每日每公斤体重1~2mg。

3.外科治疗包括球囊扩张术,介入治疗及血管成形术等,可改善重要器官的供血,以减少功能影响。

4.对症治疗包括扩血管,降血压及预防血栓形成等。

[预后]大动脉炎在漫长的病程中形成丰富的侧枝循环,因此只要不侵犯主要内脏,预后尚好。

本病患者5年生存率为93%,10年为90%,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为脑出血、肾衰竭及心力衰竭。

第二节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nodosa,PAN)是一种以中小动脉的节段性血管全层炎症与坏死为特征的非肉芽肿性血管炎。

尤其好发于血管的分叉处,导致微动脉瘤形成、血栓形成、动脉瘤破裂出血以及器官的梗死。

[病因]PAN是一种系统性的坏死性血管炎,其病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确切病因尚不清楚。

部分病毒感染和PAN的发病可能有关,尤其是表面抗原阳性的HBV 感染。

其他和PAN相关的病毒还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巨细胞病毒(CMV)、细小病毒B19、人类T细胞嗜淋巴病毒I型以及丙型肝炎病毒(HCV)。

除病毒外,PAN可能和细胞感染、疫苗接种、浆液性中耳炎、以及用药,尤其是安非他明有关。

[病理]PAN是一种不均一的病变,在未受影响的血管之间存在明显的坏死和炎症区域。

病变血管常见动脉瘤形成,尤其是肠系膜血管。

在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间可见纤维素样坏死,其数量和中性粒细胞的数量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

主要病理表现为中、小肌层动脉中性粒细胞浸润,伴内膜增生、纤维素样坏死、血管堵塞及动脉瘤形成等,以及受累组织缺血和梗死。

[临床表现]PAN见于各个种族的各个年龄段。

其发病男性略大于女性。

发病高峰为40~60岁。

PAN经常急性起病,表现为多系统受累,常伴有前驱症状,如发热、腹痛、体重下降以及关节痛等,从数周至数月不等;也有少数患者呈暴发性起病,严重者病变迅速发展,甚至死亡。

在疾病初期,病情容易反复,但症状控制后,复发相对少见。

PAN可累及全身小到中等血管,但常累及四肢、胃肠道、肝、肾脏的中等动脉以及神经滋养血管。

肺以及肾小球多不受累。

1.全身症状起病时,大多数患者具有急性全身症状,包括乏力、厌食、发热、体重下降、关节炎和关节痛。

2.神经系统PAN患者多有神经系统受累,包括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50%~70%的患者有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感觉及运动障碍。

小于10%的患者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

另有8%的患者可以出现精神异常,主要为严重的抑郁。

3.骨骼肌肉系统骨骼肌肉表现常见,其中肌痛约占30%~73%,关节痛约占50%,非对称性的关节炎20%。

4.皮肤25%~60%患者可见皮肤受累,皮肤痛性溃疡、网状青斑、缺血和坏疽是PAN最常见的皮肤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