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概述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有哪些内容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有哪些内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国各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体育。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简介。
欢迎阅读!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简介中国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的运动。
它根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沃土,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血缘和形神相依的联系,蕴含着中国传统哲理之奥妙,形成了内涵广泛、层次纷杂的庞大理论体系。
中国古代哲学、伦理、中医理论和古典兵法思想等都是武术的理论基础。
中国哲学与武术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易经》以及后来发挥《易经》思想的《易传》。
阴阳五行、八卦生化的哲学观念,被作为拳理的哲理依据,运用在拳技理论中。
“天人合一”观对武术文化影响至深,各种象形取意的拳种和拳式,都在这一哲学观念指导下发展起来的。
“知行一致”的哲学观念,也成为其理论指导原则。
武术要求“动静相生”、“刚柔互补”、“快慢相间”、“后发先至”等,这都是以阴阳辩证观念为指导的。
中国武术追求内向自我修养、整体和谐与抽象的武德武道的,还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伦理,处处表现着我们这个仁义之国、礼仪之邦的民族特征,形成了重传统、重经验、尊师爱徒的人伦观念,在儒家仁义精神的基础上,融汇了禅宗佛学的“持戒”、“化解”的慈悲胸怀,又以道家的“不争”、“虚静”修真养性来调处,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善良、诚信、热爱和平的美德。
中国武术正走向世界,在中国奥委会的努力下,武术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特设项目,借助奥运会这个表现舞台,吸引了广泛的中国武术爱好者,不仅因为它很高的实用价值,而且因为它有着浓厚的文化内蕴,国武术越来越广泛地深入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中。
中华武术文化博大精深,它源于中国,属于世界。
中国传统武术的来源个人自保原始社会:强弱争斗,一方动戈,继而出现武。
武,止戈为武,消停战事而来。
武术概述
二、武术的起源
武术起源于我们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
1、武术的萌芽: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为了 生存,必须依靠群体力量与自然界搏斗,在狩猎的生产劳动 过程中不仅要赤手空拳与野兽搏斗,还要拿起石头木棒等简 陋的工具与野兽抗争逐步形成了徒手的、持械的格斗技能; 2 格斗技能的形成与发展:氏族公社时代,为扩张土地和争 夺财富而发生战争,人们将在战斗中比较成功的一拳一腿、 一击一刺加以总结,反复练习,并传授给下一代 军事战争 促进了格斗技能的形成与发展。
三、武术的发展
(一)历代武术发展概况
(二) 新中国武术运动的发展
历代武术发展概况
1、原始社会→武术的萌芽 、原始社会→ 2、商周时期→出现了“武舞” 、商周时期→出现了“武舞” 3、春秋战国时期→用于选拔人才 、春秋战国时期→ 4、秦汉时期→出现了武术著作,技击理论和技巧发展到了 、秦汉时期→ 一个新的高度 5、唐代→始行武举制,使之规范化 、唐代→ 6、宋元时期→出现武术的民间组织,为武术的传授、交流、 、宋元时期→ 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7、明清时期→武术的大发展时期,流派林立,拳种纷呈, 、明清时期→ 出现了记载套路图谱的书籍,如戚继光的【纪效新书】 出现了记载套路图谱的书籍,如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明 确提出了武术的健体强身功能 8、近代→冷兵器时代结束,突出了武术的健体强身功能, 、近代→ 逐步成为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9、民国时期→武术走出了国门(1936年在柏林奥运会进行了 、民国时期→武术走出了国门(1936年在柏林奥运会进行了 武术表演) 武术表演)
作
业
1 什么是武术?试述对武术定义的 看法。 2 简述武术发展历史。
(2)武术是我国各级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之一,一些 (2)武术是我国各级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之一,一些 高等院校设立了武术专业。
关于武术的资料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以下是关于武术的一些资料:
起源:武术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战争和狩猎活动,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武术文化体系。
分类:武术按照技击方式、器械、招式、流派等多种方式进行分类,其中比较常见的分类方式包括拳术、剑术、刀术、棍术、械术等。
特点:武术注重身体的锻炼和调养,强调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内制外等原则进行技击,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流派:中国武术拥有众多的流派和门派,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少林派、武当派、峨眉派、华山派、太极拳等。
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健身意识的提高,武术已经成为一种广泛的健身运动和文化活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和接受。
总之,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技击方式,更是一种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信仰。
中华武术介绍词
中华武术介绍词
中华武术是中国的传统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起源于远古时期的战争和狩猎活动,逐渐发展成一种综合艺术形式。
中华武术包括众多的流派和拳种,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南拳,每种拳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它注重身体的力量、灵活性和技巧,并融合了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被视为一种身心合一的修炼方式。
中华武术强调内外兼修,注重内功的培养,包括呼吸调控、身体力量的发展和意念的集中。
通过练习武术,人们能够增强身体素质、改善体质、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以塑造个性、培养意志力和培养品德的方式。
中华武术作为一种体育项目,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普及。
在国内外的比赛中,中国武术团队展示了他们的技巧和精湛的功夫,赢得了众多观众的赞赏和喝彩。
许多人也通过练习武术,来提升自己的身心素质和锻炼自己的意志力。
中华武术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也是一门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
它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思想和价值观,通过练习武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中华武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武术简介ppt课件
手法要点
要求力从腰发,贯于臂腕 ,达于拳掌,动作要快速 有力,灵活多变。
步型与步法
步型
包括马步、弓步、仆步、虚步、 歇步等,是武ຫໍສະໝຸດ 中身体稳定的基础。步法
包括上步、退步、盖步、插步、行 步等,是武术中身体移动的方法。
步法要点
要求轻灵稳健,快速多变,与手法 和身法协调配合。
身法与眼法
身法
包括闪、转、俯、仰、翻等,是 武术中身体各部位协调配合的方
指武术练习者应具备的身体素质和心 理素质,如勇敢、顽强、冷静、果断 等。
03
中国武术套路演练
拳术套路
长拳
01
以手法为主,腿法为辅,动作舒展大方,快速有力,节奏分明
。
太极拳
02
以柔克刚,慢中有快,注重意气运动,动作连绵不断,如行云
流水。
南拳
03
以稳马硬桥、脱肩团胛、直项圆胸、沉气实腹为特点,动作紧
推动竞技武术创新发展
鼓励武术运动员和教练员在技战术、训练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促进竞技武术的不断发展 。
武术产业的开发与利用
拓展武术市场
开发武术用品、武术器材、武术服饰等相关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推动武术产业发展。
发展武术旅游
利用武术文化资源优势,开发武术旅游项目,促进武术与旅游的融 合发展。
推广武术健身
武术与美学艺术
形体美
武术动作矫健、协调, 展现出人体之美。
节奏美
武术套路节奏鲜明,韵 律和谐,给人以美的享 受。
精神美
武术表现出勇敢、坚韧 、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彰显出美的力量。
武术与传统文化
01
02
03
04
历史渊源
武术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武术概述》
《1-武术概述》第一章武术概述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经过不断的创新、提炼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包括各种拳械套路和对抗运动形式,并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它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竞技比赛、表演娱乐、交流技艺、增进友谊、陶冶情操等作用,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第一节武术的概念武术的概念是人们认识、研究武术的基本依据。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武术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
在原始社会,武术这一概念是指人们狩猎活动中的搏击,春秋战国时称为技击,汉代称为武艺,并延用到明末。
武术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文选》中的堰闭武术,阐扬义令,这里的武术,是指军事技术,一般称为技击和武艺。
民国初期称国术、功夫。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武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和进步,冷兵器逐渐消亡,专用武术器械的产生和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现,武术竞赛规则的规定,武术已演化成为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其内容、形式和训练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反映其本质属性的概念也应该随之变化,这就需要对武术进1/ 3行科学的定义。
1988 年 2 月,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学分会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武术学术专题研讨会。
在研讨会上,-2- 武术武术被定义为: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
从而使武术有了比较完整、准确、科学的概念。
这一概念体现了武术的以下特点:一、武术的本质属性是技击性武术的技击内容源于原始社会的狩猎技术,它在古代军事争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在现代武术运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武术是我国历代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将零乱的攻防技术不断综合整理、发展,并用套路形式提炼出来的技术体系。
它的技击性是沟通原始狩猎技术、古代军事技术和现代武术运动技术的内在联系是武术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的本质属性。
因此,武术的概念必须反映其本质属性技击性及其技术范畴,如徒手的踢、打摔、拿和器械的劈、砍、扎、击、刺等攻防格斗技法。
中国传统文化武术
-
中国传统文化武术
A
中国武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
,以徒手和器械的攻防为主要特征
,通过套路、散打、功力、表演等
形式,追求修身养性、格斗能力的
一种体育项目
B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强烈பைடு நூலகம்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
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武术
历史渊源
中国武术起源于先秦时期,当时 主要用于军事战争。随着历史的 推移,武术逐渐从战争中脱离出 来,形成了以运动技艺、健身、 表演和竞技为主要形式的体育项 目。在中国古代,武术被视为一 种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方法, 同时也被视为一种防身自卫的手 段
中国传统文化武术
文化内涵
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 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文化现 象和精神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武术强调的是"以 德为先"、"以武为辅",注重人的精神修养和道德品质 的培养。同时,武术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医学 、美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武术
当代发展
进入当代社会以后,中国武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国家将武术列为体育运动 项目之一,通过各种比赛和表演活动,促进了武术的国际交流和传播。同时,随着人 们对健康和健身的重视,武术也逐渐成为了一种大众化的健身方式。在城市和乡村, 各种形式的武术俱乐部和培训班层出不穷,吸引了大量爱好者参与其中
中国传统文化武术
内容与分类
中国武术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套路、散打、功力、表演等形式。套路是以一系列连贯的 动作组成的武术表演,散打则是实战格斗的技艺。功力练习包括力量、耐力、柔韧性等方 面的训练。表演则是以武术动作为基础的表演艺术形式 根据地域和流派的不同,中国武术可以分为南拳、北腿、少林、武当等多种类型。南 拳注重拳法刚劲有力,北腿则强调腿法灵活多变。少林武术以少林寺为发源地,以拳 法为主,重视功力练习。武当武术则以太极拳为代表,注重内功修炼和轻功
武术概述——精选推荐
武术概述第一节武术运动的健身特点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斗争实践中逐步积累、丰富、发展起来的一项优秀文化遗产,作为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武刺等技击动作为素材,遵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格律组成的套路运动;一种是在一定条件下遵照一定规则,两人斗智较力,以搏斗为形式的散手运动。
武术运动除了具有技击性以外,还具有较强的健身价值。
在练习武术时,讲究体现内外合一、形神兼备。
这是中华武术的一大特点。
所谓内,指的是心、神、意、气等内在的心志活动和气息运行。
外,指的是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体活动。
如形意拳强调“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南拳强调“内练心神意气胆、外练手眼身腰马”,太极拳强调“用意识引导动或少有的。
武术主要有两种运动形式:一种是以踢、打、摔、拿、击、术以其独特的运动形式流传至今,这是其他国家和民族所没有的作”、“气沉丹田”,长拳强调“精气神”、“心动形随意发神传”等。
这种练功方法对外能壮肌肉、强筋骨,对内能通脏腑、调精神,使身心得到全面锻炼,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
第二节武术运动的文化特征都说中华武术博大精深,这博大是指武术运动的技术分类、风格流派的繁多;这精深便是指武术运动中蕴藏着的深刻道理与精神。
武术运动根植于中华大地,自产生那日起就接受着中国文化的熏陶,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
大学生学习武术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陶冶性情,也可以通过武术这一窗口去了解中国文化。
我们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可以从动作形态、动作名称、演练技法几个角度来探寻武术的文化内涵。
一、武术动作形态在观赏武术表演的过程中可以设想,弓步冲拳、马步架打之后,接着做一个绷脚尖的“托马斯全旋”或做一个芭蕾式的亮相造型,定会令人失笑。
其实这一笑有着深刻的意味,这里不是指马步架打与托马斯全旋在技术上不能衔接,而是指代表不同文化的身体形态表征上的脱节。
武术与中国舞蹈、中国戏曲同出一源,在动作形态上存有共性,都呈现出“拧”、“倾”、“曲”、“圆”的内聚性。
中华武术简介
中华武术简介中华武术,也称中国武术,发源于中国,历史悠久。
它是运用身体、武器和器械等特殊技能,以身体攻防技巧进行格斗或作为武术运动使用的一种传统技术。
中华武术以和平、礼仪、柔顺为核心概念,融合了中国古老的太极拳、拳术、棍术、剑术等多种技术,形成了独具中华特色的一门系统的传统体育运动。
中华武术的发展历史可追溯至尧时期(前2000多年),当时的武术主要以技术和内容为主,有的活动更多的是演习和表演,让武术运动变得更加完善。
此后,中国武术经魏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不断完善和发展,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拳术、棍术、剑术以及传统传世的中国武术形式,为后世的中国武术在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华武术以简易易学、安全实用为原则,以和平、礼仪、柔顺为核心概念,融合了中国古老的太极拳、拳术、棍术、剑术及多种技术。
在技术上,中华武术把传统的属于拳术的技术融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注重自护、防卫、实用性,以及精细的技术。
例如,普通的拳法技术包括出拳、挑拳、护拳、夹拳、进步拳、偏重拳、转身拳、防拳等;而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武术技术也有一些其它的技术,例如跌打、踢、护体、拉伤等,这些技术可以更有效的防范身体受到伤害,以及攻击敌人。
传统中华武术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有助于丰富人们的文化知识,增强体质和抗击疾病的能力,例如练习太极拳可以锻炼人的身体,练习拳术可以提高拳击技术,练习棍术可以提高格斗技术,练习剑术可以提高小剑技能等等。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武术作为一门系统的传统体育运动,已广为传播,得到了很多爱好者的喜爱,并在国际上屡屡取得优异成绩。
如今,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华武术已经逐步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外都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和赞许。
综上所述,中华武术是一门拥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体育运动,以和平、礼仪、柔顺为核心概念,融合了中国古老的太极拳、拳术、棍术、剑术等多种技术,它有助于丰富人们的文化知识,增强体质和抗击疾病的能力,而且也得到了国内外人们的广泛欢迎和赞许。
初中体育中华武术知识点汇总
初中体育中华武术知识点汇总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的武术形式,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对于初中体育课程来说,了解中华武术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起源、分支、特点和功夫等方面对初中体育中的中华武术进行汇总介绍。
一、起源和分支中华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最早的武术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经过河洛文化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武术系统。
中华武术包括了中国四大武术流派:少林拳、太极拳、武当拳和峨眉拳。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技法和特点,丰富了中华武术的内容。
二、特点和目标中华武术以其独特的技法和哲学思想而闻名。
首先,中华武术注重内外兼修,强调身体的塑造和内力的培养。
通过练习中华武术,可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协调性和灵活性。
其次,中华武术强调“以柔克刚”,注重动作的灵活和技巧的运用。
中华武术讲究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在实战中追求技击的最高效果。
此外,中华武术还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如刚毅、坚韧和自律。
中华武术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自我保护能力。
通过学习中华武术,学生可以增强体质,培养耐力和灵活性,并且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中华武术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的精神。
三、基本功夫中华武术的基本功夫包括拳法、器械、腿法和技法。
拳法是中华武术最基本的技法之一,通过招式和动作的灵活运用,来实现攻击和防御的目的。
其中,少林拳以其轻捷有力的特点而闻名;太极拳注重内外功的结合,追求推手、形意、念气等技法的灵活运用;武当拳则注重柔和贴合的技法,追求以柔克刚的原则;峨眉拳注重臂的使用和锐利的腿法。
器械是中华武术中常见的武器,如剑、刀、枪、棍等。
练习器械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意志力和自律性。
腿法是中华武术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踢腿和腿法的练习,可以增强腿部的力量和灵活性。
技法包括起落、转身、跳跃等,通过练习技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协调性和爆发力。
四、中华武术在体育课程中的应用中华武术作为体育课程的一部分应用广泛。
武术概述
武术概述一、武术的起源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
人们在狩猪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
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
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同步的。
二、武术的发展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
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传授、习练着,促进了武术的萌芽。
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
夏朝建立,经过连绵不断的战火,武术为了适应实战需要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发展,夏朝时期的武术活动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发展:1、军队的武术活动,2、以武术为主的学校教育。
商周时期,商代出现了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田猎,商周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周代设的“序”,“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卸,习舞干列为教育内容之一。
相传在周时期出现了一部中国武术史上重要的著作《周易》,亦称《易经》。
武术发展于封建社会时期。
秦汉以来,盛行角力、击剑。
随着“宴乐兴舞”的习俗,手持器械的舞练时常在乐饮酒酣时出现,如《史记·项羽事纪》记载的“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便是这一形式的反映。
唐朝以来开始实行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如对有一技之长的士兵授予荣誉称号。
由此可见武术作为一种文代形式已相当具有影响。
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的武艺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有习枪弄棒的“英略社”,习射练习的“弓箭社”等。
由于商业经济活跃,出现了浪迹江湖,习武买艺为生的“路歧人”。
不仅有单练、而且有对练。
明清时期是武术大发展时期,流派林立,拳种纷显。
拳术有长拳、猴拳、少林拳、内家拳等几十家之多;同时形成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种体系。
到了近代,武术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民国时期,民间出现了许多拳社、武士会等武术组织。
中华武术
中华武术(中国功夫)中华武术,源远流长。
我们通过对中华武术的分析,从中华武术的起源和发展,到传统武术门派以及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在中华武术中的体现,中华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概述:中华武术分为广义的中华武术和狭义的中华武术。
从广义上讲中华武术等同于中国功夫,主要指中国流传的独特的格斗体系。
从狭义上讲,中国武术只是指中国传统的武术套路及散手,包括太极、少林等,而不包含摔跤和目前流行的散打。
中华武术的起源和发展: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
武术源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
人们在狩猎的生产活动中,创制了石刀、石锤、木棍等武器,逐渐学会了躲闪、跳远、滚翻以及运用石器、木棒劈、砍、刺等技能。
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传授、习练,促进了武术的萌芽。
* 武术发展于封建社会时期。
以前在宴会上就有舞剑舞刀的习俗。
* 唐朝以来开始实行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 到了近代,武术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民国时期,民间出现了许多拳社、武士会等武术组织。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
还建立了武术协会、武术队等。
中华武术的门派:中华武术有四大门派,为少林、武当、峨眉、南拳。
在四大派之外,有数量更多的较小一些的派别。
少林派传说当日达摩祖师见很多和尚坐禅,萎靡不振,难以入定,有碍佛法,细究其由,发现是因躯体衰弱所导致的,悟到修习佛事必须先强健体魄,于是效仿鸟兽神态创立拳法,因此,少林武功的特点,首要之点即为调呼吸,进退敏捷,刚柔兼济而尤以刚为主,以长手为主,成为各类外家拳法之集大成者。
武当派武当拳,也称内家拳,这种拳法以养身练功、防身保健为宗旨。
具有尚意不尚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延年益寿,祛病御疾,增长智慧等多种特点和功能。
峨眉派它的产生是峨眉派前辈大师将佛家北少林总拳龙、虎、豹、蛇、鹤五大形,揉合道家以阴阳太极为主的内涵,以武入道,再辅以心法,独创峨眉招数,成为融合中国武学精髓而具内外兼修,心武同炼的峨眉派武功。
中华武术概述
第一节
原始人生存搏斗图
武术的概念
原始部落战争
一、从“武术”:的字义说起
�易经�
民物相攫 而有武矣
一、从“武术”:的字义说起
有文事者 必有武备
孔子
一、从“武术”:的字义说起
孟冬之月 天子乃命将 帅讲武习射 御角力
�礼记月令�
甲文
金文
小篆
楷体
武事、武力、武艺
武事——兴兵之事,军事。 武力——军队的数量和战斗力。 武艺——骑、射、御、击、刺等军事技术。
流派武术(拳家与流派)
三、武术是什么
是一种技能(中国的技击术) 是一项体育运动(武术运动)
是一宗民族文化(俗文化、身体文化)
各国的技击术:
拳 击 泰 拳
空 手 道
击 剑Leabharlann 拳 道剑 道相 扑
摔 跤
武术文化(哲学、伦理、审美、宗法、 养生、医学、宗教、民俗) (1)生命力 (2)独立性 (3)折射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气功导引:肢体与呼吸意念配合的修炼。
舞蹈:以肢体动作为语言表现生活、抒发感情
杂技武功:表现超常能力的功力。如柔术、顶杆
戏曲武打:为剧情服务的象征性交手。
武术运动是以攻防技击为 主要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 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 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五、武术的文明化进程
齐愍以技击强 魏惠以武卒奋 秦昭以锐士胜
·法志� �汉书 刑
“武,泛称干戈军旅之事。”
“术,邑中道也”通达目的的手段、方法。
偃闭武术 阐扬文令
�文选�
萧 统
二、中国武术的基本历程
宫廷(击剑、武舞、戏曲) 狩猎 战争 武举 武学(战阵武艺) 结社
(士、侠)
中国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
中国武术解说词
中国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中华武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
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
中国武术是以自立、自强、健体、养生为目标的自我运作,带有思想冶炼的文化特征、及对生命真理探索的人文哲学特色和意义,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中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几千年来中华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
中国武术是以技击作为它的中心内容的,通过武术锻炼,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而且能够自卫强身,特别是武术功力训练,更能发挥技击的实效性。
武术不仅有健身和技击的价值,而且富有浓郁的艺术色彩。
中国武术,讲究动之如涛、静之如岳、起之如猿、轻之如叶、重之如铁、缓之如鹰、快之如风等充满着矫健、敏捷、洒脱、舒展而遒劲的美,使人的情操在演练中受到陶冶,让人的审美在自身修养中得到提高。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常年有恒,坚持不懈是中国武术的内在要求。
经过长期练习、可以培养人们勤奋、刻苦、果敢、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
“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武术在中国几千年绵延的历史中,始终把武德列为习武教武的先决条件,激烈的攻防技术和人生修行结合起来,是中国武术道德观念的鲜明特点。
中华武术概述
中华武术概述中华武术,源远流长。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与斗争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风格独特。
它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锻炼意志,陶冶性情,竞技比赛,娱乐观赏,交流技艺,增进友谊的功能,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价值和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1、武术的概念武术的概念,是人们认识、研究武术的基本依据。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武术本身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从历史上看,有不少归属武术类的名称。
春秋战国时称“技击”(属兵技巧一类);在汉代出现了“武艺”一词,并延用至明末;清初又借用南朝《文选》中“偃闭武术”(当时泛指军事)的“武术”一词;民国时“国术”;新中国成立后仍沿用“武术”一词。
随着历史的变迁,冷兵器的逐步消亡,专用武术器械的生产及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现,对抗性项目、武术竞赛规则的制定,武术已演化成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武术的体育化使其内容、形式及训练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也在不断变化。
发展到今天,武术的基本定义可概括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武术不仅是一个运动项目,而且是一项民族体育,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一宗宝贵的文化遗产。
2、武术的特点武术运动有着与其他体育项目相同的共性特点,也有着与其他体育项目不同的个性特点。
较为显著的有以下三个不同点:(1)寓技击于体育之中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连,其技击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
在实用中,其目的在于杀伤、制服对方,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击方法,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
这些技击术至今仍在军队、公安中被采用。
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技术上仍不失攻防技击的特性、而是将技击寓于搏斗运动与套路运动之中。
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从体育的观念出发,它受到竞赛规则的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
中国十大国粹武术介绍简短
中国十大国粹武术介绍简短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道德和审美观念。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中国十大国粹武术。
1. 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最为知名和广泛传播的一种拳术。
它以柔和缓慢的动作和呼吸配合为特点,既有锻炼身体的效果,又有调治身心的作用。
太极拳注重内外兼修,追求阴阳调和的境界。
2. 武术武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拳术,它包括拳、剑、刀、枪等多种武器。
武术强调力量的运用和技巧的发挥,通过各种招式的组合,充分展示人体的力量和灵活性。
3. 南拳南拳流派繁多,包括南少林拳、闽南拳等。
南拳注重腿法和掌法的发力,以快速的攻击和迅猛的招式闻名。
4. 北拳北拳流派也较多,其中以形意拳、八卦掌等最为著名。
北拳注重腰腿的发力和身法的灵活变化,以攻击和防守相结合的技巧为特点。
5. 剑术剑术是中国武术中的瑰宝,包括太极剑、武当剑等。
剑术注重剑的运用和剑意的表达,以剑法的精准和剑意的深远著称。
6. 刀术刀术是中国武术中的重要分支,包括太极刀、形意刀等。
刀术注重刀的灵活运用和快速攻击,以刀法的狠辣和刀势的激烈为特点。
7. 棍术棍术是中国武术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包括太极棍、八卦棍等。
棍术注重棍的运用和身法的配合,以灵活多变的棍法和狠厉的攻击为特点。
8. 腿法腿法是中国武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踢腿、踢踏等。
腿法注重腿的力量和速度的发挥,以高抬腿、翻腿等动作为特点。
9. 散打散打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搏击技术,注重攻防和技巧的运用。
散打比赛以无武器、全接触的方式进行,是一种综合性的搏击运动。
10. 八极拳八极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内家拳,注重腰腿的发力和身法的变化。
八极拳以八个方向的变化和八个劲力的运用为特点,具有很高的实战价值。
以上是中国十大国粹武术的简要介绍,每种武术都有其独特之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智慧和力量。
这些武术不仅是一种传统的体育运动,更是一门学问,通过练习武术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培养意志力和修身养性。
中国武术的介绍
中国武术的介绍中国武术,又称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是中国古代民间武技与文化智慧的结晶,被广泛视为中国人民智慧与能力的象征。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最早可以追朔到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中国武术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其中既包含了实用的战斗技巧,也具有修身养性、保健强身的功效。
中国武术可以分为多个流派和门派,其中最为著名的包括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南拳、北拳等。
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鲜明的风格,但都强调内外兼修、柔中带刚、刚柔并济的理念。
通过长期的修炼和体操,武术从者可以达到身心的和谐状态,同时提高自身的自我保护能力。
中国武术注重“内外兼修”,即对内功和外功的全面培养。
外功主要指武术招式和技巧的训练,如拳、刀、剑、棍等技击方法。
内功则包括调理气血、强身健体的方法,如太极拳的吐纳调气和用意运动。
内外兼修的特点使得中国武术在实战中更加全面和灵活。
中国武术强调“柔中带刚”,即通过柔韧的身体动作和敏捷的反应来战胜强大的对手。
这种观念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以柔克刚”的思想相符。
通过反复练习,从者可以掌握独特的技巧,包括躲闪、化解以及反击等。
这种柔中带刚的思想体现了智慧和谦逊,追求和平和谐的价值观。
中国武术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武器的使用。
中国武术中有着丰富的兵器拳术,如刀、剑、枪、棍等。
兵器拳术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人的协调能力和反应速度,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拳术的原理和应用。
通过兵器的练习,武术从者可以培养出更多元化的技能,提高自身的实战能力。
中国武术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和战斗技能,更是一门传承几千年的独特文化。
中国武术强调修身养性、强健体魄和发扬民族精神。
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受瞩目的传统武术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中国武术被作为一种健身运动和文化遗产广泛传承和发扬,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娱乐和身心修炼方式。
中国传统武术
中国传统武术中国传统武术,是以中国为地域范围、具有中国特色的,从始延衍流传、如丝充满、人人皆有的、以制止侵袭、停止战斗为导向的技术应用,是一门包含武术与武德的传统学系,是带领修习者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方式。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传统武术。
欢迎阅读!中国传统武术简介中国传统武术,是修习一门制止侵袭的高度自保技术,它在切实解决安全问题的基础上,使我们的头脑得到应变能力的训练,简便易行、能够轻松提升人的精神和身体素质,防卫健身,精进卓越,快乐通融。
传统教育在于言传、身敎。
文在言传,武在身敎。
身体力行是敎、身正法明是敎、以身作则是敎、上行下效(敩)是敎。
武化,是身体力行的敎化过程。
中国传统武术,就是中华民族得以延衍流传下来人人皆已有的、用于自保与发展的技术。
中国传统武术,就是一套全面精湛的“自保”技术,而非“攻击”技术。
因为攻击最终也是为了获得生存、生活、快活、快乐,而不是为了攻击而攻击。
一旦攻击(打江山)成功了,就必须学习如何坐稳江山,保全江山,才得以安乐逍遥。
唐、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五大一统王朝、历代沉淀,无不如是。
我们因为深谙此理法,才得以独立强大、延衍流传至今。
止戈为武。
使用(包括但不限于)打斗等手法,来达到停止战斗的目的。
这是“攻击别人”与“保护自己” 的区别,这也是中国传统武术的追求是“竟”、而不是现代竞技的核心区别。
中国传统武术的对比特征中国传统武术,是修习一门制止侵袭的高度自保技术,它在切实解决安全问题的基础上,使我们的头脑得到应变能力的训练,简便易行、能够轻松提升人的精神和身体素质,防卫健身,精进卓越,快乐通融。
传统武术与现代体育运动、武术表演的不同。
传统武术现代体育运动武术表演精神武艺、武义、武德修养奥林匹克精神奇淫巧计核心目标竟竞巧实施方式自保自卫自立自足自强自胜自修自由竞争角逐比赛杂技技艺行为目标自保精进自我超越竞逐精进展示演示规则与约束道德各门类规则以奇、巧取胜方向对内。
中国武术的介绍
中国武术的介绍(原创版)目录1.中国武术的概述2.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3.中国武术的主要门派和特点4.中国武术的技击功能和健身价值5.中国武术的传承与发扬正文【中国武术的概述】中国武术,又称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体育运动方式。
武术源于古代战争,与军事技能密切相关,它在历史演变中不断吸纳民间技艺,逐渐形成了丰富的技术体系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早在商周时期,武术就作为一种军事技能被用于战场。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武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秦汉时期,武术开始向民间传播,许多门派和武术技艺逐渐形成。
隋唐时期,武术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许多著名的武术家和门派相继出现。
宋元时期,武术继续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拳谱。
明清时期,武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许多门派在此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中国武术的主要门派和特点】中国武术源远流长,门派众多,各具特色。
主要的门派包括少林、武当、峨眉、南拳、北腿、八卦、太极等。
这些门派都有自己独特的技法、套路和训练方法,有的注重内功修炼,有的强调外功锻炼,有的讲究柔韧性,有的注重力量和速度。
尽管各门派之间有所不同,但都遵循着一定的武术原则,如刚柔并济、内外兼修、快慢相间等。
【中国武术的技击功能和健身价值】武术最早的功能是技击,即通过训练掌握一定的格斗技能,用于自卫和进攻。
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融入了更多的健身、养生和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
武术的健身价值主要体现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等方面。
通过武术的练习,人们可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力量,改善心肺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中国武术的传承与发扬】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需要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
首先,我们要加强对武术的历史、文化、技艺等方面的研究,深入挖掘武术的内涵。
其次,我们要将武术普及到更多的人群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和参与武术。
中国十大国粹武术介绍简短
中国十大国粹武术介绍简短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勇敢的结晶。
下面介绍中国十大国粹武术。
1. 太极拳:太极拳起源于明朝末年,是一种以柔化刚、以静制动的内家拳术。
太极拳注重调和身心,通过舒展柔和的动作,以达到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目的。
2. 剑术:剑术是中国武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百兵之王”。
不同的剑术流派有着各自独特的技法和风格,如太极剑、峨眉剑等。
3. 北京功夫:北京功夫是北京地区的传统武术,以刚猛有力、迅猛奔放为特点。
它注重腰腿的力量发挥,以及对手的控制和攻击。
4. 南派拳:南派拳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武术,包括闽南少林拳、崆峒拳等多个流派。
南派拳注重身法灵活、技法独特,以快速、灵敏的攻击为特点。
5. 中国武术:中国武术是中国各地传统武术的总称,包括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多个流派。
中国武术注重内外兼修,强调身心的和谐统一。
6. 民族武术:民族武术是中国各民族的传统武术,如藏传武术、蒙古武术等。
这些武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传承了各民族的文化和历史。
7. 武术套路:武术套路是武术技法的总称,包括拳法、剑法、刀法等。
武术套路注重动作的连贯性和流畅性,通过不同的动作组合,展示武术的技击和美感。
8. 气功:气功是中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也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调节呼吸和运动,以达到调和身心、增强体质的目的。
9. 散打:散打是中国的一种搏击运动,注重实战能力和技击技术。
散打运动员通过训练综合格斗技巧,提高自身的反应能力和战斗力。
10. 武术表演:武术表演是中国武术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精彩的动作和配乐,展示武术的魅力和美感。
武术表演常常在节日庆典和文化活动中进行。
以上是中国十大国粹武术的简要介绍。
这些武术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敢,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
无论是强身健体还是修身养性,中国武术都能带给我们许多益处。
让我们一起学习和传承中国武术,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武术概述
1、武术的概念武术的概念,是人们认识、研究武术的基本依据。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武术本身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从历史上看,有不少归属武术类的名称。
春秋战国时称“技击”(属兵技巧一类);在汉代出现了“武艺”一词,并延用至明末;清初又借用南朝《文选》中“偃闭武术”(当时泛指军事)的“武术”一词;民国时“国术”;新中国成立后仍沿用“武术”一词。
随着历史的变迁,冷兵器的逐步消亡,专用武术器械的生产及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现,对抗性项目、武术竞赛规则的制定,武术已演化成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武术的体育化使其内容、形式及训练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也在不断变化。
发展到今天,武术的基本定义可概括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武术不仅是一个运动项目,而且是一项民族体育,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一宗宝贵的文化遗产。
2、武术的特点武术运动有着与其他体育项目相同的共性特点,也有着与其他体育项目不同的个性特点。
较为显著的有以下三个不同点:(1)寓技击于体育之中
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连,其技击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
在实用中,其目的在于杀伤、制服对方,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击方法,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
这些技击术至今仍在军队、公安中被采用。
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技术上仍不失攻防技击的特性、而是将技击寓于搏斗运动与套路运动之中。
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从体育的观念出发,它受到竞赛规则的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
如在散手中对武术中有些传统的实用技击方法作了限制,而且严格规定了击打部位和保护护具,短兵中使用的器具也作了相应的变化,而推手则是在特殊的技术规定下进行竞技对抗的。
因此,可以说武术的搏斗运动具有很能强的攻防技击性,但又与实用技击有所区别。
(2)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既讲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
所谓“内”,指心、神、意、气等心志活动和气息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体活动。
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
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主要通过武术功法和技法来体现。
“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准则。
由于武术动作是从格斗攻防技术中提炼出来的,因此要求手到眼到,手眼紧密配合;手脚相随,上下协调;意领身随,以气催力;意识、呼吸、动作必须内
外合一,形神兼备;动作快速有力,静则稳如磐石,动则有韵律,节奏非常鲜明。
(3)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等丰富多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适合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和对练,还有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
不同的拳种和器械,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分别适应人们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需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练习。
同时,它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俗称“拳打卧牛之地”,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变化练习内容和方式,即使一时没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练拳、练功。
一般来说,受时间、季节限制也很小。
较之不少体育运动项目,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
3、武术的作用武术具有强体健身、防身自卫、修身养性、娱乐身心等方面的作用,是增强全民体质、振奋民族精神的有效手段之一。
(1)提高素质,健体防身:
武术套路运动,其动作包含着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人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与运动。
系统地进行武术训练,对人体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人体各部位“一动无有不动”,几乎都参加运动,使人的身心都得到全面锻炼。
武术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分有益。
(2)锻炼意志,培养品德:
练武对意志品质考验是多面的。
练习基本功,要不断克服疼痛关,磨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常年有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
套路练习,要克服枯燥关,培养刻苦耐劳,砥砺精进,永不自满的品质。
遇到强手克服消极逃避关,锻炼勇敢无畏、坚韧不屈的战斗意志。
经过长期锻炼,可以培养人们勤奋、刻苦、果敢、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
(3)竞技观赏,丰富生活:
武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无论套路表演,还是散手比赛,历来为人们喜闻乐见。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好友崔宗宗赞他“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有“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的描绘。
汉代打擂台,“三百里内皆来观”。
这都说明无论是显现武术功力与技巧的竞赛表演套路,还是斗智较勇的对抗性散手比赛,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4)交流技艺,增进友谊:
武术运动蕴涵丰富,技理相通,入门之后会有“艺无止境”之感。
群众性的武术活动,便成为人们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良好手段。
随着武术在世界广泛传播,还可促进与国外武术爱好者的交流。
许多国家武术爱好者喜爱武术套路,也喜爱武术散手,他们通过练武了解认识中国文化,探求东方的文明。
武术通过体育竞赛、文化交流等途径,在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4、武术的内容与分类中国武术按其运动形式可分为: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两大类。
套路运动,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
套路运动按练习形式又可分为单练,对练和集体演练三种类型。
单练包括徒手的拳术与器械。
对练包括徒手的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
集体演练:分徒手的拳术,器械或徒手与器械。
一、单练(1)拳术:
是徒手练习的套路运动。
主要拳种有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八卦、八极、通背、劈挂、翻子、地躺、象形拳等。
(2)器械:器械的种类很多,它可分为短器械、长器械、双器械、软器械等四种。
短器械主要有刀术、剑术、匕首等;长器械主要有棍术、枪术、大刀等;双器械主要有双刀、双剑、双钩、双枪等;软器械主要有三节棍、九节鞭、绳标、流星锤等。
二、对练对练是两人或两人以上,按照预定的程序进行的攻防格斗套路。
其中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等三种练法。
三、集体演练集体演练是集体进行的徒手、器械或徒手与器械的演练。
竞赛中通常要求六人以上,可变换队形、图案,也可
用音乐伴奏,要求队形整齐、动作协调一致。
搏斗运动,是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的对抗练习形式。
目前武术竞赛中正在逐步开展的有散手、推手、短兵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