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定义: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活动过程一般规律的科学。
(二)编写依据:本教学大纲依据《武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本科教学计划》(2002年1月修订)而编写。
(三)目的任务:本课程是运动训练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理解运动员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各种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运动训练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编号:040202B05(五)学时数与学分:72学时;4学分。
二、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知识点:竞技体育的构成、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第二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知识点:运动训练的概念、目的、任务,运动训练的内容,现在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知识点:项群训练理论概念、基本内容,各项群训练特点,竞技运动项目的主要分类、项群体系的构成,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第二节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知识点:技能类表现难美性项群、技能类表现准确性项群、技能类格斗对抗性项群、技能类隔网对抗性项群、技能类同场对抗性项群、体能类快速力量性项群、体能类速度性项群、体能类耐力性项群的训练特征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第一节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知识点:运动成绩的概念、决定运动成绩的因素第二节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知识点:竞技能力概念、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及补偿效应第三节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的建立知识点:状态诊断的作用、建立训练目标的作用、训练状态与训练目标的构成、训练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第一节竞技需要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二节动机激励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三节有效控制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训练控制环节及条件、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四节系统训练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五节周期安排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竞技状态及其形成与发展、训练周期类型第六节适宜负荷原则知识点:运动负荷、生物适应现象、机体的劣变现象、渐进增加负荷的形式第七节区别对待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八节直观教练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九节适时恢复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疲劳程度的判别,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第一节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知识点:训练方法概念、意义结构及特点,训练是手段概念、意义及基本结构第二节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知识点:模式训练法的概念、基本结构及特点,程序训练法的概念、基本结构及特点第三节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知识点:分解、完整、重复、间歇、持续、变换、循环、比赛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第四节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知识点: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混合性多元练习的手段、固定组合练习手段、变异组合练习手段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知识点:运动员体能及其构成、体能训练的意义、体能训练的要求第二节身体形态及其训练知识点:身体形态及其结构、各项群运动员的形态特征、身体形态的训练方法及基本要求第三节力量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力量素质概念、力量训练方法、力量训练手段第四节速度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速度素质概念、速度训练方法、速度训练手段第五节耐力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耐力素质概念、耐力训练方法、耐力训练手段第六节柔韧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柔韧素质概念、柔韧训练方法、柔韧训练主要手段第七节灵敏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灵敏素质概念、衡量灵敏的标志、灵敏训练的主要手段第七章运动员技术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技术和运动员技术能力知识点:运动技术概念、运动技术原理、动作要素、技术结构第二节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知识点:主体因素、客体因素第三节技术训练常用方法知识点:选择技术训练方法的要求,直观与语言、完整与分解、想象与表象、减难与加难训练法第四节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技术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技术内部机制与外部形态的关系、技术风格、“学习”与“训练”的关系、技术结构及技术组合的改进与提高、运动技术创新第五节运动技术评价知识点:运动技术评价的目的、任务、基本标准、运动技术评价的指标及方法、不同项目运动技术评价的特点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第一节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知识点:竞技战术概念、竞技战术的构成、战术能力第二节战术训练方法知识点:分解与完整、减难与加难、虚拟现实、想象、程序、模拟、实战训练法第三节战术方案的制定知识点: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第四节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制胜规律、战术意识的培养、战术能力的培养、个人与集体战术的配合、战术组合、战术创新第九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知识点:运动员心理能力概念、心理训练的作用、心理训练类型、心理训练常用方法第二节运动智能及其训练知识点:运动智能的概念、作用、运动智能的基本训练方法和基本要求第十章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第一节多年计划的必要性知识点:竞技状态转移长期性、竞技状态转移阶段性、遗传性竞技能力与获得性竞技能力的最佳组合第二节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知识点: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年龄特征及负荷特点第三节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知识点:基础、专项提高与最佳竞技、竞技保持训练阶段的年龄、负荷、竞赛特征第十一章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与组织第一节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知识点:单周期、双周期、多周期第二节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知识点:确定训练大周期日程的步骤、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点第三节年度训练过程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知识点:比赛系列的安排、年度训练过程负荷的动态变化第四节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知识点:中短期集训计划的结构、负荷特点、训练计划的表述第十二章周、课训练计划与组织第一节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知识点:小周期的类型,各种小周期的任务、内容、负荷特点,周期训练计划的一般格式第二节训练课的计划与组织知识点:训练课的不同种类及特点、训练课的结构、训练课的负荷量度第十三章运动队伍的管理第一节我国运动队管理工作的科学基础知识点:运动队管理的思想基础、组织保障、法规依据、经济基础、人本原则第二节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知识点: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运动队管理的各种关系第三节教练员与运动员知识点:教练员在管理中的作用、教练员的素质、运动员在管理中的角色定位、运动员的基本素质四、考试方法与要求(一)考试形式:本课程的结业考试包括理论考试、作业和平时成绩考核,理论考试采取闭卷方式,作业以训练计划的设计为主,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成绩以出勤情况、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为主,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 运动训练基本原则
(二)教学论基础
• 运动训练是教练员与运动员双边活动的过程。从获得运动训练效 果的角度来讲,教练员的“教”和“训”只是一个条件,是获得 效果的外因。而运动员的“学”与“练”则是取得成绩的根本。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在训练中,不仅要激发教练 员的积极性,而且亦须激发运动员的积极性。否则,训练效果不 会很理想。
(二)技能学基础
• 动作技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统一支配下,建立的一种暂时性神 经系统联系。通过不断深化专项训练过程,不断调整神经系统的 运动性神经联系,使非专项动作技能的暂时性神经联系转向专项 化,使泛化的神经联系转向精确化,从而在高级神经中枢内形成 适应专项需要的最佳化的暂时性神经联系结构。
(三)机能学基础
第三章 运动训练基本原则
• 知识点:训练原则基本概念、各个原则概念、提出的科学基础和贯 彻各个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 本章主要由训练原则的概述、自觉的积极性原则、专项训练深化 原则、系统不间断性原则、周期安排训练原则、合理安排负荷原 则、适时恢复训练原则、区别对待训练原则等原则组成。其中, 原则的释义、依据的科学基础、实践中应注意的训练学要点是本 章重点
▲▲
▲
▲
▲
▲
▲▲ ▲
国 阮 如 钧 ( 台 湾 ) 1985
运动训练学复习要点完美版
《运动训练学》复习要点李庆第一章竞技体育概述①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1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2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3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③竞技体育构成:1运动员选材2运动训练3运动竞赛4竞技体育管理。
4竞技体育的特点:1竞争性2规范性3公开性4公平性5集群性6观赏性。
5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4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5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6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⑥运动训练学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7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4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5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6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8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9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2深入探索尚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理论和内容体系;4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5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
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1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1各项群的形成和发展;2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3各项群运动成绩的系统分析;4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组织与控制)②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1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既能获得远大于一个单项运动实践的视野,从一个较高层次上把握几个或几十个运动单项的训练规律,又不会因受其他类属项目不同特点的约束,儿时的一个项群的共有规律无法显现出来)2加强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项群训练理论的提出使理论的概括面收缩和覆盖面相对扩大,加大了抽象理论的项目直观性、规律准确性、指导有效性)3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
【精品】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关键字】精品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一、名词解释1、运动训练原则2、训练规律3、三从一大训练原则4、竞技需要原则5、动机激励原则6、有效控制原则7、系统训练原则8、周期训练原则9、适宜负荷原则10、区别对待原则11、直观教练原则12、适时恢复原则13、训练负荷14、负荷强度15、负荷量二、填空题1、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_____________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对_____________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随着现代运动竞赛竞争日益激烈,运动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都表现出鲜明的_____________趋势。
3、运动员在多年的系统训练过程中,要承受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双重的负荷。
4、肌体对一次适宜训练负荷的反应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阶段。
5、、我国目前现行的三级训练体制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三个层次。
6、运动员竞技性状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竞技状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阶段。
7、运动员竞技状态形成、保持、消失的生物学机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按照一个训练周期所包含的时间跨度的不同,可以把其区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一个完整过程的大训练周期里面与竞技状态形成、保持、消失相应的时期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97 运动训练学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课程名称:运动训练学课程代码:0497前言目录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一节竞技体育引论第二节运动训练学及其理论体系第三节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第二章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第一节运动训练的管理体系第二节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第三节高等院校及职业俱乐部优秀运动员的管理第四节竞技体育后备队伍的训练管理第三章运动员选材第一节运动员选材概述第二节运动员选材的生物学基础第三节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实施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第一节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第二节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第三节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第四节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第五节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第一节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第二节运动训练方法的演进第三节运动训练方法体系与应用第四节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与应用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第二节身体形态及其训练第三节力量素质及其训练第四节速度素质及其训练第五节耐力素质及其训练第七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第二节协调能力是技术能力的重要基础第三节技术训练常用方法第四节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五节运动项群技术训练要点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第一节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第二节战术训练方法第三节战术方案的制定第四节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九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第二节运动员智能及其训练第三节运动员心理训练与智能训练的相关问题第十章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与组织第一节运动训练过程与运动训练计划第二节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第三节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第四节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第十一章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与组织第一节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第二节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第三节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第四节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第五节年度训练计划表第十二章周、课训练计划与组织第一节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第二节训练课的计划的制定第十三章参赛的准备、进行与总结第一节参赛准备第二节教练员的赛场指挥第三节运动员参赛行为的自我控制第四节参赛总结第十四章项群训练理论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第二节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征一、课题性质与特点(一)课程性质和特点《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段)的必修课程。
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价值、人文价值; --国内外动机激励的显著性区别:
国内更注重客体价值,国外更注重主体价值。
(二)满足运动员合理的需要
• 马斯洛关于人体需要的五层次原则同样适用运动员的动机 激励;
• 运动员实现目标的动机来源于主观和客观等多种因素的综 合;
训练控制的理论渊源
• 20世纪60年代--苏联学者和教练员将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 论等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运用到训练活动--模式训练 体系
• 因此,科学哲学和横断科学的发展促进了运动训练学理论和方 法的进步;
• 历史和显示都是一样,新三论在训练过程的局部已经被较好地 运用--竞技状态的混沌研究、自组织理论在技能研究中运用 等。
• 训练规律的客观性:反映训练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以及与 外部相关因素之间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 趋势。
• 训练规律--训练原理
• 训练原则: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 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 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二、运动训练原则体系
一、动机激励原则的适宜
• 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 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 启发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创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要我练与我要练 --积极练和被动练 --国外模式和国内模式
二、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成功动机是运动员参训的重要动力 --动机是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任何 人都需要憧憬未来,追求未来,但是方法和途径不同; --动态的激励可以不断激发运动员的潜力; --动态激励的标签效益; --动机激励的形式多样性。
运动训练学
(二)间歇训练法
(三)持续训练法
(四)变换训练法
(五)循环训练法
(六)比赛训练法
三 运动训练常用手段
(一)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
(二)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
(三)固定组合练习手段
(四)变异组合练习手段
第五章 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一 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
(一)体能训练释义
(三)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五 适宜负荷原则
(一)适宜负荷原则的概念
(二)适宜负荷原则的理论依据
(三)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四)科学地处理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
(五)科学地根据项目的性质安排负荷
六 区别对待原则
(一)区别对待原则的含义
(二)区别对待原则的理论依据
(三)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三)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四个方面 一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这一社会行为的起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工作。
二运动训练:是位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三运动竞赛:是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系,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一)直观法与语言法
(二)完整法与分解法
(三)想象法与表象法
(四)减难法与加难法
三 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
(二)处理好特长与全面技术的关系
(三)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四)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The Theories of Sport Training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的教学目的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过程普遍规律的交叉学科,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是实现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课程,是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训练专业基础知识。
本课程主要任务是使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明确青少年体育运动训练的目的和意义,明确中小学业余体育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指导学生进行业余训练的能力。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1.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人体及体育锻炼对人体的积极影响,从而正确认识体育健身工作的地位、意义和作用,提高从事社会体育组织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2.掌握利用体育手段增强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学会科学的指导广大群众的健身活动,合理的安排自身的体育活动;3.使学生具有对社会体育和健身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的能力,以及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一般能力。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备各专项的基础知识。
先修课程为《田径》、《体操》、《篮球》、《足球》《排球》等专项课程。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完成本课程的关键措施。
主讲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讲授方法。
教学中主要以讲授为主,贯穿启发式、讨论式。
“体育课程与教学”部分可采取讲授、讨论与学科论文相结合的方法。
要求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授课。
六、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办法本课程的考核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过程评价主要考虑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课堂讨论发言的积极程度、作业完成情况等;期末考试采取闭卷形式,课程总评成绩按下述比例计算:总评成绩= 平时成绩(10%),+作业(20%)+ 期末考试(70%)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任课教师应加强平时成绩的记载。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核心概点总结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核心概点总结运动训练的定义- 运动训练是通过系统的计划和组织,以提高运动员的技术、体能和心理素质为目标的训练过程。
运动训练的重要性- 运动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增强其身体素质和技术能力,使其在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 运动训练还有助于培养运动员的自律性、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1. 个体化原则:根据每个运动员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2. 渐进负荷原则: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和负荷,以适应运动员的身体和能力发展。
3. 过程性原则:注重训练过程中的细节和方法,而不仅关注最终结果。
4. 系统性原则:将训练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和周期,有计划地进行训练。
5. 可逆性原则:训练效果具有可逆性,不训练则退化。
6. 多样性原则: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以提高训练效果。
运动训练的内容1. 技术训练:包括基本动作技术的学习和提高,以及比赛技术的训练。
2. 体能训练: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等方面的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
3. 心理训练:包括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理技巧的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心理抗压能力和竞技状态。
运动训练的方法1. 分析方法:通过对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和比赛情况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2. 模拟方法:通过模拟比赛情境和对抗训练,提高运动员在实际比赛中的应对能力。
3. 反馈方法:及时给予运动员关于训练表现和成绩的反馈,帮助其改进和提高。
4. 计划方法: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包括训练内容、强度、时长等,以保证训练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运动训练的评价与调整1. 评价方法:通过对运动员的技术、体能和心理素质进行定期评估,了解其训练效果。
2. 调整方法: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和方法,以适应运动员的进步和变化。
以上是田麦久《运动训练学》的核心概点总结,简要介绍了运动训练的定义、重要性、基本原则、内容、方法以及评价与调整等方面的内容。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第一章运动训练学概论1.1 运动训练学的定义、任务和研究对象•定: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和方法的科学,是体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务:探索运动训练的科规律,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促进体育事业发展。
•研究对象:运动员及其训练过程。
.2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史•古代:经验积累,注重身体素质的培养。
•近代:科学研究,注重训练方法的改进。
•现代:理论体系完善,注科学训练和个性化训练。
1.3 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训练负荷:运动训练中对人体施加的刺激,包括强度、时间、密度、频率等。
•训适应:人体对训练负荷的反应,包括生理、心理、技能等方面的变化。
•训练原则:科学训练的指导原则,包括循序渐进、超量负荷、专项性、个体差异性等。
•训练方法:实现训练目标具体手段,包括基础训练、专项训练、竞赛训练等。
1.4 运动训练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通过观察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过程,收集数据。
•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控制变量,研究训练因素的影响。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意见和建议。
•文献法:通过查阅文献,了解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史和最新研究成果。
第二章运动训练的基础理论2.1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 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骨骼、肌肉、关节等。
* 人体能量代谢: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过程。
* 人体运动能力: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
* 运动训练对人的影响:肌肉生长、心肺功能增强、神经系统调节能力提高等。
2.2 运动训练的心理学基础•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动机、情绪、意志、性格等。
•运动心理状态:焦虑、紧张、兴奋、自信等。
* 运动心理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2.3 运动训练的生物力学基础•人体运动的力学原理:力、运动、能量等。
•运动技术分析:提高运动技术效率,减少运动损伤。
* 器械设计与选择:符合人体结构和运动规律。
2.4 运动训练的营养学基础•运动营养学:运动员的营养需求,膳食结构的调整。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选题 2. 判断题13. 运动训练学论述题14. 运动训练学案例题单项选择题1.运动训练原则是指( )A.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B.运动训练系统内部与外部各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趋势C.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D.运动训练过程中遵循的模式化要求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2.运动训练原则对运动训练的指导意义在于( )A.不同的训练原则适用于不同的训练项目B.运动训练原则是运动员进行运动训练所要遵守的基本准则C.运动训练原则是组织运动训练所要遵守的基本准则D.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3.要求对运动训练实施有效控制的依据是( )A.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B.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C.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D.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4.关于区别对待原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教练员安排每个运动员进行单独训练B.不同运动项目有不同的训练规律C.针对训练过程本身的多样性和多变性特征来考虑运动专项、训练对象和训练条件D.由运动项目、运动员个体、运动训练多变性决定要区别对待运动训练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5.依据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在运动训练中应遵循的原则是( )A.竞技需要原则B.适宜负荷原则C.有效控制原则D.周期安排原则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6.下列不属于评定练习负荷强度的指标的是( )A.速度B.远度C.效度D.高度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7.下列不属于构成负荷量的因素是( )A.次数B.高度C.时间D.组数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8.运动训练中实施有效控制原则的理论基础是( )A.现代控制论B.系统论C.信息论D.周期理论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9.考虑到运动员的承受能力与训练效果,只有优秀运动员才可以应用的负荷增加方式是( )A.直线式B.阶梯式C.波浪式D.跳跃式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10.运动员负荷量度临界值的大小受教育程度、竞技水平及健康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训练中需要( )A.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B.正确理解训练负荷构成C.科学动态探求负荷量度临界值D.对运动员进行区别对待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11.在训练课中采用一些变换内容或者环境的方法以加速机体恢复,这种手段为( )A.训练学手段B.心理学手段C.生物学手段D.营养学手段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12.同为球类项目,篮球与足球对运动员身体形态、素质、技战术的要求却大不相同,主要是因为( )A.运动员个体的不同B.教练员执教能力的不同C.各项目训练条件的不同D.专项竞技能力的不同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判断题13.训练过程中之所以要进行区别对待主要是因为竞技项目和运动员个体间的多样性。
运动训练学-4-5章
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P90训练规律:是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训练规律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又称训练原理。
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训练原则:1竞技需要原则;2动机激励原则;3有效控制原则;4系统训练原则;5周期安排原则;6适宜负荷原则;7区别对待原则;8直观教练原则;9适时恢复原则。
第一节竞技需要原则P91一、竞技需要原则释义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二、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a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
b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
c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
三、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
b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
C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
D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
第二节动机激励原则P94一、动机激励原则释义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二、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a成功动机是运动参训的重要原动力b竞技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
三、贯彻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加强训练的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
B满足运动员合理的需要。
C激发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
D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E注意教练员自身的榜样作用f注意正确地运用动力。
第三节有效控制原则P97一、有效控制原则释义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二、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a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
第十一讲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2.竞技需要的特异性与训练行为的专项性
不同的运动项目有着不同的竞技特点,要求运动员具有不 同的竞技能力结构。
构成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 和运动智能,在不同项目竞技能力结构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必须全面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运动项目竞技能力 结构的特点,才能做到准确地选择与专项竞技需要相符合的 训练内容、手段及制定相对应的运动负荷方案,从而有效地 组织训练活动。
不同项目群各竞技能力基础条件的作用
构成因素
竞技表现
体能
力量素质 速度素质
耐力素质
竞
技能
竞
动作质量 动作稳定性
技
技
战术 能力
自身发挥 干扰对手 影响判定
能 力
能
结
心理
力
能力
参赛情绪动员 比赛情绪控制 竞技意志保持
构 图
运动 智能
知识运用
运动员 机体的 基本运 动能力。
主要要素
身体 形态
主要指标
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
中级形式
中级 业训 形式
重点业 余体校
体育中学
专项业余 体校
初级 业训 形式
普通业余 体校
体育传统项目 体育班 学校
中小学运动代表队
中级 形式
初级 形式
我国各级训练组织形式示意图
我国运动员人才梯队训练的金字塔结构
我国三级训练体制及相应训练阶段
优秀运动队
业余 体校
竞技 体校
中小学课外训练
竞技保持 阶段
《运动训练学》习题与答案
《运动训练学》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主要包括运动员的选材、训练方法与手段、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运动能力的提高与保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等内容。
2. 动力定型:动力定型是指通过反复练习和训练,使一系列动作或技能形成自动化、稳定的反应模式。
3. 超量恢复:超量恢复是指在运动训练后,机体的能量储备、物质代谢和功能状态不仅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而且在一段时间内超过原来的水平。
4. 技术训练:技术训练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对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训练,以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运动表现。
5. 比赛策略:比赛策略是指在比赛中,运动员或教练员根据对手的情况、比赛环境和自身条件,制定出的争取胜利的行动计划和方法。
二、填空题:1.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包括:系统性原则、周期性原则、个体化原则、______(渐进性原则)和全面性原则。
2. 运动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训练、体能训练、______(心理训练)和战术训练。
3. 力量素质可分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力量耐力和______(相对力量)四种类型。
4. 运动训练过程中的三大基本要素是运动员、教练员和______(训练条件)。
5. 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_(运动员训练)的规律及其应用。
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D)A. 系统性原则B. 周期性原则C. 个体化原则D. 随机性原则2. 下列哪种力量素质主要反映运动员在短时间内发挥最大力量的能力?(B)A. 最大力量B. 快速力量C. 力量耐力D. 相对力量3. 在运动训练中,以下哪种方法不属于直接训练法?(C)A. 完整训练法B. 分解训练法C. 模拟比赛法D. 加难训练法4. 下列哪种训练方法主要用于提高运动员的速度素质和灵敏素质?(A)A. 间歇训练法B. 持续训练法C. 循环训练法D. 渐增负荷训练法5. 下列哪种训练方法主要用于提高运动员的力量耐力素质?(C)A. 大重量训练法B. 爆发力训练法C. 中小强度持续训练法D. 高强度间歇训练法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是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内容?(ABCD)A. 运动员的选材B. 训练方法与手段C. 运动能力的提高与保持D. 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2. 下列哪些是影响运动员运动表现的因素?(ABCD)A. 技术水平B. 体能状况C. 心理状态D. 比赛策略3. 下列哪些是力量素质的类型?(ABCD)A. 最大力量B. 快速力量C. 力量耐力D. 相对力量4. 下列哪些是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ABCD)A. 系统性原则B. 周期性原则C. 个体化原则D. 全面性原则5. 下列哪些是运动训练的主要内容?(ABCD)A. 技术训练B. 体能训练C. 心理训练D. 战术训练五、判断题:1. 运动训练学是一门研究运动员训练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二)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
★周期的概念 ★周期的类型:时代变化改变着周期的基本内涵 ★周期的选择--单周期、双周期、多周期 ★周期负荷特征--加量周、加强度周、赛前训练周? ★周的分类: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赛周和恢复周
第四节 系统训练原則
基本内容 •系统训练原则的释义 •系统训练原则的理论基础 (难点) •系统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重点)
一、系统训练原则的释义
•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的循序渐进的组织运动训 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持续性:事物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保持者相对 的动态平衡。训练是不断的打破平衡而又重新建立 平衡的过程。如果不能保持持续性获得的能力将消 退,系统又回到原来的平衡中去。 •循序渐进性:事物发展有其逻辑性,负荷的高低、 练习内容的难易、简繁。
(二)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
• 一次负荷的周期现象:刺激-疲劳-恢复-超量补偿机 制,使运动员的能力得到提高;
• 一次适宜负荷会引起机体的适应性变化,多次适宜负荷 的刺激会引起机体多次适应性变化。
图4-4 人体机能的周期性提高
负荷 能量物质消耗
提高
能量物质的超量补偿
负荷刺激 适应机制
恢复
能量物质再生
• 言传不如身教,身教重于言传; • 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 榜样的力量。
(六)注意正确地运用动力
• 动机激励的三大元素:精神动力、物质动力、信息动力; • 动力元素的针对性、区别性(女曲生日赠花)、复合性; • 滥用动力元素的危害:削弱战斗力、训练动力不足、影响团队
精神、意志力物化。
第三节 有效控制原则
(二)竞技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地 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
• 高水平竞技获胜的难度加大,训练的系统性、长期性、艰苦性; • 训练的周期性、单调性; • 成绩的极值化趋势; • 心理承受的阈值降低; • 兴趣降低、信心不足、伤病缠身等。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The Theories of Sport Training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的教学目的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过程普遍规律的交叉学科,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是实现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课程,是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训练专业基础知识。
本课程主要任务是使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明确青少年体育运动训练的目的和意义,明确中小学业余体育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指导学生进行业余训练的能力。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1.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人体及体育锻炼对人体的积极影响,从而正确认识体育健身工作的地位、意义和作用,提高从事社会体育组织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2.掌握利用体育手段增强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学会科学的指导广大群众的健身活动,合理的安排自身的体育活动;3.使学生具有对社会体育和健身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的能力,以及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一般能力。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备各专项的基础知识。
先修课程为《田径》、《体操》、《篮球》、《足球》《排球》等专项课程。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完成本课程的关键措施。
主讲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讲授方法。
教学中主要以讲授为主,贯穿启发式、讨论式。
“体育课程与教学”部分可采取讲授、讨论与学科论文相结合的方法。
要求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授课。
六、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办法本课程的考核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过程评价主要考虑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课堂讨论发言的积极程度、作业完成情况等;期末考试采取闭卷形式,课程总评成绩按下述比例计算:总评成绩= 平时成绩(10%),+作业(20%)+ 期末考试(70%)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任课教师应加强平时成绩的记载。
七、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使用教材】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参考书目】1.田麦久著《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2.杨世勇著《体能训练学》,四川科技出版社,20023.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选材原理与方法》,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4.国家体委运动员科学选材研究组《运动员科学选材》,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八、课程章节内容和学时安排九、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4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竞技体育,特征及社会功能2.了解运动训练,掌握运动训练的特点3.掌握运动训练的任务和竞技体育项目的主要分类【重点难点】重点:运动训练主要特点难点:运动负荷极限性,运动训练过程中个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第一节竞技体育引论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二、竞技体育的构成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四、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第二节运动训练学及其理论体系一、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二、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第三节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一、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二、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第二章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2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体系2.了解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3.理解高等院校及职业俱乐部优秀运动员的管理【重点难点】重点: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体系难点: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训练的管理体系一、运动训练管理释义二、运动训练管理的层次结构三、运动队训练管理的工作体系第二节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一、思想教育管理二、训练竞赛管理三、组织人事管理四、科技服务管理五、运动员业务和文化学习管理六、财务后勤管理第三节高等院校及职业俱乐部优秀运动员的管理一、高等院校优秀运动员管理二、职业俱乐部优秀运动员队伍的管理第四节竞技体育后备队伍的训练管理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遴选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的年龄特征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管理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管理体制第三章运动员选材(2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员选材的意义及任务2. 理解运动员选材的生物学基础3.掌握运动员选材方法【重点难点】重点:运动员早期选材方法难点:运动员选材时机【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员选材概述一、运动员选材释义二、运动员选材的任务三、运动员选材工作的阶段划分四、我国运动员选材发展概述第二节运动员选材的生物学基础一、遗传与运动员选材二、人体生长发育规律与运动员选材三、运动员发育程度的鉴别第三节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实施一、确定选材时机二、家族调查三、体格检查四、鉴别发育程度和分型五、选材指标的测试六、综合评价与分析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4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训练原则与体育科学化训练的关系,训练原则的依据2.掌握运动训练原则的原理及运动训练中的实施和教学目的【重点难点】重点: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难点:各项原则教学目的与实际训练例证的联系【教学内容】第一节竞技需要与定身发展原则一、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释义二、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二节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一、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释义二、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三节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一、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释义二、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的科学基础三、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四节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一、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释义二、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三、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五节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一、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的释义二、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三、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4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训练方法,运动训练手段2.掌握持续、重复、间歇、变换等训练方法的运用及注意事项3.了解不同运动训练中采用的方法和调节手段【重点难点】重点:运动训练基本方法难点:各训练方法概念、主要特点和运用中注意事项,运动训练整体控制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一、运动训练方法概述二、运动训练手段概述三、运动训练方法与运动训练手段的关系第二节运动训练方法的演进一、运动训练方法的起源与发展二、运动训练方法创新的途径第三节运动训练方法体系与应用一、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结构二、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分类三、运动训练方法体系四、运动训练方法的应用第四节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与应用一、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二、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三、运动训练手段的应用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4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素质,掌握体能训练的意义及要求2.掌握发展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等各项素质的手段方法及注意事项3.了解不同项群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学特征【重点难点】重点:发展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等各项素质的手段方法难点:各项素质训练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一、体能训练释义二、体能训练的意义三、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二节身体形态及其训练一、身体形态释义二、不同项群运动员的形态学特征三、身体形态训练方法四、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三节力量素质及其训练一、力量素质释义二、肌肉力量训练的内容负荷特征三、力量训练方法四、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第四节速度素质及其训练一、速度素质释义二、速度素质的训练方法三、速度素质训练应注意的问题四、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第五节耐力素质及其训练一、耐力素质定义二、各种耐力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三、耐力素质的训练方法四、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七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训练(2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竞技能力,协调能力对技术形成的意义2.了解运动技术,能分析影响运动技术形成的因素3.了解运动的要素,能结合实例分析并合理运用4.了解运动技能迁移原则并正确运用5.能实施技术训练【重点难点】重点:训练方法难点:训练方法及手段【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一、运动技术的定义、构成及基本特征二、运动技术原理三、运动员技术能力的决定因素及评价第二节协调能力是技术能力的重要基础第三节技术训练常用方法一、直观法与语言法二、完整法与分解法三、想象法与表象法四、减难法与加难法第四节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一、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二、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三、处理好规范化与人体差异的关系四、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五、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六、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七、处理好“学习”与“训练”的关系八、改善动作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九、重视运动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的预见工作第五节运动项群技术训练要点一、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二、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三、技战能主导类同场对抗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四、体能主导类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2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战术、战术意识、战术内容2.掌握制定战术计划,培养运动员的战术意识的方法3.掌握一般心理训练和准备比赛心理训练的主要内容与方法4.了解智能训练的意义与发展运动员智能的方法【重点难点】重点:战术训练、心理训练难点:技术训练与战术训练、心理训练的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第一节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一、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二、体育课程资源分类第二节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竞技运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二、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开发与利用三、新兴运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第三节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二、自然地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四节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体育教师二、学生三、其他人力资源第九章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2学时)【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和理解课外体育活动及其特点。
《运动训练学教案》
《运动训练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2. 掌握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3. 了解运动训练中的营养、恢复和心理调控。
4. 掌握运动训练中的安全防护措施。
二、教学内容:1. 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运动训练的定义、目的和任务。
2. 运动训练的原则:个性原则、系统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全面发展原则、区别对待原则。
3. 运动训练的方法:基本训练方法、组合训练方法、专门训练方法。
4. 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训练计划的内容、制定方法和实施步骤。
5. 运动训练中的营养:营养原则、营养素摄入和食谱设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难点:运动训练原则的运用,运动训练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运动训练学》。
2. 教案。
3.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运动训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讲解:讲解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3. 案例分析:分析成功运动员的训练经验和方法。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运动训练中的营养、恢复和心理调控。
5. 总结与反馈:总结教学内容,进行课堂反馈。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
3. 测试成绩:学生考试成绩。
六、教学内容:1. 运动训练中的负荷:负荷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2. 运动训练中的监测与评估:监测与评估的方法、指标和应用。
3. 运动训练中的技术训练:技术训练的原则、方法和实践。
4. 运动训练中的竞赛策略:竞赛策略的制定和实施。
5. 运动训练中的团队建设与沟通:团队建设的方法和沟通技巧。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运动训练中的负荷、监测与评估,技术训练的方法和应用。
难点:负荷的合理安排,监测与评估的方法,技术训练的实践,竞赛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团队建设与沟通。
《运动训练学》复习大纲
山东省第五届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运动训练学》复习大纲教材:《运动训练学》;主编:田麦久;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一、竞技体育引论二、运动训练学及其理论体系三、运动成绩与运动员竞技能力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一、比赛需要与竞技准备原则二、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三、整体推进与区别对待原则四、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五、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一、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二、运动训练方法的演进体系三、运动训练方法体系与应用四、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与应用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二、身体形态及其训练三、力量素质及其训练四、速度素质及其训练五、耐力素质及其训练第七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训练一、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二、协调能力是技术能力的重要基础三、技术训练常用方法四、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五、运动项群技术训练要点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一、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二、战术训练方法三、战术方案的制定四、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第十章多年训练过程的计划与组织一、运动训练过程与运动训练计划二、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三、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四、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第十一章运动员年度训练过程的计划与组织一、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二、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三、年度训练过程中的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四、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五、年度训练计划表第十四章项群训练理论一、项群训练理论总论二、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6/2020
运动训练学
12
第四节 系统训练原则
系统控制原则是指按照运动训练规律持续地、循 序渐进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一)系统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
1、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 适应—不适应—再适应
2、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 竞技能力提高—停滞—再提高
3、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
6/26/2020
运动训练学
2、高度重视训练信息的采集和运用
3、及时对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
变更理论:我国优秀运动员有近30%的课次在具体实施过 程中对原计划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变更。 变更原因:体力状态不好、运动创伤、技术状态不好、课 间作用变化、周期作用变化。
6/26/2020
运动训练学
11
参考内容:广义控制思想
对运动员、队“三个作风”的培养 “思想作风 ” :女排精神:团结协作、顽 强拼搏、勇攀高峰、为国争光 “训练作风”:严格要求、刻苦训练 “比赛作风”:胜不骄、败不馁,赛出风 格赛出水平
练什么 怎么练
训练内容 训练方法 训练安排
练多少
训练负荷
6/26/2020
运动训练学
3
第四章 运动训练原则
第一节竞技需要原则
第五节 周期安排原则
第二节动机激励原则
第六节 适宜负荷原则
第三节有效控制原则 第四节系统训练原则
第七节 区别对待原则 第八节适时恢复原则
6/26/2020
运动训练学
4
第一节 竞技需要原则
6/26/0
运动训练学
8
第三节 有效控制原则
有效控制原则是指在运动训练和比赛活动中,对训练和 比赛的实效进行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控制论有新三论和旧三论:新三论是协同论、突变论、 耗散结构理论;旧三论是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
(一)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
1、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 其进行有效控制
2、按阶段特点组织训练过程
训练周期:准备期、竞赛期、恢复期; 训练课: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 技术练习:初步掌握、熟练掌握、运用自如
6/26/2020
运动训练学
15
第五节 周期安排原则
周期安排原则是指依据运动员机体的生物节奏变 化规律,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和运 动员竞赛安排的周期性特点,按一定的动态节奏, 循环往复、逐步提高、安排训练内容和负荷。 (一)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
1、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 训练和比赛 2、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 3、按竞技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 4、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
6/26/2020
运动训练学
6
第二节 动机激励原则
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 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 原则。
(一)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
1、成功动机是运动员参训的重要原动力
2、竞技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
激励运动员的参赛动机
6/26/2020
运动训练学
7
(二)贯彻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1、加强训练的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 2、满足运动员的合理需要 3、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4、激发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 5、注意教练员自身的榜样作用 6、注意正确的运用动力
2、现代控制论是实施有效训练控 制的理论基础
3、训练信息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 必备条件
6/26/2020
运动训练学
9
训练控制系统的完整结构
输入
控制主体
控制信息 被控对象
输出
反 馈 输 入
修订信息
获
取
反
馈
信
评估信息
息
6/26/2020
运动训练学
10
(二)贯穿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1、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
第四章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6/26/2020
运动训练学
1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运动训练原则的概念,重点掌 握训练原则的应用要求,并能指导自己的日常训练。
学习重点
运动训练原则的概念 各训练原则的基本内容和应用要求 学习难点
对各训练原则的基本内容和应用要求的理解
6/26/2020
运动训练学
2
运动训练原则
竞技需要原则是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 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 内容、方法、手段、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一)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 1、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 导向作用 2、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 3、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势
6/26/2020
运动训练学
5
(二)、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6/26/2020
运动训练学
19
第六节 适宜负荷原则
适宜负荷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 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 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获 取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一)适宜负荷原则的科学基础
1、适宜训练负荷下机体的生 物适应现象 2、过度负荷下机体的劣变
13
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特征
机体对一次适宜负荷的反应: 负荷 疲劳 恢复 超量恢复 训练效应消失
机体对较长时间负荷的反应: 竞技状态的形成 保持 消失
6/26/2020
运动训练学
14
(二)贯彻系统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1、保持训练的系统性
健全多级训练体制 建立和强化正确的训练动机 科学制定训练计划 提供有力的社会保障
1、物质运动周期性的规律 2、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 3、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
6/26/2020
运动训练学
16
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
负荷 能量物质消耗
提高 能量物质的超量补充
恢复 能量物质再生
6/26/2020
运动训练学
17
竞技状态的周期性特征
竞技状态发 生物学基础 时期 展过程
形成
适应性机制 准备期
保持
动员性机制 比赛期
消失
保护性机制 恢复期
6/26/2020
运动训练学
18
(二)掌握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1、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大周期、小周期 2、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单周期、多周期 3、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 素的关系:比赛时间与竞技状态 4、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
6/26/2020
运动训练学
20
(二)贯彻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1、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
负荷量的评价指标 负荷强度的评价指标
2、逐步增加负荷的量度 3、科学地探索负荷量的临界值 4、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 5、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6/26/2020
运动训练学
21
第七节 区别对待原则
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的运动员或 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训练任务和不同的训练条件, 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 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