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校本课程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精品]初中校本课程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精品]初中校本课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第八章第一节《力的作用效果》,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方式、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测量。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力的基本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及测量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定义,知道力的作用方式,理解力的相互性。
2. 掌握力的作用效果,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力与运动问题分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定义、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测量。
难点:力的相互性,力与运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测力计、弹簧、钩码、滑轮、小车等。
学具:测力计、钩码、细线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弹簧、滑轮等物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与力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详细过程:教师展示弹簧、滑轮等物品,提问:“同学们,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力的关系是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
2.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方式、力的相互性。
详细过程:教师通过PPT展示力的定义、作用方式、相互性的内容,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的力的实例,并展示成果。
详细过程: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的力的实例,如拉力、压力、摩擦力等,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展示。
4. 力的测量:讲解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详细过程:教师讲解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然后学生动手操作,测量不同物品的力。
详细过程: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重点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方式:接触力、非接触力。
3. 力的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 力的测量:测力计原理、使用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生活中的三个力的实例,并简要说明其作用效果。
答案:例如,拉力使物体发生形变,压力使物体发生形变,摩擦力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校本课程第四章《电磁学》第二节《电场与电势》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电场的基本概念、电场强度和电势的计算、电场线和等势面的描绘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场的基本概念,掌握电场强度和电势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电场线和等势面分析电场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探索电场与电势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对电磁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电场强度和电势的计算,电场线与等势面的描绘。
教学重点:电场的基本概念,电场强度和电势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磁演示仪、电荷模型、电场线和等势面图板。
2. 学具:电荷球、细线、图钉、小纸片。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电磁演示仪,让学生观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导学生思考电荷间的作用力是如何产生的。
2. 新课导入:讲解电场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掌握电场强度和电势的计算方法。
(1)电场的基本概念:电荷周围存在一种特殊物质,称为电场。
(2)电场强度的计算:电场强度E等于电荷所受电场力F与其电荷量q的比值,即E=F/q。
(3)电势的计算:电势V等于电荷所受电场力做的功W与其电荷量q的比值,即V=W/q。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操作电荷球、细线、图钉和纸片,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并描绘电场线和等势面。
4. 例题讲解:讲解电场强度和电势的计算方法,并举例说明。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计算给定电荷的电场强度和电势。
七、板书设计1. 电场的基本概念2. 电场强度的计算:E=F/q3. 电势的计算:V=W/q4. 电场线与等势面的描绘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给定电荷的电场强度和电势。
(2)描绘给定电荷的电场线和等势面。
2. 答案:(1)电场强度E= F/q(2)电势V= W/q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电场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程度较好,但在实践操作中部分学生对电场线和等势面的描绘不够熟练。
2024年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教案,随意下载,教学设计
2024年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教案,随意,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涉及教材的第三章《电与磁》的第5节“电流的磁场”。
具体内容包括:电流的磁场现象、安培定则、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以及电磁感应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电流的磁场现象,能够运用安培定则判断简单电流的磁场方向。
2. 掌握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了解电动机的原理。
3. 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理解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安培定则的应用、电磁感应现象。
重点:电流的磁场、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磁感应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流磁场演示器、安培定则模型、电动机和发电机模型。
学具:电流方向标识卡片、磁场方向标识卡片、导线和电池。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电流磁场演示器,引导学生观察电流周围小磁针的变化,激发学生对电流磁场的兴趣。
2. 理论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电流的磁场现象,引导学生理解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的原理。
介绍安培定则,并通过模型演示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安培定则的应用。
3.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安培定则判断电流磁场的方向。
解析例题,强调注意事项。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出题,巩固安培定则的应用。
教师点评,解答学生疑问。
5.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15分钟)展示电动机模型,讲解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原理。
学生观察发电机模型,了解电磁感应现象。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电流的磁场现象2. 安培定则3.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4. 电磁感应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下列电流磁场的方向。
(2)简述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2. 答案:(1)略(2)电动机:利用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发电机: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电流的磁场现象和安培定则的理解程度较高,但对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和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还需加强。
物理校本课程教案
物理校本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物理概述物理的概念和研究对象物理学的发展历程物理学的应用领域2. 第二章:力学基础牛顿三定律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重力、弹力和摩擦力三、教学资源1. 教材:物理教材或相关教学书籍2. 实验器材:力学实验器材,如小车、滑轮、弹簧等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等四、教学方法2.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
六、第四章:热学基础1.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2.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3. 热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4. 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七、第五章:电磁学入门1. 静电学:库仑定律、电场、电势2. 磁学:安培定律、磁场、磁势3. 电磁感应:法拉第定律、楞次定律4. 电磁波:波动方程、折射、反射八、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3. 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九、教学活动2.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十、教学反馈与改进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
2. 教学评价: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优质教案20230512180049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优质教案20230512180049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校本课程第四章《电与磁》第三节《电流效应》。
详细内容包括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磁效应和化学效应,以及这些效应在生活中应用实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电流三大效应,解其应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好奇心,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流热效应、磁效应和化学效应。
难点:电流效应产生原因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流效应演示器、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电流效应在生活中应用实例,如电暖器、电磁炉等,引导学生思考电流如何产生这些效应。
2. 知识讲解:(1)电流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会发热。
讲解焦耳定律,引导学生解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关系。
(2)电流磁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周围会产生磁场。
讲解安培定则,引导学生解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关系。
(3)电流化学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会在导体表面发生化学变化。
讲解电解现象,引导学生解电流对物质作用。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电流效应计算方法和应用。
4. 随堂练习:布置与电流效应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
5. 实验演示:演示电流热效应、磁效应和化学效应,让学生直观地解电流效应。
六、板书设计1. 电流三大效应(1)热效应(2)磁效应(3)化学效应2. 电流效应应用实例3. 电流效应计算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为什电流通过导体时会产生热效应?(2)举例说明电流磁效应在生活中应用。
(3)什是电解?请举例说明电解应用。
2. 答案:(1)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内电子与原子碰撞,使原子振动加剧,导致导体发热。
(2)电流磁效应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如电磁铁、电动机等。
物理校本课程教案
物理校本课程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物理校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培养其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本教案内容分为五个单元,涵盖了物理的各个方面,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物理知识、解决问题和进行实验。
二、教学目标本教案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3.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教案根据不同单元的内容特点进行划分,涵盖了力学、热学、电磁学等多个物理学分支。
下面将对每个单元的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单元一:力学基础1. 力的概念和性质;2. 牛顿三大运动定律;3. 动量和能量的守恒;4. 万有引力和行星运动。
单元二:热学与能量转化1. 温度和热量的概念;2. 理想气体定律;3. 热功和内能变化;4. 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
单元三:电磁学基础1. 电荷和电场;2. 电流和电路;3. 电磁感应和法拉第定律;4. 电磁波和光的性质。
单元四:光学与几何光学1. 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2. 光的折射和色散;3. 光的干涉和衍射;4. 镜片和透镜的成像。
单元五:原子物理与核物理1. 原子结构和量子力学;2. 原子核的结构和放射性;3. 核反应和核能利用;4. 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
四、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实验、讨论和课堂互动等。
通过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能力培养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五、教学评价本教案的教学评价旨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情况,具体包括知识掌握情况、实验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思维等方面。
通过考核和作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案。
六、教学资源和参考书目为了更好地支持本教案的实施,提供了以下教学资源和参考书目:1.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资料;2. 实验室设备和器材;3. 物理学相关的书籍和期刊。
2024年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第八章第一节,详细内容为“力的概念与作用效果”。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力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力的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并能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使学生感受力的存在。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相互性,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小车、滑轮、钩码等。
2. 学具:每组一份力的作用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演示:将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变化,引导学生感受力的作用。
2. 知识讲解(15分钟)(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例题讲解(15分钟)例题: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分别为5N 和10N,方向相反,求物体的合力。
解题步骤:(1)画图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2)将两个力的矢量相加,得出合力。
(3)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巩固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5. 实验操作(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并记录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2. 力的作用效果3. 例题解析4. 实验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生活中的一个力的作用现象。
(2)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 答案:(1)例如:拉扯绳子,绳子对两端的手产生力,使绳子变形。
(2)合力的大小为5N,方向与较大力的方向相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程度,以及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2024年优秀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教案
2024年优秀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四章《光现象》中的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
内容主要包括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速度,以及光的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特点。
2. 使学生理解光的传播速度,并能运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光的传播速度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特点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激光笔、光屏、凸透镜、直尺、图钉等。
2. 学具:直尺、铅笔、白纸、手电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激光笔照射光屏,引导学生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提出问题:“光是如何传播的?”2. 例题讲解(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2)光的传播速度及其计算。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
(2)计算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 知识拓展介绍光在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现象,如光的折射、反射等。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传播速度:v = c/n(n为介质的折射率)2. 光的传播速度真空中的光速:c = 3×10^8 m/s空气中的光速:v ≈ 3×10^8 m/s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计算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已知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10^8 m/s。
2. 答案(1)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激光准直、射击瞄准等应用。
(2)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 m/s。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光的直线传播特点。
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光的传播速度的计算。
课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光现象,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校本课程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求,灵活设置课程内容,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旨在补充和拓展学生在学校物理课程中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二、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物理学科的发展历程,掌握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方法,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物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科的乐趣,培养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程内容1. 物理学史:介绍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伟大科学家的重要贡献,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 物理实验:选择一些有趣的物理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 物理知识拓展:对学校物理课程中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4. 物理与应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教师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源和器材,为学生提供学习便利。
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实验、参观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能力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4. 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五、课程实施1. 课程时间:每学期安排一定的课时,确保课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2. 课程地点:学校教室、实验室等场所。
3. 课程师资:由物理教师担任主讲,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和指导。
4. 学生参与: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024年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精品]初中校本课程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精品]初中校本课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第七章第四节《光的折射》。
具体内容包括: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透镜的种类及作用、凸透镜成像规律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
2. 了解透镜的种类及作用,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凸透镜成像规律。
难点:透镜的种类及作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激光笔、凸透镜、凹透镜、光屏、实验器材等。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每组准备一套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激光笔照射在不同介质中,让学生观察光线的传播方向,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折射现象。
2. 例题讲解讲解光的折射定律,通过例题加深学生对折射定律的理解。
3.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折射定律的应用。
4. 实验探究5. 知识讲解讲解透镜的种类及作用,重点讲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6. 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定律。
(2)阐述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及成像特点。
a. 物体距离凸透镜10cm,成像距离透镜20cm,成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b. 物体距离凸透镜20cm,成像距离透镜10cm,成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2. 答案(1)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折射定律: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角和折射角有一定的关系。
(2)凸透镜:使光线会聚,可成实像或虚像。
凹透镜:使光线发散,只能成虚像。
(3)判断:a. 正确。
b. 正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光的折射和透镜成像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折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眼镜、放大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光的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2.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特点及成像规律3. 实验探究过程中的操作和观察4. 作业设计中的判断题和答案解析一、光的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1. 折射定律的基本概念: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折射角。
初中物理 校本教材教案
初中物理校本教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认识到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力学基本概念:力、摩擦力、重力、浮力等。
2. 力学原理:牛顿三定律、摩擦力与压强的关系、浮力原理等。
3. 生活实例:跳绳、自行车骑行、抛物线运动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力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课堂讲解:(1)讲解力学基本概念,如力、摩擦力、重力、浮力等,并通过实物演示或动画视频帮助学生理解。
(2)讲解力学原理,如牛顿三定律、摩擦力与压强的关系、浮力原理等,并结合生活实例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关注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跳绳、自行车骑行、抛物线运动等,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力学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4.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进行课堂实验或户外实践活动,如力的作用、摩擦力实验、浮力实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力学原理。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力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引导学生思考力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观察学生对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以及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实例。
2. 互动环节: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分享的内容是否具有代表性。
3. 实践操作:检查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以及实验报告的质量。
4. 总结与反思:评估学生对力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思考问题的深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初中物理》2. 实验器材:跳绳、自行车、浮力球等。
3. 动画视频:力学原理讲解视频、生活实例视频等。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对力学知识的兴趣。
2. 强化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掌握力学原理。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初中物理校本课教案
初中物理校本课教案本节校本课程旨在扩展学生的物理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以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为主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物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其背后的原理;(2)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生活中的物理现象;(2)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物理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生活中的力学现象(1)重力、摩擦力、浮力等基本力的作用;(2)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生活中的热学现象(1)温度、热量、比热容的概念及应用;(2)热传导、对流、辐射等热现象的解释。
3. 生活中的电学现象(1)电流、电压、电阻的基本概念;(2)电路的连接方式、家庭用电的安全常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为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探究与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讨论物理原理的应用。
3. 知识讲解:针对学生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知识讲解,阐述物理现象背后的原理。
4. 案例分析: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物理现象及原理进行总结,强调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与生活相关的物理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实验操作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
2024年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教案,随意下载,教学设计
2024年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教案,随意,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第四章《电磁学》,详细内容包括:磁场的基础概念、电流的磁效应、电磁感应现象以及实际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磁场的基础知识,理解磁场的性质和磁感线的分布。
2. 使学生了解电流的磁效应,理解电磁感应现象,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磁场的基础知识、电流的磁效应、电磁感应现象。
难点:磁感线的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磁铁、电流表、导线、电源、铁钉、指南针等。
2. 学具:实验报告册、笔、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用磁铁吸引铁钉,引导学生思考磁铁为什么能吸引铁钉。
2. 知识讲解:(1) 磁场:介绍磁场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磁感线的分布。
(2) 电流的磁效应:演示电流表指针偏转实验,引导学生探讨电流产生磁场的原理。
(3) 电磁感应:进行电磁感应实验,解释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磁场概念:磁场是磁体周围的空间,对磁性物质产生磁力作用。
磁感线:表示磁场的方向和强度。
2. 电流的磁效应原理:电流通过导线时,周围会产生磁场。
3. 电磁感应定义:磁场变化时,在导体中产生电动势的现象。
应用:发电机、变压器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解释磁铁吸引铁钉的原理。
(2) 画出通电导线周围磁场的分布。
(3) 举例说明电磁感应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磁场和电磁感应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 研究电磁波的传播和应用。
(2) 探讨磁悬浮列车的原理和优势。
2024年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第八章第一节《力的概念与作用》,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分类、作用方式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重点讲解力的基本概念、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并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力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作用方式,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力的作用方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理解。
重点: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滑轮组、小车、气球等。
2. 学具:纸张、铅笔、直尺、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 新课导入: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力的作用现象。
情景一:两名同学互相拉扯气球,观察气球的变形和运动状态。
情景二:将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3. 知识讲解:(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分类:根据作用方式,力可分为接触力、非接触力;根据作用效果,力可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3)力的作用方式: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4)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两个物体相互作用,它们之间的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4. 例题讲解:例题1: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其中一个力向左,另一个力向右,且大小相等。
那么,物体将处于什么状态?解答:物体将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例题2:一个物体在水平桌面上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其中一个力向前,另一个力向后,且大小相等。
那么,物体将处于什么状态?解答:物体将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 随堂练习:练习1:如图所示,物体A受到两个力的作用,F1和F2。
请判断物体A的运动状态。
物理校本课程教案
物理校本课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物理学原理》第五章“力与运动”中的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定义、惯性的概念以及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力。
2. 掌握惯性的概念,了解它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
3. 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惯性的理解以及牛顿第一定律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挂图、实验器材(小车、斜面、滑轮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实验器材,展示一辆小车在水平面和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典型例题,详细解释力的概念、惯性的含义以及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3. 随堂练习(15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力以及它们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4. 知识巩固(10分钟):对学生进行提问,检验他们对力的概念、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程度。
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醒学生注意力的分类和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力的定义和分类2. 惯性的概念3.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4. 典型例题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的定义,并举例说明。
(2)解释惯性的概念,以及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a. 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一个恒定的推力,最终会怎样运动?b. 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是什么?答案:(1)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例如,踢足球时,脚对足球的力使得足球发生运动。
(2)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
例如,乘坐公交车时,当车突然刹车,乘客会向前冲,这是因为乘客具有惯性。
(3)a. 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一个恒定的推力,最终会做匀速直线运动。
b. 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可以减小物体的运动速度。
物理校本课程教案
物理校本课程教案一、引言1. 课程背景为了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物理现象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我们特开设本节物理校本课程。
本课程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选取与物理相关的有趣现象,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感受物理学的魅力。
2. 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的能力。
二、第一章:力的认识1. 教学内容(1)力的概念及其分类。
(2)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
2.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拉、推、提等现象,引导学生感受力的存在。
(2)新课:讲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3)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作用效果的影响。
(4)总结:通过力的示意图,巩固对力的认识。
三、第二章:重力与摩擦力1. 教学内容(2)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3)重力和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抛物线实验,让学生感受重力的作用。
(2)新课:讲解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及作用。
(3)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重力和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4)总结:联系生活实际,了解重力和摩擦力的应用。
四、第三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1. 教学内容(1)能量的概念及其分类。
(2)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
(3)生活中能量的转化现象。
2.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跳远、抛物线等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能量的转化。
(2)新课:讲解能量的概念、分类和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
(3)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能量的转化过程。
(4)总结: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能量的转化现象。
五、第四章:简单机械1. 教学内容(1)杠杆的分类及特点。
(2)滑轮组的原理及应用。
2.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撬棍、吊车等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简单机械。
(2)新课:讲解杠杆、滑轮组和斜面的原理及特点。
(3)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简单机械的使用。
(4)总结: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
物理校本课程教案
物理校本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物理学科简介物理学科的含义、特点和意义物理学的分支和发展趋势2.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物质、能量、力、速度等基本概念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基本原理3.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理论分析法等科学假说、模型构建、验证实验等4. 物理实验技能常用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实验操作步骤、数据处理和分析5. 物理与生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原理物理在科技、环保等领域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理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物理知识。
2. 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物理现象。
3. 探究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感受物理与实际的联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物理概念、原理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效果。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的物理教材,提供系统的物理知识。
2. 实验器材:准备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设备,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3.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学习网站和资料,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六、教学安排1. 第1-2周:物理学科简介,物理学的基本概念2. 第3-4周:物理学的基本原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3. 第5-6周:物理实验技能,物理与生活4. 第7-8周:选修课题一:力学现象探究5. 第9-10周:选修课题二:电磁学现象探究6. 第11-12周:选修课题三:光学现象探究7. 第13-14周:选修课题四:现代物理简介8. 第15-16周:课程总结与复习,课程评价与反馈七、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课程名称:高中物理课时数:36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启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提升物理学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第一章:物理学基础知识1.物理学的定义及相关知识介绍2.物理学研究方法和重要概念3.物理学单位制及量纲第二章:力学1.力的概念及力的性质2.牛顿定律及其应用3.运动的描述及分析第三章:热学1.热量与温度2.热力学定律及应用3.热传导和热辐射第四章:光学1.光的反射和折射2.光的波动性质3.光的成像和光学仪器教学方法:1.讲授法:侧重于对物理学知识的讲解和解释,引导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
2.实验法:通过实践,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激发学生对物理学学习的兴趣。
评价方式:1.作业:每节课结束后布置相关作业,包括练习题和思考题,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考试:定期进行笔试和实验考试,评估学生对物理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
3.参与度: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评价学生对物理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专注程度。
教学资源:1.教材:《高中物理教科书》2.实验器材:各种物理实验装置3.多媒体课件:配合学生的视听学习方式,使用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
四、教学进度安排:第一章:物理学基础知识(4课时)第二章:力学(10课时)第三章:热学(8课时)第四章:光学(8课时)复习及考试(6课时)以上为高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范本,具体教学内容和进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20230512180049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20230512180049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第四章第一节,详细内容为“力的概念与作用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并能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学会力的表示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运用力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实践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表示方法及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挂图、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小车等)。
学具:课本、练习本、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如:拉弹簧测力计)引出力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力的概念、表示方法及作用效果,配合挂图、实验进行展示。
3. 例题讲解:分析力的作用效果,讲解判断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力的判断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表示方法: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
3.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发生形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生活中的力的作用效果;(2)判断下列各图中哪些是正确的力的表示方法;答案:(1)略;(2)图1、图3正确,图2、图4错误;(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掌握情况较好,但在力的表示方法上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在课后加强巩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力的作用效果,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2. 教学过程中例题讲解的细节;3. 作业设计中作业题目的详细解答;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中对学生的观察和引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一章、力学篇1.从不倒翁搬不倒说起2.不倒卡通娃?制作3.桥梁种类4.桥梁模型的制作比赛5.摩擦力知识6.哪一种鞋底的防滑性能好7.登天利器—火箭8.水火箭的制作9.小结第二章、热学篇1.浮力的利用—飞艇和潜艇2.沉浮子的制作3.浮力天平4.自己举起自己5.热能的利用——地热6.纸“锅”烧水7.蜡烛上的蛇形风车8.孔明灯制作的方法9.总结1.从不倒翁搬不倒说起书桌上放着一个不倒翁,浑圆的身体,一张笑咪的脸,书读累了,你会去逗它一下,把它推倒了,可它马上又笑嘻嘻地站起来,好倔强的脾气。
不倒翁告诉我们一个非常有用的物理知识,就是物体怎样才能平衡。
放在地上的凳子,摆在桌面上的台灯都处于静止状态,在物理学上就叫做平衡,但是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同样是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一本书竖在桌子上,轻轻地用手一推,啪地一声便倒在桌子上,而不倒翁推倒了却一下又能站起来。
这就是说,平衡里也有不同:一件东西立在那儿,轻轻地推一下,它晃了几晃又重新立稳,这种平衡叫稳定平衡;如果轻轻地一碰就倒,叫做不稳定平衡,不倒翁是稳定平衡,立在桌面上的书本、铅笔等是不稳定平衡。
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3桥梁种类(1)梁式桥梁式桥是一种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无水平反力的结构。
由于外力(恒载和活载)的作用方向与承重结构的轴线接近垂直,故与同样跨径的其它结构体系相比,梁内产生的弯矩最大,通常需用抗弯能力强的材料(钢、木、钢筋混凝土等)来建造。
梁式桥还可分为:钢桁梁桥、T型梁桥、悬臂梁桥、连续梁桥和连续钢构桥等。
其样板图如下图所示:图一?钢桁梁桥图二?连续式梁桥图三?悬臂梁桥梁式桥的横截面种类较多,常见的有以下(如下图所示):图五?梁式桥的截面a)实心板梁;b)矮肋板梁;c)和d)空心板梁;e)T形梁;f)带马蹄形T形梁;g)多室箱形梁;h)大挑臂箱形梁;i)带横肋的箱梁;j)具有金属腹板的组合箱梁;k)具有钢管混凝土下弦的三角形箱梁(或桁架)(2)拱式桥拱式桥的主要承重结构是拱圈或拱肋。
这种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桥墩或桥台将承受水平推力。
同时,这种水平推力将显着抵消荷载所引起在拱圈(或拱肋)内的弯矩作用。
因此,与同跨径的梁相比,拱的弯矩和变形要小得多。
鉴于拱桥的承重结构以受压为主,通常就可用抗压能力强的圬工材料(如砖、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等来建造。
拱桥的跨越能力很大,外形也较美观,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修建拱桥往往是经济合理的。
拱桥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圬工拱桥、箱型拱桥、双曲拱桥、钢架拱桥、桁架拱桥、肋拱桥、桁式组合拱桥和斜腿钢架拱桥等。
根据拱桥的不同承载方式,还可分为:上承式桥梁、下承式桥梁、中承式桥梁。
如下图所示:图六?上承式拱桥桥梁图七?下承式拱桥桥梁图八?中承式拱桥桥梁(3)悬索桥传统的悬索桥(也称吊桥)均用悬挂在两边塔架上的强大缆索作为主要承重结构。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通过吊杆使缆索承受很大的拉力,通常就需要在两岸桥台的后方修筑非常巨大的锚碇结构。
悬索桥也是具有水平反力(拉力)的结构。
现代的悬索桥上,广泛采用高强度的钢丝成股编制的钢缆,以充分发挥其优异的抗拉性能,因此结构自重较轻,就能以较小的建筑高度跨越其它任何桥型无与伦比的特大跨度。
悬索桥的另一特点是:成卷的钢缆易于运输,结构的组成构件较轻,便于无支架悬吊拼装。
我国在西南山岭地区和在遭受山洪泥石冲击等威胁的山区河流上,以及对于大跨径桥梁,当修建其他桥梁有困难的情况下,往往采用吊桥。
悬索桥的样式图见下图所示:图九?单跨式悬索桥悬索桥的有点是自重轻,结构的刚度差,在车辆动荷载和风荷载作用下,桥有较大的变形和振动。
可以说,整个吊桥的发展历史,是和变形与振动斗争的历电.亦即是争取刚度的历史。
(4)斜拉桥斜拉桥由斜索、塔柱和主梁所组成。
用高强钢材制成的斜索将主粱多点吊起,并将主梁的恒载和车辆荷载传至塔柱,再通过塔柱基础传至地基。
这样,跨度软人的主梁就象一根多点弹性支承(吊起)的连续梁一样工作,从而可使主梁尺寸大大减小,结构自重显着减轻,既节省了结构材料,又大幅度地增大桥梁的跨越能力。
此外,与悬索桥相比,斜拉桥的结构刚度大,即在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变形小得多,且其抵抗风振的能力也比悬索桥好,这也是在斜拉桥可能达到大跨度情况下使悬索桥逊色的重要因素。
斜索在立面上也可布置成不同型式。
各种索形在构造上和力学上各有特点,在外形美观上也各具特色。
常用的索形布置为竖琴形(图十)和扇形(图十一)两种。
另一种是斜索集中锚固在塔顶的辐射形布置(图十二),因其塔顶锚固结构复杂而较少采用。
图十?竖琴形斜拉桥图十一?扇形斜拉桥图十二?放射形斜拉桥(5)组合体系桥梁根据结构的受力特点,由几种不同体系的结构组合而成的桥梁称为组合体系桥。
图十三为梁和拱的组合体系,其中梁和拱都是主要的承重结构,两者相互配合共同受力。
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 "月晕而风"之说。
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9、但闻其声,不见其人——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
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10、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5摩擦力知识1.人靠什么走路在平坦的马路上,谁都可以迈开大步向前走。
一个健康的人,走路并不是什么难事,因而也没有想过人是靠什么走路的。
听了这个问题,有的人会觉得好笑。
人只要有气力,抬腿,迈步,不就可以往前走了吗而事实上,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请你试一个动作:挺直身体,背贴着墙站在地上。
把一只脚抬起来,向前迈步,只要身体不离开墙壁,这只脚是跨不出去的。
如果抬起来的脚向前迈出去一步,那末,回头一望,身体已经离开墙壁。
这说明,身体向前移动了。
人身体向前移动的时候,一定依靠了一种外力。
或者说,是这种力推着人前进的。
如果这种外力比较小,走路就会遇到困难,比如,在光滑的冰面上,人们就不敢迈大步,而只能小心翼翼地挪动双脚。
现在,请你回答,后脚蹬了一下地。
从物理的角度来分析,那是人体给了地面一个向后的力,与此同时,地面也给了人体一个向前的力。
正是这个力把人体向前推了一下。
脚蹬地面,这是作用力;地面给人体一个向前的力,这是反作用力。
这个反作用力表现为摩擦力。
在一般情况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正好相等,因此,我们走路并不觉得困难。
可是,人在冰面上走,冰面过于光滑,给人的摩擦力要小得多。
这样,如果你仍然像在地面上走路那样使劲,向后蹬的力与摩擦力不平衡,后脚要向后滑,人就会跌跤。
2、自行车上的摩擦知识。
①自行车外胎为什么要有凸凹不平的花纹摩擦力的大小跟两个因素有关: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自行车外胎有凸凹不平的花纹,这是通过增大自行车与地面间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的,其目的是为了防止自行车打滑。
②自行车为什么能前进?当我们骑在自行车上时,由于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有压力,轮胎和地面之间不光滑,因此自行车与路面之间有摩擦,不过,要问自行车为何能前进这还是依靠后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而产生的,这个摩擦力的方向是向前的。
那前轮的摩擦力是干什么的阻碍车的运动!其方向与自行车前进方向相反。
正是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自行车作匀速运动。
不过,当人们在地上推自行车前进时,前轮和后轮的摩擦力方向都向后。
那谁和这两个力平衡呢脚对地面的摩擦力向前!③刹车以后,自行车为何能停止?刹车时,刹皮与车圈间的摩擦力,会阻碍后轮的转动。
手的压力越大,刹皮对车圈的压力就越大,产生的摩擦力也就越大,后轮就转动的越慢。
如果完全刹死,这时后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就变为滑动摩擦力(原来为滚动摩擦,方向向前),方向向后,阻碍了自行车的运动,因此就停下来了。
④自行车哪些地方安有钢珠为什么安钢珠在自行车的前轴、中轴、后轴、车把转动处,脚蹬转动处等地方,都安有钢珠。
人们骑自行车总是希望轻松、灵活、省力。
而用滚动代替滑动就可以大大减小摩擦力,因此要在自行车转动的地方安装钢珠,我们可以经常加润滑油,使接触面彼此离开,这样就可以使摩擦力变得更小。
?3.轮胎的花纹你一定注意到汽车、自行车等橡胶轮胎上都有凸凹不平的花纹。
加这些花纹,目的是增加轮子与地面间的摩擦力,防止轮子在地面打滑。
早在1892年前后,人们制造车轮时就开始在轮胎上加花纹了,当时的花纹都很简单,随着车辆速度、载重量的提高,路面的改进,轮胎花纹也在不断变化,以适应新的要求。
现在的轮胎花纹大致分为通用、高越野性和联合式花纹三大类。
而它们的几何形状有纵向直线、横向直线、斜线、块形和混合式等五种,各种花纹适合不同的行驶情况。
例如,公共汽车轮胎上常见的是纵向直线型和锯齿型花纹,适合在硬性路面上行驶,可以消除噪声,也称无声花纹。
车辆在荒野及松软土地上行驶,适宜使用高越野花纹,它块大、沟深,行驶时不容易陷在沟里,却很能"啃泥",使轮子不打滑,拖拉机、起重机常在较疏松的泥地行驶,特别适合选用这类花纹的轮胎。
联合式花纹轮胎适应性强,既能在硬性路面上行驶又可在松软路面上行驶,甚至可以在冰雪路面上行驶,因此使用最为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