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互译课教案
小学课文英汉互译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英汉互译技巧和方法。
2. 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概述2. 词汇讲解3. 句子结构分析4. 互译练习教学步骤:一、导入1. 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二、课文内容概述1. 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教师带领学生梳理课文结构,总结主要内容和观点。
三、词汇讲解1. 教师挑选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进行讲解。
2. 引导学生分析词汇在句子中的含义和用法。
3. 进行词汇拼写和用法练习。
四、句子结构分析1. 教师分析课文中典型的句子结构,如简单句、复合句等。
2. 学生跟随教师分析句子成分,理解句子含义。
3. 学生进行句子翻译练习。
五、互译练习1. 教师给出一段英文,学生将其翻译成汉语。
2. 学生相互检查翻译,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3. 教师给出一段汉语,学生将其翻译成英语。
4. 学生相互检查翻译,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六、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词汇和句型。
2. 学生尝试将课文中的段落翻译成英语或汉语。
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4.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2. 词汇卡片3. 句型练习册4. 翻译练习题5. 课件或黑板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练习情况。
2. 翻译准确性:检查学生的翻译练习,评估其翻译水平。
3.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其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英汉互译》教案与讲义
《英汉互译》教案与讲义第一章:英汉互译概述1.1 英汉互译的重要性1.2 英汉互译的基本原则1.3 英汉互译的难点与挑战1.4 英汉互译的技巧与策略第二章:词汇与短语的互译2.1 词汇的直译与意译2.2 词汇的借用与创新2.3 短语的固定搭配与转换2.4 专有名词与地名的一般译法第三章:句子的互译3.1 句型的转换3.2 语序的调整3.3 被动语态与主动语态的互译3.4 从句与并列句的互译第四章:时态与语态的互译4.1 一般现在时与一般过去时的互译4.2 进行时与完成时的互译4.3 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的互译4.4 虚拟语气与实际语气的互译第五章:文化与语境的理解5.1 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5.2 语境的理解与运用5.3 语言习惯与表达方式的差异5.4 跨文化交流的技巧与策略第六章:翻译标准与原则6.1 翻译标准的历史演变6.2 忠实原则与达意原则6.3 等效翻译与功能翻译6.4 翻译中的创译与意译第七章:翻译技巧与策略(上)7.1 词义选择与词性转换7.2 修辞格的翻译7.3 成语与谚语的翻译7.4 诗歌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与翻译第八章:翻译技巧与策略(下)8.1 幽默与讽刺的翻译8.2 商务与法律文本的翻译8.3 科技与医学文本的翻译8.4 翻译中的校对与润色第九章:实践案例分析9.1 英汉互译案例分析9.2 翻译错误分析与避免9.3 翻译实践与反馈9.4 翻译作品的评价与赏析第十章:翻译软件与辅助工具10.1 翻译软件的种类与功能10.2 翻译辅助工具的使用10.3 语料库与在线翻译资源10.4 在翻译领域的应用与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英汉互译概述难点解析: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结构差异,如语序、句型、时态和语态的使用,以及文化背景和语境的理解。
二、词汇与短语的互译难点解析:不同语言中词汇的内涵和外延可能存在差异,需要根据语境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句子的互译难点解析:不同语言的句子结构差异,如主被动语态的转换,以及保持原意的调整语序。
《汉译英》教案范文
《汉译英》教案范文教案:《汉译英》教学目标:1.了解汉译英的基本要求和技巧;2.掌握汉译英的基本方法和步骤;3.通过练习,提高汉译英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翻译能力。
教学内容:1.汉译英的基本要求和技巧;2.汉译英的基本方法和步骤;3.汉译英的练习。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或者故事等方式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预习课题。
Step 2:学习汉译英的基本要求和技巧1.汉译英的基本要求:准确、流畅、地道;2.汉译英的技巧:(1)理解原文的意思,把握语境;(2)注意语法结构和词汇的准确使用;(3)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和惯用语;(4)注意使用科技产品和网络资源。
Step 3:学习汉译英的基本方法和步骤1.汉译英的基本方法:逐词逐句翻译、归纳概括翻译、情景翻译、意译等;2.汉译英的基本步骤:(1)理解原文的意思,分析句子结构;(2)查找相关资料,积累相关词汇和用法;(3)逐句逐词进行翻译;(4)进行润色和修改,使翻译更加准确、地道。
Step 4:汉译英练习教师出示一些常见的句子或短文,要求学生进行汉译英练习,可以分小组进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Step 5:总结和评价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要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Step 6: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汉译英练习作业,鼓励学生在家里进行更多的练习。
教学辅助工具:图片、视频、板书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情况,布置课后作业进行评估。
教学资源:教材、网络资源、课外阅读材料等。
教学建议:1.鼓励学生多读、多听,并扩大词汇量;2.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精神;4.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教学延伸:1.加大汉译英的练习量,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2.组织学生进行口译和笔译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3.组织学生进行翻译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英汉互译课教案
英汉互译课教案
教案标题:英汉互译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英汉互译技巧和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英汉互译。
3. 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英汉互译的基本技巧和常用表达。
难点: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英汉互译的语言规则。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英汉互译的教学材料,包括常用词汇、短语和句子。
2. 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或电脑,以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3.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讨论相关主题,如家庭、学校、
节日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Step 2:学习词汇和短语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相关词汇和短语,并进行英汉互译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词汇和短语。
Step 3:语法和句子结构
教师可以通过例句和练习,讲解英汉互译的语法和句子结构,让学生掌握正确
的表达方式。
Step 4:综合练习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综合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英汉互译,加深对知识
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Step 5:作业布置
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
教师可以通过课后总结和学生的表现,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完善
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英汉互译讲解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年级:四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英汉互译技巧,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
2. 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
教学重点:1. 基本的英汉互译技巧。
2.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英语句子结构,准确翻译。
2.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差异。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英文原文材料。
3. 翻译练习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英汉互译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英汉互译吗?它有什么作用?二、新课导入1. 教师展示PPT,介绍英汉互译的基本技巧,如直译、意译、音译等。
2. 教师举例说明,让学生理解各种翻译技巧的运用。
三、课堂练习1. 教师提供一段英文原文,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
2. 教师点评学生的翻译,指出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改进。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英汉互译的基本技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进行英汉互译练习,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还记得吗?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新课导入1. 教师展示PPT,介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差异。
2. 教师举例说明,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差异。
三、课堂练习1. 教师提供一段英文原文,要求学生在翻译时注意跨文化交际。
2. 教师点评学生的翻译,指出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改进。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差异。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进行跨文化交际练习,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英汉互译技巧。
2.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差异。
3.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练习,提高自己的翻译和交际能力。
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
英汉互译微课教案模板范文
####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英汉互译基础课时:1课时适用年级:初中英语教学目标:1. 理解英汉互译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 能够进行简单的英汉互译练习,提高翻译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英汉互译的基本原则。
2. 常用翻译技巧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2. 翻译过程中的灵活变通。
#### 三、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学活动:展示中英文谚语对比,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2. 学生活动:观察并分析谚语中的文化差异,小组讨论。
3. 教师总结:介绍英汉互译的基本原则,强调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 第二部分:讲解与示范(20分钟)1. 教学活动:- 讲解英汉互译的基本原则,如忠实于原文、通顺易懂、符合语法等。
- 示范几种常用翻译技巧,如直译、意译、增译、省译等。
- 通过具体例子分析翻译过程中的灵活变通。
2.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学习翻译技巧,进行简单翻译练习。
3. 教师总结:强调翻译技巧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 第三部分:实践与练习(25分钟)1. 教学活动:- 分发英汉互译练习题,包括谚语、短文等。
-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 学生展示翻译结果,教师点评并给予反馈。
2. 学生活动:认真完成练习,积极展示自己的翻译成果。
3. 教师总结:总结学生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强调注意事项。
##### 第四部分: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2. 学生活动:回顾本节课的要点,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
3. 教师总结: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进行英汉互译练习,提高翻译能力。
####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练习情况等。
2. 结果评价:检查学生的翻译练习成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2. 英汉互译练习题3. 教学视频或音频资料####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环节,帮助学生掌握英汉互译的基本原则和技巧,提高翻译能力。
小学语文英汉互译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英汉互译技巧,能够将简单的英文句子翻译成汉语,并能够将简单的汉语句子翻译成英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游戏互动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1. 英汉互译的基本技巧。
2. 翻译时的文化差异处理。
教学难点:1. 翻译过程中词汇的准确运用。
2. 翻译时的逻辑思维和表达。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英文原文材料。
3. 汉译英练习材料。
4. 小组活动所需道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英汉互译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英汉互译吗?请举例说明。
二、基本技巧讲解1. 教师讲解英汉互译的基本技巧,如直译、意译、增译、省译等。
2. 通过实例展示如何运用这些技巧进行翻译。
三、小组合作翻译练习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篇英文原文材料。
2.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将英文翻译成汉语。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汉译英练习1. 教师提供一篇汉语短文,要求学生将其翻译成英文。
2. 学生独立完成翻译,并提交给教师。
3. 教师选取优秀翻译作品进行展示,并点评。
五、文化差异处理1. 教师讲解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文化差异,如中西方节日、习俗等。
2. 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在翻译中体现文化差异。
六、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英汉互译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翻译过程中的不足。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翻译练习中的表现,评价其合作能力和翻译技巧。
2. 评估学生在汉译英练习中的翻译质量,关注其词汇运用和文化差异处理能力。
3. 收集学生反思,了解其对英汉互译的认识和态度。
教学延伸:1. 安排课后阅读,让学生阅读英文原版书籍,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2. 组织英语角活动,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英汉互译技巧。
外研版四年级上英汉互译教案
外研版四年级上英汉互译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英汉互译的基本技巧。
2. 提高学生的英语和汉语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
教学内容:1. 英汉互译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 常见句型的英汉互译。
3. 跨文化交流的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英汉语言的差异,掌握互译技巧。
重点:基本句型的英汉互译,以及如何在实际交流中运用。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投影仪与PPT课件。
2. 教学视频与音频材料。
3. 教学卡片。
教学方法:1.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回顾学生已学的英语和汉语知识。
2. 教学策略:讲解、示范、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3. 学生活动:翻译练习、角色扮演、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1. 导入:故事导入—分享一段有趣的跨文化交流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授新课:首先介绍英汉互译的基本原则,再逐一讲解技巧,最后介绍实际应用。
3. 巩固练习:提供几个句子的英汉互译,让学生实践。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英汉互译在实际交流中的重要性。
评价与反馈:1. 设计评价策略:小组报告、观察、口头反馈。
2. 为学生提供反馈,指导他们如何改进。
作业布置:1. 收集一些常见的英文和中文标语,尝试进行互译。
2. 选择一段英文或中文文章,进行全文翻译。
3.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的一次跨文化交流经历。
教师自我反思:本节课的讲解是否够清晰?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英汉互译的技巧?哪些地方需要在下次教学中加以改进?。
英汉汉英翻译教材教案
英汉汉英翻译教材教案标题:英汉汉英翻译教材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英汉汉英翻译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2. 培养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意识。
3. 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英汉汉英翻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语言运用能力。
3. 加深学生对英汉文化差异的理解。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翻译困难。
2.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选择一本适合学生英汉汉英翻译的教材,如《英汉汉英翻译实践》。
2. 多媒体设备:准备投影仪或电脑,以展示教材中的例句和相关资料。
3. 练习材料:准备一些练习题和翻译任务,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引入:1.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一些英汉汉英翻译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翻译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导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你认为英汉翻译有什么难点?”“你在翻译中遇到过哪些困难?”以激发学生思考和分享经验。
知识讲解:1. 英汉翻译基本原理和技巧:介绍英汉翻译的基本原理,如词义转换、句法结构调整等,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讲解。
2. 汉英翻译基本原理和技巧:介绍汉英翻译的基本原理,如词序调整、语法转换等,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讲解。
3. 文化差异与翻译:讲解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并提供一些文化背景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翻译。
示范与练习:1. 示例翻译:选择一些简短的句子或段落,进行英汉汉英翻译的示范演示,注重解释翻译过程中的技巧和策略。
2. 练习任务:提供一系列练习题,包括词汇翻译、句子翻译和篇章翻译等,以巩固学生的翻译能力。
讨论与总结:1.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翻译经验和困惑,促进互动和学习。
2.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心得,强调英汉汉英翻译的重要性和技巧。
拓展活动:1. 翻译比赛:组织学生参加英汉汉英翻译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小学英语英汉互译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年级:三年级教材:《英语》(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英汉互译技巧,理解并运用常见的英语词汇和短语进行翻译。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实践,提高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基本的英汉互译技巧。
2. 理解并运用常见的英语词汇和短语。
教学难点:1. 翻译的准确性。
2. 翻译的速度。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英语词汇卡片。
3. 小组合作学习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歌曲或故事引入英语翻译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翻译吗?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进行过翻译的经历吗?二、新课讲授1. 讲解基本的英汉互译技巧,如直译、意译、增译、省译等。
2. 展示一些简单的英汉互译例子,让学生观察并尝试翻译。
3. 引导学生分析翻译中的难点,如词汇、语法、文化差异等。
三、课堂练习1. 分组进行英汉互译练习,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我的家庭”、“我的学校”等。
2. 每组用英语描述主题内容,其他组员进行翻译。
3.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并给予鼓励。
四、总结与反馈1. 学生展示自己的翻译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反馈。
2.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英汉互译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的基本英汉互译技巧。
2. 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二、拓展练习1. 引入一些较难的英汉互译练习,如寓言故事、新闻报道等。
2. 学生独立完成翻译,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组合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翻译主题,如“中国的传统节日”、“世界著名景点”等。
2.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完成翻译任务。
3. 每组派代表展示翻译成果,其他组员进行评价。
四、总结与反馈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 教师点评学生的翻译作品,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 英汉互译(一)》第1课教案
广西师范学院《英汉互译(一)》课程教案编号: 15-1 开课单位:外语系授课教研室:翻译写作课程名称:《英汉互译(一)》授课教师:唐旭光教材:《新编英汉互译教程》,授课对象:06级英语专业2、3、5班《英汉互译(一)》第一讲翻译简论与主要翻译方法(A Brief Discussion of Translation and Major Translation Approaches)1. IntroductionTranslation studies started along with translation practice. Translation theories developed flourishingly in the 20th century, especially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last century.In fact, translation, which is a very complex phenomenon, is related to different disciplines, such as linguistics, psychology, sociology, cultural anthropology, communication theory, literary criticism, aesthetics, and semiotics. As translation study is a cross-discipline and cross-culture subject involving many aspects of human knowledge, the lack of a fully acceptable theory of translation should not come as a surprise. Meanwhile, quite a number of translation approaches and strategies have become universally acceptable and widely applicable. They are, of course, the fruits of many translation theorists and translation practitioners at home and abroad.2.The Origin of TranslationLanguage makes it possible for people to communicate with one another freely so as to complete important tasks in human life. Translation makes it possible for people from different languages to communicate with one another so as to complete important tasks in their life.Theodore Savory points out, “Translation is almost as old as original authorship and has a history as honorable and as complex as that of any other branch of literature”(申雨平, 2002:4).In Zhou Dynasty there were different forms of address for translators in different places. “Translators are called Ji in the east, Xiang in the south, Didi in the west, andYi in the north(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陈福康, 2000:3).3. Function of TranslationIt has helped people to better communicate with one another, and in the mean time it has facilitated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of all nations, such as the Sutra translation (佛经翻译)in China and the Bible translation in Western countries.Actually, translation, as a means to bridge different cultures, has been playing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glob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China in particular benefits a great deal from translation, which is obvious to all.4. Nature of translationOne school of theorists maintain that any interpretation is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thus defined includes intra-lingual rewording(语言内的重新措辞), inter-lingual (语言之间的翻译或语际翻译)translation and inter-semiotic transmutation(符号转换).But most scholar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ranslation maintain that translation is a communicative activity which entails a most adequate or identical reproduction in a target language of a written message or text in a source language.5.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in our textbook as follows: Translation or translating is a communicative activity or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makes great effort to thoroughly comprehend a written message or text i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works very hard to achieve an adequate or an almost identical reproduc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version of the written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or text. In terms of its nature or character, translation is both an art and a science as well, since it calls for a good command of at least two languages, a flexible application of their rules, and some knowledge of at least two cultures, as well as a good grasp of the necessary translation theories.6. Other scholars’ viewpoints about the translation1). The traditional viewpoint about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is that translation is an art only. This viewpoint is still maintained by Xu Yuanchong(许渊冲), a well-known professor at Beijing University, and a few other scholars.2). Professor Liu Zhongde vigorously advocates that translation is a science as well as an art mainly because of the following reasons:Firstly, like any other art and science, translation requires a good grasp and a flexible use of the necessary specialized knowledge and skills.Secondly, like any other art and science, translation calls for independent, honest and creative effort.Thirdly, just like any other art and science, translation demands that the translator be very careful about and highly responsible for his or her work.7. Principle for translationThe 13 statements on page 81). A translation must reproduce the words of the SLT(Source Language Text).2). A translation must reproduce the ideas (meaning) of the SLT.3). A translation should read like an original work.4). A translation should read like a translation.5). A translation should reflect the style of the original.6). A translation should possess the style of the translator.7). A translation should retain the historical stylistic dimension of the SLT.8). A translation should read as a contemporary piece of literature.9). A translation may add to or omit from the original.10). A translation may never add to or omit from the original.11). A translation should let the readers of the SLT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text (TLT) have essentially the same response.12). A translation should convey what the SLT author intends to convey.13). A translation should satisfy the need of the client.Evidently, though each of the above statements is right in a certain sense, yet it is not adequate or comprehensive enough to serve as a translation principle. Some of the principles proposed by various translation theorists can find their expression in the statements given above. Interlinear translation is an illustration of the first statement. Yan Fu’s three-character principle can be a combination of statements 2, 3 and 6.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s best express ed in statement 11.8. Yan Fu’s Considerations for translation?Strictly speaking, a translation theory in its true sense in China originated from Yan Fu(严复). He proposed the famous triple principle for translation, namely, faithfulness(信), expressiveness(达) and elegance(雅).1). His faithfulness means that the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text, ie, the version should keep the content or ideas of the original.2). His expressiveness means that the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expressive and coherent without anything awkward. In other words, his expressiveness requires that the version should be fluid, smooth, and easy to read and understand.3). His elegance demands that the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exquisite and that its style ought to be very graceful.9. Professor Liu Zhongde argues against “elegance” as a principle for translation of the original styleHe argued eloquently against “elegance” as a principle for translation of the original style. We all know that not all work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elegant style. Different writers display different styles. For instance, Lenin wrote in a bold style, and Hemingway wrote in a simple, symbolic style. Even the same writer shows different styles on different occasions for different purposes. Naturally, different works demonstrate different styles. Thus, it is impossible & absolutely wrong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elegance in the translated text if the style of the original is not elegant.10. The compiler of the textbook in favor of “closeness”1). We are in favor of Professor Liu’s triple translation principle. He changed Yan Fu’s “elegance” into “closeness”, which represents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translation theory. His “closeness” is central in meaning. It is suitable for translation of all types of texts with different styles.2). If the original text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elegant style, the translator should do his utmost to render it into a graceful text in the target language whose style is close to the original elegant style.If the original style is highly technical with a wealth of technical terms, thetranslator ought to employ plenty of corresponding technical term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make the translated style as close to the original technical style as possible.3). If the original style is colloquial with a lot of informal words and colloquial sentences, the translator should translate it into a text with an informal style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the original one by using many colloquial words and informal sentences.If the original style is ornate, the translator should follow suit and make effort to render the translated style as close to the original as possible.If the original text contains some vulgar words and sentences, the translator is not entitled to replace them with elegant words or sentences, and he should reproduce the original by using some corresponding vulgar words and sentences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ranslators are duty-bound to do so, for the simple reason that they are translators.4). As we know, Yan Fu’s triple translation principle is highly concise and well rhymed and quite easy to learn by heart, which is one of the reasons why it is still very popular in China today.Professor Liu’s triple principle is similar to Yan Fu’s in that it is equally concise and easy to remember.Though Professor Liu’s triple principle is n ot rhymed, yet it is very forceful and impressive, for the Chinese character “切” is uttered in the falling tone, carrying the implication that faithfully conveying the original style or rendering the translated style as close to the original as possible is absolutely necessary and worth the translator’s great effort.11. Nida’s principle for translationEugene A. Nida and Taber stated emphatically (1969:12): “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His dynamic equivalence is defined as a translation principle, according to which the translator seeks to translate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in such a way that the target language text wording will produce the same impact on the target text audience as the original wording does upon the source text audience. Later on, Nida changed “dynamic equivalence” into “functional equivalence”, because it seemed much more satisfactory to use the expression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describing the degree of adequacy of a translation.12. The literal translation approachProfessor Liu Zhongde (1994: 172) defines literal translation as follow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treats sentences as basic units and at the same time takes the whole passage into consideration; a translator who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literal translation does his or her best to reproduce the ideas and writing style of the original work, retaining in the version as many rhetorical devices and sentence structures of the original as possible.”ExamplesHe is said to be a rough diamond.人们说他是一块浑金璞玉。
《英汉互译》教案与讲义
《英汉互译》教案与讲义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英汉互译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 提高学生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英汉互译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英汉互译的基本原则1.1 忠实于原文1.2 保持原文的风格和语气1.3 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2. 英汉互译的技巧2.1 词汇翻译2.2 语法翻译2.3 结构翻译2.4 文化背景翻译3. 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3.1 词汇差异3.2 语法差异3.3 表达习惯差异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英汉互译实例,引发学生对英汉互译的兴趣。
2. 讲解:讲解英汉互译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 对比分析: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并讲解如何在翻译过程中进行调整。
4. 练习:布置适量的英汉互译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英汉互译的基本原则、技巧和语言差异。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英汉互译的方法。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提高英汉互译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英汉互译练习质量和数量。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他们对英汉互译的认识和困惑。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英汉互译教程》2. 辅助材料:英汉互译案例集、多媒体课件3. 网络资源:相关英汉互译的在线资料和论坛七、教学环境1. 教室:宽敞、安静,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2. 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教学设备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英汉互译的基本原则和技巧2. 第二课时: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3. 第三课时:讲解英汉互译的实践操作4. 第四课时:布置练习题,进行课堂练习九、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2. 完成布置的英汉互译练习题3. 收集英汉互译相关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十、教学反思2. 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整理,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教学策略3. 不断更新教学资源,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难点解析: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
小学汉英汉互译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年级:五年级教材:《小学英语》第五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汉英汉互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3. 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1. 汉英汉互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汉英汉互译中的难点词汇和短语。
2.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课件、图片、卡片等。
2. 学生准备:准备好英语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用英语提问:“How do you translate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and vice versa?”2. 学生自由讨论,分享自己的翻译经验。
二、基本技巧和方法1. 教师讲解汉英汉互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直译、意译、注释等。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翻译,如将“我是一名学生”翻译成英语。
三、难点词汇和短语1. 教师列举一些常见的难点词汇和短语,如“很高兴见到你”、“谢谢”等。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翻译。
四、跨文化交际1. 教师讲解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
2.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练习跨文化交际。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汉英汉互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2. 学生回答,复习所学内容。
二、巩固练习1. 教师给出一些句子,让学生进行汉英汉互译。
2. 学生互相检查翻译结果,教师点评。
三、拓展练习1. 教师提供一些跨文化交际的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2. 学生展示自己的表演,教师点评。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学反思:1.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初中英语汉英互译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汉英互译的基本技巧和常用词汇,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1. 汉英互译的基本技巧。
2. 常用词汇的翻译。
【教学难点】1. 词汇选择和表达方式的准确性。
2. 文化差异的处理。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汉英互译练习材料。
3. 英文原版教材或辅助教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简短的英语对话或小故事,引入汉英互译的话题。
2. 提问学生:“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challenging part of translating from Chinese to English?”(你认为从中文翻译成英文最具有挑战性的是什么?)二、基本技巧讲解1. 词汇选择:讲解如何根据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词汇,强调词汇的准确性和地道性。
2. 句子结构:讲解中文句子和英文句子的结构差异,如主谓宾结构、定语后置等。
3. 文化差异:讲解汉英翻译中需要注意的文化差异,如习惯用法、表达方式等。
三、实例分析1. 展示一些典型的汉英互译实例,引导学生分析翻译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的翻译方法,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四、实践练习1. 分发汉英互译练习材料,让学生进行练习。
2.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并给予个别辅导。
五、课堂展示1. 邀请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翻译作品,并给予评价和反馈。
2. 学生互相评价,分享翻译心得。
六、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汉英互译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2.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
【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额外阅读相关材料,扩大词汇量。
【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策略。
2.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效果,找出自己的不足,制定改进计划。
英汉翻译教案范文
英汉翻译教案范文教案:英汉翻译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英汉翻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学生能够使用正确的翻译技巧将英文翻译成中文。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一篇简单的英汉翻译。
教学重点:1.英汉翻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翻译技巧的运用。
教学难点:1.如何有效运用翻译技巧。
2.如何把握好英汉翻译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教师与学生互动,询问学生对英汉翻译的理解。
2.呈现一段英文短文,让学生尝试翻译成中文。
3.学生尝试用翻译软件进行翻译,比较不同翻译结果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二、基本原理介绍(20分钟)1.教师介绍英汉翻译的基本原理,如准确传递信息、保持语言风格等。
2.教师详细解释基本原理,比如意译和直译的区别、上下文的重要性等。
3.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例子,理解原理的应用。
三、翻译技巧讲解(30分钟)1.教师介绍几种翻译技巧,如同义替换、增添补充信息等。
2.教师详细解释各种翻译技巧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学生通过练习题,运用所学翻译技巧进行翻译。
四、实际操作(30分钟)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段英文短文进行翻译。
2.学生在小组内协作,运用所学翻译技巧完成翻译任务。
3.学生将翻译结果展示给全班,并互相评价。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化学生对英汉翻译的理解。
2.学生反思自己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不足。
3.教师给予学生反馈和建议,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翻译水平。
教学资源:1.英文短文2.翻译软件3.练习题教学评估:1.学生在小组协作中的表现。
2.学生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3.学生对翻译技巧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翻译的高级技巧和技巧,如词汇选择、语法转换等。
2.学生可以自主扩展翻译技能,进行更复杂的翻译任务。
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设置是否合理。
2.教学过程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教学评估的准确性。
初中中英互译教案
初中中英互译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翻译技巧,能够进行简单的中文与英语之间的互译。
2. 提高学生对中文和英语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的理解。
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文-英语互译:问候、介绍、道别、询问时间、询问地点等日常用语。
2. 英语-中文互译:同样的内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能够进行简单的中文与英语之间的互译。
2. 难点: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中文和英语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
四、教学方法:1. 任务驱动法:通过设定具体的翻译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翻译技巧。
2.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中文和英语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两种语言。
3. 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的交流场景,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和应用翻译技巧。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用中文介绍自己和学生,然后用英语重复一遍,引导学生注意中文和英语之间的对应关系。
2. 讲解:教师讲解基本的翻译技巧,如直译、意译、对译等,并给出具体的例子。
3. 实践:教师给出具体的翻译任务,如翻译一段中文对话或文章,学生分组进行翻译,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翻译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5. 总结:教师总结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继续练习和提高。
六、课后作业:1. 翻译一篇中文文章或对话。
2. 总结自己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表现。
2. 翻译成果:评估学生在翻译任务中的表现和成果。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提高中文和英语的互译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英汉互译》教案与讲义
《英汉互译》教案与讲义教案章节一:英汉互译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英汉互译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掌握英汉互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 能够进行简单的英汉互译实践。
教学内容:1. 英汉互译的概念和定义。
2. 英汉互译的原则和标准。
3. 英汉互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4. 英汉互译的实践案例分析。
教学活动:1. 引入英汉互译的概念和定义。
2. 讲解英汉互译的原则和标准。
3. 介绍英汉互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4. 提供实践案例,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回答英汉互译的概念和定义。
2. 学生能够理解英汉互译的原则和标准。
3. 学生能够掌握英汉互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4. 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英汉互译实践。
教案章节二:词汇与翻译1. 了解词汇在英汉互译中的重要性。
2. 掌握英汉词汇的差异和转换方法。
3. 能够准确翻译词汇和短语。
教学内容:1. 词汇在英汉互译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 英汉词汇的差异和转换方法。
3. 常见词汇和短语的翻译实例。
教学活动:1. 引入词汇在英汉互译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 讲解英汉词汇的差异和转换方法。
3. 提供常见词汇和短语的翻译实例。
4. 让学生进行词汇翻译练习。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词汇在英汉互译中的重要性。
2. 学生能够掌握英汉词汇的差异和转换方法。
3. 学生能够准确翻译常见词汇和短语。
教案章节三:语法与翻译教学目标:1. 了解语法在英汉互译中的重要性。
2. 掌握英汉语法的差异和转换方法。
3. 能够正确翻译句子和段落。
1. 语法在英汉互译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 英汉语法的差异和转换方法。
3. 常见语法错误的分析和纠正。
教学活动:1. 引入语法在英汉互译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 讲解英汉语法的差异和转换方法。
3. 提供常见语法错误的分析和纠正。
4. 让学生进行句子和段落的翻译练习。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语法在英汉互译中的重要性。
2. 学生能够掌握英汉语法的差异和转换方法。
英语教案中英互译
英语教案中英互译【篇一:英汉翻译课程教学目标】“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一直是我国高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中的专业主干课程,它以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为目的,既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翻译。
句法、修辞、文体、文化等各个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和在外语方面的基本技能,是对其他外语课程教学的有效补充。
其次,英汉翻译实践涉及汉语语言的运用,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显然可以弥补他们在汉语学习方面的不足。
另外,加强学生汉语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对本族语语言文化的认识、了解和理解。
而且,对汉语语言文化的了解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潜能,从而使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学习外语。
第三,翻译练习材料会涉及各种文体和学科,诸如文学、历史、社会学、自然科学,等等。
这样,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学生的知识结构会得到相当程度的丰富和完善,有利于培养复合性人才,实施复合性人才培养的教育战略。
第四,通过各种文体文本的翻译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翻译实践能力,使教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面向市场,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从而提高外语学科在国内的声誉,扩大影响范围,进而有助于招生工作的开展。
第五,翻译教学中也对学生进行理论和技巧的讲授,这不仅可以使学生从理论的高度上提高对翻译实践的认识,提高翻译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丰富知识结构,为最后的学位论文写作进行积极而充分的准备。
第六,英语专业四年级的学生面临专业八级的考试、硕研入学考试,两者均涉及分量较大的翻译实践。
为这两种考试的准备至少可以发挥两个方面作用。
其一,通过翻译的强化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一定幅度的提高,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
其二,通过翻译强化训练,学生英语应用技能大大提高,从而有助于提高考试的通过率,提高学科在国内的影响。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翻译的社会和文化意义日益突显。
因此,加强英语学科的建设,进一步提高翻译教学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应成为未来学科结构优化和学科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英汉互译》教案与讲义
《英汉互译》教案与讲义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英汉互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提高学生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性的认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3. 通过实践练习,提高学生的英汉互译技巧,使其能够准确、流畅地进行英汉互译。
二、教学内容:1. 英汉互译的基本原则:忠实于原文、保持语义完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2. 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性:词汇、语法、表达习惯、文化背景等。
3. 英汉互译的方法:直译、意译、借译、创译等。
4. 英汉互译的技巧:词汇转换、语法调整、表达方式的改变、文化背景的适应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英汉互译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英汉互译案例,讲解其翻译过程和思路。
3. 实践练习法:学生进行英汉互译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英汉互译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技巧等内容。
2. 英汉互译案例:用于分析和实践练习。
3. 学生练习材料:提供相关文章、段落等,供学生进行英汉互译练习。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英汉互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讲解:讲解英汉互译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技巧。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英汉互译案例,讲解其翻译过程和思路。
4. 实践练习:学生进行英汉互译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其对英汉互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练习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实践练习中的翻译质量,包括准确性、流畅性和地道性等方面。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英汉互译作业,评估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材料:提供相关的英汉互译书籍、文章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深入了解。
2. 实践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的英汉互译项目,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和经验。
3. 交流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英汉互译经验的交流和讨论,促进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适合的英汉互译教材,提供系统的学习内容和案例分析。
汉译英课程教案
汉译英课程教案教案标题:汉译英课程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汉译英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常见的汉译英技巧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翻译准确性和流畅度。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不同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对语境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a. 教师熟悉教材内容,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具。
b. 教师收集相关的汉译英练习题和例句。
2. 学生准备:a. 学生复习相关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b. 学生准备纸和笔,以及课堂参与的积极态度。
教学步骤:引入:1. 教师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并激发学生对汉译英课程的兴趣。
导入:2. 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汉译英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讲解:3. 教师讲解常见的汉译英技巧和方法,如词义转换、句子结构转换等。
4. 教师讲解如何根据语境和句子结构来理解和翻译句子。
练习:5. 教师提供一些汉译英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技巧和方法进行翻译。
6. 学生在小组或个人中完成练习,并互相检查和讨论答案。
总结:7.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强调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反复练习和积累的重要性。
拓展:8. 教师提供一些拓展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提高翻译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作业:9. 学生完成相关的作业,如翻译练习题或写一篇关于汉译英的小作文。
教学反思:10.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策略。
教学延伸:11.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汉译英的比赛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Tennyson: The Brook
英汉语词汇的根本特征 (从对应角度看)
A:一对一关系 uranium; Marxism; CPU B:一对多关系 笑: laugh; smile; giggle; chuckle; beaming; jeer;
guffaw; smirk; grin wife wife 和I 的同义词.doc C:不对应关系 “品”;目不识丁;雨后春笋;teenager
翻译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互相沟通的 纽带和桥梁,是把一种语言(可以称之 为“原语”)所表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 言(可以称之为“译语”)传达出来的 过程。
英汉语词汇的根本特征 (从词汇缺项角度看)
汉语缺冠词:
英语缺语气助词:
狗跑得快。
Are you coming or not?
A dog runs quickly.
英汉语词汇的根本特征 (从个体角度看)
汉语:字与词 音形义兼备 音:多音字;四声变化;平仄;双声与
叠韵 形:汉字的沿革体变 义:众多的形声字
英汉语词汇的根本特征 (从个体角度看)
英语语音的丰富变 化
按照音的本质分析: 语调;重音;音域; 语速;连读
unchained melody: Lyrics.doc
onomatopoeia
the roll of the thunder the roar of the storm the shrieking of the siren the babbling of the spring the jingling of the bells the pattering of the drizzle the whisper of the breeze the rat-a-tat at the door the zooming of the jet
你来不来?
Dogs run quickly.
你来不来呢?
He is a pianist and singer. 你来呢,还是不来?
他是钢琴师兼歌手。 汉语中的常用语气助
This is the life for me.
词有以下六个:
这正是我最想要的生活。 的;了;么;呢;吧;
啊
汉语冠词缺项及汉英翻译
文化与翻译:从一个例子开始
It is a way, he says, of paying tribute to the rock'n'roll era that had a huge impact on him as a child. So why did the idea come off the backburner and on to paper and then celluloid? Celebrity burn-out is the answer. Hollywood's man with the golden touch had had a string of box-office success, from Sleepless in Seattle to Toy Story and Apollo 13, and had won Oscars two years in succession, for Philadelphia and then Forrest Gump.
Art of Cooking
翻译的定义:typical concepts
Translation is the act or process of rendering what is expressed in one language or set of symbols by means of another language or set of symbols.
一门亲事 一场噩梦 可充当量词的可数名词 一群鱼 一群美女 一群观众 一群旁观者 一群影迷 一群示威者 一群劫匪 一群鸭 一群蜜蜂 一群羊 一群狼 一群海岛
a marriage a bad dream
a shoal of herring a galaxy of beauties a crowd of spectators a group of onlookers a throng of film fans a troop of demonstrators a gang of robbers a flock of ducks a swarm of bees a herd of sheep a pack of wolves a cluster of islands
狮 狼 狗 猪 驴 鼠 鸽 夜莺 海鸥 青蛙 蜜蜂 小鸟 蛇
onomatopoeia
roar howl bark; yap; yelp; growl; bow-bow grunt hew-haw squeak; cheep; peep coo warble; jug mew croak buzz; hum; drone chirp; twitter hiss
雷声隆隆 暴风雨咆哮 汽笛尖叫 泉水汩汩 铃声叮当 细雨淅沥 微风瑟瑟 哒哒的敲门声 飞机“嗖”一声掠过
文学文体(诗歌)
I slip, I slide, I gloom, I glance, Among my skimming swallows; I make the netted sunbeam dance Against my sandy shallows.
英汉语词汇的根本特征 (从个体角度看)
按照音的功能分析:如:修辞功能—— 拟声onomatopoeia
公鸡 母鸡 小鸡 火鸡 公牛 母牛 小牛 鸭 猪 兔
onomatopoeia
crow cackle; cluck; chuck cheep gobble bellow mow bleat quack grunt mum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