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物质的化学变化(一)专题辅导
(新)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详解汇总
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④放热、发光:灯泡发光放热。
2.石墨变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指的 是物理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定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义
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燃点、沸点、熔点、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活泼
别
实 质 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发生变化
联 系 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1.物质发生化学常伴随一些现象
①颜色改变:如酚酞试液遇碱溶液变红,石蕊试液遇碱变蓝。
② 放 出 气 体 : 2KMnO 4△ K 2Mn O 4 +Mn O 2+O 2↑
③ 生 成 沉 淀 : Ba(OH) 2+H 2SO 4=BaSO 4↓ +2 H 2 O
七、 洗涤仪器
1. 洗涤方法:先将试管内的废液倒入废液缸中,再注入试管容积的 1/2 的水, 振荡后把水倒掉,这样连洗几次。如果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要用试管刷刷 洗。 2. 试管刷: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试管损坏。 3. 仪器洗干净的标准: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 流下时,表示仪器已洗干净。 4. 仪器洗干净后,不能乱放,要倒插在试管架上晾干。 5. 特殊情况 n 如果玻璃仪器中附有油脂,先用热的纯碱溶液或洗衣粉洗涤,再用水冲洗。 n 如果玻璃仪器中附有难溶于水的碱、碱性氧化物、碳酸盐,先用稀盐酸溶解, 再用水冲洗。
5. 连接一套装置顺序:先左后右,先下再上
三、 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
专题0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用途- 【中考化学 全盘复练】(全国通用)(原卷及答案)
专题01:物质的变化、性质和用途1、物质的变化 分类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定义 没有 的变化。
的变化。
本质区别没有 。
。
微观理解 构成物质的粒子, 没有变化,变化的是粒子之间的间隔。
构成物质的粒子,发生了 ,变成了其它物质的粒子。
宏观现象 通常是 和 、 的改变。
常伴随 、放热、颜色变化、 、生成沉淀等现象。
能量变化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 变化, 、热能和等。
举例水的三态变化、 等。
钢铁生锈、 、光合作用、酿酒/醋、食物变质等。
联系 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有 。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 是指 就表现出的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在 中变现出的性质,如: 、溶解性和吸附性等。
一个是不需要变化就有具有的,如:物质的 、 、状态、熔点、沸点和 等。
(2) 是指在 中表现出的性质。
如: 、还原性和酸碱性等。
(3)性质和变化的区别:性质是物质固有的 ,是物质基本的特征,是变化的依据;而变化是只一个 ,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 ,变化体现 。
性质和变化在描述上是不同的,一般描述 的语言中有“可、易、会”等表示具有能力的字眼,如“镁条可以燃烧”是 ;而“镁条燃烧”则是 。
3、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即性质决定 ,用途反映 ;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即物质的结构特点决定着物质的性质,性质是结构特点的反映。
1、【命题解读】物质的变化与物质的性质及用途考点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查的命题点有:化学变化的判断、物理变化的判断、化学性质的判断、物理性质的判断、物质的用途、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对知识梳理 考点突破应关系的判断,常结合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古诗词、成语、实验等以文字或图片结合的形式呈现。
2、【解题技巧】(1)判断物质变化类型的关键是:从宏观上抓住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
从微观上把握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否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改变的是物质的种类(分子种类),这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专题0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练习)(解析版)-2024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专题0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目录考点过关练2考点01 物质的变化2考点02 物质的性质3考点03 化学反应类型6真题实战练8重难创新练16考点01 物质的变化1. 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干冰变成CO2气体B.从含SiO2的沙子中提炼高纯SiC.海水晒盐D.从潮湿空气中分离出水【答案】B【解析】A、干冰变成CO2气体升华现象,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并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物理变化,A错误;B、从含SiO2的沙子中提炼高纯Si,SiO2发生还原反应,生成了Si,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化学变化,B 正确;C、海水晒盐是利用蒸发水分,将盐和海水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物理变化,C错误;D、从潮湿空气中分离出水,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物理变化,D错误。
2. 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 浓盐酸挥发B. 木柴燃烧C. 工业炼铁D. 有机肥腐熟【答案】A【解析】A、浓盐酸挥发只是分子的运动,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符合题意;B、木柴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C、工业炼铁的过程中氧化铁变成了单质铁,单质碳变成了二氧化碳等,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D、有机肥腐熟,在堆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3.我国古代文献记载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
下列记载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B.《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C.《抱朴子》——“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D.《天工开物》——“侯潮一过,明月天睛,半日晒出盐霜”【答案】D【解析】A、“泽中有火……上火下泽”包含物质的燃烧,所以是化学变化,A不符题意;B、“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是指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B不符题意;C、“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此过程发生了两个化学反应,先生成汞,再合成丹砂,是化学变化,C不符题意;D、“侯潮一过,明月天睛,半日晒出盐霜”此过程是由于水分蒸发,形成晶体,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D正确。
极速提分法专题一 物质的化学变化(第2讲质量守恒定律)科粤版(2024)上册
2
3
4
5
6
7
8
9
10
)
针对训练
【点拨】乙和丙分别是水和氧气,水属于氧化物,氧气属
于单质,A错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2+6H2O
光
催化剂
3O2+4NH3,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
为2∶6=1∶3,B正确;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C错误;
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生成的丙和丁的质量比为
(32×3)∶(17×4)=24∶17,D错误。
(3)小组同学对图丙实验进行了改进(如图丁所示)。实验
时将锥形瓶倾斜即可发生反应,其化学方程式
为
2H2O2
作用是
2H2O+O2↑ ;该装置中小气球的
调节气压,防止橡胶塞弹出
。
返回
1
2
3
4
5
6
7
8
9
10
B. 参加反应的X与Y的质量比为3∶14
C. 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D. Y与Z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8∶17
1
2
3
4
5
6
7
8
9
10
针对训练
【点拨】由图1可知,X和Y是反应物,Z是生成物,由分子
数目的变化情况可知,该反应可表示为3X+Y
2Z;由图
2可知,参加反应的Y的质量为72 g-44 g=28 g,生成Z的质
不变,反应前有3个Fe原子、8个H原子和4个O原子,反
应后已知的生成物中有3个Fe原子和4个O原子,则4X中含
有8个H原子,X的化学式为H2,A正确;该反应的生成物
为两种,不属于化合反应,B错误;
1
2
化学变化教案初中
化学变化教案初中
主题:化学变化
年级:初中
时间: 1 节课
目标:
1. 了解化学变化的概念和特征。
2. 掌握化学变化的表示方法。
3. 能够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化学反应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化学变化的兴趣,并提出引导性问题:什么是化学变化?
2. 讲授(15分钟):
a. 化学变化的定义和特征:介绍化学物质在反应中发生的变化,包括物质的性质、组成和能量等。
b. 化学变化的表示方法:讲解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写法和解析,引导学生学会表示化学反应的方法。
c.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分: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之间的区别。
3. 操作实践(20分钟):
分发实验材料,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根据现象总结出化学变化的特点。
4. 总结(10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化学变化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5.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阅读相关化学变化的文献,完成与化学变化相关的练习题,并预习下节课内容。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化学变化展开教学,通过导入、讲授、操作实践和总结等环节,让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变化的概念和特征,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初中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简答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1)
初中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简答题专题训练含答案(1)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解答题(共5题)1、在化学实验中,很多因素对化学实验的现象或结果有影响。
(1)钢铁在夏天比冬天更易生锈,这个实例说明了什么?(2)相同温度下,碘和高锰酸钾分别在等量的汽油中溶解的量不同,这个实例说明了什么?2、为研究“影响金属与盐酸反应剧烈程度的因素”,兴趣小组取等质量且过量的锌片分别与等体积、浓度分别为5%、15%的稀盐酸在密闭容器里反应,并利用数字探头测量气压,测得两次实验中气压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曲线如图2所示。
请根据该图中信息得出两条合理结论。
3、某同学用如下图方法检査装置的气密性,没有看到气泡,松手以后玻璃管内有一段水柱,小明说装置漏气,小华说装置不漏气。
你赞同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4、拉瓦锡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他把适量的汞放在密闭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发现有红色粉末生成,同时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减少1/5。
请问(1)曲颈甑里所用汞的量应足量,其目的是。
(2)实验过程中加热汞的化学方程式为。
5、碳元素是组成许多物质的基本元素。
(1)元素周期表中碳元素信息如图所示,碳的原子序数是(2)C60这种物质是由(填“分子”或“原子”)构成。
(3)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它们的物理性质(相似”或“不同”)原因是。
(4)古代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虽年久仍不变色,原因是。
(5)炭可用于冶炼金属,焦炭和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倡导“低碳”生活,主要为了减少的排放量。
(7)为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科学家采取“组合转化”技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转化为乙烯(C2HA)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8)煤的气化过程会产生物质A和B,A和B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和D,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该反应中,B和C的质量比为。
============参考答案============一、解答题1、 (1)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1分);(2)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1分)。2、盐酸的浓度越大,产生的氢气越多(1分);盐酸的浓度越大,反应的速率越快(1分)。3、同意小华的观点,装置不漏气。
精品初中化学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梳理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变化前后没有生成_______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如物质的三态变化、热胀冷缩等现象。
生成_______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如燃烧、钢铁生锈等。
答案:新物质新物质2.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在_______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包括物质的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_______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包括物质的_______、状态、_______、硬度、_______、沸点、_______等。
(1)熔点和沸点熔化:物质从________变成________叫做熔化。
熔点:物质的________叫做熔点。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压强:物体在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2)密度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答案:化学变化化学变化颜色气味熔点密度(1)固态液态熔化温度疑难突破1.物质燃烧过程产生的能量是否只是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剖析:物质燃烧过程,能量的释放不只以热能形式,还伴随着光,有的还存在一定的声能等。
2.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键是什么?剖析:本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差别和判断依据。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而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的关键是比较变化前后物质的差别:是只限于物质的状态变化,还是物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问题探究问题请探究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否同时发生?探究:(1)点燃蜡烛:在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这一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着发生了石蜡的熔化、汽化等物理变化。
此实验说明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发生物理变化。
(2)将石蜡放在试管中慢慢加热,石蜡熔化,然后再冷却,石蜡又凝固。
在这个变化的全过程中,就只有物理变化而没有化学变化。
此实验说明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典题精讲例1 仔细阅读下列短文,根据其中信息完成问题。
步步为营 中考一轮】专题1 物质的变化、性质和用途(讲练)(解析版)--中考化学复习 沪教版(全国)
专题01 物质的变化、性质和用途(讲练)1.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化学变化中常发生的现象和伴随的能量变化。
2.会: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根据描述来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物质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4.掌握: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
5.能: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分析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知识点一:物质的变化(1)化学变化发生时肯定伴随着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发生不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2)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发光、发热为物理变化;(3)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气球、锅炉、轮胎的爆炸为物理变化;(4)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有些化学变化会以光能、电能的形式释放能量,如石蜡、煤油燃烧时都发光,并放出热量:干电池在放电时内部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释放出电能。
而有些化学变化需要外界提供一定的能量才能发生。
例如,绿色植物要吸收太阳能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知识点二: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但是物理性质不一定要通过发生物理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如物质的颜色、气味、硬度等。
(2)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区别:性质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而变化则是正在发生的的过程。
判断描述的是否属于性质,可以从“能”“可以”“易”或“不能”“不可以”“不易”等字面上考虑。
如酒精易燃烧描述的是酒精的化学性质;酒精燃烧是指一个过程,是化学变化。
2.物质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
注意:物质的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但这不是唯一的。
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还需要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
知识点一:物质的变化【备考方略】1.判断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判断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生成新物质,虽然化学变化也会伴随着发光、发热等一些现象,但是这些现象却不是判断是否为化学变化的依据,因为有些物理变化也会有类似的现象,如灯泡发光,车胎爆炸等。
(必考题)初中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复习(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Na 2Sx 在碱性条件下可被NaClO 氧化为Na 2SO 4,而NaClO 被还原为NaCl ,若反应中Na 2S x 与NaClO 的个数比为1:16,则x 值为A .2B .3C .4D .52.已知在碱性溶液中可发生如下反应:2R(OH)3+3C1O -+4OH -=2RO n-4+3Cl -+5H 2O 。
则RO n-4中n 的数值是A .1B .2C .3D .4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液态HCl 、固态NaCl 均不导电,所以HCl 、NaCl 均是非电解质B .NH 3、CO 2的水溶液均能导电,所以NH 3、CO 2均是电解质C .蔗糖、酒精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时均不导电,所以它们是非电解质D .铜、石墨均导电,所以它们是电解质4.室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A .0.1mol·L -1KI 溶液:Na +、K +、ClO -、OH - B .0.1mol·L -1Fe 2(SO 4)3溶液:Cu 2+、+4NH 、-3NO 、2-4SO C .lmol·L -1HCl 溶液:Ba 2+、K +、2-3CO 、-3NO D .0.1mol·L -1NaOH 溶液:Mg 2+、Na +、2-4SO 、-3HCO 5.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 .单质钠与水的反应:Na+H 2O=Na ++OH -+H 2↑B .过量NaHSO 4溶液与少量Ba(OH)2溶液反应:H ++SO 24-+Ba 2++OH -= BaSO 4↓+H 2OC .含等个数的氢氧化钡溶液与碳酸氢铵溶液混合:Ba 2++2OH -+NH 4++HCO 3-=BaCO 3↓+NH 3·H 2O+H 2OD .氯化钙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Ca 2++CO 2+H 2O=CaCO 3↓+2H +6.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 .三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Cl 3+3OH -=Fe(OH)3↓+3Cl -B .向Ca(HCO 3)2溶液中滴加盐酸:2H ++Ca(HCO 3)2=Ca 2++2H 2O+2CO 2↑C .向Na 2CO 3溶液中加入过量CH 3COOH 溶液:2-3CO +2CH 3COOH=2CH 3COOH+CO 2↑+H 2O D .向Ba(OH)2溶液中加少量NaHSO 3溶液:2-3HSO +Ba 2++2OH -=BaSO 3↓+2-3SO +2H 2O7.关于物质的类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冰水属于混合物B .烧碱属于碱C .H 2O 属于酸D .溶液、胶体、浊液都属于纯净物 8.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A .钠投入冷水中:Na+2H 2O=Na ++2OH - +H 2↑B .将稀硫酸滴在铜片上:Cu+2H +=Cu 2++H 2↑C .醋酸和氢氧化铜反应:Cu(OH)2+2H +=Cu 2++2H 2OD .用烧碱和氯气制取漂白液:Cl 2+2OH - =Cl -+ClO -+H 2O9.工厂排放的废水呈强碱性,则可确定该厂废水中肯定不含有的离子组合是A .Ag +、K +、3NO -、 3HCO -B .4NH +、K +、3NO -、24SO -C .Ag +、4NH +、Mg 2+、3HCO -D .K +、Cl - 、Mg 2+、24SO - 10.下列各组括号内除杂的方法或试剂错误的是A .Cu 粉中混有Fe 粉(用磁铁吸引)B .Cu 粉中混有CuO(稀硫酸)C .CO 中混有CO 2(氢氧化钙溶液)D .CO 2中混有CO(点燃) 二、填空题11.能源危机是当前全球性的问题,“开源节流”是应对能源危机的重要举措。
初中物质的化学变化教案
初中物质的化学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化学变化的概念
2. 能够区分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 能够描述几种常见的化学反应及其特征
教学重点:
1. 物质的化学变化的定义及特征
2. 化学反应的概念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1. 化学反应的观察能力培养
2. 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5分钟)
老师通过展示一些化学反应的视频或图片,引入物质的化学变化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化学变化的兴趣。
二、讲解和示范(15分钟)
1. 讲解物质的化学变化的概念和特征,引导学生阐明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结构的改变。
2. 示范几种常见的化学反应,如铁与硫化氢的反应、氧气和铜的反应等,并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1. 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化学反应实验,如氧化铁粉、氢氧化钠与氯化铜液的反应等。
2.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下反应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中的化学变化。
四、讨论和总结(10分钟)
1.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分析反应产物的形成原因。
2. 总结物质的化学变化的特征和表现形式,让学生能够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以某种常见化学反应为题目的作业,要求学生写出该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并解释反应过程。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物质的化学变化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并掌握了一些常见的化学反应及其特征。
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培养他们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观察分析能力。
(名师整理)最新化学中考专题复习《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提升训练(含答案)
中考化学主题专项复习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一.选择题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A.有发光发热的现象B.反应后有新物质生成C.有无色气体放出D.物质的颜色发生变化2.在镁条燃烧实验中,最能说明该变化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A.镁条变小B.放出大量的热C.发出耀眼的白光D.生成白色固体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系()A.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一定伴随化学变化B.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是一定伴随物理变化C.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可能伴随物理变化D.二者之间没有任何关系4.化学变化区别于物理变化的标志是()A.有气体放出或有沉淀的变化B.有发光发热的变化C.物质的状态及颜色的变化D.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5.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发酵制取沼气B.干冰保存食物C.炸药爆破拆除楼房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6.下列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 B CDA.检验氧气B.稀释浓硫酸C.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D.酸、碱溶液改变花的颜色7.下列叙述中,利用了化学性质的是()A.活性炭吸附色素B.一氧化碳用于炼铁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D.液氮作制冷剂8.下列物质的用途仅与其物理性质有关的是()A.用二氧化碳灭火B.用金刚石切割玻璃C.用生石灰作干燥剂D.用压缩天然气作燃料9.下列化学变化中,属于吸热反应的是()A.燃料的充分燃烧B.农家肥料的腐熟C.镁与稀盐酸反应D.碳与二氧化碳反应10.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微粒观: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B.分类观:水银和水都属于单质C.能量观:干电池放电可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D.守恒观:自然界中存在的碳循环、氧循环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新型半导体和有记忆功能的新材料的研制,都将得益于化学科学的发展B.化学只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与新物质的合成毫无关系C.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是目前化学的重要任务之一D.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农药,可以有效地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12.请你判断下面所列举的生活事实与化学密切相关的是()(1)节日庆典燃放礼花;(2)汽车为人们交通提供便利条件;(3)五彩缤纷的硬塑玩具代替了原始的木制儿童积木;(4)当你走进麦当劳,各式冰激凌奶卷使你驻足;(5)“巨能钙”“盖中钙”“钙力奇”各种补钙产品纷纷问世A.(1)(5)B.(1)(3)(5)C.(1)(4)(5)D.(1)(2)(3)(4)(5)13.要使如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①石灰石和稀盐酸②镁和稀盐酸③氯化钠和水④生石灰和水.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14.如图所示,将滴管甲中的液体挤出,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再将滴管乙中的液体挤出,气球又明显鼓起且不恢复原状.则滴管甲、乙和烧杯①②中的物质可能是()A.甲:水,①:食盐;乙:水,②:蔗糖B.甲:水①硝酸铵;乙:稀盐胶,②:铁C.甲:水①氢氧化钠;乙:稀硫酸②:锌D.甲:水①生石灰;乙:稀盐酸②:氢氧化钠15.归纳、推理是一种学习化学的方法。
《常考题》初中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复习(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液态HCl 、固态NaCl 均不导电,所以HCl 、NaCl 均是非电解质B .NH 3、CO 2的水溶液均能导电,所以NH 3、CO 2均是电解质C .蔗糖、酒精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时均不导电,所以它们是非电解质D .铜、石墨均导电,所以它们是电解质 2.下列离子反应方程式正确的是A .将NaOH 溶液和3NaHCO 溶液充分混合:OH -+-3HCO =2-3CO +H 2O B .过量的2SO 通入NaOH 溶液这中:SO 2+2OH -=2-3SO +H 2O C .2Cl 通入水中:Cl 2+H 2O ⇌2H ++Cl -+ClO -D .向23Na CO 溶液中滴加少量稀盐酸:2H ++2-3CO =CO 2↑+H 2O 3.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 .0.1 mol·L -1H 2SO 4溶液中: Na +、Fe 2+、Cl - B .0.1 mol·L -1 Ba(OH)2 溶液中: K +、Cu 2+、NO 3-C .0.1 mol·L -1 AgNO 3溶液中: NH 4+、CO 23-、SO 24-D .0.1 mol·L -1 NaCl 溶液中:Mg 2+、OH -、NO 3-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液态氯化氢不能导电,但氯化氢是电解质B .Cu 和Cl 2的水溶液都能导电,所以说Cu 和Cl 2都是电解质C .某化合物的水溶液可以导电,该化合物一定是电解质D .BaSO 4 难溶于水,所以BaSO 4不是电解质 5.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 .CaCO 3溶于稀盐酸中:23CO -+2H +=CO 2↑+H 2O B .MgCl 2溶液与AgNO 3溶液反应:Ag ++Cl -=AgCl↓ C .钠与水反应:2Na+H 2O=2Na ++OH -+H 2↑D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Ba 2++24SO -=BaSO 4↓6.200mL 某水溶液中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K +、Cl -、Ca 2+、Ba 2+、CO 2-3、SO 2-4,现将其分成两等份进行下列实验:(1)第一份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有沉淀产生;(2)第二份加足量的BaCl 2溶液后,得到6.27g 沉淀,经足量的稀硝酸洗涤、干燥后,沉淀质量变为2.33g ;在所得滤液中继续滴加硝酸银溶液有沉淀产生。
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一)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一)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3、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化学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化学性质是一个静态特征。
4、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5、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的类型(2)基本反应类型的注意问题:①对于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要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②浓硫酸、硝酸具有氧化性,与金属反应时不产生氢气,不属于置换反应。
③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时有条件的:生成物中必须有沉淀或水或气体生成(三者具备其一即可)④盐与碱、盐与盐的复分解反应,除要求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外,还要求反应物中的盐、碱必须都溶于水。
(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的关系:①氧化反应包括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
②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③化合反应、分解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④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6、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使用金属活动性顺序时注意: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②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不可以用浓硫酸和硝酸)中的氢。
③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④钾、钙、钠不符合这一条。
它们会先和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然后碱和盐反应。
⑤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金属+盐→另一金属+另一盐(条件:“前换后,盐可溶”)⑥在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距离大的,反应优先发生。
7、质量守恒定律①概念: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②解释: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看质量守恒定律,可将化学反应过程归纳为“六个不改变、两个一定改变、两个可能改变”即:“六个一定不变”:宏观上: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的种类不变;元素的质量不变。
初中化学物质的化学变化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的化学变化教案教学内容:物质的化学变化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的变化。
2. 能够区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3. 能够描述常见的化学反应过程,并理解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化学变化的概念,认识常见的化学反应过程。
教学难点:区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酒精灯等。
2. 实验物质:氢气、氧气、铁粉、硫酸铜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化学变化的概念,让学生回顾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与物理变化有什么区别?二、讲解(15分钟)1. 介绍化学反应的概念和特征,以及常见的化学反应过程。
2. 示范一些常见的化学反应,如氢气与氧气的反应、铁粉与硫酸铜的反应等,说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自行选择一种化学反应进行观察。
2. 指导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并观察生成物的性质。
3. 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总结出化学变化的特点和规律。
四、讨论交流(10分钟)1. 让学生结合实验结果,共同讨论化学变化的特点和规律。
2. 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检查他们对化学变化的理解程度。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份关于化学变化的小结。
2. 提醒学生复习和巩固化学变化的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的达到。
化学物质的变化初中教案
化学物质的变化初中教案
主题:化学物质的变化
目标:了解化学物质的变化及其分类,并掌握变化反应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教学内容:
1. 化学物质的变化
2. 化学反应的分类
3. 变化反应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教学准备:
1. 教学PPT
2. 实验器材
3. 化学物质变化实验案例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老师通过引入化学物质的变化的概念,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二、讲解化学物质的变化(10分钟)
1. 解释化学物质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2. 简要介绍化学反应的分类
三、展示实验案例(15分钟)
1. 展示化学物质变化的实验案例,并解释实验过程和结果
2. 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实验现象和原理
四、讨论化学反应的特征和表现形式(10分钟)
1. 分析不同的化学反应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2. 引导学生总结化学反应的一般规律
五、练习与讨论(10分钟)
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知识点
2. 鼓励学生讨论问题,互相交流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激励。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关于化学物质的变化的作业,并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提交。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物质的变化和化学反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变化反应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接下来,老师可以设计更多的实验案例,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他们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初中化学关于物质知识点辅导
初中化学关于物质知识点辅导
学习是一个边学新知识边巩固的过程,对学过的知识一定要多加练习,这样才能进步。
因此,精品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初中化学关于物质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常常同时发生。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液、气)是物理变化。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的特征: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描述性质的语句中常有能可以等字)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
如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可燃性、热稳定性。
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以上初中化学关于物质知识点的全部内容是由精品网整理的,同学们对上面的知识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祝大家考试顺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物质的化学变化(一)
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一)考点精要
1、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应用。
(二)近年中考的特点
1、以古诗词、成语、俗语等为背景考查物质的变化,是近两年中考的亮点之一。
2、以同学们熟悉的生活为素材、背景考查应用所学概念、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力体现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例1. 下列生活中的一些作法,主要利用化学性质的是( )。
A 、不锈钢制炊具
B 、活性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C 、米酿成醋
D 、榨取果汁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通过发酵产生了醋酸,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答案:C
3、以生产、新科技、社会热点为素材、背景考查同学们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着力体现命题的时代性、教育性。
例2. 某种硅(Si )的单质为银灰色晶体,常用作半导体材料,不溶于水,在450℃时能与氯气(2Cl )发生反应只生成四氯化硅。
请根据上述信息,归纳整理:
(1)该晶体硅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三点即可);
(2)该晶体硅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硅与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点评:解答本题可根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分析、提取相关的信息:物理性质通常应从色、态、味、密度、熔沸点、导电性和水溶性等方面表述;化学性质常从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酸碱性、毒性等方面表述。
答案:(1)银灰色晶体(固体) 有导电性 不溶于水
(2)450℃时能与氯气(2Cl )发生反应
(3)42
SiCl 450Cl 2Si ℃
(三)中考考向预测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学习化学的基础,是中考必考的内容。
预计07年命题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联系生活实际、同学们熟悉的自然现象、典型的现代科技、新闻热点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及它们的相互联系和区别;根据题给新信息,分析归纳新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一直是中考热点之一,预计这一考点将没有大的变化,但命题形式将更加新颖,命题内容将更加趋于实际生活,命题立意将更注重对能力的考查。
2、从宏观、微观角度对题给物质的变化或性质进行描述或作出解释的简答题,预计将成为中考的新热点。
3、注意物质性质与用途关系的考查将是命题的另一新特点。
(四)复习建议
1、掌握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
命题形式不管如何变化,该基本的考点不会变化。
复习时,要重视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掌握,该部分的基本概念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对这些知识的相关内容要全面掌握。
2、要学会从宏观、微观的角度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学会用辩证的方法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要注意性质和变化的区别。
3、归纳总结初中所学的各类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探究规律、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好中考命题中一些新物质、新材料的性质和变化问题。
4、辩证认识性质、变化、用途之间的关系。
二、化学方程式
(一)考点精要
1、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3、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4、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二)近年中考的特点
1、重基础。
以教材中的化学方程式为背景设计考题,考查同学们平时学习中知识积累的习惯、归纳整理知识的方法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1. 按下列要求书写的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铁在氧气中燃烧:322
O Fe 2O 3Fe 4点燃+ B 、澄清石灰水和盐酸发生中和反应:O H CaCl HCl 2CaO 22+=+
C 、用碳酸氢钠治疗过多胃酸:↑++=+223CO O H NaCl HCl NaHCO
D 、检验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O H CO Na NaOH 2CO 2322+=+
点评:上述化学方程式都是九年级化学最基本的内容,只要在平时学习中注意积累和归纳整理,同时记住反应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就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C
2、求创新。
根据新信息、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书写化学方程式,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命题立意在于考查同学们的知识迁移能力、创新实践能力。
例2. 高级轿车配置的安全气囊内有叠氮化钠(3NaN )或硝酸铵(34NO NH )等物质。
当汽车在高速行驶中受到猛烈撞击时,这些物质会迅速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气体充满气囊[叠氮化钠(3NaN )分解产生氮气和固态钠;硝酸铵分解产生大量的一氧化二氮(O N 2气体和水蒸气)]。
气囊填补在乘员与挡风玻璃、方向盘之间,达到保护驾乘人员的目的。
(1)硝酸铵的铵根离子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_;
(2)任选上述两种物质中的一种,写出其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点评:根据新信息考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使得考题的命制具有时代意义,这是今后考查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方向。
考题的难度不大,题给信息涉及了一些前沿的科技知识,根据提供的材料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做到准确书写化学式、配平、标注,即可顺利解决问题。
答案:(1)-3 (2))N 3Na 2NaN 2(O H 2O N NO NH 232234↑+=↑+↑=
3、题目设计新颖巧妙。
化学方程式意义的描述避免了那种枯燥的文字陈述,配以生动形象的卡通、漫画图象,增强了考题的亲切感。
(三)中考考向预测
化学方程式是最重要的化学用语,是中考最具活力与创新的考点。
预计今年的试题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对课本中重要化学方程式的考查,仍将占有较大的比例。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正误判断、利用化学方程式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及其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将是命题的重要形式。
2、情景取材多样化。
联系生活、社会,考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仍将是考查的热点。
这类试题主要对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分析归纳能力进行考查。
3、考查化学方程式意义的开放性试题将增加,这类试题将进一步拓宽同学们的思维空间,能较好地培养同学们思维的灵活性。
(四)复习建议
1、寻求多种有效的方法熟记教材中典型的、重要的化学方程式,并掌握好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方法、步骤、衡量正误的标准,做到规范书写。
2、对于题给信息或条件书写新化学方程式的试题,首先要认真审题,通过阅读分析、总结归纳,找出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按照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正确书写。
如果反应中涉及到判断未知反应物、生成物的,一定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转化题给隐含条件,结合物质的性质确定出反应物或生成物。
3、要学会从宏观及微观的角度分析化学方程式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并能应用所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