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拍摄电视纪录片的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拍摄电视纪录片的技巧
作者:董虎凌
来源:《传播力研究》2020年第17期
摘要: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人们早已实现了电视自由,几乎家家户户都安装了网络与智能电视,跳脱出了过往只能收看卫视的局限。现在的视频App将节目分门别类,供人们选择性观看,人们的选择空间更大,其中纪录片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纪录片没有狗血的剧情,有着清晰的画质与写真的情景,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其具有科普性质,“营养”价值远高于肥皂剧。本文从纪录片的拍摄视角、画面构图、光线运用等方面分析记录片的拍摄技巧,走进纪录片创作者的视角,探讨纪录片背后的故事。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基本特点;拍摄视角;画面构图;光线运用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7-00-02
谈到纪录片,其与现在的电视剧、电影有着很大的不同。影视剧需要演员、要布置场景,最重要的是有剧本,而纪录片的“演员们”没有彩排,不用事先安排,不需要事先搭建场景,它需要做的就是记录客观事实,符合自然规律。在内容上纪录片看似比影视剧简单,其实不然,其在拍摄上更讲究归真、自然,正因为没有演员、彩排,对拍摄技巧的要求更高。
一、电视纪录片的基本特点
电视纪录片主要有两个特点,即真实性与纪实性,在一部纪录片当中这两者缺一不可,不然都可以说失真。纪录片最重要的特点是保持真实性,不能有任何的遮掩或者避重就轻、擅自改动,那样出来的就不是纪录片,而是一部被导演出来的片子。对于纪录片创作者而言,职业操守更加重要,工作者需要秉承科学严谨的态度,认真选择素材,尽最大可能做到保真、减少人为干预。因此从科学探索、史料记录的角度来说,纪录片具有更大的意义。
二、拍摄视角
(一)第一视角
分析纪录片的拍摄技巧,首先可以对纪录片的拍摄视角进行划分,在制作当中可以以拍摄内容为切入点选择拍摄视角。拍摄视角的选择对片子的呈现有很大的影响,决定了人们的观看角度。纪录片的拍摄视角可以分为全知与限知视角、单视角与多视角、内视角与外视角、第一视角和第三视角等[1]。与文学知识一样,通过故事主角的视角来记录就是第一视角,拍摄者将自己代入其中,记录整个事件的发展,第一视角更具有感染力,有助于观众将自己代入其中,更直观地感知事实,加深对片子的理解,并且产生共情。如《丑角·拾遗》即采用第一视角的拍摄手法,以任庭芳“自己”的视角记录了在川剧传承中的日常生活,大到上台演出,小到会议记录,都从主人公的角度反映出了真实境况,体现出了任庭芳老师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所做的贡献与不易。
(二)第三视角
纪录片的精髓即是保真。所以在拍摄当中除了运用第一视角,还有第三视角,即第三者的视角,完全跳脱出事件,用上帝视角记录事件过程。第三视角相对于第一视角来说更加保真,第一视角情感的感染力更浓,不可避免地带有拍摄者与观众的情绪,而第三视角对事件的还原力度更强,没有代入任何的感情色彩,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记录,视野范围更广。如拍摄攀岩纪录片时,采用第一视角只能看到攀登者目所能及的地方,第三视角则可以拍摄整体环境,更加凸显环境的险峻和攀登者危险的处境。如在纪录片《最后的山神》的拍摄中,摄像机的拍摄位置一直在拍摄人物后面,保持着一个适中的距离,在整个纪录片中摄像保持着一个统一的视角,从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平稳”地跟随着拍摄人物,不带感情色彩真实地记录下了故事发展过程[2]。
三、画面构图
(一)黄金分割与三分法
画面构图包括了拍摄画面中的人物位置、画面占比等要素。与美术相通,纪录片的拍摄同样也强调通过画面的构图来体现画面的美感,画面层次以及画面中的留白等都是拍摄过程中的
重要考虑因素,通过对构图的调整强调事物、渲染氛围、突出主题等,力求在保真的同时保留画面美感与舒适度、自然度,给人带来更好的观看体验。
说到画面构图,主要采用两种方法,第一种是黄金分割法,第二种是三分法。黄金分割法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构图方法,对拍摄的构图能起到非常好的增色作用。黄金分割法数学知识,通过黄金比例来对画面进行布局。黄金分割点是0.618,接近三分之二,这个分割方法运用到了建筑设计、艺术品加工等多个领域。黄金分割法可以有效地提升画面美感度及自然度,比如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当中,较多的画面采用了黄金分割法这一构图方式,将电影中的场景画面定格,按照黄金分割的原理去分析电影场景当中的畫面,观察人物在画面中的位置、比例,可以发现其中完美契合的地方。对画面(图1)进行竖向分解,将画面分为平均的三部分,则两条等分线正好位于门楣和地板的延伸处,画面两边还有一排斜着的窗户与灯笼,这个画面能够给观众带来更有效的视觉冲击,加长纵深,更加凸显了电影画面的层次感,给人更舒适的画面观感。
(二)虚实转换构图策略
纪录片的构图方法还包括了虚实转换法,从光学的角度来分析,焦距越大,远景的虚化程度越明显,反之缩小焦距,则能更清晰地呈现出近景。在拍摄当中虚实转换能够带来视觉反差,更好地突出重点。在纪录片拍摄过程当中,采用虚实转换的拍摄手法,能够在画面当中塑造更具艺术性的特写镜头,还能把虚实镜头有效地运用到画面转场当中,这样的拍摄手法可以调整人们视觉的聚焦,起到代入或者视觉转移作用。如在上文提到的纪录片《丑角·拾遗》中,任庭芳老师观看川剧排练的镜头则是采用虚实转换的构图方式拍摄出来的,这个镜头画面采用了黄金分割的画面设计,为了凸显任庭芳老师的状态,将背景人物进行了明显的虚化,任庭芳老师的神态、动作等无比清晰,带来了明显的视觉差距,让观者的视线自然地集中在了主角身上。这个画面经过多次调整,最后利用了人物背后窗户里投射的光线,采用长焦距小景深拍摄手法,将画面的人物位置与身边景物做了完美的融合,最后呈现出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四、纪录片创作中的镜头组接
(一)时间压缩
时间压缩是纪录片制作当中的主要方法之一,时间压缩通常有两种方式:(1)通过旁白对时间转换进行说明,达到时间压缩的效果。如纪录片《角色》的时间跨度有五十多年之久,纪录片讲述了陈智林老师从少时到年老的历程,在镜头转换的过程当中多次使用字幕说明了时间的变换,给予了画面之间有效的衔接,也让故事有了时间线的串联,最终呈现出了一部完整的纪录片。(2)采用空镜头表达时间变化。在拍摄过程当中,使用空镜头可以起到承上启下、时间说明以及空间转场的作用,例如用停留在日历上的空镜头表达日期变化。在《地球脉动》当中,多次采用月升日落的空镜头表达一天过去,将夜晚的时间进行了自然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