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传统民居聚落文化研究
聚落驻留空间与现代人居环境——徽州传统聚落调查研究的开题报告
聚落驻留空间与现代人居环境——徽州传统聚落调查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徽州传统聚落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种典型表现,其独特的民居建筑特色、规划布局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很多传统聚落已经面临严重的衰落和消亡,整个传统聚落体系也面临着极大的破坏和威胁。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徽州传统聚落的调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徽州传统聚落的历史、文化、民居建筑特色、规划布局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资源,同时也有助于现代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提升,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次调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徽州传统聚落的历史和发展、民居建筑的特色和规划布局方式、社会组织结构和文化价值等方面的情况,探究传统聚落驻留空间与现代人居环境的关系,以期为今后的保护、利用和再建设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和参考。
具体内容包括:1. 对研究对象——徽州传统聚落进行概括性介绍,包括区域分布、历史演变、聚落特色等方面。
2. 对民居建筑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主要包括建筑形式、建筑结构、风格特色、建筑材料、修建年代和变迁等方面的内容。
3. 对聚落规划布局方式进行探究和分析,包括街巷布局、空间组织、道路设置、公共设施等方面。
4. 对聚落社会组织结构和文化价值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包括聚落内部的社会组织结构、文化传承与传播、民俗风情等方面。
5. 基于研究结果,探究传统聚落驻留空间与现代人居环境的关系,提出保护、利用和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三、研究方法本次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历史文献、图纸资料和实地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和信息,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四、预期成果本次调查研究的预期成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编制调查研究报告,对徽州传统聚落的历史、文化、民居建筑特色、规划布局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描述和分析,提出关于传统聚落保护和利用的建议和对策。
徽州传统聚落与古建筑保护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
徽州传统聚落与古建筑保护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徽州传统聚落与古建筑保护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1. 简介徽州,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的黄山市,是一个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
徽州传统聚落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文化传统而著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的到来,徽州传统聚落和古建筑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消失的风险。
然而,保护和利用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保留和传承徽州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还可以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旅游业提供巨大的潜力。
2. 传统聚落保护的重要性徽州传统聚落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和保留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聚落不仅是一个城市的物质表现,更是一个文化的载体和一个社区的核心。
保护这些传统聚落,不仅可以保留历史遗迹,还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古建筑保护的挑战和问题在保护徽州传统聚落和古建筑时,我们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
由于历史过程中的灾难和人为损坏,很多古建筑已经面临严重的损坏和破坏。
由于现代化的需求和城市化的压力,一些古建筑被拆除或改建成现代的建筑。
古建筑的保护和维护成本非常高,资金和人力资源的短缺也是一个问题。
古建筑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还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执行机制。
4. 关键技术及应用为了保护和利用徽州传统聚落和古建筑,我们需要运用一系列关键技术和应用。
建筑文物修复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技术可以恢复古建筑的原貌,并保持其历史价值。
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古建筑的记录、保护和传承。
另外,古建筑保护利用的创新设计和建筑技术可以将古建筑转变为现代化的功能空间,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社区参与和公众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可以增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对古建筑保护的重视。
5.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遗产,徽州传统聚落和古建筑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我认为,保护和利用这些遗产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徽州传统民居聚落的保护利用策划探讨
徽州传统民居聚落的保护利用策划探讨——以宏村为例摘要:徽州独特的自然环境对徽州商人和徽派民居建筑产生了重大影响。
徽州民居建筑在选址、用地、材料、结构、造型等方面,与徽州地理环境和谐、协调。
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是徽州民居的又一典型特点。
同时,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一方面,要面对不断扩大和深入的旅游开发,另一方面,需要对古村落及其脆弱的自然,文化和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关键词:徽州民居、开发、保护、商业化1.徽州民居的历史沿革及保护利用现状徽州包括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以及江西婺源县。
古代徽州包括黟县、歙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
徽州自古自然条件良好,社会状态较为稳定,而且鲜有军事战争活动。
富庶而和平的环境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
徽州民居,指的是具有徽州传统居住风格的居住建筑,也称徽派民居。
在历史不断的发展完善中做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对于今天的建筑设计有着良好的借鉴意义。
虽然近些年来我们在对于古民居建筑主体的保护上有所进步,但是对于传统民居聚落中生活习惯的保持,历史文脉的传承却有所欠缺。
有很大部分地方存在过度商业化的倾向。
1.1.徽州民居形成的历史地理原因徽州的基本属地,在我国皖南的丘陵山地,大致在黄山南麓,天目山以北,处于原始江南古陆。
它位于江南吴越文化区的闽浙山地和楚文化区的江湖山地之结合部:徽州的新安江、龙田河水系下汇钱塘,徽州的婺江、阊江水系西入鄱阳湖,世称徽州“吴头楚尾”,是“吴楚分源”之地”。
徽州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对徽州商人和徽派民居建筑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徽州人最早的商业活动源自于徽州物产“结构性失调”,徽州自然环境“地狭人稠”促使“徽民寄命于商”。
虽然物产比较丰富,但土地有限,村落密集度大,农民生活困难。
因此,生活所迫徽州人不得不背井离乡,“求衣食于四方”。
其次,徽州四周为群山,陆上交通闭塞,新安江等水路从而成为徽商境内外贸易的主要通道。
据徽学家叶显恩所提供的资料,南北朝大明八年(464年),徽州有3.6万人,到了唐天宝元年(742年)就有24万多,人口增加了36.5倍,再到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已有54.2万多人,又比唐代增2.2倍,到元至正27年(1367年),已有82.4万多人,而到明万历六年(1578年),人口以达145.2万多人,到了清代这种状况更突出。
徽州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其营建经验研究
徽州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其营建经验研究徽州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其营建经验研究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村落文化,其中徽州传统村落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而闻名于世。
徽州村落的空间格局是通过几百年的发展和演变而形成的,不仅展现了徽州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反映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迁。
本文将对徽州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其营建经验。
一、徽州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徽州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街巷、民居、坊门和宗祠。
街巷是徽州村落的主体,通常分为南北两条主街,中间是东西向的横街,形成了“人”字形的布局,构成了整个村落的骨架。
街巷两旁是民居,房屋的朝向严格按照风水和家族的地位进行规划,形成了新月形的排列。
坊门是村落的入口,通常以牌坊或山门的形式存在,起到了限制车辆进入的作用,也标志着村落的边界。
宗祠是徽州人的信仰中心,它们在村落的核心位置,以庙宇的形式存在,承载着对祖先的崇拜和纪念。
二、徽州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特点1. 基于地形的布局徽州村落的空间布局通常与周围的地形相配合。
山地地形常常用以保护村落,形成了安全感和独特的景观效果。
水资源的利用也是徽州村落的特点之一,许多村落建在水旁,充分利用了水资源,并形成了独特的水乡风景。
2. 基于家族的规划徽州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往往是由一个个大家族来规划和建设的。
每个大家族的地位和财富决定了他们在村落中的地位和住宅的位置。
这种规划方式既体现了家族秩序和约束,又凸显了家族的荣耀和地位。
3. 艺术与功能的结合徽州传统村落的建筑艺术与功能紧密结合,无论是居民住宅还是宗祠,都注重形式和功能的统一。
居民住宅通常采用木结构的建筑,既美观又耐用。
宗祠则以雄伟壮观而富有装饰性的建筑为特点,不仅供奉神明,还是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
三、徽州传统村落的营建经验1. 人本设计徽州传统村落的布局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和人的生活习惯。
在设计中考虑到通风、采光和景观,在符合功能需求的同时,提供了舒适和美丽的居住环境。
徽州传统民居聚落文化研究
徽州传统民居聚落文化研究发布时间:2021-09-02T02:25:56.532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1年11期作者:赵晚璐[导读] 本文从徽州文化及徽州民居的历史背景出发,结合徽州儒家文化与山越文化融合的特点,通过对传统汉族民居与徽州民居在空间、结构、功能与构件处理方式上的对比分析,探讨了传统儒家礼制对徽州民居空间构成的影响及文化融合对徽州传统汉族民居空间构成的改变,分析了传统徽州民居独特的聚落文化。
赵晚璐天津天华北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300000摘要:本文从徽州文化及徽州民居的历史背景出发,结合徽州儒家文化与山越文化融合的特点,通过对传统汉族民居与徽州民居在空间、结构、功能与构件处理方式上的对比分析,探讨了传统儒家礼制对徽州民居空间构成的影响及文化融合对徽州传统汉族民居空间构成的改变,分析了传统徽州民居独特的聚落文化。
关键词:徽州文化;儒家文化;山越文化;徽州民居;聚落文化第一章背景概述1.1 聚落与聚落文化“聚落”一词最早见于《汉书?沟洫志》:“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
”原指村落,后泛指人类聚居活动的场所,是“一定地域内,由特定人群发生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以及生活方式,并且由共同成员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地域社会。
”包括这一地域内的建筑、街道及公共空间等要素。
聚落的形成与人类社会历史背景,经济技术条件,自然地理环境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要素往往被直观地反应在聚落的规划营建过程中,形成该地区独特的聚落文化。
“聚落文化”是指“聚落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而出现的人们改造环境和适应环境的产物。
”聚落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大方面。
其中,物质文化包括聚落中的建筑、空间、环境等,精神文化则包括该地区的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等。
1.2 徽州文化1.2.1 徽州文化起源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新安。
现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及江西省上饶市。
徽州地处群山环抱之中,虽风景秀丽但山路崎岖,不便耕作,有 “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说法。
徽州聚落研究
宏村巷道空间
宏村街道空间
街巷空间比例
二,徽州聚落图式研究
2.,3徽徽州州聚聚落落村村落落空空间间构构成成分分析析 2.3.2 路径(Path)包括街、巷、水系。
③水圳——自然水渠沿堤岸稍加整理,水沟多暗藏在底下。 特点:为人工修筑,受先进的中原城市底下水网设施的启发。
人工水系与自然水源——水圳空间——浣汲
何妨西路远,家家门巷出 清泉
西递街巷空间
西递水圳空间关系图
二,徽州聚落图式研究
2.3徽州聚落村落空间构成分析
2.3.3节点(Node)往往与街道结合,是认知地图中的重要细节要素。 (a)作用:村落空间产生变化的转换点,网络连续性的交接点。 (b)特点:依附于宅、街、巷、河溪等空间要素而存在,既是其组成部分,又是
②桥——联通水溪两岸的交通节点,公共设施 作用:把块状的村落结构联系起来 空间感受:由街巷间极度收束的空间,到过桥时突然放大的空间体验。
婺源彩虹桥
桥节点分析图
二,徽州聚落图式研究
2,徽州聚落村落空间构成分析 2.3.3节点(Node)
③街巷交叉口——“丁”字 交叉口、“十”字交叉口以 及错位变化的交叉口
化了居民的统一性。同时,因就地形高低起伏和民间丰富的马头墙组合方式,使徽 州民居在体型和轮廓上不期而然呈现出参差错落的变化。这使得徽派建筑具有形式 美的两个基本条件:统一和谐、变化多端。
●在统一中间多样与变化,在变化中见和谐与秩序,表现出很强的韵律美和谐美。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形体要素的特征,形体要素由山门、窗、墙、柱、顶等组成。按 几何学划分,门、窗可归为点,柱为线,墙顶为面,点、线、面结合共同构筑而成。
2.1.1徽州村落水平形态
宏村——“牛形”
徽州传统聚落空间影响因素研究——以明清西递为例共3篇
徽州传统聚落空间影响因素研究——以明清西递为例共3篇徽州传统聚落空间影响因素研究——以明清西递为例1徽州传统聚落空间影响因素研究——以明清西递为例徽州是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丰富多彩的历史与文化景观。
其传统聚落空间结构独具特色,在保留了传统文化和历史风貌的基础上,适应了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方面的要素。
本文以徽州明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聚落西递为例,尝试分析其聚落空间的形成与变迁,以及影响因素。
首先,西递的山水环境是其聚落空间形成的重要前提。
西递坐落于黄山南麓,地形道路自然,以山、水、林、石构成的四维空间,为西递营造了天然的居住和生产环境。
如西递全村126栋房屋虽然均匀分布在两侧的巨石峭壁上,但都得到了自然环境的很好保护。
其次,西递的聚落空间结构紧凑有序,建筑风格以"四合五落"的结构形态为主。
"四合"即指一个院落内设有四面房屋,一个院落与另一个院落之间,共享中轴线上的一个殿堂,称之为"五落"。
"四合五落"的建筑形态将建筑、地形、水系、环境条件等各种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与山水相得益彰、适应了当地气候和人文环境的居住生活方式和空间布局。
再次,人们对西递聚落空间的价值观和制约因素也对其形成与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递聚落空间形成和发展既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
具有强烈的准则性和集体性,保留了明清建筑艺术的精髓,也反映了徽州地区乡村社会生产关系、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等的内在特征。
最后,从城市化和旅游业等方面对西递聚落空间的冲击也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旅游业的兴起,西递聚落遭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和改造。
经济利益和观光需求的驱动,对西递传统聚落空间的重建和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总之,西递传统聚落空间的形成和变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从自然条件、人文历史背景、价值观、城市化和旅游业等方面来分析,西递传统聚落空间的独特性和特色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保护西递传统聚落空间的形成与变迁是复杂而多方面的,涉及多个因素的影响。
浅谈徽州传统民居的环境布局及建筑特色
落 风景 最美 、最具 不 同风 格 特色 的 地 方,甚至 成 一 座村 落 的重 要 标 志 。例 如 ,歙 县 溪 西 南 村 的 村 口 有 一 路 亭 — — 绿 绕 亭 ,位 于 荷 花池 边及 道 路入 口 处 ,它 既起 着 入 口导 向 的识 别 标志 作 用, 又 具有 点缀 池 面景 点 的 妙处 ,并 且 与 环境 结 合的 非 常紧 密 。亭 子 临 水 一 侧 设 有 飞 来 椅 ,供 路 人 休 息 、欣 赏 荷 花 池 景 色 。路 亭 比 例 匀 称 ,屋 面 为 两 坡 顶 ,在 山 尖 处 各 设 一 小 坡 顶 ,既 是 飞 来 椅 的
1.徽 州 传 统 民 居 的 环 境 布 居 由 传 统 民 居 集 聚 而 成 的 徽 州 村 落 ,绝 大 部 分 融 合 在 山 光 水 色 之 间 。 或 背 山 临 水 ,或 依 山 跨 水 ,或 枕 山 面 水 。 比 如 ,黟 县 的 西 递 溪 水 穿 村 而 过 ;黟 县 的 屏 山 ,休 宁 的 临 溪 ,溪 水 傍 村 而 过 ; 又 如 ,黟 县 的 碧 山 ,歙 县 的 潜 口 ,村 落 附 近 有 较 大 溪 水 ,或 小 涧 连与村落,等等。这种环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小气 候 。 背 山 屏 挡 冬 季 北 向 寒 风 ,面 水 迎 来 南 向 季 风 。 村 落 一 般 都 是座落在山水之间的缓坡上,随着地形与道路方向逐步延伸, 房 屋 高 低 错 落 ,形 成 富 有 节 奏 变 化 的 院 落 组 合 。 另 外 ,缓 坡 还 能 避 免 淹 涝 之 灾 和 保 持 水 土 。 徽 州 传 统 村 落 总 体 来 看 ,都 是 山 峦 为 溪 水 的 骨 架 ,溪 水 是 村 落 的 血 脉 。 房 屋 群 落 与 周 围 环 境 巧 妙 结 合 ,村 落 顺 溪 水 走 向 展 开 ,形 成 了 优 美 的 村 镇 风 貌 。 由 于 徽 州 地 少 ,大 部 分 徽 民 经 商 ,村 镇 沿 河 溪 ,既 方 便 交 通 运 输 ,又 有 利 于 贸 易 集 散 ;另 外 徽 州 民 居 为 木 结 构 ,街 巷 庭 院 中 溪 水 对 于 居 民 生 活 用 水 、防 火 用 水 均 很 重 要 。 在 徽 州 地 区 一 些 大 的 居 住 群 体 所 组 成 的 集 镇 ,往 往 有 一 条 比 较 热 闹 的 商 业 街 道 ,街 的 两 侧 分 布 着 商 店 、茶 馆 、饭 铺 等 。 街 巷 端 头 一 般 设 券 门 、矮 墙 或 漏 花 墙 ,这 样 既 分 割 和 丰 富 了 狭 长 的街巷空间,又加强了建筑群的整体性,使环境充满生活气 息 。 村 内 大 街 小 巷 皆 以 青 石 、麻 石 等 石 材 铺 路 ,这 种 石 板 路 使 得多雨之地的徽州村镇不受泥泞之苦。 徽州村落建筑密度很高。因当时交通不发达,主要靠抬 轿 、推 轮 车 、骑 马 等 ,无 大 型 交 通 工 具 ,因 此 ,民 居 组 群 间 的 巷 道 一 般 是 曲 折 幽 深 ,宽 度 仅 达 建 筑 层 高 的 五 分 之 一 左 右 ,显 得 异 常 宁 静 ,生 活 气 息 很 浓 。 这 种 布 局 在 当 时 有 不 少 优 点 :1,幽 深 的 巷 道 在 夏 季 可 避 免 炎 热 阳 光 直 射 ,比 较 阴 凉 。 2,由 于 地 皮 紧 张 ,建 筑 布 局 比 较 紧 凑 ,能 节 省 地 皮 。 但 也 有 许 多 弊 端 ,民 居 之 间 间 距 太 小 ,冬 季 日 照 条 件 差 ,不 利 于 防 火 ,车 马 难 以 入 内 等 。 村头 ,是徽 州 村落 环 境景 观 的重 要 组成 部 分 ,是 民居 村 落 的入 口和 前 奏。村 头作 为 村落 与 外界 的 过渡 ,一般 利 用不 同 的 山势 、溪 流、湖 塘等 配置 以牌 楼 、亭 榭、桥梁 等 标志 性 建筑 物 作 为空 间环 境 的 界定 ,徽 州 人 也称 村 头为 “水口 ”,这 些 地段 是 村
徽派传统聚落建筑基因研究
一
斑。
古宏 村人 规 划 、建造 的牛形村 落 和人 工水 系 ,是 当 今 “ 建筑 史 上一 大 奇观 ” :巍 峨苍 翠 的雷 岗 为牛 首 ,参 天 古木 是牛 角 ,由东而 西错 落 有致 的 民居 群宛 如庞 大 的 牛躯 。 引清 泉 为 “ 牛肠 ” ,经 村流 入被 称 为 “ 胃 ”的 牛 月塘 后 ,经 过 滤流 向村 外被 称 作 是 “ ” 牛肚 的南湖 。人 们
1 传统 聚落 的 隐形基 因
11 生 态 基 因
由于 聚 落 与 自然 环 境 间 天 衣 无 缝 的 紧密 结 合 ,使 得 聚 落 的生 态性 得 到前 所 有未 有 的关注 。 因此 ,聚 落 也 常被 解释 为 是 自发 形成 的 ,而 实际 上从 聚 落诸 要素 ( 住
Ke r : ta i o a ete n ; t e Hu u l i g; y wo ds r d t n ls t me t h ib i n i l d
为地域 文 化 ,是 因为 它具 有宗 族 文化和 儒商 文 化 的地域
特 色 。徽 州 的宗族 制度 最 为严 密 ,其 实力也 最 为强 大 , 以西 递 现 存 的敬 爱堂和 追 慕 堂 两 座 保 留较 好 的宗 祠 可 见 一斑 。还 有就 是 棠樾 牌坊 群 ,按 “ 、孝 、节 、 义 ” 忠
c r c e itcs m a n he ta tona ete e e Hui ha a t rsi , ki g t r dii ls tl m ntofTh bul i Ode p d  ̄ tn i g o ne cc r c eitc . idng t e enun e a d n fge t haa trsi s i
徽州民居室内空间组织特征研究
徽州民居室内空间组织特征研究关键词:民居、古徽州、室内、空间1.1徽州民居简介徽州民居,指徽州地区的具有徽州传统风格的民居,也称徽派民居,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徽州,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
古徽州下设黟县、歙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
明清时期的徽州古民居,呈现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面貌,并追求布局合理,富有美感的人居环境。
是我国民居中的一大瑰宝,研究徽州古民居空间结构特征对于现代室内空间布局、空间特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2徽州民居特点:1.2.1村落选址。
徽州民居建筑以中轴对称形式布局,坐北朝南,遵循周易风水理论,顺应山势、地貌与自然和谐统一,天人合一。
住宅多面相街巷,村口植以高大乔木,环境极佳,整个村落给人以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
1.2.2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
古民居内部的结构布局及空间秩序,受徽州人推崇的宗族制度的影响。
在宗法、礼教观念的直接影响下徽州民居是以入口、天井、前厅、两厢及走廊为基本空间元素组成的三合院式的基本空间模块。
在形式上呈现出中轴对称布局,在功能上表现出固定模式。
1.2.3建筑形象特征白墙、青瓦、马头山墙、砖雕门楼、门罩、木构架、木门窗。
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正面多用水平型高墙封闭起来;两侧山墙做阶梯形的马头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黑白辉映,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
1.2.4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艺术。
徽州古民居的石雕、砖雕、木雕多选山水为主的题材和民间吉祥图案的题材,具有精湛的工艺与高超的艺术境界,体现了徽州人民的艺术创作水平,同时反映了时代建筑的风格和艺术1.3徽州民居室内空间组织特征分析1.3.1室内空间构成要素分析屏山村民居内部的结构布局及空间秩序, 受徽州人推崇的宗族制度的影响。
在宗法、礼教观念的直接影响下, 由天井、厅堂、两厢、两廊组成最基本的三合院, 在形式上呈现出中轴对称布局, 在功能上表现出固定模式。
入口:入口空间是连接室外空间与室内厅堂或连廊的起始空间,虽然徽州民居在主要平面布局上相一致,但是入口空间的设置却比较多样化,有的进入大门后就有小院天井,进入二门是向明堂开放的门厅,有的在入口处设置门廊,起到室内外空间过度的作用,同时徽州古民居在入口设置上又有相通性,即大门与二门一般不正对着厅堂,以方面处于住宅安全性与私密性的需要,不希望路人一眼望穿宅内布局,另一方面是徽州人讲究风水观念,避免恶鬼入宅。
徽州传统聚落生成环境研究
徽州传统聚落生成环境研究徽州传统聚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建筑风格。
本文将探讨徽州传统聚落的生成环境,包括自然、人文、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因素,以及当前的研究现状和未来研究展望。
徽州传统聚落是指在徽州地区形成的,具有传统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的乡村聚落。
徽州地区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山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徽州传统聚落的形成与演变受到自然环境、人文因素、社会结构、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自然环境是徽州传统聚落生成的重要因素。
徽州地区地形复杂,山脉丘陵交错,河流密布。
这种自然环境为徽州人民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生活环境。
同时,自然环境的差异也导致了徽州传统聚落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人文因素是徽州传统聚落生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徽州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传统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等在这里交融共生。
徽州人民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结构,为徽州传统聚落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持。
社会结构是徽州传统聚落生成的重要基础。
在徽州传统聚落中,社会结构以宗族为核心,家族成员共同拥有土地和房产,形成了稳定的社会网络。
这种社会结构为徽州传统聚落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强大的凝聚力。
经济状况是徽州传统聚落生成的重要条件。
徽州地区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同时手工业、商业等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为徽州传统聚落提供了物质基础,也带动了人口的增长和社会进步。
目前,针对徽州传统聚落生成环境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学者们从历史学、文化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角度对徽州传统聚落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既有定性分析也有定量研究,包括文献整理、口述史调查、GIS技术应用等。
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了解徽州传统聚落的生成环境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然而,现有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部分研究过于侧重于某一方面,如自然环境、人文因素或社会经济等,而缺乏对徽州传统聚落生成环境的整体性把握。
关于古徽州地区徽派建筑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古徽州地区徽派建筑文化的调查报告人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而一个地方的地理环境,人文风俗等又孕育一方建筑,像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等等,可以说,建筑是研究一个地方风俗文化的不可忽视的着手点。
根据老师要求,我选择对古徽州地区的徽派建筑文化展开调查研究活动。
一:调查背景及动机徽州,古称新安,自秦置郡县以来,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
而这里所说的古徽州地区主要包括现今的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等等,在古徽州大地上,明、清古居民建筑总计7000栋,明清古村落大致有100多处。
可以说,只要一提起关于古徽州的风俗文化则其极具有特色的徽派建筑则是不得不提的。
说到徽派建筑则就不得不溯本逐源了。
徽州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虽然山奇水秀,气候湿润温暖,物产丰富,但土地有限,村落密集度大,农民生活困难。
而古徽州又盛产木材、茶叶、蚕丝。
因此,生活逼迫得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求衣食于四方”,到外边去发展。
一些人从经营木材、茶叶、蚕丝、米发展到经营盐,很快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富户。
这些徽商致富以后,为光宗耀祖,显赫一方,于是大兴土木,扩建庄园。
也就是这些著名的徽商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徽州民居,进而逐渐发展直至成为一极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
二:问题的提出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
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堂、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
在徽州地区现今尚有大量徽派古建遗存,散落在徽州大大小小的村落中,吸引着海内外无数的游客纷至沓来。
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是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砖雕、石雕、木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社会学视域下徽州民居的文化影响研究
社会学视域下徽州民居的文化影响研究徽州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杰作,其独特的文化风格和建筑特色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徽州民居不仅是建筑物,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是徽州地区社会发展和历史演变的产物。
通过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探讨徽州民居的文化影响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课题。
一、徽州民居的特点徽州位于安徽省的南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徽州民居是徽派建筑的代表作品,其在建筑风格、布局结构、装饰艺术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徽州民居的建筑风格兼具了南方吊脚楼和北方四合院的特点,建筑结构主要以木材为主,并且在屋顶、门窗、雕花等方面都有精美的装饰,显示出浓厚的地方特色。
徽州民居在布局结构上也有着严格的规划。
一般来说,徽州民居采用“三进四落五天井”的结构,院落之间错落有致,形成了完整的建筑体系。
在传统的徽州民居中,还会有各种以文化、历史、神话为主题的砖雕和木雕装饰,这些装饰艺术不仅丰富了建筑物的形式,更在文化上具有独特的意义。
二、徽州民居的文化影响1. 社会结构和家族观念在徽州民居的布局和结构中,体现了徽州人独特的社会结构和家族观念。
徽州民居一般由“三进四落五天井”组成,每个院落都有特定的功能,家族中的不同成员居住在不同的院落之中。
在这样的布局下,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家族观念,家族里的长幼尊卑有序,家族成员之间互相尊敬和关爱,这种社会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徽州地区的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
2. 文化传承和宗族观念徽州地区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古城,历史上曾经是徽文化的发祥地,徽州民居作为徽派建筑的代表,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宗族观念。
徽州民居中的砖雕、木雕等装饰艺术,常常以家族宗谱、历史人物和神话故事为主题,这些装饰艺术不仅是对徽州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宗族观念和传统价值观念的体现。
通过这些装饰艺术,徽州人对家族的传统和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使得徽州民居成为了文化传承和宗族观念的载体。
3. 社会规范和风俗习惯徽州民居中的建筑结构和装饰艺术,既体现了徽州人的社会规范和风俗习惯,也对徽州地区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徽州聚落研究及其对当代小区建设的启示的开题报告
古徽州聚落研究及其对当代小区建设的启示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古徽州聚落是中国安徽省的一个传统聚落,它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精致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并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镇化的推进,徽州聚落的保护与开发已成为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
然而,在不断变化的城市生活中,徽州聚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正在渐渐消失,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护徽州聚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成为了当代建筑师和设计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古徽州聚落的研究,探讨其文化和历史价值,分析其建筑特点及其与当代小区建设的关系,以期为当代小区建设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二、研究内容:
1、徽州聚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及其保护现状。
2、徽州聚落的建筑特点及其空间结构。
3、当代小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4、借鉴古徽州聚落建筑特点,探讨其在当代小区建设中的运用和保护。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考察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对古徽州聚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建筑特点等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其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徽州聚落进行实地考察,通过测量、拍照、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更加具体和详细的数据和信息;最后,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和比较,提出借鉴古徽州聚落建筑特点的建议和措施。
四、预期结果:
通过对古徽州聚落的研究,本研究将探讨其文化和历史价值,分析其建筑特点及其与当代小区建设的关系,并提出借鉴古徽州聚落建筑特点的建议和措施,为当代小区建设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徽州传统聚落的仿生性研究
徽州传统聚落的仿生性研究摘要:本文从仿生的角度对徽州聚落进行探讨。
拟从辩证、科学的角度分析其规划布局中仿生性利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反映古人“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关键词:徽州聚落仿生“道法自然”是古代道家老子的哲学思想,然而在古代传统聚落的规划上也有得以应用。
明清以来,徽商遍及全国各地,俗有“无徽不成镇”之说法,反映当时经济和文化水平的徽州民居建筑风格,在我国古代文化发展过程中也具有独特的意义和地位。
本文拟从仿生角度对徽州聚落进行探讨,尝试发掘其仿生性的生态意义。
1.仿生思想概况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都一直在模仿自然和适应自然,而到1960年美国第一届仿生学研讨会在美国俄亥俄州召开才标志着系统的仿生学的诞生。
从古代的聚落布局到现代的城市规划都有着很多运用到仿生思想的的实例。
向自然学习,以仿生的思想来指导人们的建造活动便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仿生学是以生物体的功能组织和形象构成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
并将其指导和丰富人类的建造活动,以求优化人类的居住环境。
仿生思想在规划布局上的的研究课题有功能结构、构图、建筑生态、建筑环境等等。
仿生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建筑生态,无论是建筑体还是建筑群以及区域规划合理地利用仿生的设计手法可以取得一定的生态效果。
2.徽州聚落概况聚落是人类居住的生活的场所。
它是在一定的区域经过一定历史时期渐渐发展形成的,包括了建筑,人文,自然条件,场所等因素。
不同的地域决定了聚落的地域性,而不同地域的聚落布局反映出设计者的智慧和价值观,这也正是聚落的特色所在。
徽州古村落保存得比较完整是我国传统聚落中的宝贵遗产。
它在聚落的选址布局,空间营造,景观组织等方面都极具特色。
春秋时期,徽州地域先后分归吴、越、楚。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徽州聚落逐渐形成。
外来的中原四合院平房与当地的干栏式建筑相融合渐渐形成了后来的徽州民居建筑形制。
徽州村落在其统一的建筑形态下通过建筑体的不同组合、排列形成多样、流动的聚落形态。
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
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一、本文概述徽派古民居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风格和韵味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文化特征。
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包括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以及这些特征在徽派建筑中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通过对徽派古民居建筑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美学价值,还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阐述,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进一步推动对徽派建筑及其背后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二、徽派古民居建筑的起源与发展徽派古民居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其起源与发展深受地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徽派建筑的源头可追溯至宋代,那时的徽州地区(今安徽黄山市一带)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吸引了大量外来移民。
这些移民带来了各地的建筑风格和技术,与徽州本土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形式。
随着明清两代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徽商成为了全国知名的商帮,他们积累了大量财富,并开始在家乡兴建豪华住宅。
这些住宅不仅体现了徽商的经济实力,更展现了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与执着。
在这一时期,徽派建筑逐渐成熟,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体系。
徽派古民居建筑的显著特征包括白墙黛瓦、马头墙、砖雕、木雕等,这些元素不仅是建筑美学的表现,更是徽州地域文化的象征。
白墙黛瓦的色调简洁明快,体现了徽州人民朴素、纯净的审美追求;马头墙则象征着徽商“马到成功”的愿景,同时也具有防火防盗的实用功能;砖雕、木雕等装饰艺术则展现了徽州工匠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徽派古民居建筑的起源与发展与徽州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它不仅是徽州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更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天,徽派建筑已成为一种文化遗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保护。
三、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徽派古民居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流派,其地域文化特征鲜明而独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州传统民居聚落文化研究
摘要:了解我国古村落研究发展历程,针对中国传统民居村落进行文化研究,
选取徽州地区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在地域历史地理条件下分析了其传统聚落的
文化渊源与发展特征。
挖掘地域性聚落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精髓,探索在创作新
建筑创作中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古村落;徽州;宏村文化渊源
1、我国古村落研究发展历程
对于民居村落的关注和研究,我国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而真
正对古村落的研究始于90年代,学术研究主要是从对传统民居的研究方面展开的。
30年代,我国老一辈建筑学家刘敦桢先生即从事于民居建筑的研究,并著有《中国民居概说》一书。
因限于当时的条件,虽冠以中国二字,但实际论及的范
围依然只限于少数地区。
与“官式”建筑不同的是,民居建筑散落于全国各地,相
当大的一部分处于穷乡僻壤的地方,这也是目前民居保存较完整的重要原因。
当
时由乡民自建的,没有任何的文字记载可考证,只有通过大量的“发掘”获得第一
手的资料,加以研究归类,从而概括出民居建筑的典型模式,如北京的四合院、
福建的土楼、云南的一颗印等,这为以后的聚落研究奠定了基础。
70年代后期,对传统民居的研究进展极快,并获得了显著的成果,1994年出版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等一系列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民居。
2、徽州古村落历史来历与自然环境条件
“徽州”是一个历史地理概念,其历史悠久,秦汉时即置县,一府六邑格局一
直维系到 19 世纪中叶。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当中,宏村以其独特的魅力,被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徽州就其空间地域而言,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其地形地貌以山地丘
林为主,间以少量的盆地。
清代顾炎武曾记载道:“徽之为郡在山岭川谷崎岖之间,徽之四境;东有大鄣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扼。
很多北方望族为避战乱,举族前往徽州,隐居避难于此。
封闭的地理环境、不便
的陆路条件和安定的社会环境,为徽州地区形成相对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氛围
提供了物质依托。
另一方面境内的天然水系四通八达——东面有新安江、武强水
汇入钱塘江共赴东海;东南面有马金水流经浙江金兰盆地;南面有阊江、婺水向
西转折进入鄱阳湖;西面有秋浦湖,北面有青弋江、水阳江一同注入长江——由
于山峦错乱,徽州的河流一般较小,河床窄,流速快,弯道多,加上水位随季
候的变换、季节涨落较大,使其水运条件不够优越。
但相对其闭塞的陆路交通,
快捷而便利的水陆交通成为徽州人作贾经商的生命线,促进了徽州与沿河的其它
地区的物质和文化交流,并使徽州在明清时期达到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
徽州自然环境适宜村落的形成和发展。
徽州四周方山环绕,万山之间分布着
一系列的山间盆地和山间谷地。
山间盆地以地处徽州中部休宁歙县盆积面积最大,新安江以及主要支流流经盆地中部,河流两侧阶地为村落发育的理想之地。
新安江、阊江等河流拥有数百上千条支流,大多数支流都与山间谷地相伴,有河流、
溪水发育的山间谷地同样有利于村落的形成与发展。
3、宏村聚落空间分析
古宏村人规划、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是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
巍峨苍翠的雷岗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庞大
的牛躯。
引清泉为“牛肠”,经村流入被称为“牛胃”的月塘后,经过滤流向村外被
称作是"牛肚"的南湖。
人们还在绕村的河溪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
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
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
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
全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 140 余幢,古朴典雅,意趣横生。
“承志堂”富丽堂皇,精雕细刻,可谓皖南古民居之最;南湖书院的亭
台楼阁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深具传统徽派建筑风格;敬修堂、东贤堂、三立堂、叙仁堂,或气度恢弘,或朴实端庄,再加上村中的参天古木、民居墙头的青藤老树,庭中的百年牡丹,真可谓是步步入景,处处堪画,同时也反映了悠久历史所
留下的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
宏村,整个徽州古村落环境及景观的特色,是徽商与文人官僚阶层生活需要
及审美情趣的综合反映。
明清时期徽商兴盛,宏村汪氏家族由于世代信奉耕读并举,亦儒亦商,官商结合,经后来历代不断的努力扩建村落,形成了目前的建筑
分布形态。
宏村的建筑类型分为三类:书院祠堂、水景绿地和民居。
在南湖北畔
有南湖书院,高大宏伟、庄严宽敞,是一所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古代书院。
月
沼边有汪氏总祠“乐叙堂”,是汪氏族人祭祖和庆典聚会的场所。
水景绿地有南湖、月沼、水圳组成。
民居建筑风格鲜明,形成独特的空间形态。
其中以承志堂、乐
贤堂、德义堂、碧园为代表。
古村落宏村的空间结构尽管在形式上多变,但从本
质上看,有一定的组织规律和模式。
可以看到,古村落形态不是任何一个单纯因
素作用的结果,而是相互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中国古老哲学的最基本的命题“天人合一”观念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
宏村当然也是,月沼、南湖、水口这些典型的村落空间便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实写照。
4、徽州民居聚落的文化渊源研究
在徽州,大凡较大的村落,均为一大宗族聚居之地。
追溯这些宗族的祖先,
大多是中原世族因战乱,迁徙而来。
东汉末年,西晋东渡,唐末黄巢起义,北宋
南移都出现了几次移民高潮,徽州成为北方强大宗族求生避难的“桃花源”村落均
以族姓为单位团聚在自己始祖或迁祖为中心的区域内,形成了严密的宗族观念,
宗祠是村中的结构因素。
同一姓氏的直系亲属,围绕自己的家祠建造住宅,而家祠
的建筑则围绕在支祠周围,支祠建筑簇拥在宗祠周围,宗祠为总祠。
因此在各个
村落中,最宏丽的建筑就是宗祠。
这种结构,组成了村落的基本部分,体现了宗
法制度的多层次关系,因此,在徽州“扩祠宇敬宗睦族,立牌坊传世显荣”极为盛行。
宗祠,牌坊在村落中处处可见,为其他地区所不常见,和古民居一起,被誉为徽
州古建筑“三绝”。
就宗族文化而言,徽州宗族制度是从中原移植过来的,系正宗传承。
古老的
宗法制,虽然几经改变其形式和内容,以适应社会变迁的需要,但前后依然有一
脉相承的关系。
徽州在迁移之前,宗法组织严密,系有系统的谱牒,门第森严;
移住徽州后,依然保持原来的宗族组织。
他们聚族而居,尊祖敬宗,崇尚孝道,
讲究门第,以家事的不凡而自诩。
他们撰写家法以垂训后代,力图保存和发扬其
传统的家风。
凡此种种,旨在维护和强固原有的宗法制。
宋代以来,程朱理学对其故乡徽州的影响尤其深远。
通过程朱理学的熏陶,
宗族理论被提到“天理”的高度。
他所创新的理学,是宋儒对前代儒学的修正和发展,它有别于汉代的天人学、魏晋的玄学和隋唐的佛学。
朱熹生前被贬,但死后
其思想却被元明清皇朝钦定为正统。
程朱理学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流,使其开
创的“新安理学”影响越加深远,渗透到徽州社会、政教、风格等各方面。
明中叶勃兴的徽商,其势力伸展于中华各地,尤以江南地区和运河南岸的淮扬、临清等地为其商业基地,作为海洋商人的代表与代表内陆商人的晋商共占商
界之鳌头。
徽州文化因受宗教与商业氛围的侵染而留下深刻的烙印。
5、文化意义
我国传统聚落的空间营造与规划设计,最终体现的还是人文气息。
传统聚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根基,其文化意蕴、人文体征体现在传统聚落的方方面面。
传
统聚落的营建以自然为意象,使聚落空间寓意人文思想。
中国传统聚落是全体人
民的共同产物,蕴含地域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和人生经验。
在当代的城市居住空
间建设中,有意识的从传统中挖掘精髓,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居住的真谛,建设具
有更好稳定性和适应性的居住社区。
参考文献:
[1]单德启,从典型案例出发,但科学研究不止于案例——徽州传统民居聚落
和新徽派建筑科研典型案例的思考,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0/2013;
[2]张棋胡莹,传统聚落文化的保护、更新与再生,新建筑论坛,5/2007;
[3]程晖汪坚强,“徽州传统民居聚落空间观探析”,《小城镇建设》,4/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