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保障机制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体制保障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体制保障
姚 绍学 赵 杰 。
( 河北省财政厅预算处 , 1 河北 石家庄 0 06 1 5 05 ) ( 河北经贸大学 2 0 级财政学研究生, 2 07 河北 石家庄 0 0 6 ) 50 1
一
三、 实现 公 共 服务 均 等 化 的财 政 体 制保 障 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必须要有相应的财政体带 障。因 髁 『
、
此要从我国国情 出发 ,建立健全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 适应的 公共服务体系, 完善并规范转移 支付 制度 , 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 建设 . 立符合本国、 建 本区域特点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模式。 第一, 统筹规 划, 重点突破 , 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 共服务 体系。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必须考虑优先次序 , 实现重点突破 。 在 现 阶段, 按照逐步形成惠及 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 系的要求 , 既不断 增加 公共服 务的总量 , 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 向社 又要着力优 化 公共服 务的结构和布局。要 以发展社 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 为重 点。 优化公共资源配置 , 注重向农村 、 基层 、 欠发达地区倾斜 , 逐步形 成 惠及全民 的基本公共服 务体 系。这是为解决 我国基本公共服 务总 量 不足和在城 乡、区域 之间分配严重不均衡 问题而提出的目标和举
中 图 分 类号 :8 04 1 文献 标 识 码 : F 1 5 A
摘要 :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在基本的公共服务领域应该尽可能地使每个社会成 员享有 同样 的权 利, 享受大体相等的结果。 要实现基本公 共服务均等化 , 需要建 立相应的公共服 务制度 、 规范转移 支付制度 、 建立服务型政府等 , 通过财政体制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的改革 : 关键词 :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转移支付 ; 务型政府 服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责任与对策浅析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责任与对策浅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在服务领域中通过公共财政进行资源配置,保障全体公民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享有。
财政责任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
一、财政责任1.财政资金保障。
政府应当在财政预算中安排足够的基本公共服务资金,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合理地分配到各个服务领域和地区。
2.地方政府责任。
地方政府应当依照实际情况,结合经济、社会和财政发展水平,在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下,采取差异化的分配方式,根据各地区自然条件、人口规模、财力水平等因素进行合理分配。
3.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水平提高等方面增加投入,使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
4.监督责任。
政府部门需要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对不平等化现象进行整治和制度改革。
二、对策1.建立绩效评估制度。
政府应当从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服务质量和投资效益等方面建立绩效评估制度,优化资金使用方式和服务提供方式。
2.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政府应当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协调。
3.加强政策协调。
政府应当加强教育、卫生、社保等部门之间的协调,实现政策的统一性和协调性,避免出现政策残缺、流于形式等问题。
4.激励地方政府。
政府可以通过激励机制,对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地方政府进行表扬和奖励,激发地方政府的服务意识和主动性。
总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任务,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发挥各自的力量和责任,才能达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制度研究
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制度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和研究公共财政制度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的重要手段,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公共财政制度作为政府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其优化和完善对于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至关重要。
本文首先将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现状及其成因,探讨公共财政制度在其中的作用。
接着,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了解当前学术界对于该问题的研究现状和趋势,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随后,本文将重点分析公共财政制度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机制。
从公共财政制度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强财政监督管理等方式,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同时,还将分析当前公共财政制度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这些问题和不足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产生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提出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制度优化建议。
针对当前公共财政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和政策建议。
还将对优化后的公共财政制度进行预期效果分析,评估其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促进作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其理论基础主要源自公共财政学、公共管理学以及社会公平与正义理论。
公共财政学的核心在于政府如何通过财政支出和税收等手段,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
公共管理学则强调政府在服务提供中的角色和责任,特别是在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方面的作用。
社会公平与正义理论则提供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伦理基础和价值支撑,强调政府应确保所有公民都能享受到基本且均等的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政策探讨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政策探讨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和丰硕成果。
但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不均的现象,城乡差别、地区差别依旧存在。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全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以人为本”和“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不断优化财政资源,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保障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的有效供给,通过精准施策努力实现全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一体化;财政政策引言财政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命脉,体现着国家建设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大物薄,资源禀赋特殊,长期以来在民生层面存在两极分化态势,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依然存在很大差距[1]。
在此背景下,党中央提出要通过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发展理念提上议事日程,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国家战略发展目标。
因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指引和遵循,是全民共同富裕的最终落脚点。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及内涵理解(一)基本概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国家在治理、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基于公平正义原则,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务。
基本要素在于不分民族、地域和户籍制度的限制,全体社会成员在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中能享受到最基本的均等服务产品,包括居住环境改善、公平接受教育、医疗保障、特困救助、就业创业、适龄退休保障等方面。
(二)内涵理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共同富裕”的内涵与外延[2],追求的是在基本公共服务内容不断丰富完善的基础上,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都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富民强体现的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统一的全面富裕,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浅谈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平衡的财政政策
浅谈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平衡的财政政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平衡是指在城乡相对均衡的条件下,促进城乡居民公共服务需求的基本满足。
其实现的条件之一是财政投入的合理分配和补充,因此财政政策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平衡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差异城乡居民在生活水平、教育水平、医疗健康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也不相同。
以教育为例,城市居民在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上要明显优于农村居民;在医疗方面,城市市民拥有更丰富的医疗资源,而农民则有较大的医疗困难。
这些差异导致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和提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平衡得到了很大的挑战。
财政政策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平衡的影响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利用财政资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调整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方向、速度和结构的政策。
财政政策作为政府的经济工具之一,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平衡产生了直接和重要的影响。
增加财政投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平衡的关键是平衡财政投入。
对于农村地区,因其经济总量小,财政收入有限,在提供城市化生活水平下的基本公共服务上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
同时,政府还需要完善城市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增加城市地区的财政投入。
通过加大对城乡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可以缩小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提高城乡公平度。
财政转移支付财政转移支付是指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之间、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之间等不同地区之间财政资金的转移,旨在促进地方发展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对于农村地区,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将财政资金投入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中,缩小城乡地区的财政投入差距,提高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资金平衡机制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平衡的另一个重要策略是建立资金平衡机制。
政府应针对城乡地区的不同情况,实行差异化的财政政策,通过资金平衡机制,将不同的财政投入进行合理分配,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平衡。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保障机制与模式探索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保障机制与模式探索摘要:财政保障机制与模式创新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环节。
经济新常态下财政增速下滑将给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带来挑战。
当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普遍存在投入总量不足和结构性问题,区域、城乡、人群保障不均,财政投入效率不高。
本文基于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浦东新区的实证分析,建议通过明确和细化基本公共服务类别和项目,鼓励政府保障向政府购买转变,分类确定基本公共服务财政分担机制,培育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组织供给主体等方式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保障机制与模式探索的改革。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保障机制;浦东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成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解决民生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体现社会公平的迫切需要。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建立在稳固的财政保障基础之上,但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政府财政增速放缓的态势将影响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的财政供给能力。
为此,上海市浦东新区在“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理念下,就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保障与预算体制,加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政策引导和实事项目建设,培育社会组织,搭建基本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政府购买基本公共服务新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1]作为上海市面积最大、人口导入最快、区域内部城乡差异最大的区域,浦东新区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保障机制与模式的探索不仅在上海具有代表性,对国内其他地区也有启示意义。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保障机制与模式探索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作为当前深化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
从理论上来讲,政府职能的变迁影响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发展。
在政府职能以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为主导的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将从经济目标主导下的城乡二元特征转变为结构体系不断完善的综合性改革。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体制保障与财政政策支持探析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体制保障与财政政策支持探析(doc 48页)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研究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推进甘肃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保障机制研究班级形式:2008级在职大集中班学员姓名:祁建邦学科专业:国民经济学导师姓名、职称:刘进军教授论文工作起止时间:2010年10月—2011年5月【内容摘要】党的十七大明确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一项基本目标和重要任务。
当前,我国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方面不仅数量不足且分配严重不均衡,均等化进程缓慢,非均等化的态势不断扩大,这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就甘肃省而言,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近几年财政收支规模大幅增加,全省农业、教育、社保就业、医疗卫生等重点支出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但总体来看,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仍然较低,省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也存在一定差异。
为此,研究如何完善财政保障机制,以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显得十分迫切。
本论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财政体制、财政制度、财政政策、财政监管等财政机制保障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系。
同时,从甘肃省实际出发,通过相关财政指标的分析,总结了甘肃目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保障现状及存在的有关问题,重点探讨了甘肃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的财政体制、政策和制度等财政保障机制方面的约束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保障机制的具体改革建议。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努力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总量。
促进经济发展,培植壮大财源,增强财政经济基础。
支持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支持培育发展“六大行动计划”,推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大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积极开展省属商贸流通、建筑、旅游、供销等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工作,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二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科学界定各级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责任,适当调整和规范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划分;合理划分省以下政府间经济社会事务管理责权与民间经济活动范围,明确事权配置,进一步完善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
论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政策
论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政策在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中,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政策是可持续
发展的基础和核心。
首先,财政政策应加快城乡财政投入平衡度,确保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建立健全城乡财政支出衔接机制,刚性地把城市配置的资金大部分用
于城乡一体化发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落实城乡财政联动分工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和补贴力度。
此外,财政政策应加强城乡财政供给保障,进一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
服务质量。
加强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投入,积极推动基本
医疗、基本教育、社会福利、社区共建共治等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以期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最后,财政政策应健全城乡财政落实机制,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
等化落实。
建立财政返还制度,加大城乡财政分配力度,建立支出责任追
究机制,确保财政拨款上经济用尽,促进财政资金到位、完整运行;建立
城乡公共服务质量考核机制,督促财政资金有效利用,提高城乡基本公共
服务质量。
浅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保障机制
浅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其财政保障机制摘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民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全体公民平等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前提。
本文主要讨论基本公共服务的类型和范围,并分析了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现状以及从财政保障机制角度,我们应该如何更好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类型范围财政保障机制均等化随着我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民生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政府保障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目标。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民生优先,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指出,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上对基本公共服务的类型和范围及均等化的含义和检测指标进行探讨并从财政保障的角度来分析如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一、基本公共服务的类型与范围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主导提供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相适应,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务。
但是对于什么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哪些应该是政府提供的,社会各界见仁见智。
从经济学理论和具体实践来看,人们对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界定及政府责任有两种不同的思路。
一是从产品属性来说,即凡是满足人们的公共需求,具有“公共品”性质的产品和服务就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我们把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可分为三大类型: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及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混合产品。
公共产品是那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因为其“无利可图”难以由市场和社会提供和保障,只能由政府来承担。
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研究
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研究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研究公共服务是国家为民众提供的一系列基本服务,如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
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在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之间,公共服务的投入、质量、覆盖范围都能够达到平等的状态。
在我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任务,需要充分运用公共财政手段来推动。
公共财政是国家收入、支出、债务等进行管理的财政系统,其主要目标是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公共财政起着重要的调节和保障作用。
首先,公共财政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投入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差异性需要得到有效的弥补,财政投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政府可以适当增加财政支出,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
例如,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投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其次,公共财政可以通过完善税收制度来调节财富分配,进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我国税制改革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应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逐步增加对高收入人群的税收负担,同时减轻低收入人群的税收压力。
这样做有助于优化财富分配,使得基本公共服务能够覆盖到所有人,并且质量得到提高。
此外,公共财政还可以通过建立综合性的社会保障体系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社会保障是对特定社会群体进行保障的一种机制,可以提供各种形式的保障,如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进而确保他们能够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
政府可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减轻民众的经济负担,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
最后,公共财政还可以通过加强监管和绩效评估来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在公共财政的支出过程中,应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确保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定期进行绩效评估,对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服务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改进和调整,确保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得到有效实施。
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保障机制研究
是义务教育财政保 障的均等化 ,包括义务教育财政 优 质教 育 资源 的需 求 1益 增 长 ,人 民群众 1益增 长 3 3 经费 投入 支 出规模 、 中央 和地 方 义务教 育 财政 支 出 的优 质教育 资 源需 求 与我 国优 质 教育 资 源 的短 缺之 职责分工 、 城乡义务教育财政经费 、 区域义务教育财 间的 矛盾 成 为 当前 一个 时期 我 国教育 基 本公 共 服务 政经 费 的支 出是否 大体 平 衡 ,公 共财 政是 否 为义 务 领域 的 突 出矛 盾 。 论 是 在城 乡 , 是在 不 同 区域 , 不 还 教育均等化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这是实现教育基 人们 对教 育基 本 公共 服 务 的总需 求 1益增 加 ,对 教 3
教 育 基本 公共 服 务 均 等化 主要 表现 为 义务 教 育 改 革开 放 3 O多年 以来 , 民群众 的生 活 水平 1 人 3 在城 乡、 区域 、 际 之 间 的 均衡 发 展 , 重 要 标 志便 益 提高 , 校 其 义务教 育普 及基 本 完成 后 , 大社 会 成 员对 广
一
、
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的内涵
共 服务 均 等化 则是 指全 体 公 民在 享受 基 本公 共 服务 权 过 于集 中在 中央 , 权 过 于下 放 到地方 , 事 地方 没有
时 的机 会 、 则 和结 果 大 体 均 等 。 原 在我 国现 阶 段 , 基 正 常 的融资 渠道 去完 成 大量 的事 务 , 权 、 权不 对 事 财
第3 2卷第 3 期
21 0 2年 9月
西 北工业 大 学学 报( 会科 学版 ) 社
J UR L O R HWE T N P L T C O NA F NO T S ER O Y E HN1 A N VE s 1Y C L u l R ,_ I !! ! 望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思考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思考摘要:目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问题日益突出,并且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公平和稳定的重大因素,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解决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问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财政作为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手段,大有可为。
本文主要从财政视角对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进行探讨,首先分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阐述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对均等的意义,继而指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的现状及实现均等化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系列财政对策。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我国经济均衡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重大现实意义。
财税改革应向着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方向努力,因此,完善公共财政制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对社会薄弱环节的投入,平抑社会差距,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财政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公共服务体系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为主要任务、以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基本目标的制度体系[1]。
基本公共服务体制的均等化就是政府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务。
范围上,它涉及教育、文化、公共基础设施等领域;性质上,它涉及公平与效率的权衡、均等化的界定等问题。
(一)公共服务涉及的领域温家宝总理指出:“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公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提供保障而创造条件,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①因此,公共服务涉及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社会保障、就业、公共基础设施等领域,这些公共服务可以分为社会性公共服务和经济性公共服务。
社会性公共服务是指涉及民生的、与社会福利水平息息相关的服务,如教育、文化、卫生等,而经济性公共服务主要是指一些基础设施如道路交通、桥梁的提供。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体制保障与财政政策支持探析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体制保障与财政政策支持探析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财政体制的保障和财政政策的支持。
首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财政体制的保障。
财政体制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保障机制。
我国财政体制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地方财政收入不足,地区之间的财政收入分配不均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基本公共服务在不同地区的供给水平不平衡。
因此,财政体制的改革应当进一步加强,以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其次,财政政策的支持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运用财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和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方法。
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供支持。
首先,可以提高政府财政投入,增加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量。
例如,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入,提高全民的受教育、健康水平和社会保障待遇。
其次,可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现财政资源的均衡分配。
财政转移支付可以将富余地区的财政资源转移到贫困地区,从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再次,可以加大公共财政支出的透明度和公开度,增强社会监督作用,确保财政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最后,可以通过减税等方式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
通过减税等措施,可以鼓励企业和个人增加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多方共赢。
综上所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需要财政体制的保障和财政政策的支持。
财政体制的改革应当加强,以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提高政府财政投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公共财政支出透明度和公开度、减税等方式提供支持。
只有通过财政体制的保障和财政政策的支持,才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促进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在国家制定的一定目标和标准下,不论地区、职业、收入等因素的差异,为所有公民提供相同质量和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
浅谈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平衡的财政政策
浅谈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平衡的财政政策引言城乡发展不平衡是中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由于历史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资源配置的失衡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
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平衡是实现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关键之一。
财政政策作为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浅谈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平衡的财政政策。
1. 财政政策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支出、征税和债务等方式来调节经济运行和实现经济社会目标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的目标包括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增长、改善社会福利等。
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平衡方面,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投入,调动社会资源,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减少城乡差距。
2. 城乡差距与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差距包括经济发展差距、收入差距、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等。
而基本公共服务是指政府通过提供的基本公共设施和服务,解决居民的基本需求,保障社会公平和公正。
城乡差距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城市人口普遍享受着较高质量的基本公共服务,而农村地区则存在基础设施滞后、医疗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
3. 财政政策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平衡中的作用财政政策在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资金投入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例如,在农村地区加大教育、医疗、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增加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质量,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3.2 财政转移支付财政政策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将一部分财政资源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地区,用于改善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提供额外的资金支持和保障,促进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
3.3 税收政策财政政策还可以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实现负担的公平分担。
例如,在农村地区减免农业税,降低居民负担,提高农村地区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论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政策
论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政策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乡经济的加快接轨,城乡的财政政策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城乡财政政策必须加以重视,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更好地实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一、财政政策中心是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它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设置税收激励措施和控制财政赤字等方式,来促进社会经济和社会公平发展。
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财政政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只有通过完善财政政策,才能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二、完善财政政策助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1、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专项资金。
为了有效支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落实,政府应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专项建设和改善。
2、财政补贴政策。
政府可以考虑在定向补贴政策上下功夫,在预算分配和支出上单独划拨资金用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的项目,特别是对欠发达的贫困地区的投资。
3、实施健全的税收优惠政策。
政府可以加大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投资者的税收优惠,以及构建鼓励各级政府和社会资本投资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
三、深化财政改革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政策是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但也不能忽视财政改革。
因此,政府应当深化财政改革,优化财政政策,调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投资积极性,通过财政政策实施可持续性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综上所述,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政策可以说是政府实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的最有效手段,政府要通过加强财政政策管理和深化财政改革,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
完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入发 展 型阶段 , 民 的消 费 支 出主 要满 足 发 展 型 居 需 各
的供给力度 , 由于政府转型的滞后 , 但 公共产品的 供给效率不高等原 因, 公共产品供给没有及 时跟 上广 大社 会成 员对 自身 发展 需求 的快 速增 长 。 与
一
、
财 政投 入 保 障机 制与 推 进基 本 公 共 服 务
均等化 不相 适应
1 财政公 共 产 品供 给 与基本 公共 服务 需 求 不 .
相适应
按 照联合 国粮农 组织 判定 发展 阶段 的一 般 标 准, 当恩 格 尔 系 数低 于 5 % 时 , 国将 由生 存 型 0 一 向发展 型 阶段 转 变 , 民对 公共 产 品 的需 求 日益 居 增加 , 政府 公共 服 务 支 出在 政 府支 出 中 的 比重 呈 逐步 上升趋 势 。无论 从 经济 发展 水平 还是 从 消 费
国家“ 十二 五 ” 划 明确 提 出 , “ 步 完 善 规 要 逐 符合国情、 比较完整 、 覆盖城乡、 可持续 的基本公 共服务体系” 列 出了“ , 十二五” 期间基本公共服 务 的范 围和 重 点 , 提 出要 通 过 “ 善 公 共 财 政 并 完 制度 , 提高 政 府保 障能 力 , 步缩 小城 乡 区域 间人 逐 民生 活水平 和公 共 服 务 差 距 , 推进 基 本 公 共 服 务 均等 化 ” 。基 本 公 共 服 务 均 等 化 的 实 施 与 推 进 , 本质 就是 财政 体 系建 设 问 题 , 立合 理 的财 政 投 建
I pr v m e fFi n i lI v s e a a t e M e ha im o Pr mo e m o e nto na c a n e  ̄ ntGu r n e c n s t o t t e Eq a ia i n fBa i h u lz to o sc Pub i e v c s lc S r i e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政府财政责任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政府财政责任【摘要】在现代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政府财政责任是一个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本文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政府财政责任的重要性、现状、政府财政责任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的作用、政府财政责任的履行方式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政府财政责任的挑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通过分析这些问题,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政府财政责任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指导政府更好地履行财政责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在实践中,政府应当积极采取措施,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确保每个公民都能享有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府财政责任、重要性、现状、作用、履行方式、挑战。
1. 引言1.1 引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政府财政责任是现代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议题,它不仅关乎着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实现,也直接影响着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福祉。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意味着所有公民都能够平等地获得充足、优质的基本公共服务,无论其所处的地域、社会经济地位、文化背景等因素。
政府财政责任则是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得到有效实施的关键。
政府需要通过合理的财政政策和财政支出来保障所有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这既是政府的法定责任,也是对人民的承诺。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政府财政责任密不可分,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一个公正、包容的社会。
只有政府充分履行其财政责任,才能真正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共同繁荣。
在接下来的我们将深入探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政府财政责任的作用、履行方式以及面临的挑战。
愿我们的探讨能为推动社会公平进步、促进国家繁荣发展贡献一些许力量。
2. 正文2.1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政府财政责任的重要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政府财政责任密切相关,具有重要意义。
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基础。
只有通过保障每个公民都能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才能有效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增进社会和谐。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目标与制度保障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目标与制度保障项继权【摘要】:基本公共服务是一个社会 人们生存和发展必需的基本条件,是一个社会非由政府提供不能有效满足和充分保障的基本福利水准。
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是人们基本的权利。
当前我国基本公共 服务存在明显的非均等化,最突出地表现在公共服务的资源占有不均、消费水平不均及二元化体制及权益不均。
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不仅是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 务,更重要的是确保人们平等地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合理分摊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建立服务均衡导向的财政投入机 制,深化公共服务部门及事业单位改革,构建覆盖全民、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关键词】: 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 公共产品 财政投入 社会保障 不同地区 最低生活保障 公共服务体制 义务教育 制度保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扩大公共服务,并将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作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们共同分享发展成果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
如何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当前我国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和目标之一。
一、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与类型作为公共权力机关,向国民提供均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然而,对于什么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哪些应该是政府应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及如何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等等,人们对此并没有一致的看法。
从理论和实践来看,人们对于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的认定及政府责任的确定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从产品的属性的角度来划分,即凡是满足人们的公共需求、具有“公共品”性质的产品和服务就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按照经济学的分析,人们需求的产品分为三大类型:“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及介于公共与私人之间的“混合产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其财政保障机制摘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民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全体公民平等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前提。
本文主要讨论基本公共服务的类型和范围,并分析了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现状以及从财政保障机制角度,我们应该如何更好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类型范围财政保障机制均等化随着我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民生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政府保障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目标。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民生优先,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指出,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上对基本公共服务的类型和范围及均等化的含义和检测指标进行探讨并从财政保障的角度来分析如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一、基本公共服务的类型与范围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主导提供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相适应,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务。
但是对于什么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哪些应该是政府提供的,社会各界见仁见智。
从经济学理论和具体实践来看,人们对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界定及政府责任有两种不同的思路。
一是从产品属性来说,即凡是满足人们的公共需求,具有“公共品”性质的产品和服务就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我们把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可分为三大类型: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及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混合产品。
公共产品是那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因为其“无利可图”难以由市场和社会提供和保障,只能由政府来承担。
私人产品是满足个人消费的物品,可以通过市场提供,而混合物品由于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可以由政府和市场、社会共同来提供。
另外一种是根据供求状况来确定政府责任:凡是人们迫切需要而社会和市场做不了、做不好或不愿意提供的产品,应由政府负责提供。
其潜在的逻辑是,无论是否是公共产品,只要是人们必须的而社会和市场不能有效提供的产品,即使是私人产品,也应该由政府来提供。
反之,即使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只要社会和市场愿意并能够提供,政府也可以放手让市场和社会来提供。
如有些私人产品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自然垄断等市场失灵的原因难以由市场来充分提供,这时就需要政府的干预。
这就可以解释政府为什么必须对无助的人们提供救助,必须对医疗价格进行干预以及一些偏远地区的村内道路和设施来提供支持——即使这些服务仅仅服务于个别人和个别乡村。
这两条思路有着不同的出发点和重点:前者强调“只有公共产品才是政府的责任”,而后者则强调“社会和市场不能有效提供的私人产品也应由政府来提供”。
很明显根据后者的思路,政府责任的范围显著扩大了,不仅包括提供传统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也包括一些社会和市场难以有效提供的私人产品和服务。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的需求的多样性和无限性,而政府财力的有限性,面对众多的需求,我们必须根据产品和服务的性质、需求的紧迫性和重要程度以及政府能力来确定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优先顺序。
根据人们需求的公益性程度及对政府依赖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公共服务分为“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
前者是政府必须承担和满足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后者则可以通过政府以外的社会组织或市场来提供。
一般来说,政府是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是非基本社会公共服务的倡导者和参与者,也是整个社会公共服务的规划者和管理者。
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来看,政府界定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不尽相同。
从我国来看,按照国务院关于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家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包括基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基本社会服务、基本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等。
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其检测标准基本公共服务是社会民众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是必须由政府有效提供和充分保障的基本福利水准。
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但是,平等向来是一个存在重大分歧的问题。
从理论上,人们对平等或均等的理解有以下四个标准。
一是结果平等。
强调人们的处境、条件或结果相等,这通常被看做是一种平均主义的理解;二是起点或机会平等。
关注赋予人们具有相等的条件、权利和机会,而非实质的结果,这是一种自由主义的理解;三是能力平等,允许根据能力的不同而获得不同的待遇,如“按劳分配”。
四是需求平等,强调对于不同的需求给予同样的满足才是真正的平等,如“按需分配”。
对上述理论的不同理解会有的不同的政策导向和要求,也会有不同的政策后果。
如按照结果平等,则要求向人们提供并保证人们享受相同的内容和标准的公共服务,但是这样的后果就是平均主义,一律化,与多样化和多层次的需求矛盾;如果按照起点和机会平等,则可能出现实际结果不平等;如按照能力平等,即不同发展水平和条件的人们和地区可以享受不尽相同的公共服务水平,这将进一步承认并扩大现实生活中的公共服务的不平等;而需求平等,则是操作困难比较大。
因此按照上述任何一种标准的政策都不尽如意。
但是,从理论、实践及可操作性的角度来看,根据人们的需求、社会发展和政府能力综合应用上述不同的标准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在任何社会中,都不可能做到完全的结果平等或均等,但是,我们可以要求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即人们生存和发展最基本条件的均等,这不仅是一种生存底线的平等,也是符合机会平等的要求,同时满足最基本的需求平等。
这一标准并不要求各地方公共服务的一律化或绝对平均,同时鼓励有能力的地方在满足人们基本公共服务要求的同时,根据自身的条件向人们提供更优良的公共服务。
因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从最低标准的层面来界定的,即人人都享有不低于他人和社会最低标准的层面来界定的。
这不仅符合平等的基本要求,也符合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原则;同时,它将政府职责限定于满足人们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也使政府提供成为可能。
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国家保证全体公民均等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保证人们生存和发展的起点公平、基础性的服务均等以及人们基本权利的均等。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服务内容和水平的均等化(消费均等和结果均等);二是服务设施、条件及资源占有的均等化(条件均等和起点均等);三是赋予人们相同的权利和机会(机会均等和起点均等),不因其身份的不同而享受不同的待遇。
对于如何检测均等化水平和判断公平的程度,目前公认的有以下三种检测方式:一是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设施和条件进行测量。
如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类型和内容、基本设施的数量和质量、服务的便利性和可及性等客观条件进行测量和评价;二是对基本公共服务公平性满意度的主观测量;三是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均等化程度进行评估。
由于基本公共服务是由政府提供的,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在相当程度上也决定了基本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可用财政投入及其均衡性来评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
但是同上述的平等化和均等的理解一样,不同的检测方式都有各自的局限性。
如单纯的基本公共设施和条件的测量难以把握人们实际满足的程度;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观调查也因人们的认知状况不同而不尽准确;以单纯的财政投入均衡来测量也可能忽视不同地区公共服务的供给成本及由此造成的差别。
因此最理想的检测方式应是一种综合的检测方式:在对公共服务基本公共设施和条件进行指标测量的同时,也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同时也对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状况尤其是地区间财政均等化程度进行评估。
三、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保障机制目前,总体来看,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最集中和突出的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
长期以来,政府为城市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务较多,而农村居民享受到的公共服务较少,在义务教育、公共文化、公共安全和社会保障等发面与城市居民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占有资源不均,大量优质资源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以及少数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广大相对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的农村资源严重匮乏;二是服务水平不等。
由于城乡之间及不同地区公共服务在现有物质、技术及资源条件上的不同,造成公共服务的能力及条件的差异,并最终导致人们实际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差异;三是权益保障失衡。
在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条件下,城乡之间及不同地区公共财政资源的分配存在巨大的差距,尤其是迄今为止,我们的公共服务体制的制度设计仍是坚持城乡分离的思路,按照人们的身份和地域来设计,而不是城乡一体的体制。
虽然一个地区公共服务的发展水平受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历史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不过,由于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是政府提供的,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状况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基本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构建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保障机制,这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途径。
(一)进一步加大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大大改善了基本公共服务条件,提升了服务品质。
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仍存在巨大差距。
从义务教育方面来看,目前世界公共教育投入占各国GDP的平均水平为7%,其中发达国家达到9%左右,经济欠发达的国家也达到了4.1%,目前我国的教育投入的目标是定在4%,可见即使达到4%的目标也远远低于实际平均水平;从卫生保健来看,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2002年,世界低收入国家卫生保健支出占GDP的平均百分比为5.5%;中等收入国家为6%;高收入国家为11.1%,而中国仅为5.8%,仅比低收入国家略高,接近中等收入的国家的平均水平。
从绝对数来说,世界低收入国家人均卫生保健支出为29美元,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109美元,高收入国家平均为3039美元,而我国人均卫生保健支出仅为63美元,显然,我国的卫生保健支出规模偏少,投入不足。
至于社会保障和公共文化方面的投入的差距则更加明显。
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为此必须建立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确保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的增长速度不低于国家财政总支出的增长速度。
(二)合理分摊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和成本。
一般来说,政府间公共服务的责任划分主要是依据公共服务的受益范围来确定的,对于收益范围溢出地方的或具有外部性的公共服务,应由高一级政府及中央政府来提供,地方政府承担地方收益的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及管理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