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址点测量
界址点测量的实施步骤
![界址点测量的实施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3996b706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c8.png)
界址点测量的实施步骤1. 准备工作在进行界址点测量前,我们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顺利进行。
以下是准备工作的步骤:•确定测量范围:首先,我们需要确定要测量的区域范围,包括确定界址点的数量和位置。
这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或与相关部门进行咨询来完成。
•获取测量工具:根据测量范围的大小和复杂度,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常用的测量工具包括全站仪、测距仪、水平仪等。
•准备测量团队:确定测量团队的人员和数量,根据需要配备测量人员和助手。
确保团队成员具有相关测量经验和技能。
2. 界址点测量的步骤界址点测量是一个分阶段的过程,包括前期准备、实地测量和测量结果处理。
以下是界址点测量的具体步骤:2.1 前期准备•核对测量范围:在实地测量之前,对测量范围进行核对和确认,确保没有遗漏或错误。
•查看地形图和相关资料:仔细查看地形图和相关资料,了解测量区域的地貌特征、地理标志物等信息,为实地测量做准备。
•制定测量方案:根据测量范围和要求,制定详细的测量方案,包括测量方法、测量点的选择和布设等。
2.2 实地测量•确认测量点位置:根据测量方案,确定测量点的位置,并在实地进行标示,以便于后续的测量工作。
•进行测量:根据测量方案,使用相应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例如,使用全站仪进行方位角和高程的测量,使用测距仪进行距离测量等。
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操作规范,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记录测量数据:将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记录,包括测量点的坐标、高程、角度等信息。
可以使用电子表格或专业测量软件进行数据记录和处理。
2.3 测量结果处理•检查并修正误差:对测量数据进行检查和分析,发现并修正可能存在的误差。
可以使用数据处理软件进行误差分析和修正。
•生成测量报告:根据测量结果,生成测量报告,包括测量数据、误差分析、结果分析等。
报告中要包含清晰的文字描述和图表,以便于其他人员进行查阅和理解。
3. 注意事项在进行界址点测量时,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顺利进行:•注意安全:在实地测量时,要注意安全,遵守相关规定和要求。
界址点的测量方法
![界址点的测量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e1c52d4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65.png)
界址点的测量方法
一、界址点及其精度要求
界址点是指土地或房产界址线或边线的空间或属性的转折点。
在进行界址点测量之前,应在对土地或房屋进行权属调查的同时,确定界址点的位置、设置界标并编号。
《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设计了5种界标,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例如,图6-37为喷漆界址标桩。
图6-37 喷漆界址标桩(图中单位为毫米)
界址点的精度,应根据测区土地经济价值和界址点的重要程度来加以选择。
欧洲对界址点的精度要求很高,一般为 (3~5)cm。
在我国,考虑到地域广大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界址点精度的要求也应有不同的等级,表6-7列出了《地籍测量规范》中对界址点精度的规定。
表6-7 《地籍测量规范》对界址点精度的规定
二、界址点的测量方法
界址点的测量方法一般有解析法、图解法。
1、解析法
解析法即采用相应的仪器及适当的测量方法,在野外测定待观测的元素,利用坐标计算公式计算出界址点的坐标。
如极坐标法、交会法、截距法等。
采用的测量仪器可以是全站仪、测距仪等。
当地籍测量中要求界址点的测量精度为 0.05m时,必须采用解析法测定界址点的坐标。
采用解析法测定界址点时,界址点坐标的测量可以单独进行作业,也可以和地籍图的测量同时进行。
界址点的外业观测工作结束之后,应及时地计算出界址点坐标,反算出相邻界址点的边长,并与实量边长进行比较,进行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改正。
2、图解法。
界址点测量的外业实施步骤
![界址点测量的外业实施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a3908108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9c.png)
界址点测量的外业实施步骤1. 界址点测量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界址点测量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确定测量区域范围:根据实际需求,确定需要进行界址点测量的区域范围,确定测量区域的边界。
•收集相关资料:收集与测量区域相关的地图、图纸、测量记录等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和归档。
•安排人员和装备:根据测量任务的复杂程度,安排合适的测量团队,并准备好必要的测量仪器和设备,如全站仪、GPS、测量杆等。
•制定测量方案:根据测量任务的要求,制定详细的测量方案,包括测量方法、测量路线、测量精度等。
2. 界址点测量的实施步骤步骤一:勘察测量区域在进行界址点测量之前,需要对测量区域进行勘察。
1.标定测量基准:在测量区域选择合适的测量基准点,并进行标定。
2.制定测量路线:根据测量任务要求,确定测量路线,如沿着界桩线测量或采用更优的测量路线。
3.确定测量点位置:在测量路线上确定测量点的位置,并进行标记。
步骤二:测量界址点在测量区域勘察完成后,开始进行界址点的测量。
1.使用全站仪进行测量:将全站仪放置在测量点附近的稳固位置,进行水平、垂直方向的定位。
2.进行角度测量:使用全站仪测量两个相邻测量点之间的角度,记录测量结果。
3.进行距离测量:使用全站仪进行测距,并记录测量结果。
4.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坐标:根据角度测量和距离测量的结果,通过数学计算方法计算测量点的坐标。
步骤三:记录测量结果在完成界址点的测量之后,需要记录测量结果。
1.填写测量记录表:将测量结果填写到测量记录表中,包括测量点的坐标、角度测量值、距离测量值等。
2.归档测量数据:将测量记录表和其他相关测量资料进行归档,以备将来查阅和使用。
步骤四: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在完成界址点的测量之后,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1.进行闭合差检查:利用测量数据进行闭合差检查,判断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进行数据处理:根据测量数据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如计算面积、图纸绘制等。
界址点测定概述
![界址点测定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6dae4ee5c8d376eeaeaa31b6.png)
界址点测量
测定界址点是地籍细部测量的核心工作.测定界址点的位置有两种方法,即解析法和勘丈法.
1、解析法测定界址点:即利用地籍控制点起算数据(坐标、方位角)及实际观测数据(角度、距离),按公式计算界址点的坐标.
2、勘丈法测定界址点:利用量取界址点之间、界址点与其邻近地物点的关系距离在图上确定界址点位置,界址点的坐标可以在图上图解获得.
不同的测量方法对应不同的地籍测量作业方式:所有界址点都采用解析法测定界址点时,叫解析法地籍测量;部分界址点采用解析法测定界址点叫部分解析法地籍测量;当所有界址点都采用勘丈法测定时,叫做图解勘丈法地籍测量. 界址点测量方法
编辑
1、解析法
解析法是采用全站仪、GPS接收机、钢尺等测量工具,通过全野外测量技术获取界址点坐标和界址点艰巨的方法。
主要方法有:极坐标法、角度交会法、距离交会法、直角坐标法、截距法、GPS定位法。
2、图解法
图解法是采用标识界址、绘制宗地草图、说明界址点和说明权属界线走向等方式描述实地界址点的位置,由数字摄影测量加密或在正射影像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扫描数字化的地籍图和地形图上获取界址点坐标和界址点间距的方法。
界址点测量精度要求。
第七章--界址点的测量教程文件
![第七章--界址点的测量教程文件](https://img.taocdn.com/s3/m/6230f297581b6bd97e19ea7d.png)
1. 角度交会法(角度前方交会法)
特点及适应范围
该法施测简单,不受距离限制,但外业设站多,工作量大。 该法适用于对难以到达或难以量距但又通视的明显界址 点的测定。
2.会法施测简单,精度较高,适用于测定二 类界址点及原界址点位置的检查和恢复,变更界 址点的测定等,在控制点上直接交会的测站点,也 可用于一类界址点的测定,但应注意交会角不能 太差。 三、内外分点法
(3)用测距仪测距时,两次读数,一次记录,两次读数较差不超 过2cm; 使用测距仪或全站仪测量距离,均应加入反光镜安置 中心到界址点间的距离的改正。
(4)用经鉴定过的钢尺量距短于一尺段时,两次丈量不大 于1cm,当距离超过一尺段时,两次丈量不大于2cm。
(5)边长记录至0.01m,角度至1″,坐标计算至0.01m。
界址边号 实量边长/m 反算边长/m 图解边长/mm
△1/cm
△2/cm
备注
二、野外界址点测量的实施
(1)水平角借助于精度不低J6级经纬仪方向观测法半测回, 定向边应长于测定边,多于3个方向时应归零,归零差应小于 24″,对中误差不大于3mm。
(2)当界址点多于6个时或每测15~20个界址点,应以定向 点检查仪器是否扭动。
第七章--界址点的测量
特点及适应范围
极坐标法的方位与距离重合,精度较高,速度较快。极 坐标法与其他定点方法相比,不受地形乃至场地的影响, 应用很广泛。
其缺点是对于老城区、商业密集区、街坊内部的隐蔽 界址点,效率低,成本高。
它适应于规划整齐,通视良好的大面积界址点测定,是 目前城镇地籍调查解析界址点测定的主要技术方法。
特点及适应范围 内外分点法的优点是设备简单,易于操作,精度很高,但该法受地 形限制,要求已知点的连线必须通视。它仅适用于规则建筑物外 侧呈线状排列的界址点的测定。截距法是解析界址点测定的重 要辅助方法。
界址点测量
![界址点测量](https://img.taocdn.com/s3/m/00355f5202768e9951e7385c.png)
第7章界址点测量界址测量界址点坐标是在某一特定的坐标系中界址点地理位置的数学表达。
它是确定地块(宗地)地理位置的依据,是量算宗地面积的基础数据。
界址点坐标对实地的界址点起着法律上的保护作用。
一旦界址点标志被移动或破坏,则可根据已有的界址点坐标,用测量放样的方法恢复界址点的位置。
如把界址点坐标输入计算机,则可以方便地进行管理和用于规划设计。
界址点坐标的精度,可根据土地经济价值和界址点的重要程度来加以选择。
德国、奥地利、荷兰等国家对界址点坐标的精度要求很高,一般为±(3~5)cm。
在日本则分为6个等级,具体见表7-1。
表中列出的界址点位置误差是指界址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误差。
具体的施测精度等级由日本国土厅官房长官确定。
在我国,考虑到地域之广大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界址点精度的要求有不同的等级,具体规定见表7-2。
注:界址点相对于对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系指采用解析法测量的界址点应满足的精度要求;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是指采用各种方法测量的界址点应满足的精度。
第一节界址点的测量方法界址点测量方法一般有解析法和图解法两种。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获得的界址点坐标,一旦履行确权手续,就成为确定土地权属主用地界址线的准确依据之一。
界址点坐标取位至0.01m。
(1) 解析法。
根据角度和距离测量结果按公式解算出界址点坐标的方法叫解析法。
地籍图根控制点及以上等级的控制点均可作为界址点坐标的起算点。
可采用极坐标法、正交法、截距法、距离交会法等方法实测界址点与控制点或界址点与界址点之间的几何关系元素,按相应的数学公式求得界址点坐标。
在地籍测量中要求界址点精度为±0.05m 时必须解析法测量界址点。
所使用的主体测量仪器可以是光学经纬仪、全站型电子速测仪、电磁波测距仪和电子经纬仪或GPS 接收机等。
(2) 图解法。
在地籍图上量取界址点坐标的方法称图解法。
作业时,要独立量测两次,两次量测坐标的点位较差不得大于图上0.2mm ,取中数作为界址点的坐标。
界址点测量的方法
![界址点测量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0716415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08.png)
界址点测量的方法:
一、解析法
解析法是通过施测角度和距离来解算出界址点的坐标,是施测界址点的主要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解析法:
1. 极坐标法:
原理:利用全站仪(或测距仪、GPS的RTK技术)在已知点上设站,通过测量测站点至界址点的水平角和距离,解算出界址点的坐标。
特点:适用于开阔地区,能够直接测得界址点坐标,且精度较高。
操作要点:尽量将测站选定在高层建筑物的平顶上,以扩大视野,放长视线。
同时,注意对中杆尖端的严格对中和将对中杆置于铅垂状态,以提高测量精度。
2. 边长交会法:
原理:在两个以上的已知坐标点上,用钢尺(或其他测距工具)量至待定点的距离,然后利用三边测量的原理,解算待定点的坐标。
特点:适用于界址点位于死角或周围界址点比较密集的地方。
操作要点:确保测距精度,并对钢尺进行检定和尺长改正。
3. 截距法:
原理:当界址点位于两个已知坐标点之间或延长线上时,用钢尺量界址点至任一已知点的距离,并结合已知点的坐标和角度信息,计算出界址点的坐标。
特点:适用于特定位置的界址点测量。
操作要点:控制延长线的长度,防止因已知坐标点的误差而带来的更大误差。
4. 其他方法:
如正交法、支导线法等,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二、图解法
图解法是在地籍图上量取界址点坐标的方法。
其精度相对较低,适用于农村地区和城镇街坊内部隐蔽界址点的测量,且要求界址点精度与所用图解的图件精度一致。
07_地籍测量(第七章_界址点测量)
![07_地籍测量(第七章_界址点测量)](https://img.taocdn.com/s3/m/db71fe543b3567ec102d8a46.png)
测
量 学
Cadastral Surveying
4、直角坐标法
也叫截距法、直线支距法、 支距法。 通常以一导线或其他控制 线作为轴线,测出某界址 点在轴线上的投影位置, 量测出投影位置至轴线一 端的位置。
s s AP
河南理工大学 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
Copyright © 2010,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采集器
19
地 籍
测
量 学
Cadastral Surveying
河南理工大学 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
Copyright © 2010,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20
地 籍
测
量 学
Cadastral Surveying
§7.2 界址点测量的外业实斲
一、准备工作 二、野外界址点测量的实斲 三、野外观测成果的内业整理 四、界址点误差的检验
地 籍
测
量 学
Cadastral Surveying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河南理工大学 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
Copyright © 2010,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地 籍
测
量 学
Cadastral Surveying
§7
界址测量
§7.1 界址点的测量斱法 §7.2 界址点测量的外业实斲 §7.3 用高精度摄影测量斱法加密界
方法与解析法一样,但数据来源不同
河南理工大学 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
Copyright © 2010,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土地测绘中的界址点测量技术
![土地测绘中的界址点测量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10613856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e1.png)
土地测绘中的界址点测量技术在土地测绘工作中,界址点的测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界址点是用于确定土地坐标和范围的重要标志,对于土地权属、土地开发和土地利用规划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土地测绘中的界址点测量技术,包括测量方法、仪器设备以及技术要点。
一、测量方法在界址点的测量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几何测量法、经纬测量法和GPS测量法。
1. 几何测量法几何测量法是通过建立坐标系和测量线段的长度和方位角来确定界址点的方法。
常见的几何测量仪器有经纬仪、经纬距仪和全站仪。
在使用这些仪器时,需要在地面上设置控制点,并精确测量出各个点的坐标和角度。
通过计算和分析这些数据,可以确定出界址点的坐标和范围。
2. 经纬测量法经纬测量法是通过对边界点的纬度和经度进行测量来确定界址点的方法。
经纬测量法主要使用天文仪器,如经纬仪、经纬距仪等。
通过观测恒星或者太阳的位置,并进行精确计算和测量,可以得到边界点的纬度和经度。
然后,再根据这些数据进行计算,就可以确定界址点的坐标和范围。
3. GPS测量法GPS测量法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进行界址点测量的方法。
通过在地面上放置接收器和天线,并接收多颗卫星的信号,可以测量出边界点的三维坐标。
GPS测量法具有定位准确性高、测量速度快的优点,已经成为现代土地测绘中广泛使用的方法之一。
二、仪器设备在进行界址点测量时,常用的仪器设备主要有全站仪、经纬仪和GPS测量仪。
1. 全站仪全站仪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高精度测量仪器。
它可以同时测量和记录水平角、垂直角和斜距,能够快速获得目标点的三维坐标。
全站仪具有测量速度快、测量精度高的特点,适用于各种地形和环境条件。
2. 经纬仪经纬仪是一种测量仪器,主要用于测量方位角和高度角。
它可以通过观测天体的位置和角度来确定位置点的纬度和经度。
经纬仪具有测量效果稳定、操作简单的优点,在定位测量中常用于精确观测和校正。
3. GPS测量仪GPS测量仪是一种利用全球定位系统进行测量的仪器。
界址点的测量方法及精度评价
![界址点的测量方法及精度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8e05798cbceb19e8b8f6bad8.png)
坐标。如图 2 中 P′为偏心照准点, 野外设置 P′时借助直角测设器确定 P′点, 使∠DP′P=90°( 实践证 明使∠DP′P 在 88°~92°之间即可 ) 。野外 测定水平距离 DOP′及水平角 β, 用钢尺丈量 PP′的距离 e, 则偏心角 γ 及 DOP 为 :
γ=arctg e Dop'
xp=xo+ Dop·cosαop
yp=yo+ Dop·cosαop
( 1)
其 中 : αOP=αao+(LP- LO)±180°
该法是测定界址点的主要方法。一般应用全站仪测定 β角和 OP
之间的距离, 即可求出界址点 P 的坐标。其测站点可以是基本控制点,
也 可 以 是 地 籍 控制 点 。 有时测站点与 P 点不通视, 可作简易的照准偏心观测来确 定 P 点
解析法是通过 测区测站点, 根据距离及角度 测量结果, 按 一定的 图 形 解 算 出 界 址点 坐 标 的 方 法 。这 种方 法 是 目 前 城 镇 界 址 点 坐 标 测 定 的主要方法。其边角测定精度应同于三级地籍控制 点的要求和精度。 本 文 针 对 城 镇 界址 点 测 量 的 方 法 进 行 探 讨 。
由于以上四种图形缺少检查条件, 所以野外观测时应特别仔 细,
无 论 边 长 和 角 度测 量 都 不 能 出 现 差 错 。 已 知 成 果 也 不 能 用 错 。
1.5 内外分点法
如图 6 所示, 在两个互相通视的已知点 A、B 的连线 上选定 1 、2 、
3 、4 作为测站点 , 按要求量取 相邻两点 间的距离 , 通过计 算垂直线法( 正交法) 如图 5 所示, 已知 A, B 两点, 欲测定界址点 Pi, 则以 A, B 为轴线, 自界址 点 Pi 向 轴线作垂线( 垂足由直角 棱镜设角 器定出) , 设以一个 已知点为原点 ( 图中 A 为原点, 只要量出原点 A 至 垂足 di 的距离 Di 和各垂线长度 bi, 就可确定 i 点的坐标。
简述界址点测量的外业实施步骤
![简述界址点测量的外业实施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1dedc4d2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26.png)
简述界址点测量的外业实施步骤一、测量前准备在进行界址点测量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包括确定测量目的、查看相关资料、制定测量方案、准备测量仪器设备和材料等。
1. 确定测量目的界址点测量的目的通常是为了确定地块的边界,并标注出界址点的位置。
在测量前需要明确测量的目的,以便制定合理的测量方案。
2. 查看相关资料在进行界址点测量之前,需要查看相关的地籍图、界址点图、土地合法权属证明等资料,以了解地块的基本情况和界址点的位置。
3. 制定测量方案根据测量目的和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测量方案。
方案中应包括测量方法、测量仪器设备的选择和使用、测量顺序等内容。
4. 准备测量仪器设备和材料根据测量方案,准备好所需要的测量仪器设备和材料,包括全站仪、测量杆、测量标志物、测量记录表等。
二、实地测量操作在进行界址点测量的实地操作过程中,需要按照测量方案进行测量,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 界址点标志的设置根据测量方案,在地块的边界上设置界址点标志物。
标志物可以采用测量杆、钢钉等,确保其稳固可靠,并能够清晰地标示出界址点的位置。
2. 测量仪器的设置将全站仪设置在地块的某个固定点上,并进行仪器的校准,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根据测量方案,选择合适的测量模式和参数,并进行相应的设置。
3. 测量界址点坐标按照测量方案的要求,依次测量各个界址点的坐标。
在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测量仪器的稳定,避免干扰和误差的产生。
4. 测量界址点之间的距离和角度除了测量界址点的坐标外,还需要测量界址点之间的距离和角度。
根据测量方案,选择合适的测量方式和方法,并进行相应的测量操作。
5. 记录测量数据在测量过程中,需要及时记录测量数据,包括界址点的坐标、界址点之间的距离和角度等。
记录时应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6. 处理测量数据在测量完成后,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计算界址点的坐标、界址点之间的距离和角度等。
处理时应使用合适的软件和方法,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界址点测量的具体实施步骤
![界址点测量的具体实施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bd282056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fc.png)
界址点测量的具体实施步骤1. 准备工作在进行界址点测量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顺利进行。
1.1 界址点确定首先,需要明确待测量的界址点位置。
这可以通过查阅地籍档案、土地权属证书或相关法律文书来确定。
确保界址点的位置准确无误。
1.2 测量工具根据具体的测量需求,准备好适当的测量工具。
常用的测量工具包括全站仪、经纬仪、测量杆、测距仪等。
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使用哪种测量工具。
1.3 测量基准点在测量界址点之前,需要确定测量的基准点。
基准点是指作为测量起点的参考点,可以是已知的地理标志物,如建筑物、瞭望塔等。
确保选择的基准点稳定可靠。
2. 测量过程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可以开始进行界址点的测量工作。
下面是具体的测量步骤。
2.1 设置仪器根据测量工具的使用说明,正确设置仪器参数。
如使用全站仪进行测量,需要设定观测模式、目标高度、观测角度等。
2.2 建立测量控制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测量控制网方式。
常用的测量控制网有三角控制网、四角控制网和网格控制网。
根据控制网的大小和形状,选择恰当的控制点位置。
2.3 测量界址点坐标根据控制网的布设情况,逐个测量界址点的坐标。
在测量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如距离测量、角度测量或位置推算。
2.4 记录测量数据在测量界址点的过程中,需要及时准确地记录测量数据。
包括测量时间、仪器型号、观测数据等。
确保测量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为后续数据处理提供可靠的基础。
2.5 检查测量结果测量完成后,需要对测量结果进行检查和比对。
主要检查各个界址点的坐标数据是否符合预期,是否存在明显的误差。
如发现问题,可以进行重测或后续调整。
3. 数据处理测量完成后,对测量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以得到最终的界址点测量结果。
3.1 数据导入与分析将测量数据导入计算机,使用专业测绘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根据测量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数据处理方法,如三角测量、方位角计算等。
简述界址点测量的常用方法
![简述界址点测量的常用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5cfe727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29.png)
简述界址点测量的常用方法简述界址点测量的常用方法为了保证地籍测绘工作的精确性和完整性,测绘工作者需要对不同场景下的界址点进行测量。
以下是界址点测量的常用方法:1. 方位角法:根据已知的起点和方位角,以及目标点到起点的距离,计算目标点的坐标。
2. 三角测量法:通过测量多个已知点与目标点的距离、角度,计算出目标点的坐标。
3. 双站法:测量两个不同位置的测站到目标点的距离和方位角,通过三角形计算出目标点的坐标。
4. 引线法:通过引线让目标点与已知点连成线,以及另一个已知点到引线的距离和方位角等测量,计算出目标点的坐标。
5. GPS测量法:通过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测得大地坐标,精度高,但受到地形和建筑的影响。
6. 垂直角测量法:通过测量目标点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以及目标点到起点的距离等参数,计算出目标点的坐标。
7. 水准测量法:通过测量起点与目标点之间的高差,并利用国家高程基准,计算出目标点的高度。
8. 水平角测量法:通过测量起点、目标点、中间点之间的水平角度,以及距离等参数,计算出目标点的坐标。
9. 拐角定位法:通过已知角度和距离,以及目标点与已知点之间的夹角,计算出目标点的坐标。
10. 距离测量法:通过测量起点与目标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以及起点的坐标,计算出目标点的坐标。
详细描述1. 方位角法方位角法适用于目标点到已知点的距离较远的场景下,需要先明确起点、方向角和目标点到起点的距离。
在目标点可以观测到起点时,可以直接通过望远镜确定目标点与起点之间的方位角,再利用三角计算公式,计算目标点的坐标。
2. 三角测量法三角测量法需要确定目标点与至少三个已知点之间的距离和夹角,通过三角函数计算目标点的坐标。
这种方法适用于目标点距离较远且准备测定的多边形基本平面较大的场景下。
3. 双站法双站法是一种通过多次测量获得目标点坐标的方法,需要两个不同的观测站,每个观测站通过测量目标点与自己之间的距离和方位角,以及两个观测站之间的距离和方位角,计算出目标点的坐标。
地籍测量第七章界址点测量
![地籍测量第七章界址点测量](https://img.taocdn.com/s3/m/85fe4942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5f.png)
01
。
02
界址点中误差计算公式:
7.4 勘界测绘
一、勘界测绘,即行政勘界的概念 二、勘界测绘的内容 1、埋设和测定界桩 2、标绘边界线 3、签定边界协议书 三、技术问题 1、地形图补调精度要求 2、界桩点坐标测定要求 3、界桩方位物测定要求
边界协议书附图的绘制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1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街坊内部隐蔽界址点确需用支导线法测定时, 必须往返测距离取中数, 其总长不超过100m , 图根点至界址点不超过3条边, 特别困难时, 支导线边长不超过150m , 边数放宽至5条。在图根或图根以上控制点, 支一站可用作一类界址点的测定, 支两站只可用作二类界址点的测定。
边界线走向和界桩位置说明(两界桩为一自然段)
2. 界址点施测的要求
当界址点多于6 个时或每测15~ 20 个界址点, 应以定向点检查仪器是否扭动。
水平角借助于精度不低J 6 级经纬仪方向观测法一测回, 定向边应长于测定边, 多于3 个方向时应归零, 归零差应小于24″, 对中误差不大于3 mm。
01
04
02
03
用经鉴定过的钢尺量距短于一尺段时,两次丈量不大于1 cm , 当距离超过一尺段时, 两次丈量不大于2 cm。
界址点施测的要求
7.3 界址点测量的外业实施
一、准备工作
资料准备 2、野外踏勘 资料整理 4、误差表准备 界址点位的资料准备 在土地权属调查时所填写的地籍调查表中详细地说明了界址点实地位置的情况,并丈量了大量的界址边长,草编了宗地号,详细绘有宗地草图。这些资料都是进行界址点测量所必需的。
用测距仪测距时, 两次读数, 一次记录,两次读数较差不超过2 cm; 当使用全站仪测定墙面、房角上的界址点时, 要仔细的对中反光镜, 限制反光镜旋转角在25°~ 30°之间。使用测距仪或全站仪测量距离, 均应加入反光镜安置中心到界址点间的距离的改正。
第07章界址点测量地籍测量学课件
![第07章界址点测量地籍测量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f272576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69.png)
解析法:根据角度和距离测量结果按公式解算出界址点 坐标的方法叫解析法。
极坐标法、正交法、截距法、距离交会法等
图解法:在地籍图上量取界址点坐标的方法称图解法。 方法与解析法一样,但数据来源不同
一、极坐标法
XP=XA+S cos(AB+) YP=YA+S sin(AB+) 其中:
缺点是目标点到垂足的距离受获取的垂 足点位置精度的限制。在大量的界址点测 量中,它仅仅是对极坐标法的补充。
五、界址点测定方法的选用 以上罗列的众多定点方法各自都有着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极坐标法已成为测定解析界址点坐标的首选方案; 定点方法 的择用应根据地区情况、精度要求、技术水平、仪器设备 条件综合经济效益等多种因素区别对待,灵活选择与之相适 应的技术方法,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做到取长补短。
三、内外分点法
特点及适应范围 内外分点法的优点是设备简单,易于操作,精度很高,但该法受地 形限制,要求已知点的连线必须通视。它仅适用于规则建筑物外 侧呈线状排列的界址点的测定。截距法是解析界址点测定的重 要辅助方法。
四、直角坐标法
特点及适应范围 直角坐标法是两次方位与距离交会的组合, 施测简单,易懂易做,垂足点的精度不受地界 和建筑物离测线相对位置的影响,精度较高。
二、交会法
1. 角度交会法(角度前方交会法)
特点及适应范围
该法施测简单,不受距离限制,但外业设站多,工作量大。 该法适用于对难以到达或难以量距但又通视的明显界址 点的测定。
2. 距离交会法(边长交会)
特点及适应范围
距离交会法施测简单,精度较高,适用于测 定二类界址点及原界址点位置的检查和恢复, 变更界址点的测定等,在控制点上直接交会的 测站点,也可用于一类界址点的测定,但应注意 交会角不能太差。
第四章 界址点测量分解
![第四章 界址点测量分解](https://img.taocdn.com/s3/m/f3f2297058fafab068dc020f.png)
角度交会
距离交会
(2)距离交会法
距离交会法就是从两个已知点分别量出至未知界址 点的距离以确定出未知界址点的位置的方法。已知 A(XA,YA),B(XB,YB),观测S1、S2,P点为界址点, 其坐标计算公式如下:
X P X B L( X A X B ) H (YA YB ) YP YB L(YA YB ) H ( X B X A )
以上两种交会法的图形顶点编号应按顺时针方向排列,
即按B、P、A的顺序。进行交会时,应有检核条件,即对 同一界址点应有两组交会图形,计算出两组坐标,并比较 其差值。若两组坐标的差值在允许范围以内,则取平均值 作为最后界址点的坐标。或把求出的界址点坐标和邻近的 其他界址点坐标反算出的边长与实量边长进行检核,其差 值如在规范所允许范围以内,则可确定所求出的界址点坐 标是正确的。
X B cot X A cot YB YA XP cot cot YB cot YA cot X B X A YP cot cot
角度交会法一般适用于在测站上能看见界址点位置, 但无法测量出测站点至界址点的距离。交会角 ∠P应 在30°~150°的范围内。A、B两测站点可以是基本 控制点或图根控制点。
一、解析法
根据角度和距离测量结果按公式解算出界址点坐标的方
法叫解析法。地籍图根控制点及以上等级的控制点均可作 为界址点坐标的起算点。可采用极坐标法、正交法、截距 法、距离交会法等方法实测界址点与控制点或界址点与界 址点之间的几何关系元素,按相应的数学公式求得界址点 坐标。
在地籍测量中要求界址点精度为±0.05m时必须使用 解析法测量界址点。所使用的主体测量仪器可以是光学 经纬仪、全站型电子速测仪、电磁波测距仪和电子经纬 仪或GPS接收机等。
土地测绘中的界址点测量技术
![土地测绘中的界址点测量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c1ce7d4e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4f.png)
土地测绘中的界址点测量技术随着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不断发展,土地测绘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
而测量土地界址点是土地测绘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本文将介绍土地测绘中的界址点测量技术,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挑战。
一、界址点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界址点测量技术是测量员用来确定土地边界的一种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测量仪器,通过测量角度和距离来确定相邻地块之间的边界。
在实际操作中,测量员常常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如全站仪、经纬仪等,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进行界址点测量时,测量员需要根据地块的具体布局和形状,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常用的测量方法包括:直角测量法、三角测量法、距离测量法等。
在具体操作中,测量员需要标记测量点,并进行测量记录和数据处理,以获得准确的界址点位置和边界线。
二、界址点测量技术的重要性在土地测绘中,界址点测量是确保土地利用合法性和权益保障的基础。
正确测量和确定界址点位置,不仅能有效防止土地纠纷和争议的发生,还能保障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因此,界址点测量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界址点测量可以有效防止土地纠纷。
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日益复杂,区域内存在许多不同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
通过界址点测量,可以明确地块之间的边界,避免因土地界线不清晰而引发的纠纷和争议。
其次,界址点测量可以保障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对于土地使用者来说,界址点的位置决定了其所拥有的土地面积和使用范围。
只有准确测量和确定界址点,才能确保土地使用者享有合法的土地利用权,避免因界址点位置错误而导致土地权益受损。
此外,界址点测量还对土地管理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界址点测量,可以获得真实的土地界线和面积数据,为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和土地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界址点测量技术的应用还能促进土地利用的有效安排,提高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效益。
三、界址点测量技术的挑战尽管界址点测量技术在土地测绘中具有重要性,但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地籍调查与测量》第七章_界址点测量
![《地籍调查与测量》第七章_界址点测量](https://img.taocdn.com/s3/m/a1c861e9a58da0116d17491e.png)
在地籍测量中要求界址点精度为±0.05m时必须使用 解析法测量界址点。所使用的主体测量仪器可以是光学 经纬仪、全站型电子速测仪、电磁波测距仪和电子经纬 仪或GPS接收机等。 解析法的优点:
二、 图解法
在地籍图上量取界址点坐标的方法称图解法。作业 时,要独立量测两次,两次量测坐标的点位较差不得 大于图上0.2mm,取中数作为界址点的坐标。
采用图解法量取坐标时,应量至图上0.1mm。
此法精度较低,适用于农村地区和城镇街坊内部隐 蔽界址点的测量,并且是在要求的界址点精度与所用 图解的图件精度一致的情况下采用。
§7.2 界址点测量的外业实施
界址点的编号: 以高斯投影的一个整公里格网为编号区,每个 编号区的代码以该公里格网西南角的纵横坐标公 里值表示,点的编号在一个编号区从1~99 999 连续顺编,点的完整编号由编号区代码、点的类 别代码、点号三部分组成。
编号区代码(9位)+类别代码(1位)+点的编号(5位)
三、 部分解析法(测算法)
指用解析法测量街坊外围界址点和街坊内部宗地明 显界址点的坐标,而对街坊内部隐蔽的无法直接施测 的宗地界址点及其它地籍要素,则可利用已测界址点 坐标和各宗地界址点间勘丈值及已知条件,灵活运用 各种公式,计算其坐标值。
成图时先展绘已有坐标的界址点,再根据彼此间的 关系距离,用经宗地草图检核后的丈量数据装绘街坊 内部。
YA
Y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界址测量界址点坐标是在某一特定的坐标系中界址点地理位置的数学表达。
它是确定地块(宗地)地理位置的依据,是量算宗地面积的基础数据。
界址点坐标对实地的界址点起着法律上的保护作用。
一旦界址点标志被移动或破坏,则可根据已有的界址点坐标,用测量放样的方法恢复界址点的位置。
如把界址点坐标输入计算机,则可以方便地进行管理和用于规划设计。
界址点坐标的精度,可根据土地经济价值和界址点的重要程度来加以选择。
德国、奥地利、荷兰等国家对界址点坐标的精度要求很高,一般为±(3~5)cm。
在日本则分为6个等级,具体见表7-1。
表中列出的界址点位置误差是指界址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误差。
具体的施测精度等级由日本国土厅官房长官确定。
表7-1 日本地籍测量规范中对界址点测量精度的规定体规定见表7-2。
注:界址点相对于对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系指采用解析法测量的界址点应满足的精度要求;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是指采用各种方法测量的界址点应满足的精度。
第一节界址点的测量方法界址点测量方法一般有解析法和图解法两种。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获得的界址点坐标,一旦履行确权手续,就成为确定土地权属主用地界址线的准确依据之一。
界址点坐标取位至0.01m。
(1)解析法。
根据角度和距离测量结果按公式解算出界址点坐标的方法叫解析法。
地籍图根控制点及以上等级的控制点均可作为界址点坐标的起算点。
可采用极坐标法、正交法、截距法、距离交会法等方法实测界址点与控制点或界址点与界址点之间的几何关系元素,按相应的数学公式求得界址点坐标。
在地籍测量中要求界址点精度为±0.05m时必须解析法测量界址点。
所使用的主体测量仪器可以是光学经纬仪、全站型电子速测仪、电磁波测距仪和电子经纬仪或GPS接收机等。
(2)图解法。
在地籍图上量取界址点坐标的方法称图解法。
作业时,要独立量测两次,两次量测坐标的点位较差不得大于图上0.2mm,取中数作为界址点的坐标。
采用图解法量取坐标时,应量至图上0.1mm。
此法精度较低,适用于农村地区和城镇街坊内部隐蔽界址点的测量,并且是在要求的界址点精度与所用图解的图件精度一致的情况下采用。
通常以地籍基本控制点或地籍图根控制点为基础(视界址点精度要求)测定界址点坐标。
具体的方法有极坐标法、交会法、内外分点法、直角坐标法等。
在野外作业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不同的方法。
一、极坐标法极坐标法是测定界址点坐标最常用的方法(如图7-1所示)。
已知数据A(X A,Y A),B(X B,Y B),观测数据β,S,则界址点P的坐标P(X P,Y P)为:X P=X A+S cos(AB+)Y P=Y A+S sin(AB+) (7-1)其中,AB =ABABAB XXYY--=arctanα图7-1 极坐标法图示测定β角的仪器有光学经纬仪、电子经纬仪、全站型电子速测仪等,S的测量一般都采用电磁波测距仪、全站型电子速测仪或鉴定过的钢尺。
二、交会法交会法可分为角度交会法和距离交会法。
1. 角度交会法角度交会法是分别在两个测站上对同一界址点测量两个角度进行交会以确定界址点的位置。
如图7-2所示,A、B两点为已知测站点,其坐标为A(X A、Y A)、B(X B,Y B),观测α、β角,P点为界址点,其坐标计算公式(公式推导见有关测量学教材)如下:⎪⎪⎭⎪⎪⎬⎫++-+=+-++=βαβαβαβαcotcotcotcotcotcotcotcotABABPABABPXXYYYYYXXX(7-2)也可用极坐标法公式进行计算,此时图7-2中的)180sin(/sinβαα--=ABSS。
其中S AB 为已知边长,把图7-2与图7-1对照,将其相应参数代入极坐标法计算即可。
角度交会法一般适用于在测站上能看见界址点位置,但无法测量出测站点至界址点的距离。
交会角∠P 应在30o ~150o 的范围内。
A 、B 两测站点可以是基本控制点或图根控制点。
图7-2 角度交会 图7-3距离交会 2. 距离交会法距离交会法就是从两个已知点分别量出至未知界址点的距离以确定出未知界址点的位置的方法。
如图7-3所示,已知A(X A ,Y A ,),B(X B ,Y B ),观测S 1、S 2,P 点为界址点,其坐标计算公式(公式推导见有关测量学教材)如下:⎭⎬⎫-+-+=-+-+=)()()()(A B B A B P B A B A B P X X H Y Y L Y Y Y Y H X X L X X(7-3)式中:⎪⎪⎭⎪⎪⎬⎫-=-+=22222212222L S S H S S S S L AB AB AB (7-4)由于测设的各类控制点有限,因此可用这种方法来解析交会出一些控制点上不能直接测量的界址点。
A 、B 两已知点可能是控制点,也可能是已知的界址点或辅助点(为测定界址点而测设的)这种方法仍要求交会角∠P 在30o ~150o 之间。
以上两种交会法的图形顶点编号应按顺时针方向排列,即按B 、P 、A 的顺序。
进行交会时,应有检核条件,即对同一界址点应有两组交会图形,计算出两组坐标,并比较其差值。
若两组坐标的差值在允许范围以内,则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界址点的坐标。
或把求出的界址点坐标和邻近的其他界址点坐标反算出的边长与实量边长进行检核,其差值如在规范所允许范围以内,则可确定所求出的界址点坐标是正确的。
三、内外分点法当未知界址点在两已知点的连线上时,则分别量测出两已知点至未知界址点的距离,从而确定出未知界址点的位置。
如图7-4所示,已知A(X A 、Y A ),B(X B 、Y B ),观测距离S 1=AP ,S 2 =BP ,此时可用内外分点坐标公式和极坐标法公式计算出未知界址点P 的坐标。
图 7-4 内外分点法由距离交会图可知:当β=0o ,S 2<S AB 时,可得到内分点图形;当β=180o,S 2>S AB 时,可得到外分点图形。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P 点坐标与S 2无关,但要求作业人员量出S 2以供检核之用,以便发现观测错误和已知点A 、B 两点的错误。
内外分点法计算P 点坐标的公式为:⎪⎭⎪⎬⎫++=++=λλλλ11B A P B A P Y Y Y X X X (7-5)式中:内分时,21/S S =λ;外分时,21/S S -=λ。
由于内外分点法是距离交会法的特例,因此距离交会法中的各项说明、解释和要求都适用于内外分点法。
四、直角坐标法直角坐标法又称截距法,通常以一导线边或其他控制线作为轴线,测出某界址点在轴线上的投影位置,量测出投影位置至轴线一端点的位置。
如图7-5所示,A(X A ,X B ),B(X B ,Y B )为已知点,以A 点作为起点,B 点作为终点,在A 、B 间放上一根测绳或卷尺作为投影轴线,然后用设角器从界址点P 引设垂线,定出P 点的垂足P 1 点,然后用鉴定过的钢尺量出S 1和S 2,则计算公式如下:2221S S S S AP +==, )arctan(12S S =β将上式计算出的S 、β和相应的已知参数代入极坐标法计算公式即可。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使用的工具价格低廉,要求的技术也不高,为确保P 点坐标的精度,引设垂足时的操作要仔细。
图7-5 直角坐标法第二节 界址点测量的外业实施一、准备工作界址点测量的准备工作包括资料准备、野外踏勘、资料整理和误差表准备。
1. 界址点位的资料准备在土地权属调查时所填写的地籍调查表中详细地说明了界址点实地位置的情况,并丈量了大量的界址边长,草编了宗地号,详细绘有宗地草图。
这些资料都是进行界址点测量所必需的。
2. 界址点位置野外踏勘踏勘时应有参加地籍调查的工作人员引导,实地查找界址点位置,了解权属主的用地范围,并在工作图件上(最好是现势性强的大比例尺图件)用红笔清晰地标记出界址点的位置和权属主的用地范围。
如无参考图件,则要详细画好踏勘草图。
对于面积较小的宗地,最好能在一张纸上连续画上若干个相邻宗地的用地情况,并充分注意界址点的共用情况。
对于面积较大的宗地,要认真地注记好四至关系和共用界址点情况。
在画好的草图上标记权属主的姓名和草编宗地号。
在未定界线附近则可选择若干固定的地物点或埋设参考标志,测定时按界址点坐标的精度要求测定这些点的坐标值,待权属界线确定后,可据此补测确认后的界址点坐标。
这些辅助点也要在草图上标注。
3. 踏勘后的资料整理这里主要是指草编界址点号和制作界址点观测及面积计算草图。
进行地籍调查时,一般不知道各地籍调查区内的界址点数量,只知道每宗地有多少界址点,其编号只标识本宗地的界址点。
因此,在地籍调查区内统一编制野外界址点观测草图,并统一编上草编界址点号,在草图上注记出与地籍调查表中相一致的实量边长及草编宗地号或权属主姓名,主要目的是为外业观测记簿和内业计算带来方便。
二、野外界址点测量的实施界址点坐标的测量应有专用的界址点观测手簿。
记簿时,界址点的观测序号直接用观测草图上的草编界址点号。
观测用的仪器设备有光学经纬仪、钢尺、测距仪、电子经纬仪、全站型电子速测仪和GPS接收机等。
这些仪器设备都应进行严格的检验。
测角时,仪器应尽可能地照准界址点的实际位置,方可读数。
角度观测一测回,距离读数至少两次。
当使用钢尺量距时,其量距长度不能超过一个尺段,钢尺必须检定并对丈量结果进行尺长改正。
图7-6 横向偏心图7-7 纵向偏心使用光电测距仪或全站仪测距,则不仅可免去量距的工作,而且还可以隔站观测,免受距离长短的限制。
用这种方法测距时,由于目标是一个有体积的单棱镜,因此会产生目标偏心的问题。
偏心有两种情况:其一为横向偏心。
如图7-6所示,P点为界址点的位置,P′点为棱镜中心的位置,A为测站点,要使AP=AP′,则在放置棱镜时必须使P、P′两点在以A点为圆心的圆弧上,在实际作业时达到这个要求并不难;其二为纵向偏心。
如图7-7所示,P、P′、A的含义同前,此时就要求在棱镜放置好之后,能读出PP′,用实际测出的距离加上或减去PP′,以尽可能减少测距误差。
这两种情况的发生往往是因为界址点P的位置是墙角。
三、野外观测成果的内业整理界址点的外业观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地计算出界址点坐标,并反算出相邻界址边长,填入界址点误差表中,计算出每条边的△1。
如△1的值超出限差,应按照坐标计算、野外勘丈、野外观测的顺序进行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改正。
当一个宗地的所有边长都在限差范围以内才可以计算面积。
当一个地籍调查区内的所有界址点坐标(包括图解的界址点坐标)都经过检查合格后,按界址点的编号方法编号,并计算全部的宗地面积,然后把界址点坐标和面积填入标准的表格中,并整理成册。
四、界址点误差的检验界址点误差包括界址点点位误差、界址间距误差。
表7-3中△s 为界址点点位误差,表7-4中的△S 1表示界址点坐标反算出的边长与地籍调查表中实量的边长之差,△S 2表示检测边长与地籍调查表中实量的边长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