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址点测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界址测量
界址点坐标是在某一特定的坐标系中界址点地理位置的数学表达。它是确定地块(宗地)地理位置的依据,是量算宗地面积的基础数据。界址点坐标对实地的界址点起着法律上的保护作用。一旦界址点标志被移动或破坏,则可根据已有的界址点坐标,用测量放样的方法恢复界址点的位置。如把界址点坐标输入计算机,则可以方便地进行管理和用于规划设计。
界址点坐标的精度,可根据土地经济价值和界址点的重要程度来加以选择。德国、奥地利、荷兰等国家对界址点坐标的精度要求很高,一般为±(3~5)cm。在日本则分为6个等级,具体见表7-1。表中列出的界址点位置误差是指界址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误差。具体的施测精度等级由日本国土厅官房长官确定。
表7-1 日本地籍测量规范中对界址点测量精度的规定
体规定见表7-2。
注:界址点相对于对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系指采用解析法测量的界址点应满足的精度要求;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是指采用各种方法测量的界址点应满足的精度。
第一节界址点的测量方法
界址点测量方法一般有解析法和图解法两种。无论采用何种方法获得的界址点坐标,一旦履行确权手续,就成为确定土地权属主用地界址线的准确依据之一。界址点坐标取位至0.01m。
(1)解析法。根据角度和距离测量结果按公式解算出界址点坐标的方法叫解析法。地籍图根控制点及以上等级的控制点均可作为界址点坐标的起算点。可采用极坐标法、正交法、
截距法、距离交会法等方法实测界址点与控制点或界址点与界址点之间的几何关系元素,按相应的数学公式求得界址点坐标。在地籍测量中要求界址点精度为±0.05m时必须解析法测量界址点。所使用的主体测量仪器可以是光学经纬仪、全站型电子速测仪、电磁波测距仪和电子经纬仪或GPS接收机等。
(2)图解法。在地籍图上量取界址点坐标的方法称图解法。作业时,要独立量测两次,两次量测坐标的点位较差不得大于图上0.2mm,取中数作为界址点的坐标。采用图解法量取坐标时,应量至图上0.1mm。此法精度较低,适用于农村地区和城镇街坊内部隐蔽界址点的测量,并且是在要求的界址点精度与所用图解的图件精度一致的情况下采用。
通常以地籍基本控制点或地籍图根控制点为基础(视界址点精度要求)测定界址点坐标。具体的方法有极坐标法、交会法、内外分点法、直角坐标法等。在野外作业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不同的方法。
一、极坐标法
极坐标法是测定界址点坐标最常用的方法(如图7-1所示)。
已知数据A(X A,Y A),B(X B,Y B),观测数据β,S,则界址点P的坐标P(X P,Y P)为:X P=X A+S cos(AB+)
Y P=Y A+S sin(AB+) (7-1)
其中,AB =A
B
A
B
AB X
X
Y
Y
-
-
=arctan
α
图7-1 极坐标法图示
测定β角的仪器有光学经纬仪、电子经纬仪、全站型电子速测仪等,S的测量一般都采用电磁波测距仪、全站型电子速测仪或鉴定过的钢尺。
二、交会法
交会法可分为角度交会法和距离交会法。
1. 角度交会法
角度交会法是分别在两个测站上对同一界址点测量两个角度进行交会以确定界址点的位置。如图7-2所示,A、B两点为已知测站点,其坐标为A(X A、Y A)、B(X B,Y B),观测α、β角,P点为界址点,其坐标计算公式(公式推导见有关测量学教材)如下:
⎪
⎪
⎭
⎪⎪
⎬
⎫
+
+
-
+
=
+
-
+
+
=
β
α
β
α
β
α
β
α
cot
cot
cot
cot
cot
cot
cot
cot
A
B
A
B
P
A
B
A
B
P
X
X
Y
Y
Y
Y
Y
X
X
X
(7-2)
也可用极坐标法公式进行计算,此时图7-2中的
)
180
sin(
/
sinβ
α
α-
-
=
AB
S
S。其
中
S AB 为已知边长,把图7-2与图7-1对照,将其相应参数代入极坐标法计算即可。
角度交会法一般适用于在测站上能看见界址点位置,但无法测量出测站点至界址点的距
离。交会角∠P 应在30o ~150o 的范围内。A 、B 两测站点可以是基本控制点或图根控制点。
图7-2 角度交会 图7-3距离交会 2. 距离交会法
距离交会法就是从两个已知点分别量出至未知界址点的距离以确定出未知界址点的位置的方法。如图7-3所示,已知A(X A ,Y A ,),B(X B ,Y B ),观测S 1、S 2,P 点为界址点,其坐标计算公式(公式推导见有关测量学教材)如下:
⎭⎬⎫-+-+=-+-+=)()()()(A B B A B P B A B A B P X X H Y Y L Y Y Y Y H X X L X X
(7-3)
式中:
⎪⎪⎭⎪⎪⎬⎫-=-+=22222212222L S S H S S S S L AB AB AB (7-4)
由于测设的各类控制点有限,因此可用这种方法来解析交会出一些控制点上不能直接测量的界址点。A 、B 两已知点可能是控制点,也可能是已知的界址点或辅助点(为测定界址点
而测设的)这种方法仍要求交会角∠P 在30o ~150o 之间。
以上两种交会法的图形顶点编号应按顺时针方向排列,即按B 、P 、A 的顺序。进行交会时,应有检核条件,即对同一界址点应有两组交会图形,计算出两组坐标,并比较其差值。若两组坐标的差值在允许范围以内,则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界址点的坐标。或把求出的界址点坐标和邻近的其他界址点坐标反算出的边长与实量边长进行检核,其差值如在规范所允许范围以内,则可确定所求出的界址点坐标是正确的。
三、内外分点法
当未知界址点在两已知点的连线上时,则分别量测出两已知点至未知界址点的距离,从而确定出未知界址点的位置。如图7-4所示,已知A(X A 、Y A ),B(X B 、Y B ),观测距离S 1=AP ,S 2 =BP ,此时可用内外分点坐标公式和极坐标法公式计算出未知界址点P 的坐标。
图 7-4 内外分点法
由距离交会图可知:当β=0o ,S 2<S AB 时,可得到内分点图形;当β=180o
,S 2>S AB 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