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苏轼哲理诗词思想意蕴
北宋文人苏轼的诗词思想
北宋文人苏轼的诗词思想引言北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达的一个重要时期,而苏轼作为北宋时期的杰出文人,他的诗词在当时就备受推崇。
苏轼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开创了北宋文坛的新篇章。
本文将探讨苏轼在其诗词中所体现出的独特思想。
一、对自然的崇拜与亲近苏轼非常注重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描绘,在他的诗中经常能找到对山水、花草、鸟兽等自然元素深入细腻地描写。
他认为自然是上天赐予人类最宝贵的礼物,而通过与自然交融,人们才能感悟生命真谛。
他倡导返璞归真,反对浮华繁琐。
二、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苏轼身世显赫,但他不满于权势富贵,更加关注国家的兴衰和民生之艰辛。
在一些作品中,他表达了对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愤懑之情。
他倡导以人民为中心,主张官员要忠于职守,为民众谋福祉。
三、思想观念与人生态度苏轼的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探索和人生智慧。
他把握当下,强调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的一切。
他对世间事物持有一种超越常人的洞察力,善于从细微之处领悟人生真谛。
四、个性特点与创作风格苏轼独特的个性和才华使其诗词作品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
他以豪放洒脱、率真直接而闻名,同时也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对音韵把握准确,能够巧妙地运用平仄散仗等技巧,使其诗歌更加有韵味。
结论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文人之一。
通过对其诗词思想进行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北宋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苏轼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他对自然、对国家、对人生的深入思考,使其诗词作品具有珍贵的时代意义和艺术价值。
苏轼诗词中的人生哲理
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类与 自然的二元对立 . 颠覆了 目空一 , 切 自
高自大的人类中心主义,从真正意义上做到自然物与人生哲理的 融合
l自然物 与人生哲 理的融合
在苏轼的诗词中 , 人与自然之融合无所不在。 作为人类亲密伙
2自然物 与人生哲理 的冲突
苏轼笔下 , 自然物与人类并不总是和谐的, 而是时常充满对立 和冲突。在《 题两林壁》 中这样写到 :
我解脱 , 也是一首乐观的呼唤着青春的人生之歌。表现其洒脱j达 广
的胸 怀, 积极进取的精神, 干载之下, 读来犹令人感奋。
苏轼对自然物崇敬 的心态随处可见 。他常常把 自然与人融为
一
体, 使读者分不清哪里是人 , 哪里是自然。他的诗词让人们看到
了 自然物的高贵, 同时也意识到人类自身作为物种的平凡品格 。 这
然—体。 词的下片苏轼由“ 溪水西流” 生发感慨和议论。 古人云 :百 “ 川东到海, 时复西归” “ 何 、花有重开日, 人无再 少时”江水东流不 , 返. 就像时间_去不回。人的青春年华也只有一次 , 可是苏轼笔下
从宋词中探讨苏轼的人生哲学
从宋词中探讨苏轼的人生哲学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一位深具人生智慧的哲学家。
通过他的诗词作品,我们可以窥见他对生活、人生和世界的独特见解,可以说苏轼的人生哲学是他作品中最珍贵的部分之一。
在宋词中,苏轼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他的诗词不仅展现了他的艺术成就,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苏轼在他的诗词中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深切体会。
在他的词中,常常可以看到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短促的思考。
比如他在《江城子·夜雨寄北》中写道:“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表达了对自己生命的短促和对世事变化的感叹。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顶老将牙。
”表达了对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
这些词句中透露出了苏轼对生命短促的深切体会,他以诗词的形式表达出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时光的珍视。
苏轼在诗词中表达了对人性的观察和对人情的体悟。
他的诗词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人性的批判和对人情的感悟。
比如他在《临江仙·夜归鹦鹉楼》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表达了对人性的批判和对人情的感悟。
在《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中写道:“只恐双飞鸟,无那团团圆。
”表达了对人情的感悟和对人性的批判。
这些词句中透露出了苏轼对人性的观察和对人情的体悟,他以诗词的形式表达出了对人性的批判和对人情的感悟。
苏轼在诗词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关怀。
他的诗词中常常可以看到对生活的赞美和对世界的关注。
比如他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眺望》中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表达了对生活的赞美和对世界的关怀。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关怀。
这些词句中透露出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关怀,他以诗词的形式表达出了对生活的赞美和对世界的关怀。
心境悠悠 水榭无香——试论苏轼《赤壁赋》的哲学意蕴及人生启示
心境悠悠水榭无香——试论苏轼《赤壁赋》的哲学
意蕴及人生启示
《赤壁赋》中,苏轼以其独特的语言情怀,寄寓着审美的认知以及深刻的哲学思考。
苏轼的这篇作品,在意境的表达上同样值得称道,空灵迷雾般的文字里散发出诗情画意,在其中领略到无边无际的心境悠悠。
从文中,可以见出苏轼浪漫惆怅而又真切洞见的思想哲学。
他在描写宇宙规律万物平等的认识中,把道家“天人合一”一语概括:“逆耳之音,远芳之气,不可企及”,带出参禅者慈悲为怀和超越现实生活的心境;他惊叹自然之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勾勒出神秘被创造的宇宙大道的真谛;他再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意味深长地传递给我们对死亡的态度。
诉说着他深邃的哲学思想,他的笔尖中溢出的是无边的情感,水镜古城的轮廓在他的文字里游走,诠释着伟大的道,如同水榭无香。
苏轼通过这首文学作品,让我们看到真切地感遇到宇宙万物乐观平衡平等的哲学思考,它让人们对生活有更深层次的审美而拓宽思维的视野,不但激发出洞察宇宙的智慧,更让人懂得过一种安心而放松的生活态度。
此外,从苏轼的文字中我们更能领悟到一种人生追求,“苍茫大地,黄河长流”,意指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局限困住,更要“守缄口,体忘形”,展开更多的精神探
寻;它引导人们把力量集中,在生活中延伸出新的梦想,超越极限,把负面情绪调动为前进动力。
总之,苏轼《赤壁赋》是一件千古凝结智慧能量的精神财富,它的内涵无边无尽,深邃的人生启示,书写千古伟力,他的文章诠释了一种“不受制约,追寻精神”的理念,犹如水榭无香,散发出空灵迷人的气息,让我们醍醐灌顶,感慨无穷。
浅论苏轼哲理诗词思想意蕴
浅论苏轼哲理诗词思想意蕴“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东坡如此具有豪迈气魄的诗句,拥有的这样一种博大宽广的胸怀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千百年来为世人所传诵。
一代诗豪苏轼的一生饱尝宦海浮沉,朝廷任官时同时受到新、旧两党的排挤,一生处新旧党争之中,他的一生,毫无夸大其说,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一幕悲剧。
然而,尝尽生活与其的各种打击,长期处于逆境之中的苏轼渐趋表现出了一种豪迈、旷达的胸襟,以一个无比广阔的心境品读人世万物,拥有令人钦佩的处世哲学智慧。
这一点,反映在苏轼的创作中,则让我们看见了一批超凡脱俗的哲理上品诗。
本文通过对苏轼部分哲理诗的解读,提炼其哲理诗具有的三方面思想意蕴,即禅的思想、旷达的人生态度、思辨的认识论等,以期对苏轼哲理诗进行合理解读,浅论其哲理诗具有的思想意蕴。
一、禅的思想苏轼出入儒道,濡染佛禅,思想兼容并包,宏博复杂。
在其贬谪黄州时期,他“归诚佛僧”,隔一两日便到安国寺焚香默坐,参加佛事;又倾心道家的养生术,曾到天庆观道院去养炼,其佛、道思想有了发展。
在惠州、儋州时期为解脱人生苦恼,超然物外,随缘自适,已成为他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宦海沉浮,漂泊无定,深品世态炎凉,苏轼对禅学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禅的精神陶冶着苏轼,也滋润着他的诗歌创作,尤其是他写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哲理诗。
如《独觉》:倏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里的“独觉”,暗指禅语,一语双关,即一个人只要悟透世界,了然于心,那么对于人生的凄风苦雨也就能安然处之,恬然对待了。
再如《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
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
诗里用了两个提问,让读者去思考。
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
试论苏轼《赤壁赋》的哲学意蕴及人生启示
试论苏轼《赤壁赋》的哲学意蕴及人生启示苏轼的《前赤壁赋》千古佳作,文中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夜游赤壁时水光、山色、明月所呈现出的优美意境。
那么苏轼《前赤壁赋》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呢?欢迎大家阅读下文学习相关的知识。
一、人生的有限性与无限性文中写到:“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为一叶之扁舟,握匏樽以杂言;递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煞长江之无穷。
恃飞仙以浩瀚,抱著明月而长终。
”作者借客之口讲出人的一生和茫茫的宇宙较之就是较长时间的、可悲的,这种有限性不禁并使人引起哀伤之美感,即为“言不容乎骤得,塞遗响于悲风。
”人生就是较长时间的,从人长大的第一天起至就预示着着一步一步迈向丧生,这就是每个人都无法彻底摆脱的命运,文中作者也在思索这个问题,他的提问就是:“客亦言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例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砌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无法以一瞬;自其维持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苏轼的这一实事求是思想似乎受庄子思想的影响,《庄子·德充符令》中存有“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即为从维持不变的角度,“人生代代无穷已”,人生就是无穷尽的。
但这里有个问题,从个体生命的角度,人生就是非常有限的,不可逆的,较长时间的,苏轼的观点似乎无法驳斥人生较长时间这一事实,就可以就是自我抚慰的一种说词罢了。
那么既然人生就是较长时间的,是不是就应哀伤恐惧呢?其实,人生固然较长时间,但就因为其较长时间而宝贵,假使人能长生不老,同日月天地同为永恒的存有,那么人的存有也就丧失了意义,人生显得所志无趣。
恰好相反,人生就是较长时间的,在非常有限的时空中人们回去崇尚和缔造,就可以赢得存有意义的人生。
所以,人生就是较长时间而宝贵的,因较长时间而宝贵。
二、人生有无意义文中筹钱“客我”之口说至历史人物曹操:“‘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关在周郎者乎?方其溃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了,而今云讷哉?”历史上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不管你曾经立下多小的功绩,到头来还是随其滔滔江水永远消逝,而自身也可以沦为花下之尘。
苏东坡的经典哲理诗诗词鉴赏
苏东坡的经典哲理诗诗词鉴赏苏东坡的经典哲理诗诗词鉴赏11.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好玩的国学:前两句是实写,整个诗歌的重点在后两句,为什么看不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是因为自己就在这个山中。
从哲学意义上来说,苏东坡是在告诉我们两个道理,第一,屁股决定脑袋,你的想法往往和你所处的环境有关,但绝不会永远正确,因为你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所以做人还要能够换位思考推己及人。
第二,高度决定眼界,眼界决定境界。
人生就是要努力站在高点,提高自己的境界。
2.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好玩的国学:这个类似于屈原的天问了。
苏东坡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琴声和弹奏的人的手指到底是什么关系。
其实这是一个禅机,也是一个高深的哲学问题。
苏东坡崇尚佛学,且对佛学有很高的造诣。
佛家认为,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有了因缘才得以存在。
《圆觉经》说:“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用今天的话说,大家都是互相依存的存在,没有谁是一座孤岛!3.慈湖夹阻风宋代:苏轼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
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
好玩的国学:前两句说躺在船上,看到天边月落的地方云横千丈,天将破晓了,老船工急急爬起来,呼唤得半帆清风,加紧开船。
后两句是诗的重点,意思是说暂且傍着临江的小村,倾斜摇荡地驶过险段,这当然有一定的风险,但是,人世间又有何处不是峭壁危岩呢!苏东坡曾经遭遇过常人难以承受的磨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对生活充满期待,该吃吃该喝喝,管它命运怎么说。
苏东坡认为,人生有艰险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以何种心态去对待。
在另外两首词中,苏东坡告诉我们了答案。
一是也无风雨也无晴,二是心安之处是我乡。
用一种达观的、随遇而安的态度,去对待挫折。
这对我们来说,绝对是人生的大智慧。
可以说,莫说人生风波恶,只是未懂苏东坡!苏东坡的经典哲理诗诗词鉴赏2读完这本爱的教育之后给我的感受很深,而全文的故事组成一个人字就是爱。
苏轼 诗词中的哲学与智慧
苏轼诗词中的哲学与智慧苏轼:诗词中的哲学与智慧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
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被誉为文学鬼才。
苏轼的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智慧,无论在人生思考、社会观察还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都体现出了他对生命、人性和世界的独特见解。
一、人生哲学苏轼的诗词作品中,常常表达了他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他关注人生的起伏和无常,以及人与命运的关系。
在《东篱乐府》中,他写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这里面有对人生短暂性的思考,认为人生如初见般纯洁美好,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会因为各种因素改变,感到失落和伤感。
同时,也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与感慨。
苏轼以客观、深沉的态度看待人生,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把握当下,享受人生的点滴美好。
二、人性观察苏轼善于观察人性,通过描写人们的情感和行为,表达自己对人性的理解。
在《赤壁怀古》中,苏轼描述了历史上著名的红楼一梦故事,通过贾宝玉的悲剧经历,揭示了人性的脆弱。
他认为人们往往被欲望和情感所困扰,难以抵挡命运的摧残。
苏轼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使他的诗词更富有感染力。
三、自然智慧苏轼对自然景物有独特的感悟和理解。
他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将人与自然相融合,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界的美好赞美和对生命的思考。
在《江城子》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美丽的江景,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他通过对流水的描述,表达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苏轼的诗词作品中蕴含了对自然的智慧,他深刻领悟到自然界的无穷生机和变化,将这种智慧融入诗词之中。
四、社会批判苏轼的诗词中也不乏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他通过对社会不公、腐败现象的揭示,表达了对社会的关切和愤慨。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直言不讳地描述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和丑陋。
他认为社会的矛盾和不公是导致人们痛苦的根源。
苏轼以文学的方式呼吁社会公正,引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总之,苏轼的诗词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智慧。
苏 轼的哲学思想如何在其诗文中体现
苏轼的哲学思想如何在其诗文中体现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星,其诗文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更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
苏轼的哲学思想首先体现在他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知与坦然接受。
在他的诗文中,常常流露出对时光流逝、世事变幻的感慨。
如《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将人生短暂与宇宙无穷相对比,清醒地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
然而,他并未因此陷入悲观绝望,而是以一种豁达的态度面对。
他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把人生比作飞鸿在雪地上留下的爪印,既短暂又无常,但正是这种无常,让生命充满了未知与可能。
这种对人生无常的坦然,使他能够在困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
苏轼的哲学思想还体现在他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之中。
他善于从自然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认为自然是永恒的、和谐的。
在《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色,表达了对世事如梦的感慨,同时也借自然之景来抒发内心的愁绪。
而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中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美丽景色,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赞美。
他认为自然的变化是一种常态,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这种对自然的尊重和欣赏,反映了他对宇宙规律的顺应和接受。
再者,苏轼的哲学思想体现在他对得失荣辱的超脱态度。
他一生经历了多次政治风波和人生挫折,但始终能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在《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面对风雨,他毫不畏惧,展现出一种超脱于世俗得失的境界。
苏轼《赤壁赋》中的哲理意蕴解读
苏轼《赤壁赋》中的哲理意蕴解读《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叙事长诗,以庄重的语言、生动的描绘和寓意深远的哲理表达,展示了作者对人生、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赤壁赋》的哲理意蕴。
首先,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反思了人性的本质。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决战之一,而苏轼通过对这场战争的描写,揭示了人的贪婪、争斗和狡诈。
在赋中,苏轼用江南风物、草木、鸟兽等形象描绘了战场上的威武和凄凉。
他指出:“志士幽人薄,至今思项羽。
”这句话暗示了当时的忠臣良将被时势所迫,无奈归隐,对于这种社会现象感到无限惋惜。
苏轼通过对士人、将领等角色的描写,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表达了对人性中的善和恶的深深思考。
其次,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古讽今,表达了自己对时事政治的看法。
在宋代的政治环境中,苏轼和他的一些朋友深受江山易主,朝政腐败的困扰。
《赤壁赋》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间接地批评了当时的政治风气和官场文化。
苏轼通过对诸葛亮和周瑜这两位历史人物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智者和有才能的领导者的敬佩之情。
有效地借古讽今,以历史事件为背景,折射出当时政治现实的黑暗,让读者对现实进行了思考。
此外,《赤壁赋》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苏轼以诗人特有的敏感和细腻,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如“烟波江上使人愁,目断岂知处”,以及“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些描绘让人感受到自然和人生的无常和无奈。
苏轼在描绘人类不断追求、不断变化的同时,折射了自己对生命的思考。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句诗暗示了人生无常和生命短暂的残酷现实,也表达了苏轼对命运和命题的思考。
最后,《赤壁赋》中还表达了苏轼对友情和人情的看法。
苏轼通过对周瑜、诸葛亮等历史人物之间的友情描写,表达了友情的珍贵和可贵之处。
他写道:“将军自古神勇,何故不驻颜华鬓?”这句诗暗示了友情和人情之间的强大力量,以及当时英雄的壮怀和深情厚意。
试论苏轼诗词中的哲学思想
试论苏轼诗词中的哲学思想摘要:苏轼“自然”文艺观与创作中“自然”与“经营”的矛盾一直引人关注,但从文体角度的讨论则较为少见。
文章运用现代文体学方法,从形式机制、风格形态、哲学意味三个层面,考察苏轼“自然”之文的形式与意味。
苏轼的“自然”文体是一种表现生命本质的文本样式,在体制体式上表现为乘一总万、以意摄法;在风格形态上将豪放、清旷、枯澹三种元素历史性地融入“自然”;在思维和实践方式上折射出应物而变、以物为乐的感性观照和“无可无不可”的游世态度。
苏轼的“自然”之文经营有方,借用万物众法以益得道为文,不离自性而得神通,达到“忘适”之自然。
关键词:有意味的形式;苏轼;“自然”文艺观;文体;应物苏轼“自然”论具有转折意义,将刘勰以来概括性的文艺“自然”论明晰化、独立化,开启了以人的自然性情为本的文艺“自然”论。
苏轼进一步将“自然”提升到风格美学的高度,涵盖由散文、诗词、绘画、书法诸文艺领域,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在文章学方面,苏轼提出“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的自然创作论,古今批评家从美学、心理学、语言学、哲学等角度进行分析,认可其创作是“文理自然”的典范。
也有学者对苏轼的“自然”存疑,提出了“经营的自然”理念,指其创作愈近自然、愈失自然,并非神秘的合于天然之作 [1]5。
我们认为,理解苏轼文章“自然”与否的问题,不能只做抽象的理论分析和外部讨论,而要立足文本,考察其话语的形式特征和折射出的思维方式。
左东岭在总结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的新视野和方法时说,从作者的题材选取、文体使用、创作格式、审美形态等方面,均能体现作者对于各种文学问题的看法 [2]。
除题材选取外,其他三者皆是形式范畴,用现代“文体”学概念可以涵容之。
可以说,苏轼的创作在形式机制、风格形态、哲学意味层面上共同“经营”而达于“自然”,创造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一、“自然”文艺观的理论核心:有意味的形式西方形式主义美学“有意味的形式”理论与中国文人在看待艺与道的关系问题上有共通性,苏轼文艺自然论的核心即为“有意味的形式”。
古诗词鉴赏苏轼的浪漫主义与人生哲思
古诗词鉴赏苏轼的浪漫主义与人生哲思苏轼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诗词作品以情感丰富、意境深远、表达自由、语言优美著称。
本文将从苏轼的浪漫主义和人生哲思两个方面对他的诗词进行鉴赏。
一、苏轼的浪漫主义苏轼的浪漫主义表现在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寄托。
在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几乎是写实而又充满浪漫色彩的。
他以细腻入微的笔触表现出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彩,让人感受到他对自然的深深热爱。
例如他在《赤壁赋》中写道:“把火照在芰荷上,泛然灯影弄晴河。
”通过这样的描写,苏轼将自然景色与人生的情感融为一体,使读者在阅读中仿佛置身于文章所描绘的场景之中,感受到他强烈的浪漫情怀。
苏轼对个人感情的表达也是他浪漫主义的体现。
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常常是具有柔美婉约、温柔细腻的特点。
他在《卜算子·咏梅》中写道:“可怜未央杨柳堤,呜呜咽咽十三丝。
”这样的描写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女性的情感寄托,同时也展现出了他浪漫诗人的特质。
二、苏轼的人生哲思苏轼的诗词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思,对于人的生存、人际关系、人生态度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写诗的目的是希望借助文字的力量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苏轼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思考。
他的《后赤壁赋》中写道:“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通过这样的诗句,苏轼表达了对人生痛苦与遗憾的思考。
他认为人生的痛苦不仅来自外界的风与月,更源自于人性中的情感和追求,体现了他对人类内心世界的关怀和拷问。
苏轼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也是他人生哲思的一部分。
他在诗中对友谊、亲情、爱情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在《赤壁赋》中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样的诗句表现了他对友谊的珍视和对逝去的友谊的思念之情。
苏轼对亲情和爱情的描写也同样充满了哲思,他在诗中表达出对家庭温暖与幸福的向往。
总结起来,苏轼的诗词作品既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又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思。
苏轼诗词及人生智慧
苏轼诗词及人生智慧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具有深刻的人生智慧和哲理。
以下是一些苏轼的诗词及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
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通过描绘明月和酒来表达苏轼对人生
短暂和无常的感慨。
他表达了在有限的人生中追求无限的精神自由和超越的愿望。
2.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表现了苏轼豪放、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
对壮志未酬、英雄无路的感慨。
他通过描绘狩猎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3. 《赤壁赋》:这篇赋文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它表达了苏轼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苏轼认为人生是短暂的,但宇宙是永恒的,我们应该摆脱尘世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正的自我。
4.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表现了苏轼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豁
达的心态。
他通过描绘雨中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态度。
苏轼的人生智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苏轼在困境中仍然保持着豁达、乐观的心态,他认为人生短暂,应该珍惜当下,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正的自我。
2. 追求超越的精神自由:苏轼强调在有限的人生中追求无限的精神自由和超越的愿望,他通过诗词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3. 对社会的关怀和责任感:苏轼不仅关注个人的人生,也关注社会的命运和人类的未来。
他通过诗词表达了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关怀。
4. 坚持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苏轼在文学、艺术和社会问题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他不随波逐流,坚持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从宋词中探讨苏轼的人生哲学
从宋词中探讨苏轼的人生哲学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的词作为宋词的代表之一,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学。
苏轼的词以其清新动人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描绘了他对人生、历史和社会的独特见解,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
苏轼在其词中表达了对天地万物的热爱和赞美。
他对自然的描绘常常充满感情,有时候深刻而富有激情,有时候是婉转含蓄。
他把自然万物看成是生命的载体,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无奈以及对时世沧桑的感叹都融入了他优美的词句之中。
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落日幽山路,何处寻芳草。
江淮横林夕,风露多苍苔。
”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苏轼在词中反映了对人生沧桑和社会变迁的感慨与思考。
在他的词中,经常可以看到对人生沧桑和社会变迁的感慨与思考。
他笔下的人物,既有历史上的英雄豪杰,也有普通的百姓,他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展现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和反思。
在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到:“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虏儿灌太清,虞箭动龙旗。
”叙述的正是当时的乱世沧桑,对于中原的悲哀与沉痛。
苏轼在词中表现了对人生苦乐的体验和感悟。
苏轼的词中不仅有对人生的苦难和遭遇的描绘,更有对人生的真情流露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的词中描写的不仅是自己的人生感悟,更多的是通过个人的感受和体验,反映了时代的社会和风气、人民的疾苦和人性的悲欢离合。
在他的《青玉案·元夕》中写到:“寸心解千愁,一醆济百忧。
所愁济者何?我亦不知之。
一饮犹自醉,欲醉无此酒。
”写出了他对人生和现实的悲观态度,展现了其丰富的人生哲学。
苏轼在词中表现出对理想和现实、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在他的词中,既有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的忧虑和反思。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用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理想和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
在《水龙吟》中写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反映了他对现实和理想的对立与挣扎,以及对个体在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
从宋词中探讨苏轼的人生哲学
从宋词中探讨苏轼的人生哲学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也是中国宋代最杰出的词人之一。
他的词作以其清新脱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而著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其词作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反映了他对生活、人性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本文将从苏轼的词作中入手,探讨他的人生哲学。
在苏轼的词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世事的洞察力。
他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贯穿于他的词作之中,如《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表现了他对时间流逝、生命如梦的深切感受。
在他的词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时光的珍视,这种对生命的珍视也成为他人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不断唤起人们对生命的反思,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珍惜时间,珍惜生活中的点滴。
苏轼的词作中蕴含着对人性的独特理解和对人情世态的感慨。
他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纷扰,表现出对人性的理解和对人情世态的感慨。
在他的词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人性的揭示和对于人情世态的感慨,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表现了他对人性的理解和对人情世态的感慨。
这种对人性和人情的理解也构成了他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表达了他对社会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的深刻认识。
苏轼的词作中反映了他对自由、平等和正义的追求。
他所表现出的对自由、平等和正义的追求是其人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他的词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自由、平等和正义的追求,如《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表现了他对自由、平等和正义的追求。
在他的词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自由、平等和正义的追求,这种对自由、平等和正义的追求也成为他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
苏轼的词作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反映了他对生活、人性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他的词作以其清新脱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而著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苏轼词作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刻理解他的人生哲学,感受他对生命的热爱、对人性的理解以及对自由、平等和正义的追求,这些都构成了他深厚的人文情怀以及独特的生活观。
苏轼诗词中的哲理与情思
苏轼诗词中的哲理与情思内容摘要:哲学是一门世界观的学科,是对各门学科的思想总结。
因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在哲学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中国古代,苏轼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和独特的创作笔法,在诗词中流露出淡淡的哲理蕴味和浓郁的人性情怀,因而成了我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对我国的文化发展史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苏轼的生平、人生理想、艺术风格等多方面入手,通过详尽的论述将其诗词中的哲理与情思有机地结合起来,、情理并重,不偏不倚,也算是一种心得吧。
关键词:哲理与情思创作旨趣文化视角人性论认识论如果有人问我:“在中国历史上你最崇拜谁?”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苏轼”,这样说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与自己十几年的人生感受息息相关的。
记得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学过他的一首诗《题西林壁》,上了中学之后又学习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被他那种豁达、豪放的情怀深深地感动了,并由此产生了心灵的共鸣。
总觉得他的诗词中有一种淡淡的哲理蕴味,但又非西方哲学中单纯的理论主义,而是把生活感悟、人情世故、社会伦理与文化思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有幸拜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对其生平和理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临逢毕业论文构思之际。
不假思索地选择了他,借此机会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和认识,见贤思齐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时势造英雄”的观点,应该说苏轼的生平也恰好印证了这个观点;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
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悉心教导。
母亲程氏深明大义,教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这对苏轼后来的官宦生涯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苏轼勤奋好学,思想通达,在当时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更加如鱼得水。
苏辙记述苏轼的读书过程是:“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
浅论苏轼词之人生哲理
浅论苏轼词之人生哲理苏轼词在历史上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有着独特的思想内涵。
作为一名南宋文学家,苏轼的词体现出一种文人认知的哲学思考,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心。
苏轼的词涵盖了很多人生哲理,明确提出了“把握住光阴、珍爱万物”的思想。
他曾经写道:“春去花还在,夏容蝶来作;秋蝉叫黄叶,冬鹰惊晓声。
凋谢是美丽的,只叹息离别的日子;痛苦到最后一定是痊愈,深情地留在青春里。
”这句话不仅仅展现出苏轼思维多样性和美妙描绘力,更让人思考活在当下,珍惜生命脉络中的每一个瞬间。
另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他深刻地把宋朝晚期的社会情景同自我的遭遇融为一体,感叹绝情伤离别,表达了为身处不义后悔不已的心态。
此外,他的词还表达了隐忍的人生态度。
“一声好榻榻,独醉南楼外,不问紫陌早晚,犹胜五柳拂堤情”,他赞叹自然美景,藏身之处,心旷神怡,显示他坚忍、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
苏轼词充满了戏谑和幽默感,但是他的哲理更加深刻,走近苏轼词,就是走近一个灵性的“路上•月—巷扫掊•凉”的世界。
在面对挫折和困境时,苏轼仍然保持乐观,把握“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哲理思想,矛盾里提取出令人感动的芬芳。
正如他说:“秋夜有清露,落叶何萧萧;世事休抛残,惆怅在人间。
”苏轼在词贴里抒发出自己诗意,他的文字温暖如春雷,思想深远如海潮。
其哲理在今天仍然有鲜明的促进现实意义。
他所传达的是一种对生活、世事和人生更宽容的坚定信念,他的文学作品激发了无数人追求自由的精神,令我们正视无常与孤独,开启心灵的新宇宙,勇敢展现自己的样子,收获属于自己的真正精彩。
对苏轼诗句的看法
对苏轼诗句的看法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诗歌和散文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苏轼诗句的一些看法:
1. 情感表达:苏轼的诗歌中,情感表达丰富而深刻。
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人生、自然、友情等方面的感慨,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对明月的描写,表达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感人肺腑。
2. 语言运用:苏轼在语言运用上非常独特,他善于运用自然、朴实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他还创造性地运用了古典诗歌的韵律和格式,使得他的诗歌既具有现代感,又有着古典的美感。
3. 意象塑造:苏轼的诗歌中,意象塑造十分出色。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加工,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象,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明月意象等。
这些意象不仅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也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审美享受。
4. 哲理思考:苏轼的诗歌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
他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写,表达出对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题西林壁》中通过对庐山的描写,表达出对人生曲折和困境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总之,苏轼的诗句在情感表达、语言运用、意象塑造和哲理思考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表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珍贵遗产。
浅析苏轼诗文中的人生哲学
浅析苏轼诗文中的人生哲学中国历代名人中,提起“乌台诗案”,也许有十分之一的中国人能想到他;提到“唐宋八大家”,可能会有一半的人想到他;如果再念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诗词锦句,只怕就会有八成以上的人将脱口叫出他的名字;而若要再加上遍布全国的大小餐馆中,“东坡肘子”这天天被人念叨的菜名,我们是否可以说,中国的诗人中,也不妨说中外诗人中,真正称得上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就只有苏轼(东坡)了?苏轼是一位伟大的诗人,然而他又不仅仅是一位诗人。
唐宋古文运动中,苏轼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他一改柔靡绮丽的诗风,以广阔的内容和雄健的笔力扩大了词的领域,并提高了它的意境;苏轼并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书法上,然而他的字却被评为北宋第一;还有他的画、他对佛教的研究……苏轼比其它名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近一千年来,每一代都有人如此崇拜他。
在他鲜亮的光环背后,他也有着坎坷的一生,初入仕途而遭贬外放,之后沉沉浮浮屡次,但也在其间留下了大量不朽之作,他的人格也为后世所瞻仰。
让我们回到过去,重走一遍九百多年前的路,试着了解一下这个伟大灵魂的深处,从他的诗文中找寻他的人生哲学,看看是什么心态伴随他走过人生中的失意与艰辛。
一、“忘”与“游”——寻求心隐的精神家园了解了苏轼的一生,看到他的遭遇,很是感慨,在外孤身漂泊,竟能创作如此多优秀作品,没有表现出萎靡不振。
也很是迷惑,苏轼为什么不学学中国古代文人的清高举动,隐退山林,回避世间的纷恼。
直到后来看到李泽厚《美的历程》中的一段话,才豁然开朗,其中说“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隐’‘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要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隐,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也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政治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恼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浅谈苏词中蕴含的哲理思想
浅谈苏词中蕴含的哲理思想49中杨素珍在中国文字史中,宋词以其卓越的贡献和显著的特色而独树一帜,在宋词的浩瀚“星河”中,苏东坡又以其豪迈奔放的词风引宋文学走至巅峰。
苏轼,一代词师,千古风流。
其词寓意深而言至赅,炼句巧而刻意功。
片片阕阕,倾荡磊落,曲奇清旷,如天风海雨,横放直出,风格独具;字里行间,无不显其洒脱、奔昂,寄理至缜,载道至密的特点。
至于其词意境,则堪称“掣宇内”而“气轩昂”;“辟幽径”而“释馨香”,常令人流涟忘返,衷肠激荡。
然而细细咀嚼,其韵味全归于其“寓意”、“炼句”、“意境”还觉不够。
因为许多首苏词都显示出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周围一切事物深沉思索后的一种哲理上的归纳,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问题的所在,即苏词与哲理两个貌似不着边际的问题的内在联系。
深入地研究这两者的关系,不仅有助于对苏词思想及艺术特色方面的正确评估,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哲理思想发展的踪脉,为研究文学和哲学间的内在联系拓宽思路;同时,对推进语文教学、促进教师研究苏轼作品、提高学生研读古代诗文、尤其更好地理解苏轼作品的深刻蕴涵都具有不小的意义。
在我国,苏轼名句几乎家喻户晓,而引其句者亦大都直引他词句中包含的哲理思想。
比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赠张》)“古今如梦,何似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永遇乐。
彭城夜宿燕子楼》)等句就常常萦绕于人们口头。
这就一定程度地说明了苏词中蕴含的哲理思想是有着普遍性的。
对此,国外专门研究中国古诗人的专家也早有评价:日本研究中国古诗文的汉文学家上野寅次郎先生曾评述:“中国宋代词人苏轼词文之间不管哲理,给人启迪至深。
看苏轼,可以窥见中国哲学于宋趄发展之一斑。
”(引逢《中国古文献资料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处编文,1986年6月本)澳大利亚华裔学者李政迁先生亦曾谈到:“苏东坡字迹间无不饱含哲理味道,无论豪放,无论婉约,细细咀嚼,其哲味甚浓。
以至世人常沿用其词句,以启迪同仁,认清世象”(引自《香港国史诗文研究纲要》1984年8月本)然而翻启《中国文学史》苏词的这一特点却被忽视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苏轼哲理诗词思想意蕴“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东坡如此具有豪迈气魄的诗句,拥有的这样一种博大宽广的胸怀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千百年来为世人所传诵。
一代诗豪苏轼的一生饱尝宦海浮沉,朝廷任官时同时受到新、旧两党的排挤,一生处新旧党争之中,他的一生,毫无夸大其说,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一幕悲剧。
然而,尝尽生活与其的各种打击,长期处于逆境之中的苏轼渐趋表现出了一种豪迈、旷达的胸襟,以一个无比广阔的心境品读人世万物,拥有令人钦佩的处世哲学智慧。
这一点,反映在苏轼的创作中,则让我们看见了一批超凡脱俗的哲理上品诗。
本文通过对苏轼部分哲理诗的解读,提炼其哲理诗具有的三方面思想意蕴,即禅的思想、旷达的人生态度、思辨的认识论等,以期对苏轼哲理诗进行合理解读,浅论其哲理诗具有的思想意蕴。
一、禅的思想苏轼出入儒道,濡染佛禅,思想兼容并包,宏博复杂。
在其贬谪黄州时期,他“归诚佛僧”,隔一两日便到安国寺焚香默坐,参加佛事;又倾心道家的养生术,曾到天庆观道院去养炼,其佛、道思想有了发展。
在惠州、儋州时期为解脱人生苦恼,超然物外,随缘自适,已成为他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宦海沉浮,漂泊无定,深品世态炎凉,苏轼对禅学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禅的精神陶冶着苏轼,也滋润着他的诗歌创作,尤其是他写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哲理诗。
如《独觉》:倏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里的“独觉”,暗指禅语,一语双关,即一个人只要悟透世界,了然于心,那么对于人生的凄风苦雨也就能安然处之,恬然对待了。
再如《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
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
诗里用了两个提问,让读者去思考。
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
有一部佛门经书叫《椤严经》,书中说:“譬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这段话很精彩地说明一个哲学道理:只有主观和客观相统一,才能成功。
苏轼把它妙化入诗,更进一步,琴声也不是源于妙指,而是来自内心,琴者即心声。
物我融合,才是佳境,显现出了其浓厚的禅的思想。
二、旷达的人生态度尽管命运多舛,苏轼的一生仍就能做到随缘自适,知足常乐;处逆境而不颓唐,处顺境而不淫逸。
特别是在他屡遭贬谪之际,一份旷达,豪迈的人生态度的展现更是令世人无法不对其产生钦佩之情。
这反映在他的诗词创作中,也是最能代表苏词的艺术风格的,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类思念亲友、怀古纪游之作,它们大多将四时清景、江山胜迹、亲朋诗酒、人生哲理与历史风云、宦海风波糅合在一起,气象恢弘,富于浪漫情调,表现了苏词旷达超脱或豪迈奔放的风格特点。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于神宗熙宁九年,时任密州知州的苏轼已与胞弟苏辙分别有七载,在月圆之夜抒发了对胞弟的思念之情: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
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
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
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
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
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
”都可以互相参看。
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
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
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
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又如《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也无风雨也无晴”,如此具有生活辩证法的诗句,写出了词人对待人生道路上风风雨雨的态度。
苏轼这一生经历了许多次常人所难以承受的政治打击,但他始终能够以旷达的襟怀去面对,泰然处之。
再如《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词上片写清泉寺的风光,下片情景生情,迸发一段坦荡、乐观、令人奋发的议论,即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
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
这展现出了苏轼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三、思辨的认识论苏轼热爱生活,兴趣广泛,一石一花,常寄以深情,平凡的日常生活在苏轼笔下常常表现出美好的情思和理趣。
因此,在其哲理诗创作中常能通过对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出其对于事物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的独特思考,具有慎思明辨的理性,体现出一种思辨的认识论。
如《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再如《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中“春江水暖鸭先知”,在一江春水中,鸭儿在嬉戏,江水回暖的讯息,它们首先感知到了。
鸭知水暖,光凭画是体现不出来的,诗却表达出来了。
其实岂是鸭子先知水暖?一切水族之物,皆知冷暖。
诗人这样写是为切合画上风物,实际上也是表达他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礼赞。
唐人有“花间觅路鸟先知”的诗句,与此句异曲同工。
这句诗极富哲理,现在我们指某一新的情况或消息被人预先知道时,便往往引用这一句。
同时,“春江水暖鸭先知”还体现出了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论观点,这些无一不体现出在苏轼哲理诗中能够体会到的一种思辨认识论的思想意蕴。
苏轼的哲理诗词的主要特征是形象的写景、抒情,且蕴涵着深刻的哲理。
优秀的哲理诗词由于反映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真谛的探索,以及对社会理想的向往,因而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哲理诗词,中国古代诗词园地中的奇葩。
异彩纷呈,独树一帜,是优秀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光茫四射的明珠。
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思想认识价值。
哲理诗词,容景物、形象、说理于一体,借景抒情,以情感人,喻事明理,以理服人,以其特殊的艺术魅力,揭示哲学领域中的某一命题和真理,从而达到传播知识、启迪智慧、感悟人生的目地。
优秀的哲理诗词,总是艺术美和哲理美的完美结合,成为人类精神文明中的精品,洋溢着知识性、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