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高考文言文阅读基础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5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4d939c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87.png)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掌握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则和特点。
1.2 教学内容介绍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定义和作用。
分析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和规则。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实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和分析典型例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词类活用的规则。
第二章:名词活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名词活用的规则和特点。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名词活用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名词活用的常见类型,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举例说明名词活用的规则和用法。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实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和分析典型例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名词活用的规则。
第三章:动词活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动词活用的规则和特点。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动词活用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动词活用的常见类型,如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等。
举例说明动词活用的规则和用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实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和分析典型例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动词活用的规则。
第四章:形容词活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形容词活用的规则和特点。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形容词活用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形容词活用的常见类型,如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等。
举例说明形容词活用的规则和用法。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实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和分析典型例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形容词活用的规则。
第五章:数词活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数词活用的规则和特点。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数词活用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分析数词活用的常见类型,如数词用作动词、数词作名词等。
举例说明数词活用的规则和用法。
5.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实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和分析典型例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词活用的规则。
第六章:代词活用6.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代词活用的规则和特点。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代词活用的能力。
6.2 教学内容分析代词活用的常见类型,如代词用作动词、代词作状语等。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8dd6dd59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eb.png)
一、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特点。
2. 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
3. 实例分析和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引入:介绍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3. 练习:提供一些文言文句子,让学生判断和分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5. 总结:对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情况和答案的正确性。
3. 讨论表现: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4. 总结理解:对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和应用情况进行评估。
六、教学资源:1. 文言文句子实例。
2. 参考资料和教材。
七、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类活用的概念和特点,讲解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
2. 实例分析法:通过实例进行解释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3. 练习法:提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应用。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九、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引入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3. 练习:提供一些文言文句子,让学生判断和分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5. 总结:对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十、作业布置:1. 提供一些文言文句子,让学生回家后进行分析,判断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十一、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根据学生的反应和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96d72e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46.png)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高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总结文言文词类活用规律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复习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分类。
2. 分析常见的文言文词类活用实例。
3. 总结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规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分类和常见实例。
2. 难点: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规律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分类和实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具体用法。
3. 运用练习法,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分类。
2. 新课内容:讲解常见的文言文词类活用实例。
3. 案例分析:分析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词类活用的具体用法。
4. 规律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规律。
5.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实例,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文言文中的场景,运用词类活用进行对话,增强学生对词类活用的实际运用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的表现。
2. 练习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和解题思路。
3. 角色扮演表现: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词类活用的准确性。
八、教学资源1. 文言文词类活用实例:收集和整理常见的文言文词类活用实例,用于讲解和分析。
2. 练习题: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 角色扮演材料:准备相关的文言文场景和对话,供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5篇范文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5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c50d6cb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a4.png)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5篇范文第一篇: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学案1.名词作动词2.名词意动用法3.名词使动用法4.名词作状语5.动词作名词6.动词使动用法7.动词为动用法8.形容词作名词9.形容词作动词 10.形容词使动用法 11.形容词意动用法。
12.数词活用一、名次作动词规律一:1、籍吏民,封府库.2、大楚兴,陈胜王.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规律二:1、范增数目项王.2、汉水又东.规律三: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左右欲刃相如.二、名词使动用法①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②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
.③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
.三、名词意动用法①稍稍宾客其父..②鱼肉缙绅..③孟尝君客我.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四、名词作状语规律: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2、秦军降诸侯,诸侯多奴虏使之。
..【关于状语】/ 4 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①秦孝公据殽函之固.②将军身披坚执锐..③小学而大遗。
..八、形容词作动词规律:①彼好游者不能穷也.②火尚足以明也.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④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九、形容词使动用法规律: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③既来之,则安之。
.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⑤求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本。
.十、形容词意动用法规律: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②且庸人尚羞之。
.③渔人甚异之.④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十一、数词作动词规律: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2、六王毕,四海一.3、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实战演练】找出下列活用了的词,并加以解释 1.左右欲刃相如/ 4第二篇: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整理2012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整理《劝学》1、輮使之然也动词用作名词,指用火熨使物弯曲这道工序。
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108ed2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bd.png)
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
2. 能够分析并运用词类活用规则,正确理解文言文句子的含义。
3. 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词类活用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及其规则。
2. 教学难点:分析和理解较为复杂的词类活用现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类活用的概念和规则。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五、教学步骤:1. 引入词类活用的概念,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
2. 讲解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等。
4.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词类活用规则,解析文言文句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设置相关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于词类活用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七、教学资源:1. 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2. 文言文阅读材料,包含各种词类活用现象。
3. 练习题及答案。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四章:讲解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等现象,分析具体例子,让学生掌握相关规则。
(2课时)2. 第五章:讲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副词活用为形容词等现象,分析具体例子,让学生掌握相关规则。
(2课时)九、课后反思:2. 关注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辅导。
十、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作品,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3. 结合所学内容,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六、教学评估:七、教学资源:八、教学进度安排:九、课后反思:十、拓展活动:本教案以教学内容、方法和步骤为主线,重点关注了教学评估、教学资源、教学进度安排、课后反思和拓展活动等环节。
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3b612f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28.png)
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
2. 能够分析并运用词类活用规则,正确理解文言文句子。
3. 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词类活用的概念及分类。
2. 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及例子。
3. 词类活用的规则及运用。
三、教学重点:1. 掌握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
2. 学会分析并运用词类活用规则。
四、教学难点:1. 词类活用的分类及辨别。
2. 词类活用规则的运用。
五、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词类活用的概念、分类和规则。
2. 示例法:通过具体例子分析词类活用的现象。
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步骤:1. 引入:简要回顾词类活用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词类活用的分类和规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3. 示例:给出具体例子,分析词类活用的现象,让学生直观感受。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七、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评价:1. 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2. 对词类活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九、教学资源:1. 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2. 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十、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六、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讲解词类活用规则:详细讲解词类活用的规则,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不同词类的活用现象。
3. 分析实例:给出具体例句,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规则进行解析。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词类活用的理解和分析方法,互相学习和交流。
七、教学活动:1. 练习题:布置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词类活用规则进行分析和解答,巩固知识点。
2.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共同完成练习题,互相帮助和讨论,提高解题能力。
3. 答案解析:讲解练习题的答案,解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答案的推理过程。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b054b6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d1.png)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2. 能够分析并运用词类活用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古文素养,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词类活用的概念及分类2. 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举例3. 词类活用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4. 词类活用的辨别方法5. 词类活用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及用法。
2. 难点:辨别词类活用,并在阅读中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类活用的概念、分类及用法。
2. 举例法: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深入理解词类活用。
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词类活用的概念,引导学生进入复习状态。
2. 讲解:讲解词类活用的分类及用法,举例说明。
3.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分组讨论练习题中的难点,共同解决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6. 拓展: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词类活用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以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堂练习:课堂上进行词类活用知识的问答或填空练习,实时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3. 阅读理解:选取一些文言文段落,要求学生分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七、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词类活用知识,总结自己的学习心得。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词类活用的理解。
八、课程延伸1. 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深入讲解词类活用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古代文学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古代文化遗址,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九、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关词类活用的章节。
2. 参考书:古代汉语词典、文言文阅读指南等。
3. 网络资源:相关词类活用的在线教程、练习题及阅读材料。
09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教材内容梳理 教案
![09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教材内容梳理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94dcef5ef7ba0d4a733b02.png)
2009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材内容梳理必修1——游记散文:P19《兰亭集序》 P22《赤壁赋》P25《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P27《游褒禅山记》必修2——记叙散文:P36《烛之武退秦师》 P38《荆轲刺秦王》P42《鸿门宴》 P46《召公谏厉王弭谤》必修3——议论散文:P55《寡人之于国也》 P57《劝学》P59《过秦论》 P63《师说》必修4——传记散文:P69《廉颇蔺相如列传》 P74《苏武传》P80《张衡传》 P83《李贺小传》必修5——抒情散文:P25《归去来兮辞》 P29《滕王阁序》P33《逍遥游》 P36《陈情表》梳理探究: P90《文言词语和句式》 P94《古代文化常识》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71《庖丁解牛》 P73《项羽之死》 P77《阿房宫赋》P81《大铁椎传》 P85《六国论》 P88《伶官传序》P104《种树郭橐驼传》 P10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111《项脊轩志》补充文言文:《愚溪诗序》《季氏将伐颛臾》《《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五人墓碑记》《石钟山记》《赤壁之战》《左忠毅公逸事》注:教材要求背诵(默写)建议背诵(默写)必修1——游记散文P19《兰亭集序》①②段:暮春之初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列坐其次所以游目骋怀……信可乐也③段:夫人之相与取诸怀抱因寄所托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④段:兴感之由临文嗟悼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亦将有感于斯文练习一:背诵(默写)全文练习二:期年之后君与家君期日中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无从致书以观练习四:(王)导令就东厢……然闻信至,咸自矜持独若不闻遂以女妻之求市未能得命驾就观叹惜弥日P22《赤壁赋》①段:七月既望举酒属客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②段:击空明兮溯流光倚歌而和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③段:苏子愀然正襟危坐何为其然也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侣鱼虾而友麋鹿知不可乎骤得④段:逝者如斯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吾与子之所共适练习一:背诵(默写)全文练习三:是岁十月之望霜露既降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今者薄暮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以待子不时之需曾日月之几何P25《山中与裴秀才迪书》①段:故山殊可过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②段:北涉玄灞多思曩昔步仄径③段:当待春中白鸥矫翼,露湿青皋无忽因驮黄檗人往,不一P27《游褒禅山记》①段: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有碑仆道,其文漫灭②段:好游者不能穷也有怠而欲出者不出,火且尽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③段:于是余有叹焉。
2009年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高三)教案教学设计
![2009年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高三)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f6c3eea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2e.png)
2009年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一、2008高考卷面失误分析2008年考纲对文言文阅读的具体阐述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并将这一要求分为“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三个层级,能力层级分别为BcE。
各省市的高考文言文试题,重点考查学生在掌握实词词义、虚词用法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又注意考查学生信息的筛选与提取以及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综合全国2008年高考学生答卷情况,主要存在以下失误1.忽视语境,缺乏分析推断考生不能准确辨析,究其原因,主要是语境意识不强,不能根据上下文推断该词的意思;综合分析能力差,不能从词性、结构、搭配等方面来综合推测;另外,也暴露出部分考生对实词的义项掌握不全面,遇到这些词语时,随意猜测一个了事,不会结合具体语境仔细辨析后再确定。
[例]2008年全国I卷第8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部使者檄刚抚定檄:文告B.刚遣长子迟喻贼喻:开导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稽:查考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杜:制止考生不能分析句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看不出名词“檄”后带了宾语“刚”(文章主人公廖刚),即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应作“传檄,用檄文征召”来理解,因此无法判断A项是不正确的一项。
正确答案:A。
2.基础不牢,不会以旧推新考生对虚词的基本用法,掌握不准确,特别是一些容易混淆的用法。
另外,对书本上的含有这些虚词的重要句子也不熟悉,不能用已知推未知。
[例]2008年湖南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B.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c.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夫六国与奏皆诸侯,其势弱于秦D.使与之游,待之极厚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B项中的第一个“以”,连接的是句子“母夫人老”.为连词,作“因为”讲;第二个“以”则带宾语“之”,为介词,作“因”讲。
文言词类活用教案(5篇范例)
![文言词类活用教案(5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968535e5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b6.png)
文言词类活用教案(5篇范例)第一篇:文言词类活用教案名词的活用一、名词活用为动词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例:狼不敢前(前:上前)规律二: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名词+“者”例:红装而蹇者——特殊的指示代词“者”的前面一般只粘附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蹇”粘附在“者”的前面,作“骑驴”的意思讲。
名词+“之”例:名之者谁——代词“之”一般不受名词修饰。
“名”用在代词“之”前,作“命名”讲。
规律三:名词与名词连用,如果二者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陈胜王(王:称王)②因屏人曰(命人退避)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否定副词(不、弗、无)+名词不蔓不枝(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①句中无动词或形容词可作谓语②能愿动词后的名词③代词前的名词④名词后的名词⑤副词后的名词否定副词(不、弗、无)+名词⑥“所”+名词(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跟动词或动宾词组)2、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活用为有“使......为”意思的动词,通常称为名词的使动用法。
其特点是必带宾语。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之”就是“使他为王” 规律:不能带宾语的名词带有宾语,常常活用为使动或意动词。
3、名词的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
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稍稍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也4、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教案
![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6a20d30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68.png)
一、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词类的活用现象。
2.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活用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分类。
2. 各种词类活用的具体用法和例句。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类活用的概念和分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例句,引导学生理解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步骤:1. 引入词类活用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现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2. 讲解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分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
3. 通过具体例句,分析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
4.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5. 总结课程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教案示例:一、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词类的活用现象。
2.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活用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分类。
2. 各种词类活用的具体用法和例句。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类活用的概念和分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例句,引导学生理解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步骤:1. 引入词类活用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现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2. 讲解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分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
3. 通过具体例句,分析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
4.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5. 总结课程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2. 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阅读练习,评估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00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教案文言文专题
![200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教案文言文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2716866da417866fb84a8e51.png)
200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教案:文言文专题复习概述一、考纲解读1.理解B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综合C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整体复习设想1.熟读课文,夯实基础(1)、积累实词。
教学大纲规定中学阶段要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可分类复习,按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等给实词归类,以此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多而不乱。
(2)、突破虚词。
复习虚词,可根据今年必考的18个虚词的义项和用法,在课文中去找相应的例子。
常见的用法无需多讲,复习重点应放在不常用难以掌握的用法上。
2.归纳总结、建立知识网络实词,应该从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类活用等方面梳理;虚词,应将重要虚词的各种不同用法及典型例句加以梳理;句式,应将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方面对典型例句加以梳理。
3.选择合适的训练材料进行训练近三年高考试题汇编第一部分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化整为零突破《大纲》规定的120个重点文言实词(按照学号前40位同学每人负责3个——通过工具书查出常见用法、意义并配上课文中的例子。
3天时间完成)附录:特殊用法的实词特殊用法的实词包括数量词的用法,表示官职升迁、讳饰、敬谦、代指、礼仪习俗等用法的词语。
(一)、数量词的用法1、相乘表数量:二八佳人(十六岁)/三五明月之夜(农历每月十五)2、相加表数量:尔来二十有年矣(“有”通“又”,整数加零头)3、量词/名词表数量:旅食京师,以求斗升之食(斗、升:容量单位,一斗一升。
)4、量词/名词表频率: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每一年)5、分数表示法:盖余所至,比好游者不能十一。
(分母+分子,十分之一)6、确数表概数: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多次)(二)、古代官职变动用词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cebb676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8a.png)
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回顾和巩固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词类活用知识分析、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3. 通过对词类活用的复习,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回顾和巩固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
2. 教学难点:理解和运用词类活用知识分析、解读文言文。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讲练结合、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练习题等。
四、教学内容1. 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及分类。
2. 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举例分析。
3. 词类活用在文言文中的具体运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词类活用知识。
2. 讲解词类活用的概念及分类:解释词类活用的定义,分类介绍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文言文例句,讲解词类活用的运用方法。
4. 课堂练习:提供一些文言文句子,让学生运用词类活用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5.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6.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讲解和辅导。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热情。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与现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两者之间的异同。
2. 文化解读:通过讲解词类活用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词类活用的意义。
七、课堂互动1. 提问与回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词类活用的知识点。
2. 小组竞赛:分组进行词类活用知识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c60d8ba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42.png)
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回顾和巩固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基本概念和用法。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识别和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的文言文词类活用实例解析。
3. 文言文词类活用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三、教学重点:1. 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典型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实例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难点:1. 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识别和运用。
2. 文言文词类活用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实例。
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复习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词类活用知识。
二、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定义和分类(15分钟)1. 讲解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定义。
2. 介绍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分类:名词活用、动词活用、形容词活用、数词活用等。
三、常见文言文词类活用实例解析(20分钟)1. 展示典型文言文词类活用实例。
2. 分析实例中词类活用的用法和意义。
3.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词类活用的规律。
四、文言文词类活用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15分钟)1. 讲解词类活用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2. 分析具体例句,说明词类活用对句子意义的影响。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识别和运用文言文词类活用。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讲解和解析。
六、总结和布置作业(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整理和复习本节课所学的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可以增加一些拓展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
文言文复习教案(五)词类活用
![文言文复习教案(五)词类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bbe39b2bcfc789eb172dc8e1.png)
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简析]①②句的“箕畚”和“船”分别修饰动词“运”和“载”,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
“箕畚运用渤海之尾”,意思是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船载以入”,意思是用船载运进来。
③句的“目”和“耳”分别修饰动词“见”和“闻”,表示凭借。
“目见耳闻”可译为亲眼看到亲耳听到。
④句的“面”修饰动词“刺”,表示用面对面、直言不讳的方式进谏。
“面刺”可译为当面指责。
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①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②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③赵襄王郊迎甘罗。
[简析]①句的“廷叱”,意思是在朝廷上呵叱。
②句的“水陆并进”,意思是从水路和陆路一齐进军。
③句的“郊迎”,意思是到郊外迎接。
5.普通名词作状语虽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相同,但意思大不一样。
①通过句子或上下文的意思来确认[辨析]例如“斗折蛇行”“老人儿啼”,如果是主谓结构,意思就是“蛇爬行”“小儿啼哭”,这显然与全句意思有很大出入。
②结合分析句法关系来确认[辨析]分析句法关系,主要从两方面着眼:一是弄清动词的施事者(主语),就一般情况来看,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面还另有主语,如“嫂蛇行”“老人儿啼”,既然已有“嫂”“老人”作全句的主语,“蛇”“儿”就不可能还是主语,而只能是状语了。
二是看主语与用作状语的名词是否是并列关系。
如果是并列关系,就可能是并列主语;如果不是并列关系,就先确定谓语动词的施事者(主语),另一名词必然是状语。
如果句中主语不容易确定,或根本就是无主语句,那就只能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了。
例如“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如不结合上下文,就很难确定“犬坐于前”的“犬”是主语还是状语。
如果是主语,则是“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如果是状语,则是“其中之一像狗那样坐在前面”。
从上下文意看,这一句是说其中一只狼的情况,因而“犬”必然是“坐”的状语。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5e2821d91a37f111f1855ba1.png)
“词类活用”学案1.名词作动词2.名词意动用法3.名词使动用法4. 名词作状语5.动词作名词6.动词使动用法7.动词为动用法8.形容词作名词9.形容词作动词 10.形容词使动用法 11.形容词意动用法。
12.数词活用一、名次作动词规律一:1、籍吏民,封府库2、大楚兴,陈胜王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规律二:1、范增数目项王2、汉水又东规律三: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左右欲刃相如二、名词使动用法①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②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
③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
三、名词意动用法①稍稍宾客其父②鱼肉缙绅③孟尝君客我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四、名词作状语规律: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2、秦军降诸侯,诸侯多奴虏使之。
【关于状语】A.1、西举巴蜀。
2、东割膏腴之地。
3、北收要害之郡。
B.1、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2、人皆得以隶使之。
<《五人墓碑记》)C.1、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
<《石钟山记》)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3、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D.1、内立法度。
<《过秦论》)2、良庖岁更刀。
<《庖丁解牛》)3、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游褒禅山记》)E.1、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过秦论》)2、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3、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F.1、日削月割。
<《六国论》)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五、动词作名词规律:1、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3、追亡逐北,流血漂橹。
六、动词使动用法规律:1、项伯杀人,臣活之2、庄公寤生,惊姜氏。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七、形容词作名词规律: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①秦孝公据殽函之固②将军身披坚执锐③小学而大遗。
八、形容词作动词规律:①彼好游者不能穷也②火尚足以明也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教案)
![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df013d0912a216147929bb.png)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词类活用(教案)一、词类活用概念:文言文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也使词的意义又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二、词类活用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2、动词、形容词用如名词3、形容词用作动词4、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5、动词的为动用法6、数词用作动词、形容词、名词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一)名词用作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如:“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本来是名词,刀口、刀锋,借指刀,这里因带宾语相如,活用为动词,用刀杀。
如何辨别用于动词的名词?1. 名词前有副词修饰二月草已芽(《采草药》)已,为时间副词,已经;芽,发芽2. 名词后带有宾语或介宾短语乃使其从者衣褐。
(《廉颇蔺相如列传》)褐,粗布衣,做衣的宾语。
衣,穿晋师军于庐柳。
军,驻扎3. 名词后面跟代词驴不胜怒,蹄之蹄,用蹄子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封……为王4.名词前有能愿动词左右欲刃相如刃,杀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游水5.名词连用,非并列、修饰关系,必有一个用如动词大楚兴,陈胜王王,称王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加以解释①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②沛公欲王关中王:统治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④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五人墓碑记》)函:用匣子装⑤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缟素:穿孝服⑥范增数目项王。
目:示眼色⑦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⑧质于秦。
质:做人质(二) 名词用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一个名词,如果置于动词前,与动词的关系不是主谓关系,而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我们就可以认定这个名词用作状语。
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303c898d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3b.png)
一、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整理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掌握各种词类活用的规则和用法。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通过对词类活用的复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高考成绩。
三、教学内容:1. 词类活用的概念和分类2.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例子及用法3. 动词活用为名词的例子及用法4.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例子及用法5. 数词活用为动词的例子及用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词类活用的概念和分类,让学生对词类活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讲解:分别讲解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其他词类的例子及用法。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词类活用的掌握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情况,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他们对词类活用的疑问和困惑,以便进行进一步的讲解和辅导。
六、课后作业:1. 请学生整理课堂上学到的词类活用知识,做好笔记。
2. 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鼓励学生阅读文言文,注意观察和分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整理(续)七、教学内容:1. 动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例子及用法2.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例子及用法3. 数词活用为名词的例子及用法4. 助词的活用现象5. 特殊词类的活用例子及用法八、教学过程:1. 复习: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对词类活用有一个巩固的认识。
2. 讲解:分别讲解动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其他词类的例子及用法,以及助词的特殊活用现象。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九、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词类活用的掌握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情况,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高考文言文阅读基础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弄清楚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成分组成;2、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规律解答试题;3、引导学生运用本次课的方法,能自行归纳其他文言知识规律。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快速判断出活用词,根据活用的常见规律,明确活用类型。
教学难点: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成分的划分。
教学方法知识讲授法;问题点拨法和探究讨论法等。
教学媒介多媒体复印资料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以一组存在活用的成语导入课堂教学。
二、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示例使用多媒体)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而划分出来的类别。
划分词类的目的:就是为了讲语言的组织规则,即讲词的语法意义和词的语法功能,讲语言的句法结构。
文言文词类的划分情况: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进行加工过的文言文的词类划分基本上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先秦汉语的词类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十类。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
例如:阿爷无大男,木兰无长兄。
(《木兰诗》)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
动词又可分为使动词、意动词和为动词。
例如:一屠晚归,担中肉尽。
(《狼》)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
例如:。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
例如:一桌、一椅、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5.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
例如:太后之色少解。
(《触旮说赵太后》)6.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词,叫做代词。
例如: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西门豹治邺》)7.介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
例如: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8.连词,把两个词或两个比词大的单位连接起来的词,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9.语气词,也叫语气助词。
语气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但它可以表示提顿、陈述、祈使、疑问、感叹等不同语气。
例如: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10.叹词,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
例如:嘻,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以上十类词可以合成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能够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有比较实在的意义的词叫做实词;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也没有实在的意义,但是有帮助造句的作用的词叫做虚词。
一般说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
可是代词所指人或事物是不固定的,在古代汉语里,许多代词都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如“其”“之”),所以也有人把代词归入虚词类的。
在文言文中,量词还没有从名词中分化出来,这是先秦古汉语同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的主要不同之处。
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词。
例如: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
(《冯婉贞》)课堂练习:(使用多媒体投影)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词性。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谍报敌骑至。
(《冯婉贞》)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村中闻此入,咸来问讯。
(《桃花源记》)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卖油翁》)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
(《冯婉贞》)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三、古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组成古代汉语中除了特殊句外,一般句子成分组成是固定的,即: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而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
当然,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虽然都经常用作谓语,但构成的句子是不一样的。
由名词构成的谓语句叫判断句,又叫名词谓语句,简称名句,即:名词+(者)+名词+(也)。
(“主语+副词+名词+(也)”。
)由动词构成的谓语句叫叙述句,又叫动词谓语句,简称动句,即:(状语)+形容词+(补语)。
由形容词构成的谓语句叫描写句,又叫形容词谓语句,简称形容句。
(状语)+动词+(补语)。
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例如:“虎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这个句子中的“蹄”,本是名词,这里临时用作动词,作谓语。
这种现象叫词类的活用。
而词类活用一般较常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的相互活用、名词作状语,不常见的有数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副词活用为动词等。
四、重难点解决过程1、总的说来,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自由地用作主语、宾语,而动词、形容词一般不用作主语和宾语,如果动词、形容词出现在主语、宾语的位置上,那么就是活用为名词;动词一般也不用作定语,而名词、形容词却经常用作定语,如果动词出现在定语的位置上,那么就活用为名词或形容词。
惧有伏.焉“伏”意为“伏兵”吊有忧.,贺有喜.“忧”“喜”意为“丧失”“喜事”以上为动词、形容词在宾语的位置上,所以活用为名词。
2、动词一般用作叙述句的谓语,而且可以带宾语,而名词、形容词一般不用作叙述句的谓语,不带宾语,如果名词、形容词出现在称述句谓语的位置上,那么就活用为动词。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刿论战》)“福”指赐福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唐雎不辱使命》)“缟素”白色的丧服,这里指穿丧服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普说赵太后》)“侯”指做诸侯见其矣十中八九,但徽颔之。
(《卖油翁》)“颔”指点头以上的名词都活用为一般动词。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徐珂《冯婉贞》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韩非子.说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以上的形容词都活用一般动词。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冯婉贞》)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州》)“固国”是使国家强固;“苦其心志”是使他的心志苦,“劳其筋骨”是使他的筋骨劳,“空乏其身”是使他的身体空乏;“远我”是使我距离远。
“又绿江南岸”是又使江南岸绿。
名词用作使动的例子不普遍。
名词本来是不能带宾语的,名词用作动词带宾语,表示使动,含有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意思。
例如:先破秦入成阳者王(wàng)之。
(《史记〃项羽本记》)──先攻破秦军打进成阳的,就让他做王。
齐威王欲将孙膑。
(《史记〃孙膑》)──齐威王打算让孙膑当主将。
“王之”的“王”本是名词,在这里是活用为动词,后面还带有代词宾语“之”,意思是“使之成为王”;“将孙膑”是“使孙膑成为主将”的意思。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活用形容词的性状,宾语本身并不一定真的具有这种性状,只是一种主观的认为。
例如: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刺史颜证奇之。
(《童区寄传》)愬然之。
(《李愬雪夜入蔡州》)“甚异之”是认为非常奇怪;“毒之”是认为它痛苦;“奇之”是以为奇特;“然之”是认为他对。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看作这个活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也是一种主观认为。
例如:孟尝君客我。
(《战国策〃齐策》)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客我”是以我为客;“宾客其父”是以其父为客。
3、我们知道,同是动词,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分别,及物动词是能带宾语的动词,不及物动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动词。
不及物动词如果带宾语就活用为使动词: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愚公移山》)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同上)又数刀,毙之。
(《狼》)“止之”是叫他不要这样做;“已”是使止,“去”是使去;“殚…‘竭”都是使尽的意思;“毙”是使毙,即杀死。
这些都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4、状语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对动词或形容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
状语一般由副词充当,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
但在文言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象,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猱进鸷击,或能免乎?(《冯婉贞》)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可译为“像……那样”。
“犬坐”译为“像犬一样坐”;“猱进鸷击”译为“像猱一样前进,像鸷一样攻击”。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孙膑》)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鸿门宴》)“客待之”是用客礼对待他;“兄事之”是用事奉兄长的礼节事奉他。
都是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孔子东游,见两小辫。
(《两小儿辩日》)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布囊其口。
(《童区寄传》)第一句名词“廷”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第二句方位名词“东”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方位;最后两句,名词“箕畚”“布囊”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
四、布置作业复习本节课所讲内容。
第二课时一、示例解析二、词类活用的条件怎样判断一个词在句子中是否已经活用成另一类词呢?除了从前后文的意思来判断之外,还要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
关于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包括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的语法条件,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中列举了其中七项主要的,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那么其中有一个名词就可能活用为动词。
例如: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采草药》)“数目项王”是动宾结构,两个名词连用,前一个名词“目”活用作动词;目:看,使眼色的意思。
“冬实…夏荣”都是主谓结构,后面的名词“实”(本意是果实),“荣”(本意是花)活用为动词;实:结果实的意思;荣:开花的意思。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
例如: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论贵粟疏》)“所罾,的“罾”是一种鱼网,本来是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意思是“所网着的(或所捕捉的)”。
“贵”“贱”‘卑”“尊”本来都是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都活用为动词,“所贵”“所尊”都是“所看重的”的意思;“所贱”“所卑”的意思都是“所轻视的”。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
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