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治理模式——德治
鸠山报告

鸠山报告鸠山报告是中国古代治国经典之一,被誉为“古代政治学”的集大成者。
它是鸠山所著,道家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曾经对中国历史和政治产生过重要影响。
鸠山报告主要通过论述人治和德治两种政治方式来探讨如何治理国家。
人治是指依靠个别人物的能力和才智来治理国家,而德治则是指通过道德和仁爱来治理国家。
其中,德治被认为是一种更理想的治理方式,因为它追求的是以仁爱和道德为基础的国家治理,并强调君主的德行和修养对国家的影响。
鸠山在报告中提到了君主德行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君主的德行对于整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风气具有示范作用。
一位有道德修养的君主会带动整个国家的道德水平提升,对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鸠山进一步提出了“王道”这一概念。
他认为,君主应该通过推行仁政、廉政、节俭等原则,确立和维护社会秩序,并引导人民保持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
只有君主将自身的德行放在首位,才能以身作则,深入影响国家和人民。
这就需要君主在行事过程中遵循融合仁爱、公正、廉洁和公共利益的“王道”,以实现治国理政的目标。
除了德治和王道的思想,鸠山的报告还提到了贤能和廉洁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主应该任用贤能之士,给予他们适当的权力和责任,以推动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同时,君主必须秉持廉洁政治的原则,杜绝腐败和贪污现象,以维护社会公平和人民的权益。
在报告中,鸠山还谈到了权力的合法性问题。
他认为君主如果具备德行和贤能,那么其权力就是合法的,人民也会自愿地接受和支持君主的领导。
权力的合法性不仅来自于君主的个人能力,更体现了君主和人民之间的契约关系。
君主应当尊重人民的权益,为人民谋利益,才能赢得人民的心。
综上所述,鸠山报告是对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总结和探讨。
通过论述德治、王道、贤能和廉洁等概念,鸠山提出了一套理想的国家治理模式。
这些思想和原则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指导了中国古代君主和政治家的治国思路。
鸠山报告的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启示,对于探索和建设美好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论中国古代治理模式——德治

论中国古代治理模式——德治摘要:中国古代的政治模式主要是德法并用的治理模式,其中德治占主要地位,在漫长的古代政治中,君主得控制德治的发展以期不让其发展为人治,又得适当为法治留下空间来保障德治的正常运行,这样的模式带来了积极影响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
关键词:中国古代治理模式德治一、德法并用、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在古代儒家看来,社会秩序的和谐状态,在根本上要靠人们普遍的道德养成。
法律惩治只能在罪恶行为发生之后,进行一定的惩处。
孔子认为统治“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孟子也主张德法相济,内外兼施。
他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荀子把“礼”和“刑”视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手段,“治之经,礼与刑”。
儒家的主流思想认为最有效的统治方式莫过于以道德礼仪来化民向善,在道德教化失效之后,才能施行法律的惩戒。
我国古代的法律规范是道德规范的提升,实质是依附于道德。
这样一种政治方式,从德治的角度看,是借用法治的惩罚性手段强化德治效果;从法治的角度看,是道德规范的法律化。
因此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形成了德法并用,德主刑辅的治国模式。
二、德治与人治与法治的关系道家对君主寄予厚望,文子道德: 天下安宁, 要在一人, 人主者, 民之师也。
上者, 下之仪也, 上美之则下食之, 上有道德则下有仁义, 下有仁义则无淫乱之世也。
故君主是臣民之师。
法家亦主张圣者为王为师。
君主为法吏之师, 法吏为臣民之师, 天下之人师法君主的法令。
[1]古代君主想要实行德治,结果在德治与人治中往往行效不当,将德治做成人治,结果人民的利益与权利并不能很好地被表达与行使,同时在德治中容易忽略法治效用,造成法律效能丧失,法治效力被边缘化,以至于社会动荡,对君主执政造成影响。
中国古代儒家的“德治”思想,常常被人们认为是一种“人治”思想,是同法治思想根本对立的。
人们的这种认识,并不完全符合儒家“德治”思想的本来面目,因而是不正确的。
中国古代德治模式对政治权威的影响及其当代启示

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 《 ( 礼记 ・ 礼运》 。 )
( ) 国为公 的道德 规范 二 治
、
中国古代德治模式 的基本 内容
以德居位 、 德不 贵 是 德治 内容 的重要 原 则 。 无
德治是 以一整套道德制度来约束人们 的行为 以达到社会秩序的国家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的统 称 。它主要 通过 舆论 褒 贬 、 教育 疏 导 、 沟通 感化 等 自 律性精神调整 , 以启迪人 的知耻心、 道义感和对 善恶的判断能力。“ 道德不倡 、 天下不宁” 在古代 , 中国, 道德一直是人们完善 自我乃至治国安邦的主
[ 关键词 ] 中国古代 ; 治 ; 治权 威 ; 示 德 政 启
[ 作者简介 ] 秦馨 , 西师范 学院政法 学院副教授 , 士生导师 , 广 硕 广西 南 宁 500 30 1 [ 中图分类 号 ]1 3 9 6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 10 4 3 (09 l 一 03— 5 04— 4 4 20 ) l 06 0
6 3
惟在得人。其 中廉洁是为官之宝 , ” 为政 之本。孟子认
本 上要 靠人 们 普遍 的道 德 养 成 。法 律 惩 治 只能 在
罪恶行 为发 生 之后 , 进行 一定 的惩 处 。孔子认 为统
为“ 以取 , 以无取 , 伤廉 ” 《 可 可 取 (孟子 ・ 离娄下》 。 )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认为人民是 国家的根本 , 主 张把 爱 民、 民 、 民作 为 治 国 的 重 要 目标 。《 重 富 论 语》 记载孔子答子贡“ 问政 ” 的一句名言 : 民无信不 立 。《 子 ・ 国》 : 以德兼 人 者王 。 君王 要 明 苟 强 言 “ ” 道善策 , 即行政 决 策要 符 合 道 德要 求 。 “ 国无 政 不 用善 , 自取 谪 于 日月 之 灾 , 政 不可 不 慎 也 。务 则 故
学位论文-—论中国古代的德主刑辅思想

论中国古代的德主刑辅思想摘要:“德主刑辅”是中国几千年来治国理政基本经验的总结。
儒家法律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法律思想。
而“德主刑辅”则是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核心,其基本内容,就是要求统治者治理国家必须以礼仪教化为主,以刑事惩罚为辅。
儒家德治思想的基本观点就是认为道德乃立国之本,把德治上升到关系国家强弱、治乱、兴亡的高度,对道德的社会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儒家的重德传统渊源流长,其萌芽于西周,形成于春秋,理论化于汉代中期, 法典化于唐朝,并被其后的历代封建王朝所继续尊崇沿用,并不断丰富和发展,长期影响着中国的封建立法和司法活动,在中国古代法律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明德慎刑;儒家;德主刑辅目录引言 (1)一、德主刑辅思想产生的渊源 (1)(一)“德主刑辅”的基本含义 (1)(二)西周“明德慎罚”思想的形成 (1)二、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德主刑辅”思想 (2)三、汉代“德主刑辅”思想的制度化 (4)四、隋唐时期“德主刑辅”思想制度化的进一步完善 (7)(一)隋朝《开皇律》 (7)(二)唐朝法律“德主刑辅”思想最终成型 (7)结语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1)引言德法兼治是中国传统的治国方略,发端于西周、确立于西汉、巩固于唐代的“德主刑辅”是中国德法兼治历史传统的主导倾向。
德主刑辅是我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一个基本命题,是我国封建社会立法和司法实践的指导原则。
在历史上,“德主刑辅”作为儒家治国理念已延续两千多年,本文从“德主刑辅”建立的时代背景谈起,研究了在中国古代为何要实行“德主刑辅”这一治国理念,着重讲了周公以德服天下,明德慎罚的思想,讲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从仁爱思想出发,继承并发展壮大“德主刑辅”这一治国政策。
尔后,又从群儒之首董仲舒的思想谈起,明确了“德主刑辅”观念的正式确立。
对中国法律传统中“德主刑辅”的思想内容、实现方式作了简要分析与阐述。
一、德主刑辅思想产生的渊源(一)“德主刑辅”的基本含义“德主刑辅”是中国几千年来治国理政基本经验的总结。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

目录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
一、德治主义的涵义 二、德治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三、德治思想的几个特点 四、德治思想的根源 五、对德治思想的反驳 六、传统德治思想的影响
一、德治主义的涵义
• 关于道德
–人身上一般存在两种属性,一种是先天即有的对个体 利益的关怀,一种是在后天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对他人 利益、社会利益的关怀,即道德。前者可以用以调动
合之,天人一也” –这一认识融自然规律、伦理原则和神秘性权威为一体,成为
一种理性与神秘主义的混合物
二、德治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 2.阴阳和分论
–阴阳之道作为天的运行规律,直接规范着人们的社会政治
关系和统治者的政策原则
–人们的政治社会政治关系:阴阳和分论(三纲,等级制) –封建统治者的政策原则:德刑兼备,以“德治”为主
人们的活动的积极性,后者可以用以对人们的行为加 以约束。
–从内容上说,道德总是指向他人和公共利益,是对自
我的排他性利益的限制;从维系力量上说,道德总是
依赖人的某种特定的心理反应方式,而非原初的反应
方式。
一、德治主义的涵义
• 政治哲学的两种倾向
–功利主义:重视人的自我利益对主体的制约性,因此
把功利性手段看做社会治理的基本手段; –德治主义:强调道德的社会作用,认为人的道德观念
孔子继承西周以来的“敬德”、 “裕民”的德治思想,并将它发
展成以“仁”为核心的“德治”
理论。
二、德治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刑”之治和“德”“礼”之治 加以比较,认为前者收效有限,后者才是上策,效果更佳。
认为法治必须以德治为前提。
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演变所谓德治,是把道德教化作为主要的治国手段,追求社会道德的协调,利用道德的内在约束力来达到稳定社会的目的。
德治将道德与政治紧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得许多道德规范同时又成为政治信条,这就在客观上将道德置于上位,成为维系社会稳定、实行有效统治的工具。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深受德治思想影响的中国人习惯于从人伦道德的视角观察和判断政治事物。
德治思想是儒家经世思想的核心,源于自夏至周逐步形成的“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等礼治思想,也吸收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家之精义,尤其是管仲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德治”思想。
《大学》中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出发点,又是它的主要内容。
儒家学派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
德治思想是建立在民本思想基础之上的。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民本思想,即认为人民是国家唯一的重心,民为邦本,本固则国宁。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更是将这一思想做了充分的发挥。
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孟子在总结夏王桀、商王纣灭亡的教训时说:“桀纣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也,失其心也。
”尽管从本质上看,儒家的民本思想归根到底还是以君为本,对民的重视是立足于君主的利益,为了君权的稳固和家天下的长久。
然而,民为邦本的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中还是具有积极的思想价值的,客观上起到了使统治者更多地重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更多地考虑人民利益的作用。
德治讲求选贤任能。
贤人,即道德高尚而才能出众的人,是人中之杰,是有深谋远虑的政治家,是国家之栋梁。
一个统治者自己贤能不足以将国家治理好,还需要一大批贤人,所以说:“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
”如果没有贤人相助,国君将一事无成。
孟子说:治国应该做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处于领导位置上的应该是贤能之士,这样社会才能安定繁荣。
在选贤的原则上,韩非子提出了“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传统中国的治理概论

传统中国的治理概论在中国传统治理文化中,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的治理文化,构建了社会稳定的礼治秩序,强调了德治教化的治理模式。
道家更加强调“道法自然”的治理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从自然哲学影响到政治哲学,强调统治者更应遵循自然规律,主张无为政治。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更加突出法律的重要性,不主张把国家治理完全寄托在圣贤的道德示范和百姓的道德自觉方面。
总体而言,中国传统国家治理在治理形态和治理模式上融合了各家思想尤其是儒法两家治理智慧,并形成了“德主刑辅”为主导的治理文化。
这种“德主刑辅”治理模式本质上塑造了“礼法融合”的治理文化,一方面重视发挥“礼文化”的教化作用,涵养人心;一方面又突出“法文化”的制约作用,扬善惩恶,两者相辅相成,构筑了中国传统的礼法融合文化。
中国传统礼法文化作为仁政王道追求的治国哲学,对政治价值确认和社会风气的引导产生着根本的作用。
总体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就是:倡导了“德主刑辅、为政以德”的德政观,倡导了“以善养人、使民有耻”的教化观,倡导了“亲亲尊尊、重义轻利”的情义观,以及倡导了“重在调解、无讼息讼”的法律观。
“德主刑辅、为政以德”的德政观在礼法关系中,德教的地位明显高于刑罚,“德主刑辅”的治理模式明确“以德为主”,先德后刑。
道德也成为法律评价的准绳,“礼法”也被称之为“德法”,刑罚的适用一般都要建立在礼义的价值标准之上,因此,法律实际上是从属于道德的。
在实际运作中,历代王朝往往都要在开国之初修订礼制,以纲常名教的道德要求稳定社会秩序,并且通过修改礼制使其社会化,通过道德教化、风俗习惯等力求发生政教风化的实际影响。
“德主刑辅”的治理模式实际上使道德法律化、法律儒家化了,这也是传统礼法文化的重要特征。
在历史上,“经义决狱”和“引经注律”是促使道德法律化和法律儒家化的主要手段,儒家伦理的主导地位得到确立,使儒家经义逐渐法典化。
“德主刑辅、为政以德”的德政观其本质上要求两点,一是主张德政治理天下,二是为政者要有德。
我国治国方略中的法治与德治

试论我国治国方略中的法治与德治在现实社会中,社会控制和管理是极为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运用什么样的社会控制模式来管理当今社会,来促进新时期发展进程中中国的各项社会事业,概括起来讲,有法治和德治两种典型的模式。
2001年1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胡锦涛同志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中,要求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
党的十八大报告也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明确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但也应该把法治和德治结合起来,共同发挥应有的作用”。
认真领会这一治国方略的深刻内涵,对于我们更加自觉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特别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体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中国古代的法治与德治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法治和德治,一直是治理国家的两种根本手段,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对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古代儒家提倡的“德治”“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的这一思想基本上正确反映了德治不同于法治的特点,阐明了“为政以德”的独特作用。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经看到法律和刑罚并不能从根本上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已经看到人们的道德面貌、道德思想和道德素质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如果不重视道德教育,一味地依靠刑罚的强制手段,靠强力来制服那些违反法律的人,人们就不可能产生“羞耻之心”,也不知道违反法律是“可耻的”。
从汉代开始,由于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中占有“独尊”的地位,因而“德治”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治国理念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德治的作用

论德治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我们今天讨论的德治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德治。
在传统意义上,中国曾被界定为是一个一以德治国的国家,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
在我国,“德治”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有不少历史人物和思想流派都从不同的角度论及过德治问题;其中,以古代儒家的德治思想最为典型。
古代儒家以其特有的思路,提出了一系列的德治主张。
所谓德治即主张用伦理道德来治理国家、统治人民。
这是儒家的一种政治理想。
孔子就明确指出,在德、礼、刑、政四种治国手段中,德、礼最重要,“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以后的不少思想家,都继承了孔子的这个观点,形成了“德主刑辅”的封建正统治国思想。
应当看到,德治主张“为政以德”,“平政爱民”,施政要讲仁义道理,为庶民多做好事,这在历史上有它的进步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当时封建专制苛政的残酷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人民遭受压迫和剥削的疾苦。
但由于封建国家的伦理道德本质上是家族伦理道德的放大或社会化,“家者,国之本也”、“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等正是这种家庭血缘伦理的明证,因此其本质上仍然是人治。
中国古代的“德治”命题不仅仅是社会治理方法的概念,也是反映当时时代特征的概念。
古往今来,有不少政治家和思想家都曾热衷于探讨这个问题,企图从中发掘出新的价值和意义,以便用来解决现实中的种种问题。
“我们现在搞两个文明建设,一是物质文明,一是精神文明。
”[1]而今天我们实行的德治,主要是从治理方法上而言的。
由于德治的社会基础、性质、特点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它重新确定了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也充分说明了在当今社会,德治对于个人、社会、国家的不可获缺性。
今天的德治已与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相统一,德治已成为法治文明应有的内容。
1.中国古代的德治思想2.当今社会为什么需要德治近些年来,人们对“世风日下”的社会状况有着越来越多的感触,从人们街头巷尾的议论和新闻媒体的报道来看,道德滑坡现象已是有目共睹。
从孔子人性论看中国古代德治

60 6) 1 0 5
子 在 见 南 子 时 发 出 这 样 的感 慨 。此 处 句 中所 指 “ ” 是 专 指 当权 者 应
者 或 说 统 治 者 —— 帝 王 、 候 、 相 。 诸 将 “ 未 见 好 德 如 好 色 者 ” 句话 体 现 了孔 子 “ 政 以 德 ” 德 治 ” 吾 这 为 “ 的政 治 主为 政 以德 , 如 北 辰 , “ 譬 居 其 所 而 众 星 共 之 。即 :统 治 者 应 当 以 道 德 教 化 来 治 理 政 事 , ” “ 就 会像北极星那样 , 自己居 于 一 定 的方 位 , 群 臣百 姓 都 会 像 星 辰 一 而 样 环 绕 在 其 周 围 。 ” 四 、 治 与 法 的关 系 德 “ 未 见 好德 如 好 色者 ” 现 了孔 子对 统 治 者 实 行 德 治 的期 望 。 吾 体 孔 子 所说 的“ ” 指 : 德 、 德 、 德 , 是 精 神 层 面 抽 象 的 东 西 。 德 是 道 美 品 都 实 际 上指 的是 具体 的封 建 道 德 规 范 、 法 人 伦 体 系 、 常 礼 教 制 度 宗 纲 等内容, 最终 以律 法 的形 式 确定 下来 并 实 施 和 维 护 。“ 德” 好 就是 要 统治 者 和百 姓遵循 并维 护 封 建道 德 规 范 、 宗法 人 伦 体 系 、 常礼 教 制 纲 度 。“ 德治 ” 在实 质 内容上 是 以封建 道德 规范来 治 理 国家 、 教化 百姓 。 中国封 建 社 会 的法 大 多 数 是 刑 事 法 , 了颁 布 实 施 的成 文 法 , 除 还有 一 部 分 是 皇帝 诏 令 , 所谓 的“ 法 ” 即 王 。统 治 者 把 那 些 有 利 于 维 护 封建 等 级 制度 、 固封 建 专制 皇 权 道 德规 范 上 升 为 刑 或 律 来 推 行 巩 和 维 护 。 因此 ,德 治 ” “ 在形 式 上 是 以法 作 为 治 国 的工 具 和手 段 。 五 、 国古 代 德 治 的 误 区 我
古代德治思想对现代的影响和意义

古代德治思想对现代的影响和意义内容提要:“德治”思想贯穿了中国历朝历代的执政史,无论是两千多年封建社会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治国模式始终焕发着勃勃生机。
中国古代德治理论,有着其进步的一面,同时也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工具,作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德治思想在新时代新形势下起到更加独到的作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保驾护航。
关键词:古代德治思想以德治国社会主义新道德正文:一、古代德治思想在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里生长起来的德治理论,也随着其赖以产生的土壤变化而不断变迁。
早在夏、商、周之前,德治思想就已开始萌芽。
及至商、周之后,德治的雏形“礼治”渐成时尚,至西周周公旦初步提出“德治”,而集德治思想之大成,最早系统论述以德治国理念的是孔孟。
儒家德治思想被统治阶级采用和改造后,定型于西汉董仲舒,完善于包括了韩愈、朱熹在内的唐宋一来诸多思想家,作为主导治国理论历经时代洗礼而日臻完善。
(一)古代德治思想的演变1.德治思想的起源先王崇拜是中国古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无论是统治者、思想家还是普通百姓,都将先王视作完美无缺的人格象征。
而中国最初的国家是由血缘家庭脱胎而来的,这使国家一开始就具有伦理意义。
维系宗族成员的伦理道德规范,成了政治的核心问题。
在此条件下,每个人依据自己在一定血缘或政治关系中所担任的不同角色承担相应的道德义务;而理想的统治者应靠自己完美道德的示范作用,靠对子民的道德教化,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从而实现德治。
由于先王崇拜的普遍存在和深远影响,先王被圣化为道德的先觉者和德治的楷模,“法先王”也就是要像先王一样实行德治。
2.德治思想系统化、理论化开端德治思想系统化、理论化的时代,应该是殷周之际。
商周之交,殷商的统治接近崩溃的边缘,人们开始反思天命与政权之间的关系,怀疑天命对于统治权的必然的绝对性,而在政治事务中融入道德的理性原则。
周公总结历史经验,指出:夏、商虽然曾经受命于天,其结果之所以“不其延”的原因,正在于“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意思是:因为他们不敬重德行,才早早地丧失了从上天那里接受的大命。
论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特点

论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特点论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古代的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点贯穿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对当时的政治、社会、文化和伦理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唯德立政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唯德立政”,即以“德”为政治基础,以“德”来统治国家。
“德”是一种道德行为,它可以引导社会行为,而政府则要以此为基础来管理国家。
《论语》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阐释了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基本原则:政府要以义来统治,而不是以利来统治。
二、以文会友中国古代的德治思想还强调“以文会友”,即以文化来融合不同民族,使他们能够和睦相处。
在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共同的语言,它可以把不同民族之间的隔阂打破,让他们能够和谐相处。
例如,《周易》这部书在中国古代就被用来教育民众,让他们学习道德和道义,这就有助于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三、法治国家此外,中国古代的德治思想还强调要建立法治国家。
在中国古代,法律对于保证人民的权利和促进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汉书·刘向本纪》中说:“人所共有者,不可以侵吞。
”这句话说明:在中国古代,法律是用来保护公民权利的,不能侵犯公民权利。
四、教化民众最后,中国古代的德治思想还强调要教化民众。
中国古代的一些君主都重视教化民众,认为民众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例如,春秋时期的孔子就重视教育民众,他主张要教育民众做一个好公民。
他认为:“教育民众,使他们有道德观念。
”这表明中国古代的德治思想强调要教育民众,使他们具有道德修养。
总之,中国古代的德治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其特点是“唯德立政”、“以文会友”、“法治国家”、“教化民众”。
它不仅对当时的政治、社会、文化和伦理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在中国传统的国家治理思想中,儒家、道家、法家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国家治理观,即儒家的礼治、德治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法家的法治思想。
一、儒家的治国思想:礼治和德治1、礼治思想儒家礼治思想的核心在于:一是竭力维护宗法伦理观念。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在于维护宗法伦理观念,这也是“礼治”的最核心要素。
在中国的皇权统治中,君臣父子关系是主要的构成要件,在宗法制度下,君臣、上下、长幼、贵贱都有严格的等级序列,礼就是用来维护这种等级序列的最有效的工具,因为“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
”礼治就是借君臣、上下、长幼之规则,来维护以君权、父权、夫权为中心的国家、家庭、家族伦理关系和社会秩序。
二是宣扬“性善论”。
儒家相信人性本善,祟尚道德修养,重德教。
主张“养民”以“宽”为主,宽猛相济。
孔子曰:“为政以德”,孟子倡导“仁政”,认为“不以仁政,不能乎治天下”。
这就是说,儒家认为掌权者是道德至善的化身,“统治者布德于九州、牧民于四海,对臣民进行礼德教化,臣民要修身养性、尊尊尚德、休浴圣化,老老实实依‘礼’行事,做统治者的顺民。
”三是主张贤人治国。
礼治思想主张“贤人政治”,即统治者都是真龙、天子,是真理的化身,是圣人、贤人,是“替天行道”者,亦即要用贤能之士治理国家,而绝不能让恶人当道,从事政治。
儒家的“礼治”国家治理思想在维护古代中国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礼”的治理作用。
中国有王朝更替的历史,研宄每一新兴王朝的开国史不难发现,礼乐几乎都是其开朝初期整治的首要,目的就是以礼乐来规范社会关系,实现有效的统治。
2、德治思想从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来看,“德主刑辅”、“为政以德”为历朝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尤以儒家的德治思想最为典型,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德治观念奠定了中国传统国家治理的理论框架。
其思想要点有:其一是为政以德。
德治与法治辩论观点主张德治

马海波“德治”是孔子政治哲学的核心内容,春秋末年礼崩乐坏,其“忠恕”之道是实现“仁政”的必备条件,是社会生活秩序化的有力保障;其“制仪”之礼规范个人行为,是实现社会整合的工具和纽带;其“德主刑辅”思想强调用道德维护统治,推动社会和谐运行。
孔子“德治”思想的的实质是以道德为根基的儒家人性论,其意义不仅在于引领社会风尚,而且是社会发展战略的终极关怀,对教化、规范、引导民众行为向善有着积极影响。
不可否认,孔子“德治”思想有其自身的理论困境,治理模式单一化,社会制度建设缺席,“德治”本身也有其历史局限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利益冲突时有发生,批判地吸收孔子“德治”思想,有利于我们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保持清醒的认识,比如要充分发挥“德治”的功能,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统一,注意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治理主体的修养是治理的关键,人的价值是国家治理的元价值。
春秋末年,礼崩乐坏,社会价值体系和政治建构被打乱。
“礼崩乐坏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夏商周‘三代’社会秩序的破坏,更意味着‘三代’社会秩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本体的失落。
”在这种情况下,重建“周礼”,恢复礼制,寻求失落的精神本体,使被破坏的社会秩序得以复现、社会生活变归有序,是时代赋予孔子的历史使命。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是时代造就了孔子及其政治哲学思想。
在孔子的政治哲学思想中,“德治”思想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是孔子政治哲学思想的核心和价值之所在。
本文拟从孔子“德治”思想的主要内容谈起,探讨孔子“德治”思想的基本功能及其困境,发掘传统文化中“德治”思想的有益价值,以期对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一、孔子“德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德治”是孔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内核,是其建立大同社会,实现家国同构、天下一体的理论基石,也是构建先秦儒家政治伦理的出发点。
孔子“德治”思想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忠恕”之道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仁”是一个核心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按照最初的用法,‘仁’指某种雄性或阳性品格,特别指君王所具有的此类品格……然而,到了儒家那里,‘仁’逐渐变成了一种具有人道特征的道德品质”。
中国古代德治的演进及实现方式

中国古代德治的演进及实现方式在中国古代,德治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政治形态。
它强调通过德行来统治社会,而不是通过强制力量。
具体来说,德治涉及到政府机构的建设、法规的制定和执行、道德教育的实施等等方面。
下面将从演进和实现两个方面来讲述中国古代德治的情况。
一、演进。
中国古代德治的演进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诸侯之间的战争造成了社会状况异常混乱,各方面的生产、文化和道德等均受到了严重破坏。
因此,礼制和德治思想开始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到了秦代,始皇帝通过中央集权的手段,推行法家思想的政治模式,试图通过严厉的刑法来维护社会秩序。
但是这种模式也仅仅维持了很短的时间,在汉朝时期又开始逐渐转向德治思想。
这一方面体现在汉武帝时期大力推行“仁政”政策上,另一方面也在汉朝大量推广儒家经典,创立了儒学为主导的士人政治。
到了唐宋时期,德治思想的发展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唐代修建了慈恩寺和衡山大会等庆典,等等方面的活动都得到了广泛发展;宋代更进一步推行礼法教育,以培养国家的德行和道德。
这一时期,德治思想得到大力实践,使中国社会得到进一步稳定和繁荣。
二、实现方式。
实现德治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礼制建设。
通过建立及完成各种形式的礼制,保障了国家、民族和家庭伦理等方面的秩序。
具体体现在《周礼》、《春秋繁露》、《孝经》等经典中。
2、以贤者统治。
通过激励优秀人才的修养,提高国家和社会的治理领导权。
主要体现在贵族的选拔和培养,以及才子的重视和使用。
3、德育教育。
通过教育方式,进行各个方面的道德培训,使民众成为有道德素质的公民。
具体体现在儒家传统思想的教化、青少年的培养和文化建设等。
以上诸多方面实现的德治,逐步深入中国古代社会中,也促进了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发展,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得以稳定,繁荣,进一步沿着德治的方向发展。
为政以德:孔子的德治主义治国模式

为政以德:孔子的德治主义治国模式春秋时期是中国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
”周天子名存实亡,天下出现了诸侯争霸、大夫擅权、陪臣执国命的混乱局面。
孔子正处于“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王纲解纽”、“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是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念大裂变大冲突大组合的时期,是对三代以来神权政治观念、人文思想进行理性检讨和反思的时期,同时也是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时代。
在这一历史转型时期,涌现出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如齐之管仲、晏婴,郑之子产、邓析,鲁之孔子,楚之老聃、范蠡,齐之孙武,宋之墨翟,等等。
他们基于各自的国家利益及政治立场,对传统与现实进行了理性的检讨和深刻的反省,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改造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道德的方案,成为中国“轴心时期”政治、军事、思想领域最早最典型的代表人物。
他们以自己的政治智慧和才智为中国源远流长的政治思想文化增添了绚丽的光彩,为中国早期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深厚的思想基础。
而孔子以其关注问题的全人类性,以其思想的包菪浴⑵帐市远晌庖凰枷肴禾逯凶罹叽硇缘娜宋铩?鬃邮羌讨芄院笾泄飞献罱艹龅恼嗡枷爰遥坛辛艘笾芤岳吹恼挝幕挪纬闪俗约憾捞氐恼卫砺鬯枷胩逑怠?鬃拥恼卫砺垩稻哂星苛业穆桌碚我庖搴驼问导瘢岢龅囊幌盗姓蚊狻⒏拍睢⒎冻爰八枷牍勰睢⒄沃髡挪坏晌泄挝幕凶罨咀钪匾政治命题、概念、范畴,而且规定了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由他创建起来的儒家学说体系不但成为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源头之一,而且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文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下面本文将对孔子的德治主义治国模式进行一番分析和阐释。
德治的内在规定及逻辑展开殷周之际剧烈的社会政治变革产生了最早的德治思想萌芽,但由于它所关注所忧虑的首先是天命的转移及政权的丧失问题,是一种外在附加的东西,尚未作为一种内在的因素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自愿行为。
浅论中国古代政治中的德治问题

浅论中国古代政治中的德治问题【作者】熊桂兰【内容提要】中国古代政治社会政权更迭频繁,而历代王朝的统治者在执政期间都想能长治久安,永据天下。
以“德”治天下是历代王朝及圣贤推崇的一种理想化治国手段。
但要真正把“德治”付之于实践并取得成效,就要求君王们必须把握好三个方面,即:自身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仁政爱民、虚心纳谏。
【关键词】古代政治/君主/德治/修身/仁政【正文】中国古代阶级社会经历几千年。
其间,王朝更迭频繁。
历朝历代不少统治者为使政权长治久安,都不同程度地重视各种政治问题的解决,其中君主能否实现“德治”天下,以使社会秩序健康发展,是所有亟待解决的政治问题中的首要问题。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政治社会里,作为当政者的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历史的变迁反复证明,君主个人的作为关系着国家的兴衰甚至民族的命运。
在中国传说中的圣人时代,圣贤们初步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从实践中总结出了以德治天下才是最有效治国途径的基本经验,即“自古圣人治国推崇德治”。
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等,都是把自己个人深厚的德行融合于治理天下中,从而成为天下太平兴盛的圣人。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随着政治的演变,君主们及一些思想家在考虑如何治国时,愈加强调君主要以德治为主。
荀子曾说“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宋叶适也论道“人君必以其道服天下,而不以名位临天下”。
“得道”或“其道”都是要求君主治国不能凭借权威逼压天下民众,而要藉自身高尚的品德以合理的方式来治理国家,也就是说“德治”才是最佳的治国手段。
从历史看,君主要把“德治”真正付之于实践并取得成效,必须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一、君主自身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先秦时代的儒家在理论如何治国时,特别强调当政者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孔子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是治政的根本。
君主作为一国之君,他的品德修养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政策,也左右着国家政令推行的成功性,“政者,正也。
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
古代儒家德治论

古代儒家德治论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德治思想更是古代儒家治国理政的核心。
德治思想强调以道德教化为基础,通过礼乐文化、心性修养等手段,达到治理社会、维护秩序的目的。
本文将从德治思想的概念、实践及影响等方面,探讨古代儒家德治论的内涵与价值。
一、德治思想德治思想是古代儒家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强调以道德教化为治国之本。
儒家认为,德治的核心是培养人民的德行,使其自觉遵守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
德治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以德治国。
儒家认为,政治的根本在于道德教化,通过培养君主的德行,以德治国,引导民众遵循社会规范。
2、德主刑辅。
儒家主张德主刑辅,即以德治为主,以刑罚为辅,通过道德教化和法律手段相结合,达到更好的治理效果。
3、修身为本。
儒家认为,修身是治国理政的根本,只有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才能成为合格的君主,更好地治理国家。
二、德治实践古代儒家在治国理政中,积极推行德治理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统治者以身作则。
儒家强调统治者要以身作则,成为道德楷模,通过自己的行为示范,引导民众遵循社会道德规范。
2、儒家道德规范在政治实践中的应用。
儒家将道德规范融入到政治实践中,制定了一系列的礼仪制度、法律制度等,以推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3、德治思想的推广。
古代儒家通过教育、文化等途径,推广德治思想,使道德观念深入人心,从而为治国理政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德治影响古代儒家德治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了国家治理的借鉴。
古代儒家德治论强调以德治国、德主刑辅等理念,为后世的国家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当今社会,我们仍可从中汲取经验,提高国家治理水平。
2、塑造了民族文化性格。
古代儒家的德治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
它提倡仁爱、忠诚、诚实等道德观念,使中华民族在道德修养上具有较高的水平。
3、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
古代儒家德治论强调社会和谐、稳定和秩序,通过道德教化与法律手段的结合,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德治 调研报告

德治调研报告德治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德治,即以德为本,依靠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来治理社会。
德治理念源于古代中国文化,主张以德治国,推崇德行高尚、品德高尚的领导者。
在当代社会中,德治思想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治理模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探讨。
二、目的和方法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德治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情况和效果,并探讨德治对于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意义。
调研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获取综合的数据和意见。
三、调研结果1.德治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情况调研结果显示,德治在社会治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以政府为例,德治理念在政府机构中得到了重视,注重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和德行表现。
在企事业单位中,德治理念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强调员工的道德修养、职业操守和服务意识等。
此外,社区、学校等各领域也开始注重德治思想的引入。
2.德治对社会治理的意义调研结果显示,德治对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具有明显的意义。
首先,德治可以提高社会的公信力和道德水平,增强社会成员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从而促进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社会和谐的实现。
其次,德治可以构建诚信社会,减少诚信危机和诚信缺失问题,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基石。
再次,德治可以促进公平正义,减少腐败现象和权力滥用问题,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目标。
3.德治的挑战和问题调研结果还显示,德治在实践中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德治往往依赖于领导者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但是领导者的德行并不总是可靠和可持续的,可能会受到权力腐化、私心和利益驱动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德治的实施需要社会成员的自觉遵循和行动支持,但是社会成员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存在差异和异质性,很难达到一致的共识和行动统一。
再次,德治需要在法治框架下进行,但德治与法治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清晰和稳定的,可能会存在冲突和矛盾。
四、结论和建议综上所述,德治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潜力,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推进德治,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加强领导者的德行修养和道德约束,建立健全的领导者德治考核和追责机制;二是加强道德教育和宣传,提高全社会的道德素养和德行表现;三是加强道德规范和制度建设,在法治框架下更好地发挥德治的作用;四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借鉴他国的德治经验和做法,提升我国的德治水平。
举例分析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举例分析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种管理思想,一直到它影响我们现代社会的日常工作。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来自《周易》、《论语》、《孟子》、《墨子》、《道德经》等古代文献,这些对管理有深远影响的经典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管理,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中最重要的管理思想就是“以德为本”,也就是做事要有道德准则。
古人以“以权威治国”为施政服务之本,逐渐形成“德治”的治理模式,即“天下为公”的原则,以及“法治”的思想,意味着官员们的行为必须合乎他们的职业准则,服从法律法规的约束。
另一个重要的管理思想是劳动民众的本位性,任何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作业必须得到应有的尊重,人们的自豪感可以通过劳动得到增强。
古人经常强调“以民为本”,在社会经济改革中,管理者要做到尊重劳动者,为老百姓谋福利,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此外,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还有“因材施教”的思想,古人云:“让有才之人布道,以平易教他人”。
通过合理分配管理任务,培养优秀的管理者,避免多头管理,这是它指导管理者的重要原则,培养出优秀的管理者,构建一支智慧和有效率的管理团队。
总之,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是中国关于服务于民族发展,让人民安居乐业的智慧结晶,它以比较严肃的方式将德治、以民为本、因材施教等理念融入日常管理实践中。
它指导着管理者利用有效的管理手段,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积极开发潜能,积极实施经济和社会改革。
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为个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求得更大的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古代治理模式——德治
摘要:中国古代的政治模式主要是德法并用的治理模式,其中德治占主要地位,在漫长的古代政治中,君主得控制德治的发展以期不让其发展为人治,又得适当为法治留下空间来保障德治的正常运行,这样的模式带来了积极影响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
关键词:中国古代治理模式德治
一、德法并用、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
在古代儒家看来,社会秩序的和谐状态,在根本上要靠人们普遍的道德养成。
法律惩治只能在罪恶行为发生之后,进行一定的惩处。
孔子认为统治“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孟子也主张德法相济,内外兼施。
他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荀子把“礼”和“刑”视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手段,“治之经,礼与刑”。
儒家的主流思想认为最有效的统治方式莫过于以道德礼仪来化民向善,在道德教化失效之后,才能施行法律的惩戒。
我国古代的法律规范是道德规范的提升,实质是依附于道德。
这样一种政治方式,从德治的角度看,是借用法治的惩罚性手段强化德治效果;从法治的角度看,是道德规范的法律化。
因此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形成了德法并用,德主刑辅的治国模式。
二、德治与人治与法治的关系
道家对君主寄予厚望,文子道德: 天下安宁, 要在一人, 人主者, 民之师也。
上者, 下之仪也, 上美之则下食之, 上有道德则下有仁义, 下有仁义则无淫乱之世也。
故君主是臣民之师。
法家亦主张圣者为王为师。
君主为法吏之师, 法吏为臣民之师, 天下之人师法君主的法令。
[1]
古代君主想要实行德治,结果在德治与人治中往往行效不当,将德治做成人治,结果人民的利益与权利并不能很好地被表达与行使,同时在德治中容易忽略法治效用,造成法律效能丧失,法治效力被边缘化,以至于社会动荡,对君主执政造成影响。
中国古代儒家的“德治”思想,常常被人们认为是一种“人治”思想,是同法治思想根本对立的。
人们的这种认识,并不完全符合儒家“德治”思想的本来面目,因而是不正确的。
[2]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古代儒家的“德治”
思想,是有其鲜明的阶级性和历史局限性的。
它为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服务,过分夸大道德在社会中的作用,以至于在强调“德治”的过程中也确实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人治”。
中国古代的法家就曾经有针对性地指出过这一点。
我认为德治与人治的关系是:德治是人治的限制性表达,而人治是德治的失控性表达。
同时,法家又因此而走向了另一种片面性,表现为不加分析地反对儒家的“德治”思想,否认道德教育和道德感化的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对待古代儒家的“德治”思想,既汲取它的合理的、正确的方面,又抛弃其不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错误的内容。
我个人认为,德治与法治的联系在于:法治是传播德治的有效手段,德治是法治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
三、德治的影响
(一)古代德治模式的积极影响
1.增强君主人格的感召力,培育民众对政治体系的情感和合理性认同。
为增强君主人格的感召力,古代社会往往要选择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为君,或者将无可选择的君培养、塑造成道德高尚、令人钦佩的人,以获得民众情感支持。
帝王将“内圣”之德落实到“仁政”、“爱民”的治国方略中,通过实行轻徭薄赋、兴修水利、备荒救荒、推行教化等多种政策,使百姓得到实惠,从而收到“百姓贵之如帝,亲之如父母,为之出死断亡而不愉者,无它故焉,道德诚明,利泽诚厚也”,或者“上有欢心以使百姓,百姓欣然以事其上,欢欣交通而天下治”那样的统治效果。
2.在政府决策失误或面临重大危机时容易得到民众一定程度的理解或默许,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当权者的政德具有定向作用和凝聚人心的功能,把政德原则贯彻到政治生活中去,政权的基础才会牢固。
在统治者作出“君国之道,以民为本”的承诺之后,事实上被剥夺了参与国家大事决策权力的广大民众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心理补偿和安慰。
因实行德政而在民众那里结下的“恩”,也可能在政府后来出现政策失误或面临重大危机时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就像徐乐向汉武帝分析的,吴楚七国之乱发生,“当是之时,先帝之德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所以政权没有出现“土崩之势。
(二)古代德治模式的负面影响
1.德治模式对君臣的要求近乎理想化,君臣难以做到。
古代儒家的德治思想把道德上限作为社会标准来要求人们,把理想中的道德状况看作德治社会追求的目标,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道德理想主义的倾向。
德治模式对君臣道德水准和政策水平近乎理想化的要求,使现实具体的君臣很难有符合标准的,所以民众会常常感到失望。
君主与各级官吏们的个人素质往往是决定德治思想能否有效贯彻落实的关键。
[3]举例说,如果像唐太宗那样的君主尚且被朱熹贬斥,其他君皇就可想而知了。
另外,在具体操作上,这种道德理想主义倾向表现在它没有为那些统治者的行为设置一个道德底线,对他们缺乏一套强有力的规范约束机制,其结果是往往导致“人治”的局面,更难让民众满意。
2.政治与道德的现实冲突会影响到人们对君主的道德评价。
虽然政治和道德有可以协调的一面,这是德治的基础,但两者毕竟还有冲突的一面。
一些从政治的角度看是非常必要和非常正确的举措,从道德的角度看就未必如此。
这同样影响到人们对君主的道德评价。
汉文帝刚刚掌权的当天,就对自己的政敌采取措施,“夜,有司分部诛灭梁、淮阳、常山王及少帝于邸”(《史记·吕太后本纪》),这无疑是有损“圣德”的。
周公诛管叔、放蔡叔,唐太宗弑兄逼父,朱元璋屠戮功臣,康熙大兴文字狱,等等,都是对德治的自我解构。
所以,站在道德论的立场,人们很容易得出帝王的道德水准远在普通人的平均水平之下的印象。
3.利益多元化等因素会影响到人们对德政举措的认同。
民众利益的多元化以及其他特点,是影响人们对各种德政举措普遍和持久认同的重要因素。
秦始皇筑长城,汉武帝伐匈奴,隋炀帝修运河,历代政府设置常平仓制度以备荒,等等,未必就不是对百姓有利的。
但因为这些政策伤害到百姓的其他利益,所以也就遭到百姓的反对。
而从政治运作的规则看,以人类已有的智慧,是很难找到一条让所有人的所有利益在任何时候都得到如期待中的那种满足,而又无需任何人付出任何牺牲的办法的。
另外,德治模式也催生了等待政治腐化再推翻的政治文化。
人们习惯于等待政府来关心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主动地去追求自己的利益,但是等到确信政府已经变质,君主“无道”的时候,又会采取极端的方式来报复政府。
[参考文献]
[1].《知识、人性与治理模式的关系》赵更吉赵海莉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06期
[2].中国古代德治与法治浅探齐京涛; 冯靓法制与社会 2013-04-05
[3].中国古代地方治理的儒家化及其历史启示胡仁智河南社会科学
2007-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