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机制木炭原料种类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机制木炭原料种类的分析
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其中适宜做机制木炭的原料很多,但也绝非像某些商家所宣传的那样---几乎所有能燃烧的东西都可以拿来做机制木炭。同时,我也在一些博客网站上发现了另一种极端的观点---除硬木外的所有原料都不适合做机制木炭,并很干脆的把农作物的所有废弃物排除在外。这种观点也很片面。可能持此观点的朋友当地的情况确实如此,但对于全国而言这种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就拿本人所在的吉林省来说,市场上除了木质机制炭外还有用稻壳、玉米芯和豆杆等农业废弃物做的机制炭,质量虽然不如木质机制炭,但由于其原料易得成本低廉,仍然凭借价格上的优势在市场中占有了一定份额。所以分析一种原料是否适合做机制炭,除了看其本身的结构成分外,还要结合当地市场情况综合考虑。从原料的结构成分看,决定其能否成为理想的机制炭原料的因素有两个:纤维搭结的好坏和木质素含量的多少。前者直接影响成型棒的密度和机械强度,而后者则确定了成品的最高含碳量。综合这俩方面的因素下面我以原料的优劣为顺序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机制木炭原料。
1、落叶松。这是目前公认的最理想的机制木炭原料。由于落叶松的木质素含量适度并且纤维搭结紧凑,密度好,使之能在较低的成型温度和较小的挤压力下形成密度高硬度好的成型棒。再配以好的烧制手法,最终可制成品质极佳的机制炭.
2、其它松木。几乎所有的松木都是适合做机制炭的。但由于成分性质的差异,我们会在生产中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如有些松木的纤维搭结并不理想,使之难以成型,对部分厂家来说这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比如白松其纤维搭结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即使在较高的成型温度和挤压力下也难以得到好的机制棒。这就需要我们混合其它原料,以提高其黏合能力。如果克服了白松在成型上的弱点,我们同样可以利用它烧制出高品质的机制炭。此外还有些松木的密度并不是很理想,比如生长在黑龙江省满洲里一带和俄罗斯境内的樟松,虽属松木类且生长周期较长,但木质仍然偏软,这使得我们在加工这种原料时经常出现供料不足,导致成型棒出现裂缝。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适当调节推进器的螺旋档距或增大螺旋直径加以克服。由于生长地域和生长周期的不同,各种松木的成份比例和结构特点是不同的,但如果我们能够针对这些做出合理准确的分析,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松木仍然是非常理想的原料。
3、硬杂木。硬杂木的种类繁多,如桦木、榆木、青干柳以及大部分的果木和南方的各种竹类都可归到此档之中。其生长年限一般介与松木和软木之间,木质较硬。大部分可作为机制炭的原料。但由于其成分特性差异明显,在以其做为原料进行生产时往往会遇到诸多困难。其中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黏和能力弱,对于其中某些原料单纯混以其他木质原料已不能解决问题。利用硬杂木进行生产,在技术上的要求是很高的。
4、农作物废弃物。一些木本类的农作物废弃物是可以作为机制炭的原料的,但普遍具有灰份大,热值低,等弱点。并且成型较为困难,需要很高的成型温度和挤压力,技术要求高。但是如果你所在的地区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没有理想的机制炭原料,同时市场对机制木炭的需求量又很大,需要从外地购得时,也可以考虑利用农业的废弃物进行生产。原料充足易得,成本低是此种生产的优势所在。比如,有相当一部分烧烤店购买机制木炭并非为了用其烤制食品,而是利用其燃烧时间长的优点来延续火种,以便客人在非用餐时间光临时也能以很快的速度生起火进行烤制。另外烧烤店餐桌上的炭火炉是用来加热已烤熟的食品的,因此对热量的要求不高,农业废弃物加工而成的机制炭是完全可以胜任的。而实际上这种机制炭的用途并非仅限于此。如果在技术上具有绝对有时,拥有一流的烧制手法,用某些农作物做成的机制炭在热值和燃烧时间上可以接近或达到市场平均水平。
此外原料的大小也是应该考虑的。体积过大的原料需要粉碎后才可以使用,如刨花木屑等。体积过小的原料需要混如颗粒稍大且密度较高的原料进行生产,如木灰,木糠,砂光粉等,这些原料很蓬松重量轻,很难自动的落如成型区,所以需要混合其他原料。衡量原料体积的标准是看其能否持续、
均匀、充足地落进成型区。
原料是从事机制木炭生产的前提,是进行投资决策的首要因素。充足的优质原料,低廉的采购价格是任何一个厂家所希望的,拥有这些显然会你事业的成功增添许多筹码。但对于许多地区的准同行们来说,他们并不具备原料上的优势,当地没有理想的机制木炭原料,这时需要我们慎重地分析市场需求,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客户都需要高品质的木炭,质低价廉的机制木炭正好迎合了一部分低端客户的需求。所以我们在投资决策时不能只分析原料的种类和品质而忽视了当地市场的实际情况。旺盛的低端市场需求往往可以祢补原料上的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