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第八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小管毛细血管压低→利于重吸收。
(二)肾脏血流量的调节
1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在没有外来神经支配的情况 下,肾血流量在一定动脉血压变动范围内能保持不变 的现象。当肾动脉灌注压变动80-180mmHg(10.724.0kPa)范围内,肾血流量仍保持相对恒定水平。
意义: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使肾血流量保持在相对 稳定的状态,也是肾小球滤过率保持恒定的基本条件。
b.囊内压 如:结石、肿瘤
c.血浆胶体渗透压 如:快速大量输液→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4 )肾血浆流量: 其他条件不变时,主要影响的是滤过平衡的位置。
肾血流量增大,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浆胶体渗透 压上升速率减慢,滤过平衡靠近小动脉端,使具有 滤过作用的毛细血管长度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大, 尿量增多。反之,流量减少,尿量减少。
2 肾脏血流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①神经调节 交感神经兴奋→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
②体液调节 NE、E、分泌↑→肾血管收缩→ 肾血流量↓。
在紧急情况下,全身血液将重新分配。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尿的生成过程: 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
(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1 滤过:指血液流过肾小球时,血浆中水分和小分子 物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的过程。 2 肾小球滤过率:
小结:影响滤过的因素
影响因素 ①滤过膜
滤过膜的孔径↑ 滤过膜带负电荷↓ 滤过膜面积↓
②有效滤过压
毛细血管血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囊内压↑
③肾小球血浆流量↓
滤过率的变化
滤过率↑(血尿) 滤过率↑(蛋白尿) 滤过率↓(肾炎)
滤过率↓(大失血) 滤过率↑(快速大量输液) 滤过率↓(结石、肿瘤) 滤过率↓(中毒性休克)
第八章 排泄
第一节 肾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 第二节 尿生成的过程 第三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第四节 尿生成的调节 第五节 尿液及其排放
排泄:机体将体内物质代谢的终产物、 多余的物质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和药物 的代谢产物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途径: 1.呼吸器官;2.消化道; 3.皮肤;4.肾脏:
肾脏功能: (一)泌尿功能
(四)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⑴通透性: 机械屏障作用↓→蛋白尿、血尿 如:肾炎时因免疫反应蛋白分解酶的释放导致滤过 膜孔裂增大 静电屏障作用↓→蛋白尿 如:肾炎时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
⑵面积:正常时肾小球都活动滤过面积=1.5m2 急性肾炎→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阻塞→ 滤过面积↓
(3) 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a.肾小球Cap.血压 如:大失血→交感N兴奋、NE↑→ Cap.收缩
滤过屏障——滤过膜
水分子
阳离子
葡萄糖
小分子阴 离子
白蛋蛋白白质
外层 中层
内层
3 滤过膜的通透性(高度的选择性) 机械屏障 :基膜上的网孔决定滤过分子的大小 电学屏障 :滤过膜上覆盖着唾液蛋白质等带负电荷 的糖蛋白可阻止蛋白质通过。
(三)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髓袢细段
近曲小管 袢降粗段
袢降细段 袢升细段
袢升粗段 远端小管 远曲小管
(二)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见表8-1
(三)球旁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近球小体) 1.近球细胞:
入球小动脉膜内的肌细胞上皮样细胞,内含分泌颗 粒(分泌肾素)
2.致密斑: 入球小动脉与远曲小管连接处,细胞呈立柱状、斑
状突起; 对远曲小管中的[Na+]、[Cl-]敏感,并将 信息经间质细胞传递至近球细胞,调节肾素的释放
二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小管液:经肾小球滤 过的超滤液(原尿) 进入肾小管。
重吸收:指小管液中 的水和溶质通过肾 小管上皮细胞转运 而进入管周毛细血 管的过程。
一、肾小管与集合管重吸收部位,方式,途径和特点
(1)近端小管中的重吸收: 物质重吸收最重要一段,重吸收的动力
是Na+-K+泵。
H2O、Na+、Cl-、K+: 65~70% HCO3-:80% ~90% 葡萄糖、氨基酸:全部吸收 H+:分泌
近端小管前半段 管周膜Na+泵将Na+泵出上皮细胞
入球端 有效滤过压 =6.0 –(2.67+1.33) =2.0kPa(15mmHg)
>0 有滤液生成
特点:①正常时, 毛细血管压和囊内 压基本不变,胶体 渗透压易变(胶体 物质滤不出)。
滤过平衡
出球端 有效滤过压 =6.0 –(4.67+1.33) = 0kPa(0mmHg)
=0 无滤液生成
特点:②正常时, 出球端除血浆流速 快时外,一般无滤 出,故为滤过的贮 备段。
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正常125ml/min。 3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正常为19%
(二)滤过膜的组成及其通透性
1滤过膜:肾小球毛细血管 内的血浆经滤过进入肾小 囊,其间的结构称滤过膜。
2滤过膜结构: 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细胞 上的窗孔结构,可防止血 细胞通过。 基膜:是滤过膜的主要滤 过屏障。 肾小囊上皮细胞:上皮细 胞的足突之间形成裂隙, 构成滤过的最后屏障。
3.球外系膜细胞(间质细胞):具有吞噬和收缩功能
二、肾脏血流特点及其调节 (一)肾脏血液供应特点: (1)供血很丰富:每分钟两肾的血流量约1200ml
(2)血液分布不匀:约94%的血流供应肾皮质, 约5%的供应外髓部,剩余不到1%供应内髓。
(3)形成串联的两套毛细血管网: 皮质肾单位入球动脉的口经较出球动脉粗,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高→利于滤过;
(2)重吸收的方式和途径
被动重吸收:单纯扩散、易化扩散 主动重吸收:原发性主动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
跨细胞转运途径: 细胞旁转运途径:
(3)重吸收的特点
①比较原尿与终尿中成分的质和量可见: 肾小管的重吸收具有选择性。
②各段肾小管的功能也不尽相同。
③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不同物质的重吸收有一定的限度。
(1)Na+重吸收过程
1.排泄:水分、无机盐、有机物和异物等。 2.调节水和渗透压平衡 3.调节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 (二)内分泌功能 1.肾素 2.促红细胞生成素 3.羟化的维生素D3 是机体内最重要的排泄器官,也是维持和调
节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器官。
一、肾脏的功能结构
(一)肾单位和集合管
肾 肾小球 小 体 肾小囊
近端小管 肾 小 管
(二)肾脏血流量的调节
1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在没有外来神经支配的情况 下,肾血流量在一定动脉血压变动范围内能保持不变 的现象。当肾动脉灌注压变动80-180mmHg(10.724.0kPa)范围内,肾血流量仍保持相对恒定水平。
意义: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使肾血流量保持在相对 稳定的状态,也是肾小球滤过率保持恒定的基本条件。
b.囊内压 如:结石、肿瘤
c.血浆胶体渗透压 如:快速大量输液→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4 )肾血浆流量: 其他条件不变时,主要影响的是滤过平衡的位置。
肾血流量增大,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浆胶体渗透 压上升速率减慢,滤过平衡靠近小动脉端,使具有 滤过作用的毛细血管长度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大, 尿量增多。反之,流量减少,尿量减少。
2 肾脏血流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①神经调节 交感神经兴奋→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
②体液调节 NE、E、分泌↑→肾血管收缩→ 肾血流量↓。
在紧急情况下,全身血液将重新分配。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尿的生成过程: 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
(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1 滤过:指血液流过肾小球时,血浆中水分和小分子 物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的过程。 2 肾小球滤过率:
小结:影响滤过的因素
影响因素 ①滤过膜
滤过膜的孔径↑ 滤过膜带负电荷↓ 滤过膜面积↓
②有效滤过压
毛细血管血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囊内压↑
③肾小球血浆流量↓
滤过率的变化
滤过率↑(血尿) 滤过率↑(蛋白尿) 滤过率↓(肾炎)
滤过率↓(大失血) 滤过率↑(快速大量输液) 滤过率↓(结石、肿瘤) 滤过率↓(中毒性休克)
第八章 排泄
第一节 肾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 第二节 尿生成的过程 第三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第四节 尿生成的调节 第五节 尿液及其排放
排泄:机体将体内物质代谢的终产物、 多余的物质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和药物 的代谢产物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途径: 1.呼吸器官;2.消化道; 3.皮肤;4.肾脏:
肾脏功能: (一)泌尿功能
(四)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⑴通透性: 机械屏障作用↓→蛋白尿、血尿 如:肾炎时因免疫反应蛋白分解酶的释放导致滤过 膜孔裂增大 静电屏障作用↓→蛋白尿 如:肾炎时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
⑵面积:正常时肾小球都活动滤过面积=1.5m2 急性肾炎→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阻塞→ 滤过面积↓
(3) 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a.肾小球Cap.血压 如:大失血→交感N兴奋、NE↑→ Cap.收缩
滤过屏障——滤过膜
水分子
阳离子
葡萄糖
小分子阴 离子
白蛋蛋白白质
外层 中层
内层
3 滤过膜的通透性(高度的选择性) 机械屏障 :基膜上的网孔决定滤过分子的大小 电学屏障 :滤过膜上覆盖着唾液蛋白质等带负电荷 的糖蛋白可阻止蛋白质通过。
(三)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髓袢细段
近曲小管 袢降粗段
袢降细段 袢升细段
袢升粗段 远端小管 远曲小管
(二)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见表8-1
(三)球旁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近球小体) 1.近球细胞:
入球小动脉膜内的肌细胞上皮样细胞,内含分泌颗 粒(分泌肾素)
2.致密斑: 入球小动脉与远曲小管连接处,细胞呈立柱状、斑
状突起; 对远曲小管中的[Na+]、[Cl-]敏感,并将 信息经间质细胞传递至近球细胞,调节肾素的释放
二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小管液:经肾小球滤 过的超滤液(原尿) 进入肾小管。
重吸收:指小管液中 的水和溶质通过肾 小管上皮细胞转运 而进入管周毛细血 管的过程。
一、肾小管与集合管重吸收部位,方式,途径和特点
(1)近端小管中的重吸收: 物质重吸收最重要一段,重吸收的动力
是Na+-K+泵。
H2O、Na+、Cl-、K+: 65~70% HCO3-:80% ~90% 葡萄糖、氨基酸:全部吸收 H+:分泌
近端小管前半段 管周膜Na+泵将Na+泵出上皮细胞
入球端 有效滤过压 =6.0 –(2.67+1.33) =2.0kPa(15mmHg)
>0 有滤液生成
特点:①正常时, 毛细血管压和囊内 压基本不变,胶体 渗透压易变(胶体 物质滤不出)。
滤过平衡
出球端 有效滤过压 =6.0 –(4.67+1.33) = 0kPa(0mmHg)
=0 无滤液生成
特点:②正常时, 出球端除血浆流速 快时外,一般无滤 出,故为滤过的贮 备段。
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正常125ml/min。 3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正常为19%
(二)滤过膜的组成及其通透性
1滤过膜:肾小球毛细血管 内的血浆经滤过进入肾小 囊,其间的结构称滤过膜。
2滤过膜结构: 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细胞 上的窗孔结构,可防止血 细胞通过。 基膜:是滤过膜的主要滤 过屏障。 肾小囊上皮细胞:上皮细 胞的足突之间形成裂隙, 构成滤过的最后屏障。
3.球外系膜细胞(间质细胞):具有吞噬和收缩功能
二、肾脏血流特点及其调节 (一)肾脏血液供应特点: (1)供血很丰富:每分钟两肾的血流量约1200ml
(2)血液分布不匀:约94%的血流供应肾皮质, 约5%的供应外髓部,剩余不到1%供应内髓。
(3)形成串联的两套毛细血管网: 皮质肾单位入球动脉的口经较出球动脉粗,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高→利于滤过;
(2)重吸收的方式和途径
被动重吸收:单纯扩散、易化扩散 主动重吸收:原发性主动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
跨细胞转运途径: 细胞旁转运途径:
(3)重吸收的特点
①比较原尿与终尿中成分的质和量可见: 肾小管的重吸收具有选择性。
②各段肾小管的功能也不尽相同。
③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不同物质的重吸收有一定的限度。
(1)Na+重吸收过程
1.排泄:水分、无机盐、有机物和异物等。 2.调节水和渗透压平衡 3.调节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 (二)内分泌功能 1.肾素 2.促红细胞生成素 3.羟化的维生素D3 是机体内最重要的排泄器官,也是维持和调
节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器官。
一、肾脏的功能结构
(一)肾单位和集合管
肾 肾小球 小 体 肾小囊
近端小管 肾 小 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