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成语故事集合

合集下载

成语故事100篇1~100

成语故事100篇1~100

1. 画龙点睛故事:相传古代有位名画家,他的画技非常高超,但每幅画都欠缺了点什么。

一次,他终于完成了一幅精美绝伦的龙画,但觉得还差了点什么,于是在龙眼上点了一下墨。

画面顿时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这个故事比喻在事物的关键点上做点小手脚,使之更加出色。

2. 杯弓蛇影故事:古代有一位官员,他酒量很差,每次举杯都颤抖不已。

有一天,他正在喝酒,突然看到杯子里有一条弯曲的影子,以为是蛇,吓得扔掉了酒杯。

实际上,那只是杯子的倒影。

后来,人们用“杯弓蛇影”形容因多疑而产生的虚惊。

3. 守株待兔故事:古代有个农夫,他每天辛勤劳作,但运气不佳,收成甚微。

一天,他发现一只兔子撞死在了他种的一棵株上,他得到了一只意外的兔子。

从此以后,他就整天守株待兔,希望能再次得到意外之财。

这个故事比喻不劳而获,依赖侥幸心理。

4. 路遥知马力故事:古代有位将军,他在战争中需要选择最好的战马。

于是,他派人去考察各地的马匹,让他们在路上奔跑,通过观察它们的跑步姿态和速度来判断马的优劣。

这个故事比喻通过实际行动和观察来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

5. 铁杵磨成针故事:相传古代有个勤奋的少年,他每天都坚持用铁杵在石头上磨,希望能把它磨成一根针。

虽然别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他坚持不懈,终于成功地把铁杵磨成了一根针。

这个故事比喻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6. 守口如瓶故事:古代有一个国家,国王下了一道诏令,要求所有人民在特定的时间内不能说话。

这个时期里,有一个人口不能守住,他向别人透露了禁令内容。

结果,国王得知后将其处以极刑。

从此以后,人们用“守口如瓶”形容保守秘密或不泄漏消息。

7. 纸上谈兵故事:古代有个文人,他喜欢写文章讨论兵法,但从未参与过实战。

一天,他遇到了一个真正的将军,对兵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结果,他被将军揭穿了他纸上谈兵的本质。

这个故事比喻只懂理论而没有实践经验的人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问题的本质。

8. 井底之蛙故事:有一只青蛙生活在一个井里,它从来没有离开过井口,认为井就是整个世界。

经典成语故事30个

经典成语故事30个

经典成语故事30个小编通过阅读,认识了许多成语故事,成语故事包含了许多的人生哲理,可以让人受益终身,多认识成语,用成语点缀文章,还可以提高文章的整体水平哦。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成语故事,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经典成语故事30个1、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47个成语故事

47个成语故事

47个成语故事1.卧薪尝胆故事:战国时期,楚国国君屈原被中原诸侯排挤,被迫流亡。

他怀着忠诚报国的决心,决定在流亡期间吃苦耐劳,以保持自己的斗志。

他居住在荆山之下,每天都躺在荆棘上,以痛苦的方式提醒自己不忘国耻。

这个故事中的成语“卧薪尝胆”形容了屈原为了复国的决心,忍受了极大的痛苦和困苦。

2.杯弓蛇影故事:战国时期,有个人喜欢在晚上饮酒射箭。

一天晚上,他喝醉了,看到水中的月亮,误以为是一条游动的蛇,于是拔箭射去。

这个故事中的成语“杯弓蛇影”比喻人因杞人忧天而自乱阵脚,过分疑神疑鬼。

3.画蛇添足故事:有个画家画了一幅很精美的蛇的画,但他为了显示自己的技艺,不满足于画中已经很完美的蛇身,还在蛇的身上添加了四只脚。

这个故事中的成语“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

4.掩耳盗铃故事:古代有个小偷想要偷铃铛,于是他用手掩住自己的耳朵,然后偷走了铃铛。

虽然他听不到铃声,但别人都知道他在偷。

这个故事中的成语“掩耳盗铃”比喻明知道事情已经败露,却故意不去面对现实。

5.守株待兔故事:有个农夫每天都守在一棵树旁边等待兔子撞树而死,以便捡到兔子肉。

偶然一天,真的有只兔子撞树而死,农夫得到了意外的收获。

这个故事中的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不积极主动地等待机会,而是盲目地期望好运降临。

6.纸上谈兵故事:一个人只是在纸上推敲战争的策略和战术,却没有实际参与过实战。

这个故事中的成语“纸上谈兵”形容人只是空谈理论,没有实际经验。

7.狡兔三窟故事:有只聪明的兔子在森林中挖了三个洞作为家。

一天,猎人发现了兔子的一个洞,但兔子逃到了另外一个洞。

这个故事中的成语“狡兔三窟”比喻有备而来,有多个应对的方案。

8.刻舟求剑故事:一个人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然后把剑扔到了水中。

当他再次需要剑时,他回到了船上寻找,而不是去水中找。

这个故事中的成语“刻舟求剑”比喻拘泥于过去的经验和方法,不愿意适应新的环境和变化。

9.杞人忧天故事:古代的杞国有个人非常多疑,他经常为了不切实际的担忧而忧心忡忡。

成语故事大全及典故精选7个

成语故事大全及典故精选7个

成语故事及典故7个成语故事大全及典故精选7个成语很多时候都是由典故而来,背后可能会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精选的成语故事大全及典故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成语典故大全故事闭门思过韩延寿是西汉时期一个著名的官吏,他做官崇尚礼义,以教化感人向善,以礼让解纷息讼。

因为在淮阳太守任上政绩显著,朝廷让他到更难治理的颍川任太守。

有一次他出去巡行,经过高陵县,看见兄弟二人为了争夺田产而大打出手。

韩延寿见此情景十分沮丧,他觉得这是对他一贯推行的礼义教化的巨大嘲讽。

他于是说:我有幸成为这里的长官,却没给老百姓做出表率,百姓没有蒙受教化的熏陶,以致兄弟失和,骨肉争讼,这个责任全都是因为我无德无能造成的,我必须引咎辞职,关起门好好反省检讨自己的过失,听候朝廷处分。

说完之后就回到住处不再出门,终日反省自己的不足。

他的行为,使当地的官员都不知所措,最后只好也一个个把自己捆起来自投监狱表示请罪。

争田产的兄弟俩这下全傻了,连他们的家族也都惶恐不安,指责他俩犯了大罪。

兄弟俩被深深感动,痛悔自己的错误,剃光了头,裸着上身到县衙请罪。

俩人都表示愿将田产让给对方,希望韩太守能原谅他们。

韩延寿于是出门和县里官员及兄弟两个见了面,并大设酒宴与他们同欢共乐。

后来,人们就用闭门思过来比喻有了过失和错误之后要自我反省和检讨。

过,过失。

成语典故大全故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传说古时候有八个神仙,他们分别是铁拐李、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蓝采和、吕洞宾、何仙姑与韩湘子。

这八个神仙外貌和脾气都各有特色,经常在一起聚会论道,展示自己的独门法术。

有一天,他们一同去参加王母娘娘的蟠(pán)桃大会,途中需要渡过东海。

茫茫东海,浩瀚无边,天下的凡人和船只根本就没有办法穿越它。

于是吕洞宾就提议:不如我们八个人每人都将自己随身所带的一件宝物投进大海,让这些宝物载我们过海。

大家一致同意吕洞宾的意见。

铁拐李首先把拐杖投进水里,自己稳稳地站在上面,屹立在浪花之上。

成语故事大全800个

成语故事大全800个

成语故事大全800个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词语,它们具有一定的意义和语法功能,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成语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是语言的精华,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语故事则是成语的来源和含义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精彩的成语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运用成语。

一、画龙点睛。

相传,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吴道子的画家,他精通绘画,尤其擅长画龙。

有一次,吴道子在一幅画中画了一条神龙,但是这条神龙看起来却缺少了点什么,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于是,他在画龙的眼睛处点上了一点墨,这样一来,整幅画作顿时生动起来,龙也变得栩栩如生。

后来,人们就用“画龙点睛”来形容在作品的关键部分加上一笔,使整体更加完美的情景。

二、守株待兔。

相传,春秋时期,有一个农夫在田里劳作,突然看见一只兔子撞到了一棵树上,当场死去。

农夫非常高兴,他想着这只兔子是撞死的,那么以后一定还会有兔子撞到这棵树上,于是他就守在树下等待。

然而,他守了很久,却再也没有等到第二只兔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抱着侥幸心理,而应该实实在在地去努力,因为侥幸往往是不现实的。

三、杯弓蛇影。

相传,有一个人在饮酒后,手拿着酒杯,突然看见地上有一条蛇的影子,于是吓得把酒杯摔碎了。

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来形容因过度恐惧而产生的错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的恐惧是来源于我们的心理,而并非真实存在的危险。

四、画蛇添足。

相传,有一个人画了一条蛇,但他觉得这条蛇还不够完美,于是就在蛇的脚下再画了几只脚。

后来人们就用“画蛇添足”来形容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应该知足常乐,不要贪多,否则反而会适得其反。

五、卧薪尝胆。

相传,有一个人因受到冤屈而离开家乡,他在外面吃尽了苦头,但他却没有放弃,而是在心里立下誓言,要报仇雪恨。

他在家乡的地方卧薪尝胆,经过多年的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成语故事大全100篇经典

成语故事大全100篇经典

成语故事大全100篇经典1、流芳百世成语故事东晋时期,大司马桓温专揽朝政,他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

他位高权重,野心萌发,一次躺在床上说:“人生在世不能默默无闻。

”亲信们不敢吭声,他从床上坐起接着说:“一个人即使不能流芳百世,那么就该遗臭万年。

”【解释】美好形象永不磨灭,不会被忘却。

2、牧豕听经成语故事汉朝时期,承宫很小就成为孤儿,靠给别人放牧猪羊为生。

乡里徐子盛老师给数百个学生讲解《春秋经》,8岁的承宫偷偷躲在教室的外面,边放猪边听老师讲解,十分入迷,就想方设法请老师让他进教室听课,作为交换条件是为师生捡柴草。

【解释】一面放猪,一面听讲。

比喻求学努力。

3、杯弓蛇影成语故事“杯弓蛇影”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误把映入酒杯中的弓影当成蛇。

比喻因错觉而疑神疑鬼,自已惊扰自已。

这个成语来源于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

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

有一年夏天,县令应郴请主簿(办理文书事务的官员)杜宣来饮酒。

酒席设在厅堂里,北墙上悬挂着一张红色的弓。

由于光线折射,酒杯中映入了弓的影子。

杜宣看了,以为是一条蛇在酒杯中蠕动,顿时冷汗涔涔。

但县令是他的上司,又是特地请他来饮酒的,不敢不饮,所以硬着头皮喝了几口。

仆人再斟时,他借故推却,起身告辞走了。

回到家里,杜宣越来越疑心刚才饮下的是有蛇的酒,又感到随酒入口的蛇在肚中蠕动,觉得胸腹部疼痛异常,难以忍受,吃饭、喝水都非常困难。

家里人赶紧请大夫来诊治。

但他服了许多药,病情还是不见好转。

过了几天,应郴有事到杜宣家中,问他怎么会闹病的,杜宣便讲了那天饮酒时酒杯中有蛇的事。

应郴安慰他几句,就回家了。

他坐在厅堂里反复回忆和思考,弄不明白杜宣酒杯里怎么会有蛇的。

突然,北墙上的那张红色的弓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立即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上,取来一杯酒,也放在原来的位置上。

结果发现,酒杯中有弓的影子,不细细观看,确实像是一条蛇在蠕动。

应郴马上命人用马车把杜宣接来,让他坐在原位上,叫他仔细观看酒杯里的影子,并说:“你说的杯中的蛇,不过是墙上那张弓的倒影罢了,没有其他什么怪东西。

成语故事大全800个

成语故事大全800个

成语故事大全800个成语是汉语中的瑰宝,它们源远流长,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成语故事更是让人们在学习成语的同时,了解其中的典故和故事情节,使成语更加生动形象。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有趣的成语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成语。

1. 杯弓蛇影。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名叫张旭的文人,他在家中的墙上挂了一张弓,经常用来练习射箭。

有一天,他在喝酒的时候,看见墙上的弓,突然想到了蛇,就害怕起来,不敢再喝酒了。

后来,他把弓拆了,才恢复了平常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人们在害怕的时候,会因为一点微小的事情而产生错觉,这就是“杯弓蛇影”的由来。

2. 胸有成竹。

相传,古代有一个画家,他画一幅画之前,总是在心中有了明确的构思和构图,然后才开始作画。

有一次,他画一只竹子,他在心中已经把竹子的形态和姿态想得很清楚了,所以画起来非常得心应手。

后来,人们就用“胸有成竹”来形容一个人在做事情之前已经有了明确的计划和构思。

3. 画蛇添足。

相传,古代有一个人画了一幅蛇,但他觉得画得不够完美,就在蛇的腹部再画了一条腿。

后来,有人看到这幅画,觉得很奇怪,因为蛇本来就是没有腿的动物,画上去只会破坏原本的形象。

所以人们就用“画蛇添足”来形容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起到了负面的作用。

4. 杯水车薪。

相传,古代有一个人用一杯水去救车着火了的一堆柴,结果根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后来,人们就用“杯水车薪”来形容做了无济于事的事情。

5. 掩耳盗铃。

相传,有一个人偷了一口钟,把它藏在了自己家里。

有人问他,你不怕别人发现吗?他说,我把耳朵捂住,就听不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人们明知道事情的真相,却故意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以上就是一些有趣的成语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成语。

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学习,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

成语故事18个

成语故事18个

成语故事18个看成语故事,可以感悟很多关于人生的哲理,可以让我们知道很多历史知识、文学知识,还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18个,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2.《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3.《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4.《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5.《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6.《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7.《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

成语故事大全100篇

成语故事大全100篇

成语故事大全100篇1. 亡羊补牢(wáng yáng bǔ láo)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故事出自《战国策》。

在战国时期,齐国有个农夫,有一天他的一只羊不小心跑出了羊圈,而农夫并没有及时去追赶。

过了几天,农夫才意识到羊跑了。

他明白如果现在再去追羊的话,已经无法找到它了。

于是他想到了先补牢,继续守好其他的羊,以免它们也跑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遇到问题时,要及时采取措施解决,而不是一直拖延。

2. 四海之内皆兄弟(sì hǎi zhī nèi jiē xiōng dì)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个成语的故事出自《战国策》。

在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和楚国的春申君是好朋友,他们彼此之间非常亲近。

一次,齐国的孟尝君发生了一些意外的事情,春申君得知后立即赶来帮助他。

在这之后,孟尝君感慨地说:“四海之内皆兄弟。

”意思是说,不论人们来自哪个国家,我们都应该像兄弟一样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3. 画蛇添足(huà shé tiān zú)画蛇添足这个成语的故事出自《战国策》。

在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聘请了一位画家给他画一幅蛇的画。

这位画家画得十分形象,让人看后几乎无法分辨出真蛇和画蛇的区别。

然而,孟尝君非常不满意,他觉得画家没有完全理解自己的需求,于是便将自己家里养的蛇倒出来,让画家参考。

最终的结果是,画蛇添足,既没有达到画家的期望,也没有完全保留蛇的本来面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过度追求完美并不一定是好的选择。

4. 朝三暮四(zhāo sān mù sì)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的故事出自《战国策》。

在战国时期,有个农夫养了一只猴子,每天给它两颗苹果。

猴子吃饱了之后,发现还能得到两颗苹果,它便偷偷藏起来。

农夫发现了之后,就给它少给了一颗苹果,结果猴子生气地将藏起来的苹果吃掉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追求眼前的利益可能导致长远的损失。

成语故事(集合15篇)

成语故事(集合15篇)

关于成语故事(集合15篇)关于成语故事(集合15篇)关于成语故事1 画龙点睛传说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张僧繇的画家,他在一个寺院的墙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都没画上眼睛。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给龙画上眼睛呢,他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去。

听的人不相信,偏要让他画上。

张僧繇没有方法,只好用毛笔在龙头上点上了眼睛。

谁知道,刚点完两条龙的眼睛天上就电闪雷鸣,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墙壁也震破了,那两条龙腾空而起,飞到天上去了,墙上就只剩下没点眼睛的两条龙了。

“画龙点睛”赞美了画家画龙的技艺。

“画龙点睛”如今已成为一句成语。

比喻说话和作文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使内容更加精辟有力。

叶公好龙古代的春秋时期,陈国有个叶公,他非常喜欢龙,他家里的梁、柱、门、窗和日用摆设上都雕刻着龙,连衣服被子上也绣着龙,屋里的墙壁上也画着龙,叶公的家简直成了龙的世界。

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

这条真龙的龙头从窗口伸进来,尾巴拖到客堂里。

谁知叶公一见到真龙,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

原来,叶公爱的不是真龙,而是似龙非龙的假龙。

“叶公好龙”如今也是一句成语,比喻外表爱好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

屠龙之技从前,有个人一心想学到一种出奇的本领。

他听说支离益会宰龙,心想:这可是世上罕见的本领。

于是他就去拜支离益做老师。

他学呀学,学了整整三年,把家产都折腾光了,才把宰龙的本领学到手。

可是本领学到手又有什么用呢?天下根本没有龙,他那绝妙的本领到哪儿去施展呢?“屠龙之技”比喻毫无实际用途的本领。

龙阳泣鱼《战国策·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馀鱼而涕下。

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

’王曰:‘然那么何为出涕?’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

’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

今以臣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

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辟人於途。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10个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10个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10个经典四字成语故事10个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今天,小编为您带来的是经典成语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一)铁杵磨针【典故】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典故】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50个成语故事大全

50个成语故事大全

50个成语故事大全1、专心致志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

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

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

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

"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

”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

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

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栩栩如生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

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5、胸有成竹宋朝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

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

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大全【十篇】

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大全【十篇】

【导语】精彩的成语故事,对于孩⼦们来讲,不仅可以掌握⼀些简单的成语,同时,孩⼦们通过故事,还可以把握很多成语的意义。

下⾯是⽆忧考分享的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全【⼗篇】。

欢迎阅读参考!1.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 ⽠⽥李下 从前有个书⽣,出门去看望朋友。

⼀路上,湖光⼭⾊,令⼈赏⼼悦⽬。

第⼆天早上,他经过了⼀⽚⽠⽥,⽠⽥⾥结了许多⼜⼤⼜甜的西⽠。

忽然书⽣被⽠藤绊了⼀下,鞋⼦掉在了⽠⽥⾥,他想俯⾝去捡鞋,⼜怕别⼈疑⼼⾃⼰在偷⽠,他只好光着脚⾛出去,宁可把鞋丢在⽠⽥⾥。

⼜⾛了⼀程,他⼜来到了⼀棵树下,由于⼀只脚⾛路不⽅便,书⽣只顾看脚下,没有注意到头上的树枝,帽⼦⼀下⼦被挂歪了。

他想伸⼿去改正⾃⼰的帽⼦,⼜怕别⼈疑⼼⾃⼰偷李⼦,他只好歪戴着帽⼦继续上路,宁可李下不正冠。

所以说⽠⽥李下,各避嫌疑,就是这个典故。

⼈们把容易发⽣嫌疑的地⽅叫做⽠⽥李下,把难于解释明⽩的嫌疑叫做⽠李之嫌。

2.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 望梅⽌渴 东汉末年的⼀个夏天,曹操率领军队⾏进时,路上缺⽔,⼠兵们都很⼝渴,快要⾛不动了。

曹操见⼠兵们⼜热⼜渴,纷纷舔着⼲裂的嘴唇,⼼⾥⾮常着急。

曹操让⼠兵们到处去找⽔,结果都空⼿⽽回, 这时,曹操忽然计上⼼来,他驱马驰往⼭头,然后回头⼤声向⼠兵们说,“前⾯有⼀⼤⽚梅树林,那⾥的梅⼦很多,⼜酸⼜甜!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坡,马上就要到梅林了。

” ⼠兵们听了,好像已经吃到了梅⼦,⼝⽔直流,不再感到⼝渴了,⼀齐争先恐后地向前⾏进。

后来望梅⽌渴这个成语故事⽤来⽐喻愿望⽆法实现,只好⽤空想来加以安慰。

3.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 闭门思过 韩延寿是西汉时期⼀个知名的官吏,他做官崇尚礼义,以教化感化⼈们做善事,以礼让解决纠纷,平息诉讼。

因为在淮阳太守任上政绩显著,朝廷让他到更难治理的颍川当太守。

有⼀次,他出去巡⾏,经过了⾼陵县,看见兄弟两个⼈为了争夺⽥产⽽⼤打出⼿。

韩延寿见此情景,⼗分沮丧,他觉得这是对他⼀贯推⾏的礼义教化的巨⼤嘲讽。

50个成语故事

50个成语故事

50个成语故事一、揭竿而起在古代,战争时期最激烈的事情莫过于“揭竿而起”了,这个成语的典故就在战争中出现的。

战国时期,秦国的公子政因为父亲被赵王俘虏,心愤愤想要为父报仇。

他看到其他公子纷纷带兵作战,便想:我也要揭竿而起,为国家立功!于是,他冒着生命危险踏上了征战的道路。

公子政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穿越千山万水,闯过了重重陷阱,历经艰难险阻,最终成功收复了失地。

公子政的英勇事迹感动了很多人,于是“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就成为了表扬勇敢挺身而出的人的代表。

二、大海捞针成语“大海捞针”源自中国古代的一个寓言故事。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的国王非常喜欢玩棋盘游戏,他下得特别好。

有一次,国王感到无聊了,就告诉大臣:“给我找个难题解决吧,如果能解决,我就赏你500两银子。

”可是大臣想了又想,就是找不到国王解不出来的问题。

他心里着急,尝试了很多方法,都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难题。

大臣为了完成国王交给的任务拼尽全力,哪怕是大海捞针都愿意。

于是这个故事就流传开来,成为了一个形容情况非常困难却努力找寻答案的成语。

三、画龙点睛“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出自晋代文学家陆机的《阅微草堂笔记》。

据说他小时候艰难刻苦地学习书法,师傅给他布置了一个题目:“画龙点睛”。

陆机艰苦努力地练习,但一直无法画出一条完美的龙。

在陪父亲去郊外考察的时候,他见到了真正的龙,观察龙的眼睛后,陆机回家马上画出了一条栩栩如生的龙,并且把龙的眼睛用一笔点明。

从此以后,“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事物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点,或者修饰之后让整体效果更加完美的一步。

四、回光返照古时候有一个皇帝染上了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身体日渐虚弱。

其中一位医生给皇帝开了一剂药方,皇帝服用之后恢复了一些体力。

但后来的几天皇帝的病情又开始加重,他情急之下请来了许多医生,却没有一个能够帮助他痊愈。

这时候,总理听说了皇帝的病情,他找到了之前给皇帝看病的那位医生。

医生分析了皇帝的病情后,得出了一个结论:中药的药材含量不能过多,因为中药的成分对于体质较弱的人来说可能过于刺激。

成语故事大全集10个

成语故事大全集10个

成语故事大全集10个1、画蛇添足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贵族在祭祀完祖先之后,把一壶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

门客们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

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于是,大家都拿起树枝在地上画了起来。

有一个人很快就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经把蛇画好了。

那人把酒壶抢了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说完,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添脚的人,最终没有喝到酒。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2、掩耳盗铃春秋时期,有一个小偷看见范氏门口有一口大钟,就想把它偷去。

可是这口钟太大了,他根本搬不动。

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办法,把自己的耳朵捂住,以为这样别人就听不到钟声了。

他开始砸钟,响亮的钟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赶来,把小偷捉住了。

掩耳盗铃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客观存在的事物不会因为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

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终究会自食苦果。

3、亡羊补牢从前,有个人养了一群羊。

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于是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被狼叼走的了。

亡羊补牢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4、狐假虎威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饥饿的老虎正在寻找食物。

这时,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立即扑上去抓住了狐狸,想吃掉它。

狐狸心慌面不慌,灵机一动,计上心来,问老虎:“你敢吃我?”老虎疑惑地问道:“为什么不敢?”狐狸不紧不慢地说:“我是上天派来管理百兽的,你要是吃了我,那就是违背了上天的旨意。

成语故事大全100篇

成语故事大全100篇

成语故事大全100篇成语故事大全100篇如下:1、功败垂成成语故事东晋大将谢玄在叔叔谢安的指挥下取得了淝水大战的全面胜利,迫使前秦王苻坚逃回关中,谢玄乘胜追击,收复了北方的大片领土,就在北方快要统一的时候,东晋皇帝听信谗言令其收兵驻守淮阴。

统一北方未遂,人们感叹他是功败垂成。

【解释】垂:接近,快要。

事情在将要成功的时候遭到了失败。

2、铜盘重肉成语故事北齐时期,杨愔,字遵彦,小时候特别懂得礼节,他家旁边有一个水果树,别的小孩争相去偷采水果,只有他不去。

他的父亲向人夸奖他,同时在家庭院落中特修一间房子让他住,同时用铜盘装丰盛的食物给他,并告诫其他孩子要向他学习。

【释义】贵重的食器,丰盛的饭菜。

引申指特殊恩宠。

3、分我杯羹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担心长期对峙下去对他不利,于是抓了刘邦的父亲,扬言刘邦不投降就杀了他父亲炖成肉羹吃,刘邦听说后说我们两人是结拜兄弟,我的父亲也是你的父亲,如果杀了的话就分一杯羹给他。

项羽听从项伯的劝告没有动手杀人。

【释义】羹:肉汁。

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

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4、志在四方成语故事战国时,鲁国的孔穿(孔子第5代孙)去赵国游历,跟平原君门下的宾客邹文和季节结成好友。

孔穿回国时,邹文、季节送了3天行程,临别时,两人泪流满面,对孔穿依依不舍。

但孔穿只对他们作了个揖便上路了。

孔穿的学生认为他太不近情理。

孔穿却不为然地说:我原以为他们是大丈夫,现在才知道他们像女人一样。

人立于天地间,应有'四方之志',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应四海为家,怎么能像动物一样整天聚在一起?孔穿的学生不住点头称是,对老师更加敬重。

后来人们将“四方之志”引申为“志在四方”。

【解释】:四方:天下。

立志于天下。

指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5、文灿拒间成语故事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周文灿。

在父母和师长的教导下,从小他就深深地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根本。

他有一个哥哥,兄弟俩友爱笃甚。

成语故事(精选50个)

成语故事(精选50个)

成语故事(精选50个)成语故事(1):熟能生巧从前有个叫陈康肃,号尧咨的人,箭术精良,举世无双。

他所以心里十分的骄傲,常常夸耀自我的本领。

“哈,哈,哈,我的箭术没人比得上。

你们有谁愿意跟我比比看啊?”“师父,您实在是太高明了,我们怎样比得上您呢!”“是啊,我们还要多跟您学习,学习呢!师父你再表演一下,让我们开开眼界嘛!”这些想从陈尧咨那儿学得箭术的年轻人,每一天都说些恭维他的话,让他开心。

有一天陈尧咨带着徒弟在院子里练习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正好走过,便停下来看。

陈尧咨举起了弓,搭上箭,一连发出十枝箭,每支箭都正中红心。

徒弟们在旁边拍手叫好,陈尧咨也很神气的对老翁说:“你看怎样样?”那个老翁只是微微点头,并不叫好。

陈尧咨心里很不舒服,不客气的问他:“喂,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不会。

”“那么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吗?”“好是好,可是,这只是一平常的技术罢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老头儿,你说的是什么话?竟然这样悔辱我们师父。

你知不明白我们师父的箭术,没人能比得上。

你简直太看不起人了。

”“年轻人,你先别生气,我说的是真话。

你的箭术的确平常的很,没什么值得夸赞的。

”“老头儿,听你这么说好象很内行,那你就露两手给我们瞧瞧。

不服气就比画比画。

光说不练你有个什么用!”“小兄弟,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可是让我倒油给你们看看。

”“倒油,这还用得着你这个老头来表演吗?倒油谁不会?别开玩笑啊!”“你们还是看了再说吧。

”老翁说完,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在葫芦口上头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

然后舀了一杓油,眼睛看准了,油杓轻轻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条细细的黄线,笔直的从钱孔流入葫芦里。

倒完之后,油一点儿也没沾到铜钱。

老翁很谦虚的向陈尧咨说:“这也是一种平常的技术罢了,也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啊!”陈尧咨听了十分惭愧,从此更加努力的练习射箭,再也不夸耀自我的箭术。

之后他的人品和箭术一样好.成语故事(2):画龙点睛传说古时候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他画龙画得异常好。

成语故事大全

成语故事大全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你听过几个呢,以下的成语故事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成语故事大全【1】神话中传说,世上最早时,天地浑然一体。

世界像个鸡蛋,天地的开创人盘古就在蛋里。

一万八千年后,盘古从蛋里走出来。

蛋里淡淡的烟云冉冉上升,变成青天。

混浊的沉渣逐渐凝聚,变成大地。

天地近在咫尺。

盘古弯曲着背把天地撑开。

盘古顶开立地一万八千年,终于把天撑高。

天地再也不会合在一起,盘古才安然死去。

他呼出的气,变成风和云。

他留下的声音,变成雷霆。

他的眼睛变成太阳和月亮。

盘古开创了世界。

颂扬开创伟大事业,称“开天辟地”。

成语故事大全【2】弘治十二年(1499年)皇帝朱见深的第五子就藩青州,称衡王。

当年,衡王过寿,发出告示:寿礼最珍者,请首席首座。

届时,青州的文武百官,豪绅贵族为了讨好衡王,抬猪羊,携厚礼,蜂拥而至,好不热闹。

献礼必,百官们各怀鬼胎,但无一人敢去首席就座,全在偏席吃茶。

时近正午,从大门外进来一个人,他衣衫褴褛,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且两手空空,却旁落无人的径直到首席坐定。

众官见了即惊又妒,挤眉弄眼,咳嗽扬声:何许人也,献有何礼?其貌不扬者不慌不忙地站起来,对大家说:“鄙人礼品最珍,诸位请随我来!”至午朝门外,挥手向南,口称:愿衡王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众人抬眼看去,只见云门山峭壁上有一巨大“寿”字闪闪发光,光芒直射王府。

众人惊叹不已,目瞪口呆。

过了多时,衡王细看那字,只见那“寿”字下面的“寸“部少了一点。

衡王忙问那人这是怎么回事,衣衫褴褛者笑曰:“众官以貌取人,不辨贤能,那一点就随她去吧!”衡王整衣上前,纳头便拜,口称:“知错知错,先生有何补救之术?”那人说道:“好说,我自有办法。

”他命文武百官一起动手,撩水磨墨,众官虽有不快,但又不敢不从,个个累得汗流浃背,精疲力竭,一天一夜之后,那人吩咐取来绸缎两匹,卷作一团,向墨盘中一抹,信手向南抛去,绸团凌空飞起,直朝大“寿“而去,正好补上了那一点,众人拍手叫绝。

随着那一点的形成,又是一阵强烈的金光闪耀,耀得众人眼睛都睁不开。

成语故事大全(精选30篇)

成语故事大全(精选30篇)

成语故事大全(精选30篇)成语是浓缩的历史,读成语可以知古鉴今。

学成语并不是脱离语言环境,而是为孩子提供了一个超越时空的语言环境,让孩子从中了解古代历史,以及一些重大事件。

往往一个成语就是一个寓言故事;一个成语就浓缩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学习成语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传统文化,丰富历史知识的过程。

绝大多数成语言简意赅,富于哲理,学习先贤智慧,还能教会我们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小编经过认真筛选,精选了一些脍炙人口又很有教育意义的成语,供孩子们参考学习。

1、好逸恶劳东汉和帝时,有一位太医,名叫郭玉。

郭玉从小就跟着老师学习把脉和针灸,他医德高尚,治好了很多病人。

当他给那些贫贱的人治病时,治愈率很高。

但是当他给那些王孙贵族们治病的时候,却常常发生治不好的情况。

有一次,汉和帝的一位贵人(嫔妃的称号)得了病,为了让郭玉给诊治,汉和帝就让这位贵人换上一般人的衣服,并且改换了地方,让郭玉去看病。

郭玉不知道这个病人就是皇帝的贵人,他详细地询问了病情之后,便按部就班地应用针灸疗法,一针就治好了她的病。

汉和帝非常奇怪,就问郭玉这是什么原因。

郭玉回答说:“用针灸治病,位置差一点儿也不行。

当我给王公贵族们治病的时候,他们高高在上,我心里很害怕。

因此,使我在四个方面很为难:一是我不能随意进行诊治;二是怕他们自己不注意,耽误治疗;三是怕他们体质不好,不能用足够剂量的药;四是怕他们好逸恶劳。

因此,他们虽然也是我治疗过的,但是有时候就不容易痊愈。

”汉和帝听了,认为郭玉说得很有道理。

意义:后来,人们就用“好逸恶劳”来形容某人贪图安逸,厌恶劳动。

逸,安逸;恶(WS),讨厌,憎恨。

2、携苗助长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

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

成语故事大全10篇

成语故事大全10篇

成语故事大全10篇覆水难收商朝末年,有个足智多谋的人物,姓姜名尚,字子牙,人称姜太公。

因先祖封于吕,又名吕尚。

他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攻灭商朝,创建周朝,立了大功。

之后封在齐,是春秋时齐国的始祖。

姜太公曾在商朝当过官,因为不满纣王的残暴统治,弃官而走,隐居在陕西渭水河边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

为了取得周族的领袖姬昌(即周文王)的重用,他常常在小河边用不挂鱼饵的直钩,装模作样地钓鱼。

姜太公整天钓鱼,家里的生计发生了问题,他的妻子马氏嫌他穷,没有出息,不愿再和他共同生活,要离开他。

姜太公一再劝说她别这样做,并说有朝一日他定会得到富贵。

但马氏认为他在说空话骗她,无论如何不相信。

姜太公无可奈何,只好让她离去。

之后,姜太公终于取得周文王的信赖和重用,又帮助周武王联合各诸侯攻灭商朝,创建西周王朝。

马氏见他又富贵又有地位,懊悔当初离开了他。

便找到姜太公请求与他规复夫妻干系。

姜太公已看透了马氏的为人,不想和她规复夫妻干系,便把一壶水倒在地上,叫马氏把水收起来。

马氏赶紧趴在地上去取水,但只能收到一些泥浆。

于是姜太公冷冷地对她说:“你已离我而去,就不能再合在一块儿。

这好比倒在地上的水,难以再收返来了!”“覆水难收”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泼出去的水,无法收回。

表示事已定局,不可挽回。

高山流水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闻名的琴师。

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

伯牙举目远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

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

他不由自主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

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个成语故事集合
田骈不宦
“田骈不宦”是对言行不一的伪君子的绝妙挖苦。

此典出自《战国策·齐策四》:“齐人见田骈曰:‘闻先生高议:设为不宦,而愿为役。

’田骈曰:‘子何闻之?’对曰:‘臣闻之邻人之女。

’田骈曰:‘何谓也?’
对曰:臣邻人之女,设为不嫁。

行年三十,而有七子。

不嫁则不嫁,然嫁过毕矣!今先生设为不宦,訾养千钟,徒百人。

不宦则然矣,而富过毕也。

’田子辞。


这段话意思是说:齐国有个普通人去拜见田骈,对田骈说:“我听说先生品格清高,声称不愿做官,而愿意替人服役。

”田骈说:“您从哪里听说的?”那人答复说:“我从我邻居的女儿那里推断出来的。

”田骈说:“你这话是什么意思?”那人答复说:“我的邻居的女儿,宣称不嫁人,但刚满三十岁,就生了七个孩子。

是不出嫁,但大大超过了出嫁啊!如今,您宣称不做官,却拿三千钟的俸养,使唤着一百多名仆役。

是没做官,可是大大超过了做官的啊!”
田骈连忙向他表示歉意。

这典故告诉我们,做人当言必行,行必果。

做不到就不要说。

言行不一,永远得不到别人的信任。

食鱼无反
“食鱼无反”的本意是,吃鱼的时候,不要把反面也吃光。

此典出自《晏子春秋》:“景公游于纪,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勿乘驽马。

’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其臊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

’晏子对日:‘不然。

食鱼无反,毋尽民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有以亡也。

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之间。

纪有此言,注之壶,不亡何待乎!’”
这段话意思是说:
春秋时期,齐景公巡视纪地(今山东寿光县南),当地老百姓把从地下挖到的一只金壶献给景公,景公叫人把壶盖打开,发现壶里面藏有两片竹简,上面用红漆写着八个字:“食鱼无反,勿乘驽马。

”齐景公说:“写得真好!食鱼无反,吃鱼时吃了一面不要把另一面也吃光,可以避免鱼腥太重;勿乘劣马,因为劣马不能走远路。

”晏婴对他说:“您说得不对。

‘食鱼无反’,告诫后代的国君不要耗尽民力!‘勿乘驽马’,是忠告国君不要把小人放在自己的身旁!”齐景公问道:照你的意思,纪国的国君有此丹书,应该是很有远见的人了,但是纪国为什么会在我执政的二百多年前就被齐国灭掉了呢?”晏婴答复:“纪国灭亡是有原因的。

我听说,贤明的国君,应把自己的主张写在竹简上,张挂在城门上、里弄口,让全国的百姓都知道。

而纪国的国君虽然有好的主张,却把它藏在金壶里,埋在地下,这样一来老百姓根本不知道,所以纪国除亡国之外,还有什么选择呢!”
应该说,晏子由“食鱼不反”而引申到为君之道,首先是心里要装着百姓,关心百姓疾苦,自己有鱼吃也要想到百姓是否食有鱼(余),
从而戒奢从俭,轻徭薄赋,让人民休养生息,过着安定的日子;二是要用好官吏,任用忠实正直之士,惩办邪恶奸佞之徒;三是要认真去做,不能贪图安闲,荒废政事,这些都无不具有儆戒意义,尤以第一条处理好君与民的关系为治国之根本。

虚堂悬镜
“虚堂悬镜”比喻只要存心公正,自能洞察是非。

此典出自《宋史·陈良翰传》:“陈良翰字邦彦,台州临海人。

早孤,事母孝。

资庄重,为文恢博有气。

中绍兴五年进士第。

知温州瑞安县,俗号强梗,吏治尚严,良翰独抚以宽,催租不下文符,但提醒名物,民竞乐输,听讼咸得其情。

或问何术,良翰曰:‘无术,第公此心如虚堂悬镜耳。

’”
这段话意思是说:南宋大臣陈良翰,字邦彦,台州临海(今浙江临海)人。

少年时丧父,非常孝敬母亲。

性情庄重,写文章很有气势。

在宋高宗(赵构)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考取进士,做温州瑞安县(今浙江瑞安县)知县。

当地民风以强悍耿直闻名,官吏治民崇尚严厉;而陈良翰却用宽厚的方法对待百姓,催缴租税时不下达命令,只是宣布各种东西的名号物色,老百姓快乐地争着缴纳,审理诉讼案件也公正严明。

有人问他用的什么规定,陈良翰说:“没有什么规定,只是存心公正,洞察是非,就像在空堂里悬挂镜子一样。


马不入厩
此典出自《后汉书·张奂传》:“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人怀。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张奂,字然明,敦煌渊泉(今甘
肃安西县)人。

汉桓帝永寿元年(公元155年),出任安定属国都尉。

他刚到任的时候,南匈奴派兵七千多人侵扰闹事。

张奂兵少,就联合东羌人,打败了南匈奴的军队,南匈奴七千多人全部投降,边界一带安然无恙了。

天无二日
此典出自《汉书·高帝纪下》:“天亡二日,土亡二王。

皇帝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

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刘邦做了皇帝,建立了西汉王朝,有一次回栎阳看望他的父亲。

他五天拜见父亲一次,非常恭敬和孝敬。

父亲的家令劝告刘邦的父亲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一国不能同时有两个国君。

皇帝虽然是你的儿子,却是一国之主;你虽然是皇帝的父亲,却是陛下的大臣。

怎能叫皇帝朝拜大臣呢!这样做,就会使皇帝的威信很难树立起来。

”从那以后,刘邦再来拜见父亲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拿着扫帚,直往后退,以示对刘邦的恭敬。

刘邦大吃一惊,马上弯下身扶住父亲。

父亲说:“皇帝是一国之君,万民之主,怎能因为我毁坏了天下应有的法度!”为此,刘邦十分赞扬家令说的那番话,赐给他黄金五百两。

不久,刘邦下一道诏书,尊称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

“天无二日”的意思是,天上没有两个太阳,比喻一国不能同时有两个国君。

取道杀马
此典出自《吕氏春秋·用民》:“宋人有取道者,其马不进,倒而投之溪水。

又复取道,其马不进,又倒而投之溪水。

如此三者。

虽造
父之所以威马不过此矣。

不得造父之道,而徒得其威,无益于御。

人主之不肖者有似于此。

不得其道,而徒多其威。

威愈多、民愈不用。


这段话意思是说:
宋国有个人着急赶路,但是他的马不肯前进。

他便把它赶入溪水,淹得它奄奄一息。

这样连续反复三次,然而那匹马还是不肯前进。

就算像造父那样最善于驾马的人,他用来威慑马的手段也绝不会超过这个宋国人了。

他没有学到造父驾马的技巧,只是一味地仿效造父驭马的威严。

这对于驾马,是没有丝毫益处的。

那些昏庸的国君同这宋国人有什么差别啊!治理民众,没有正确的方法,只知采用各种严刑。

结果,严刑越厉害,民众越不会服从。

在《吕氏春秋·用民》中用宋人的故事是想类比统治人民,批评那些不讲究正确方法而滥用严刑峻法的政治现象。

再进一步说,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式方法和策略,盲目照搬教条都不能达成预期目的。

[多个成语故事集合]相关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