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孟子的历史典故
孟子的故事简短
![孟子的故事简短](https://img.taocdn.com/s3/m/4ee597c3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0a.png)
孟子的故事简短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思,鲁国(今山东省临沂市)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一生致力于教育和政治改革,提出了“性善论”和“性恶论”等重要思想,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他的求学时期。
据传记载,孟子少年时就读于私塾,非常勤奋好学,对经典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曾说,“孩提时代,俯仰之间,非学无以立,非志无以达,今也学矣。
”这句话表明了孟子对学习的重视和对志向的坚定。
在孟子的一生中,他不仅在学术上有所成就,还积极参与社会改革。
他曾多次奔走于列国之间,劝说各国君主推行仁政,实行民生改革。
他提出了“王道”、“仁政”等重要思想,主张君主应当以仁义之心治理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
孟子的这些言论和行动,为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
在孟子的思想体系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他的“性善论”了。
他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变得恶劣。
他提出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曲学而成性也。
”这句话表明了孟子对人性的理解和对教育的重视。
他认为,只有通过艰苦的学习和修炼,才能使人的本性得以发挥,成就一番伟业。
此外,孟子还提出了“性恶论”,他指出人性固然本善,但也容易受到外界诱惑和恶劣环境的影响,导致人性的扭曲和恶化。
他主张要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引导人们远离恶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总的来说,孟子的故事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他个人生平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宝贵遗产。
他的思想和行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道德的价值,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
愿我们能够继承和发扬孟子的思想精神,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孟子不尽信书的历史典故
![孟子不尽信书的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61d4f4dc52ea551811a68798.png)
孟子不尽信书的历史典故
【出处】《孟子·尽心下》。
【释义】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相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辩证地
去看问题。
传说在殷商末年,周武王继位后的第四年,周武王得知商纣王的军队主力远征东夷,
朝歌空虚,即率兵伐商。
周武王率军队,进至牧野。
商纣王闻讯后,仓促调动少量的防卫兵士和战俘,开赴牧野迎战。
后来,《尚书·武成》中说:“受纣王率其旅如林,会于牧野。
罔有敌于我师没有人愿意和我为敌,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向后边的自己人攻击,血流漂杵。
”
战国时期的孟子,有一次读到这里颇有感慨地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
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以血之流杵也?”按照孟子的看法,像周武王这样讲仁道的人,讨伐商纣王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血流
成河呢?肯定是《尚书》的记述有问题。
经验是一个既有用又无用,既有利又有害的东西,用得好可以使你不断成功,用得不
好则会让你一败涂地。
书上说的只是理论和经验,要通过自己亲自去实践去验证,得到的
才是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书也有错的时候。
如果一味相信书本上的东西,就有可能被误导,反而不如没有书本了。
在现实中,我们也经常看见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死抱着书本,两眼不见现实,进行所谓的研究。
他们的作为充其量不过证明他们自己是书呆子而已。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孟子见梁惠王典故
![孟子见梁惠王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e0a8ab94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4a.png)
孟子见梁惠王是一个历史典故,记录在《孟子·梁惠王上》中。
故事描述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会面,以及他们之间的对话。
在故事中,梁惠王对孟子说:“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意思是,老先生,你不远千里来到我们魏国,一定是给我的国家带来利益了吧?而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何必一开口就讲利?有仁义就行了。
如果君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地,士和老百姓说怎样有利于自身,这样上上下下都追逐私利,那么就危险了。
”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孟子的智慧和思想,也描绘了他与梁惠王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在这个过程中,孟子强调了仁义的重要性,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君王和臣民都只关注自身的利益,那么这个国家就危险了。
相反,如果大家都关注仁义,那么国家就能长治久安。
这个典故也体现了孟子的治国理念和思想,即强调仁义、道德和人性的重要性。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孟子的思想和观点,以及他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有关孟子的典故
![有关孟子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7921d4ea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d9.png)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孟子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这一思想对于现代社会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稳定 具有积极的意义。
孟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01
强调内心的善良和道 德的力量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们应该通过修 养来发掘内心的善良和道德的力量, 这一思想启示现代社会注重培养人的 内在品质和道德素养。
流传下来一些孟子与学生互动的轶事,如有一次他的学生乐正子向他请
教关于“仁”的问题,孟子回答说:“仁者爱人。”(仁者是爱人。)
这表明了孟子对仁的理解和重视。
孟子与君子的故事
孟子对君子的定义
在孟子的思想中,君子是指那些具有高尚品德和道德修养的人。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仁爱、忠诚、正直、智慧等品 质。
孟子对君子的推崇
孟子的名言及其解释
名言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01
名言
“人之初,性本善”
03
名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05
02
解释
孟子强调了人际关系和合作的重要性,认为 在成功的道路上,人际关系的和谐比天时和 地利的优势都更为重要。
04
解释
孟子认为每个人生来都有善良的本性 ,但随着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人 们可能会偏离这个本性。
孟子非常推崇君子的人格魅力和社会价值,他鼓励人们要追求成为君子,并认为只有具备君子品质的人才能在社会中 发挥积极的作用。
孟子与君子的对比
与君子相对的是小人,孟子认为小人是指那些只关心个人利益而不顾他人感受的人。他强调人们应该追 求成为君子而非小人,这样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和谐。
孟母教子的历史典故
![孟母教子的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ef09aed58762caaedd33d4d0.png)
孟母教子的历史典故导读:有关孟母教子的历史典故孟母断机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
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
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
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
”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应顺承。
”对父母长辈的责备,理应乐于听受。
对父母的批评,也要视为一种教诲。
孟母三迁孟家原在马鞍山下的鬼村,山麓坟莹处处,村中儿童追逐嬉戏,不时看到丧葬的情形,也三五成群地模仿大人们的礼仪,扮演丧葬的过程,孟母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既不能老是把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关在家里,唯一办法就是变更居住环境。
经过一番周折,孟家母子从凫村迁到了十里外的庙户营村,这里是一个“日中为市”的交易集市,每逢一、三、五、七单日,远远近近的百姓们,手拎肩挑一些自己的土产来到集市交易,讨价还价,喧嚣热闹,这场面对孩子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耳濡目染,孟子和其他一些孩子也学会了锱铢必较的模样。
孟母忐忑不安,住了半年又再次迁居。
孟母既不愿儿子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也不屑于儿子沾染唯利是图的市侩气,她一定要选择一个适合儿子成长的环境,她第三次把家搬到了邹城的学宫附近,虽然房子漱隘不堪,但是孟母带着儿子还是安安心心地定居下来。
学宫附近常常有读书人来往,高雅的气韵,从容的风范,优雅的举止与循规蹈矩的礼仪行为,都给附近居民不少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初解人事的孩子们,常群集在大树底下,演练学宫中揖让进退的礼仪,有模有样,一片庄严肃穆的景象,使得远远察看的孟母内心深处大为高兴:“这才是孩子们最佳的居住环境!”她由衷地发出感叹。
关于孟子的故事介绍
![关于孟子的故事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fb9de59f998fcc22bdd10d31.png)
关于孟子的故事介绍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刻苦学习的故事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也叫孟子。
他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一划,很工整。
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
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好开心啊!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
妈妈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小孟轲连忙给妈妈跪下。
妈妈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说着:“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用处!”小孟轲哭着说:“我错了!今后再也不贪玩了。
我一定好好读书!”从此,小孟轲勤奋学习,从不偷懒。
后来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
孟母三迁,择邻处教儿苦学成“亚圣”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
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
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
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
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
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
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
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
孟子的典故,孟子的故事八则
![孟子的典故,孟子的故事八则](https://img.taocdn.com/s3/m/5d0fa2b8524de518974b7d35.png)
孟子的典故,孟子的故事八则导读:本文孟子的典故,孟子的故事八则,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孟子的典故,孟子的故事八则孟母三迁【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
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
"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于此。
孟子的故事八则【故事梗概】: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去逝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
孟子的母亲对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视,管束甚严,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为贤。
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样子。
孟子的妈妈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又带着孟子去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
孟子便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的事。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依然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
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在此居住了。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也说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表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有关孟子的典故]孟子典故3篇
![[有关孟子的典故]孟子典故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f3c6ec5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a7.png)
[有关孟子的典故]孟子典故3篇孟子典故篇(1):断织劝学孟子是战国时期墨家代表人物,姓孟名轲,由于赏识渊博,道德高尚,被后世誉为“亚圣”。
孟子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高的地位,与他幼年所受的教育有关。
孟子年幼时,他的母亲非常注重对他的教育。
有一次,孟子由于贪玩而没有上学,他母亲知道后,非常生气,当即拿起剪刀,割断正在织布的织线。
孟子孝敬母亲,看到母亲如此生气,既害怕又难过。
孟母看到儿子有悔改之意,就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你废弃学业像我剪断布线,一个人要专心读书,才会有知识,如果现在不用功读书,将来就一事无成。
”从此以后,孟子发奋苦读,终于成为大学者。
远寻师,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
,今若断斯织也,则损失成功,。
,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后汉书:乐羊子妻传》载原指东汉时乐羊子妻借切断织机上的线,来讽喻丈夫不可中途废学。
后比喻劝勉学习。
学习就跟织布一样,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
学习时不用功,不能温故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孟子典故篇(2):有关典故谜语大全及答案典故谜语大全及答案尖(打《论语》一句)。
谜底:小大由之退休(打《论语》一句)。
谜底:老者安之退席(打《论语》一句)。
谜底:不在其位好读书(打《论语》一句)。
谜底:学而不厌门外汉(打《论语》一句)。
谜底:未入于室也到处碰壁(打《论语》一句)。
谜底:不得其门而入于予与何诛(打《论语》一句)。
谜底:我无言责之莫中美人计(打《论语》一句)。
谜底:戒之在色傀儡(打《孟子》一句)。
谜底:为其像人而用之也请勿过虑(打《孟子》一句)。
谜底:求其放心而已矣使女择焉(打《孟子》一句)。
谜底:决汝汉席地谈天(打《孟子》一句)。
谜底:位卑而言高世界冠军(打《孟子》一句)。
谜底:无敌于天下丰衣足食(打《孟子》一句)。
谜底:黎民不饥不寒斯已而已矣(打《孟子》一句)。
谜底:可以止则止广厦千万间(打《孟子》一句)。
磨镜之好的历史典故
![磨镜之好的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04961cff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82.png)
磨镜之好的历史典故磨镜之好是一个古老而有意义的典故,它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
磨镜一词是指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方法,类似于现代人们所说的“刻苦钻研”。
下面将介绍两个与磨镜之好相关的历史典故。
1. 孟子磨镜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
孟子非常注重个人的修养和品德的培养,他在一次讲学时,引用了磨镜之好的典故来说明人的修身之道。
据记载,有一天,孟子的学生在一起讨论如何做到“人间无我”,即如何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干扰。
孟子看到了一个磨镜的农民,便问他磨镜的方法。
农民回答说:“我靠着磨镜的水光,把自己的形象磨亮。
”孟子听后恍然大悟,他告诉学生们,修身养性就像磨镜一样,要不断地磨砺自己的品德和学识,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光亮起来。
这个典故表明了孟子对“磨镜之好”的理解,他认为个人修养的提高需要不断的努力和积累,才能达到心灵的纯净和高尚。
2. 鲁敬公磨镜鲁敬公是中国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贵族,他因为身处政治斗争的洪流之中而备受煎熬。
据记载,在他困顿的时候,他曾磨着镜子自省,寻找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
这个故事中的磨镜,不仅仅是为了修身养性,也是为了警示自己,明察秋毫。
鲁敬公通过仔细观察自己的形象,寻找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希望能改正自己的过失,提高自己的才德,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鲁敬公磨镜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缺点和不足,关键是要勇于面对自己,正视自己的问题,并主动改正。
只有不断磨同我们自己的“内心镜子”,我们才能够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总结起来,磨镜之好的历史典故告诉我们,个人修养和自我提升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和努力的过程。
通过磨镜,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勇于改正。
只有不断地磨砺自己,我们才能成为更好的人。
这个典故不仅对古代人有指导意义,对于现代人来说,同样有启示和借鉴的价值。
历史名人孟子的八则故事
![历史名人孟子的八则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a38c14a27d3240c8447ef78.png)
三一文库()〔历史名人孟子的八则故事〕导语: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相关的名人故事,欢迎查阅,谢谢。
孟子的典故:孟母三迁【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
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
”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于此。
【故事梗概】: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去逝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
孟子的母亲对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视,管束甚严,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为贤。
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样子。
孟子的妈妈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又带着孟子去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
孟子便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的事。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依然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
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在此居住了。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也说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表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孟母三迁以后,虽然为儿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孟母并没有因此放松对儿子的严加管教。
与孟子有关的典故
![与孟子有关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cd1f4a9b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b3.png)
与孟子有关的典故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儒家学派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以下是与孟子相关的一些典故:
1. 梦蝶:孟子有一次做了一个关于蝴蝶的梦,梦中他觉得自己是一只蝴蝶,飞来飞去,仿佛是蝴蝶自由自在的状态。
当他醒来后,他在思考自己是否真实存在,还是只是蝴蝶的梦境。
这个典故常被用来探讨现实和梦境之间的界限以及人的存在状态。
2.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是孟子提出的一句名言,他强调了人们对他人了解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该首先了解自己,然后去了解他人,而不是只关注别人是否了解自己。
3. 孟母三迁:传说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搬家三次。
她认为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很重要,所以为了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学习条件,不断迁移家庭。
4. “有王者之梦”:孟子提出了“有王者之梦”的观点,意味着善治的国家需要有像王者一样具有高尚品德的统治者来领导和管理,以达到国家的治理和人民的福祉。
这些典故和观点展现了孟子对于人性、教育、统治和个人修养的看法,对中国哲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孟子的传说故事
![关于孟子的传说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cfaa4e9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0b.png)
关于孟子的传说故事对于孟子相信大家众所皆知,那你知道关于孟子的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关于孟子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孟子的传说故事篇【1】《三字经》里面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昔孟母,择邻处。
说的就是一个典故,孟子三迁。
孟子三迁实际上指的就是孟母三迁。
这个故事出自西汉时期刘向的《列女传·卷一·母仪》: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孟母三迁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孟子小时候父亲很早就死了,他的母亲为他的父亲守节,从未改嫁。
刚开始的时候,孟子的家在墓地旁边,还是小孩子的孟子经常和邻居的小孩子一起玩耍,他们经常看到大人们到坟墓前去祭祀先人时跪拜痛哭的样子。
孟子和其他孩子也一样学着他们的样子。
孟母看到了,就皱起眉头说:“这下去不行,我再也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于是她就带着孟子一起搬家。
新家搬到了集市上,而他们的家就在杀猪宰羊的附近。
孟子重新结识了一群新朋友,他和这些朋友一起学着集市上的屠夫和商人的样子,玩起了杀猪杀羊和做生意的游戏。
孟子的母亲知道了这事,又说:“不行不行,看来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们住啊。
”于是他们第三次搬家,这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在这里,每年夏历初一的时候,都有官员来到这里的文庙,跪拜行礼,互相寒暄礼貌。
孟子看到这些情况,都依照着他们的样子做。
没多久,他就学会了不少礼仪。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才满意地点点头,说:“这才是我的孩子应该住的地方啊。
”关于孟子的传说故事篇【2】孟母戒子讲诉了这样一个故事:孟子的小的时候,他的父亲早早就死了,只剩下他和他的母亲相依为命。
有一次,他在背书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在他的旁边织布。
孟子背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又接着继续背诵。
孟子的母亲知道他是忘记了书中的内容,就把他叫过来,问他说:你背书为什么背到一半的时候要停下来。
孟子说:背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忘记了,过了一会又想起来了。
孟子的母亲就拿起手里的刀,割断了他正在织的布,说:我现在把布都割断了,还能继续接着再织吗?从此以后,孟子读书就更加认真专心了,再也没有忘记过书本中的内容。
有关孟子的典故
![有关孟子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bc764caf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a7.png)
与孟子相关的故事1、孟母三迁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2、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
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
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
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
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
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
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3、始作俑者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
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尝高洁的典故
![孟尝高洁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cb98317d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ec.png)
孟尝高洁的典故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典故,其中有一个关于孟子的典故尤为著名,被称为“孟尝高洁”的典故。
孟尝高洁的典故不仅反映了古代爱国主义的精神,还反映了一个人责任心强、精神豁达的优秀品质。
孟尝高洁的典故大体如下:一天,孟子坐在河边看船只运货,突然看见一艘船上的货物掉入河中,船夫立刻把带来的货物丢在河里,想要赶快跑过去捞起来。
孟子便对他说:“把你带来的货物全部抛在河里么?假如你只丢下一部分,你可以节省一部分功夫捞起来,也不会让货物承受过分的损失。
”船夫听完之后,便把剩下的货物迅速抛入了河中,然后拼命去捞起他扔进河里的货物。
孟子看了之后,很有感慨的说:“今日可以称道,江南有孟尝之高洁!”孟子的这个举动不仅反映了孟子的爱国精神,也表明他对船夫的艰辛劳动和责任心。
采用“尝高洁”这三个字形容孟子,不仅是因为孟子为船夫做出了不惜物质损失的大贡献,更重要的是,孟子的这件小事含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反映了孟子的勤劳、坚守、责任心以及对国家的热爱。
自古以来,人们便从孟子的典故“孟尝高洁”中受到启发,他们认为,可以从孟子的这件事中看到,为国家做出贡献或者责任,不能只局限在物质的捐赠,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责任心,不惜物力投入,述说爱国精神,才算是真正的爱国者。
因此,孟尝高洁的典故不仅反映了古代爱国主义的精神,还反映了一个人责任心强、精神豁达的优秀品质。
它作为一个典故流传了几千年,使我们世世代代学习这种爱国精神,以更好地报答祖国的恩德,把爱国的精神传承下去,不辜负孟子的伟大贡献。
今天,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千年,孟子的“孟尝高洁”典故仍如烈火一般熊熊燃烧,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把爱国精神深深刻在心中,不辜负时代和民族的期望,为国家作出贡献。
用话语救人的历史典故
![用话语救人的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ba241d73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1e.png)
用话语救人的历史典故
1.孟子:孟子在齐国宣扬他的“仁政”思想时,齐宣王身边有位喜欢进谗言的人不喜欢孟
子的学说。
他找机会对齐宣王说:“大王,您请来的这位先生,只不过是一个会吹牛的人而已。
他言辞夸张,根本不值得相信。
”齐宣王听了之后,开始怀疑孟子的诚信。
于是他把孟子请到宫中,问孟子如何证明自己不是只会说大话的人。
孟子对齐宣王说:“大王,我之所以被请到宫中来,是因为我具备了‘仁义’的道德。
如果您想知道我是不是在吹牛,那么请您先具备了这种道德再说。
”齐宣王听了之后,开始重视孟子的学说,并按照孟子的建议开始实施“仁政”。
2.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曾经在赤壁之战中用计谋借东风火烧曹操战船,帮助
周瑜大败曹操军队。
当时诸葛亮为了劝说孙权与刘备联盟抗曹,来到东吴与孙权进行谈判。
在谈判中,孙权因为担心曹军强大而犹豫不决。
诸葛亮于是用激将法对孙权说:“您如果认为曹军强大而不敢与之一战,那就把东吴的土地献给曹操算了。
”孙权听了之后非常生气,于是决定与刘备联盟抗曹。
最终诸葛亮用计谋帮助孙刘联军大败曹军。
鲁国缺粮 孟子好心办坏事的典故
![鲁国缺粮 孟子好心办坏事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be2392d8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a7.png)
鲁国缺粮孟子好心办坏事的典故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孟子的待遇和排场要比孔子高大上的多。
孔子带着几辆牛车,几十个衣衫褴褛面有菜色的弟子,场面很寒酸,甚至有些悲壮。
他们在陈国的边境绝粮七日,饿得眼冒金星,连最忠心耿耿的弟子子路都有点炸毛。
而孟子游说诸侯境况就好得多。
孟子的身后是几十辆车几百个弟子,气势相当隆重气场相当强大。
无论在哪个国家,孟子基本上生活小康,不是高官就是厚禄,在齐国甚至年收入上百万,一下子从贫穷步入现代化生活。
但总有人认为孟子是个吃白食不干实事的江湖骗子——毕竟孟子的仁政和王道无人理睬,不仅从来没有干成过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还不断从一国吃到另一国,起码齐国高官淳于髡就是这样认为的。
这样的看法在当时还很有市场,连孟子的弟子彭更都这样认为。
彭更认为,种地的农民和手工艺人,辛勤劳动收获努力的成果,是为了养家糊口,而孟子和自己的师兄弟们可都是知识分子,也没有干过什么实事,还整天气势浩大地到处吃白食,这样很丢人。
于是他和老师孟子有了下面一场精彩的辩论。
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曰:“否。
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
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
于此有人焉,人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
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曰:“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曰:“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
且子食志乎?食功乎?”曰:“食志。
”曰:“有人于此,毁瓦画漫,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曰:“否”曰:“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彭更问道:“跟在身后的车几十辆,跟随的人几百个,从这个诸侯国吃到那个诸侯国,不是太奢侈了吗?”彭更觉得孟子老师很过分,整天带着他们气势宏大地吃吃喝喝,正事一件也没做,这就是吃白食。
孟母三迁的历史典故
![孟母三迁的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fca93f56e53a580217fcfe89.png)
孟母三迁的历史典故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
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
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
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
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
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
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
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
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
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
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
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
”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
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
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
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出处】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汉·赵歧《孟子题词》【解释】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形容家长教子有方。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为了孩子的教育【相近词】三迁之教【成语示列】他背熟的的班姬《四诫》从头学,不要得孟母三迁把气淘。
孟子里的典故
![孟子里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2acb41fe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60.png)
孟子里的典故
孟子里的典故有:
五十步笑百步:这个典故来自《孟子·梁惠王上》。
它比喻的是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用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在故事中,梁惠王喜欢打仗,但费心尽力去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孟子用兵士逃跑的比喻来批评他,指出他的做法与五十步笑百步的本质是一样的。
拔苗助长:这个典故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它讲述了一位宋国的老农,嫌秧苗长得太慢,下田去把秧苗一棵一棵地拔高,回到家来对自己的儿子说秧苗长高了好几寸。
他的儿子赶快跑到田边一看,禾苗全部枯槁了。
这个故事用来比喻做事急功近利,反而坏事。
以羊换牛:这个典故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齐宣王看到用杀一头牛去祭祀,不忍心,把牛换成了一只羊。
孟子借此机会向齐宣王指出,用羊换牛其实失去了祭祀的意义。
这个故事用来比喻将小换大、贪得无厌的行为。
以上就是孟子中的一些典故,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一文库()〔关于孟子的历史典故〕
导语: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思想的大家。
以下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孟子7个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谢谢!
▲1、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
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于此。
[白话]过去孟子小
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
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
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
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2、孟子休妻
孟子一生所取得的成就,与母亲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一天,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叉开腿蹲在地上。
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
”
孟母说:“什么原因?”
孟子说:“她叉开腿蹲在地上。
”
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
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
”
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
《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
《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
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
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
”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3、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
孟子问梁惠王:“用木
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
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
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
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
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4、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
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
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
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
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