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然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就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可能的对策。
首先,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布。
目前,高等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一线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这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人才流失的问题,也使得一些有志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无法实现其教育梦想。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确保每个地区的学生都能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
其次,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还面临着教育质量的问题。
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压力面临,一些高校在招生过程中降低了入学门槛,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我们应该加强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监管和评估机制,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同时,我们需要加大对高等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力度,吸引优秀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加入高等教育领域。
第三,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还面临就业问题。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一方面,高校的招生规模扩大,导致了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加剧;另一方面,高校培养专业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使得学生在毕业后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将教育与就业相结合,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人才。
此外,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也需要关注社会负担问题。
虽然高等教育大众化将为更多学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
政府需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高等教育的发展。
此外,我们还可以探索多种资助方式,例如设立奖学金、助学贷款等,降低学生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但也有许多可行的对策。
我们应该加强对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并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人才。
浅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程和特征
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决策并坚持连续三年扩招后 ,汤敏
博 士 和“ 扩招 ” 在 我 国高 教界 乃 至 整个 社 会 引起 重 大 这
国家和地区, 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其发展速度 , 发展 规模 , 发展模式都是多样性的。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模
式正是人们试 图把握 教育发展规律 的体现 。由于研究 者的经验和角度不同,也就形成 了许多不同的理论模 式 。概括起来有 , 波浪发展论 、 非均衡发展论 、 功能发展 论、 阶段发展论等 。 波浪发展论强 调高等 教育发 展 中停滞 与扩 张交替
二、 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历程
1998年11月 ,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博
士 和夫人 左 小 蕾 博 士联 合 给 中央 有 关 领 导写 了一 封
信, 他们建议 , 在3至4年内使高校的招生量扩大一倍 , 新增学生实行全额 自费 , 同时国家建立助学贷款系统 ,
给部 分有 困难 的学生提供 贷款 。当1999 年开始扩 大高
反响的事件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几年之间, 我国高等 教育规模急剧扩张 , 进人21世纪的前5年中, 我国的高 等教育事业继续发生了突飞猛进 的变化 。2002年 , 国 我 高等教育毛人学率达到巧%。 依据马丁 特罗的理论 , 我 国已进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如下表:②
2000- 2004年我国18- 22 岁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状况(万人 . % ) 年度
浅 析 中国高等教 育大 众化 的历 程和 特征
周善标 毛建如
(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 江苏 南京 210000)
摘 要 : 随着我 国高校招生规模 的不断扩 大以及 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显著突破 ,我国高等教育基本实现 了由“ 精英化 ” 大众化 ” 向“ 的转 变。我 国高等教 育事业 的快速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同时带有 自己鲜 明特点 : 经济后发 ; 政府主导 ; 主要通过挖掘现有 学校 的潜 力扩 大招 生数圣 ; 承载着 巨大的人 口特别是农村 人 口数1 的 包袱 ; 所有高等 学校走均衡化的办学模式, 办学特 色不明显, 学校之间缺乏利益竞争。 关键词 : 高等教 育 大众化 历程 特征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内涵与价值与马丁特罗教授的对话
在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开始重视实践育人理念的贯彻实施。例如,清华大 学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实践教学基地。浙江大学则通过开展创新创业 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三、实践育人理念的未来发展
面对未来的发展,实践育人理念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贯彻和拓展:
1、丰富实践教学形式:除了传统的实习、实验等形式外,还可以引入更多的 创新形式,如创客空间、工作坊等,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
问:您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对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马丁特罗教授: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为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思想。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国家都在努力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提高教育 质量,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需求。这种趋势的出现,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 高等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马丁特罗教授: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价值在很多国家得到了体现。例如,在 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大众化理论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得更多 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同时,这些国家还通过多样性和创新性来满足不同 学生的需求,提高教育质量。这些实践证明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价值和意 义。
问:您认为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 趋长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到教育、社会、 经济等多个领域。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政策制定者、教 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自己。只有通过多元化的策略,我们才能逐步解决这个 问题,使高等教育真正成为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有力工具。
谢谢观看
5、注重实践与学术研究的结合: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将学术研究与实践相结 合,通过科学研究来推动实践教学的发展和提高。
四、结论
综上所述,实践育人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丰富实践教 学形式、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建设、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拓展实践教学资源 以及注重实践与学术研究的结合等措施,可以进一步提高实践育人理念在高等 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和质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课题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课题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课题研究涉及多个方面,这些研究不仅关注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还深入探讨其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功能拓展以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等问题。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新课题研究方向:一、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质量提升1.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研究如何建立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保障体系,包括教学质量监控、学生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探讨如何通过提高教师素质、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等方式,确保高等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2.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多元化与国际化研究: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异同,探讨如何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
研究如何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国际化,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结构优化1.高等教育层次与类型结构优化研究:分析当前高等教育层次(如专科、本科、研究生)和类型(如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结构特点。
研究如何优化高等教育层次与类型结构,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教育需求,促进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
2.区域高等教育布局优化研究:考察不同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状况,分析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研究如何通过政策引导、资源配置等方式,优化区域高等教育布局,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功能拓展1.高等教育社会服务功能拓展研究:分析高等教育在推动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研究如何拓展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促进高等教育与产业、社会的深度融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研究:探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趋势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研究如何在国际化进程中保持高等教育的本土化特色,推动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
四、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1.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适应性研究:分析当前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探讨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
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分析
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实现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马丁特罗教授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来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存在问题?G649.2 A 1006-026X(2018)08-0000-01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处在从精英阶段向大众阶段阔步迈进的阶段,深入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程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继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主要思想?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
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一般来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指当年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占18-22周岁人口的比率。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
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
?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程?我国自2018年以来,国家推出一系列的法律、决定、计划,积极扩大了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力图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2018年为9.8%,2018年为10.5%,2000年为12.5%,2018年为13.3%,2018年为15%,达到马丁特罗所说的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提前三年完成了毛入学率15%的目标,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7%,2018年为19%,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2018年为22%,2018年为23%等等,来说明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获得了大发展,学生人数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的转变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的转变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致力于保障每个人都能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
然而,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原有的发展模式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正发生着转变。
首先,大众化不仅仅是规模扩大。
过去的发展模式主要注重扩大高等教育的入学率,提高普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成为评价学校工作的重要指标。
然而,这样的评价体系容易导致教育机构对数量的过分追求,而忽视了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现在,我们正逐渐认识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层次含义,即不仅要让更多人进入高等教育,更要关注教育的内涵和质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其次,高等教育的供给模式也在发生变化。
传统的供给模式主要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主,注重培养专门人才,大部分学生都选择本科教育。
然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受重视。
此外,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等新的供给模式正在逐渐兴起。
这些变化表明,高等教育的供给模式需要更加灵活和多样化,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三,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也在变化。
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知识传授和考试评价,重视理论和学科知识的传递。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高等教育开始倡导“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一教育理念的实施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最后,高等教育的合作模式也在不断拓展。
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主要以学校为中心,内外部资源封闭,学校之间的合作相对较少。
然而,现在我们更加意识到高等教育的合作与资源共享的重要性。
各个学校之间加强合作,共同开设课程、共享实验室设备和图书馆资源等,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教育质量。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探究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探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高等教育系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
这一变化不仅影响了教育的总体结构和规模,也影响了教育的内涵和质量。
本文将从理论和政策的角度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行探究,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让更多的人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高等教育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这一理论的提出源自于教育公平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实践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策的调整和教育机会的扩大,中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逐渐提高。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体现了对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追求,也体现了对国家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的需求。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中提出了以下几个关键概念。
是教育公平。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之一是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分配,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不受社会背景、经济条件和地域限制。
是人力资源的培养。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的之一是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
是社会公平和社会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来推动社会公平和社会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和支持。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促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
首先是拓展学生规模。
中国政府通过扩大高校规模、增加招生计划、扩大助学金覆盖面等措施,逐步增加高等教育的学生规模。
其次是降低教育门槛。
政府通过降低高考分数线、建立多元化的招生渠道、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等措施,为更多学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最后是提高教育质量。
政府通过建立质量评估体系、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等措施,努力提高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保证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经历 了多个阶段,政策的制定和实 施对于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起
到了关键作用。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转 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深入分析 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具有重要
意义。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演进历程、 特点及问题,提出优化政策的建议,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健 康发展提供参考。
应完善高等教育评估机制,通过科学的评估指标和评价 方法,全面客观地评价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同时, 应加强评估结果的运用,将评估结果与高校经费投入、 招生计划等挂钩,推动高校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实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
02
大众化政策实施过程中,政府、高校、社会等各方角色定位明
确,政策协同效应明显。
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教育公平,提高了教育资
03
源的利用效率。
研究不足与展望
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地区、学校之间的不平衡 现象,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强宏观调控。
在教育质量的提升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内部管理,完善教学质 量保障体系。
未来,我国高等教育需要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强学科建 设和专业设置调整,培养更多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同时,也需要进 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THANKS
感谢观看
推动科技创新
高素质的人才为科技创新 提供了更多的智力支持, 推动了科技创新的发展。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由于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在各地区的分 配不均衡。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实问题探索
教育发展为研究对象 ,探讨 了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量
变 与质变 的 问题 , 表 了一 系 列 论 文 , 步形成 了 以高 发 逐
高等教育机构的规模 日益扩大 ,功能也逐渐多样 化, 行政管理人员队伍也随之扩大 , 行政领导基本上成 了大学 的专业管理者 ,不同层次的初级工作人员享有 校 内管理权 。而且 , 学生不断拥有影 响决策 的权利 , 学 生参与的形式和程度 ,成为从精英 向大众化转 型时期 的主要 问题 。大众高等教育机构虽然继续 受精英 集 团 的影 响 , 更 多地 受 “ 但 民主 ” 治程 序 的 制 约 , 受 学 政 并 生、 历届毕业 的校友 , 以及各政治党派 的影响。 大众教育的课程趋向模块化 , 更加灵活 , 更容易接 受, 所取得模块课 程的学分可 以互换 。学 生在主要 的学 习领域或 高校 之 间更加容易流动 。教学 形式 一般 是通 过讲演进行 , 以讨论式教学为补充 , 强调传授知识 和培
养技巧。
16 1
综上所述 , 我们可以看出, 特罗教授的高等教育发 展 阶段论 ,研究了从精英教育阶段 向大众化教育阶段 转变 问题 , 核心在于揭示量变所带来的质变 , 明确 了它
意 味 着 高 等 教 育 的观 念 、 能 、 校 类 型 与 规 模 、 量 功 学 质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标准 ,以至于中央和地方 政府在制定“ 十五” 高等教育发展规划过程 中, 都不约
我 国高 等教 育大 众化 的现 实 问题 探 索
廖春华
( 西南林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24 )
摘 要 : 经过 几年 的扩招 , 国高等教 育有 了飞速 我 发展 , 规模居世界第一 , 毛入学率达到22%。 沉浸于高等 教育进入 大众化阶段 的满足 , 了流行的社会倾 向。然 成 而 ,高等教 育大众化理论原本 并不是 关 于高等教 育规 等教 育毛人学 率为指 标 , 高等教育发 展历史分 为“ 将 精 英、 大众 和普及 ” 三个 阶段 的基本 观点 : 高 等教 育人 学 人 口占适 龄 人 口的 巧% 以下 为精 英教 育 阶段 ; 巧%一 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 而超过50%则为高等教育 普及 化 阶段 。
高等教育精英化,大众化,普及化 划分标准
高等教育精英化,大众化,普及化划分标准高等教育的精英化、大众化、普及化是指高等教育面向不同人群所呈现的不同特征。
其划分标准如下:
1.精英化:指高等教育针对少数人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
划分标准主要有:招生标准、学位授予标准、学校特色和科学研究能力。
2.大众化:指高等教育覆盖范围广泛,主要服务于城乡居民和中等教育毕业生,提供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
划分标准主要有:招生规模、学科设置、教育教学改革和服务社会。
3.普及化:指高等教育面向全民提供教育服务,让更多人可以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
划分标准主要有:教育覆盖率、普及程度、教育公平和公正问题。
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在百度百科上的说明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
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
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中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招以来,于2003年大学入学率达到15%,开始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1998年高校招生数仅108.4万人,1999年猛增到159.7万人,增长率为47.3%,以后几年增长率虽有所下降,但招生数仍不断增长,直到2006年增长率为11.5%, 招生数为530万人,高校扩招告一段落。
2007年、2008年高校招生增长率分别为6.9%和5.6%,显现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轨道。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没有8年的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将推迟相当长一段时间。
有人认为从1999年到2006年的中国高校扩招是大跃进、大冒进的表现,是不切实际的盲目发展。
而回看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大众化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重视高等教育的浪潮。
从高等教育的在校生人数来说,美国高等教育在1970年就达858万多人,是其1950年学生人数的3.7倍;日本高等教育的在校生在1980年为183万多人,比其1950年的学生人数增长了将近6倍;前苏联在1970年代的高校在校生达458万多人,是其1950年学生人数的2.7倍。
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的扩张是世界性趋势。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就是对高等教育发展尤其是对二战以来西方各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回应,它所要分析和解释的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规模扩张与系统性质变化的关系,以及相关的理念、功能、管理和课程等有关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青 岛 2 61) 6 50
2 0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1o'已进人大众化时 代依 靠提高教育的规模效益,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成本补偿制 02 5o / 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对 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积极 影响,同 度,有效 引导了教育消费,推动教育产业健 康发展,并对经济 时也由于增 长速度猛 烈对高校产生压力,导致许多实 际问题存 增长起到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目前教育消费已成 为我 国消费市 在,正确分析 认识高等教育大众化 的积极意义、存在问题 ,对 场新 的经济增长点。 问题的有效解决,促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
些建议 。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 ; 教育规模
作者简介 :刘音 ( 7- ,女,陕西米脂人,山东 1 5) 9 科技 大学资源与环境 工程学院教研科主 ,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 究方向: 任
教学管理 ; 张升堂 ( 7一 ,男 1 0 ) ,陕西风翔人 ,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 : 9 水文水资源。( 山东
中国电力教育 CE E P
—— 诨 i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刘 音 张升堂
摘要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时代,教育规模跃居世界 第一,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整个中国社会产生了 极为深远 的影响,但 也由于增长速度猛烈对高校产生诸多压力,并出现许多实际问题 。本文分析了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积极意义、存在问题,并提 出一
高等教育大众化
阶段理论
普及教育阶段,大多数学生具有就业经验,延迟入学现象较普遍,“时学时辍”现象增多。伴随 终身教育的兴起,正规教育与其它生活经历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而且,还有相当比例的学生通 过假期和在学期间从事非学术的工作来交学费。
第五,学校类型与规模。精英高等教育机构一般是二至三千寄宿学生的小社会。如果学生规模超 过了三千,它们将被分成几个小分校(院)。大众高等教育的典型标志是综合性学校,是由三四 万学生和教师所组成的寄宿和走读相结合的“大学城”。普及型高等教育机构的规模不受限制, 把人们聚集起来只是为了教学,其中大多数学生很少或从来不去主校园,他们几乎没有共同之处, 不构成任何意义上的有密切的小社会,没有共同的标准、价值观和身份。
第四,学生的学习经历。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学生通常是完成中等教育后直接进入高等教育;学 生住校并且不间断地(假期除外)学习直到获得学位。大众教育阶段,大部分学生仍是完成中等 教育后直接进入高等教育,但入学日益容易,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较高的“浪费率”。学 生是寄宿与走读相结合,同时,职业训练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高等教育的内部管理。不同国家以及学校之间内部管理的形式和过程千差万别,但是,总 体上精英高等教育一般是由高级教授控制,那些不具备此资格的人员在主要决策中仅起很小的作 用或不起作用。在大众阶段,不同层次的初级工作人员享有校内管理权。而且学生不断拥有影响 决策的权利,学生参与的形式和程度成为从精英向大众化转型时期的主要问题。
阶段理论
当超过50%时,即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时,它必然再创新的高等教育模式。他认为: 第一,在观念上,当入学人数极为有限时,接受高等教育被普遍认为是出身好或天赋高或两者兼 备的人的特权;而在入学率达到或超过适龄人口15%的大众教育阶段,人们开始逐渐把接受高等 教育看作是那些具有一定资格者的一种权利;当入学率达到或超过适龄人口50%的普及教育阶段 时,接受高等教育逐渐被看作是一种义务。 第二,在功能上,精英高等教育主要是塑造统治阶层的心智和个性,为学生在政府和学术专业中 充当精英角色做好准备。而大众高等教育的对象则更为广泛,包括社会中所有技术和经济组织的 领导阶层。普及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们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能力,为发达工业社会 大多数人的生活做准备。 第三,课程和教学形式。
谈中国高等教育之大众化教育弊端与改革
谈中国高等教育之大众化教育弊端与改革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大众化教育弊端凸显,针对大众化教育弊端,提出相应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弊端,措施正文: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源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民国时期,在一批优秀学者的倡导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建国后模仿前苏联的高教模式也为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带有盲目性;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生机勃勃。
我们应当知道,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科技实力与经济实力的竞争,而科技实力与经济实力说到底都是由人才转化而来的,在一个人的成才过程中,大学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发挥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极其重要。
然而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却遇到了许多问题,有教育体制方面的问题,有高等教育行政化,产业化的问题……这些都是不容我们忽视的。
总之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弊病百出。
在这里,我主要谈一下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弊端及其相应的改革措施。
大众化教育,顾名思义,即教育面向大众,使大众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
大众化教育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是有好处的,这也体现了中国正在与国际接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大众化教育的成功经验。
但是,我们的教育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变化是在跑步进程中实现的,而我们并没有做好准备。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数量简单的变化问题,而是一定性质上的变化。
主要特点就在于它的类型和模式的多样化,现在的学校种类五花八门,有研究型的、研究教学型的、教学研究型的、教学型的以及高专高职等各种各样的类型。
对民办本科院校来说,现在我们经常会说培养应用型的本科高技能人才,但是现在只是这些名词提出来了,到底什么是应用型本科人才,恐怕到现在为止,真正能讲清楚的人并不多。
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弊端,我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大学的升学扩招实际以降低分数,放低要乞降尺度为代价,使扩招的普通高校学生均匀素质降低。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产生、发展及意义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产生、发展及意义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但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些基本理论目前仍存在较大的争议。
本文首先回顾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产生过程,其次对各国学者对大众化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总结,最后指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意义及其局限。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发展意义自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以后,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一路飙升。
到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政府所要求的15%的目标,而这个数字正是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所认定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临界点。
因此从2002年起,许多学者都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据2006年2月17日《人民日报》报道,截至2005年年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1%,在校生数21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
至此,即使按照我国有的学者认为的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0%才标志着进入大众化,那么到2005年,单纯从数字上看,中国高等教育都已经无可争议地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了。
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优点除了数量增长和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之外,还显得隐性与不确定;而带来的问题却已经实实在在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大学校舍拥挤、资源短缺、就业率下降、质量下滑,等等。
我们想要使高等教育大众化利大于弊,就必须在理论上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进行正确的认识,并在政策上作出正确的回应。
“大众化”一词提出以后,具有了越来越多的内涵。
在马丁·特罗看来,大众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阶段,或者说是一种模式。
而许多国家在发展高等教育的时候,是把大众化作为一个目标,或者说一种政策。
而同时,大众化也是指一种过程,是“一个引入大众高等教育和处于大众高等教育系统环境下的过程”。
①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提出、发展以及引入中国之后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作一个简单的梳理。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产生(一)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提出1.阶段论。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化的新课题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化的新课题研究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发展,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也逐渐浮现。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新课题。
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状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这不仅提高了国民的整体素质,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发展,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也逐渐显现。
三、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新课题1、教育质量问题:随着高校扩招,学生数量增加,教育资源分配问题日益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质量。
2、教育公平问题:虽然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但仍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和社会阶层差异,如何保证教育公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就业问题: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就业压力日益增大。
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4、国际化问题: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
如何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新课题。
四、对策与建议1、提高教育质量: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分配,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提升教育质量。
2、促进教育公平:完善教育制度,缩小地域差异和社会阶层差异,为更多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3、加强就业指导: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4、推进国际化进程: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五、结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新课题包括教育质量问题、教育公平问题、就业问题和国际化问题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完善教育制度、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推进国际化进程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指出:可以以15%和50%作为划分标准,将高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精英化”、“大众化”、“普及化”,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时,高等教育处于“精英化”阶段,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50%时之间,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于50%时,高等教育就处于“普及化”阶段。
还指出一般当人均GDP低于1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处于精英化阶段;当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当人均GDP高于3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处于普及化阶段。
199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392.0元,和人均GDP1000美元还有差距。
但是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
”我国教育部于1998年12月24日制订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该计划指出:到200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1%左右;到2010年,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若干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扩招,向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迈进。
截止2012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高校数、招生数、在校学生数、高等教育学历者在全国总人口(6岁及以上)中所占比率都大幅提升。
(数据来源:1998年~2012年中国统计局统计年鉴)
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76%,扩招之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2002年达到15%,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
2007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
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
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
大学扩招的十几年里,高校为社会输送了更多的人才,拥有高等学历者几乎遍布了各行各业。
然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各种计划、各种指标的一改再改,还有各种计划、指标的提前实现,各地争相拼比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连年超额完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实在令人担忧。
在广东,除了某几间重点建设的高校之外,大多数高校都举债办学,有些债额以千万计算。
虽然各级政府都在加大高校经费的投入,但是因为招生过多,生均所获得的教育经费以实际购买力来计算是降低的。
教育投入的不足,必然会导致高校各种各样的问题。
曹飞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存在公平问题、质量问题、教育经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等主要问题,还面临着办学条件饱和、教育质量受到挑战、高校经济负担加重、教育公平受到挑战的负面影响(曹飞,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及策略。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年第一期)。
高校的办学质量应以其人才培养质量为重要参考,因而其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反映了高校办学质量的高低。
人才的培养质量应该包括外适性质量、内适性质量和个适性质量。
外适性质量、内适性质量和个适性质量为同一空间直角坐标系的三个轴,而人才培养质量则由三轴长短确定。
(张安富、施佳璐等,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及相关概念辨析。
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11月)。
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问题中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很鲜明地显示出中国高等教育的外适性过低。
不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技能层面,现代的大学生都难以具备竞争优势。
就内适性而然,高等教育效果不明显。
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了学生为考试而学习,为文凭而学习。
学生真证掌握知识较少,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用不大。
甚至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实际掌握知识,有些掌握的很快就忘掉,对于学生自身发展作用有限。
对于个适性而言,现代大学校园活动五花八门,能较好的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因为外适性、内适性的不足,现代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是不足的。
2011计划的实施,旨在培养高校与社会接轨,或许可以使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所提升。
2013年,我国高校扩招基本结束。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专注数量扩大的进程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