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史上不同时期美学家对美的本质
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
就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广告0602班潘蔚 12号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作出了多种多样有关美的本质的学说如:“美在形式”说、“美在主观”说、“美在统一”说等等,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
以下是三种中外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代表性学说,以及我的粗浅看法。
一、“美在形式”说: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
西方美学史中,美在形式即形式美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美学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早在18世纪,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创建美学学科的时候,就在感性学的意义上关注美的问题。
此后,形式与感性的关系就一直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自费希特以来,在审美与艺术研究中,“自下而上”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审美经验受到了重视。
康德把美与崇高相区分,认为与美基于形式不同,崇高是无形式的,因为它是混乱的、不规则的与无秩序的。
在康德那里,真、善、美之间有了明晰的分界,艺术也不等同于真理。
康德为西方形式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而在现代,西方形式美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结构主义美学、分析美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等的产生。
贝尔的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见解,是一种“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既不同于纯形式,但也没有完全放弃形式,然而也有别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而“格式塔”概念更强调经验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阿恩海姆在其《艺术与视知觉》中把美归结为某种“力的结构”,认为组织良好的视觉形式可使人产生快感,一个艺术作品的实体就是它的视觉外现形式。
以塞尚为代表的后期印象主义艺术既强调形式感,也看重色彩感。
现代美学倾向于把美看成是情感的形式,但这种观点也有自身的问题,难免被超越。
我的看法:“美在形式”这一学说观点是从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我认为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就如一幅画并不意味着什么,它的图形结构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它形式美或不美完全是人类主观的产物。
《美学》的知识重点整理
美的本质第一节中西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问题的不同探讨(一)“美是什么”问题的提出首先将“美是什么”作为一个问题明确提出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在《大希庇阿斯》篇中,他借苏格拉底之口向诡辩派学者希庇阿斯提出了这个问题:“美是什么?”1、柏拉图:‚美是理念‛说: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 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西方美学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严格说,他才是第一个自觉地从哲学高度提出和思考美学问题,并把美学造成思想体系的人。
从柏拉图之问开始,西方美学开始成为体系性的美学。
美的本质问题作为美学的终极之问,构成了不同美学体系得以产生和完成的基础,决定着西方美学不同体系的不同整体性面貌。
正是对美的本质问题的追问和重新追问,构成了两千余年经典的西方美学史。
在柏拉图看来,之所以说‚美是难的‛,是因为‚美本身‛存在着诸多的悖论。
在《大希庇阿斯》中,柏拉图通过对关于‚美‛的流行观念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这些悖论:首先,既然‚美‛不就是‚美的事物‛,那么美是使事物显得美的质料或形式吗?其次,美是某种物质的及由此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吗?其三,美是‚善‛(恰当、有用或有益)吗?其四,美是否等同于由视觉与听觉引起的快感?面对这个悖论,柏拉图采用了一种机巧的‚假定‛的方式:‚假定有像美本身、善本身、大本身等等的这类东西存在。
‛用美的普遍的、恒定的、诉诸理性的一面去否定特殊的、暂时的诉诸感性的一面,提出了‚美是理念‛的重要命题。
2、亚里士多德:‚美是整一‛(1)他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在于自然的与人工的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以形成事物的‚整一性‛。
(2) ‚整一‛不是杂多,不是单一,而是既包含了统一性,又包容了多样性,是‚秩序‛、‚匀称‛与‚明确‛的有机统一。
(3)所谓‚秩序‛,是时间上的匀称;‚匀称‛是空间中的秩序;‚明确‛则是对‚秩序‛与‚匀称‛的限定。
美学概论知识点
美学概论知识点 The final edition was revised on December 14th, 2020.第二章一、美的本质1、从物质世界中去探寻美的本源美是事物本身所固有一种物质属性,如自然属性、形式特点、典型性等,是独立于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一种客观存在,不受主体的偏见和个人爱好的影响。
(1)“美在形式”说美是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形式、结构、属性、特质和法则。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英】荷迦兹《美的分析》【美】克莱夫·贝尔: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2)“美在典型”说美是典型,是同类事物中最富于特殊性、最有代表性的事物。
【古希腊】苏格拉底【法】孟德斯鸠【美】朗洛伊斯2、从精神世界探讨美的本源认为美不是客观地存在于物,不是物固有的属性和特质,而是精神介于物的结果,精神是第一性的,把美归结为一种精神现象或精神属性。
(1)“美在理念”说客观唯心主义:把外在于人的某种绝对观念看成是美的本源。
【古希腊】柏拉图【中世纪】圣·托马斯·阿奎那【德】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美在主观”说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心灵如意识情感、想象、直觉等看成是美的本源。
【英】休谟【英】科林伍德【意】克罗齐3、从主客观关系探寻美的本源美既不在客观,也不在主观,而在主客观的关系上,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1)“美在关系”说着眼于事物内部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认为美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是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它的事物所形成的关系。
【法】狄德罗(2)“美在生活”说强调美是一种客观社会存在,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强调美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客体(审美对象)的审美实践活动。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4、从社会实践活动去探讨美的本源【德】马克思美的根源在社会实践,美的根源不在自然物质属性,不在客观精神,不在主观心理,也不在主观心理与客观事物的统一,它的根源深深地蕴藏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
美的本质论
美的本质论
美的本质论是美学的一种重要理论派别,强调美的本质存在并且可以被理性地分析和解释。
这一理论从古希腊哲学家开始,经过不同时期的发展而形成,其中包括柏拉图的理念观念、亚里士多德的观察和实证主义方法等。
美的本质论认为美不仅仅是主观的情感体验,而是客观存在的。
美学家们试图通过分析和研究来揭示美的普遍规律和本质特征。
他们认为美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属性,可以通过一系列普遍的原则和规律来解释和评价。
不同的美的本质论派别有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但他们都强调美是普遍的、客观的,并且可以被理性地认识和把握。
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美学家们致力于对艺术、自然景观、人体等美的对象进行研究和评价。
然而,美的本质论也遭到了批评,一些人认为美是主观的、个体化的体验,无法被理性地分析和解释。
此外,美的本质论也容易陷入对于美的定义和标准的争论中,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结论。
因此,在美学领域,还有其他派别和理论存在,如主观美学、表现主义美学等。
这些理论呈现出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和理解美的本质。
中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本质的主要观点崇高与壮美的关系关于人的美的理解
西
美学
方
“六角”为:
探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上探求美的视角
求
从客观的精神世界探求美的视角
美
从主观的心意状态探求美的视角
的
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求美的视角
本
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求美的视角
质 的
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 探求美的视角
的
历
程
1.“雉尾做头饰的舞人形象”
美 字 的 三 种
——美与妆饰等艺术有关
2.“羊人则美”
——美与图腾巫术活动有关
3.“羊大则美”
——美与人们的味觉快感有
关
含
义
美学原理关注的是今日的美学理论,而美
美
学史则关注的是以往历史上的美学理论。
学
当前的美学原理的建立是以对传统的继承 为基础的。
多
德 致
岿岿盛德,莫之能名;
柏 光风霁月,涵育贞明;
拉 图
有诵其文,有瞻其行;
的 乐此盛世,善以缮生。
悼
词
希 腊
希腊三贤: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 德
三
希腊七圣:
贤 泰勒斯、梭伦、奇伦、毕阿斯、
与
克莱俄布卢、庇塔库斯、佩里
希
安德
腊
七
圣
柏 一是培养奴隶制度的上层统治
拉
关
5 美的少女就是美 6 子女替父母举行隆重丧礼就是美
于
7 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就是美
美
柏拉图总结语:美是难的
的
“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 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
思
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
第二章 美的本质和特征
• • • •
序 对美学史的简略回顾 一.对西方美学史的简略回顾 1、奴隶制时期的美学 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是公元前6 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是公元前6世纪 主要由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组成的哲学 团体。他们认为抽象的数是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 象的最后原则,因此努力探求一般的美的“ 象的最后原则,因此努力探求一般的美的“数的 原理”。如“黄金分割率” 原理”。如“黄金分割率”。
• ③关于“乐”的作用: 关于“ • A.乐统同,礼辨异。同则相亲,异者相敬, A.乐统同,礼辨异。同则相亲,异者相敬,
相敬则不争,相亲则不怨,不争不怨,天 下安宁。强调感化作用。 • B.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 B.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 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期(19世纪中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期(19世纪中 • •
叶—20世纪) 20世纪) 马克思最主要的美学思想是在《1844年经济学— 马克思最主要的美学思想是在《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 哲学手稿》中,主要美学思想如下: ①劳动创造了美 马克思从劳动异化的角度谈劳动与美的关系,他 说:“ 说:“劳动为富人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生产 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 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 什么是劳动异化?
•
•
• 二、中国美学史的简略回顾
• • • • • • •
先秦美学思想(道、儒美学) 孔子: (公元前551—479)美学观如下 孔子: (公元前551—479)美学观如下 ①里仁为美(与仁人交往) ②“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 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政治理想与审美境界 ③强调文艺的社会作用:诗兴观群怨 ④内容与形式统一:质胜文则也,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⑤审美尺度:中庸之道(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西方美学史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有很多不同的理论和观点,但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经验美学:这类理论认为美是一种人类感官经验,它是对外在物
质形态的感知和评价。
2.理性美学:这类理论认为美是一种理性判断,它是人类对事物结
构和关系的理解。
3.文化美学:这类理论认为美是一种文化产物,它是人类社会文化
背景下的产物。
4.价值美学:这类理论认为美是一种价值判断,它是人类对于事物
的价值评价。
5.抽象美学:这类理论认为美是一种抽象概念,它不能被直接感知
或描述,而是需要通过抽象的思考来理解。
6.精神美学:这类理论认为美是一种精神状态或经验,它是人类内
心的一种体验或感悟。
总的来说,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多元化,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对美的定义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并不断地受到新思想和学科的影响。
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本质的讨论
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本质的讨论作者:王萍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22期文章在概述西方美学史上探讨美的本质的几种途径和代表性的观点基础上,分析历代美学家所提出的各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观点的利弊得失。
以便为我们更好的认识美的本质,进行审美活动,获得美感做基础性的准备。
一、美在形式说(一)美在和谐古希腊早期的毕达哥拉斯及其追随者是从数学入手进行哲学和美学思考的,他们把数提升到本体论的层面,认为事物最终由数构成,数的原则就是万物的原则,数给出一种永恒有序的局面和状态。
他们认为美就是和谐。
毕达哥拉斯学派坚信,音乐是数的生动展开,是数造成的最为典范的和谐形式。
毕达哥拉斯学派把美看成在数量比例上所见出的和谐,而和谐则起于对立的统一。
从数量比例观点出发,他们找出了一些美的形式因素,如完整的(圆球形最美),比例对称(黄金分割最美),节奏等等。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带有神秘主义的客观唯心主义和形式主义美学思想对后来的形式主义美学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美在模仿柏拉图的学生、古希腊的另外一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一反柏拉图将理念与现实、本体与现象、形式与材料分离开来的世界构成论,转而到“一个世界”探讨“存在”,把“存在”理解为推动事物构成、发展的“实体”和“始因”。
与此相应,他从具体的客观事物出发展开美学思考,认为美不能脱离现实的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而只能作为客观属性存在于具体的事物之中,也就是说,美的本体与美的现象统一于一个客观世界。
通过对大量的美的事物的分析,亚里士多德把美的形式归结为“秩序、匀称与明确”,指出:“一个美的事物——一个活的东西或一个有某些部分组成之物——不但它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应当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美就是从这种体积和安排中体现出来的整一性。
因此,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从无生命的无机界到花草树木构成的植物界,飞禽走兽构成的动物界,最后到人生世界,整个自然都是一副和谐美丽的图画。
东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美的本质是美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
困难主要不在于说明“什么是美的”,困难在于回答“美是什么”。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古希腊的柏拉图是在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问题作深入的哲学思考的人。
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它是使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这美本身,加到任何意见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
”。
柏拉图在研究美的本质时,有两点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
第一,他区分了“什么是美的”和“什么是美”这两个概念。
第二,他讨论了美的各种定义,提出了美不是恰当,美不是有用,美不是善,美不是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等等。
康德(1724-1804 年)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在美的问题上,他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
他说:“至于审美的规定根据,我们认为它只能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
”在趣味判断中,美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
所谓没有目的,即没有客观的目的,指不考虑对象的性质和用途,与概念、利害无关。
康德对美的分析,值得注意的有下列几点:第一,趣味判断和利害、概念无关。
他说:“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
” 第二,美虽然是合目的性的形式,但只有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和谐的自由的活动,才能普遍必然地引起快感,而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才是判断对象美不美的真正原因。
第三,康德认为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虽是个人的,但又具有必然的普遍有效性。
黑格尔(1770-1831 年)黑格尔(1770-1831 年)在哲学上是客观唯心主义者。
他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
在美学上,他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可以看出,他认为美的根源在于理念、绝对精神,而感性的实在不过是理念生发出来的,是作为理念的客观性相。
第二讲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2
精神上探索
• 美的根源
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
社会生活上
一、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积极追问美存在的根源,努力探索 美的本体以及美的事物的一般规律。
著名的有: • 柏拉图‚美是理式‛说 • 康德‚美是主观‛说 •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 克罗齐‚美在心灵‛说
柏拉图 美是理式
天人合一
• 基础:科学 数学
• 特点:注重写实
真实的眼睛 • 例子:
气韵生动 心灵的眼睛
透视法:
小道在画面 中间延伸,观众 的视线随之伸展 到天地的尽头 小道两旁是高而 细的树,直耸入 云霄对称而又变 化,让观众的视 线顺着树木的推 移,消失在想象 辽阔的天空中。 《米德哈斯尼斯的小道》)
霍 贝 玛 《 树 间 小 道 》
由近及远 由远及近 庭院悠悠到宇宙回旋往复
陶渊明的《饮酒》诗
采 菊 东 南 下 悠 然 见 南 山
由 近 及 远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表明陶渊明从庭院悠悠窥见宇宙回旋往复的节奏 而达到忘言的境界
由 远 及 近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夕阳中有归鸦
• 虹随余雨散,鸦带夕阳归。 •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1、美在事物的形式、比例 对柏拉图的批判:否认理式的存在,承认 现实世界的真实性。 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 美就是‚整一性‛。 ‚秩序、匀称与明确‛就是‚整一性” 《诗学》中的美的论点:
美产生于一定的尺度,不能不及, 也不能过。 “一个美的事物--一个活东西或一 个由某些部分组成之物--不论它 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 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 要依靠体积与安排,一个非常小的 活东西不能美;因为我们的观察处 于不可感知的时间内,以致模糊不 清;一个非常大的活东西,例如一 个一千里长的东西,也不能美,因 为不能一览而尽,看不出它的整一 性。因此,情节必须有长度,正如 身体亦即活的东西,须有长度一 样。‛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逻辑判断涉及概念,如:这是一朵花。 审美判断只涉及对象的形式引起的快感,如:这 朵花是美的。
11
2.量的方面:审美判断虽是单称的、主观的, 却仍有普遍有效性。
如果一个人觉得一个对象使他愉快,并不涉及利害计较, 他就必然断定这个对象有理由叫一切人都感到愉快。因为这 种愉快既不是根据主体的欲念(或是其他意识到的利害计 较),而是感觉到在喜爱这个对象中自己是完全自由的,他 就会看不出有什么只有他才有的私人特殊情况,作为他感到 愉快的理由。因此,他就必然认为可以设想:产生这种愉快 的理由对一切人都该有效,相信他有理由去假定一切人都能 感到同样的愉快。
Hegel,1770--1831,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
17
绝对理念/绝对精神——概念与存在的辩证 统一。
18
美学思想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艺术、宗教和哲学都是表现绝对精神或“真实” 的,三者的不同只在于表现的形式。艺术表现绝 对精神的形式是直接的,它用的是感性事物的具 体形象;哲学表现绝对精神的形式是间接的,即 从感性事物上升到普遍概念,它用的是抽象思维; 至于宗教,则介乎二者之间,它所借以表现绝对 精神的是一种象征性的图像思维,例如用父子的 图像来表现神与基督一体,是用既含有普遍概念 的东西来表现普遍真理。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1
一、“美是什么”问题的提出
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1.美(的本质)不是美的事物。 2.美不是恰当。 3.美不是有用的。 4.美不是善。 5.美不是快感。 6.美不是视听快感。
2
美是难的。
3
二、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客观精神本体——柏拉图、黑格尔 主观精神本体——康德、休谟
美学史上的美学形态
1美学形态的认识在西方美学史中,从美学思考所依托的知识形态来看,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对应的美学形态,即“本质论美学”、“神学美学”、“认识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文化论美学”。
1.1本质论美学本质论美学主要就是古希腊美学,以柏拉图的“美的理念”为代表。
柏拉图认为,在美的现象后面有着一个终极的美的本质,就是“美”本身。
柏拉图认为的这种“美本身”描述为“美的理念”。
这美的理念正是美的本质。
这种美的理念就是“美的事物的普遍形式”。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包括在他的哲学思想体系中,而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正是以客观理念为中心的思想。
古希腊的本质论美学是客观的美学。
1.2神学美学神学美学是盛行于欧洲中世纪的以基督教神学为主宰的美学。
欧洲中世纪起于5世纪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止于15世纪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在1000多年的历史中,宗教和神学统治了意识形态领域,艺术和美被认为是属于感性世界的享乐,因而当成异教的东西,受到排斥和打击。
在这种历史文化背景下,美学要存在下去,必然要于基督教神学统一起来。
因此神学美学把古希腊本质论美学与基督教神学嫁接起来,认为世界的美来自万能上帝的创造。
最后将神学美学带回到以人为主体的是但丁。
他将神学美学变成艺术实践,为神学美学过渡到人文美学做好了准备。
1.3认识论美学认识论美学可以说是对当代美学思想影响最大的美学形态,是以欧洲17世纪“认识论转向”开始的,以理性问题为中心的美学。
认识论美学的先驱是笛卡尔,他提出的命题“我思故我在”强调了理性思考的重要性,也是对之前客观唯心主义的批判。
他提出的人类理性思考的思想形态是认识论美学的理论基础。
认识论美学包括几个形态。
1.3.1经验主义美学经验主义美学是传统美学过渡到近现代美学的开始。
美的本质1
圣母神情凝 重,面目端 庄,散发着 一种高贵雍 容之美。 《圣母子》
拉斐尔
3.主客观统一说
以朱光潜为代表。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 与物的关系上面。
4.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说
以李泽厚为代表。美是一种人类社会生活的属性、形 象、规律。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第三节 美是一种价值
1.美的美学含义
第二节 当代中国美学家的解答
1.主观说
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美是人的主观意识,客观的美并不存 在,美是主观的,人的心灵是美的源泉。
2.客观说
以蔡仪为代表。美是独立于主体的意识之外的,美感是对客观 的美的反映。 美是典型,即个别之中显现着一般的东西。
画面半明半暗, 给人以鲜明的 立体感、质感。 人物的微笑和 她清澈明亮的 眼神给人安详、 宁静、温柔的 感觉。
第四节
审美活动中的审美对象
现实世界的事物纷繁多样,只有美的对象才能引
起人的美感。
审美对象应具备的条件:
(一)物象性与意味性的统一
1、物象性
所谓物象性,就是物与象的结合。即具体存在的 物质形象。 任何一种审美对象正是由于一定的物质材料构成 了一个具体的形象,欣赏者才能凭借自己的感官 直接地感受到它们的存在,进而体验到它的美。 没有可见的形象,尽管这些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但它们也不能引起人的审美感受。如空气、X射 线、电子等。抽象的思想、概念等,更不能成为 审美对象。
三种主要含义(李泽厚):审美对象、审美性质
(素质)、美的本质(根源)
2.美的日常含义
非美学含义包括:一是用于生理需要满足时的感叹和 对满足生理需要的对象的肯定性评价;二是用于伦理评
价,是对人的言论、行为、思想等肯定性评价与赞同。
中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探讨述评
中西⽅美学家对美的本质探讨述评中西⽅美学家对美的本质探讨述评⼀、何谓柏拉图之问与结果柏拉图之问:什么是美?不是问的什么是具体美的东西。
⽽是问为什么这些东西是美的?不同的事物我们都说它美,说明这些不同的事物中有⼀种共同的东西决定着我们要叫它为美?是什么东西决定了它们是美的?这就是美的本质问题。
柏拉图问的就是决定每⼀具体美的事物之为美的美的本质是什么?美的本质问题追问的结果:1、使西⽅⽂化产⽣了美学美是什么之问意味着,只有把握了美的本质,才能把握形形⾊⾊、各不相同的审美对象。
这样追求美的本质,是理解各种具体之美的基础。
这是从美本⾝,⽽不是从美之外去理解美创造了基础。
其他⽂化之所以没有美学,原因之⼀是其思维⽅式允许从美之外去⾔说某⼀具体之美所以为美,⽽古希腊⼈的逻辑产⽣了从美本⾝去讲美。
不管这⼀逻辑向前运⾏时产⽣了多么难以想象的困难,两千年来,从追求美的本质开始去建⽴⼀个美学体系,是⼀种美学得以产⽣和完成的基础。
正是西⽅历史上⼀次次对美的本质的追问和重新追问,构成了经典的西⽅美学史。
例⼦:“⽺⼤为美”:是从味的感性愉悦去⾔说美的;“充实之谓美”:是从⼈格完善去⾔说美的;“天地有⼤美⽽不⾔”:是从⾃然本真的⾓度去⾔说美的。
2、改变了关于美的观念柏拉图之问意味着⼀种对美是什么的思维⽅式的确⽴。
没有两⼤类,具体之美和美的本质。
具体之美和美的本质的关系:其⼀,⼆者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美的现象是⼈的感官所能感受到的,⽽美的本质却是要经过思考,要⽤⼼灵才能体悟出的。
⼀般⼈只是在现世中感受、谈论、把握着具体的美,⼆者学家却应该思考、体悟、把握具体美物后⾯永恒的美的本质。
其⼆,具体之美和美的本质之间的关系⼜是被决定者和决定者的关系,美的本质是决定者,决定着⼀切具体事物之为美,具体事物是被决定者,它们靠了美的本质才成为美。
由此才可以理解,为什么⼀些事物⼀会美,⼀会不美,⼀些⼈觉得美,另⼀些⼈觉得不美。
由此⼜可以得出:具体事物的美是暂时的,美的本质才是永恒的;具体事物的美是有个性、阶级性、时代性、⽂化性的,美的本质才是超个⼈、超阶级、超时代、超⽂化的。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一、填空重要美学家1.柏拉图――最早对美学的问题做深入哲学思考的人①著作:《大希庇阿斯篇》,提出“美本身”与“美的事物”不一样,是美学史上首次专题探讨审美本质的文献。
②黑格尔称赞他:“柏拉图是第一个对哲学研究提出更深刻要求的人”③朱光潜将其核心思想译为“理式”④从本体论高度重视审美直觉对于人类认识本体的特殊功用2.鲍姆嘉通――美学之父,标志美学的形成(唯理主义哲学家)①他在对“诗”(广义的文学艺术)的研究中,重新认识了人类思维,致力于创立一门研究感性认识的新学科――“感性学”②鲍姆嘉通:丑是人类不完善的感性认识3.亚里士多德①亚里土多德以“如何存走”(“怎样”“怎是”)回答“在在是什么”,“秩序、匀称与明确”这此事物具体風性范畴的宾词从此承担了“美本身”的“存在”,这也就是审美对象的本质。
②亚里士多德:揭示了喜剧区别于悲剧的本质特征4.黑格尔·关于审美问题①放弃自然而独尊艺术美②审美的本质在于“理念的感性显现”·关于悲剧方面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美学讲演录》①悲剧原因: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②悲剧快感·关于艺术①黑格尔是真正意义上艺术终结论者·关于崇高问题①崇高是理念大于感性形式5.康德·关于审美本质的观点:①将休谟的主观心理经验审美观转变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论②批评并超越了鲍姆嘉通的感性认识论美学观,将主体的认知、意志、情感与哲学上的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三分鼎立――美学成为哲学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德国古典美学从此成为美学的传统范型。
(席乐将康德作为通向“善”的桥梁的“美”提升为人类自由解放的目的本身;谢林提出了作为哲学拱心石的艺术哲学命题,黑格尔放弃自然美而独尊艺术美。
)③审美无利害,艺术自律·关于崇高的观点:1.康德《判断力批判》①把优美与崇高上升到哲学高度进行深入研究②崇高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快度庭社象的形式无规律,无限制或无限大(数量的崇高),以及力量的无比强大(力的崇高)③快感原因:理性征服恐惧压抑(超越主体的精神)6.马克思①马克思将审美的本质归结于自由的劳动。
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本质的讨论
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本质的讨论
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本质的讨论有很多不同的观点。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讨论点:
1、柏拉图认为,美是一种真实的理念,是存在于理式世界中的一种实体。
他认为,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美,是因为我们的灵魂被理式世界中的美所吸引,从而产生了一种愉悦的感觉。
2、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美是一种达到完善状态的品质。
他认为,美的事物应该是完整的、匀称的、清晰的、明确的,并且应该有一种和谐和统一的整体感。
3、笛卡尔则认为,美是一种主观的情感,是在人的心中产生的。
他认为,美是一种情感,是因为它是对某种客观存在的评价,而不是客观存在的本身。
4、康德则认为,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是一种没有实用目的的自由形式。
他认为,美是在无关紧要的情况下,让人感到愉悦的一种品质。
5、黑格尔则认为,美是一种理性的表现,是在具体的形式中体现出来的。
他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通过具体的艺术形式来表现的一种精神性存在。
总之,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本质的讨论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但都
可以归纳为以上几点。
美的本质(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罗丹:思想者198×129.5×134cm,
青铜,创作于1880-1900年,它是被预 定放在未完成的《地狱之门》的门顶上 的。后来独立出来,放大3 倍。最初罗 丹给这尊雕像命名为《诗人》,意在象 征着但丁对于地狱中种种罪恶幽灵的思 考。
罗丹:地狱之门
罗丹在1880年接受了制作《地狱之门》的 艰巨任务。雕刻家为此耗费了近20年的时 光。他为了表现那些运动中的生命,雕塑 了186个分别为情欲、恐惧、理想而不断争 斗、折磨自己的形象。这当中,有雄健的 躯体,也有柔美的裸身,其中的主要形象 后来成为独立的作品。《思想者》便是其 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安排的关系。
(2)相对美:属于对象与其他事物相比较的联系。
三. 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 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 是美的。”(《生活与美学》,第6-7页)
电影《柳堡的故事》剧照
陶玉玲饰二妹子
在普通人民(农民)看来美好 的生活是“丰衣足食而又辛勤 劳动,因此农家少女体格强壮 ,长得很结实——这也是乡下 美人的必要条件。”
3.荷迦兹(William Hogarth,1679—1764)
• 他分析各种美的事物的特征,从而得出结论说:“美正 是现在所探讨的主题。我所指的原则就是:适宜、变化 、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彼此矫正、 彼此偶然也约束、共同合作而产生了美。”
• 他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如果从一座优秀的古代雕塑上除去它的弯弯曲曲的蛇形线,它就会从精 美的艺术作品,变成一个轮廓平淡、内容单调的形体。”
·美在事物之中,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 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 ↔ 脱离美的事物的“理念”或“美本身”。
第二讲中西方美学史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其次,墨子所处的时代,战乱频繁,灾祸迭起,是 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站在小生产者狭隘的功利主义立 场,希望统治阶级把精力、时间用在兴利废弊、消除祸 患的事业上,而不应沉溺于丝竹管弦之乐上,因而否定 其美,颇得下层人民的拥护。
第二节 道家美学
2.道家美学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
道家音乐主要是在老子提出的“大音希声”和庄子 提出的聆听“天籁”、“地籁”、“人籁”的天道音乐。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大音希声”是中国古 代音乐理论的一个著名论点。他认为,美好的音乐应使 人内心和谐平静,而这种平静又能够使人的内在精神在 不知不觉中得到陶冶,得到升华。
第三节 儒家美学
第三节 儒家美学
4.提出中国最早的关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关系的理 论“智者乐水,仁者爱山”的观点。 5.孔子做人的态度:建立独立的诚实守信的人格之美。
对君子人格上、精神上的美的形成,孔子以“仁”为核心,做 了这样的概括:“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 之。”(《论语·卫灵公》)其中“义”是最本质的精神;在实行 这种“义”的时候,需要符合“礼”的要求;在与别人的交往中, 则应当表现出谦逊的态度,而诚实守信则是他成熟的标志,也是 做人的准则。
多愁。
第二节 道家美学
3.道家美学对人生态度的影响。
提出“不以物挫志”,而“以物为春”的人生态度。 这是一种超功利的态度,达到的完全是一种纯粹的审美 境界 。
4.道家美学另一个突出的特征是承认美的 相对性。
在老子眼中,美与丑相比较才存在,两者没有不可 超越的鸿沟。运用辩证的观点于审美实践,不仅在中国 美学史上,就是在世界美学史上也具有开山的性质。
第2章、西方美学史对美的本质的探索
贡献有:
1.努力追问美本身,区分了“什么是美的”和“什 么是美”. 2.讨论了各种美的定义.启发思考,批判错误观点.如 美不是恰当,美不是有用等等.
错误有:
1.客观唯心主义错误.美的理式来自于对客观的美 的认识.
2.割裂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美的理式存在于客观 的美的事物中.
(二)康德:德国大哲学家、美学家. 1724至1804,出生于德国的哥尼斯堡小城.一生单 身.生活多彩但极有规律. 早上5点钟起床,喝茶、 写作、讲学、散步都有固定的时间,如钟表一样 准时.墓前至今鲜花不断,哥尼斯堡小城的习俗,青 年男女结婚,一定要到康德墓前献花. 1790年出版《判断力批判》是其美学代表作.
2、贡献与不足。
比如家境平凡,长相普通,并不聪明伶俐的女孩,善良 上进.引发了文学创作者的自由想象.她遇到了高大 英俊的富家公子.富家公子因为讨厌出于金钱、家 庭地位考虑的爱情,而对朴素真诚的女孩产生了好 感.最终女孩麻雀变凤凰、丑小鸭变白天鹅. 再比如出身贫寒,地位低微的笨小子,善良努力.引发 了文学创作者的自由想象.他因为偶然的原因,获得 了武林秘籍或者武林至宝,成为一流高手,制止了武 林浩劫,赢得美女芳心,从此笑傲江湖.
2.贡献与不足:
(1)审美与功利(实用功利与道德功利)、概念无关. 审美活动独立了,但审美与真、善的联系削弱了— —审美其实是有功利意义的,它以客观功利为前提, 它能完善人格.
(2)审美的依据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原则,这肯 定了审美主体的能动性,但是主观唯心主义的. (3)审美鉴赏判断是普遍的,能够要求别人的赞同,但 这只是主观的普遍性——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B.理论贡献与不足:
理式论:柏拉图论爱情
(1)爱情就是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人原本生活于理式世界,是男女两性 同体的,后因犯罪被下降到尘世,因世人保留有对上界理式世界的记 忆,所以人会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事物包括美的事物都是摹仿理式而 产生的,美的事物摹仿美的理式.——床有三种:床的理式,木匠做的床, 画家画的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西方美学史上不同时期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看法?在西方美学史与艺术哲学中,形式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无论是在艺术创作中,还是在艺术鉴赏与审美活动中,形式美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里值得认真探究的是,形式美是如何与艺术之本性相关联的?尤其是进入现代,形式美不再局限于经典认识论中关于内容与形式的一般论述,这种探究对于艺术及其本性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崭新的意义。
一、“美在于形式”的思想及其变化作为重要的范畴,形式美一直是西方美学史与艺术哲学中极其关注的问题,同时这也是一个仁智各见、充满纷争的问题。
关于什么是形式的问题,源远流长,可一直追溯到古希腊早期,又可后延至后现代思想家。
尽管有着近似的问题域,但各个时期的观点都是不同的,相互区分开来,这种区分折射出了思想自身的变化。
1.古希腊:形式作为本质古希腊的哲学家与美学家认为,美是形式,倾向于把形式作为美与艺术的本质。
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艺术产生于数及其和谐,而这和谐就关涉形式的问题。
柏拉图将具体的美的事物与“美本身”区分开来,那么,具体的艺术作品作为美的东西,只能是美本身的赋予和对美本身的摹仿,艺术则是摹仿的摹仿,与真理相隔三层。
柏拉图把形式分为内形式与外形式,这里的内形式指艺术观念形态的形式,它规定艺术的本源和本质;而外形式则指摹仿自然万物的外形,它是艺术的存在状态的规定。
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形式”和“质料”两种因素,在他看来,形式是事物的第一本体,由于形式,质料才能得以成为某确定的事物。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摹仿是所有艺术样式的共同属性,也是艺术与非艺术相区分的标志。
当然不同的艺术样式摹仿的形式也是不一样的。
总之,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均认为,形式是万物的本原,因而也是美的本原。
古希腊时期,还用“隐德来希”意指质料中的形式。
在温克尔曼看来,形式的美乃是希腊艺术家们的首要目的。
在古希腊,关于美与艺术的观念背后,诸神与理论理性成为思想的规定性。
到了古罗马时期,实用、功利之风盛行,总体而言,在美学思想上缺乏独到的成就,虽然在某些方面也有一些进步。
2.中世纪:形式的神秘化中世纪的主流文化是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上帝成为美与一切艺术的规定性,实践理性成为思想的规定性,从而与古希腊重视现实生活相区分。
从古代至中世纪,西方美学与艺术哲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一学期的美学被纳入神学之中,表现为柏拉图学说、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思想的结合。
普罗提诺强调了形式在美的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这一点正如克罗齐对他的评论中所说:“那么,被表现为石块的美不存在于石块之中,而只存在于对它进行加工的形式之中;所以,当形式完全被印在心灵里时,人工的东西比任何自然的东西都美”。
[1]奥古斯丁是中世纪重要的思想家与美学家,他一生的美学思想经历了较大的变化。
关于形式美的问题,在扳依基督教以前,奥古斯丁基于亚里士多德的整一性和西塞罗关于美的定义,认为美是整一或和谐,仍然坚持美在形式的传统观点。
在扳依基督教以后,奥古斯丁从基督教神学的立场来看待美,他认为美的根源在上帝,上帝是美本身,是至美,绝对美,无限美,是美的源泉。
他还受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认为现实事物的美即和谐、秩序和整一,而这又归根结底是一种数学关系。
美在完善,而完善又基于尺寸、形式与秩序,大有强调形式之倾向。
与奥古斯丁一样,托马斯·阿奎那也是从神学出发来阐发其美学思想的。
关于什么是美的问题,他也认为,美首先在于形式。
同时还认为,美是可感的,只涉及形式,无涉内容,不关联欲念,没有外在的实用目的。
但丁继承了阿奎那的神学与哲学思想,也接受了其神学美学的基本观点,认为美在于各部分的秩序、和谐与鲜明。
总之,这一时期有把形式神秘化的倾向。
3.近代:纯形式与先验形式近代美学时期是指从文艺复兴延至十九世纪末,真正意义上的美学始于近代。
在近代,“形式”已成为美学中的一个独立的范畴,并自觉地与理性地上升到艺术的本质的高度。
自文艺复兴始,人性得到了复苏与高扬,理性成为思想的规定性,这种理性是一种诗意(创造)理性而有别于古希腊的理论理性和中世纪的实践理性。
作为“美学之父”的鲍姆嘉通把美学规定为感性学,同时他也十分强调秩序、完整性与完美性。
笛卡儿的哲学思想为近代思想奠定基础,他力图从主客体的认识关系来把握美。
英国的经验主义与大陆的理性主义分别从各自的维度提出美学思想。
作为德意志唯心主义美学的奠基人,康德提出并阐发了他的“先验形式”概念,认为审美无涉利害,与对象的存在和质料无关,美基于对象的形式,从此出发,康德把美与崇高相区分,认为与美基于形式不同,崇高是无形式的,因为它是混乱的、不规则的与无秩序的。
在康德那里,真、善、美之间有了明晰的分界,艺术也不等同于真理。
康德为西方形式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那么理念作为内容,则感性显现就属于形式。
在黑格尔那里,美的艺术的领域属于绝对心灵的领域,而自由是心灵的最高的定性。
他说:“按照它的纯粹形式的方面来说,自由首先就在于主体对和它自己对立的东西不是外来的,不觉得它是一种界限和局限,而是就在那对立的东西里发见它自己。
”[2]黑格尔力图从这种对立中去发现自由。
总之,在近代,西方形式美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在把形式作为纯粹的与先验的方面。
这种影响远远超出近代经验主义美学关于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的思想。
4.现代:超越形式回归存在在现代,存在作为美的规定性,美学思想在存在之维度与境域上展开。
同时西方形式美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结构主义美学、分析美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等的产生。
贝尔认为,一切视觉艺术都必然具有某种共同性质,没有它,艺术就不成其为艺术,而艺术的这种“共同的性质”,在贝尔看来,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而真正的艺术在于创造这种“有意味的形式”。
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既不同于纯形式,当然贝尔也没有完全放弃形式,也有别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阿恩海姆在其《艺术与视知觉》中把美归结为某种“力的结构”,认为组织良好的视觉形式可使人产生快感,一个艺术作品的实体就是它的视觉外现形式。
以塞尚为代表的后期印象主义艺术既强调形式感,也看重色彩感。
现代美学倾向于把美看成是情感的形式,但这种观点也有自身的问题,难免被超越。
马克思的思想无疑属于现代的,马克思的美学思想无疑也是现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或者说具有现代意义。
“马克思和其他现代思想家如尼采、海德格尔对于近代思想的叛离是颠覆性的。
这在于他们不仅将所谓的理性问题转换成存在问题,而且也给真善美、知意情等一个存在论的基础,由此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作为哲学体系的主要部分已失去了其根本意义。
”[3]由此,关于美与艺术的一些根本问题已走出传统的限制,进入存在领域。
5.后现代:形式的解构由现代转向后现代乃是西方思想自身的发展使然,在这一思想的历程中,思想的规定性由存在变成了语言。
后现代消解了近现代的审美理念与艺术思想,其思想的根本特征是解构性的,表现为不确定性、零散性、非原则性、无深度性等。
如果说,现代美学还在存在境域中关注形式的话,那么后现代主义则坚持强烈的反形式倾向。
在利奥塔看来,“后现代应该是一种情形,它不再从完美的形式获得安慰,不再以相同的品味来集体分离乡愁的缅怀。
”[4]后现代不再具有超越性,不再对精神、终级关怀、真理、美善之类超越价值感兴趣,而是转向开放的、暂定的、离散的、不确定的形式。
在后现代思想中,传统的审美标准与旨趣,不再有不可置疑的意义。
艺术与非艺术、美与非美之间也不再有根本性的区分,从而导致了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思想风格,即文化、文学、美学走向了反文化、反文学与反美学,而复制、消费和无深度的平面感正在成为时尚。
后现代艺术成为行为与参与的艺术,似乎不再需要审美标准与“艺术合理性”。
后现代反对中心性、二元论以及体系化,消解了传统和现代美学思想与艺术理论的基本观点,当然也力图去解构审美的一切形式规则。
二、形式美所涉及的重要关系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形式美的问题一直是重要的而又颇具争议的问题。
该问题关涉到与形式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这一系列关系及其问题揭示了形式美的一些重要方面,对它们的梳理无疑会有助于深化对形式美及其关联的认识。
1.形式与质料的关系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柏拉图的理式论不能说明事物的存在,因为柏拉图的理式与个别事物是相分离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要说明事物的存在,就必须在现实事物之间寻找原因,而这可归结为质料、形式二因。
所谓的“质料因”就是事物的“最初基质”,即构成每一事物的原始质料,也就是“事物所由形成的原料”,如铜像的铜、泥人的泥等。
而“形式因”则是指事物的本质规定。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质料是潜能,形式是现实,二者的关系是潜能与现实的关系。
形式作为主动的、积极的成因,在质料的形式化过程中,给质料以规定,使质料成为现实个体。
质料有待于形式的赋形。
在视觉艺术的质地美中,形式与质料实现了紧密的结合。
一个事物的光滑、粗糙、坚硬、柔软,只有既基于质料,又符合审美的形式要求时才成为美。
形式作为事物之本质、定义、存在和现实,显然与作为事物的潜能的质料相区别,但又不可能脱离质料而存在。
那么,显然这样的关系有别于传统认识论意义上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杜夫海纳在美学形式与逻辑形式的比较的基础上来阐释美学形式。
他认为,在逻辑中,形式不是一个对象的形式,不再与质料密切相关。
而一种美学的形式永远应该使质料具有形式,与对象密切相关,但这形式自身却不是对象。
但形式与质料在生成美的过程中的关联,仍然是一个十分难解的问题。
2.形式与符号的关系在艺术创作与审美活动中,形式与符号也发生着密切的关联。
卡西尔的符号形式美学集中与典型地表述了与之相关的思想。
卡西尔认为,人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分在于,动物只能对信号作出条件反射,而只有人才能把信号改造成有意义的符号。
在卡西尔看来,科学、艺术、语言与神话等则是不同符号形式的人类文化的方面。
符号的一个重要特性在于摆脱直觉当下给予的感性世界。
科学基于依托在理性之上的抽象化,而艺术则关注个体性与具体化,因而艺术的符号也应有别于科学符号,它力图避免概念化与逻辑推理,以此为想象和解释留下空框。
与科学进行的概念式的简化和推演式的概括不一样,艺术不穷究事物的性质或原因,而是给我们以对事物形式的直观。
卡西尔把作为纯粹形式的艺术符号与其它符号形式区分开来。
而在苏珊·朗格看来,“艺术符号是一种有点特殊的符号,因为虽然它具有符号的某些功能,但并不具有符号的全部功能,尤其是不能像纯粹的符号那样,去代替另一件事物,也不能与存在于它本身之外的其它事物发生联系。
”[5]这里的问题是,艺术符号与指代符号有何关系?区分在什么地方?艺术符号又是如何体现美与艺术的形式的呢?这些有待于人们的不断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