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的方法与策略
如何进行文本解读与策略
如何进行文本解读与策略有创意地解读,即强调读出个体的感受。
一要关注个性化阅读——这是一种独立的、个性化的解读,体现出阅读教学的生机和活力。
在解读中,教师自觉、自主、自由地调动自己的语言行为,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修改、完善、丰富文本的内涵,从中找到自我的影子,并创造出新的自我;二要关注最优化的教育价值——强调个性化阅读,有创意的解读,一定是基于教育价值的最优化。
一味地标新立异甚至故弄玄虚,误导学生,不是我们在文本解读时追求的方向。
历史在发展,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对学生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我们要跳出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民族精神等这些说教性很强教育框框,用文本法和学生一起去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主人翁身上的美好品质,为确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打下基础。
《彭德怀和他的打黑骡子》是苏教版五(下)的一篇课文,它记叙了红三军团过草地时,部队断粮,为了解决燃眉之急,彭德怀忍痛把自己最喜爱的坐骑大黑骡子和其他牲口杀掉给战士们充饥的事。
文章表现了彭德怀爱打黑骡子,更爱战士们的高贵品质,赞扬了彭德怀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品读课文时,老师抓主干,去枝节,紧紧围绕“杀”还是“留”来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体会彭德怀和战友之间的革命情谊,感受彭德怀的伟大人格。
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去解读人物《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中有很多文字表达了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深情,让学生去找一找,体会体会,学生很快就能找到,如:(1)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
”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
(2)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对警卫员们说……(3)彭德怀背过脸去。
(4)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了军帽……(5)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透过这些句子,学生很容易感受到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深情,对体会彭德怀对战士们的爱做了铺垫。
文本教学解读的运用策略
文本教学解读的运用策略1.理解文本结构:在进行解读之前,要先理解文本的整体结构,包括标题、段落标题、段落间的逻辑关系等。
通过分析文本结构,可以把握文章的主旨和重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
2.确定关键词和短语:文本中通常会有一些关键词和短语,这些词语往往是文章的核心概念和重要信息。
在解读时,可以根据这些关键词和短语,进行信息的整合和归纳,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观点。
3.启发思维:在解读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可以通过提问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参与讨论,并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4.注重语言技能的培养:在解读文本中,不仅要关注文本内容的理解,还要重视对语言技能的培养。
可以利用教材中的语言点,例如词汇、句型和语法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并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
5.创设情境:为了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可以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在解读文本时能够产生实际应用的需求。
例如,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组问题或任务,要求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找到相关信息并回答问题或完成任务。
6.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解读文本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
通过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7.多媒体资源的应用: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像、音频和视频等,来辅助文本的解读。
通过展示图像、播放音频或视频,可以生动地呈现文本中的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总之,文本教学解读的运用策略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
通过合理的策略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浅谈如何有效的解读文本的策略
筝 两个方面。从整体上解读
斗 文本 ,第 一,就 是要 用心 九 体会 文章 的 “ 文 ”。分 析
盖 其篇章布局,结构安排,
经历、 个 性 品质 , 正所 谓 “ 言 为 心 声” 、 “ 文如 其人 ”。
伟 大的作 家常常 把伟大 而 深 邃的思 想寄予 自己的作 品之 中,其 中一些 著名 的 作 家 还 形 成 了 自己 独 有 的
文 学 风格 。
解读 了作 者 之后 ,就
要 需要老师从两个方面精读
源,准确把握教学 目标 ,恰当选择教学内容, 突出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当然,这也并不是 说每—篇文章在这五个方面的解读都是并重的。 二、针对难 点—— 穿针引线 教师 的文本解读最终 目的是为了有利 于 学生解读文本。教师的文本解读不能替代学生 独立的文本解读 ,要引导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 话,教师需站在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 。而小学 生更是一群特殊的阅读者 ,他们正处于人的发 展初期 ,其阅读能力和水平发展的不完善是客 观 存在 的 ,他们 的前理 解 是 匮乏 的 ( 所谓 “ 前 理解”是指读者理解之前由特定的历史所赋予 他的把握世界和 自身的一种能力,包括理性、 智性、感悟、意向、直觉和下意识等等 ,它是 制约人存在和理解的历史因素。) 而阅读 中读 者与文本相互作用的—个显著特点是,阅读不 是面对面的交流 ,而是与潜在的作者的交流 , 小学生 尚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这种交流的能 力 ,对于文本的理解存在很多的困难。但是 , 文本的意义 “ 不是教师将教养内容 ‘ 奉送’给 学生,学生予以 ‘ 接受’的关系 ,学生必须主 动地学习 ,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学 习。”惟有 当学生独立思考 ,展开活动 ,积极地钻研文本 内容时, 即惟有当学生成为自我活动的主体时, 真正的学习过程才能形成 ,这其中需要老师的 激励和指导。要做好学生的阅读的指导者、引 路人 ,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 ,站 在学 生 的经验 世界 里 ,遵 循 儿童 的认 知规 律 , 换位 思考 。把 自己当成 学生 与文 本交 流 ,更好 地预测学生理解 的多样性,探索学生阅读的好 奇心 ,寻找到学生解读文本的兴奋点 ,特别是 学生 解读 文本 的疑 惑点 和难 点 ,找到 学生 思维 的路径,为更好地为引导学生正确有效的与文 本对话做好准备 ,如果不顾及学生的前理解 , 不找准学生阅读的难点加以引导 ,教师的文本 解读 将失 去 目的 和意义 。 三、加强经验交流 任何对文本 的理解和解释都依赖于理解 者和解释者的前理解。一般情况下文本有三层 意义 需 要体 现 :其一 ,作 者想要 表 达 的主观 意 义 ;其二,客观意义 ,即文本问世后自身所具 有的意义;其三 ,读者理解的主观意义 ,是读 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意义。作为读者能 否探求到文本的意义 , 首先涉及到读者自 身所 拥有的知识 ,文本的内容总是涉及一定领域的 知识,读者 自身所拥有的知识是理解文本的基 础 ,读 者 只有具 备 与文本 相一 致 的知识 ,才 为 文本的有效解读提供了可能。其次,对文本的 理解还取决于读者的生活经验,也就是读者的 现实生活状况。—个 ^ 的现实生活状况决定了 他为何这样理解而非那样理解,也决定了不同 的人对文本关注的视点是不同的。教师群体就 文本 的对话交流成为时下集体备课 的主要 内 容。由于集体备课的时间安排比较有限,人员 又较多,因此 , 集体备课时就文本的对话交流 就必须要有针对性。主要是分享阅读的亮点 , 交流多元的理解 ,探讨阅读的难点疑点,进一 步促进阅读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文本教学解读的运用策略
文本教学解读的运用策略
为了有效地运用文本教学解读策略,以下是一些策略和技巧可以帮助教师指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本:
1.提前激发学生的背景知识:在开始解读文本之前,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2.教授文本解读策略:在开始解读文本之前,教师可以教授学生一些文本解读的策略和技巧,例如预测、推理、细节归纳等,以帮助学生更系统地理解文本。
3.分段解读:将文本分成不同的段落,并逐段进行解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每段解读后进行讨论和总结,以加深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4.练习文本分析: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文本分析的练习,例如找出关键词、强调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等。
这些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并提高他们的语言分析能力。
5.语言输出活动: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语言输出活动,例如写作、口语表达、角色扮演等。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6.文本扩展活动: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文本扩展活动,例如阅读相关材料、观看相关视频等,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文本所涉及的主题和概念。
7.反思和评估:在学生完成文本教学解读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估,要求他们回顾所学的内容,评估自己的学习成果,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总结起来,文本教学解读需要教师运用一系列策略和技巧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本。
通过提前激发学生的背景知识、教授文本解读策略、分段解读、练习文本分析、语言输出活动、文本扩展活动以及反思和评估,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水平。
浅谈初中语文文本解读的策略
离不开长期的审美实践活动。只要坚持不懈 , 终能乐在其 中。
2 . 和研究相伴 ,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说过 : “ 我在备课 的时候 ,首先考虑
二、 调动学生学习内驱力 。 提高 自主学习效率
1 . 处理好 自主和主导的关系
的不是 自己怎样讲文章 , 而是在 自己阅读遇到难点时, 思考估计
众所周 知,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聊到人物形象 , 从 文章结构 聊到对《 水
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是 实现 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鉴 于 浒传 》 的评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中, 学生 畅所 欲言 , 妙语
此, 我们应该积极探究初 中生文本解读 的高效策略, 进而在教学
2 . 创设适宜的 自主学习环境 宽松 的学 习环境 , 有利于智慧 的生成 、 思维火花 的碰撞 、 良
段 。而《 全 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修订稿 中对“ 文本阅读” 的坚
持则更 加坚定 了我们 多方位寻求 提高学生文本 解读策 略的决
好阅读 习惯 的养成。据了解 , 许 多差生阅读 能力差 的原因很 多 , 其中课 堂学 习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 的。如在执教 《 智取生 辰纲》 时, 就可采取和学生聊天的方式 , 从 古典 四大名著聊到小
找到的新专著 , 尝试写下水文 , 可以是教学论文 、 作品赏评 、 文学
当下 , 语文课程改革 已进入了一个更加理性 的反思 、 调整阶
的良好习惯 。在 老师 的主导下 , 学生才会真正学会 自主学 习, 他 创作等 , 所谓“ 操千曲而后晓声” 。 们解读文本 的质量才会逐渐得到提 高。
些知名教师上公开课 , 事先不 和学生见面 , 文本 内容课前几分钟 学生的学 习动机 , 促进他们形成 “ 见贤思齐” 的学习与生活态度 。
高三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与分析
高三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与分析一、引言:高三是学生面临重要考试的一年,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之一,在高三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文本解读与分析是高三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将探讨高三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文本解读与分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文本解读是理解一个作品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的关键步骤。
在高三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挖掘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并从中获取知识和情感的滋养。
因此,教师应重视文本解读的教学。
三、文本解读的方法与技巧:1. 阅读全文:学生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应该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本的整体结构与内容,把握主题和核心思想。
2. 细读文本:学生可以通过多次阅读文本来发现其中的细节和隐含意义。
注意作者的用词、句式和修辞手法,理解其中的隐喻、比喻等修辞手段,分析其作用和意义。
3. 分析文本结构:学生需分析文本的结构特点,如开头、发展和结尾等,掌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节奏感,从而更好地理解整个文本。
4. 比较与对照:学生可以将所学文本与其他相关文本进行比较,探索不同作品间的联系与差异,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4. 提问与思考: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应尝试提出问题,并通过思考来寻找答案。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五、文本分析的重要性:文本分析是对文本进行深入研究和剖析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文本,并发现其中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点。
六、文本分析的方法与技巧:1. 主题分析: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文本的主题来理解作者的立意和观点。
可以从文本中提取出关键词语,推导出文本的主题。
2. 情感分析: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文本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描写手法来理解文本中的感情表达,并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
3. 结构分析:学生需分析文本的结构特点,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等,把握作者的叙事方式和情节安排,从而更好地理解整个文本。
4. 文体分析: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文本的文体特点,如诗歌、散文、小说等来把握文本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手法。
文本多元解读方法与策略
对文本进行过度解读,偏离作 者原意和文本主题。
主观臆断
凭主观臆断对文本进行解读, 缺乏客观依据。
断章取义
只从文本中选取部分信息进行 解读,忽略整体意义。
偏离文本
解读时引入与文本无关的内容 ,导致解读偏离主题。
02
文本多元解读的具体方法
语义分析法
总结词
通过对文本中语言符号和语义的深入 分析,探究文本的内在含义和深层意 义。
在解读文本时,应与作者进行对 话,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同时也要与自己进行对话,反 思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未来发展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随着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语义和语境,为多元解读提供更准确的分析和支 持。
机器学习算法
通过机器学习算法,人工智能可以自动归纳和分类文本中的信息,发现文本中隐藏的模式和关联,从而为多元解读提 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个性化推荐系统
基于人工智能的个性化推荐系统可以根据读者的兴趣和需求,为其推荐相关的文本和观点,促进读者对 文本的多元解读和理解。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5
文本多元解读的挑战与未来发 展
挑战:如何平衡多元解读与一元标准答案?
尊重文本的多元性
在解读文本时,应尊重文本的多 元性,允许不同的解读存在,避 免将解读局限于单一的标准答案 。
培养批判性思维
鼓励读者培养批判性思维,对文 本进行深入思考,不盲目接受作 者的观点,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
建立对话机制
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
总结词
关注情节结构
详细描述
情节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情节的展开 、转折和高潮,可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义。同时,情 节结构也能反映作者的叙事技巧和风格。
文本多元解读方法与策略
文本多元解读方法与策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文本的理解和理解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而文本多元解读方法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文本多元解读是指根据不同读者的不同阅读文化、认知认读、情境、历史背景等因素,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
本文将从文本多元解读的定义、方法和策略、实践角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加深对于文本多元解读的理解。
一、文本多元解读的定义文本多元解读是指通过不同读者对同一文本含义的不同理解,去承认文本在不同历史、文化、个体取向下的多元存在。
换句话说,文本多元解读是在不同的原因、语境、文化和背景下,对同一文本产生多种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二、文本多元解读的方法和策略1.文本分析文本分析是指通过对文本单词、字符、句子等构成要素进行分析,从而逐步解读文本,提取文本所包含的意义。
文本分析有助于理解文本的结构、语言和句法结构,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外延。
2.社会文化分析法文本多元解读必须同时考虑文本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例如,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就必须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背景。
社会文化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对文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分析的方法,可以揭示文本所反映出的历史和文化因素。
3.动态阅读法动态阅读法是指在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时,随着读者理解的深入,对文章进行不断地重读和改变解读方式。
动态阅读法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背后的含义,是一种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的方法。
三、实践角度文本多元解读并不只是理论上的探讨,也需要在实践中应用。
以下是几种文本多元解读实践的例子:1.文本阅读小组文本阅读小组是一个由多个人组成的讨论小组,可以通过阅读文本进行多元解读。
小组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形成背景、语境和经验等因素对文本进行解读,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外延。
2. 跨学科学习文本多元解读也可以通过跨学科学习来实现。
例如,当学生在学习生物学时,也可以学习一些文学作品,从而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3. 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多样性可以被运用到教学中,这种策略可以用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多元性。
文本多元解读方法与策略
1
开放思维策略是指以开放的态度对待文本,不局 限于一种解释或观点,而是尝试从不同角度和层 面去理解和分析文本。
2
在开放思维策略下,读者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 想象力,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对文本进行个 性化的解读。
3
这种策略有助于培养读者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 维,提高对文本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批判性思维策略
详细描述:从跨文化的视角出发,将《红楼梦》置于全 球文学背景下进行研究,探讨其对于世界文学的贡献和 影响。
案例二:诗歌《静夜思》的多元解读
总结词:意象分析 总结词:语言特色
详细描述:通过对《静夜思》中的意象进行深入分析, 如明月、静夜、酒等,可以领悟到诗人所表达的深沉情 感和内心世界。
详细描述:关注《静夜思》的语言特色,如平仄、韵律 、用典等,探究其在构建诗歌意境中的作用和意义。
批判性思维策略要求读者在解读文本时保持警觉,对文本的内容、形式、背景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 估。
读者需要关注文本的内在逻辑、论据的可靠性、作者的意图和立场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 解和质疑。
通过批判性思维策略,读者可以更加客观、全面地理解文本,同时也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
情感体验策略
03
结论多元
学术论文的结论往往不是唯一的,读 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论文的结论意 义,如经济学论文的结论可以从政策 制定、产业发展等角度解读。
新闻报道多元解读
事件背景多元
新闻报道的事件往往涉及多个背景因素,读者可以从不同 背景角度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如政治新闻可以联系国际 关系、国内政策等背景因素。
总结词:深入挖掘 总结词:比较研究 总结词:跨文化视角
详细描述:通过对《红楼梦》中的人物性格、情节设置 、社会背景等方面的深入挖掘,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多 元意义和价值观念。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分析与解读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分析与解读在语文教学中,文本分析与解读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提高语文能力。
本文将探讨语文教学中的文本分析与解读的方法和策略。
一、概述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通过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文本分析与解读是指通过对文本中的语言、结构、表达方式等进行分析和解读,揭示出作者的意图、观点以及文本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二、文本分析的方法1.语言分析语言是文本的基础,通过分析文本中的词汇、短语、句子结构等语言要素,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例如,对文本中的关键词汇进行梳理,了解其词义和用法,对短语进行解析,理解其特殊的语言功能,对句子结构进行分析,把握其逻辑关系等。
2.逻辑分析文本往往有着自己的逻辑结构和思路,通过分析文本中的论证过程、结构框架、主题句等,可以揭示出作者的思维方式和论述目的。
例如,通过寻找文本中的主题句,了解整个文本的中心思想,通过分析文本中的段落结构,把握作者的逻辑思路,通过分析文本的论证方法和依据,理解作者的观点和立场等。
3.情感分析文本除了传达信息外,还常常表达作者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语气、词语搭配等,可以揭示出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意图。
例如,通过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通过分析文本中的积极或消极的词语搭配,理解作者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等。
三、文本解读的策略1.全面阅读在进行文本解读之前,首先要进行全面的阅读。
通过全面阅读,了解文本的内容、结构和背景,掌握整体的语境和逻辑关系,为后续的分析和解读奠定基础。
2.细致分析在进行文本分析时,要注重细节。
通过对文本中的关键词句、修辞手法等进行仔细分析,揭示出作者的意图和思想。
同时,要抓住文本的重点,理解论证和观点所在,结合前后文进行推理和解读。
3.多角度思考在进行文本解读时,要注重多角度思考。
文学批评方法与文本解读策略
文学批评方法与文本解读策略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的过程。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还可以揭示作品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而文本解读策略则是指在批评过程中运用的一系列方法和技巧,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文本。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文学批评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文本解读策略。
首先,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之一是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强调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和形式,将重点放在文本本身而非作者或时代背景上。
在解读文本时,形式主义者会关注作品的语言、结构、节奏等方面,以揭示作品的美学价值。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但也有可能忽视作品的社会和历史背景。
另一种常见的文学批评方法是历史主义。
历史主义认为文学作品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文本的意义和价值需要通过对历史背景的理解来揭示。
历史主义者会关注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以及作品与当时社会现象的关联。
通过这种方法,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图和反映的社会现象,但也可能忽视作品本身的独立价值。
除了形式主义和历史主义,还有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是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认为文学作品是由各种符号和结构组成的系统,通过研究这些符号和结构之间的关系来理解作品的意义。
结构主义者会关注作品中的二元对立、符号象征以及隐喻等元素,以揭示作品的隐含意义。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揭示作品的深层意义,但也可能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作品的情感和感染力。
在运用这些文学批评方法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借助一些文本解读策略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文本。
其中之一是比较法。
比较法通过将作品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来揭示作品的独特之处和共通之处。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特点和意义。
另一个重要的解读策略是文本背景研究。
文本背景研究通过深入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以及作品与当时社会现象的关联,来揭示作品的意图和反映的社会现象。
这种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背景和意义。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五个策略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五个策略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凭借。
只有深入地理解教材、精准地解读教材、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我们的课堂才会灵光闪现、新意不断,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名师的课堂之所以精彩,并不在于他们使用了多么精美的课件、采用了多么精妙的教学手段,而在于他们对教材有着属于自己独到的解读。
对教材多一些思考,我们就会有更加深入独特的解读,就会有属于自己的发现,就会多一份教学自信;多一些思考,我们就会更加游刃有余,机智地处理课堂意外;多一些思考,我们就能够让课堂有自己个性,贴上自己的标签。
解读,就是要透过文字的表象,看到作者表达的秘密;就是要细心研读,发现文章的亮点。
策略一:自主纯净地读,在不断追问中有所发现自主纯净地读,就是要静下心来,潜心阅读,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用自己的心去体会,不掺杂外界的任何因素。
当前,一些青年教师上课前做的第一件事情往往不是静静地读课文,独立钻研文本,而是急匆匆地翻看教参或相关教案,或者上网搜索相关资料;有的教师已经走进了课堂,但课文还没有读上两三遍。
这样的解读缺位必然造成设计不精,教学效果自然也不好。
因此,我们要沉下心来读,一字不漏地读,不参考任何资料,不受别人思想的影响,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
当我们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后,再去看别人对教材的解读,阅读相关的资料,补充完善自己的理解,这样,我们的教材解读就会张扬个性,充满新意。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是一篇非常经典的老课文。
于永正、王崧舟、窦桂梅等著名特级教师都上过这一课。
三位特级教师积淀深厚,风格各异,课上得非常精彩,但是归根结底,是他们都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细致、独到的解读。
备课,第一步就要解读教材,要自主纯净地读,读出自己的发现。
反复细读课文,不断深入思考,我们会发现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地方。
如,文章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可是作者却用大量的篇幅来写圆明园的辉煌,这是为什么?写圆明园的建筑时,作者用了大段的文字,但是写更加珍贵的历史文物时,作者却仅仅用了几句话,这又是为什么?这就是属于我们的解读,我们深入思考的结果。
十大文本解读策略
十大文本解读策略策略一:裸眼素读通俗地说就是直面文本。
《语文文本解读实用教程》如是说:我们要尽可能“忘记”或“悬置”阅读知识、技巧和经验,用全部感官拥抱、直面文本,如实地去触摸文本的每一个字词句,获取文本呈现的原始信息,珍视原始信息带给读者的第一感觉。
王崧舟老师告诉我们:直面文本,你得慢慢读,要一字一字盯着读,不贪多,不求快,对所读的文字要“猛施功夫,理会子细”,始终保持一种高度的敏感和警觉,就像林黛玉进贾府那样。
只用在敏感和警觉的状态下,你才能做到今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
策略二:基于体式王荣生先生倡导依据文本体式,确立教学内容。
所谓“文体”通俗地说就是体裁,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如下文体:童话、寓言、儿歌、古诗、儿童诗、故事、叙事性作品、说明性文章、非连续性文本、议论文等。
解读时可以从三个方面切入。
第一,文体内容。
每一种体式都有其特定内容。
诗歌是以点状之象抒情,散文多以景、事来抒情,小说是以完整故事关照社会。
诗歌写一个片刻情绪,散文是生活片段的感受与感悟,小说是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来表达一个寄寓。
第二,文体思维。
每一种体式都有不同的思维特征。
小说的虚构、寄寓,散文的虚实,诗歌的联想、想象、变异。
在解读文本时我们可以遵循不同文体的思维进行思考和深入解读。
第三,文体形式。
不同文体在结构、语言、手法上都有不同的风格,如诗歌强烈的情感,注重对词语的推敲;散文的意境呈现;小说对事件的叙述,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等。
在文本解读时,既要关注文体的特点,又要找到这个文本的“这一个”。
策略三:把握结构把握结构是文本解读的重要策略。
一般来说,文本结构涉及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表层结构。
一般指文本的线索和脉络,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
第二个层次为深层结构。
它涉及的往往是语言文字背后的思维模式、文学母题、神话原型。
如《普罗米修斯》这篇课文的结构就是:出现困境,挑战困境,解决困境。
第三个层次为超验结构。
它属于文本的形而上的层次,比深层机构更抽象,包括审美、宗教、信仰等,这是文本的最高层面。
语文教学中的经典文本解读
语文教学中的经典文本解读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
而经典文本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教学价值。
本文将从经典文本的定义、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解析,以期能够更好地指导语文教学实践,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 经典文本的定义经典文本是指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留下深远意义和广泛影响的优秀文学作品。
它们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能够触动人心、启发思考,并反映出当时社会背景和人文精神。
常见的经典文本包括《红楼梦》、《论语》、《西游记》等。
2. 经典文本教学目标经典文本教学的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经典文本的解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二是通过对经典文本的研究,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
同时,经典文本也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和塑造正确价值观的有效手段。
3. 经典文本教学方法在经典文本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解读和思考。
首先,可以通过讲解文本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其次,可以利用细读、思辨、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挖掘其中的主题、人物形象以及情感表达等要素。
最后,可以通过模仿、创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文学才能。
4. 经典文本教学策略为了更好地教学经典文本,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首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可以通过问题导读、语境激活等方式,帮助学生把握文本的关键信息和内在逻辑。
其次,组织学生进行文本分析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最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可以通过情感导入、情感解读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文本的情感表达。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经典文本解读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使他们从经典文本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成为有思想、有情感、有创造力的时代新人。
第8章 文本解读:理论与策略和方法
教师读懂这些才能进入教学设计环节。教学设计必须立足于 文本的主题、格调以及写作特色的准确把握。文本的特点是 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之一。教学设计不能脱离文本进行,比 如—— 本文能设计成“概括故事情节”吗?显然不行。因为本文不 是以情节取胜的小说。 本文能设计成“体会父亲的形象”吗?可以,但不是最恰当 的。因为它主要不是“写人”。 本文能设计成“理清文章的思路”吗?可以,但这只是教学 环节之一,而且这样设计也应该和讨论“插叙”和“线索” 的章法知识结合在一起。 本文可以设计成“感受挚爱亲情”吗?可以。但是主题不要 滑进“父爱”的俗套里去。
2. 关于文章的格调和风格。这是一篇富有浓 郁自传色彩和抒情味浓郁的诗意小说,文本 渗透着浓重的悲凉和感伤氛围,但又有一种 “哀而不伤”的格调。这是作者成年以后, 对于童年生活的缅怀与伤逝,其中蕴涵着作 者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也就是“忧伤氛围 中的生命意识”。这一点教师没有把握好, 才把这篇文章的诗意丢了,学生甚至有“笑 场”行为发生。
2、从文论角度看:
用“文本”取代“作品”,强调的是作家创造物 的自足性和读者阐释的开放性。 “文本”也含有注重文字文学作品本身的内涵、 结构价值意蕴的意味,与形式主义文论出现有一 定关系。
作品-作家的创造物 –个人创造结果-作品意义 唯一正确性 文本-读者的创造物 –自主开放系统-文本意义 待读者理解
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包括——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 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教师指导学生的文本解读
现在文本解读的提出主要是针对—— 1.以往的“标准答案”、“答案唯一”这一 对个性的忽视与泯灭,强调读者自身的背景、 经验、能力、特质等的机械僵化图解政治化 的阅读而提出的; 2. 新课改以来的泛语文、任意化解读来提出 的。语文教学内容不确定:一千个老师有一 千种解读。 3.阅读的有效性、科学性,语文教学中阅读 的本身功能是什么的追问。
谈谈文本的解读课件
理解文本主题
总结词
理解文本主题是文本解读的基础,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 中心思想。
详细描述
在解读文本时,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要内 容,概括出文本的主题。同时,要注意主题的层次和逻辑关 系,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分析文本结构
总结词
分析文本结构是文本解读的重要环节, 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布局和逻辑关系。
如何结合语境理解文本
总结词
全面考虑语境因素,深入理解文本
详细描述
解读文本时,要全面考虑语境因素,包括时代背景、 文化背景、作者背景等。通过深入理解这些语境因素 ,更好地把握文本含义。
如何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总结词
多读多练,积累经验
详细描述
提高文本解读能力需要多读多练,不断积累经验。通过 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练习解读技巧,培养对语言的敏 感度和理解力。同时,反思和总结也是提高能力的关键 。
价值。
04
文本解读的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如何避免过度解读
要点一
总结词
避免主观臆断,尊重文本原意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解读文本时,要避免过度发挥,主观臆断文本含义。应 尊重文本原意,从文本中获取信息,并依据文本内容进行 解读。
如何处理歧义和模糊性
总结词
分析语境,理解作者意图
详细描述
遇到歧义和模糊性时,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作者意图 。通过分析上下文、语言特点、写作背景等,尽量明确 文本的真实含义。
VS
详细描述
在理解文本主题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分 析文本的结构,包括段落、句子、词语等 。通过分析文本的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 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逻辑关系,从而更好 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初中语文文本解读策略
智慧讲坛ZHIHUI JIANGTAN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课文、试题、教辅等资料能否进行准确而生动的文本解读,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可以说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学生学习进步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考验学生认知能力和教师教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文本解读快捷高效精准,学生才能更好地采集重要信息,在学习知识、解答试题等方面更具优势。
文本解读,需要教师多措并举对学生进行引导。
一、融入情境的文本解读对文本的解读,教师要考虑的不只是文本本身的意境内涵、情绪表达,更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
就初中生而言,学生的经验阅历有限,对没有经历过的事情难有真情实感。
比如,革命战争年代的友情,或者余光中在《乡愁》中表达的思乡之情,这可能是学生从未体验过的情感。
体验不足、想象不到,这会严重制约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与认知。
对此,教师可以尝试以情境化的解读方式来帮助学生获得真情实感。
在融入情境进行的文本解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每一种文本的情境进行精准的把握,并且能找到与之匹配的情景进行课堂呈现。
如果网上没有太恰当的图片,教师还可以从影视剧作品中寻找灵感。
比如关于《乡愁》,离别后的思乡之情,漂泊在外的感情是怎样的呢?教师可以从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以及《温州一家人》中寻找素材,用播放影视剧的方式给学生传达乡愁的情景,让学生从剧情演绎中感受到文本在思想感情传达中的神奇作用。
事实证明,通过这样的情境式解读,学生对于文本的认知与理解会更加生动鲜活。
这是单纯依靠阅读文本很难达到的效果,有效地填补了学生在生活经验阅历等方面存在的空白和不足,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文学艺术的价值,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积极作用。
二、问题引导下的文本解读问题导学,这是文本解读的有效策略。
教师不应该平铺直叙地进行语文教学,而是要懂得设置悬念或者引出问题,让学生围绕解决问题去阅读和思考,从而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
因为学习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探索的过程,是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解读的方法与策略一、整体把握,前后贯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水平。
”这是避免“散读”和“窄读”文本,避免“断章取义”“肢解文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好办法。
1. 将文章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阅读。
所谓整体把握,首先是把文章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对待,要整体入手,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涵泳沉潜于作品之中,凭借直觉,对文本整体作灵感式的体悟。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写道:“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孤立地看词中每一句话,并没有独特之处,但整体联系起来看,这是一幅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场景图。
这个普通的农家也许是清贫的,却又是幸福和快乐的。
老人们恬淡和气,孩子们尽自己所能实行劳动,心态是那么的平和;最小的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享受着童年美好的时光……从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诗人看到这样安详的农家生活状态后心里所产生的愉悦之感。
所以阅读作品时,切不可局限于作品的局部和细节,寻章摘句,停留在每一词、每一句的意义,而要增强整体阅读,将局部和细节与主题有机联系起来,透过文字表层读懂文章的意蕴和意境,触摸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作品的妙处。
2. 找准有效的切入点,“牵一发动全局”。
找准教学的有效切入点是避免“散读文本”的好办法。
文本从哪里切入最好?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讲到两个字,一个是“情”,一个是“采”。
“情”就是思想感情,“采”就是语言文字表达。
如果能找到这样的切入点,既有“情”又有“采” ,就能够“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就能体现教学的创造性,教学就会充满智慧。
看到《开国大典》的课题,你会想到本文写的是一次典礼,是盛大的典礼,是为庆祝新中国的成立而举行的盛大的典礼。
这是由课题产生的初步的解读。
深读课文,你会知道到“大”字在文中的丰富内涵:文章写了“庆祝新中国诞生”这个“大事件” ,写了“群众进场”“典礼仪式”“阅兵式”“群众游行” 等“大场面”,还具体写了参加典礼的群众的“大热情”。
文题中的这个“大”字,就是情采合一处!抓住“大”字,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能够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抓住“大” 字,细读课文,能够弄清课文围绕“庆祝新中国诞生” 写了哪几个场面;抓住“大” 字,深入研读课文,品味描写主席行为和群众反应的语句,能够通过“典礼仪式” 时的“一齐欢呼”“一齐欢跃”“ 54 门大炮齐发”以及“阅兵式”及“群众游行” 中的多处描写,充分感受开国大典喜庆、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以及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文本的情采合一处,就是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就是展开教学对话的最好抓手。
在实行文本解读时,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发现这样的切入点,设计具有统整性和开放性的话题。
这个话题应该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是提纲挈领的。
要有针对性,紧扣教材的重难点;要有启发性,“一石激起千层浪”;要有挑战性,让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 。
3. 将文本的解读置于单元整体之中。
从单元和整个教材系统来看,一篇课文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有,而是单元整体和整个教材体系中的有机构成。
这就要求教学时对单元整体实行把握,把文本解读置于单元整体之中,否则就会出现“没有航标乱行船”等“偏读”文本的现象。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天鹅的故事》一文,主要描写了一群“破冰勇士”勇敢、团结、齐心,以血肉之躯破冰,从而换来了集体的生存。
有的教师认为课文阐述的是环保的话题,所以把教学的重点定位在体会斯杰潘老人如何用行动告诉大家要保护环境,建议学生写一份保护动物的倡议书。
但联系整个单元内容,我们会发现这种理解太狭隘,太孤立了。
因为本单元还有另两篇课文《鸟语》和《生命的壮歌》,如果说鸟儿是我们的好朋友还能够说与环保意识相关,那么“蚁国英雄”们逃离火海时“至死也不松动分毫” ,最外面的一层蚂蚁被烧得“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 ;面对狩猎队的追捕,老羚羊以死亡作桥墩形成“生命桥”让小羚羊逃生……这些,绝不是在写环保!本课的课后思考题:“你在生活中,或在电影、电视中,看见过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以及单元练习中“读读背背”:人心齐,泰山移……都是相关团结、齐心、合作的古语经典,编者实际上已经作了很明确的提示!如果联系整个单元内容实行思考,就不会出现这种对于文本主旨的“偏读”了。
二、突出重点,扣词析句文本解读要避免“浅读”“泛读”,须采取“大火煮沸、小火慢熬”的办法,即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教学的重点,抓住一个个细节,抓住一个个关键性的词语,“千百次地读”,“千百次地问”。
只有在重点处细细品味,细细琢磨,才能品出语言的味道,才可能避免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语文教学才不会变成空洞的说教。
1. 抓住细微描写处展开细读。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浮冰上》一文,节选自美国哈夫• B •卡威的小说《浮冰上的少年与狗》。
作者把我们带到寒冷的北冰洋上,让我们感受到少年诺尼面临死亡的绝境是真真实实的,但他对犬的爱也是真真实实的。
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诺尼从想杀爱犬到不杀爱犬的心路历程,字里行间折射出诺尼内心的无奈、矛盾与痛楚。
文章对诺尼的行为及心理活动实行了细致的描写,如“他跪在冰上•……慢慢地磨”,“他的心在流泪”,“诺尼感到喉咙哽塞”,“一阵痛苦的抽噎使诺尼跪立着的身体一阵震颤。
”这些细致的描写,一方面让我们得以窥见诺尼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也让我们感受到作者表达的精妙。
教学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默读文章的相关段落,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句细心体会。
只有抓住细微处仔细品味,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走近人物,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也才能深切体会到作者形象逼真的描写与刻画,从中获得写作方法上的启示。
2. 抓住矛盾处展开细读。
比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有这样一句:“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脸上带着微笑。
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里冻死了。
”这里有一个非常值得推敲的词——“微笑”。
在大年夜,在万家团聚的时刻,一个小女孩却冻死街头,脸上怎么会“带着微笑” 呢?抓住这个矛盾处深入研读,我们会发现文章一共五次写到小女孩擦燃火柴,看到了很多美好的东西,这带给她温暖和快乐。
同时,我们把这很多的幻想都放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大年夜来思考,越发觉得小女孩的境遇悲惨。
大年夜,是万家团聚的时候,这个小女孩却冻死街头!作者用“微笑”一词,实际上是在以笑写悲。
通过对这个看似矛盾处展开细读,不但能够对文本内容有深一步的理解和把握,对作者表达的技巧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3. 抓住特殊的语言形式展开细读。
文本细读在内容上指向的是言语,包括词语和表达方式。
叶圣陶先生说:“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解,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
”有的时候我们对语言的表达方式、表现形式注意得不够,这是语文教学的遗憾。
《开国大典》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两次出现,从中能够读出什么?“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 这个整齐的句式,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全中国人民的心一起欢跃起来” ,从“欢呼”与“欢跃”这两个不同的词语中又读出了什么?作者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情感、通过语言文字来触摸作者心境、心绪、心态的。
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对这样的语言形式岂能放过?我们要仔细品味句子表达上的妙处,体会文中的情韵,从中开掘作品蕴藏的思想内涵,这种开掘是有根的,这个根就扎在语言的表达上。
三、视野开放,多元解读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并不但仅作者创造的,而是作者的创作和读者的解读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作品的意义也不是客观的和固定的。
这里所说的文学作品的“意义”,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层面:一是作者意义,即作者想在作品中表达的主观意图;二是文本意义,即作者在作品中通过语言词句实际表现出来的意义;三是读者意义,即读者通过阅读所领悟到的意义。
这三个层面的意义既互相依存,又有差异。
文本作者的意图是当代人不可能“客观”地完全再现的,文本的“原义”也是不可能完全恢复的。
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时间间距”是不可能克服的,也是不理应克服的。
文本的多元解读就是从文本中接受有意义的东西,并把它们解释成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
如何处理好“作者意义” “文本意义”与“读者意义”之间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所以,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感受。
”这个理念的阐述,有三个关键点需引起我们重视:一是学生是阅读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要让学生潜心会文,自主阅读,自行建构阅读的意义,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
二是要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不能将个人的主观感受、思想意志强加于学生。
三是教师是阅读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动者,是“平等中的首席”。
这就要求教师在文本解读上要有开放的视野,要积极提倡多元解读,既不能强行灌输,搞“话语霸权” ,也不能放任自流,听之任之,要结合具体情况灵活机智地实行引导。
1.多元能够共存。
一位教师教学《去年的树》一文时认为,这篇课文主要是讲珍惜友谊和信守承诺的,但课文本身包含的信息量很大,诸如“环保观” (保护环境、爱护树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奉献观”(无私奉献的乐观态度、为光明和正义而牺牲是伟大的以及为朋友的光荣献身而感到骄傲等)、“爱情观”(文中写大树用“他” ,写小鸟用“她”,作者在向我们讲述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世事无常论”(课文讲的是世事多变,人生无常,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生死轮回论”(生死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大树的“死”,是另一种人生的开始)…… 教学时教师担心多元解读会影响基本解读,就决定扎扎实实地抓一两个训练点。
所以,这节课就是一条单一的线索走到底——只讲友情,不谈其它。
多元解读有时的确会影响对主导价值观的基本解读。
面对众多的信息,教师要首先保证学生达到基本解读,然后考虑多元解读,要协助学生过滤掉那些牵强附会的或错误的解读,例如十分牵强的所谓“爱情论”“世事多变论”“生死轮回论” 以及关于环保意识的错误解读(作者认为将文本主旨定位为“环保”是错误的,有的树种下来就是供人们砍伐、当柴火或做桌椅板凳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