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遭遇教学案(教师版)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个人的遭遇》是苏教版高一必修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主人公谢廖沙·勃鲁扎克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遭遇战争磨难,经历生死存亡,最终在逆境中成长的故事。
本课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考验,以及人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勇敢、坚强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分析主人公谢廖沙在战争中的遭遇,概括他的成长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珍惜和平生活。
(2)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勇敢、坚强的品质,培养面对困难的勇气。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主人公谢廖沙的遭遇,概括他的成长过程。
(2)理解战争背景下,人物性格的塑造。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战争背景下,深入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如何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意图,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战争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主人公的遭遇。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
(2)提问:你们认为,战争背景下,一个人会遇到哪些困难?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主人公谢廖沙的遭遇。
(2)记录关键词语,概括主人公的成长过程。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分享学习心得,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主人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勇敢、坚强的品质。
5.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教学课题一个人的遭遇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3、结合主人公悲惨的遭遇,感受肖XX运用细腻入微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把握主人公的内心变化并以此挖掘隐含于此的主题。
教学方法诵读、师生合作探究主备人授课人共2学时授课时间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调整(教师因材施教)课堂导入:一个人的遭遇这里的一个人指的是谁?全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写了什么人?索XX,还有谁?凡XX。
他们是什么关系?父子关系。
但是他们原来素不相识,那么是什么使他们走在一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肖XX的作品。
一、为什么索XX和凡XX走在一起呢?1、凡XX是个什么样的孩子?1)用来形容凡XX的时候,最多的是什么字?明确小。
小家伙,脏小鬼,小脚,小眼睛,小雏儿,孩子的弱小2)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形象)孩子的纯真3)为什么索XX收养凡XX?促使索XX打定主意收养凡XX的根本原因是:明确孩子的悲惨遭遇近似于我的遭遇(41页,两个失去亲人的人,两颗被强烈的战争风暴抛到异乡的沙子)同是战争受害人,相逢何忍再分开?所以他们虽素不相识,却走在一起了。
孩子那么弱小,那么纯真,但是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家园,有着那么悲惨的遭遇,这是什么造成的?二、索XX领养凡XX是怎样的状态,他有过怎样的遭遇呢?其他同学考虑三个问题:(一)随着索XX遭遇的变化,他的心起了怎样的变化(二)哪一部分写得最打动人心(三)哪一部分写得最详细,怎样写得,为什么?划曲线图:受伤被俘成功逃亡妻女被炸死,家园被毁找到儿子儿子牺牲领养孤儿出车祸离开(一)随着索XX遭遇的变化,他的心起了怎样的变化?成功逃亡(激动极了)妻女被炸死,家园被毁(心缩成一团,穿心的痛)找到儿子(喜气洋洋)儿子牺牲(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领养孤儿(心轻松光明)出车祸离开(悲愁的心,心震荡得厉害,收缩和绞痛得那么厉害)(二)哪一部分写得最打动人心1、儿子死后:(指名朗读9、10两段)“我走到棺材旁边擦着眼泪,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能够鉴赏小说中的优美语句,领会其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象,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通过模仿创作,锻炼学生的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一个人的遭遇》情节的把握。
(2)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小说主题思想的领悟。
2. 教学难点:(1)象征手法的运用与分析。
(2)小说深刻主题的挖掘。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小说中的典型实例,进行深入剖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的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4. 鉴赏欣赏:引导学生欣赏小说中的优美语句,领会其表达技巧。
5. 主题探讨:深入剖析小说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的人性关怀。
五、课后作业1. 复述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的基本情节,概括人物形象。
2. 分析小说中的一个象征意象,阐述其作用和意义。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小说主题的认识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
3. 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象征手法分析、主题探讨等方面的思维深度。
13、一个人的遭遇教案(大全五篇)
13、一个人的遭遇教案(大全五篇)第一篇:13、一个人的遭遇教案《一个人的遭遇》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3、结合主人公悲惨的遭遇,感受肖洛霍夫运用细腻入微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他的内心变化并以此挖掘隐含于此的主题,教学难点索科洛夫那种战后的复杂细腻的情感体现,教学方法首先就以“索科洛夫和凡尼亚为什么能走在一起”为切入口,然后让我们看到那么弱小纯真的凡尼亚却又那么悲惨的遭遇,直接揭示主题:可恶的战争。
然后再引领学生一起走近索科洛夫的心灵,让学生深刻感受他的悲惨遭遇,而在这样的悲惨遭遇时,他却还能去关心凡尼亚,从而深入地了解主人公人性的坚韧和伟大,课堂中则是用文中主人公心的变化为重点,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最终让学生自己从人物形象中推出主题。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导入课文全面了解课文内容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引: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
让我们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去感受那血雨腥风的时代。
二、作者与背景1、作者简介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
1965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请同学们谈谈对二战的认识,可以在台上展示相关资料。
(此环节可布置学生课前收集相关的资料家园的毁坏,亲人的离开,都是战争给人带来的祸害。
这几幅图片一定把你们又带入了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回首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们带来了太多痛苦的记忆,时至今日,这伤口依然在隐隐作痛,今天让我们追随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脚步,再一次去面对战争的痛苦,去感受一个俄罗斯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变化……三、课文探讨解题:《一个人的遭遇》1、一个人指的是谁?是怎样的一个人?索科洛夫(凡尼亚)参加二战的军人2、他们分别有怎样的遭遇?索科洛夫①上了前线-------战争刚爆发,木工索科洛夫就上了前线②被俘受尽折磨------在战争中,他走过了一条苦难的艰巨道路:他被俘过;在集中营里做过受尽折磨的苦工;③逃出集中营——“激动极了”。
《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案一等奖5篇
4、《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的不同,自己设计吧)一,导入:(在进行这一板块之前,我们利用学校的闭路电视网络播放若干部关于战争题材的影片,所以在导入的时候简单了很多。
并且对学生在对课文的理解上有很大的帮助。
建议有条件的学校、教师招部好片子让学生看看)在我们看过的几部影片中,我们知道战争留下了太多的创伤,在战争中,我们应把目光放在谁的身上呢?谁才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学生各抒己见,但基本上都是士兵啊,烈士啊,敌人啊等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它会让我们知道在战争年代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谁。
――――――板书《一个人的遭遇》二,学生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本文的线索。
(5――8分钟)问题设计:题目叫做《一个人的遭遇》,那么这个人是谁?(学生基本上会回答索科洛夫)他又有什么样的遭遇呢?在面对这些遭遇的时候他又有什么样的表现呢?(遭遇从引文开始:苏德战争被俘――冒险逃跑被抓回――俘虏少校,逃回队伍〈心情是兴奋的,急切的〉――家破人亡〈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
回家后的感觉,感到穿心的痛〉――找到大尉连长儿子〈激动,并想像战后的幸福的平民生活,体现了对和平的向往〉――儿子牺牲〈生前死后的对比描写,既体现了父亲的无限的伤痛,更用一种以美衬丑的手法表现了对战争的憎恶〉――找到小儿子〈重点描写,让学生重点读〉――因车祸外出谋生〈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让读者对主人公的命运展开联想〉正因为情节的曲折,才突出了主人公的不幸。
三,问题设计:1,从上面的主人公的遭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子的人?(忠厚朴实,勇敢坚强,坚忍不拔,心地善良等。
教师补充前面的情节,让学生在事例中总结)2,他这样子的人(好人)怎样把凡尼亚带回家的?(骗)为什么骗?这对他的好人形象是不是个破坏?(a,主人公本身的善良,同情和爱。
〈学生会说善意的谎言〉b,主人公对家庭和爱的期望)3,收养儿子这段为什么写的这么详细?(他们都找到了爱的所在,家的所在。
《一个人的遭遇》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一个人的遭遇》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一个人的遭遇》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教学设想:本文来自苏教版必修二“和平的祈祷”专题,那个专题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深刻认识非正义战争的反人类性,认识和平关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从而珍视和平环境。
专题内有三个小板块:“遭遇战争”“黑背地的心迹”“历史的画外音”。
《一个人的遭遇》是本专题“遭遇战争”的第一篇,看得出编排意图是让学生对战争的有所感受,以及对战争中人性有所感受。
教学时需要考虑新课程的这种编排意图及达成目标。
《一个人的遭遇》是长篇小说节选,因此学生需要对原著有所了解,还需要对该小说过去有过的阻碍有所了解。
因为是小说的文体,需要兼顾文本的体裁特点来设计教学,人物、情节和环境的把握,应当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那个专题所选教材全部来自外国小说,文章也欠缺典范。
教学中一是会给明白得带来一定的困难,二是西方那种冗长的叙述刻画也让学生学习中缺少趣味。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小说在历史上的阻碍。
2、了解战争中人民的凄惨遭遇,明白得并坚决和平愿望,形成良好的人文意识。
3、研读文本,学会分析观赏小说的环境、情节、人物;感受作品主人公的心灵世界,感受其坚忍不拔的性格与温情善良的品质。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与问题探讨课时设置:2教时(自习预备1课时,课堂研习探讨1课时)自习要求:1、通读全文,自我积存字词。
2、故事是在如何样一个大历史背景中发生的?3、本文的主人翁有如何样的遭遇?4、本文的主人翁有如何样的心灵世界?5、结合《同步导学》《成材之路》完成有关练习。
第2教时教案一、导入小说的学习要求二、了解作者及小说在历史上的阻碍肖洛霍夫,苏联作家,生于俄罗斯顿河维辛克镇克鲁日林村的一个磨坊主家庭。
1923年发表小品文《考查》、《三人》和《钦差大臣》等。
1924年参加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同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胎记》。
19 26年中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和《浅蓝色的原野》问世,同时开始构思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四卷本分别于1928、1929、1933、1940年出版,同时获得了斯大林文学奖。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老师版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答案飘在风中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有资格叫做一名男子汉?和平的白鸽要穿越多少沧海桑田,才能从此安睡沙滩?炮弹要横飞直落多少回,才能永远被禁止?我的朋友,这答案飘在风中,答案飘在风中……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看见蓝天?要有多少双耳朵才能听到黎民苍生的哭声?要死多少人,才会感觉到死去的人已经太多太多?我的朋友,这答案飘在风中,答案飘在风中……二、作者简介重要作品有《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等194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1965年,“由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三、梳理结构,整体感知文章题为“一个人的遭遇”,一个人指索科洛夫索科洛夫遭遇了什么?他的情感变化又是怎样?1、课文之前的情节:⏹十月革命爆发(1917年)17岁,参加红军⏹国内大饥荒(1922年)父母去世⏹复员——务农——当工人——结婚生子⏹卫国战争爆发(1941年)41岁,应征入伍⏹(1942年)受伤被俘,智擒德军上校,回到队伍2、课文中的情节:、四、文本研习⏹先请大家在课文中找一找,文中有几次关于索科洛夫眼泪的描述?⏹第一次:“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第二次:“这时候,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我的眼睛里蒙上了雾”⏹第三次:“可是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 ,⏹第四次:“要及时的转过脸去”,不能让孩子看到脸颊上滚动着的“吝啬而伤心的男人的眼泪”。
1.失去了儿子后,“我没有哭,眼泪在心里干枯了”,这是为什么?(1)经历了许多苦难遭遇。
(2)索科洛夫经历了许多苦难,请按照时间顺序概括说来,并找出情感起伏的词句。
明确:【受伤被俘】→成功逃亡(激动极了)→妻女炸死(穿心的痛)→找到儿子(喜气洋洋)→儿子牺牲(埋葬欢乐)→领养孤儿(轻松光明)→【出来车祸(悲愁的心)】(3)索科洛夫曾经希望妻子女儿支撑自己挺过集中营中的苦难,但死去的不是自己,而是妻子和女儿;也曾经盼望儿子能拥有灿烂的未来,自己有一个美好的“老头梦”,但盼望到的不是凯旋归来的儿子,而是在“胜利的那一天”牺牲的儿子的尸体。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案(教师版)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案(教师版)【教材分析】1、本课文位于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课。
安排授课2学时,第一课时预习为主,第二学时进入文本研习。
从专题角度看,它是和平祈祷的第一课,要求是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来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
2、本文文体属于小说,讲述了一个二战军人的后半生的遭遇,课文内容简单易学,人物的内心世界在细微处表现出来,这一点容易忽略。
【学情分析】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能力,能迅速熟悉和理解本文内容。
学生均处在和平的年代、和平的社会,所以对主人公的痛苦的理解容易停留在表面,对战争给人的心灵带来的伤害没有更深入的切身体会。
【教学构思】借助多媒体将学生带进战争的影像世界从而导入课文,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采用文本研习的方式学习本文,期间使用讨论、探究等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总结阶段运用图片展现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美好。
激发学生对和平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肖洛霍夫的相关文学常识。
2、品位小说语言,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3、重视对人物形象审美再创造和内在的情感体验。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目标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教学重点】深刻认识战争灾难。
【教学难点】对人物形象审美再创造和内在的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细节分析法讲授法【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文预习一、导入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有资格叫做一名男子汉?和平的白鸽要穿越多少沧海桑田,才能从此安睡沙滩?炮弹要横飞直落多少回,才能永远被禁止?我的朋友,这答案飘在风中,答案飘在风中……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看见蓝天?要有多少双耳朵才能听到黎民苍生的哭声?要死多少人,才会感觉到死去的人已经太多太多?我的朋友,这答案飘在风中,答案飘在风中……一座山峰被冲入大海前得坚持多少年?一些人获得自由前要苦熬过多少岁月?一个人假装没有看见罪恶要扭转多少次头?我的朋友,这答案飘在风中,答案飘在风中……美国乡村歌手鲍勃·迪伦在1963年和别人共同合作,写下了这首反战歌曲《答案飘在风中》,表达了反对战争、期待和平的愿望。
苏教版高一下册语文《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
教案:《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课程主题:通过分析《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这一文学作品,深入理解战争对人类生活的破坏,探讨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人性中的坚韧与希望。
教学目标:1.理解《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2.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战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个人在逆境中的生存态度。
教学重点:•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战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探讨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人性中的坚韧与希望,以及如何在逆境中保持积极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活动设计:•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一个人的遭遇》的作者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及其创作背景,以及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问题导入:提问学生:“你们对战争的了解有多少?战争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与个人命运的关系。
目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二、初读感知(约15分钟)活动设计: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初步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初读感受,分享对作品主题和人物性格的理解。
3.教师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作品的主题思想。
目的:•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初步了解作品,为后续深入分析打下基础。
三、深入分析(约30分钟)活动设计:1.情节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情节发展,理解索科洛夫在战争中的遭遇以及他如何面对生活的困境。
2.人物性格分析:通过分析索科洛夫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探讨他的性格特点,如坚韧、乐观、善良等。
3.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主题思想,即战争对人类生活的破坏以及个人在逆境中的生存态度。
目的:•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教案标题:一个人的遭遇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理解和确定故事"一个人的遭遇"的主题和核心概念;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理解细节、推理推断和理解上下文;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4. 促进学生的写作技能,通过撰写故事的结局或变化版本,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解释故事的主题和核心概念;2. 细节理解和推理能力的培养;3. 批判性思维和分析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4. 独立创作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或引人入胜的故事片段开启学生对"一个人的遭遇"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理解故事:2. 学生阅读"一个人的遭遇",并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初步理解和主题的猜测。
3. 教师带领全班进行活动,回答一些关于故事细节和情节推理的问题,深化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推断能力。
批判性思维:4. 学生研究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和他们的决策,分析这些决策对故事发展和结局的影响。
5. 小组讨论或全班辩论,学生提出自己对故事中角色的看法,并支持他们的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道德和伦理问题,促进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6. 学生撰写一篇短文,就故事中某个角色或情节叙述他们的观点和理由。
创意续写:7. 学生利用他们的想象力,以"一个人的遭遇"为基础,创作一个结局或变化版本的故事。
他们可以选择一个角色或情节,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8. 互相分享和评价彼此的作品,鼓励学生提供建设性的反馈和意见。
9. 学生将自己的创作进行修改和改进,并最终提交给教师。
评估:10. 教师根据学生的参与度、理解和解释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表现给予评估和反馈。
11. 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展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小组或个人陈述的方式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苏教版
-人物如何应对挫折和困难,如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保持积极心态等。
-乐观、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如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增强应对挫折的能力等。
-乐观、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6.课文内容分析与讨论
-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课文中的伏笔与照应
-课文主题的深度探讨
7.阅读理解与批判性思维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解读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结合个人经历思考课文主题
8.写作技巧与表达
-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人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结合
-学生写作实践
9.道德教育与人生价值观
2.当堂检测:
(1)选择题:
1. B.主人公在面对困境时,逐渐展现出乐观、勇敢的精神。
2. B.主人公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乐观面对困境。
(2)简答题:
主人公在面对困境时的心理变化过程如下:
-遭遇困境:主人公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系列挫折和困难,感到迷茫和无助。
-初步挣扎:主人公试图解决问题,但效果不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教学反思与总结
今天的课,我教的是苏教版教材中的《一个人的遭遇》。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理解主人公在面对困境时的乐观态度和勇敢精神,以及如何将这种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教学反思方面,我认为自己在课堂导入部分做得较好,通过提问和展示相关图片,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但在讲解课文时,我发现自己对一些细节的处理不够细腻,可能导致学生对人物内心感受的理解不够深入。此外,在组织学生讨论时,我应该更加注重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并讨论如何将课文中的乐观、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个人的遭遇 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教案标题:一个人的遭遇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一个人的遭遇对其生活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使其能够表达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教学内容:1. 介绍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 分析小说中主人公的遭遇,包括他的环境、情感和行为的变化。
3. 阅读和理解小说中的关键情节和对话。
4. 讨论小说中的主题和道德教训。
5. 进行写作练习,要求学生以小说中的主题为基础,写一篇关于一个人的遭遇的短文。
教学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什么是遭遇,一个人的遭遇可能对他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阅读与分析:2. 介绍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3. 分发小说的摘录或关键章节给学生,要求学生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以帮助他们理解主人公的遭遇以及其影响。
4. 学生小组讨论小说中的关键情节和对话,分享他们的理解和观点。
讨论与总结:5. 引导学生讨论小说中的主题和道德教训,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6. 整理学生的观点和总结,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
写作练习:7. 解释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小说中的主题为基础,写一篇关于一个人的遭遇的短文。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观察,展示对遭遇的理解和思考。
8. 学生独立进行写作,教师提供指导和反馈。
9. 学生分享他们的作品,互相评价和提供建议。
总结与反思:10.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检查学生是否达到了这些目标。
11.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困惑,教师提供反馈和答疑。
教学资源:1. 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的摘录或关键章节。
2. 阅读理解问题和讨论问题的工作表。
3. 学生写作练习的指导和反馈表。
评估方式:1.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对阅读理解问题和讨论问题的回答质量。
3. 学生写作练习的内容和表达能力。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阅读完整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并撰写一篇读后感。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学设计《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在教学工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学设计 1一、教材分析《一个人的遭遇》编排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第一板块“遭遇战争”中,居专题、板块之首。
这个专题还有以反映战争灾难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安妮日记》和《图片两组》。
本专题主要教学目标是:学生能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能说出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和对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积累优美文段,了解写作背景。
(二)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2、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小说中关于索科洛夫的心理描写很是细腻,集中表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创伤。
2、难点:对本文的主旨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
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
”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预习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熟读课文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分小组,合作讨论和探究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设计预习检查,总结疑惑,见导学案对于肖洛霍夫,你了解多少?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见教材P41 解释①,补充——《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和《一个人的遭遇》都是长篇小说。
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案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一)展示战争图片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与小故事,你内心在想什么呢?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灾难,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
今天,我们将跟随苏联作者XXX 的脚步,去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去感受一个普通的俄罗斯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和情感。
二)展示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及内容。
2.能力目标:通过对文章的研读,提高阅读理解与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注意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二、设疑激探,自主研究1.作者简介XXX(1905-1984),苏联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
他曾参加四年的卫国战争,期间遭受了家破人亡的悲剧。
代表作有《被开垦的地》、《静静的顿河》、《一个人的遭遇》。
1965年,XXX在描写顿河的史诗式作品中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故事梗概卫国战争后的第一个春天,“我”在河边等待渡船,一大一小两个流浪汉走过来,大人叫XXX,小孩叫凡尼亚。
搭讪几句之后,XXX讲述了自己不幸的命运。
他是1900年出生,曾参加过红军,在1922年的大饥荒中,他的亲人都饿死了。
后来他当了钳工,和XXX结婚以后,他开始有了幸福。
妻子是在孤儿院长大的姑娘,温柔体贴。
十年间,他们有了一子两女,盖了一座房子。
德国入侵苏联的XXX就告别伤心的妻子上了前线,在前线他负过两次伤。
在一次往火线送弹药的时候,他驾驶的军车被击中,他成了战俘,被送往德国集中营服苦役,倍受折磨。
一天,他说了一句抱怨的话,被告密,于是,XXX喊他去,他的勇敢救了他一命。
因为他是司机,他被指派给德军的一个少校开车,他冒着生命危险把这个德军少校俘获回苏联。
接到邻居信件时,他才知道,他的妻子和女儿一起被德军炸死。
他又回到部队,得知儿子也参军了,而且表现很好,做了军官。
但是,在攻克柏林的战斗中,他的儿子牺牲了。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
(2)掌握小说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的方法。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所传达的人文精神,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2)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同理心。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
2. 掌握小说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小说所传达的人文精神。
2.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及作者。
1.2 提问:同学们对“一个人的遭遇”有什么理解和感悟?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2 学生勾画出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3.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4. 教师讲解与分析4.1 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分析。
4.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所传达的人文精神。
5. 课堂小结5.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整理笔记,加深对小说内容的理解。
3. 推荐一本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并简要介绍其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合作精神。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设定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案引言:教案作为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学的开展起着重要作用。
编写一份优秀的教案不仅能够帮助教师系统地组织和规范教学过程,而且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然而,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常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探讨一个教师在一次教学中所面临的困境,并针对这个问题编写一份优秀的教案。
一、教师的困境:在一次英语教学中,教师遇到了以下几个问题:1.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缺乏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2. 学生的听力能力有待提高,无法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3. 学生在语法知识方面存在一定的困惑,容易出现错误。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急需一份优秀的教案来帮助他们解决困境。
二、教案编写的目标和原则:根据教师所面临的问题,我们的教案编写的目标和原则如下:1. 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和参与度;2. 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培养他们准确理解和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3. 帮助学生解决语法上的困惑,减少错误产生。
基于这些目标和原则,我们将编写一份优秀的教案。
三、教案的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学会描述人物外貌和性格特征;2. 练习听力,增强对英语语音的听辨能力;3. 学会运用语法知识,正确地使用形容词和副词。
2. 教学准备:准备一段录音材料,内容包括人物的外貌和性格特征;准备一些图片,用于帮助学生理解词汇;准备一些练习题,包括听力理解、词汇填空等。
3.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猜测图片中的人物特征,并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步:播放录音材料,要求学生仔细听,并回答相关问题。
第三步:对录音材料进行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词汇和句子,并进行角色扮演练习。
第四步:进行听力练习,让学生通过听录音并填空的方式来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步:讲解形容词和副词的用法,并进行相关例句和练习。
第六步:进行语法运用练习,包括选择填空、句型转换等。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教案:《一个人的遭遇》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思想;2.理解小说中主人公的遭遇和生活困境;3.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故事情节;4.培养学生对于人生困境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遭遇和生活困境;2.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故事情节。
三、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故事情节。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3.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4.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设计一个小组讨论的问题:“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困境?这个困境是怎样的?你是怎么解决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遭遇和解决方法。
2.导入小说(10分钟)3.阅读小说(20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小说的电子版或印刷版,让学生独立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主人公遭遇的原因和他所面临的困境。
4.分析小说(15分钟)1)主人公的遭遇和困境有哪些?这些遭遇和困境是怎样导致的?2)你认为主人公是怎样克服困境的?他从中学到了什么?5.小组讨论(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一起讨论自己对于主题和故事情节的理解。
每个小组挑选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6.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小说中所揭示的人生困境和成长的意义。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面对困境时的态度和解决方法。
六、课堂作业:请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一个人的遭遇》的感受和对人生困境的思考。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故事情节,并对人生困境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同时,学生也通过小组讨论和写读后感的方式,使学生的参与性更大,思维更加活跃。
通过这种互动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所学的内容,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一个人的遭遇》的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一、教师激趣导入在野生动物世界,据说,狼总在月夜,就着月光舔舐伤口,这样,疗伤效果很好。
那么大家是如果对待自己所经历的事情呢?(停顿一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肖洛霍夫笔下“一个人的遭遇”是如何的。
二、初读课文,说说初读感受学生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读后感受。
教师准备:听取学生的感受后简明评点,同时表明自己的初读感受——索科洛夫和凡尼亚悲惨的经历使我深深感动,战争的残酷与亲情的伟大带给我极大的震撼。
三、再读课文,说说再读感知学生快速略读课文,根据初读感受深入理解文章,用一句话简要说明自己对文章的深入感受。
教师准备:战争对生命与精神都是致命的打击,文章运用细腻的文字表现出了索科洛夫和凡尼亚战后遭受的痛苦与内心煎熬。
四、三读课文,自选式学习学生根据之前的学习心得进行自主学习,将学习心得写在纸条或小本子上,之后,自由地起来说说自己品味后的感受或理解。
教师准备:适时点评学生理解。
五、四读课文,共选式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快速阅读课文,共同探讨课文主题,形成小组观点;小组长发言陈述观点,全班共同探讨,形成文章主要学习点(两点为佳)。
教师准备:细腻的语言表达;索科洛夫曲折的心理变化;战争对世界和平的摧毁;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
引导学生关注“细腻的语言表达和索科洛夫曲折的心理变化”这两个主题。
1. 《一个人的遭遇》写了索科洛夫苦难的一生,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一下索科洛夫一生有哪些苦难遭遇?当时的表现和心情是怎样的?⑴被俘: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头缩在肩膀里。
⑵妻女炸死:没有把信念到底,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开来,我倒在床上;我走到我们一家住过的那地方,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我实在难受极了,站了一会,感到穿心的悲痛,有走回火车站,在那边我连一个小时也呆不下去。
⑶儿子牺牲:一道电流刺透我的身体,我忽然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我摇摇晃晃,勉强站住了脚跟,儿子躺在棺材里的肖像;我吻了他,走到一旁;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心痛的厉害;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二稿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二稿教学设计:《一个人的遭遇》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故事结构和主题思想。
3.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并巩固学生对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的初步理解。
2.提问:你们觉得《一个人的遭遇》这个书名有什么含义?请简要说明。
1.针对小说的作者张大春,讲解他的生平和成就。
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学生了解张大春的经历和创作风格。
2.进一步讲解小说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重要性,以及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3.学生小组讨论:张大春为什么会选择写《一个人的遭遇》这个题材?这个题材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三、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结构(3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总结《一个人的遭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并对其他小组的意见进行补充和讨论。
2.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分析小说的故事结构,包括起承转合、情节关联和高潮迭起等方面。
然后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总结小组的讨论结果。
四、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3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例如自由、人性、爱与被爱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记录自己的观点。
2.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分享,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辩论。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
五、阅读小说的节选和评价(20分钟)1.学生个体阅读小说的节选,并写下自己的感想和评价。
2.学生作品分享:每位学生选取自己认为最精彩的部分进行朗读,并简要说明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评价。
六、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学习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在家中阅读完整本书,并写下自己的读后感或评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案(教师版)【教材分析】1、本课文位于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课。
安排授课2学时,第一课时预习为主,第二学时进入文本研习。
从专题角度看,它是和平祈祷的第一课,要求是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来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
2、本文文体属于小说,讲述了一个二战军人的后半生的遭遇,课文内容简单易学,人物的内心世界在细微处表现出来,这一点容易忽略。
【学情分析】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能力,能迅速熟悉和理解本文内容。
学生均处在和平的年代、和平的社会,所以对主人公的痛苦的理解容易停留在表面,对战争给人的心灵带来的伤害没有更深入的切身体会。
【教学构思】借助多媒体将学生带进战争的影像世界从而导入课文,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采用文本研习的方式学习本文,期间使用讨论、探究等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总结阶段运用图片展现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美好。
激发学生对和平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肖洛霍夫的相关文学常识。
2、品位小说语言,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3、重视对人物形象审美再创造和内在的情感体验。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目标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教学重点】深刻认识战争灾难。
【教学难点】对人物形象审美再创造和内在的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细节分析法讲授法【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文预习一、导入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有资格叫做一名男子汉?和平的白鸽要穿越多少沧海桑田,才能从此安睡沙滩?炮弹要横飞直落多少回,才能永远被禁止?我的朋友,这答案飘在风中,答案飘在风中……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看见蓝天?要有多少双耳朵才能听到黎民苍生的哭声?要死多少人,才会感觉到死去的人已经太多太多?我的朋友,这答案飘在风中,答案飘在风中……一座山峰被冲入大海前得坚持多少年?一些人获得自由前要苦熬过多少岁月?一个人假装没有看见罪恶要扭转多少次头?我的朋友,这答案飘在风中,答案飘在风中……美国乡村歌手鲍勃·迪伦在1963年和别人共同合作,写下了这首反战歌曲《答案飘在风中》,表达了反对战争、期待和平的愿望。
在2600多年前,我们的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老子也曾说“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德者不处。
”这句话是说战争是不吉利的,有德之人是不会去接近它的。
孙子在《孙子兵法》开篇即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但是在我们蔚蓝色的星球上,总是时断时续地笼罩着战争的硝烟。
匈牙利的一名教授曾经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5年到2003年的57年中,世界上又暴发了500多起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大约有200万人死于战火,无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
而据瑞典、印度学者统计,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年这5164年中,世界上共发生战争14513次,只有329年是和平的。
这些战争给人类造成了严重灾难,使36.4亿人丧生。
损失的财富折合成黄金可以铺一条宽150公里、厚10米、环绕地球一周的金带。
战争,无论是局部的还是世界范围的战争,带给广大人民的往往是伤残甚至死亡,废墟和绝望。
一些有良知的作家,拿起了手中的笔,从各个角度记录了战争中发生的一幕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就是这些作品中优秀的一部。
二、作者简介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前苏联作家。
生于顿河维辛克镇克鲁日林村的一个磨坊主家庭。
1926年肖洛霍夫开始构思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经过14年时间,四卷本分别于1928、1929、1933、1940年出版。
该作品和小说主人公在苏联引起多次争论,但由于它在苏联文学史上别开生面地反映了广阔的历史画面,生动真实地表现了哥萨克民族在1912年至1922的动荡岁月中的历史,这部小说仍然获得了广泛的声誉,并于194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
在此期间,肖洛霍夫还发表了《被开垦的处女地》的第一部(1932),第二部于1959年发表,全书反映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苏联个体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过程,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小说的成功使作家在苏联文学界地位进一步提高。
卫国战争期间,肖洛霍夫作为随军记者,在前线又写下许多的随笔和短篇小说。
其中主要有特写《在顿河》(1941)、《在顿河上》(1941),《在个萨克集体农庄里》(1941)和《战俘》等。
短篇小说有《憎恨的科学》(1942)和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1956-1957),从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的角度来写战争,对战争进行反思,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在国外引起强烈反响。
1965年“由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关于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拂晓,德国法西斯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动用了190个师的兵力、近5000架飞机和3410辆坦克,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妄想在三个月内征服苏联。
苏联人民奋起自卫,反对法西斯德国的伟大卫国战争开始了。
斯大林在1946年说,卫国战争中苏联损失700万人。
此后不久,苏联官方又宣布损失1500万人。
赫鲁晓夫公布的数字为2000万人。
1990年苏联宣布在卫国战争中损失的军民总数为2700万——2800万人。
在卫国战争中,苏联人以每个家庭牺牲一个成员的沉重代价,打赢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肖洛霍夫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普通士兵,一个普通人在战争后的伤痛回忆。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在战争中的遭遇,也看到了一个民族的遭遇,乃至全人类在战争中的遭遇。
三、基础知识1、生字邂逅(xièhòu)狙击(jū)送丧(sāng)雏(chú)喃喃(nán )胳(gā)肢窝窒闷(zhì)着(zhuó)想模样(mú)唧唧喳喳(jījīzhāzhā)胡诌(zhōu)吝啬(lìn sè)如鲠(gěng)在喉哽咽(gěngyè)2、近义词辨析:邂逅:指以前见过的人,也可以用来指不曾相识的相遇,又含有一丝缘分。
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掩蔽:着重指遮蔽,对象是人或物,不能用于抽象事物,多用于军事、治安场合。
掩藏:着重指隐藏,对象常是人、物,使用范围较广。
震动:指重大事情、消息震动人心。
震荡:着重指动荡不定,多较强烈并带有一定的持续性,多用于具体物体。
安定:生活形势等平静正常、稳定。
安宁:秩序正常,没有骚扰。
四、课文研读(一)熟悉课文前情梗概:小说分三个部分,开头和结尾分别是“我”和索科洛夫的结识与分手,主体部分是索科洛夫的自述。
在课文开始前,我们从前情梗概中可以看到:索科洛夫的前半生:十月革命爆发(1917年),17岁,参加了红军;大饥荒(1922年),父母去世;复员——务农——当工人——结婚生子;卫国战争爆发(1941年),41岁,应征入伍;(1942年),受伤被俘,找到机会俘虏了德军少校,回到队伍。
(二)过渡:今天我们接着来品读索科洛夫回到队伍后经历的一切。
这篇小说曾经倾倒了千千万万的读者。
前苏联在电台播放这篇小说时,莫斯科大街上行人驻足聆听,泪眼模糊;传到我们国家后,使许多读者泪飞如雨。
听众、读者的眼泪是感动的泪,是激起了共鸣的泪。
而在我们的小说节选部分,也多次描写了主人公的眼泪。
第二课时(三)文本研习(关于主人公的眼泪描写):1、先请大家在课文中找一找,文中有几次关于索科洛夫眼泪的描述?[讨论明确]第一次:课文36页“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第二次:课文37页“这时候,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我的眼睛里蒙上了雾”第三次:课文40页“可是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2、为什么在战争胜利的那一天得知儿子牺牲的消息,“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讨论明确]丧子之痛:“我的心痛得那么厉害”“我的心仿佛有东西断裂了”在失去儿子之前,已经失去了很多:比如被饥荒夺去了生命的父母亲,比如被炸弹夺去生命的妻子和两个女儿,又比如那曾经的家园只留下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野草遍生……儿子是索科洛夫最后的希望,然而就在战争胜利的那一天,敌人的枪弹再次夺去了年轻的生命,打碎了索科洛夫最后的期待。
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一个又一个苦难,一个人的眼泪究竟有多少可以流啊!(为使学生加深理解,可以指导学生阅读35页,文章第6、7自然段的相关部分,从索科洛夫盼望与儿子想见的喜悦中,体会反衬出的得知儿子牺牲消息时的悲。
)3、最后的亲人的失去,使主人公心痛不已,泪已干枯,而遇见凡尼亚为什么竟使索科洛夫又热泪盈眶?(1)先看一看凡尼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讨论明确]外貌:“脸上溅满西瓜汁,尽是灰土,头发蓬乱,脏得要命,可是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语言:“走到哪儿,睡到哪儿。
”爸爸“在前线牺牲了”,“妈妈当我们来的时候给炸死在火车里了”“爸爸!我的亲爸爸!我知道的!我知道你会找到我的!一定会找到的!我等了那么久,等你来找我!”动作:“他听到我的叫声,身子哆嗦了一下”“叹了一口气”“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他用两只小手勾住我的脖子。
一直没有松开。
他又把自己的小脸蛋,贴在我那没有刮过的腮帮上,好像粘住了一样。
”小结:凡尼亚是一个天真纯洁、又历经战乱、饱尝人世沧桑的惹人怜爱的战争孤儿。
凡尼亚的动作近似疯狂,可以看出对于亲情和父爱的渴望,反衬出战争的罪恶。
(2)遇见这样一个孩子,“我”为什么会流泪?[讨论明确]孩子的弱小——我的保护欲望孩子的纯真——我的怜爱之心孩子的遭遇——近似于我的遭遇(41页,两个失去亲人的人,两颗被强烈的战争风暴抛到异乡的沙子……)遇见凡尼亚,让我重新找到了做父亲的幸福感,凡尼亚使“我”的心灵得到慰藉,“我”的精神有了寄托。
(朗读相关段落,体会索科洛夫的心情。
)着重把握39页“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要不它简直要被忧伤压得像石头一样了……”曾经的打击使“我”心如坚石,再也没有眼泪,而这个小精灵终于又让那颗如死灰一般的心重新燃起了希望,“我的心快乐极了,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3)为什么领养凡尼亚部分写地特别详细?[讨论明确]这部分是索科洛夫情感变化的重要转折,是索科洛夫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的重要契机,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
4、凡尼亚遇见了索科洛夫之后,生活中重新充满了阳光,而主人公是否从此告别了眼泪,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思考为什么“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讨论明确]忧虑:“心震荡得厉害,得换一个活塞了……”,为凡尼亚的将来忧虑;痛苦:“差不多天天夜里梦见死去的亲人”,丧失亲人之痛是难以抚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