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基因治疗研究中基因转移载体的生物安全性探讨
基因治疗技术在遗传性疾病中的应用
基因治疗技术在遗传性疾病中的应用近年来,基因治疗技术在医学领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基因治疗技术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其中,基因治疗技术在遗传性疾病中的应用备受关注。
本文将着重探讨基因治疗技术在遗传性疾病中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什么是基因治疗技术?基因治疗技术,就是利用基因转移技术将人工合成的基因序列引入患者体内,从而改变或增强人体细胞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基因治疗技术可以针对多种疾病开展,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等。
二、遗传性疾病遗传性疾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类疾病。
这些疾病往往是遗传的,即父母会将突变的基因遗传给子女。
遗传性疾病可分为单基因疾病和多基因疾病两类。
单基因疾病是由单个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常见的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囊性纤维化等。
多基因疾病多由多个基因突变引起,如糖尿病、自闭症等。
三、基因治疗技术在遗传性疾病中的应用1. 将正常基因引入患者细胞中基因治疗技术可以将正常的基因序列通过载体引入患者体内的细胞中,从而弥补或替代患者体内缺失或异常的基因。
例如,囊性纤维化患者体内的CFTR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其无法正常分泌黏液,引起呼吸道感染等问题。
而基因治疗技术可以将正常的CFTR基因引入患者的细胞中,从而弥补其缺失的功能,改善其生理状态。
2. 阻断异常基因表达有些遗传性疾病是由异常基因的过度表达造成的,例如癌症。
基因治疗技术可以通过阻断异常基因的表达达到治疗效果。
例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体内的BCL2基因表达异常,从而导致白细胞失控增殖,引起患者的病变。
基因治疗技术可以通过引入BCL2基因的抗义RNA,达到阻断该基因表达的效果,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3. 修改干细胞中的基因序列基因治疗技术还可以修改干细胞中的基因序列,为患者的正常细胞提供正确的遗传信息。
例如,若患者患有血友病,是由于患者体内缺少凝血因子基因造成的。
而使用基因治疗技术,可以将正常的凝血因子基因序列引入干细胞中,从而为患者的正常细胞提供正确的遗传信息。
心脏病的新疗法基因治疗的突破
心脏病的新疗法基因治疗的突破心脏病的新疗法:基因治疗的突破引言:心脏病是当前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致死疾病之一。
传统的治疗方法如手术搭桥和药物治疗效果有限,而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疗法,为心脏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文将通过探讨基因治疗的原理和突破,分析其在心脏病治疗中的潜力和挑战。
一、基因治疗的原理基因治疗是通过递送基因材料到患者体内,以修复或改变患者的遗传物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心脏病治疗中,基因治疗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发挥作用:1. 增强心肌细胞功能:通过递送基因,可以增强心肌细胞的能力,促进心肌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2. 抑制心血管病变:基因治疗可以递送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因,减少动脉血管壁的厚度,预防心血管病变。
3. 促进血管新生:递送促进血管新生和修复的基因,可以增加心肌颗粒的血液供应,改善心肌缺血情况。
二、基因治疗在心脏病治疗中的突破基因治疗在心脏病治疗中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1. 冠状动脉基因治疗:冠状动脉疾病是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基因治疗可以通过递送修复冠脉动脉的基因,促进血管再生,改善心肌缺血情况。
2. 纤维化基因治疗:心肌纤维化是心脏病的常见病变,研究者通过递送抑制心肌纤维化的基因,成功地阻止了纤维化的进展,有效改善了心肌功能。
3. 遗传性心脏病基因治疗:遗传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形式,通过修复或更换患者身上缺陷基因,基因治疗为遗传性心脏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三、基因治疗的潜力和挑战尽管基因治疗在心脏病治疗中取得了突破,但仍面临着一些潜力和挑战:1. 个体差异:基因治疗的效果可能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需要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2. 安全性问题:基因治疗可能导致不可预见的副作用,例如免疫反应等,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安全状况。
3. 高昂的治疗成本:基因治疗的技术和材料费用较高,对患者的经济负担也较大,因此在普及应用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基因转移技术的潜在风险与安全问题
基因转移技术的潜在风险与安全问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些科学家开始尝试利用基因转移技术来改变生物的基因组和性状,以期改善人类的生活。
虽然这种技术在某些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在使用中依然存在着潜在风险和安全问题。
本文将以基因转移技术为主题,探讨其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和安全问题。
一、基因转移技术的定义和分类基因转移技术是指将外源DNA或RNA分子引入到目标生物的细胞内,并成功表达出来,从而改变目标生物的基因组和性状。
该技术通常分为两种类型:基因治疗和转基因技术。
基因治疗是指将正常基因放入患者的细胞中,治疗遗传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
而转基因技术则是将一种外源基因转移到另一物种的染色体上,改变受体物种的性状,以期改善人类的生活。
二、基因转移技术的潜在风险与安全问题尽管基因转移技术被许多科学家认为是一个未来充满希望的技术,但是它也存在着一些潜在风险和安全问题。
1、安全性问题基因转移技术的安全性问题是其发展的制约之一。
对于基因治疗,一旦治疗不当,它可能会导致遗传物质的传递、免疫上的副作用、病毒感染等问题,并且可能带来额外的风险,如患者遗传疾病的恶化等。
对于转基因物种,传统的选择育种方法可能无法对转基因物种的产生影响,而且一旦逃逸到环境中,还可能影响食品安全和生态平衡。
2、使用不当风险使用不当是另一个基因转移技术面临的风险。
基因治疗必须选择适当的患者,否则,患者可能会感染病毒,患病或伤害患者的细胞,甚至导致患者的死亡。
在转基因物种的情况下,由于人为干预,导致转基因物种的长期生存率上升,进而对生态系统造成更长期的影响。
三、基因转移技术的未来前景尽管基因转移技术面临的问题是严重的,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这些问题将逐渐得到解决。
例如,通过增加控制车载基因表达的技术,基因转移技术将变得更加安全,并且随着这方面的技术成熟,也将进一步推动基因转移技术的应用。
此外,逐渐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也将为基因转移技术的发展提供保障,并提高其安全性。
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
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心血管疾病是一类由于心血管系统功能异常而导致的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
目前,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虽然心血管疾病可以通过药物和手术治疗缓解症状,但是治疗并不能完全防止疾病的发展和病情复发。
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逐渐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治疗方法。
什么是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一种通过改变人体细胞中的基因使其产生期望效果的治疗方法。
基因治疗的技术含量极高,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科学家提出。
然而,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过去了,这项技术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主要是因为基因治疗牵扯到人体基因的改变,涉及复杂的法律、伦理和安全等问题。
基因治疗的实现原理基因治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所需的基因送入人体细胞,使细胞产生所需的蛋白质或基因产物,从而改变细胞功能和代谢。
目前,基因治疗分为两种类型:体细胞基因治疗和生殖细胞基因治疗。
体细胞基因治疗是指将治疗基因送入患者体内已存在的某一类型细胞中,通过改变细胞功能来达到治疗目的。
而生殖细胞基因治疗则是指在人类早期胚胎发育时将治疗基因送入到生殖细胞中,以改变后代的基因遗传性。
基因治疗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心血管疾病是一组由许多成因和病因抱团而成的疾病,因此,为了治疗心血管疾病,基因治疗需要选取性价比较高的基因。
目前,基因治疗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血小板富集抑制因子基因(PF4)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疾病PF4是一种细胞因子,它在血小板、神经系统和骨髓细胞中都有表达。
研究表明,当PF4在血小板中过表达时,会增加血小板黏附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因此,应用PF4基因治疗可以通过抑制PF4的表达来降低血小板的黏附度,从而降低弥漫性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率。
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VEGF)治疗脑血管疾病VEGF是一种生物活性蛋白质,它可以促进血管生成和修复,并增加血流量。
一些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可以改善脑血流速度和认知功能,有望成为脑血管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研究与进展
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研究与进展第一章:引言心血管疾病作为全球范围内最主要的死因之一,已经成为当代人类健康面临的巨大挑战。
传统的治疗方法无法根本性地解决心血管疾病的根源问题,因此基因治疗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疗手段备受关注。
本文将重点讨论心血管疾病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心血管疾病的遗传基础心血管疾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多个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基因的异常表达或突变有关。
例如,一些基因突变可以导致胆固醇代谢异常,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另外,某些基因变异还与高血压、心肌肥厚等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第三章:基因治疗的原理和方法基因治疗是通过介入患者的基因表达和调控机制,修复或替代异常基因,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目前,基因治疗主要包括基因传递、基因编辑和基因靶向等方法。
基因传递是将正常基因导入患者的细胞中,其主要手段包括腺病毒载体和质粒介导等。
基因编辑则通过CRISPR-Cas9等技术,直接修改患者基因组中的异常序列。
而基因靶向则是利用RNA干扰等技术靶向抑制异常基因的表达。
第四章:心血管疾病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基因治疗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以冠心病为例,研究人员利用腺病毒载体将p53基因导入患者的心肌细胞中,显著减少了患者的心肌细胞凋亡,改善了心肌功能。
此外,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人员成功纠正了一些与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的突变基因,使患者恢复了正常的心脏结构和功能。
第五章:基因治疗面临的挑战和展望尽管心血管疾病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迅猛,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基因治疗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进一步验证和提高。
其次,基因治疗的高昂成本和可行性也是一个限制因素。
此外,基因治疗在临床应用中还需解决诸如目标细胞选择性传递、基因融合与表达等问题。
然而,尽管面临种种限制,心血管疾病基因治疗的展望仍然非常乐观。
随着基因治疗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完善,相信未来基因治疗将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基因治疗的_3Y_问题与原则_GAOQS
遗 传HER EDI TA S (Beijing )25(5):577~580,2003争鸣与讨论收稿日期:2003-04-23;修回日期:2003-06-19基金项目:本项目获国家留学基金委( )1998年度(No.98836007)资助作者简介:胡春松(1968-),男,江西进贤人,医学硕士,专业:心血管内科学。
E 2mail :pinehu @ ;Tel :0791-*******致 谢:本文初稿于2001年4月完成于美国。
感谢美国新泽西医科齿科大学J un 2Y an Hong 教授,波士顿塔夫茨大学Jeffrey M.Isner 教授和香港大学Y.S.Chan 教授的帮助。
感谢江西医学院吴宣成教授、罗伟教授和魏家凤院长对第一作者留学的大力支持。
基因治疗的“3Y ”问题与原则胡春松(江西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南昌330006)摘 要:以病毒和非病毒为载体的体细胞基因治疗是一种富有前景的治疗人类疾病的方法。
然而,当前人类疾病基因治疗应用的限制主要是转基因方法的潜在风险、相对低效率和靶基因的胞内稳定性。
因此,我们总结其为基因治疗的“3Y ”问题———安全性(safety )、有效性(efficacy )和稳定性(stability ),并认为这也是人们应遵守的基因治疗的“3Y ”原则。
关键词:基因治疗;载体;靶基因;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中图分类号:R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9772(2003)05-0577-04“3Y ”Problem and Principle in G ene TherapyHU Chun 2Song(Instit ut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iangxi Medical College ,N anchang 330006,Chi na )Abstract :S omatic gene therapy based on nonviral and viral vectors is an attractive a pproach for treatment of human dis 2eases.However ,the application of gene therapy to human disease is currently hampered by potential hazards of methods of gene delivery ,the relatively low efficiency and intracellular stability of target gene.Therefore ,we summarized them as the“3Y ”problems ———(safety ,efficacy and stability )and also think people should abide the “3Y ”principles in gene therapy.K ey w ords :gene therapy ;vector ;target gene ;safety ;efficacy ;stability 以病毒和非病毒为载体的体细胞基因治疗是一种富有前景治疗人类疾病的方法。
基因治疗中的靶向转移载体研究
体在体 内向肿瘤 细胞呈 递药物蛋 白。 23 质粒 .
.
质粒为高度亲水性 的高分子胶体物质 , 表面 带有
负电荷 , 质粒的腔体及表面性质决定其在体 内的分 布 。 细胞 摄 取、 细胞 内的处理及 接酸的易位 过程 。因质粒不能 有效穿 过 膜及连续的 内皮系 统 , 在细曲外组织 中的扩散也有限 因此 基 因传 递系统将致 力于修 饰其 胶体及表面性质以提高质粒在体
文蕾 标 识 码 :A 文 章 一 号 :10 —0420 ):O 7-2 0628 (02 0,0 5O 2 -
杆状病毒作为 载体 , 将人 血小板 生成 亲 (T ) 因导人 哺 乳 1o 基
动物 体内已获得 成功。该载 体具有转 染效率高 , 插入 外 捧基
因片段可 > 0b 病毒 易复制 . 2k, 传代快 , 密度高等特 点 , 直接 可
携带 目的基 因 的病 毒 稳 定 地 转 移 至 靶 细 胞 中 , 靶 细 胞 需 处 但
于活性增殖期 。其趋 向性由其外壳 包膜蛋 白 ev 宿主细胞 n和 表面的特异蛋 白受体相 互作 用确 定 , 因此可 经过修 饰 ev n 基 因或 ev 白来 改变其感染 谱。现已有多 种基因被 构建到逆 l蛋 l 转 录病毒载 体中 , 如肿瘤坏 死因 子 d 体 (N a ) 抗 癌基 因 受 T FR . p3 。Kshr 5等 aBs a等…用 编码 红细 胞 生成 索 ( P ) D A序 EO 的 N 列取代编码逆转 录病毒 单向 性包膜 蛋 白 印 7N 末 端 的部 分 0一 D A片段 , N 结果改造后 的病毒载体对 有 E O受 体 的细 胞具有 P
过试验也证 明把 带有单纯 疱疹 病毒牌 腺噎啶桉 苷澈酶 ( S — H V
基因治疗中基因转移载体的研究进展
的载 体 来 实 现 目的基 因 的 转 移 。这 种 方 法 具 有 很 高 的 转 移 效 率 , 此 在 目前 的基 因治 疗 中 占有 重 要 地 位 。该 方 法 的 具 因 体 步 骤 是 先 将 目的 基 因 导 入 经 改 造 的病 毒 颗 粒 中 , 让 病 毒 再 颗 粒 感 染 靶 细 胞 , 而 将 目的 基 因转 移 到 靶 细 胞 中 口 。常 从 ] 用 的病 毒 载 体 有 逆 转 录 病 毒 载体 (R t vrs V)腺 病 毒 er i ,R 、 o u 载 体 ( eo i s V) 腺 相 关 病 毒 载体 ( eoAsoi e Ad nvr ,A 、 u Adn— sc td a Vi s AAV) 单 纯 疱 疹 病 毒 载 体 ( re i l rs r , u 、 Hep sSmpe Vi , x u
■●治 或 预 疾 , 用 因 移 基 调 来 -曼 疗 者 防 病是 基 转 或 因 控 治 戛 _ 利
● ■一 愈 疾 病 的 手 段 , 在 基 因水 平 上 对 人 类 遗 传 疾 病 进 行 是 治 疗 。基 因 治 疗 不 仅 用 于 遗传 疾 病 的治 疗 , 用 于 后 天 获 得 也 性疾病 , 肿瘤 、 如 自身 免疫 性 疾 病 、 官 移植 等 的 治 疗 。被 转 器 移 的基 因在 靶 细 胞 内 替代 或者 修 复 受 损 基 因 , 细胞 恢 复 正 使
体 内 。这 一 方 法 的 优点 是 在 将 细 胞 移 植 回体 内前 , 以 对 细 可
胞 进 行 检 查 和 优 化 。但 该 方 法 仅 局 限 于 可 移 植 细 胞 , 淋 巴 如
细 胞 、 髓 细 胞 等 , 时 仍 需 对 可 能 发 生 的 免 疫 反 应 进 行 检 骨 同 查 。间 接 体 内 法这 种 间 接 治 疗 方 法 比体 内法 具 有 更 高 的转
载体介导基因转移及其应用研究
载体介导基因转移及其应用研究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越来越成熟,基因治疗也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然而,基因编辑需要载体介导基因转移才能实现,而载体是基因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就载体介导基因转移及其应用进行探讨。
1. 载体介导基因转移的原理载体是一种能够承载大量外来DNA的物质。
利用这些载体就可以实现基因转移,改变受体细胞的遗传信息。
常见的载体有病毒和非病毒两种。
其中,病毒载体具有传染性,能够较好地进入宿主细胞并表达外来DNA;而非病毒载体虽然构建简单,容易制备,但效率较低。
病毒载体的种类较多,主要有腺病毒、腺相关病毒、腺病毒相关病毒、痘病毒、赤病毒等。
这些病毒大多数都是双链DNA病毒,它们在感染宿主细胞后能够把其基因组嵌入到细胞基因组中,使得宿主细胞能够表达病毒的基因。
这样,科学家就能够通过操纵病毒基因来实现外来基因的表达和转移。
非病毒载体则主要有合成多聚物、静电吸附剂、脂质体、纳米颗粒等多种形式。
这些载体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但构建的DNA质粒转染效率却较低,且可溶性较差。
因此,目前仍以病毒质粒为载体的研究比较广泛。
2. 载体介导基因转移的应用研究载体介导基因转移的应用涉及到很多领域,如基因疗法、基因注射、基因修饰、对抗性RNA等。
此处,我们主要从基因疗法和基因注射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基因疗法是指利用基因治疗技术,通过改变人体细胞基因组中的一部分或新增一部分,进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目前,基因疗法已经应用于很多疾病的治疗中,如癌症、遗传性疾病、免疫缺陷病等。
在这个过程中,载体介导基因转移起到关键作用。
基因注射是指将外源基因(如蛋白质、多肽、药物等)通过载体介导注射到机体内,作为治疗方式的一种。
在此过程中,载体主要负责基因的保护和输送,使得基因能够成功转移到受体细胞。
总的来说,载体介导基因转移是基因治疗的核心。
选择合适的载体,并进行有效的基因转移,是基因治疗成功的关键之一。
3. 载体介导基因转移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展望虽然载体介导基因转移已经成为基因治疗中不可或缺的技术,但现有的载体仍存在一些问题。
通过生物医学研究探索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途径
通过生物医学研究探索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途径心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健康挑战之一。
它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等病症,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通过生物医学研究不断努力,寻找新的治疗途径。
本文将介绍几个通过生物医学研究探索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途径。
一、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一种使用基因工程技术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针对心血管疾病,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一些基因表达异常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一种名为VEGF(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的基因能够促进血管生成和修复,因此可以用于治疗冠心病和脑卒中。
通过将VEGF基因导入患者体内,可以有效促进血管生成,改善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和预后。
二、干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是一种利用体内或外源性的干细胞来替代或修复受损组织的方法。
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科学家们发现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分化潜能,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或血管内皮细胞等,因此可以用于修复受损的心肌或血管组织。
例如,通过将干细胞注入至冠状动脉中,可以促进心肌再生,并改善心肌梗死的后果。
另外,干细胞还可以释放一些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的分子,从而减轻心血管疾病的炎症反应和损伤。
三、微生物疗法微生物疗法是利用某些特定的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调节宿主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例如,一种名为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的细菌在人体肠道中无害,但当肠道微生物群失调时,梭菌就会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血管损伤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因此,通过调整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和功能,可以改善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和预后。
例如,研究发现某些益生菌能够降低血压和胆固醇水平,从而减轻心血管负担。
四、分子靶向治疗分子靶向治疗是利用特定药物或分子靶点来干预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方法。
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科学家们发现一些信号通路和分子是心血管疾病的关键因素。
生物纳米学中基因载体的研究及应用
生物纳米学中基因载体的研究及应用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生物领域都开始涉及到纳米科技。
而在这些涉及到纳米科技的生物领域中,生物纳米学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
生物纳米学是纳米科技与生物学研究的交叉学科,其目的在于通过基因工程、组织工程等手段,将纳米材料应用于生物体系中,以实现各种生物功能的控制、调控和优化。
在生物纳米学的研究领域中,基因载体的研究及应用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一、基因载体的介绍基因载体是一种能够将外源DNA转化为生物DNA并且进入到细胞内的分子,其主要作用是将所需的遗传信息正确地传递给细胞。
目前,基因载体的种类非常多,按照其形式可以分为质粒、病毒、人造纳米粒子等;按照其使用目的可以分为表达载体、转录因子载体、siRNA载体、shRNA载体等。
质粒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基因载体,其主要优点在于不会对宿主细胞的功能造成显著影响,同时可以通过质粒多样性的改造来满足各种复杂的基因工程操作。
二、基因载体与生物纳米学生物纳米学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纳米技术将生物体系与物理世界相结合,并开发出各种新型的生物技术方法。
因此,基因载体在生物纳米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
在纳米材料的帮助下,基因载体可以更好地将DNA导入到细胞内,从而起到更高效的基因转移作用。
纳米材料还可以对基因载体进行包覆,形成一种纳米级的基因传递系统,以进一步提高基因转移的效率和选择性。
基因载体的纳米化不仅可以提高其基因转移的效率,更可以使其在药物递送、基因治疗等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基因载体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基因治疗是一种通过基因转移来治疗疾病的新型治疗方法。
在基因治疗的过程中,基因载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基因载体可以将所需的基因转移到人体细胞或组织中,从而实现对疾病基因的治疗。
目前,基因治疗已经在许多临床应用中起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例如肝癌、肺癌、胰岛素缺乏症等多种疾病。
四、基因载体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在生物体系中利用纳米技术开发出的新型探测系统。
基因工程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基因工程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近年来,基因工程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了当今科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对人类基因组的认知更加深刻,为生物医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突破。
本文将介绍基因工程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从分子水平到整体水平,探讨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基于基因工程技术,用基因、DNA或RNA等分子手段治疗疾病的新型治疗方法。
它通过向人体内注射或植入带有细胞修复功能的DNA或RNA序列,实现对疾病的治疗。
该技术目前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例如癌症、心血管疾病、遗传性疾病等。
以血友病为例,该疾病由于缺乏凝血因子而导致患者出现出血现象,生命质量受到极大影响。
而基因治疗可以通过将健康的凝血因子基因导入患者体内,来缓解或治愈疾病。
因此,基因治疗将成为未来个性化治疗的重要手段。
2. 基因编辑基因编辑技术是通过改变基因序列来实现对细胞功能的调节。
目前最常用的技术是CRISPR-Cas9系统,它可以像剪刀一样在精准的位置上剪断DNA链,进而改变基因序列。
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用来治疗遗传性疾病、健康基因改造、抗癌等方面的研究。
以癌症治疗为例,基因编辑技术可以通过改变肿瘤细胞的基因序列,使其失去增殖和转移能力,从根源上杀死癌症细胞。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还可以用于制造出更加优良的作物和畜禽,提高耐性、产量和品质。
3. 组织工程组织工程技术是一种利用细胞和/或生物活性材料构建复杂的人工组织和器官的技术。
生理性缺陷和疾病导致的组织和器官失效可以通过组织工程技术进行修复或替代。
目前,已经通过组织工程技术成功制造出耳朵、眼角膜、牙齿等人体组织和器官。
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组织工程技术可以用于治疗创伤损伤、器官衰竭以及器官损伤等。
例如,对于患有严重心衰的患者,通过组织工程技术构建心脏移植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而这种方法可以规避传统心脏移植的种种困难和限制,对心衰患者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希望。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遗传机制和分子生物学治疗策略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遗传机制和分子生物学治疗策略心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的各种健康问题,包括弱心病、高血压、心肌梗塞、冠状动脉疾病等。
这些疾病对人类健康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仅导致许多人患病,还会增加死亡率和疾病负担。
遗传机制和分子生物学治疗策略是当前研究心血管疾病的两个主要方向。
1.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遗传机制心血管疾病具有遗传倾向性。
许多遗传因素,包括基因、变异和多态性等,都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
其中包括有关心血管发育的基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乙酰基转移酶(ACOT)基因、抗氧化剂和炎症基因等。
研究表明,这些基因的表达和变异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影响因素。
为了更好地了解心血管疾病的遗传机制,研究人员用基因测序技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这些研究揭示了许多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基因,以及这些基因在心血管发育和生长中的重要作用。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新生儿的基因表达水平与其血管功能相关,这表明基因在血管生长和功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同时,研究表明,ACE 基因的多态性与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疾病有关。
2.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分子生物学治疗策略分子生物学治疗是利用分子水平的方法治疗疾病。
对于心血管疾病,分子生物学治疗被认为是一种有前途的治疗方法。
治疗策略包括通过基因治疗和小分子干预来调控心血管系统的各种生物学过程。
基因治疗是指通过向细胞或组织递送修复或替代特定基因的载体来改善疾病。
例如,在人类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注射载有修复基因的病毒颗粒来治疗心衰患者。
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显著改善了患者的心衰疾病症状。
小分子干预是指通过使用小分子化合物来阻止或激活特定靶标分子以达到治疗目的。
目前,许多研究正在寻求针对心血管疾病相关基因靶点的小分子干预。
例如,ACE抑制剂可用于治疗高血压和心脏衰竭,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则对治疗其他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也有潜在价值。
3. 结论在心血管疾病的病因和治疗的深入研究中,遗传和分子水平的机制非常重要。
基因治疗中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问题探讨
基因治疗中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问题探讨简介:基因治疗是一种革命性的疗法,旨在通过向人体细胞中引入修复基因或调节基因表达,以治疗各种遗传性疾病。
然而,要实现长期的治疗效果,稳定性和持续性是关键问题。
本文将探讨基因治疗中面临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问题,并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一、稳定性问题:1.基因传递效率基因传递效率是指将目标基因导入到目标细胞中的效率。
在基因治疗中,有效传递基因至细胞是实现稳定性的首要条件。
目前人们使用多种方法如病毒载体、质粒DNA和纳米颗粒等进行基因传递。
然而,这些方法存在传递效率低、基因转移不稳定等问题,限制了治疗效果的稳定性。
2.基因表达级别稳定的基因表达是实现基因治疗持续性的关键因素。
基因治疗需要在受体细胞中达到稳定的基因表达水平,以确保持续的治疗效果。
然而,由于遗传位点不稳定、基因沉默和宿主免疫等因素的影响,基因表达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不稳定,导致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
二、持续性问题:1.细胞分裂和遗传稳定性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确保基因修复或调节的效果能够持续地传递给后代细胞。
然而,细胞分裂过程可能导致基因序列的改变或丢失,从而影响治疗效果的长期稳定性。
同时,治疗后细胞可能面临突变风险,进一步影响基因修复或调节的持续性。
2.宿主免疫系统的反应宿主免疫系统的反应是基因治疗中常见的限制因素之一。
免疫系统可能识别携带修复基因或调节序列的细胞为外来物质,并启动免疫攻击,导致细胞死亡或治疗效果的减弱。
此外,免疫系统还可能针对治疗后的基因表达产生免疫反应,影响基因治疗的持续性。
解决策略:1.基因传递技术的改进为了提高基因传递效率和稳定性,科研人员正在不断改进传递技术。
例如,使用改良的病毒载体或纳米颗粒可以增加基因传递效率,并减少不稳定性和毒副作用。
此外,对基因转导机制的深入理解也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的稳定性。
2.启动持续性基因表达为了实现持续的基因表达,研究人员正在寻找新的调控元件或启动子,以确保稳定的基因表达。
实验室转基因生物安全.
实验室转基因生物安全重组DNA技术涉及到组合不同来源的遗传信息,从而创造自然界以前可能从未存在过的遗传修饰生物体(geneticallymodifiedorganisms,GMOs)。
最初,在分子生物学家中有人担心这些生物体可能具有不可预测的不良性状,一旦从实验室逸出将带来生物学危害。
这种担心在197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阿西洛马市召开的科学会议上成为焦点。
在那次会议上讨论了重组DNA技术的安全问题并提出了第一个重组DNA技术指南。
接下来25年多的研究经验证实,在进行了适当的危险度评估并采用了适当的安全措施以后,可以安全地进行遗传工程工作。
重组DNA技术或遗传工程最初是用来将DNA片段克隆到微生物宿主中,以过表达特定的基因产物用于进一步研究。
重组DNA分子也已经用于获得遗传修饰生物体,如转基因和“基因敲除”动物以及转基因植物。
重组DNA技术已经对生物学和医学产生巨大影响,并且由于整个人类基因组的核酸序列已经被了解,极可能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成千上万种未知功能的基因将采用重组DNA技术来进行研究。
基因治疗可能成为某些疾病的常规疗法,采用遗传工程技术将可以设计出许多新的基因转移载体。
同样地,采用重组DNA技术获得的转基因植物将可能在现代农业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涉及到构建或使用GMOs的实验应首先进行生物安全评估。
与该生物体有关的病原特性和所有潜在危害可能都是新型的,没有确定的。
供体生物的特性、将要转移的DNA序列的性质、受体生物的特性以及环境特性等都需要进行评估。
这些因素将有助于决定安全操作目标遗传修饰生物体所要求的生物安全水平,并确定应使用的生物学和物理防护系统。
生物表达系统的生物安全考虑生物表达系统由载体和宿主细胞组成。
必须满足许多标准使其能有效、安全地使用。
质粒pUC18是这样一种生物表达系统的实例。
质粒pUC18经常与大肠杆菌K12细胞一起使用作为克隆载体,其完整测序已经完成。
所有需要在其他细菌表达的基因已经从它的前体质粒pBR322中删除。
基因工程的生物安全问题
基因工程又叫做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
是在生物体外,通过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和“拼接”,对生物的基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然后导入受体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使重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表达,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
基因工程拥有巨大应用前景,因此世界各国对基因工程的后果已有了高度的重视。
这里说的“后果”,实际上就是涉及“生物安全性”问题。
生物安全性,简单说,就是生物体对人是否安全,一般特指生物体经过基因工程改造后对人是否还依然安全。
学说争论:有关基因工程改造过的生物产品的生物安全性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就像核技术开始发展时一样,有人坚决反对,也有人认为只要使用得当就能为人类造福。
那么基因工程改造过的生物及其产品到底有没有危险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得清楚的,这个问题也不是一两年内可以解决的。
应该说,到目前为止,基因工程改造过的生物及产品基本都是安全的,这当然是与各国政府制定相关法规以及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
农业应用:1.增加农作物产品的营养价值如增加种子、块茎的蛋白质含量,改变植物蛋白的必需氨基酸比例等。
2.提高农作物抗逆性能如抗病虫害、抗旱、抗涝、抗除草剂等性能。
3.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
4.生物固氮的基因工程。
把禾谷等非豆科植物转变为能同根瘤菌共生,或具固氮能力,将代替无数个氮肥厂。
5.增加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产率。
~构成全球药物原料的 25% ,如治疗疟疾的奎宁、治疗白血病的长春新碱、治疗高血压的东莨菪碱、作为麻醉剂的吗啡等。
6.培育畜牧业和水产业新品种。
7.其它如肥料等。
在农业上应用的基因工程迄今为止,只发现有一例改造有明显的副作用。
这个例子就是:巴西坚果中有一种基因,它制造一种称为清蛋白的蛋白质,科学家们把这种基因转到农作物中以期提高农产品中的蛋白质含量从而提高品质。
结果发现,蛋白质含量是提高了,但有些人对这种新加入的蛋白质过敏,美国先锋种子公司对这一过程进行了实验,结果该公司的科学家证实,过敏对象正是食用了该转基因果实才过敏的。
心血管系统疾病分子机制及其治疗前沿研究
心血管系统疾病分子机制及其治疗前沿研究人类心血管系统是由心脏、血管、血液三大部分组成的,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系统之一。
心血管系统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心血管系统疾病是全球死亡原因的首位,预计到2030年,心血管疾病将达到近2400万人。
因此,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分子机制及其治疗前沿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1. 高血压高血压是指动脉血压持续升高的一种疾病。
高血压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神经内分泌、遗传以及心脏、血管、肾脏等器官的病变。
其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RAAS过度活跃会引起血管张力增高、水钠潴留等病理变化,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2. 冠心病冠状动脉疾病是指冠状动脉血流量明显不足,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一种疾病。
冠心病的发生主要与动脉硬化、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聚集等因素有关。
在这些因素中,炎症反应在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炎症反应能够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纤维蛋白沉积等病理变化,影响冠状动脉的血液流量,最终导致冠心病的发生。
3. 心肌梗塞心肌梗塞是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坏死所致。
心肌梗塞的发病机制主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破裂有关。
斑块破裂会导致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最终导致冠状动脉阻塞,引起心肌缺血坏死。
二、心血管系统疾病治疗的前沿研究1.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前沿研究之一。
目前,基因治疗主要包括基因修饰、基因转移和基因编辑等技术。
其中,基因修饰技术通过改变基因表达,影响细胞代谢和信号通路,最终达到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基因转移技术则是将外源基因表达到患者体内,恢复或改变其病理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而基因编辑技术则是直接对DNA进行编辑,去除或更正某些基因上的突变点,有效预防或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基因治疗中的基因替代技术方法探究
基因治疗中的基因替代技术方法探究随着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基因治疗成为治疗一些传染性疾病以及遗传性疾病的新方法。
基因治疗通过改变人体内的基因表达,来治疗疾病或减轻疾病症状。
其中,基因替代技术是基因治疗中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究基因替代技术的几种方法及其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一、基因替代技术的概述基因替代技术是指通过引入外源基因,来取代患者身体内缺失或异常的基因。
它可以根据问题基因的类型和缺陷,选择合适的基因替代方法。
常见的基因替代技术包括基因修复、基因插入和基因剪接。
1. 基因修复基因修复是指通过修复患者身体内异常基因中的突变,恢复其正常功能。
常见的基因修复方法包括单碱基替换、点突变等。
通过精确定位并修复问题突变位点,可以纠正基因序列中的错误,从而实现疾病的治疗。
2. 基因插入基因插入是指将正常的外源基因导入患者的细胞中,以取代异常的基因。
这可以通过载体载入基因,如病毒载体或质粒载体等。
病毒载体具有良好的基因导入能力,可以把需要的基因送入人体细胞,从而实现基因的替代。
而质粒载体是一种不具有感染性的DNA分子,能够导入人体细胞并在细胞内复制,从而实现基因的插入。
3. 基因剪接基因剪接是指把外源基因和患者身体内异常基因结合,形成一个修复后的基因。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基因修复和基因插入互相结合,实现问题基因的修复和替代。
基因剪接常用的方法包括体细胞核转移和体外受精。
二、基因替代技术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基因替代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一些遗传性疾病的治疗上。
以下是几个基因替代技术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案例。
1. 单基因缺陷病的治疗基因替代技术在单基因缺陷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囊泡性纤维化(cystic fibrosis)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患者常常由于CFTR基因突变而导致氯离子通道功能异常。
通过基因替代技术,可以将正常的CFTR基因导入患者细胞中,以恢复氯离子通道的功能,从而治疗囊泡性纤维化。
新型生物治疗技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新型生物治疗技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研究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让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变得更加精准和有效。
而新型生物治疗技术作为一种前沿的治疗手段,也在逐渐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实践中。
一、新型生物治疗技术的概述新型生物治疗技术是指利用生物技术工具和方法对人体的细胞、基因、蛋白质和分子等进行干预和调控,以达到疾病治疗或促进人体健康的目的。
这种技术的出现意味着传统医学的发展方向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转变,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更为精准、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新型生物治疗技术主要包括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蛋白质治疗等技术。
这些技术都利用了生物分子的自身修复和自我调控特性,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一定的优势。
二、新型生物治疗技术在冠心病中的应用冠心病是一种由于心脏供血不足引起的疾病,是目前影响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之一。
在传统治疗中,药物和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但由于治疗效果差异较大,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
而新型生物治疗技术具有针对性强、局部影响小等特点,因此对于冠心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很好的前景。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指通过植入修复性基因,实现对病变部位基因表达的调控和修复,从而恢复心脏功能。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对IL-33基因的干预可以降低冠状动脉炎性病变的发生和进展。
同时,通过转移人类CYP2J2基因可以提高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代谢产物,从而促进血管扩张和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心脏供血情况。
干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包括自体干细胞、异体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等,主要通过干细胞在体内分化成心脏细胞,恢复受损心肌的功能。
一项研究发现,通过干细胞治疗可以显著提高冠心病患者的心肌收缩功能和心肌再生能力。
同时,干细胞还可以促进新血管的生成,增加供血情况,对提升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有很大帮助。
蛋白质治疗:蛋白质治疗是指利用蛋白质代替受损或缺失的部位进行修复,达到治疗目的。
一项研究表明,使用集合素E融合蛋白作为治疗冠心病的蛋白质,可以显著降低炎症反应和血小板凝聚,同时提高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能力和细胞存活率,从而改善心脏供血情况和减少血栓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血管疾病基因治疗研究中基因转移载体的生物安全性探讨多种心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肌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可以采用基
因治疗获得较好疗效。
然而,心血管病基因治疗与其他疾病的基因治疗一样,在世界范围内
还处在试验阶段。
对心血管疾病进行基因治疗,需高效的基因转移载体和转移体系将目的基
因导入心血管,并安全可靠地表达。
基因治疗载体的选择是决定基因治疗是否有效的重要因
素之一。
理想的基因转导载体应该无致病性、可以有效转导靶细胞,转基因可以整合到宿主
基因组,长时间稳定表达并可调控,同时只有最小程度的副作用[1]。
在用基因治疗纠正疾病
缺陷时,其安全性研究及评价也就成为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生物安全性一直以来都是
人们在构建基因治疗载体时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目前,应用于基因治疗的载体主要可分为病
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
在临床应用上,有着较高转染效率的病毒载体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腺病毒是目前广泛应
用于心血管基因转移的病毒载体,腺病毒不仅可感染增殖的细胞,亦感染非增殖的细胞,因此,腺病毒载体最适合于心血管系统的基因转移,目前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应用于心血管
疾病的防治已近于现实。
但是,病毒载体的安全性却不尽如人意:1999 年美国青年Jesse Gelsinger接受腺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治疗时不幸身亡,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病毒载体;2002年,在不到4 个月的时间内,法国接连有两个儿童在接受逆转录病毒介导的基因治疗后
出现了类似白血病的症状,这直接导致了人们对基因治疗方式的怀疑。
通过病毒将外源基因
携带入人体,会不会干扰人体正常的基因活动?会不会在人体发挥应有的正常作用?作为载
体的病毒会不会重组出新的高传染性疾病(如脑炎)或发生肿瘤?导入或去除遗传成分,是
否会危及人类的生存?[2]此外,还要考虑病毒载体进入人体后的免疫反应问题,腺病毒载体
可与细胞基因的重组,使腺病毒结构蛋白表达,引起机体免疫反应。
天生的和后天形成的针
对腺病毒载体的免疫反应仍是这项技术应用的严重障碍,因为免疫反应不仅可使外源基因表
达时间缩短,而且可能导致严重的副作用,即使是第三代腺病毒载体也能引起一定程度的免
疫反应,产生免疫反应的机制主要和 CD4+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CTLs) 介导的免疫有关,B
淋巴细胞也可能参与,免疫反应早期先有炎症介质聚集,然后吸引中性粒细胞、CD11b+细胞
参与介导免疫反应。
准确地将腺病毒载体导向靶部位,提高局部治疗因子浓度,延长局部滞
留时间,减少进入全身循环的量,给药方式的选择也很重要。
尽管给药方式多样,但临床治
疗中最大的障碍是细胞毒性和腺病毒滞留在非靶向组织,参与的因素和机制仍不明了,静脉
注射的病毒颗粒绝大多数滞留在肝脏并继发炎性反应[3]。
与病毒载体比较,非病毒载体具有低毒、低免疫反应、外源基因整合几率低、无基因插
入片段大小限制、使用简单、制备方便、便于保存和检验等优点,因此非病毒载体在心血管
病基因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多。
尽管如此,非病毒载体的生物安全性问题依然需要得到关注。
第一,非病毒基因载体本身带来的毒性:用作基因治疗的载体多种多样,由载体本身带来的
毒性不可忽视。
阳离子脂质体是研究最为广泛的非病毒型基因载体,有报道指出,某些阳离
子脂质体会导致肝坏死和以内皮细胞凋亡为特征的肺部毒性反应。
也有研究发现,动脉内用
药后,脂质体/ DNA复合体的聚集造成的微梗塞也会带来组织局部缺血和心肌损伤[4]。
第二,非病毒基因载体可能对血液系统产生影响:纳米尺寸下的非病毒基因载体有强大的吸附能力,可吸附血浆中富含的各种蛋白质,在吸附的过程中蛋白质分子一部分二级结构会受到破坏,
极有可能改变蛋白质分子的构象,从而造成其功能的丧失或变化;除了血浆中的蛋白质外,
纳米粒子还有可能与细胞表面的受体蛋白发生非特异性吸附,将激素、抗体、生长因子等信
息分子屏蔽,影响细胞的信号传导,使细胞失去接受信号做出应答的功能。
第三,基因载体
的血液相容性:由于直接与血液接触,血液中的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血浆蛋白、细胞
因子等成分均可与载体作用,可能产生诸如血栓形成、溶血、血浆蛋白黏附、补体系统中不
同补体的增减、细胞因子的抑止和激活等结果。
已有研究显示,向小鼠静脉注射某些脂质体
/DNA复合体后,依赖于注射剂量的血液学和血清学变化相当显著,包括严重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以及血清中转氨酶含量的提高。
第四,非病毒基因载体与免疫反应:低免疫原
性是非病毒纳米基因载体的特点之一,尽管如此,脂质体/DNA复合体全身用药依然可以快速激活先天免疫系统,动物实验显示,局部给药和全身给药时,脂质体/DNA复合体均具有免疫
学活性,免疫应答以大量炎症细胞因子的诱导产生为标志: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白介素6[5]。
作为非病毒基因载体,靶向性也是一个重要指标,介导的基因倘若在非靶细胞或正常组织中表达,将有可能引起细胞的恶性转化。
另外,基因表达产物若是异源性的,则有可能引起免疫反应,产生中和抗体并诱发细胞毒性。
目前虽然已有多个病毒和非病毒的基因载体用于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但多存在安全隐患。
我们只有大力发展安全、有效、可控、简便易行的基因转移体系,关注其生物安全性问题,并针对性的在各方面不断改进,心血管病基因治疗才能更广泛的发展。
正如Anderson[6]所说:“只有基因转移载体能发展到像药物胰岛素那样安全有效地注射进患者体内的时候,基因治疗才会对我们群体的健康保障产生主要影响”。
参考文献
[1] 刘亚萍,陈新军,温绍君.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进展.心肺血管病杂志,2007,26(2):126-128.
[2] 谢宝丽,张丽娜,夏琦.病毒载体与心血管病的基因治疗.热带医学杂志,2005,5(1):118-120.
[3] 郝嘉,游凯,肖颖彬.腺病毒载体,最有潜力的心血管疾病治疗载体?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0,39(9):689-693.
[4] Wright MJ, Rosenthal E, Stewart L, et al. Galactosidase stain ing following i nt racoronary infusion of cationic liposomes in the in vivo rabbit heart is produced by microinfarction rather than effective gene t ransfer: a cautionary tale. Gene T herapy, 1998; 5: 301.
[5] Oyewum i MO, Yokel RA, Jay M, et al . Comparison of cell uptake, biodistribution and tumor retention of folate coated and PEG coated gadolinium nanoparticles in tumor bearing mice.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2004, 95:613.
[6] Anderson WF. Human gene therapy. Science, 1992, 256: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