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研究中的翻译与误读

合集下载

文学文本翻译中“误译的缘由及对策

文学文本翻译中“误译的缘由及对策

文学文本翻译中“误译的缘由及对策[摘要]文学文本翻译是本族文化与异文化的相互交流,“误译”现象在中外文化的传递中无处不在。

从翻译和文化的相渗互动、翻译主体的心理作用的角度来分析,前理解及意识性心理是造成文学文本翻译中“误译”的根本缘由。

因此,全面关照本族文化与异文化的异同是解决文本翻译中“误译”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文学文本前理解心理缘由策略一、文学文本翻译中“误译”的缘由1、前理解生发的误译翻译本身是一定文化背景中的翻译,我们常说翻译负有“文化传真”的使命,即文化信息的“原汁原味”,但在文学文本翻译这一具体的层面上,绝对的传真是不可能的。

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内特指出:“如同在做心脏手术时人们不能忽略心脏以外的身体其它部分一样,我们在翻译时,也不能冒险将翻译的言语内容和文化分开来处理。

”作为翻译中不可避免的误译,并非是单纯的表面现象,如果将某些误译置于宏观的文化背景下考察,那么它将会向我们揭示更深层的原因。

早期的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伦理价值观,西洋文学与中国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相冲突,但译者为了主体文化认可的目的,对译语进行加工,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如,福尔摩斯在1916年中华版《福尔摩斯全集》中是守法、护法的正义之士,所以有关福尔摩斯吸毒的描写在译成中文时却变成福尔摩斯说:要不是因为身体健康欠佳,精神状态不好,也不会吸毒。

可见,译者为了晚清社会读者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以鸦片可以止痛为福尔摩斯的行为开脱。

再如,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忠孝“仁、义、孝”是为人之基本道德准则,所以,严复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时,对其中提到的哈姆雷特,恐国人不解,处理为“罕木勒特,孝子也”。

虽然译者的创造造成了源语中的某些文化特征部分遗失,但是目的语中的某些文化特征则借此进入。

由于不同的文化沉积和文化传统,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文化的文化特征不可避免地渗入译作,误译的产生便是特定时空下前理解介入的结果。

2、有意、无意的心理生发的误译从审美接受和文学阐释的角度,我们可以把文学文本翻译中的“误译”分为“无意识误译”和“有意识误译”。

浅谈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变异”-比较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浅谈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变异”-比较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浅谈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变异”-比较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比较文学形象学论文(精选范文8篇)之第四篇摘要:形象学中的变异是比较文学研究值得重视的重要问题。

从学科史来看, 以往的形象学研究者虽然涉及到了异国形象的变异问题, 但对变异现象疏于理论总结。

从存在形态来看, 异国形象在创作、翻译、传播、接受过程中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形、误读等多重变异。

从研究实践来看, 形象学中的变异研究应将重心放在求异研究上, 从文本内部和外部对形象的变异因素进行辨异, 并以差异性的思维方式来进行变异研究。

对形象学中的变异进行研究既顺应了当今比较文学追求差异性的发展趋势, 又对确立中国形象的身份坐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比较文学形象学,异国形象,变异,差异性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学科分支, 形象学主要研究一国文学中异国形象的塑造和描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源自于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形象学被引入中国并逐步发展起来, 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绩。

当前学术界对形象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异国形象的真伪辨析、形象学的文化转向以及幻想、社会集体想象物、套话等问题, 但对形象学中的变异问题却缺乏应有的关注和深入阐释。

实际上, 在文学交流过程中, 由于在审美、心理等难以确定的因素下, 异国形象在他国的译介、传播、接受等过程中都会发生一定程度或者一系列的信息增删、变形、误读等多重变异现象。

显然, 这些变异现象无疑是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值得重视的重要问题, 对其研究有利于形象学研究的全面深入。

因此, 本文试图从学科史、存在形态、研究实践等方面来探讨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变异问题。

一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发展历史来看, 由法国学派开创的形象学研究及其表述中已经涉及到了形象的变异问题。

形象学奠基人卡雷认为, 文学间的影响有时实际上很难估量, 因此在研究事实联系时, 研究重心应当是各个民族之间、各种游记以及想象间的相互诠释, 其着作《法国作家与德国幻象:18001940》中的幻象一词就是一国文学作品中对于异国异族形象的想象, 形象的想象表明了形象的变异是必然的。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比较文学的内部体系◆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一)影响研究(重视“同” )1 .流传学(放送→传播→接受)2 .渊源学(接受→传播→放送)3 .媒介学(传播媒介:人、环境、文字的媒介)( 二) 变异研究(重视“异” )1 .译介学(误读)2 .形象学(“他者” )3 .接受学(重视接受)(三)平行研究(重视“审美” )1 .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跨越性流变)2 .文类学3.比较诗学(四)历史类型学研究(前苏)(五)阐发研究(台湾大陆学者)◆跨学科的研究1.文学与艺术2.文学与宗教3.文学与社会科学4.文学与自然科学第一编绪论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1.比较文学的定义美国比较文学家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说: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并不是简单的文学加比较,而是以跨越为前提,以开放性为特征的。

) 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2.民族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它受制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由民族的政治、社会、心理、语言等条件所决定,同时也反映了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美学品格。

世界文学:包括中国文学之内的取得了经典地位的作品作家的总和。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一、法国学派(影响研究)1.观点①提倡“影响研究”的方法;②崇尚实证,重视考据;③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与文学批评;④在学科上,将比较文学困于纯文学范围之内,而在地域上则局限于欧洲,特别是西欧的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⑤提出“总体文学”一说2.代表人物:①梵第根a.出版《比较文学论》,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法国文学的成就,阐述了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与历史。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中心在法国(梵·第根等人)。

法国论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

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跨民族意味着:一,把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的研究加以区别,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跨民族的根本意义在跨文化。

二,一个多民族国家之内的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也在比较文学范围之内。

各种文学关系:包括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价值关系(有些文学现象,虽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其相同和相异具有某种可比性和研究价值,它们之间的内在价值联系)交叉关系(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包括相互影响、互相阐发等关系)比较文学的性质: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

它具有特定的研究领域,一种强烈的自觉的比较意识,研究工作中的比较的立场,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贯穿始终的、须臾不可缺少的比较的方法。

比较文学的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开放性:比较文学最根本的特征。

比较文学是一个巨大的、不断运动的开放体系,它的开放性有三层意思:1,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

只要它们之间存在可比性、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2,比传统文学研究具有更宽泛的内容,是一个作家、作品、读者、世界四极相互运动的宏大模式。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原理一.比较文学的名称:1.名称释义:1934年傅东华依照法文本译出了“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简史》2.“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而是比较性的文学研究,是联系性地看不同国家的文学,并不是比较高低和区别,这里的“比较”是比较意识,比较思维,重在联系地看问题3.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

(1)为什么说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2)比较文学的定义二.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学派一直占主导,1958年后美国学者后来居上)1.国外定义:(1)卡雷: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事实联系。

★对文学的研究可以分为三类:从历史的角度、宏观的整体的角度为“文学史”。

从批评的角度、微观的具体的角度为“文学批评”。

从理论、哲学的角度为“文艺学”或“文学概论”。

★文学史又分为国别文学史和国际文学关系史两个部分,前者是研究本国的文学,后者是研究本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关系。

所以卡雷所指的文学史一支就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2)基亚认为: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法国学者认为,比较文学是两个国家以上文学现象的事实考证(实证法)(3)美国亨利·雷马克认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的关系。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因此与法国学派不同,美国学者则直接认为是文学史。

(4)1982年,法国学者布吕奈尔、毕修瓦和卢梭三人合著出版的《何为比较文学》一书中,将法国与美国相融合,形成新的理论。

见P60三.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1.事实联系。

2.美学价值。

3.学科交叉关系。

※比较文学的定义应当包括文学的属性,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比较文学的价值。

见P9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国外学科史一.学科形成的背景:19世纪20年代萌芽--------19世纪70 、80年代成熟维尔曼----比较文学之父歌德-----1827年明确提出了“世界文学”这一概念,阅读中国小说,认为中国人没有强烈的情欲和飞腾动荡的诗兴。

比较文学:译介学

比较文学:译介学
1、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学之间的交流、影响、接受和传播过程中,媒介 是十分重要的。 2、无论是社会群体还是个人之间的交往,常常离不开中介,即媒介。 3、媒介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包括多种多样的媒介及传媒途径,既包括个人媒介 和集体环境媒介,也包括文字媒介和非文字媒介。
(二)译介学
1、翻译成了文学交流与传播的主要桥梁。随着影响研究和接受研究的不断深入 ,比较文学中研究文学的翻译及文学相互影响、接受和传播的媒介作用的又一个分支 学科——译介学诞生了。 2、译介学是媒介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译介学偏重于对文本的媒介作用的研究 ,尤其是翻译这一最重要的媒介的作用,同时也兼及翻译理论和翻译史的比较研究。
译介学对翻译原则的把握是较为宽泛的。它认为翻译不仅沟通了世界各族人民, 为文学传播提供了媒介,也是一种文学的创造。 1、译者在翻译中的创造性往往表现为无意识和有意识的两种方式:无意识的创 造翻译往往由于译者对异国文化的误解或误释而出现误译或漏译。 2、有意识的创造翻译有两种相反的倾向特别引人注目。 a.译语文化“吞并”原著文化。 b.译语文化“屈从”于原著文化。
第二节 翻译史与翻译基本理论形态
二、翻译价值论 1、事实证明,翻译既使外国文学的传播和接受得以繁荣,也促进 了本国文学的发展。 2、当代比较文学界对翻译的理解较为宽泛。 3、比较文学的译介学把研究重点放在译者、译品和翻译行为对两 个或几个不同民族的文学与文化的交流发生作用上。 三、翻译中的再创造理论
第二节 翻译史与翻译基本理论形态
三、翻译中的再创造理论
译介学对翻译原则的把握是较为宽泛的。它认为翻译不仅沟通了世界各族人民, 为文学传播提供了媒介,也是一种文学的创造。 3、翻译的创造性不仅为各国(各族)文化和文学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提供了 广阔的空间,也为接受国(民族)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甚至还为接受国文 学带来新题材、新文体、新技巧,从而使本国文学得到新的发展与充实。

比较文学-08-主题-文类-文化过滤与误读

比较文学-08-主题-文类-文化过滤与误读

揭示了跨文化文学交流、对话中文化过滤和
误读的必然性;极力倡导不同文化模子之间, 尤其是东西异质文化模子之间,文学交流、 对话,不要以一个既定的形态去征服或替代 另一个文化的形态,应该采取积极的、开放的、 包容的姿态与不同文化模子的文学交流、对 话。
由于“文化模子”、文化异质性的客观存在,
(二)文化过滤产生的原因
“要寻求‘共相’,我们必须放弃死守一 个‘模子’的固执。我们必须要从两个‘模 子’同时进行,而且必须寻根探固,必须从 其本身的文化立场去看,然后加以比较加以 对比,始可得两者的面貌。”(叶维廉《东 西比较文学中“模子”的应用》) 不同的文化“模子”就会有不同的文学观、 审美观和相应的文学意义建构方式及其美学 特征。
龙-《贝奥武甫》-《尼伯龙根之歌》

LAMENT OF THE FRONTIER GUARD By the north gate, the wind blows full of sand, Lonely from the beginning of time until now! Trees fall, the grass goes yellow with autumn, 李白《古风》五十九 I climb the towers and towers 胡关绕风沙,萧索竟终古。 to watch out the barbarous land: 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掳。 Desolate castle, the sky, the wide desert. 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 There is no wall left to this village. Bones white with a thousand frosts, 白骨横千秋,嵯峨蔽榛莽。 High heaps, covered with trees and grass; Who brought this to pass? Who was brought the flaming imperial anger? Who has brought the army with drums and with kettle-drums? Barbarous kings. A gracious spring, turned to blood-ravenous autumn, A turmoil of wars-men, spread over the middle kingdom, Three hundred and sixty thousand, And sorrow, sorrow like rain. Sorrow to go, and sorrow, sorrow returning. Desolate, desolate fields, And no children of warfare upon them, No longer the men for offence and defense. Ah, how shall you know the dreary sorrow at the North Gate, With Rihaku's name forgotten And we guardsmen fed to the tigers

第3章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比较文学概论》PPT课件)

第3章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比较文学概论》PPT课件)
与比 翻较 Chapter 译文 研学 究
Three
本讲纲要
一 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翻译 二 创造性叛逆与翻译
三 文化意象的失落与变异 四 翻译文学与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新 视角
导言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翻译文学国别归属、翻译文学史、 文学翻译史
文化意象的失落、 扭曲、变异
“翻译总是一种创 造性叛逆”
译介学
对20世纪国际比较文学 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东方比较文学的崛起与翻译地位的上升
西方对东方文学(特别是中国文学)的重视
进入20世纪 开始较多地翻译出版中国文学作品和文 化典籍
20世纪后半叶 中日韩印为代表的东方比较文学的崛起
大多不谙东方语言的西方比较文学家 意识到了翻译的重要性并开始重视对翻译的研究。
例:阿·托尔斯泰的名作《苦难的历程》的英译名 是“Road to Calvary”,英译者故意用一个含有具 体象征意义的地名“Calvary” ,代替了俄文中那 个泛指“苦难、痛苦”的普通名词“мука”。
(二)创造性叛逆的类型
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节译与编译 二者都属于有意识型的创造性叛逆,混杂难分。 造成节译与编译的原因:为与译入国的习惯、风俗 相一致,为迎合译入国读者的趣味,为便于传播,或出 于道德、政治等方面因素的考虑,等等。
(三)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
翻译转向的实质 文化转向!
翻译研究 文化研究
都质疑学科的边界, 都开创了自己新的空间 都关注权力关系和文本生产 都认识到理解文本生产过程中操纵因素的重要性
相必 遇然
因此这两个学科的学者可以在很多领域进行更富有成果的合作。
(三)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
翻译界的新研究课题
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层面 更深刻、更具体的阐释 为什么有些国家的文化更重视翻译,翻译进来 的东西多,而有些国家的文化则相反? 哪些类型的作品会被翻译?这些作品在译语系 统中居何地位? 我们对每个时期的翻译传统和翻译规范有何认 识?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复习1、可比性:指跨越性文学现象中,由于实际存在的各种内在联系,而具有的比较研究的可能和比较研究的价值,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根基,是客观存在而又有待我们发掘的。

主要包括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

2、流传学: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中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P60流传学研究的影响类型:放送者特别的精神、人格、气质的影响,技巧的影响,艺术形象的影响,主题或题材的影响,框范的影响,理论思潮的影响。

流传学研究的模式:直线式影响、辐射式影响、焦点式影响、交叉式影响。

3、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或源泉学,属于影响研究的范畴。

它是指以文学接受者为出发点,去探寻放送者的影响,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的外来因素,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性追溯和研究。

P74渊源学研究的特征:它是强调对跨国影响渊源的追溯的研究;渊源学必须以实证性研究为根基,强调对实证性资料的收集、鉴别、分析和论证。

4、媒介学:是影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外国作品进入本国的方式、途径、手段及其背后的因果规律。

媒介学的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和文字资料媒介。

P865、文化过滤:是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由于接收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的对影响的反作用。

文化过滤是研究跨异质文学文本事实上的把握与接受方式,它是促成文学文本发生变异的关键。

P986、文学误读:“误读”由美国文艺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提出的。

本来是指偏离阅读对象本身的意思和内容的阅读。

过去常用来指称不正确的阅读,误差性阅读或阅读理解错。

比较文学中指文学作品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而形成的误差。

P1047、形象学:是比较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门类,研究某国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关注作家在作品中如何理解、描述、阐释作为他者的异国异族,探索异国异族神话的创造过程和规律,分析其社会心理背景以及深层文化意蕴。

比较文学概论的练习及答案

比较文学概论的练习及答案

《比较文学概论》练习及答案习题一一、填空题1. 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它研究的的各种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

2.研究一国之内的、和被称为国别文学研究.3.总体文学研究超越国家、民族、语言界限的那些、、和。

4.互证是以不同文学为例证,以达进一步的共识。

5.比较文学除研究文学间的种种现象之外,还研究等诸多方面的联系,这就是文学的。

6.文化发展是通过和两种作用来进行的。

7.文化转型是指在某一特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同时又进行急邃的。

8.20世纪后半叶,人类经历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转型,即在以外,也得到蓬勃发展。

9.如果没有不同文化间的、,我们的文化就会变成一片文化沙漠。

10.比较文学在与他种文学的交往中,以、、、为己任,是沟通各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名词解释1.文化转型时期2.互证3.横向开拓三、简答题1.什么是逻辑学范式?2.什么是现象学范式?3.文学研究的两种不同层次指的是什么?4.简述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割据主义。

5.文化转型的原因四、论述题谈谈对人类文化的多元发展的认识。

练习答案一、填空题1. 存在于不同文化中不同文学之间2.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3. 文学运动文学题材文体和技巧4. 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的相同或不同的应合5. 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跨学科研究6. 认同离异7. 危机和断裂重组和更新8. 逻辑学范式现象学范式9. 和而不同多元并存10. 互为主观互为语境互相参照互相照亮二、名词解释1、文化转型:文化转型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

如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国的魏晋六朝和五四时期。

2、互证:是以不同文学为例证,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的相同和不同的应和,以达到进一步的共识。

3、横向开拓:横向开拓是一种文化外求,外求的方向大致有三:一是外求于他种文化;二是外求于同一文化地区的边缘文化;三是外求于他种学科。

三、简答题1、什么是逻辑学范式?教材第13页2、什么是现象学范式?教材第13页3、文学研究的两种不同层次指的是什么?教材第5页4、简述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割据主义。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说一:名词解说:1.流传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区分出放送、流传、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研究,描述出“经过路线”。

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外国的名誉、反应或影响,进行研究。

其研究的要点常常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2.渊源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区分出放送、流传、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研究,描述出“经过路线”。

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以致艺术技巧等的本源。

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据,探究它们的放送者,揭露此间的因果关系。

3 社会整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

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必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定遇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限制,他们被其自己所属的文化烙上了激烈的特点。

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察时,必定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重印记。

4 影响研究法国学派所倡导的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此后成为最早的研究方法之一其理论依照在于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的。

“影响研究”。

因为各民族的文学之间,在历史上存在着大量的互相交往的联系,所以就出现了以下文学现象:日本的古典小说《源氏物语》中,就运用了许多中国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能七十二变,就汲取了印度佛经中神猴哈奴曼会三十六变的成分,孙悟空大闹天宫又发展了印度佛经《贤愚经》中顶生王闹天帝宫殿的故事;相传李白第一创作了《菩萨蛮》,但据考据,《菩萨蛮》是古代缅甸的乐调,经云南而传入中原;更早的《楚辞·离骚》,开头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维庚寅吾以降”。

这难以理解的“摄提”、“孟陬”等词,有的专家研究以为,它们是从外国传入的星座译名,极可能是希腊文,也可能是撒马里亚语等。

第三讲、比较文学研究类型

第三讲、比较文学研究类型

二、主题学研究内容
• 1、题材史研究 • 2、母题研究 • 3、人物意象研究
题材史研究
• 研究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作家对相同或相似题 材的不同处理。
• 重点: • 1、为什么在不同的国家会产生同一类型的故
事。 • 2、不同作家对同一故事的处理,如何体现了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 • 例子:《灰阑记》
三、形象学的研究范围及前景
• 1、研究方法 • 文本外部研究 跨学科研究 • 文本内部研究 词汇 故事情节 • 2、前景
举例
• 外国人心目中的俄罗斯人形象 • 外国人心目中的英国人形象 • 外国人心目中的德国人形象 • 外国人心目中的法国人形象 • 外国人心目中的日本人形象 • 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人形象
四、文学误读
• 1、专化意义的误解(无意误读) • 2、以自己的文化性格看待他国文化(无
意误读)
• 3、理解异质文化,但为了适合自己的需 要误读。
第二章 平行研究
(美国学派及其平行研究)
• 一、定义:
• 是对影响研究的继承与发展,扩展到没 有事实关系的跨文化的文化现象的比较 研究。
• 强调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 的比较,以及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
• 严复《天演论》
第四节 变异研究
• 变异研究是传统实证性研究---(异域)形象 学(地点、器物、人物)。
一、形象学的定义和特点
1定义:是作家及集体想象物对作为他者的异国 和异民族的想象
2变异性的层面 3综合性的层面 二、形象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
1注视者 2他者 3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狂热、憎恨、亲热
• 《菊与刀》
外国人心目中的美国人形 象
• 看重别人对自己的印 象

比较文学教程考试资料

比较文学教程考试资料
第二节 译介学
3.什么是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文化转向”是翻译研究两大主将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共同提出的,即翻译研究所要关注的就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它必须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展开自己的讨论。而作为比较文学分支的译介学则更自觉地践行着转向文化的理念。换句话说,译介学的前景正在于如何通过对文学翻译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思考异质文化之间交流的深层问题。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所提倡的“文化转向”特指转向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他们还明确提出“转向文化”的方法就是要去研究翻译过程中复杂的文本操控是如何发生的。文化研究的介入为译介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4、什么是题材研究
就是研究不同作家对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不同处理,以及产生不同题材的文化根源。
5、什么是文学误读?
文学误读本来是阅读学中的概念,指偏离阅读对象本身的意思和内容的阅读。过去常用来指称不正确的阅读,误差性阅读或阅读理解错误。比较文学中指文学作品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而形成的误差。
2.文学变异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它与文化过滤之间的关系如何?
文学变异性作为一种研究范式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之中, 其主要内容有:
(1)语言层面变异学,(2)是民族国家形象的文学变异研究。(3)文学文本变异学研究重视可比性结构的整体和综合研究(4)文化变异学研究。
那么,文学变异学研究与文化过滤之间的关系概括起来就是:文化“模子”的不同造成接受屏幕的限隔,透过屏幕的接受必然是一种文化过滤,而过滤就意味着接受的过程必然要留下什么或扬弃什么,它既不是简单的原文学文本主体的被动接受,也不是本我文化主体的简单归化接受。总之,文化过滤是跨文明语境下贯穿于文学交流和对话过程中的制约机制,也是决定对话和交流之结果和表现的前提条件,而变异性则是文化过滤的显性表现和具体体现。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世界文学:“世界文学”这个概念,最早由歌德在1827年提出。

后在运用过程中一般有四种含义:总量上的世界文学;世界名著的世界文学;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学;歌德理想中的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中的世界文学是指世界各民族的文学打破了原来的各自封闭的状态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各民族的文学成为世界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能够共同享有,即歌德所指。

(1827年歌德在谈《塔索》法译本时提过,1月27日与友人的信再提,1月31日与爱克曼的谈话进一步谈及。

)2、总体文学:是由梵第根提出,总体文学是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

并且这一研究客体在历史短期的共时性上表现为多种民族与多种国家所形成的共同文学思潮与共同文学流派,这些共同的文学思潮与共同的文学流派随着在空间上的伸展、在地理上的扩张,已从纯粹的文学作品层面整合,升华到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美学的高度被研究,这就是总体文学。

3、比较文学危机论:在比较文学学科发展与建设过程中,其不断受到质疑和批判,学科内部和外部不断发出危机论调,具体表现为:学科建设之初,受克罗齐等人的质疑和批判,使学科发展一度呈现危机;法国学派重事实影响关系的研究使比较文学研究僵化,美国学派对此不满,韦勒克提出危机论进行批判;当下文化研究兴盛,并且迅速渗透至比较文学研究,使比较文学边界模糊、泛化,比较文学再度危机;另外,具体到中国,由于生硬比较,产生所谓“比附文学”,是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危机。

其实,危机伴随着生机,是学科理论建设的自省和反思。

4、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也是最早形成的一种研究类型,法国学者为这一研究类型的理论方法的建立做了重要贡献。

以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注重民族文学间的事实联系,从发送、接受、媒介三个方面进行文学关系的探讨。

但是法国学者主要研究欧洲各国文学的联系,研究范围比较狭窄,研究的重心放在资料的发掘、考证上,对文学的内部规律和审美特征的研究重视不够,给这种研究带来明显的不足和局限,后受美国学者批判。

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

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

变异学研究一、理论核心异质性与变异性研究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一大收获,也是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可比性基础及理论核心是文学的差异性存在样态,及异质性和变异性。

二、研究范围1.跨国变异研究——形象学2.跨语际变异研究——译介学3.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学接受研究4.文化变异研究——文化过滤和文学误读5.跨文明研究——文明对话与话语变异三、文学的他国化研究1.定义指一国文学在传播到他国后,经过文化过滤、译介、接受之后,出现理论改变,从而产生新质,发生更为深层次的样态;这种变异主要体现在传播过文学本身的文化规则和文学话语已经为他国(接受国)所化,从而成为他国文学和文化的一部分。

五四诗歌采用西方诗歌形式和规则寒山诗在美国的盛行2.特点(1)文学的言说方式和话语原则必须经一国传播到另一国,并且传播国与接受国的文明是不同质的(2)在传播过程中,传播国文学的话语言说方式和话语原则必须与本土文学、文化相结合(3)在传播和结合过程中,传播国文学的话语原则和言说方式必然被改造,并创生新质,新质的创生是以接受国的话语原则为主的3.现实性&可能性(1)必须有不同质文明的差异性存在(2)必须有开放的环境作为传播的客观条件(3)在传播过程中必须经碰撞与结合而产生新质四、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一)文化过滤1.定义文学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产生影响时,接受方的创造而形成对影响的反作用。

内涵:(1)文化过滤产生的基础在于接受者特定的文化构成性(2)文化过滤是接受过程中主体性与选择性的体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3)文化过滤还体现为接受者对影响的反作用2.作用机制(1)现实语境、传统文化因素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2)语言差异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3)接受者个体文化心理结构对外来文学接受的文化过滤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接受经过了本土文化的过滤老舍《离婚》的两个不同英译本在美国的不同境遇3.理论基础(1)接受美学(2)哲学解释学(3)文化相对主义(二)文学误读1.概念指文化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会因文化过滤的原因而造成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因为发送者文化与接受者文化的差异而造成的影响误差,或者叫创造性接受。

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文学误读现象

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文学误读现象

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误读现象汉教六班李若文 20110511449比较文学中的误读,是指接受者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文化观念、思维方式去解读另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学作品时出现的差异性阐释。

岳黛云先生认为:“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读。

所谓误读,就是指把文化看成文本。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文学误读中的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性。

文学作品的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民族文学传统的沉积,而语言的差异又使得要在目的语中重现原语作品的形态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中国的五律、七律、词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瑰宝,特别是其工整的对仗、铿锵的音韵、整齐的格式、固定的语调起伏,这些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独有财富,要完整地移植到他种语言是几乎不可能的。

英语文学的十四行诗、斯宾塞体、具象诗等,也是如此。

下面我们是我们组找出的几个例子,一是对于唐诗人韦应物的两句七言诗“春朝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可谓千古名句。

英国汉学家宾纳译为:On the spring flood of last night's rain.The ferry-boat moves as though someone were poling.张今在《文学翻译原理》中指出,这两行译文因用“似有人”译“无人”,两者反映的画面一动一静,违反同一律。

同时,原文的对仗、节奏在译文中都未能保留下来,英语读者无法欣赏到原文具有的艺术魅力。

而王守义与约翰·诺弗尔合作出版的《唐宋诗词英译》,该版本将以上两句译为:spring sends rian to the riverit rushes in a flood in the eveningthe little boat tugs at its lineby the ferry landinghere in the wildnessit responds to the currentthere is no one on board王译将原文的两行变成了7行,原文的14字变成了40字。

比较文学翻译、误译现象

比较文学翻译、误译现象

承认“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是否会导致当前翻译的乱译、误译?为什么?当前翻译的乱译、误译可分为无意识型的乱译、误译和有意识型的乱译、误译,当翻译的乱译、误译为无意识型时,我认为承认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不会导致当前翻译的乱译、误译;当翻译的乱译、误译属于有意识型时,我认为承认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会导致当前翻译的乱译、误译。

综述,翻译的有意识型乱译、误译是翻译的乱译、误译的一个部分,因此,我认为承认“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是会导致当前翻译的乱译、误译的。

情况一:在当前翻译的无意识型乱译、误译的基础上。

我认为承认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不会导致当前翻译的无意识型乱译、误译。

首先,翻译的乱译、误译是由翻译的跨时代、跨文化、跨语言、地理隔阂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而不是简单的承认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就会导致当前翻译的无意识型乱译和误译;承认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和当前翻译的无意识型乱译、误译之间不是因果关系,而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表现与被表现的关系,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包含翻译的乱译、误译,而翻译的乱译、误译是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的一种表现形式。

其次,不承认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时,翻译的乱译、误译依旧存在,创造性叛逆最早是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罗贝尔●埃斯卡皮于1961年的论文《创造性叛逆是文学的关键》一文中提出的,而翻译的乱译、误译是在翻译出现之前就已经出现,翻译的乱译、误译出现时间自然是比创造性叛逆这个概念出现的时间早,所以,承认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不是导致翻译的乱译、误译出现的原因。

即使是到了现在,我认为承认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也不会导致当前翻译的乱译、误译,因为当前翻译的乱译、误译是翻译出现及发展变化过程中固有的现象,而不是说承认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就会导致当前翻译的乱译、误译。

最后,在当前翻译的无意识型创造性叛逆基础之上的乱译、误译更多是由翻译过程中的客观因素造成的,而不受主观意识所控制,在当前翻译的无意识型创造性叛逆基础之上的乱译、误译,相信每一位翻译者在翻译时都会本着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作品本身的内容,而不会说有意识地去乱译和误译,因此,在翻译的无意识型创造性叛逆基础之上的乱译、误译不受一种主观的、被承认的创造性叛逆所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翻译;误读;文学
引言
20世纪80年代后期,比较文学翻译的研究出现了由原来单纯的语言层面的翻译向了解文化的转变。

而伴着全世界经济的迅猛增长,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也随之增加。

两种不同的文化间的沟通也就是用一种语言去认识和解释另外一种语言。

但是由于生活在一种文化里的人们在认识和理解另外一种文化的时候,常常会依照者自己原有文化的思维形式去对其他文化进行理解,这种情况或多或少就会产生一些文化误读。

而在文化理解的过程中翻译是一种最直接、最普遍的文化交流形式,尤其是在研究两种文化的文学作品的时候,翻译也会存在一些误读现象。

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误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误读现象,并且这种现象对翻译起着怎么样的作用呢?笔者将在本文中逐一探讨。

一、误读定义及内涵
误读是产生在阅读文学作品中的一种现象。

它是指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原有内容本身的含义和内容曲解,进行了错误性的阅读。

读者对于阅读内容通常可以分为“正读”和“误读”。

“正读”是读者能够正确理解作品的内涵、艺术价值和作者的创作目的;而“误读”则是不能正确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

乐黛云教授曾经给对误读进行过这样的解释,那就是误读是读者按照自己原有文化的思维形式,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去了解另外一种文化的理解方式。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就曾经提出一个非常著名的文学理论--即“影响即误读”理论,并且用此理论给“误读”定下一个新的含义。

布鲁姆提出在弗洛伊德尼和采之后,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不可能完全按照原文的含义进行理解,多多少少会有一些修改和创造。

实际上很多人认为跨文化之间的文学阅读是一种“重新创造”,是另外一种创造性的阅读,多多少少都会出现一些“误读”现象。

二、翻译活动中的误读
翻译是我们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文化沟通中所使用的一个非常重要手段。

但在某种方面来说,它所进行的过程里会不断出现由原来一种文化对另外一种或多种文化的误读。

在我们进行翻译时出现的文化误读实际是指翻译者因为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近而错误地对原文进行加工改造,并把这些经过加工改造的错误文化信息展示到译文中。

如果从主观性的角度上看,翻译者在进行文学比较时所出现的翻译误读又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蓄意误读,另外一种是无意误读。

蓄意文化误读是翻译者由于受本身主观动机的制约从而造成的误读,是一种有意识地加工改造或者曲解。

无意文化误读一般是指翻译者的语言底蕴不够或者存在一些非常不负责任的态度,错误地把不正确的文化信息译到译文当中,从而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误译或错译。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体现着它所代表的时代和环境,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

为了了解另外一种文化,进行跨文化间的交流,翻译是我们常常使用的一种媒介手段。

所以当翻译工作者对某一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他也就在进行一种跨文化间的交流,从一种文化进入另外一种文化。

对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进行对照、比较、研究,最后创作出他的译文。

但是由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翻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要充分地评估自己的译文,不能出现过大或过多的误译或错译。

翻译者要充分思考如何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

光从表面上来看,在翻译的过程中出现的误读没有传达出翻译的“信”,没有体现出对原文的忠实性。

但是,我们不能仅从表面来看,只是重视讨论译文对原文的忠实度,没有从文化的层面上去看这个问题,这里涉及到文化的交流和传承。

有些译者为了让广大读者能够对作品有深刻的印象,在翻译一些国外的作品时按照自身文化习惯把外国的主人公的姓名翻译过来。

这也说明,翻译仅用“信”即忠实原文这样的标准定位为唯一的标准的话,是非常不可取的,也是行不通的。

因为它脱离了实际社会和环境,没有体现出该部作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翻译过程必须是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对目标语言进行分析研究的。

三、翻译中产生误读的原因
众所周知,在比较文学翻译研究当中,因为文化背景的不相同,翻译者是不可能避免翻译误读现象的发生的,而且这种现象出现的频率还很高。

每一本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文学作品都会有它自己独特的性质,例如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等特质,并且这些不容易在另外一种语言文化中体现出来。

并且翻译活动还存在时代的局限性,不可能在真空中进行翻译,或多或少体现翻译者所在的时代和文化的环境。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由于风俗习惯、知识框架和思维模式上都有着一定程度上的不同,所以,这样的读者就会有着不同的“期待视野”。

这种读者所独有的“期待视野”事实上在他阅读另外一种文化的文学作品前就已经有了的观点、立场和思想方法等。

这也造成了翻译者对原文文本内容的理解含有一部分自己的主观想法,而这种新创造出来的主观想法就会对原文化中的文学作品造成一定的误读。

这样在翻译的过程中进行一些创造性的翻译就不可避免地。

尤其在翻译跨文化的文学作品时,因为翻译者不同的“期待视野”,创作出来的译文也会有不同的解读。

为了不断地满足读者所持有的期待视野,有些翻译者就会对原有作品不断地进行加工修改,以便于译文可以在译文的文化和环境中获得广大读者的认可和喜爱。

正如我们所了解的翻译家林纾,他翻译了很多的外文作品,但他的译文中有很多不符合原文意图的曲解和添加,这就扩大了读者的文化视野。

他在翻译外文作品的时候,同时兼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并用能够让中国读者理解的中国文化诠释或误读西方的作品。

在这里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翻译者文学翻译过程中先是一位读者,其次才是一名翻译工作者。

四、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作用
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中,文学作品会被重新理解并产生一些新的含义,所以它会体现当时的时代和环境的情况,甚至会超越那个时代和环境。

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的影响下,翻译存在着误读。

也是这样在翻译中出现的误读让译文有了它不同于原文学作品的审美含义。

这样在历史的角度上看,这种主体文化被翻译中出现的误读体现得更为丰富了,这也对历史文化发展和文化沟通交流起着非常重要的推进意义。

而且还能从不同的角度地完全扩展译文文化的解读。

例如,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性,尼采提出向往权利是人类生活中最强的意志。

按照德国人文化意识的解释,那就是“我愿成为其他民族的主宰者”。

有权利的人持有一种“像对待蚊虫一样,无任何良心的悲悯击毙它。

”的态度来对待那些等级比较低并没有任何权利的人们;而当年茅盾对于尼采作品就有了误读。

茅盾的解读是:“唯其人类有这‘向权力的意志’,所以不愿做奴隶来苟活,要不怕强权去奋斗。

要求解放,要求自决都是从这里出发。

倘然只是求生,则猪和狗的生活一样也是求生的生活。

”从上述解释中可知,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在特定的历史、政治、和文化的语境下,会产生出非常丰富的译文文化的艺术表达,这样可以不断启发翻译者文学意识,让文学创作和翻译过程形成一种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的关系。

同时,因为译文中出现的文化误读不能正确地表达外来文化的内容,会造成错误的信息,不利于正常的跨文化沟通。

而研究这种文化误读现象也会帮助了解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消化。

这在客观上非常利于译文文化文学的发展。

反之,在某种意义上来讲,翻译误读也对文学的发展有一些不好的影响。

众所周知,翻译误读实际上就是对原文化文学作品的错误认识,修改了原文的真实含义,这样就会造成文学作品在交流和传承的过程中有所流失和误译。

译文的读者不能够正确全面认识和了解原文文化的真实含义和精神本质,真正的文化交流效果体现的就会不充分。

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者还要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误读。

五、结语
文化误读常常会出现在文学翻译,这种现象显而易见的。

由于受到时代、环境、文化等方面的不同,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鲜明地突出了不同文化间的冲突、曲解与修改,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一种文化的文学作品在另外一种新的文化和环境里获得了新的诠释。

也就是说翻译实际上是一种文学的创造性行为,是翻译者根据自己处于的生活环境和文化影响所进行的
一种创造性文学创作。

但是这种创造性文学创作是受到一定限制的,也就是说原有的文学作品所体现的内容和创作出来的译文同时都要限制翻译者。

翻译者只能在读者能够接受的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性。

同时,翻译者还要考虑读者和译文的接受语境。

所以,翻译不是单一的创作性活动,它是不同的两种语言文化体系的相互制约。

翻译者既是表达原文内容的人,还是原著内容的重新解读的人。

从文学发展的角度上来看,翻译工作者的任务不应该单纯复原和传达原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全部含义,还应该在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原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并且对跨文化交际之间的文学交流有益的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