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堡半球实验教案幼儿园
教案-马德堡半球
马德堡半球教学目标:1、认识大气压力2、感知大气压力的力量3、培养学生的动手与语言组织能力教学材料:马德堡半球材料包,其它辅助道具教学过程:教师:小朋友们下午好,今天我们要做的实验叫做“马德堡半球”拓展实验一,自动压瘪的瓶子导入:开始实验之前呢我们先做个小游戏,老师手里呢有个矿泉水瓶子,下面请一个小朋友试试看看能不能把这个矿泉水瓶子给压瘪。
(瓶盖必须保持在原位置,不能把瓶盖拧下来。
)教师:下面老师给你们表演一个魔术,老师不用手去压,就可以让这个矿泉水瓶自动“变瘪”。
步骤:往瓶子里面倒入热水,摇晃几下然后将水倒出。
注意:水温不宜太高以免烫伤!!教师:是不是很神奇,想一想,是什么力量把瓶子“压瘪”了呢?拓展实验二,瓶子吸鸡蛋教师:我们继续做实验,道具有一个玻璃瓶,一颗熟鸡蛋;想一想,有什么方法不破坏鸡蛋让鸡蛋进入瓶子里面??步骤:往玻璃瓶里面倒入热水,摇晃几下然后将水倒出。
把鸡蛋放在瓶口位置我们会发现鸡蛋自己掉入瓶子里了。
注意:水温不宜太高以免烫伤!!拓展实验三,蜡烛吸水教师:这是一个盘子,里面是红色的水(色素),杯子扣上去,水有变化吗?并没有,但是老师可以让着盘子里的水乖乖的聚集在一起,我要让他们跑到杯子里面去。
步骤:把蜡烛放入水中点燃,然后将杯子扣上去,神奇的现象发生了杯子里面的水竟然真的往杯子里面跑了。
拓展实验四,杯子吸托盘教师:最后一个实验叫杯子吸托盘,猜一猜老师可以成功吗?下面老师要把这瓶水放在上面,你们猜一猜托盘可以承受住这个重量吗?教师:成功了,没有任何粘贴的物品,玻璃杯就这样牢牢的把托盘吸住了,上面还可以承受物品;这些实验都和“大气压力”有关。
“大气压力”无处不在,也就是空气,在地球的表面覆盖着一层一层的空气我们叫它“大气层”,这些空气呢是有重量的,我们承受着空气的重量,这就是“大气压力”。
一个普通人身上承受的大气压力大约是25吨左右,相当于5头大象压在我们身上。
教师:有的小朋友可能会想“大气压力这么重”,为什么我没有感受到呢?教师: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我们身体里面也是有空气的身体里面的空气和周围的空气压强是相等的,所以他们互相抵消掉了。
大三班科学活动《神奇的大气压力》
大三班科学活动《神奇的大气压力》一活动目标:1通过实验操作让幼儿初步了解大气压力的作用及与人类生活的意义。
2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活动准备:1透明玻璃器皿,矿泉水瓶,塑料吸盘挂钩,气球,杯子;2幼儿操材料瓶子人手一份,每桌放一小盆水,记录表,铅笔;三活动过程:(一)导入,激发幼儿兴趣1 师:小朋友,我们每天都要会呼吸空气,同时我们周围也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由空气组成的大气层,在大气层中的物体都会和空气宝宝撞击产生的压力,这个压力我们就称为大气压力;2大气压力无处不在,今天我们就来玩几个有关大气压力的小实验吧;(二)引出实验1,介绍实验工具及玩法1介绍实验1所要用到的材料,装有水的水槽及旷泉水瓶;2 教师先假设实验情景,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倒扣在水槽里,瓶子里的水会发生什么变化,请幼儿猜测;3出示记录表,先讲解记录表的操作方法,再让幼儿把猜测结果记录下来。
4请幼儿操作实验,两人一组,完成后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
5请幼儿说说实验的结果和猜测的结果一不一样。
6教师小结:这其实是大气压力的作用,瓶子里装满水则瓶子内部的大气压为零,此时小于外部气压,瓶内的水不会流出。
(三)引出实验二,杯吸气球1教师出示实验材料,杯子,气球,热水和冷水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步骤(1)将热水倒入杯中,过一会儿,将水倒出(2)将气球放在杯上,按住,放入冷水中,让杯子冷却。
(3)将吸住球的杯子倒置,测试吸住没有。
3教师请幼儿上来操作实验4教师小结;这其实也跟大气压力有关系,杯子倒入热水,再倒出来,等杯子里的空气冷却下来的时候,杯子里的气压减少,气球内的气压和杯子外的气压大于杯中的气压,所以杯子就把气球吸住了。
(四)出示马德堡半球实验视频,让幼儿了解到大气压力的作用力是非常大的;1幼儿欣赏视频,认识到大气压力其实是很大的。
2教师利用两个吸盘挂钩相吸的作用力,向幼儿分析马德堡半球实验的实验原理。
空气中有压力,并且非常的大。
科学创新课程第3课:大气压力实验-制作马德堡半球装置
说一说 大气压力在生活中有哪些运用?
猜一猜 哪个图片拉注射器用的力最大?
图1
图2
图3
验一验
当注射器拉杆往外拉时,注射器内空 气的体积阻力越来越大,用的力也越 来越大。
阅读 说说你们的发现?
两个黄铜半球被抽空,球内形成真空, 大气把两个半球紧紧地压在一起。 1654年时,马德堡市进行的一项科 学实验,目的是为了证明大气压的 存在。
动手制作 马德堡半球装置
动手制作 马德堡半球装置
动手制作 马德堡半球装置
动手制作 马德堡半球装置
动手制作 马德堡半球装置
动手制作 马德堡半球装置
科学原理 马德堡半球为什么会拉不开?
抽气前,球的外部大气压力与内部大气压 力是一样的。但抽气后,球内部趋向于真 空,球的外部压力远远大于其内部压力, 就好像大气压“压”住了两个半球,所以 这两个半球必须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
教学重点:知道生活中存在着大气压力
教学难点:知道生活中存在着大气压力
大气压力
——制作马德堡半球装置
说个宝,道个宝, 万物生存离不了,在你 身边看不见,越往高处它越 少。
想一想 物品有重力,空气有重力吗?
试一试
吸 盘为什么难 拉 开 ?
做一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实验要求
填一填
小豚语录:挤压吸盘,排走吸盘内 的空气,吸盘可以吸在物体表面。 物体表面越光滑,吸盘吸得越牢固。
第一次:8匹大马,铜球原封不动; 第二次:16匹大马,铜球分开两半。
读一读 “阅读”小短文,说说你们的发现?
马德堡半球实验 1654年5月8日,马德堡市长格里克和其助 手把两个铜半球合在一起,抽出里面的空气使 球内形成真空,然后在球的两边各拴4匹马, 往相反方向拉两个半球,铜球原封不动。最后 ,共用了16匹马拼命挣扎才把两个半球拉开 。而如果把铜半球上的阀门打开,让空气进入 球体,只需轻轻一拉,球就开了。这就是著名 的“马德保”半球实验。它不仅证明了大气有 压力,而且“力量”很惊人。
马德堡半球实验
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实验器材马德堡半球模型。
实验原理当马德堡半球中空气抽出后,在外部大气压强作用下,球很难被拉开。
实验作用1.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2.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实验拓展1.大气压强很大,设计实验测量大气压强。
2.大气压的五种变化(1)大气压随地势高低的变化从微观角度看,决定气体压强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气体的密度;二是气体的热力学温度T。
在地球表面随地势的升高,地球对大气层气体分子的引力逐渐减小,空气分子的密度减小;同时大气的温度也降低。
所以在地球表面,随地势高度的增加,大气压的数值是逐渐减小的。
如果把大气层的空气看成理想气体,我们可以推得近似反映大气压随高度而变化的公式如下:(μ为空气的平均摩尔质量,p0为地球表面处的大气压值,g为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R为普适气体恒量,T为大气热力学温度,h为气柱高度)由上式我们可以看出,在不考虑大气温度变化这一次要因素的影响时,大气压值随地理高度h的增加按指数规律减小,其函数图象如图所示。
在2km以内,大气压值可近似认为随地理高度的增加而线性减小;在2km以外,大气压值随地理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渐缓。
所以过去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介绍:在海拔2千米以内,可以近似地认为每升高12米,大气压降低1毫米汞柱。
(2)大气压随地理纬度的变化地球表面大气层里的成份,变化比较大的就是水汽。
人们把含水汽比较多的空气叫“湿空气”,把含水汽较少的空气叫“干空气”。
有些人直觉地认为湿空气比干空气重,这是不正确的。
干空气的平均分子量为28.966,而水气的分子量只有18.106,所以含有较多水汽的湿空气的密度要比干空气小。
即在相同的物理条件下,干空气的压强比湿空气的压强大。
在地球表面,由赤道到两极,随地理纬度的增加,一方面由于地球的自转和极地半径的减小,地球对大气的吸引力逐渐增大,空气密度增大;另一方面由于两极地区温度较低,所以空气中的水汽较少,可近似看成干空气,所以由赤道向两极,随地理纬度增加,大气压总的变化规律是逐渐增大(因气候等因素影响,局部某处的大气压值变化可能不遵循这一规律)。
马德堡半球实验
马德堡半球实验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实验目的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实验器材马德堡半球模型。
实验原理当马德堡半球中空气抽出后,在外部大气压强作用下,球很难被拉开。
实验作用1.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2.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实验拓展1.大气压强很大,设计实验测量大气压强。
2.大气压的五种变化(1)大气压随地势高低的变化从微观角度看,决定气体压强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气体的密度;二是气体的热力学温度T。
在地球表面随地势的升高,地球对大气层气体分子的引力逐渐减小,空气分子的密度减小;同时大气的温度也降低。
所以在地球表面,随地势高度的增加,大气压的数值是逐渐减小的。
如果把大气层的空气看成理想气体,我们可以推得近似反映大气压随高度而变化的公式如下:eμgh/RTp=p(μ为空气的平均摩尔质量,p0为地球表面处的大气压值,g为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R为普适气体恒量,T为大气热力学温度,h为气柱高度)由上式我们可以看出,在不考虑大气温度变化这一次要因素的影响时,大气压值随地理高度h的增加按指数规律减小,其函数图象如图所示。
在2km以内,大气压值可近似认为随地理高度的增加而线性减小;在2km以外,大气压值随地理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渐缓。
所以过去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介绍:在海拔2千米以内,可以近似地认为每升高12米,大气压降低1毫米汞柱。
(2)大气压随地理纬度的变化地球表面大气层里的成份,变化比较大的就是水汽。
人们把含水汽比较多的空气叫“湿空气”,把含水汽较少的空气叫“干空气”。
有些人直觉地认为湿空气比干空气重,这是不正确的。
干空气的平均分子量为,而水气的分子量只有,所以含有较多水汽的湿空气的密度要比干空气小。
即在相同的物理条件下,干空气的压强比湿空气的压强大。
在地球表面,由赤道到两极,随地理纬度的增加,一方面由于地球的自转和极地半径的减小,地球对大气的吸引力逐渐增大,空气密度增大;另一方面由于两极地区温度较低,所以空气中的水汽较少,可近似看成干空气,所以由赤道向两极,随地理纬度增加,大气压总的变化规律是逐渐增大(因气候等因素影响,局部某处的大气压值变化可能不遵循这一规律)。
大气压强【公开课教案】
大气压强【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
2. 让学生掌握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能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压强的概念2. 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3. 大气压强的应用4. 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5. 实验:气压计的使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气压强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实验操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大气压强的存在。
2. 新课导入:讲解大气压强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的基本知识。
3. 实验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
4. 讲解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介绍气压计的使用。
5. 学生动手实验:使用气压计测量大气压强,了解不同海拔、天气条件下大气压强的变化。
6. 课堂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大气压强的应用,如呼吸、吸管喝饮料等。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让学生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0.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的变化规律,知道大气压强与海拔、温度等因素的关系。
2. 让学生了解气压计的种类和应用领域,如气象、登山等。
3. 引导学生关注大气压强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物理》2. 实验器材:马德堡半球、气压计、吸管、饮料等。
3. 多媒体课件:大气压强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2课时2. 教学环节:导入、新课导入、实验演示、讲解、学生动手实验、课堂讨论、总结与反思、作业布置、课后反思、教学评价。
马德保半球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马德保半球实验,又称马格德堡半球实验,是由德国物理学家、时任马德堡市长奥托·冯·格里克在1654年进行的一项著名实验。
该实验旨在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并展示其强大的力量。
实验使用了一对铜质空心半球,通过抽取内部空气,展示了大气压对半球的作用力。
二、实验目的1. 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2. 展示大气压的强大力量。
3. 探究大气压与真空的关系。
三、实验原理大气压是由于地球大气层对地面及其上的物体产生的压力。
在马德保半球实验中,通过抽取半球内部的空气,使半球内部形成近似真空状态,此时外界大气压将对两个半球施加压力,使得两个半球紧紧贴合。
四、实验器材1. 铜质空心半球一对,直径约30厘米。
2. 真空泵一台。
3. 橡皮圈若干。
4. 水银或其他液体。
五、实验步骤1. 将两个铜质空心半球内填充适量的水银或其他液体。
2. 将两个半球合拢,用橡皮圈密封接缝。
3. 使用真空泵将半球内部的空气抽出,形成近似真空状态。
4. 关闭真空泵,观察两个半球是否分离。
六、实验现象在实验过程中,当两个半球内部的空气被抽出后,外界大气压将两个半球紧紧贴合,使得两个半球难以分离。
即使使用多人同时用力拉扯,也无法将两个半球分开。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两个半球在抽出内部空气后,由于外界大气压的作用,难以分离。
2. 分析:实验结果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并展示了其强大的力量。
当两个半球内部形成近似真空状态时,外界大气压对两个半球施加的压力远大于人类施加的拉力,使得两个半球难以分离。
八、实验结论1. 大气压确实存在,并具有强大的力量。
2. 真空状态下,外界大气压对物体施加的压力更大。
3. 马德保半球实验为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提供了有力证据。
九、实验拓展1. 探究不同海拔高度的大气压变化。
2. 研究大气压对其他物体的影响。
3. 开发利用大气压的科技产品。
十、实验总结马德保半球实验是一项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实验,它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并展示了其强大的力量。
马德保半球试验
板书
1.大气压的存在
(1)大气压的概念
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这个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2)大气压的特点
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大气压的测量
(1)大气压的大小
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2)测量大气压的仪器
水银气压计、无液气压计
马德堡半球
亦称“马德堡圆盘”,是用来演示大气压强的仪器。
1654年德国马格德堡市的市长、学者奥托·格里克表演了一个最惊人的试验。
他把两个铜质直径三十多厘米的空心半球紧贴在一起,两半球的对口处经过研磨。
在贴在一起之前,应用抹布将对口处擦净,并涂上凡士林,两半球接触后,要用力压一下并稍稍左右转动一下。
然后打开阀门,并用胶皮管把气嘴跟抽气机相连接,将球内气体抽出后,球外的大气压使两半球合在一起。
在半球的两侧各装有一个巨铜环,环上各用八匹马向两侧拉动,结果用了相当大的力却未拉开。
球内的空气被抽出,没有空气压强,而外面的大气压就将两个半球紧紧地压在一起。
通过上述实验不仅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而且证明大气压是很大的。
这个实验是在马德堡市进行的,因此将这两个半球叫“马德堡半球”,而将这个试验叫“马德堡半球实验”。
马德堡半球实验步骤
马德堡半球实验步骤
马德堡半球实验是由17世纪德国物理学家奥托·冯·格里克斯马德(Otto von Guericke)于1654年提出的一项著名实验。
该实验用来证实
气体的压力和空气的存在,并且也成为了后来真空技术的基础。
1.准备工作:首先需要准备两个相同大小和形状的金属半球,并在它
们的边缘上安装一个密封圈或橡胶圈,以保证半球之间的连接是密封的。
2.真空泵:将一个真空泵连接到半球上的一个端口,用来抽取半球内
的空气,制造真空环境。
3.紧密连接:将两个半球紧密连接在一起,确保连接处的密封圈能够
完全密封,防止空气进入或逸出。
4.抽取空气:打开真空泵,开始抽取半球内的空气。
随着空气被抽走,两个半球会被大气压力挤压在一起,形成一个真空密封。
5.测量压力:一旦半球完全被挤压在一起,并且真空已经形成,可以
使用一个压力计来测量在半球中形成的真空的压力。
6.断开连接:当实验完成后,可以关闭真空泵,并将半球之间的连接
断开。
这些步骤描述了马德堡半球实验的基本过程。
这个实验的关键在于通
过抽取半球中的空气形成真空环境,使两个半球被大气压力挤压在一起。
这个实验可以证明气体压力的存在,并且还可以观察到真空产生的力量。
《力的等效和替代》教案1
课题力的等效和替代从容说课先从科学的角度让学生理解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的区别,让学生从科学的表示法表示一个力。
进而从生活的等效的概念以及历史史实让学生理解等效与替代的概念;继而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关系,为下一节明确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打好基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的图示法,区别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2)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过程与方法(1)在实验过程中学会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2)在制作示力的合成与分解示教仪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是不同的,本节书中后面要用力的图示处理实验结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此加以引导,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将力表示出来。
对于力的示意图和力的图示,学生并不一定引起重视,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表述一个力。
这为后面的实验探究打好基础。
力的等效主要是要让学生清楚研究一个具体的问题时所采用科学的方法,同时明白如何去等效的概念。
力的替代与力的等效合为一体,共同构成等效替代的思想。
进一步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为力的合成和分解作准备。
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实验,如有可能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说明结果,学生的结果不一样说明可以有不同的替代,为下一节力的分解作好铺垫。
学生可以在自主找规律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实验结果在误差范围内是准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力的等效替代,使学生领略跨学科知识结合的奇妙,同时领会科学探究中严谨、务实的精神和态度.教学重点: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教学难点: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教学用具:弹簧秤、刻度尺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师:通常物体都会受到多个力的作用,许多情况下这些力的作用可以与某个力作用产生同样的效果。
例如,一辆小汽车陷进了泥坑,需要十几个人连推带拉才能把它从泥坑中拉出来,如果用另一辆汽车用绳子牵一下,就可以把它从泥坑中拉出来,这时一辆汽车的牵引和十几个人的作用力是怎能样的关系呢?生:是等效的。
马德堡半球
马德堡半球(对应教材第P56——P57)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压的存在。
2、知道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3、了解生活中大气压的现象。
4、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感受大气压。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感受大气压。
教学难点:解释生活中大气压的现象。
教学准备:吸盘2个,马德堡半球的资料,玻璃片2片,小口玻璃杯,广口瓶,鸡蛋,塑料片,brainpop视频教学过程:目标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计时间复习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关于空气力量的知识,并且一起玩了一些与空气力量有关的小游戏。
谁能告诉大家在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和空气力量有关的?电风扇、风力发电机、飞机、气压千斤顶、风……(可以用气球吹满气以后放掉,飞出去来示范一下)5分钟很好,看来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观察得很仔细。
今天我们进一步来了解关于空气力量的内容。
吸盘演示(展示吸盘)同学们来看一下,这是什么?吸盘2分钟真聪明,现在老师把两个吸盘口对口对准了压一下,谁上来拉一下试试?叫2到3个学生上台试如果老师不压吸盘,还能不能吸住呢?不能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不挤压,吸盘就不能吸在一起?同时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对吸盘,讨论之前可以试一下。
现在开始。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在挤压的时候把吸盘中的空气挤压掉了,所以周围的空气就把吸盘往里压。
)5分钟知道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播放视频好,其实之前已经有人做过类似的实验,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5分钟视频放完了,现在你们知道了为什么吸盘会吸在一起了吗?谁来陈述一下原因?周围的空气把吸盘压在一起。
展示马德堡半球真聪明,老师这里有一个马德堡半球,虽然因为某些原因损坏了,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一起来看一下内部结构的。
走到学生中展示2分钟现在我们来进行下一个实验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感受大气压。
两片玻璃老师手上有两片玻璃片,玻璃片的两面光滑程度不一样。
请几个学生来摸一下5分钟老师把玻璃片沾点水,然后把光滑的一面合在一起,看看有什么现象?两块玻璃黏在了一起为什么会这样呢?是水把它们粘在一起的(那水为什么不能把其它东西粘在一起呢?<用其他的东西举反例,随手拿其它的东西试验>)两片玻璃之间都是水的话,那中间的什么没有了?空气现在谁知道为什么玻璃片能黏在一起?因为周围的空气把它们压在一起的真聪明,我们再看一个实验。
培养幼儿爱动脑爱学习的教案(精选五篇)
培养幼儿爱动脑爱学习的教案(精选五篇)第一篇:培养幼儿爱动脑爱学习的教案学习按厚薄、高矮、粗细排序活动目标:1、学习按物体的厚薄、高矮、粗细进行7以内的正、逆排序2、发展幼儿思维的可逆性、传递性和双重性。
3、培养幼儿爱动脑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7张厚薄不同的图书图片;7张高矮相同、粗细不同的树干图片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老师这里有一些你们的好朋友,想不想知道是谁呀!二、基本部分1、厚薄的排序(出示厚薄不同的图片,7张)。
你们知道他们是谁吗?可是他们没有名字,很伤心,我们来帮他们把名字起了好吗?让幼儿按照从薄到厚的顺序〉你们看看那一本书是最薄的?它就叫老小。
我们把老小送回家,剩下的谁是最薄的?那它就是老六。
再看看剩下的谁是最薄的?…… 下一个应该是谁呢?…… 依此类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幼儿能够找到一个既快又准确的方法。
他们又要出来玩了,这次他们是老大现出来的(让幼儿自行操作,用每次都选出最厚的方法按从厚道薄的顺序排列)2、粗细的排序这些书门出来玩,感到很累,这个时候他们发现了一些树桩。
他们就商量在树桩上坐一会儿,休息一下,可是他们应该怎样安排呢?(出示7张高矮相同、粗细不同的树干图片)他们想把这些树桩按从细到粗的顺序排,怎样排?引导幼儿用前边的方法,依次找到最细的方法进行排序.这时,他们想换换位置,把这些树桩从粗到细排,哪有怎样排?请几个幼儿用相同的方法上来亲自操纵,进行排序。
高矮排序他们玩得很开心,你们想不想也出去玩?但我们要排队才行将全班幼儿按人数分成六组,进行从高到矮,从矮到高排序结束部分排好队,和幼儿一齐开火车出去。
第二篇:培养幼儿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站推荐)培养幼儿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各种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
这要求教师在各种活动中,多给幼儿创造机会、空间。
多让幼儿自己动手尝试,想象。
在过去,一般在活动中老师要求幼儿说一句话,画一幅画,要和老师说的和画的一模一样才算是对的,给以表扬。
9.3大气压强教案
2.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多媒体演示实验,掌握大气压的测量方法。
3.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了解大气压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三、大气压的大小
1.大气的测量(演示:录像)
2.大气压的变化
(1)大气压的大小与大气的密度有关--解释:大气压的产生是由于大气有重力。
(2)大气压的大小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解释:大气的密度随着高度而减小。
(3)在海平面附近,大气压的数值接近1.01×105帕(760毫米汞柱)规定:这个大气压值称为标准大气压。
二、大气压的大小
1、测量工具:气压计(空盒气压计和水银气压计)
2、单位:1毫米汞柱=133帕3、大气压的变化
课后小记
教学内容
9.3大气压强
课标要求
1.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故事,观看其它资料,进一步加深理解大气压的存在。
3.对托里拆利实验,重点是观察水银面的高度差,然后利用测得的数据和液体压强的公式,计算出大气压的大小。
教学目标
1.能列举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现象,并能用大气压解释有关现象。
3.感受标准大气压的大小
学生回答问题:可乐瓶被压瘪了
学生解释现象
通过教师的引导总结出大气压强的概念
认真思考,解释现象
明确大气压的大小,知道大气压与什么因素有关。
利用小实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通过让学生解释现象,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大气的压强教案
大气的压强教案大气的压强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实验,检验大气压的存在。
能通过实例说出大气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能简单描述托里拆利实验,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量级,能说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
3.能说出液体沸点跟气压的关系。
4.了解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过程和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测量原理,掌握大气压的测量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了解大气压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学生在前一章已学过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对压强知识有所了解。
但由于气体看不见、摸不着,气体的压强也容易被人们忽视。
大气压强更为抽象,虽然我们生活在大气中,但却很难感学科网--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受大气的存在,因此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让学生体验到大气压的存在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大气压强的存在很难感受到,学生对大气压的认识不深甚至不正确,在教学中应通过实验加深或纠正学生的认识。
用大气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对学生来说难度也比较大。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训练,以强化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规范表达的能力。
大气压的测量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但不是重点。
教学中,可以采用播放托里拆利实验视频的方式,使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学好本节知识,有利于加深对已学的固体、液体压强知识的理解,还能加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大气压的存在、用大气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大气压的测量。
三、教学策略本课的基本教学思想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受大气压确实存在;知道大气压以及大气压对生活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小学生科学实验课:马德堡半球实验
吸住后,拔掉注射器部 分。用两只手拽一下看 能不能拽开?钓上准备 好的
重物,比一下谁的力量 大!
用组装的马德堡半球提升物体 感受大气压力!
为了验证大气压的存在,许多热心科学的人为大众做了各种各 样的实验。格利克(德国马德堡市市长、科学家)于1654年进行了闻 名于世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轰动了欧洲各国,用显而易见的事实让 人们相信了大气是有压力,为了纪念格利克的功绩,后来把这种实
为了证明大气压力的存在。
现代的人是人怎样感知和测量大 气压的?
通过在真空管道中加水银柱来测量
测力器连接简易马德堡半球
专业仪器测量
下面我们就通过自己动手做一个简易的马德堡半球 来感知和测量一下大气压强的存在!
小朋友 让我们动手做一做 要有耐心哦
实验目的
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简易测量大气压力 锻炼动手能力
验用的金属半球称为马德堡半球。
格利克定做了两个直径约37厘米的空心铜半球,这两个半球做得很精密,把 两个半球对好合起来可以不漏气。格利克在一个半球上安装一个活门,从这里可 以接上抽气筒,把球里的空气抽出来,把活门关好,外面的空气不能进入球里, 可以保持球里为真空。格利克在每个半球的拉环上拴了8匹马,叫它们向相反的方 向拉两个半球,马夫用鞭子驱赶着马,16匹马拉得十 分用力,然而两个半球仍旧紧紧地合在一起,没有拉 开。
1
器材准备和认知
注射器
0型圈
节气阀
钥匙环
软管
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盘
2
把2个钥匙圈分别穿过 2个半球的横向孔作吊 环。 如图
2
把O型圈擦干净(抹点 水更好操作)嵌 入半球的凹槽内。
3
取短一点的软管插紧 半球上的导气柱,另一 头连接节气阀插紧(没 有沿口的一头)。再用 另一根软管与注射器连 接
【宝宝爱科学 少儿智慧启迪】第五课 马德堡半球
第二课马德堡半球一、教学分析:大气压无处不在,今天,我们就来亲身体会一下。
二、教学目标:1.了解马德堡半球的由来2.明白大气压强的影响3.掌握大气压强的特点和作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大气压强的特点和作用教学难点:明白大气压强的影响四、教学准备:PPT、水杯、蜡烛、白纸一张、平底碟、材料模型等五、教学过程:1、复习上次课内容与提问:火山石如何喷发的?2、导入与感知以古代经典故事导入马德堡半球实验1654年,德国物理学家、时任马德堡市长的奥托·冯·居里克在罗马帝国的雷根斯堡进行了马德堡半球实验。
在这项实验中,实验者先将两个完全密合的半球中的空气抽掉,然后驱马从两侧向外拉,以展示大气压力的作用。
1这年的5月8日,他和助手做成两个半球,直径14英寸,约37厘米,并请来一大队人马,在市郊做起“大型实验”。
实验引来了一大批人的围观,熙熙嚷嚷十分热闹。
格里克和助手当众把这个黄铜的半球壳中间垫上橡皮圈;再把两个半球壳灌满水后合在一起;然后把水全部抽出,使球内形成真空;最后,把气嘴上的龙头拧紧封闭。
这时,周围的大气把两个半球紧紧地压在一起。
格里克一挥手,四个马夫牵来十六匹高头大马,在球的两边各拴四匹。
格里克一声令下,四个马夫扬鞭催马、背道而拉!好像在“拔河”似的。
“加油!加油!”实验场上黑压压的人群一边整齐地喊着,一边打着拍子。
4个马夫,8匹大马,都搞得浑身是汗。
但是,铜球仍是原封不动。
格里克只好摇摇手暂停一下.然后,左右两队,人马倍增。
马夫们喝了些开水,擦擦头额上的汗水,又在准备着第二次表现。
格里克再一挥手,实验场上更是热闹非常.16匹大马,死劲抗拉,八个马夫在大声吆喊,挥鞭催马……实验场上的人群,更是伸长脖子,一个劲儿地看着。
突然,“啪!”的一声巨响,铜球分成原来的两半,格里克举起这两个重重的半球自豪地向大家高声宣告:“先生们!女士们!市民们!你们该相信了吧!大气压是有的,大气压强是大得这样厉害!这么人惊人……”实验结束后,仍有些人不理解这两个半球为什么拉不开,七嘴八舌地问他,他又耐心地作着详尽的解释:“平时,我们将两个半球紧密合拢,无须用力,就会分开.这是因为球内球外都有大气压力的作用;相互抵消平衡了.好像没有大气作用似的.今天,我把它抽成真空后,球内没有向外的大气压力了,只有球外大气紧紧地压住这两个半球……”.通过这次“大型实验”,人们都终于相信有真空;有大气;大气有压力;大气压很惊人!3、引导质疑:为什么要那么多马拉这个球呢?2。
科学课教参 幼儿大 大气压4
注意事项
安全和卫生
1、第一个迷你小实验不好控制,可能会有水洒了的情况。老师要视孩子的情况来定上课的方式,不好控制的,就找几个乖的孩子做,好控制的,让孩子自己做。
2、两个吸盘吸在一起的实验,不要让孩子太用力拉,以免伤到自己,试一试,拉开很难就行了。
课堂小记
大气压这个概念还是比较抽象,只有通过做实验、对比,来让孩子感觉到大气压的存在。
多给孩子现象,少强调定义,孩子理解和记忆“大气压”,基本不会有太大的问题。用现象说话,而不用定义。
老师:因为塑料片和玻璃,它们光滑,用力压吸盘的时候,空气都被挤了出来,外面空气的大气压,就会把吸盘压在它们上面了。而一些表面粗糙的物体,它的表面藏有很多的空气,吸盘挤压时,空气排不掉,这样吸盘里外都有大气压,所以吸盘吸不住。
【我们一起做一做】25分钟
老师: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发现了大气压的存在,。。。。。。
小朋友们:会。
老师:一起数1、2、3,松手——
小朋友:水洒了!这是什么杂技呀?
老师:这是怎么回事呢?我练了好多遍了,怎么没有成功?(装作疑惑)哦,我想起来了,刚才我忘了抹胶水了!
小朋友们:。。。。。。
老师:再来一次,装满水,在塑料片上抹上疯狂博士送给我的,特制隐形胶水。(假装很认真的往塑料片上抹)盖上塑料片。
老师:小朋友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你们也来试试吧,主要是在盖盖子的时候,里面的空气越少越好。倒转过来的时候,注意不要让空气进去。发现空气多了,就停下来,重做。看看那个小朋友最先完成。
孩子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要强调在水槽上方完成,尽量贴近水槽,这样水洒了也不会到处都是,所有实验不可以离开水槽完成。老师要很好的控制学生,如果人少,可以由老师带着做。
大气压强教案
第九章第四节大气压强柳州市二十四中授课人:张廷军授课地点:物理实验室授课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2) 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3)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4) 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估测大气压的大小,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2) 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具有将物理知识用于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3) 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的测定。
【教学反馈】本节的重点是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的测定,难点是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生活中存在很多大气压的现象,教学时,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多做实验,加强学生对大气压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普遍性。
在讲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设计改进实验装置,得出与托里拆利实验相似的实验,引导学生理解测大气压的原理,再引入托里拆利实验的录像,对学生进行讲解,易于学生理解接受。
本节课通过演示实验,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后感想】1.物理情景是物理学习的催化剂,学习物理知识,就要让学生进入创设的物理情景中去,使得学习富有新鲜和实在的气息。
比如:在“覆杯实验”中,有的同学提出,硬纸片不掉下来,是不是被水“粘”住了?这时,我们可设计怎样的实验去证明:纸片不掉下来是由于大气压作用而不是被水“粘”住的?我设想的物理情景有:人工模拟真空──将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掉,再观察纸片的“命运”;可以观察硬纸片的凹凸情况──是向上凹还是向下凸……然后由此展开讨论和实验,就可明确是不是被水“粘”住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德堡半球实验教案幼儿园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实验,让幼儿了解气体性质,掌握气体受力情况,初步了解马德堡半
球的原理,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步骤
1. 引入
老师拿出一个气球,打气后放在桌上,并问:“大家看到这个气球了吗?它是
由什么构成的?”引导幼儿说出是由气体构成的,并通过提问让幼儿认识气体的性质。
2. 实验操作
老师带领幼儿进行马德堡半球实验操作,将一个薄膜圆球套在一个玻璃杯口上,再将玻璃杯倒扣在平板上,用一根吸管将半球内气体抽走,观察结果。
3. 结论总结
通过观察实验结果,老师引导幼儿得出结论:“在没有气体支持的情况下,气
球就会被挤塌,呈现出凹陷弯曲的形态。
这说明气体对物体具有支持力。
”
4. 实际应用
老师引导幼儿思考:当我们呼吸时,胸部腔内的空气使胸腔膨胀,所以我们才
能呼吸,当我们呼气时气体受外力挤压,胸腔变小,所以我们的肺中的空气从毛细血管中流出肺泡,被人体利用,这与马德堡半球实验中空气在受到外压时的变化现象相似。
三、教学效果评价
本次马德堡半球实验,让幼儿通过亲身操作,加深了对气体性质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掌握气体受力情况和马德堡半球的原理,引导幼儿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达到了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