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文档

合集下载

成唯识论白话文

成唯识论白话文

成唯识论白话文佛教唯识学派是中国佛教思想发展的重要分支之一,其代表人物就是道宣大师。

唯识学派强调人的心识具有广阔无边的特性,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因为心识的作用而产生的。

一、心识的特性唯识学派认为,人的心识不仅能够感知外界的事物,而且还能够创造出自己的世界。

心识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同时感知到多个不同的对象。

同时,心识还具有变异的能力,可以随着人的修行而逐渐提高。

二、唯识的意义成唯识论认为,人的心识是构成世界的根本因素,一切现象都是心识的显现。

唯识学派通过探究心识的本质和作用,试图揭示事物的真实面貌,超越表面现象的迷惑,达到真理的境界。

三、唯识学派的主要观点1. 缘起性:唯识学派主张一切现象都是由因缘所生,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结果。

2. 三性:唯识学派将一切现象分为三性:依他性、依自性和中道性。

依他性是指事物依赖其他因素而存在,依自性是指事物具有自己的特性和本质,中道性是指事物既不绝对存在,也不绝对不存在,而是处于一种中间状态。

3. 六识:唯识学派认为,人的心识可以分为六个方面,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

每个识都有它独特的作用和功能。

4. 出世间法:唯识学派强调通过修行可以超越世俗的迷惑,达到解脱的境界。

出世间法包括离欲、离见、离修和离生的修行方法。

四、成唯识论在今日的启示成唯识论提出的许多观点在今日仍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成唯识论强调人的心识具有无边无际的特性,这对于人们认识自己和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学会观照自己的心识,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

其次,成唯识论提出的缘起性观点,告诉我们一切现象都是相互依存的。

在当代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着相互利益的关系,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这种关系,以和谐共处的态度对待他人,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再次,成唯识论主张通过修行可以超越世俗的迷惑,达到解脱的境界。

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着追求功名利禄、追求物质财富的心态。

成唯识论白话文

成唯识论白话文

成唯识论白话文摘要:1.城市景观扩散的定义和意义2.城市景观扩散的影响因素3.城市景观扩散的过程和特点4.城市景观扩散对城市的影响5.我国城市景观扩散的现状和挑战6.城市景观扩散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建议正文:城市景观的扩散过程是指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其地理范围、功能区域和文化特征逐渐向周边地区蔓延的过程。

这个过程既是城市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城市与周边地区互动的结果。

城市景观扩散对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其影响因素、过程、特点以及对城市的影响。

首先,影响城市景观扩散的因素有很多,如政策、经济、社会、文化等。

政策方面,政府的城市规划和土地使用政策直接决定了城市发展的方向和速度。

经济方面,城市的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是推动城市景观扩散的主要动力。

社会方面,人口流动和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也是影响城市景观扩散的重要因素。

文化方面,城市文化特色的传播和地域文化的交融也会对城市景观扩散产生影响。

其次,城市景观扩散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多阶段的过程。

一般来说,城市景观扩散会经历一个由中心区向周边区逐渐蔓延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地理范围不断扩大,功能区域逐渐增多,文化特征也逐渐发生变化。

城市景观扩散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地理范围的扩大、功能区域的增多、文化特征的变化等。

城市景观扩散对城市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城市景观扩散可以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提升城市的发展水平。

另一方面,城市景观扩散也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城市规划和管理的压力增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我国城市景观扩散的现状和挑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城市发展速度较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规划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城市环境质量问题日益突出;城市文化特色保护和传承任务艰巨等。

面对城市景观扩散的未来发展趋势,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准备和应对:优化城市规划和管理,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加强城市环境治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传承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形象;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等。

成唯识论别抄

成唯识论别抄
成唯识论别抄.txt我这人从不记仇,一般有仇当场我就报了。没什么事不要找我,有事更不用找我!就算是believe中间也藏了一个lie!我那么喜欢你,你喜欢我一下会死啊?我又不是人民币,怎么能让人人都喜欢我?成唯识论别抄
成唯识论别抄卷第一
唯识体即是教。故持业释释。或此本论。是成立佛经唯识理之教。名成唯识。即依主释。以末从本亦有二释。末论远诠佛经。亦有持业及以依主。亦无有失。
第三护法释造论意。如广记说。可知。
释颂之中。不异先判上三句。通难标宗。释此颂文。三师别释。义各不同。初安慧师宗。分成两释。一云。见相自体。俱从种生。以无体故。解云。虽无别种。然由无始虚妄熏习。执法自生体时。内熏习力。变似我法。说从种生。非谓有别种子而生。名种生自体。依他二分所执。一云。唯自体分有实体故。说从种子生。二分所执。本来无体。但无始已来。虚妄熏习。自体生时。有二分起。即所执性。即依彼宗以释颂文。由彼假说我法者。或世间圣教二种不同。且世间以释颂者。谓自体分虚妄熏习。种子生时。变似见相。遍计所执都无自体。依此执为实我实法。见相所执都无自性体。我法此果无。依于无假。或有别无依总无。谓即我法各别。依于所执。见相二分。以无体故。总说为无。或可总无依别无。谓我法二种。总说为无。见相二中。或随依一。谓之别也。依说依义如前记说。次依圣教所说我法释颂者。此亦依于见相分。施设我法。亦得说为无。依于无假。总别对唯上可知。若尔世间圣教二种何别。同依于无故。解云。虽同依无。义意即别。世间我法。唯计所执。毕竟无体。故名世间。圣教我法。为对遣彼世间我法。故于见相假名施设。故厚严经云。为对遣愚夫所执实我法故。于识所变假说我法名。彼依识所变者。谓依识所变遍计所执见相二分故。说依世间。圣教唯上应知。又解。彼依识所变者。世间我法。依识所变见相二分。圣教我法。但言依识。义依识体而施设故。问。安慧宗见相二分。既无实体。施设世间我法可尔。圣教依他我法。如何得有依也。

成唯识论白话文

成唯识论白话文

成唯识论白话文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成唯识论简介
2.成唯识论的核心观点
3.成唯识论的实践方法
4.成唯识论的影响与价值
正文
【成唯识论简介】
成唯识论,全名“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述义”,是佛教瑜伽行派的重要论著。

该论由印度佛教大师世亲所著,后由唐代高僧玄奘法师翻译成中文。

成唯识论主要探讨了人类心识的运作、心识与世界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修行达到解脱的境界。

【成唯识论的核心观点】
成唯识论主张一切法因心而生,提出了“三界唯心”的观点,认为外在的世界都是心识的显现。

该论详细论述了心识的八种意识、五十一种心所法以及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从而揭示了心识的复杂结构和运作机制。

【成唯识论的实践方法】
成唯识论主张通过瑜伽修行,观照自心,逐渐认识到心识的虚妄,从而断除烦恼,达到解脱的境界。

具体修行方法包括止观双运、四念住、八正道等。

通过这些方法,修行者可以逐步提升自己的心识境界,最终达到圆满的菩提境界。

【成唯识论的影响与价值】
成唯识论对后世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瑜伽行派和
中国佛教的天台宗、华严宗等宗派中具有重要地位。

同时,成唯识论的哲学观点和修行方法也对中国古代哲学、心理学、文化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现代,成唯识论依然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和实践价值,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考人生和自我提升的途径。

成唯识论白话文

成唯识论白话文

成唯识论白话文
(最新版)
目录
1.成唯识论简介
2.成唯识论的核心观点
3.成唯识论的实践与应用
正文
成唯识论,又称瑜伽行派,是印度佛教大乘佛教中一个重要的学派。

这一学派主张“万法唯识”,也就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心识所变现。

接下来,我们将从成唯识论的核心观点、实践与应用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这一学派。

成唯识论的核心观点是“万法唯识”。

这一观点主张,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心识所变现。

也就是说,外在的世界是由内心所构建的。

这一观点与佛教的“空”观有密切的关系,都旨在揭示现象世界的虚幻性。

在成唯识论中,心识分为八种,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

前五种识是指我们通过五种感官(眼、耳、鼻、舌、身)所产生的认知,意识是我们的思维和观念,末那识是我们的潜意识,阿赖耶识则是我们的根本识,是万法唯识的根本。

成唯识论的实践与应用主要体现在瑜伽修行上。

瑜伽行派主张通过禅修等方式,实现对心识的控制和超越,从而达到解脱的境地。

瑜伽行派的修行方法有很多,包括禅修、观想、持戒、念佛等。

这些修行方法都是为了实现对心识的控制,从而摆脱外在世界的束缚,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在。

总的来说,成唯识论是一种以“万法唯识”为核心观点,以瑜伽修行为实践途径的佛教学派。

第1页共1页。

成唯识论白话文

成唯识论白话文

成唯识论白话文摘要:一、引言二、唯识论的概念与来源三、唯识论的核心思想1.八识2.三性3.种子与熏习四、唯识论的发展与影响五、结论正文:【引言】唯识论,作为中国佛教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通过对《成唯识论白话文》的分析,概括唯识论的主要内容与思想,并探讨其在我国佛教史上的地位。

【唯识论的概念与来源】唯识论,起源于古印度,后传入中国。

它的核心观念是“万法唯识”,认为一切现象皆是由心识所变现。

这一理论将佛教的“心”与“物”的关系问题,引入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唯识论的核心思想】唯识论认为,心识分为八种,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这八识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心识体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变现出我们所认识的世界。

唯识论主张心识具有“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遍计所执性是错误的认知,认为现象是真实存在的;依他起性是现象的产生,依赖于因缘条件;圆成实性是现象的本质,即空性。

唯识论还提出了“种子与熏习”的观点,认为心识中的种子能够产生各种现象。

通过熏习,我们可以培养正念、克服烦恼,最终达到解脱的境地。

【唯识论的发展与影响】唯识论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初唐时期的玄奘法师、窥基法师,到中唐时期的圆测法师、慧沼法师,再到晚唐时期的智周法师等。

这些法师们通过翻译、讲解、著述,将唯识论传播给更多的人,对我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论】总之,《成唯识论白话文》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唯识论的丰富内涵与核心思想。

作为我国佛教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唯识论对于后世的影响不容忽视。

成唯识论白话文

成唯识论白话文

成唯识论白话文
唯识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是佛教瑜伽行派的核心思想。

成唯识论是一部详细阐述唯识理论的著作,由印度菩提流支所著。

它为我们解释了事物的本质和存在的真实状态,对于我们理解佛教教义和修行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唯识论强调一切事物都是由心所造,而不是外在的实在存在。

它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由于种种因缘所生,而这些因缘的形成又与我们的识惑息息相关。

因此,成唯识论告诉我们,要想了悟事物的真相,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心识。

成唯识论中提到了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缘识和阿赖耶识。

这八种识分别对应我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认知和反应。

通过对这八种识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探寻内心的真实面貌。

唯识还强调了因缘的作用。

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所生,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存在。

因此,我们要学会看待事物的变化,不要执着于表面的现象,而是要通过深入思考和观察,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成唯识论提出了“三性”理论,即依他起性、依自起性和不变性。

这三性理论告诉我们事物的本质是依赖于他者的存在而产生的,同时也受到自身条件的影响,但在变化中又具有一定的不变性。

这一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存在状态,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世界、理解自己的修行道路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总的来说,成唯识论是一部深奥的佛学著作,虽然内容较为复杂,但它所阐述的唯识理论对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有着深远的意义。

通过对成唯识论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心识和世界的本质,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之道。

成唯识论本文抄第七卷(大正藏2262部)

成唯识论本文抄第七卷(大正藏2262部)

成唯识论本文抄第七卷(大正藏2262部)论第七卷本文抄二十六目次不定段(上)于善染等悔谓恶作灭定惠故一门转故如余盖缠无明盖欤非思惠想不深推度依于寻伺或退不退瑜伽无相故随念摄唯除第七_论第七卷本文抄二十六不定段(上)问。

论中释不定心所总名云于善染等皆不定故(文)大师如何释给耶。

论云。

悔·眠·寻·伺于善染等皆不定故。

非如触等定遍心故。

非如欲等定遍地故。

立不定名(云云)。

疏云。

于善染等皆不定者。

一解。

显不定义。

此界性识等皆不定故。

二解。

简前信等贪等。

此通三性。

性不定故。

彼类非一。

故说等言。

若尔。

应遍行摄。

论非如触等定遍心故。

述曰。

于五七八识及上二界全。

多分无故。

此先举触。

作用先故。

如前已说。

既不定善染。

不遍一切心。

应是别境。

论是别境。

论非如欲等至立不定名。

述曰。

此界系属。

亦非无漏。

此但举地。

故非别境。

由不同前余五位法。

立不定名(云云)。

义演云。

疏一解显不定义界性识等皆不定故者。

此解意。

通约诸门显不定义。

以等中摄识界故。

兼是别简三性染净性心故。

若对善染。

即唯性门。

不遍界识也。

第二解以体对所简善染。

疏云彼类非一者。

解等字也。

即举性等界识。

类非一故言等。

或可等取无记。

或以善染各类非一故云等也。

意说。

四不定皆通三性。

悔眠二法唯欲界。

寻伺欲界及初禅。

于八识中四种唯在第六识。

余识皆无(云云)(文字极恶能可正之)。

忠安记云。

论于善染等者○今谓。

等者等取无记(云去)。

西明疏云。

谓悔第四于善于染及等三种。

皆不定故。

立不定名。

善谓十一。

染二十六。

等言等取遍行别境。

此中意说。

善定唯善。

染定是染。

遍行于心。

别境于地。

皆悉决定。

悔眠等四非如善等。

立不定名。

非如触等至立不定名者。

逐难重释。

虽已略说于善染等显不定义。

而善及染定义已了。

所说等言为显何义。

故今重释。

谓遍行五定遍八识。

若别境五定遍九地。

悔眠等四非如二位。

故名不定(云云)。

以此释意可知。

疏初释委细也。

忠安记引本疏并西明。

广难之了。

今谓等者取无记(云云)。

成唯识论(下)

成唯识论(下)
此十烦恼。谁几相应。贪与瞋疑。定不俱起。爱憎二境必不同故。于境不决。无染著故贪与慢见。或得相应。所爱所陵境非一故。说不俱起。所染所恃境可同故。说得相应。于五见境皆可爱故。贪与五见相应无失。瞋与慢疑。或得俱起。所瞋所恃境非一故。说不相应。所蔑所憎境可同故。说得俱起。初犹豫时。未憎彼故。说不俱起。久思不决。便愤发故。说得相应。疑顺违事。随应亦尔。瞋与二取。必不相应。执为胜道。不憎彼故。此与三见。或得相应。于有乐蕴。起身常见。不生憎故。说不相应。于有苦蕴。起身常见。生憎恚故。说得俱起。断见翻此。说瞋有无。邪见诽拨恶事好事。如次说瞋或无或有。慢于境定。疑则不然。故慢与疑。无相应义。慢与五见。皆容俱起。行相展转不相违故。然与断见必不俱生。执我断时。无陵恃故。与身邪见一分亦尔。疑不审决。与见相违。故疑与见。定不俱起。五见展转。必不相应。非一心中有多慧故。痴与九种。皆定相应。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此十烦恼。何识相应。藏识全无。末那有四。意识具十。五识唯三。谓贪瞋痴。无分别故。由称量等。起慢等故。
此十烦恼。何受相应。贪瞋痴三。俱生分别。一切容与五受相应。贪会违缘。忧苦俱故。瞋遇顺境。喜乐俱故。有义俱生分别起慢。容与非苦四受相应。恃苦劣蕴。忧相应故。有义俱生。亦苦俱起。意有苦受。前已说故。分别慢等。纯苦趣无。彼无邪师邪教等故。然彼不造引恶趣业。要分别起。能发彼故。疑后三见。容四受俱欲疑无苦等。亦喜受俱故。二取若缘忧俱见等。尔时得与忧相应故。有义俱生身边二见。但与喜乐舍受相应。非五识俱。唯无记故。分别二见。容四受俱。执苦俱蕴为我我所。常断见翻此。与忧相应故。有义二见若俱生者。亦苦受俱。纯受苦处。缘极苦蕴。苦相应故。论说俱生一切烦恼。皆于三受现行可得。广说如前。余如前说。此依实义。随粗相者。贪慢四见。乐喜舍俱。瞋唯苦忧舍受俱起。痴与五受。皆得相应。邪见及疑。四俱除苦。贪痴俱乐。通下四地。余七俱乐除欲通三。疑独行痴。欲唯忧舍。余受俱起。如理应知。

成唯识论疏翼成唯识论疏翼book1book1卷1G

成唯识论疏翼成唯识论疏翼book1book1卷1G

逸文】——三。

若辗寅我,16能造渠?受果耶?【疏翼】文势第五假言殳外徵释K妨莫隹有三中,第二雒造棠受果徵。

文分卷三:一、外莫隹5二、郤^,三、原攵正。

此即初文。

【述吉己・卷四】此第二段,文有其三I:叙外人辘:若辗^我,辗^作、受;既辗作、受,法ItFg空!Jg立量云:一切有情愿辗作、受。

以辗我故。

如罪毛等。

鼎文】--H- 所我,既瓢燮易,酒如虚空,如何可能造渠、受果?若有燮易,鹰是辗常。

【疏翼】第二4隹造棠受果徵中,第二郤。

【述吾己・卷四】次、l⅛i≡。

此有二量。

我既常有,能作受?言「燮易」者,是醴改傅,辗常之莪。

11「文有其三」四字,《金藏》焦。

量云:汝我鹰不能作棠、受果。

rp熊燮易故;常故。

如虚空等。

言者孰我常,皆罪燮易,今言殳2遮言十,亦得。

若用穗燮令醴辗常,亦得。

若用有燮易,汝所孰我鹰醴辗常。

^用燮易故。

如色磬等。

若破僧怯:令Il亦傅燮,以彼不言午有壤滋故3。

或随卷舒,名悬「燮易」,故鹰熊常,或是言殳遮。

文】——三二然it有情,心、心所法,因^力故,相,造巢、受果,於理辗il。

【疏翼】第二4隹造It受果徵中,第三叙正。

【述言己卷四】此、叙正羲。

文易可知。

「心、心所法因⅛t力」等者,耦由七^熏雪槿子因^力故,阿赖耶^生於l⅛趣,相^辗断。

六^造渠,此第八,亦能受果,於理辗遑。

又心、心所,即第八^自醴4槿子因^力故,其现行相^^ 2 3 42《羲演》牒文、《金藏》作「鼓」,绘作「故」。

3「以」等八字,《金藏》有,绘熊。

4Γ⅛J字,《金藏》决作「静」。

断。

故5此六^有日寺造渠,加典第八亦能受果,於理辗遑。

又八^等心、心所法,各自槿子因⅛t力故,∣⅛趣五蕊相^^ 断。

即此假者,六^作渠,六6、八受果,於理辗遑。

除第七。

项文】-一三三我若^^,t⅛於生死趣?t⅛徨厥苦,求趣涅槃?【疏翼】第三言隹生死解脱徵,文分卷四:一、外黄隹,二、返^,三、金攵正,四、名献结非。

此即初文。

【述言己・卷四】第三段,文有其四:外人^:若有我者,可有H拾。

成唯识论演秘释

成唯识论演秘释

成唯识论演秘释.txt30生命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她的进取之中;就像大树的美丽,是展现在它负势向上高耸入云的蓬勃生机中;像雄鹰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搏风击雨如苍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河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奔流中。

成唯识论演秘释成唯识论演秘释第一西京福寿寺沙门如理师撰秘曰。

颂云。

譬如工画师。

至一切唯心起者。

意云。

此证说唯识所以。

工画师虽然能画。

而不知是自心能画。

虽然不知。

要由心故。

而能画也。

诸法性如是者。

一切凡夫。

虽见诸法等。

不知诸法从自心变。

但是迷故不知。

然此诸法。

要由心变。

而方得有也。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者。

意说若人知诸世间。

是自心变作者。

是人则见佛。

了佛真实性。

若知世间虚幻。

了是自心变者。

则知真如真实性也。

而是实有。

若能观真如法界性者。

即三世诸佛。

皆是自心起。

何以故。

法界之原无佛非佛。

名言断故。

故知所见佛等。

但是自心起也。

问。

画师岂不知心画耶。

答。

据多分说。

秘曰。

但表得中云离广略者。

意云。

但说中道。

即离广略。

不是广。

表得中道也。

以广略皆非中故。

但说中。

即离广略名等。

秘曰。

一云亦无者无色身也。

亦唯能见识之变者。

意云。

虽无所见佛身。

言有佛者。

亦唯是能见者。

识之自变。

如文义等。

外例释也。

秘曰。

虽无本质所以者。

意云。

佛不说法。

无本质所似。

然似向自内心无爽也。

问。

何故名等似向内心耶。

答。

众生见佛。

谓佛实说所生文义。

即此文义。

似自内心也。

何以得知。

犹如似我。

向内似故。

如言似我。

无实我所似。

但似遍计所执。

妄情现也。

故言向内。

不可言向外。

外无实我故。

又问云。

佛不说法。

如何言似。

答。

佛虽无言。

而得言似共相。

云何。

犹如天等为增上缘。

命于梦中得咒论等。

意如何。

谓有有情于天所求咒论。

天虽无言。

由有情等心志愿故。

复于梦中而得咒论。

虽无本质。

梦中亦得有文义也。

秘曰。

答据为缘。

为缘者。

佛与众生。

为增上缘也。

秘曰。

一云十二分教。

是成满圣之所引生者。

意云。

此十二分教。

由满圣之所引也。

问。

望本意云。

声名成所引云何。

今言。

《成唯识论》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成唯识论》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成唯识论》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成唯识论》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又名《净唯识论》,简称《唯识论》。

成唯识论

成唯识论

第一卷成唯识论稽首唯识性。

满分清净者。

我今释彼说。

利乐诸有情。

今造此论。

为于二空有迷谬者生正解故。

生解为断二重障故。

由我法执。

二障具生。

若证二空。

彼障随断。

断障为得二胜果故。

由断续生烦恼障故。

证真解脱。

由断碍解所知障故。

得大菩提。

又为开示谬执我法迷唯识者。

令达二空。

于唯识理如实知故。

复有迷谬唯识理者。

或执外境如识非无。

或执内识如境非有。

或执诸识用别体同。

或执离心无别心所。

为遮此等种种异执。

令于唯识深妙理中得如实解。

故作斯论。

若唯有识。

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

颂曰。

◎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论曰。

世间圣教说有我法。

但由假立。

非实有性。

我谓主宰。

法谓轨持。

彼二俱有种种相转。

我种种相。

谓有情命者等。

预流一来等。

法种种相。

谓实德业等。

蕴处界等。

转谓随缘施设有异。

如是诸相。

若由假说。

依何得成。

彼相皆依识所转变而假施设。

识谓了别。

此中识言亦摄心所。

定相应故。

变谓识体转似二分。

相见俱依自证起故。

依斯二分施设我法。

彼二离此无所依故。

或复内识转似外境。

我法分别熏习力故。

诸识生时变似我法。

此我法相虽在内识。

而由分别似外境现。

诸有情类无始时来。

缘此执为实我实法。

如患梦者患梦力故。

心似种种外境相现。

缘此执为实有外境。

愚夫所计实我实法都无所有。

但随妄情而施设故。

说之为假内识所变似我似法。

虽有而非实我法性。

然似彼现。

故说为假。

外境随情而施设故。

非有如识。

内识必依因缘生故。

非无如境。

由此便遮增减二执。

境依内识而假立故。

唯世俗有。

识是假境所依事故。

亦胜义有。

云何应知实无外境唯有内识似外境生。

实我实法不可得故。

如何实我不可得耶。

诸所执我略有三种。

一者执我体常周遍。

量同虚空。

随处造业受苦乐故。

二者执我其体虽常而量不定。

随身大小有卷舒故。

三者执我体常至细如一极微。

潜转身中作事业故。

初且非理。

所以者何。

执我常遍量同虚空。

应不随身受苦乐等。

又常遍故应无动转。

如何随身能造诸业。

又所执我。

一切有情为同为异。

成唯积论全文及译文

成唯积论全文及译文

《成唯识论》是唐代高僧玄奘糅译印度十大论师对《唯识三十颂》的注释而成的佛教论书。

由于其内容深奥,全文及译文篇幅较长,这里无法提供全文的内容。

但是,我可以为您提供部分内容的译文作为参考。

例如,其中有一段内容:“初能变识。

大小乘教。

名阿赖耶。

此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

谓与杂染互为缘故。

有情执为自内我故。

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自相。

摄持因果为自相故。

”这段内容的大意是:最初能够改变的意识,在大小乘佛教中被称为阿赖耶。

这种意识具有能够储藏、持有和执着的含义,因此与杂染相互关联。

有情众生将其视为内在的自我,这也显示了最初能够改变的意识所具有的特性,即因果关系的持有。

成唯识论白话讲记(2)

成唯识论白话讲记(2)

成唯识论⽩话讲记(2)第⼆章 释难破执.破实我论⽂⼀:若唯有识,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

讲解:这是假藉问难的因缘,以引起颂端的话。

唯识的主旨,在于说明⼼识之外,没有实我,也没有实法,这称做‘唯识⽆境’。

但是外⼈不以为然,他们以为这世界上明明有圆颅⽅趾的‘我相’,和芸芸众⽣;也明明有⼭河⼤地,房舍器物的‘法相’,何以说‘唯识⽆境’,没有我、法呢?于是世亲菩萨,假借外⼈质疑之词,说明万法唯识的道理。

外⼈质问⽈:‘如果照你们唯识家所说,万法唯识,识外⽆境,为什么世⼈皆说有我有法呢?纵然世⼈迷昧,说的不对,可是你们圣教中不是也说预流、⼀来等的我,和四谛、五蕴等的法吗?’外⼈这⼀问,问的⾮常尖锐。

如果说有我相法相,唯识义就不能成⽴;如果说万法唯识,就不该说我相法相。

准此以论,唯识家的⾔论犯了两种相违的过失:⼀者,世⼈皆说有我有法,你们唯识家说⽆我⽆法,就犯了‘世间相违过’;⼆者,你们唯识家说万法唯识,⽽圣教中⼜说我相法相,就犯了‘圣教相违过’。

唯识家怎么回答呢,我们看下⾯的颂⽂。

论⽂⼆:颂⽈: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

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论⽈:世间、圣教说有我法,但由假⽴,⾮实有性。

我谓主宰;法谓轨持。

讲解:针对外⼈的质问,唯识家作下⾯的回答:不错,世间凡夫以及圣教,确都说过有我有法。

但他们所说的我、法都不过是假名施设安⽴的名相,并没有实在的体性。

于此,我们把‘我’和‘法’做⼀解释。

什么叫做我呢?我,梵名Atman,⾳译阿特曼,原意为‘呼吸’,引伸为⽣命,⾃⼰、⾃我、⾃性等。

这是印度婆罗门教、⾃四吠陀时代即使⽤的名词。

我有四义,⼀者恒常存在(常);⼆者独⼀个体——不是集合体(⼀);三者中⼼之所有主(主);四者⽀配⼀切(宰),所以称我者,有常、⼀、主宰之义。

梵书时代,婆罗门教以‘梵’为宇宙最⾼原理,以我为为个⼈⽣命原理,故有‘梵我⼀如’之说,此即佛教经典中所破的‘神我’。

本来,‘我’只是五蕴因缘和合的集合体,不是常、⼀、主宰的实体,故称假我。

成唯识论

成唯识论

成唯識論No. 1585 [cf. Nos. 1586, 1587]成唯識論卷第一護法等菩薩造1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壹、宗前敬序分(壹) 以頌彰釋論之因一、歸敬福田2稽首3唯識性4、滿〔清淨者〕、分清淨5者,圖表:《述記》之唯識性二解圖表:《述記》之唯識性、相義二、敘釋論意我6今釋彼(世親)說,利樂諸有情7。

1(唐)+三藏【明】*2(稽首…有情)二十字作頌【聖】3以頭觸地,表示禮敬之意。

4梵語為vijñapti-mātratva,依《成唯識論述記》說唯識性可略分為虛妄及真實二種。

虛妄唯識性即指遍計所執性;真實唯識性即是圓成實性。

又唯識性可有另外兩種分別,世俗與勝義。

世俗唯識性即指依他起性;勝義唯識性即指圓成實性。

5即滿清淨和分清淨,前者為圓滿清淨,指佛果圓滿時所證得的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後者為部份清淨,指入地菩薩所證得的無住處涅槃。

參見《樞要》、《唯識》第九、《瑜伽》六四。

6《述記》謂「我」指安慧,然《測疏》「我謂護法」,二者不同。

7梵語為sattva,音譯為「薩埵」,意譯為「有情」,即指眾生。

12 (貳) 以長行明本論主造論之意一、安慧等悟斷得果解今8造此論,為於二(我、法或云生、法)空有迷謬者9生正解故。

生解為斷二重障10故,由我、法執二障具生,若證二空,彼障隨斷。

斷障為得二勝果11故,由斷續生煩惱障故,證真解脫;由斷礙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12。

圖表:《成唯識論》造論目的二、火辨等達空悟性義又為開示謬執我、法,迷唯識者,令達〔我、法〕二空,於唯識理如實知故。

三、護法等破執顯理解復有迷、謬唯識理者,或執外境如識非無;或執內識如境非有;或執諸識用別體同;或執離心無別心所13。

為遮此等種種異執,令於唯識深妙理中得如實解,故作14斯論。

圖表:四類迷謬唯識理者8「今」表示論主造論之時,《了義燈》卷一云:「今」指佛滅後九百年,世親造此《三十論》。

9 《述記》云異生、外道由於愚癡,不解我、法二空之理,名為「迷者」;聲聞、獨覺及惡取空者邪解空理,名為「謬者」。

成唯识论白话文

成唯识论白话文

成唯识论白话文摘要:一、引言二、成唯识论的概念与背景三、唯识思想的核心观念四、唯识论与佛教其他宗派的关系五、唯识论在我国的影响和传承六、结论正文:一、引言成唯识论,是佛教唯识宗的一部重要论著。

作为一部理论性极强的文本,它探讨了心灵、意识、世界等诸多哲学问题,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成唯识论进行白话文解读,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

二、成唯识论的概念与背景成唯识论,全名《成唯识论了义灯》,是佛教唯识宗的一部代表性论著,作者为护法。

成唯识论主张万法唯识,认为一切现象皆为心灵所变现,唯有识才是真实的存在。

这一观点与佛教其他宗派的主张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成唯识论在佛教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唯识思想的核心观念1.万法唯识:成唯识论主张,一切现象皆为心灵所变现,唯有识才是真实的存在。

这一观点是唯识思想的基石。

2.三性说:成唯识论提出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三种性质。

遍计所执性是错误的认知,依他起性是现象的缘起,圆成实性是现象的真实本质。

3.八识:成唯识论认为,心灵分为八种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

这八种识共同构成了众生的心灵世界。

四、唯识论与佛教其他宗派的关系唯识论与佛教其他宗派,如中观、华严、天台等,在许多观点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唯识论强调心灵的主导作用,认为世界是心灵所变现的产物;而中观派则强调缘起性,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固定的本质。

尽管如此,唯识论与这些宗派在追求解脱、觉悟的共同目标下,仍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关系。

五、唯识论在我国的影响和传承成唯识论传入我国后,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唐代玄奘法师将其译成中文,并大力传播。

自此,唯识论在我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传承体系,对我国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诸多佛教高僧,如法藏、窥基等,都曾深入研究唯识论,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教义体系。

六、结论成唯识论作为佛教唯识宗的一部重要论著,对后世影响深远。

成唯识论历代名注汇编

成唯识论历代名注汇编

成唯识论历代名注汇编
(原创版)
目录
1.成唯识论简介
2.历代名注的价值
3.成唯识论历代名注汇编的意义
正文
成唯识论,全名《成唯识论释》,是佛教唯识宗的重要经典之一,由唐代玄奘法师翻译并注释。

该论详细阐述了佛教的唯识理论,包括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基本概念,以及心识、种子、业等深层次的教义。

在我国佛教史上,成唯识论具有极高的地位,被誉为佛教哲学的宝典。

历代名注的价值在于,他们对成唯识论的深入研究和注释,使后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深奥的佛教理论。

例如,唐代的玄奘法师,他翻译的成唯识论及其注释,对后世影响深远。

又如,明代的蕅益智旭,他的《成唯识论述记》对成唯识论的诠释更为详尽,有助于后人深入理解这一经典。

《成唯识论历代名注汇编》是对成唯识论历代名注的整理和汇编,它集中了各代名家的研究成果,使得读者能够在一本书中全面地了解和研究成唯识论。

这种汇编的方式,不仅有助于学术研究的深入,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便利。

因此,成唯识论历代名注汇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总的来说,成唯识论是一部重要的佛教经典,历代名注对其的注释和研究,为我们理解和研究这一经典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第1页共1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唯识论
1. 引言
成唯识论是佛教众多宗派中的一个重要学说,它由中国唐
代高僧成唯识所创立,为解释佛陀的教义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基础。

成唯识论的核心思想是“唯心唯识”,强调一切现象都是由意识构成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

本文将介绍成唯识论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并探讨其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影响。

2. 成唯识论的基本概念
成唯识论源于佛教的心识学说,其核心概念包括以下几点:
2.1 唯心
成唯识论认为,我们对外界的感知和认知都是通过心识进
行的。

心识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一切意识活动的总称。

成唯识论认为,一切外部现象都是由心识产生的影像,而不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2.2 唯识
成唯识论进一步强调,心识是唯一存在的。

一切外部现象
都是心识的产物,包括感知、思考、情绪等等。

因此,一切现象都是相对的、依赖于心识的。

唯识的观念挑战了传统的宗教哲学观念,强调了人类意识活动的重要性。

2.3 因果律
成唯识论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由因果关系决定的。

成唯识
论通过解释因果律,试图揭示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因果律成为了佛教徒实践解脱的重要方法和道路。

3. 成唯识论的起源和发展
成唯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的中国。

唐朝时期,佛教
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宗教之一,众多僧侣对佛陀的教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成唯识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被创建的。

成唯识论在唐代以后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佛教和佛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成唯识论在中国学术界的影响力持续至今,并在其他东亚国家也发挥了一定的影响。

4. 成唯识论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影响
成唯识论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哲学观念的思维模式,它对人类思维和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下是成唯识论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几个主要影响:
4.1 一切现象都是心识的显现
成唯识论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心识的显现,没有独立的实体存在。

这一观念可以帮助人们超越对外界事物的執著,从而达到解脱和安宁的境界。

这种思维方式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4.2 强调广泛联系和依存性
成唯识论认为,一切现象都是互相依存和相互联系的。

这种观念强调了人类与自然和其他生命之间的紧密联系,提醒人们要尊重周围环境、关爱他人,并通过修行实践来改善自己和他人的生活。

4.3 因果律和对行为的约束
成唯识论强调因果律的存在,认为人们的行为会导致相应的果报。

这种观念对人们的行为起到了约束作用,促使人们思
考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自身的影响,并根据因果律来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

5. 结论
成唯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佛教学说,深刻影响了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发展。

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观念的思维模式,将一切现象都归结于心识。

成唯识论对人类思维和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强调了内心的平静、广泛联系和因果律的重要性。

在当代,成唯识论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仅对个人的生活和心理健康有着积极影响,也有助于人类与自然和其他生命的和谐相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