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沙鳅生物学特征及其人工养殖技术

合集下载

中华沙鳅的繁殖生物学研究

中华沙鳅的繁殖生物学研究

第3卷第2期2010年 3月水生态学杂志JournalofHydroecology Vol.3,No.2 Mar.,2010 收稿日期:2009-07-12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项目(D200726003);孝感学院资助项目(z2007009)。

作者简介:杨明生,1963年生,男,湖北孝感人,教授,主要从事鱼类生态学研究。

E-mail:xgyms@126.com中华沙鳅的繁殖生物学研究杨明生,丁 夏(孝感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湖北孝感 432000)摘要:2008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在金沙江攀枝花段共采集了160尾中华沙鳅(Botiasuperciliaris),对其繁殖生态学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中华沙鳅的绝对怀卵量最大为10681粒,平均为6780粒;相对怀卵量最大为443粒/g,平均为269粒/g。

中华沙鳅性比接近1∶1,产漂流性卵,产卵类型为一次性产出,繁殖高峰期为5~6月。

为保护我国鱼类的生物多样性,应加强对中华沙鳅繁殖种群的保护。

关键词:中华沙鳅;繁殖力;金沙江中图分类号:S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075(2010)02-0038-04 沙鳅亚科(Botiinae)在世界上有3属、42种,通称沙鳅。

中国是沙鳅种类最丰富的国家,现知的有3属、27种,主要分布于长江及以南水系,为淡水中小型底层鱼类。

中华沙鳅(Botiasuperciliaris)为我国的特有鱼类,仅分布于长江上游,在当地称龙鳅或钢鳅。

中华沙鳅头部背面为黑褐色,吻端至眼前缘有褐色斑纹,背部为灰褐色,体侧浅黄褐色,腹部较淡,从鳃盖后缘至尾鳍基部有8~9条黑褐色的横斑;背鳍中部和基部各有1列深褐色的条纹,尾鳍上、下叶各有3列褐色斑纹,胸鳍、腹鳍、臀鳍为淡褐色,并有少量褐色斑点(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类研究室,1976)。

由于长江上游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加上过度捕捞,中华沙鳅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差,野生资源量急剧下降。

泥鳅品种_精品文档

泥鳅品种_精品文档

泥鳅品种1、中华沙鳅:体表上有美丽的斑纹,喜有流水的环境,会以蚌虫以及摇蚊幼虫等底栖性动物为食物。

2、大斑花鳅:个体小,数量不多,属于底栖鱼类。

3、花斑副沙鳅:个体小,以水生昆虫和藻类为食,产下的卵无粘性。

4、中华花鳅:属于淡水底层的小杂鱼,常用作观赏鱼用。

一、中华沙鳅1、中华沙鳅的体长为9-18cm,在其体表上有漂亮的斑纹,属于小型鱼类,喜欢生活在流水环境中,对光照、溶氧和温度较为敏感。

2、中华沙鳅主要以蚌虫、摇蚊幼虫、石蛾等底栖性动物为食,虽然不同性别的中华沙鳅主要摄食的食物类群相同,但雄性中华沙鳅比雌性中华沙鳅更喜欢吃昆虫类食物。

二、大斑花鳅1、大斑花鳅的尾柄比较长,是尾柄高的1.8-2.4倍,其尾鳍的基部有一个黑斑,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以及其附属的水体中。

2、大斑花鳅属于底栖鱼类,个体小,数量不多,常生活在江河、湖泊的浅水区中,没有渔业价值。

三、花斑副沙鳅1、花斑副沙鳅主要栖息在砂石底质的江河底层,其个体小,以水生昆虫和藻类为食,身体的颜色为黄褐色,腹部的颜色为灰白色,胸鳍、腹鳍以及臀鳍的颜色与腹部颜色相同。

2、花斑副沙鳅一般会在6-8月繁殖,其卵没有粘性,属于漂流性卵,当受精卵在水温为28°C的环境中时,胚胎发育速度很快,一般从受精卵到孵化开始出膜只需要12个小时,刚出膜的仔鱼全长27mm,身体呈透明色。

四、中华花鳅1、中华花鳅常生活在溪流中水流较平缓的泥砂或沉质的底质水域中,主要以摇蚊幼虫、有机碎屑、丝藻、硅藻、蓝藻等为食。

2、中华花鳅属于淡水底层的小杂鱼,其尾鳍有4-5列垂直排列的黑色斑纹,在基部的上方有一个明显的黑点。

因为鱼体较小,所以食用价值低,不过其体色的花纹有不同的变化,因此可饲养成观赏鱼。

五、北方泥鳅1、北方泥鳅体型细长,胡须较短,适应性较强,常生活在河沟、湖泊和沼泽砂质泥底的静水或缓流水体中,属于底层鱼类。

2、北方泥鳅一般会在5-7月产卵繁殖,其卵略微带有粘性,会粘在水草上,数量较多,肉质细嫩,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刺泥鳅(沙泥鳅刀鳅)能否人工养殖?

刺泥鳅(沙泥鳅刀鳅)能否人工养殖?

刺泥鳅(沙泥鳅刀鳅)能否人工养殖?沙泥鳅人工养殖技术1.池塘养殖:池塘养鳅,一般选用水泥池或三合土池,池深70-100厘米,水深50-60厘米,池底铺15--20厘米厚的肥泥,池的面积可大可小,以2-3亩为好。

池塘应排灌方便,进出水口均用铁丝网防逃。

放养前应进行清塘消毒,其方法和用量与鱼苗池相同。

如无生石灰,也可用漂白粉消毒,每亩用量4—5千克。

有条件的话,可在池中央和排水口附近设置集鱼坑,便于日后捕捞。

泥鳅苗入池前,也应施肥以促使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待施肥后2-5天,鳅种即可下塘.每亩放养30-50公斤,有丰富水源条件的可增加放养量。

要根据池塘水质情况,经常投施一些有机和无机肥料,以培肥水质。

另外,每日还要投喂一定数量的人工饵料。

投喂的饵料种类有鱼粉、猪血粉、蚕蛹粉、米糠、麦麸、菜饼等。

投喂量可根据不同季节而不同。

5-6月为鳅体重的4%一5%;7—8月为8%一10%;9—10月为5%一6%。

池塘内要搭设饵料台,饵料要投到食台上,每池可根据大小设3—4个饵料台。

投饵前应检查吃食情况,如发现未吃完,应减少其投量。

一般以投饵后2—4小时吃完为度,还要每隔3-5天清洗一次饵料台,以防疾病发生。

池塘要经常注入新水,以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

池水宜保持中性或弱酸性(pH值为6.5-7.2),并每隔一定时间(15-30天)用1- 2ppm的漂白粉消毒一下,以达到灭菌防病目的。

2.池塘混养即和其它鱼类混养。

如和鲢鱼、鳙鱼、鲤鱼、草鱼、鳊鱼等混养。

这种养殖方式其选塘、清塘,消毒、放养等和池塘养殖相同。

混养的优点是:不需专门给泥鳅投喂较多饵料,只需给其它鱼类投饵。

而鱼类吃不完的饵料和排出的粪便即为泥鳅的食物来源。

故这种养殖方式效益高,水面利用价值大,值得大力推广。

3.稻田养殖我国南方稻区广阔,利用稻田养鳅,既节约水面,又能获得粮食,经济效益显着,是高效农业良好的种养模式。

(1)稻田选择。

养殖泥鳅的稻田以弱酸性、少泥沙,保水性好,降雨时不溢水的稻田为佳。

中华沙鳅生物学特征及其人工养殖技术

中华沙鳅生物学特征及其人工养殖技术

中华沙鳅生物学特征及其人工养殖技术一、中华沙鳅的生物学特征中华沙鳅是一种淡水鱼类,科学名称为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它们在中国南方分布广泛,是一种受欢迎的食用鱼,在烹饪中被广泛使用。

下面是中华沙鳅的生物学特征:1.外貌特征:中华沙鳅的头部较小,体长细长,外形类似于鳗鱼,身体呈淡黄色或褐色,肚皮则呈淡白色。

其身体表面有许多小颗粒,感觉比较粗糙。

2.生长习性:中华沙鳅是一种杂食性鱼类,以水生昆虫、贝藻、蠕虫等为食。

它们在水质清澈、富含氧气、水温适宜的环境下生长较快。

一般成年中华沙鳅体长在20-30厘米之间,体重在50克左右。

3.生殖繁殖:中华沙鳅是卵生动物,繁殖期集中在春季和夏季的5-7月份。

它们在交配后会产生大量的卵,通常在水草上产卵,卵期10-20天左右,出生后幼鱼会在水草、沙土中寻找食物。

4.生态环境:中华沙鳅主要分布在中国华南、中南和东南沿海地区的湖泊、河流、沼泽、稻田等淡水环境中,水质要求较高。

根据研究,中华沙鳅最适宜生长的水温是20-28℃,pH值为7.2-8.5,根据水温和pH值的不同,中华沙鳅的生物学特征也会有所差别。

二、中华沙鳅的人工养殖技术中华沙鳅是一种性格温顺、易于饲养的鱼类,因此它们的养殖难度较低,易于掌握。

下面是中华沙鳅的人工养殖技术:1. 筛选优质种苗中华沙鳅的种苗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我们需要选取体形匀称、外观鲜明、生长稳定的健康鱼苗进行养殖。

2. 合理的养殖池塘设计中华沙鳅选用的养殖池具有一些特殊的要求,比如水温、水质、光照条件等。

因此,在选址和设计养殖池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3. 适宜的饲料中华沙鳅是一种杂食性鱼类,适合用水生昆虫、贝藻、蠕虫等为饵料。

在养殖过程中,尽量保持其饵料的新鲜程度,避免发霉变质。

4. 管理养殖池的水质中华沙鳅对水质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养殖池的水质要定期监测和调整,保证水质稳定,避免出现水质过差的情况。

5. 定期管理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定期清理鱼缸和过滤器,调整水质,防止疾病的发生。

沙鳅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

沙鳅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

沙鳅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摘要:沙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由于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受到了广大食客的喜爱。

本文将介绍沙鳅养殖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包括选址、基础设施建设、沙鳅的选择与投放、饲料管理、水质维护以及疾病防治等。

通过正确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可使沙鳅养殖业达到较好的效益。

正文:引言沙鳅(学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属于腔棘鱼科,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

它具有较强的适应力和繁殖力,因其美味和高蛋白质含量,已经成为了餐桌上常见的鱼类。

此外,沙鳅还具有抗病性强、产卵量大、快速生长等优点,对于进行养殖是非常有利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沙鳅养殖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供广大养殖者参考。

选址与基础设施建设首先,选择养殖场地至关重要。

沙鳅适应环境较广,一般选择富含有机质,水质清澈的池塘、沟渠或湖泊作为养殖场地。

其次,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水池、过滤设备、水泵、养殖箱等。

确保养殖场地的合理布局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利于沙鳅的生长和繁殖。

沙鳅的选择与投放在沙鳅选择上,应选用健康、体态良好的个体。

沙鳅适应力强,一般可以根据鱼身的挺拔程度、无数目苔藓和明显霉斑等聪明的观察来判断沙鳅的健康状况。

当然,有经验的养殖者亦可请专业人员来鉴定其品种。

沙鳅一般在温度适宜的季节投放,注意避开极端高温和低温时期。

饲料管理沙鳅是杂食性鱼类,其食性较为特殊,一般以虫类、水生昆虫和一定数量的水生植物为食。

因此,饲料的选择应尽量模拟其自然食物,提供适合其生长需求的饵料。

同时,需要控制好投喂量,避免过度喂食导致水质污染和饲料浪费问题。

水质维护沙鳅对水质要求较高,所以在养殖过程中要重视水质维护。

首先,要做好水体的监测和测试工作,确保水质清洁、透明度适宜、PH值稳定等。

其次,定期更换水体,清除底泥和杂物,并补充必要的水源。

此外,要注意控制水温,避免水温过高或过低对沙鳅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疾病防治沙鳅对于某些常见的细菌和寄生虫具有较高的抗性,但也容易受到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感染。

中华沙鳅的驯养繁殖技术探讨

中华沙鳅的驯养繁殖技术探讨
受精卵初期 具有微 粘性 ,半 漂浮状 。若在静水
类 的资源 增殖和 为市场提供 新 的养殖对象奠 定 理 论和技 术基础 。从2 0 1 1 年 开始 ,重庆市 正若 水产 养殖有 限公 司对 嘉陵江 及涪江 水域 的野 生 中华 沙 鳅 进 行 了人 工 移 养 驯 化 及 人 工 繁殖 试
栖性 小型鱼类 ,栖息于 沙石底河段 的缓水 区。 杂食性 ,主食水 生昆 虫和 着生藻类等 。经过人 工驯化 的 中华沙鳅 可摄食人 工配合饲料 。沙鳅 及其变种 在分布上 有一定 的地 域性 ,从 近几年
G u n t h e r )隶属鲤 形 目,鳅科 ,沙鳅亚科 ,沙
鳅 属 ,俗 称龙 丁 、玄鱼 子等 。中华沙鳅属 于长
1 、亲本 的来源 与培 育。 自2 0 1 1 年6 — 7 月到 之 后 的每 年6 — 7 月 ,我 司都从 嘉陵江 、涪江 水
域 采集 部 分野 生 中华沙鳅 。个 体 重一 般为 1 0 —
察 ,发现 问题及 时处理 。气 温超过2 8 ℃时 ,应
在 水 中 添 加 冰袋 ,将 水 温 控 制 在 2 5 ℃ 以下 ,
3 0 g ,体长 一般为 7 0 ~ 1 4 0 m m。即使 在野外繁 殖 盛 期 ,同批 次 采集 达 到 性 成 熟 的 沙鳅 也 只 占 1 0 %不足 。人工繁殖 的鱼苗培育 成达到性 成熟
的亲本 所 占比例只有3 %左右 。
2 、人工催产 。2 0 1 1 — 2 0 1 4年是用采集的野 生 中华 沙鳅 选择发育 良好 ,健壮 无伤 的亲鱼进 行 人 工 催 产 试 验 ,2 0 1 5 — 2 0 1 6 年是用 的2 0 1 1 — 2 0 1 2 年 人工催产 获得 的鱼 苗培育选 育的 亲本 进 行 的人 工 催 产 。选 择 亲本 时 ,雌 鱼体 长 1 2 0 —

沙鳅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沙鳅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沙鳅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沙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富含高蛋白质和低脂肪,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本文将介绍沙鳅的养殖方法,并重点强调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希望能为想要进入沙鳅养殖行业的人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

正文:一、养殖方法1. 水质准备沙鳅对水质要求比较高,因此在养殖前要确保水质清洁无污染,适宜生长。

要注意控制水质的温度和pH值,通常在25°C-30°C的水温和6.5-7.5的pH值最适宜。

2. 池塘准备选择宽敞、明亮、通风良好的池塘作为沙鳅养殖场。

池塘应具备足够的深度以供沙鳅生长,通常在1.5米左右。

同时要保证池塘的水源充足,有良好的排水系统,定期清洗池底淤泥。

3. 种苗选择选择健康的、无病害的沙鳅种苗进行养殖,以确保养殖效果。

种苗应具备强健的体魄、活动力旺盛,并且要来自可靠的养殖基地。

4. 饲料管理沙鳅是杂食性鱼类,喜食底栖生物和植物碎屑,同时也接受人工饲料。

沙鳅的主要饲料有鱼粉、蔬菜渣等。

根据养殖规模自行配置合适的饲料,注意饲料的营养均衡,避免过度投喂。

5. 疾病防控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沙鳅的健康状况,定期检查和清洗养殖池,保持水质清洁。

如果发现沙鳅出现异常行为或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避免疾病扩散。

二、养殖注意事项1. 温度控制沙鳅对温度较为敏感,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其正常生长。

因此要确保水温在适宜的范围内,并随着季节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

2. 水质管理维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对于沙鳅的养殖至关重要。

要定期检测水质参数,包括氨氮、硝酸盐、溶解氧等指标,并及时调整和处理。

3. 防止淤积定期清洗池塘底部的淤泥,避免堆积过多影响水质和沙鳅的生长。

可以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池塘冲洗,确保池塘始终保持清洁。

4. 合理密度养殖密度是影响沙鳅生长和繁殖的关键因素之一。

要根据池塘大小、水质等情况合理决定沙鳅的存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导致疾病暴发。

5. 控制捕食者沙鳅是一种容易被其他鱼类捕食的物种,因此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捕食者的入侵。

沙鳅鱼养殖技术

沙鳅鱼养殖技术

沙鳅鱼养殖技术沙鳅鱼(也称为青鳅)是一种适应性强、繁殖能力强的饲养鱼类,其养殖技术相对简单,适合于淡水养殖。

下面是关于沙鳅鱼养殖技术的介绍:1. 养殖池塘的选址与设计沙鳅鱼适宜生长在水温较低(15-25摄氏度)的水域,选择阴凉、通风良好的地方建设养殖池塘。

养殖池塘的设计应考虑到沙鳅鱼的生长需求,确定合适的水深和面积,保证充足的水量和氧气供给。

2. 水质管理沙鳅鱼对水质要求较高,应保持水的清洁和循环。

定期清理池塘底泥和残留物,确保水质清洁无污染。

合理使用蓄水设施和循环水系统,保持水体的新鲜。

3. 饲料投喂沙鳅鱼是杂食性鱼类,可供给多种饲料以满足其营养需求。

饲料的选择应选用优质、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饲料,如浮性鱼饲料、水蚤、蚯蚓等。

饲料的投喂应根据沙鳅鱼的生长速度和养殖密度来确定,避免过度投喂造成浪费与水体污染。

4. 温度管理沙鳅鱼对水温的要求较高,在养殖过程中应注意保持水温适宜。

可以采用日遮阳网、加热设备等方法来调节养殖池塘的温度,确保水温在适宜的范围内。

5. 疾病防治沙鳅鱼在养殖过程中容易受到细菌、寄生虫等疾病的感染。

养殖户应定期观察鱼群的行为和外观,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进行疾病防治。

可以在饲料中添加预防疾病的药物,或者使用药浴等方法进行疾病防治。

6. 繁殖管理沙鳅鱼的繁殖能力较强,在合适的环境和条件下,可以自然繁殖。

养殖户可以选择合适的繁殖季节,保证鳅苗的来源和数量。

沙鳅鱼的卵是粘附在水草上的,孵化期为2-3天。

在卵孵化期间,要保持水体的清洁和稳定。

7. 采摘与销售沙鳅鱼的采摘一般在2-3个月后,当鱼的体长达到合适的大小时进行采摘。

采摘的过程中要注意鱼只的选择和分选,将合适的鱼只进行捕捞和存放。

销售时要确保鱼只的品质和卫生,选择合适的渠道进行销售。

总结:沙鳅鱼养殖技术相对简单,但仍需要养殖户根据沙鳅鱼的生物特性和环境条件进行合理的管理。

通过正确的饲养和管理措施,可以提高沙鳅鱼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益。

沙鳅鱼养殖技术

沙鳅鱼养殖技术

沙鳅鱼养殖技术沙鳅是一种优质、高营养的淡水鱼类,具有细嫩、鲜美的口感,因此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沙鳅的养殖技术相对简单,但仍有一些关键要点需要注意,下面将介绍沙鳅鱼养殖的相关参考内容。

首先,沙鳅的选种是养殖的基础。

选择优质、健康的种鳅是养殖成功的先决条件。

种鳅应该具有良好的抗病性和生长性能。

一般来说,选择身体活跃、背部挺直、体长均匀的沙鳅作为种鳅。

其次,沙鳅的养殖环境要合理。

水质是沙鳅养殖的关键因素之一,水质应保持清洁、透明、无污染。

沙鳅对于水温、光照、氧气含量都有一定的要求,应该根据养殖季节和水质状况来调节这些因素,保持适宜的环境条件。

第三,沙鳅的饲料管理要科学合理。

沙鳅主要以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为食,所以在饲料的选择上应尽量模拟自然环境,选择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饲料。

同时,需要根据沙鳅的体重和生长状态,合理确定饲料的投喂量和投喂次数,避免过多或者过少造成浪费或者不足。

第四,沙鳅的疾病防治要及时有效。

鱼病是沙鳅养殖的常见问题,主要包括细菌性、寄生虫性、真菌性等疾病。

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观察沙鳅的行为和外貌,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置。

同时,要做好养殖环境的消毒工作,避免疾病传播。

第五,沙鳅的养殖管理要细致到位。

要定期清理养殖池和水质,防止污染和杂质的积累。

另外,要保持沙鳅的完整性,避免鱼体受伤,影响生长。

同时,要定期检查养殖设施是否完好,如有损坏要及时修复或更换。

最后,沙鳅的销售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安排。

沙鳅的销售应该以保持品质和价格合理为原则,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和方式,做好市场调查和销售预测,以便及时调整养殖规模和投入。

综上所述,沙鳅鱼养殖技术需要注意种鳅的选种、养殖环境的合理控制、饲料的科学管理、疾病的防控和养殖管理的细致到位。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才能有效地进行沙鳅鱼的养殖,实现较好的产出和经济效益。

沙鳅鱼养殖技术

沙鳅鱼养殖技术

沙鳅鱼养殖技术沙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养殖品种。

沙鳅肉质细嫩、口感鲜美,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广受消费者的喜爱。

下面是关于沙鳅养殖技术的一些参考内容。

1. 养殖水质管理水质是沙鳅养殖的关键因素之一。

要保证水质清洁、透明度高,养殖池塘应该定期清理底泥和杂质。

同时,要注意维持适宜的水温、酸碱度和溶解氧含量。

需要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并根据检测结果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确保沙鳅的健康生长。

2. 种苗选择在沙鳅养殖中,选择健康的种苗对于后期的养殖效果非常重要。

种苗应该选择具有活力、生长快、体型匀称的个体。

同时,要注意检查种苗的外观是否无明显的病害和畸形,以确保养殖过程中的稳定性。

3. 饲料管理科学合理的饲料管理是沙鳅养殖成功的重要保障。

沙鳅是杂食性鱼类,可以吃浮游生物、藻类、小型水生动物等。

在养殖过程中,可以提供多种饲料,如鱼粉、虾粉、豆粕等,以满足其营养需求。

同时,要注意合理控制饲料的投喂量,避免过度投喂造成水质污染和鱼体健康问题。

4. 疾病防控在沙鳅养殖过程中,要密切关注鱼群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疾病问题。

可以采用无药物或少药物的方法进行疾病防控,如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提供充足的营养和适宜的水质条件等。

如果发现鱼群出现异常症状,应立即进行隔离和治疗,避免病害的传播。

5. 养殖密度管理沙鳅的养殖密度要根据养殖池的大小和水质情况进行合理调控。

过高的养殖密度会增加水质负荷,容易导致疾病爆发和鱼体生长受限,而过低的密度则会造成资源浪费和养殖效益低下。

合理的养殖密度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科学估算和调整。

总之,沙鳅鱼养殖技术需要兼顾水质管理、种苗选择、饲料管理、疾病防控和养殖密度管理等多个方面。

通过科学的养殖管理,可以提高沙鳅的养殖效益,增加经济收益。

同时,也要特别注意养殖过程中的环保和动物福利问题,确保养殖的可持续性和社会认可度。

沙鳅鱼养殖技术

沙鳅鱼养殖技术

沙鳅鱼养殖技术
# 沙鳅鱼养殖技术
## 引言
沙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因其独特的口鬚形状而得名。

沙鳅鱼的养殖技术在农业和养殖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沙鳅鱼的养殖技术,包括水质管理、饲养方法和疾病预防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 水质管理
1. 水质是沙鳅鱼生长和繁殖的关键因素之一。

保持适宜的水质对于沙鳅鱼的健康至关重要。

2. 养殖池的水质应保持清洁,定期清除废物和残留物,避免水质污染。

3. 控制养殖池中病原体的繁殖,定期监测水质指标,如pH值、溶解氧和氨氮等。

## 饲养方法
1. 沙鳅鱼主要以藻类、浮游生物、小型底栖动物等为食物,可以搭配合适的饲料进行喂养。

2. 合理控制饲料投放量,避免过度喂养导致污染和浪费。

3. 给予充足的养分,保证沙鳅鱼的生长和发育需求。

4. 饲料应具有良好的品质和消化吸收能力,可以选择水质稳定的专用饲料。

## 疾病预防控制
1. 预防疾病是沙鳅鱼养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定期检查鱼群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 养殖环境应保持清洁,避免病原菌滋生和繁殖。

3. 使用合适的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药物残留对鱼群和水质造成不良影响。

4. 加强养殖池的管理和维护,保证沙鳅鱼的生长环境稳定和舒适。

## 结论
沙鳅鱼的养殖技术涉及到水质管理、饲养方法和疾病预防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合理的水质管理和科学的饲养方法,可以提高沙鳅鱼的养殖效益,保证鱼群的健康和生长发育。

同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措施,可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保障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沙鳅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沙鳅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沙鳅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沙鳅养殖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养殖业,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于美味佳肴的需求,而且也具有很高的市场潜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沙鳅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选址、养殖池建设、投放鳅苗、饲养管理、水质控制等方面,以帮助农民朋友们正确进行沙鳅养殖。

正文:一、选址沙鳅的养殖选址非常重要,应选择坡度适中、土壤疏松、极少污染的地区。

同时应避免低洼地带,以防雨季饲养时发生淹坑现象。

二、养殖池建设沙鳅适宜在深水域进行养殖,养殖池的深度应保持在1.5-2米左右,水质要清且富含氧气。

养殖池底部可以铺设一层长约2-3厘米的混凝土,以便清洁和防止过度沉淀物堆积。

此外,在池塘周围搭建遮阳网,可减少光照强度,有利于沙鳅生长。

三、投放鳅苗在养殖池建设完成后,选择品质优良的鳅苗进行投放。

一般情况下,每亩养殖水域投放4000-5000尾鳅苗为最佳选择。

投放时应分两次进行,首次投入的鳅苗数量占总投放量的70%,一周后再投放剩余的30%。

四、饲养管理沙鳅是杂食性动物,喜欢吃浮游生物、蚯蚓等。

农民朋友可以在养殖池内投放合适的饲料,如菜叶、豆腐渣、虫粪等。

每天的喂食量应根据水质和季节变化做出调整,确保沙鳅得到充足的营养。

此外,还要注意养殖环境的清洁卫生,以防疾病传播。

如果发现沙鳅有异常行为或出现死亡的情况,应及时检查水质,并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五、水质控制养殖池水质对沙鳅的生长非常重要。

水质过渣或水体过浊会影响沙鳅的觅食和呼吸,导致生长缓慢。

因此,农民应经常检查养殖池水质,尽量保持清洁。

此外,定期更换部分池水,以确保水质符合沙鳅的生长需要。

六、注意事项1.沙鳅养殖需要培养一定的技术知识和经验,可以请教专业养殖户或从相关图书中学习。

2.及时排除养殖池中的杂草、树叶等杂物,以保持池水洁净。

3.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饲养导致水质恶化。

4.注意观察沙鳅的生长状况,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治疗疾病。

总结:沙鳅养殖是一项有着广阔市场前景的养殖业,通过科学规范的养殖方法和适当的注意事项,农民朋友们可以获得稳定的收益。

金沙江下游中华沙鳅的资源现状、繁殖特性及人工繁育的初步研究

金沙江下游中华沙鳅的资源现状、繁殖特性及人工繁育的初步研究

金沙江下游中华沙鳅的资源现状、繁殖特性及人工繁育的初步研究温涛;何斌【期刊名称】《淡水渔业》【年(卷),期】2012(042)004【摘要】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existing state of resources, reproductive feature and artificial breeding of Botia superciliari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Jinsha River was carried out from May to December in 2011. The mean length of the male caught fish was 81.3 mm( n = 251) , mean weight was 8. 7 g. The mean length of the female caught fish was 109. 7 mm(n =486) , mean weight was 15. 9 g. B. Superciliaris occapied 2. 68% of the catches in Pin Shan and 0. 17% of the catches An-Bian. The mean daily catches per boat of B. Superciliaris in Pin-Shan and in An-Bian were 0. 12 kg and 0. 06 kg. The female-male ratio was 1.31:1. It is sex gland matured in the 2+ years old both of female and male. The largest value of absolute fecundity was 5 948 eggs/ fish and the mean value was 4 455 eggs/ fish. It was a kind of fish with floating eggs and one - off spawning stage. The peak period of spawning was May to June. The larvae hatched out in 29 h afte r fertilization at water temperature of 25 ~ 26℃ and the hatching rate was 70%. The newly hatched larvae had total body length ranging from 4. 9 mm to 5. 1 mm. The survival rate of young fish was 11.13% after half a year and the total body length was 30 mm.%2011年5~12月,对金沙江屏山以下江段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的资源现状、繁殖特性进行了调查,并在实验室对该鱼的人工繁育进行了探索.所获中华沙鳅雄鱼(n=251)平均体长81.3mm,平均体重8.7g;雌鱼(n =486)平均体长109.7mm,平均体重15.9g.屏山调查点中华沙鳅占总渔获物(尾数)的2.68%,日均单船产量平均为0.12kg;安边调查点中华沙鳅占总渔获物(尾数)的0.17%,日均单船产量平均为0.06 kg.雌雄性比为1.31∶1;雌、雄最小性成熟年龄均为2+龄.雌鱼的绝对怀卵量最大值为5 948粒,平均为4 455粒.中华沙鳅属一次性产卵类型,在流水中产漂流性卵;繁殖高峰期在5~6月.人工繁育时,受精卵在水温25~26℃孵化29h仔鱼出膜,孵化率约70%,刚出膜仔鱼全长4.9~5.1mm.半年后幼鱼的成活率为11.13%,全长约30 mm.【总页数】3页(P94-96)【作者】温涛;何斌【作者单位】宜宾学院,四川宜宾644007;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四川宜宾644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48【相关文献】1.中华沙鳅肝胰脏结构的初步研究 [J], 李春涛;朱成科;王志坚;蒲德永2.青衣江下游中华沙鳅繁殖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J], 唐勇;3.长江江津江段中华沙鳅耳石及年龄生长的初步研究 [J], 赵天;刘建虎4.康拉克湖区叶尔羌高原鳅繁殖特性的初步研究 [J], 姜仁军;雷曼红;熊娟5.中华沙鳅的生物学研究现状及分析 [J], 张金凤;张万全;张玓;李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沙鳅生物学特征及其人工养殖技术
中华沙鳅俗名龙针、钢鳅,属于长江上游特有鱼类,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兼备。

本文介绍一下中华沙鳅生物学特征及其人工养殖技术,供参考。

一、中华沙鳅生物学特征
中华沙鳅为营底层生活的鱼类,全长90~180毫米,眼小,眼间距较窄,这是中华沙鳅与同亚科宽体沙鳅的主要区别。

幼鱼主要食物对象为枝角类、桡足类、轮虫类、水蚯蚓等,成鱼以水生昆虫、底栖的无脊椎动物和江河中腐烂的尸体为主要食物。

中华沙鳅生活在流水环境中,对光照、溶氧和温度比较敏感。

中华沙鳅每年4~7月为繁殖季节,产卵类型为1年1次,繁殖高峰期在每年5~6月份。

通过人工繁殖中华沙鳅能避免其在自然条
件下的不利因子,提高其成活率。

二、中华沙鳅人工养殖技术
1、驯养条件
中华沙鳅驯养池面积不宜过大,一般在20~200平方米,但要保持一定深度,一般在1.0~2.0米。

放养前先将池塘中的水全部排放干净,清除池底的污泥和杂物,放养前7~10天用生石灰120千克/亩进行消毒,除了对池底进行彻底消毒外,还必须对池壁彻底消毒。

驯养期间注意水质的变化,溶氧保持在5.0毫克/升以上,ph在7.0~8.5,氨氮在0.03毫克/升左右,亚硝酸盐为0.01毫克/升以下。

2、收集与运输
中华沙鳅野生鱼收集后应立即运输,但中华沙鳅有两根眼下刺,且较尖锐,容易刺破塑料袋,故在运输时最好使用塑料桶,若运输时间在1小时内,运输途中可不换水。

运输途中必须随时注意充氧情况,避免氧气管和氧气头脱落导致充氧不足,同时注意观察其在运输过程中是否存在缺氧情况并及时处理。

天气炎热、气温超过25°C时,应在水中添加冰袋,将水温控制在20°C以下,能有效地提高运输成活率,降低应激反应,运输成活率可达98%以上。

到达目的地后,注意调好水温再放鱼,在操作过程中带水操作并注意轻拿轻放,避免鱼体受到机械损伤。

3、饲料与投喂
野生中华沙鳅下池后开始投喂饵料,以动物性饲料水蚯蚓为主。

投喂做到“四定”:
一是定时,即每天投喂2次,每天8∶30和17∶00各投喂1次。

二是定质,投喂新鲜饵料,保持饲料新鲜成分相对稳定,营养均衡。

三是定量,即饲料的日投喂量为中华沙鳅总体重的4%~8%,投喂应以傍晚的一次为主,占总投喂量的65%左右,具体的日投喂量要视水温、天气、摄食情况等灵活掌握。

四要定点,驯养期间使用竹篾制作饵料台,进行固定地点投喂。

4、驯养管理
坚持每天巡塘,注意水质变化,根据水质状况、透明度及水位变化情况定期换水,加注新鲜江水。

中华沙鳅应激反应极强,在养殖过程中尽量减少惊扰。

换水时也不要过急。

每30天检查1次生长及鱼病情况。

中华沙鳅不喜强光,可在池塘水面上放泡沫板或在池底靠池壁处斜放水泥板等遮蔽物,供其躲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