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近代文学史复制资料整理目录第一章清末文学 (2)一、曾国藩和湘乡派: (2)二、梁启超和新民体: (2)三、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2)第二章新民主主义文学 (2)一、“五四”新文学运动: (2)二、白话文学: (3)三、乡土文学: (3)四、延安文艺座谈会: (3)五、解放区文学: (3)六、上海“孤岛”文学: (4)第三章文学团体 (4)第四章文学家 (5)一、鲁迅: (5)二、其他文学家: (6)第五章少数民族文学 (6)第一章清末文学一、曾国藩和湘乡派:曾国藩,晚清军政大臣、近代作家、湘乡派古文的创立者。
借鼓吹桐城派发展自己创立的湘乡派。
在桐城派主张的义理、考据、词章外补充强调了经济的重要性,同时改进了桐城派的文风,是古文舒展有气势,雄厚有内容。
但在思想方面,湘乡派成为宣传封建道德、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因而得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信任和支持。
二、梁启超和新民体:梁启超,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新民体是梁启超在报章杂志上创立的新的散文题材,因发表于早期《新民丛报》而得名。
新民体是中国传统文言文的一次解放,在文坛上取代了桐城派的统治地位。
新民体是文言文变革为白话文的一种过渡文体,是最早的新体散文。
特点是:1、内容包容了世界范围内的新事物、新思想、新名词;2、文字通俗流畅,说理透彻;3、结构严密,逻辑清晰;4、感情充沛,具有强大的冲击力。
但新民体的缺点是粗率浅薄。
梁启超作为新民体的主要作者,代表作有:《少年中国说》、《新民说》、《说希望》等。
新民体的精华在白话文运动中得到了继承。
三、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吴沃尧《二十年目睹只怪现状》、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文学一、“五四”新文学运动:从1917年初到1919年五四运动后一段时期里发生的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变革运动。
“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整个“五四”新文化运动重要的一翼。
1917年初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首先发起。
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下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下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本文档将为您提供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下期末重点复资料,以便您更好地准备考试。
以下是几个重点方面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1. 文学运动:包括白话文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等,了解各个运动的背景、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2. 代表作品与作者:熟悉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作品和其作者,如《红楼梦》(曹雪芹)、《围城》(钱钟书)、《茉莉花开》(冯骥才)等,以及了解其创作背景和主要主题。
3. 文学思潮:理解近现代文学发展中的各种思潮,如自然派、现实主义、左翼文学、新感觉派等,掌握各个思潮的代表作品和核心观点。
4. 文学理论:了解近现代文学史中的一些重要文学理论,如鲁迅的"文学不能不说话",胡适的"各自为政的独立性"等,理解这些理论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5. 作家群体:熟悉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作家群体,如"
雨花台四君子"、"大家庭文学"等,了解他们的创作特点和代表作品。
6. 文学史事件:了解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如鲁迅
参加"五卅"运动、胡风被打倒等,理解这些事件对中国文学产生的
影响。
以上只是一些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还需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
进行综合复习。
相信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复习,您一定可以顺利完成
期末考试。
祝您考试顺利!。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知识点新编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知识点新编一、中国近代文学的起源与发展1.辛亥革命时期: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政治革命的重要事件之一,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契机。
众多文人学者参与到革命行动中,以文艺作品表达对封建王朝的不满和对新时代的期望。
2.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标志,1920年代至1930年代是新文化运动的高峰期。
运动提倡“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的观念,反对封建主义和专制观念,提倡实验性的文学创作,大力推崇西方现代文学和哲学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1.鲁迅: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其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他以犀利的笔锋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揭示社会的黑暗现象,为中国文学带来了现实主义的影响。
2.茅盾: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其代表作品有《子夜》、《春蚕》等。
他注重描写农村的现实生活,深入研究农民群体的命运,并且在创作中融入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塑造了一大批鲜活的人物形象。
3.钱钟书:钱钟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其代表作品有《围城》。
他以幽默的笔触和尖锐的社会批判展现了北京小市民的生活状态,以及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冲突。
4.张爱玲: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女作家代表,她的作品以女性视角切入,关注女性成长、婚姻家庭和社会变革等议题,代表作品有《雨季不再来》、《倾城之恋》。
三、文学流派与风格特点1.革命文学:革命文学是中国近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它以描写社会变革、阶级斗争和人民命运为主要主题,语言简练、形象直观,追求艺术与社会的统一、代表作品有鲁迅的《阿Q正传》。
2.新感觉派: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的重要流派,主张表现意识流、日常事物的内心感受,注重个人的心理和感受的表达。
代表作品有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3.乡土文学:乡土文学是中国近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它以反映乡村社会、农民命运为主题,描写农村的风土人情和农民的生活状况,让农民成为作品的主人翁。
近代文学史知识点汇总总结
近代文学史知识点汇总总结近代文学是指从18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的文学作品及其创作风格和思想内容。
近代文学在世界范围内都表现出了多样性和丰富性,反映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
近代文学历经了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不同的文学流派和思潮,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思想内涵。
近代文学的知识点包括文学史的发展轨迹、代表性作家及其代表作品、主要文学流派和思潮、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和思想内涵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近代文学的知识点进行汇总总结,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近代文学知识体系。
一、文学史的发展轨迹近代文学的发展轨迹可以分为几个重要阶段: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
这些阶段的文学发展与社会历史的变迁密切相关,反映了人类思想和文化的变革。
1. 启蒙运动(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期)启蒙运动是近代文学的开端,主张理性、人文主义和进步思想,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教条。
启蒙运动的代表作家有法国的伏尔泰、卢梭、英国的伯克、德国的歌德等。
他们的作品脱离了传统的宗教和神话意义,注重对社会和人性的现实关注,推动了近代文学的发展。
2. 浪漫主义(19世纪初期至中期)浪漫主义提倡个性、感情、幻想,追求真善美、理想国家和人性的纯净。
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有英国的拜伦、雪莱、德国的歌德、席勒、法国的雨果等。
他们的作品表现出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和理想主义的审美追求,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3. 现实主义(19世纪中期至末期)现实主义强调对社会和人生的真实再现,关注生活的底层和现实的问题,反对虚构和理想化的情节。
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巴尔扎克、俄国的屠格涅夫、英国的狄更斯、美国的马克·吐温等。
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社会批判色彩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形成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风格特点。
4. 自然主义(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自然主义是现实主义的发展阶段,强调对生理和心理的客观描绘,探讨人类的本能和环境的影响。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知识点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知识点
1.符号表达的转变:近代文学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从传统文学的象征、隐语、修辞转向符号的表达方式。
这一转变源于现代性的冲击和对西
方文化的接触,使作家开始将社会现象、个人情感转化为新的符号语言,
并通过短篇小说、白话小说等文体来呈现。
4.文艺革命:五四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涌现着一大
批重要作家如郁达夫、冰心、巴金等。
他们与时代同行,用文学批判封建
主义、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同时倡导文艺的独立性和进步性。
5.抗战文学: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作家们
关注并表达了人民的抗战情绪和民族精神。
徐志摩、郭沫若、朱自清等作
家都以各自的方式支持国家的抗战事业,同时也抒发自己的个人情感。
6.革命文学: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文学以革命为主题,作家们推崇工
农兵群众的英雄主义,弘扬社会主义思想。
战斗文学、农民文学、工人文
学等成为主流。
代表作家有王朔、文化协会成员等。
7.现代文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作家
们开始关注社会发展、人类矛盾和人性探索等议题,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文
学流派和思潮。
莫言、史铁生等作家精心描绘着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展现
了中国近代文学的成熟和多元。
总体而言,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是一个由维新到现代,由主题单一到
多元并存的历程。
在这个历程中,作家们不仅表达着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也呈现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通过对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的了解,我
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的演变和变革,并体会到人类精神和文化的跨越。
总-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文学辅导材料一、知识点1.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2. 主张“变易”的历史进化观,不仅成为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变革现实的重要思想武器,而且反映出我们民族心理上的变化,人心思变、要求“以变应变”成为近代中国人的心理特征之一。
3. 西方近代文化的科学与民主精神的传播,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部分地改变了近代中国人的心理素质、价值观念、思想模式和性格特征。
4. 进化的文学发展观表达最为明确系统的,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末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文艺批评家王国维。
5. 王国维文学批评著作:有《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文学小言》《屈子文学之精神》等。
6. 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在近代文学的各个领域中,几乎都得到了表现。
7. 裘廷梁1897年发表于《苏报》的著名论文《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提出了“倡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
8. 沐浴着“新世纪曙光”诞生的《新青年》宣传文学革命,发表了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的文章。
9. 鲁迅撰写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斯巴达之魂》《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破恶性论》等。
鲁迅翻译的《域外小说》标志着中国“直译”小说的开始,在中国小说的翻译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10. 中国近代文学的基本特征,从鸦片战争时期的文学创作中就开始表现出来,其标志是对渐趋崩溃的封建社会进行历史的批判和反侵略的爱国主义文学潮流的形成。
11. 西方文化对我国思想界影响最大的是赫胥黎的《天演论》、卢梭的《民约论》。
随着近代西方哲学思潮大量涌入我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明发生了全面的冲突和交汇,逐渐形成了以进化论为主线的中外思想杂揉的哲学氛围。
12. 在社会思潮方面,出现具有时代特点的新思想,如社会进化论、民族民主革命、男女平权、妇女解放等思想。
13. 秋瑾写了一些文字极其通俗,在形式上有重大突破的政治鼓动诗,如《同胞苦》、《勉女权歌》等。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知识点新编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知识点新编一、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它在20世纪初兴起,以反对封建主义、提倡科学、民主、进步为宗旨,提倡新的文化观念和文学形式。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鲁迅、陈独秀等。
他们开启了现代文学的洗礼,通过文字与现实相对抗,以“革命”为目标,揭露社会黑暗与满清统治的丑恶行径,呼唤自由、民主、科学的文化和社会。
二、鲁迅文学:鲁迅被尊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以其批判封建主义的触角和揭露社会黑暗的勇气,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基础。
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的阴暗与悲惨,讽刺了封建制度的荒谬与愚昧,《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五、小说创作:中国近代小说在鲁迅的推动下,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创作。
鲁迅的小说以其鲜明的个性和犀利的视角,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
另外,还有许多各具特色的小说家如茅盾、老舍等,使得中国近代小说蓬勃发展,登上世界文学舞台。
六、新诗派系:中国近代文学中,新诗派系的出现是一个重要的现象。
新诗派系通过不同的创作理念和风格,对现代诗歌进行了不同的表达与探索。
代表性的新诗派系有“诗社派”、“白话派”、“伤痕派”等,他们的作品在中国文坛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认同。
七、戏剧文学:中国近代戏剧文学也经历了较大的变革。
相较于传统的古装剧目,近代戏剧更注重现实的反映和社会问题的探讨。
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戏剧中开始出现了大量的现代剧目,如《雷雨》、《天亮了》等,这些作品使得中国戏剧文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以上仅是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概述,事实上,近代文学的发展十分复杂多样,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代表性作品和发展特征,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完整word版)中国近代文学史本科自考子资料
中国近代文学史一、填空、单选、多选题1.中国近代文学史可分为如下四个时期。
(发韧期: 1840—1870;发展期: 1870—1894;繁荣期: 1894—1911;低潮期及新文学萌芽期: 1911—1919)2.在近代文学史上, 最先强调文学与时代关系的是(龚自珍和魏源)。
3.1895年, (严复)在天津的《直报》上发表了著名论文(《原强》)。
文中引述了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学说), 着重阐述了(“自然选择”)的思想。
4.在近代的文学通俗化运动中, 影响最大的当推(裘迁梁)。
他在1897年发表于《苏报》的著名论文(《论白话为维新之本》)中, 旗帜鲜明地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
5.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人物专写(“经世致用”的散文), 即他们主张(“经世致用”)。
6.1910年上海成立了进化团, 这一时期虽然时间只有17年, 但是在中国近代文学中, 是文学观念更新(最迅速), 文学理论成就(最突出), 文学创作(最繁荣)的时期。
7、沐浴着“新世纪曙光”诞生的《新青年》宣传文学革命, 发表了李大钊的《青春》、《今》、鲁迅的《我之节烈观》,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向封建文化发起猛攻。
8、西方文化对我国近代思想影响最大的是(赫胥黎的《天演论》)和(卢梭的《民约论》)。
《天演论》宣传了(达尔文的进化论),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是其主体精神。
9、(周桂笙)译的(《毒蛇圈》), 是当时用白话直译的较好的小说之一。
10、近代维新变法思想的真正产生和出现是在19世纪70、80年代, 其代表人物有(王韬、马建忠、郑观应、陈炽)等。
11、(郑观应)出版的(《盛世危言》), 从(八股文、桐城派古文和骈文)中解放出来, 它是创造(新文体)的一种尝试。
12.“宋诗运动”是鸦片战争前后一个较有代表性的诗派。
这一诗派(发其端)的是(程恩泽), 代表诗人有(何绍基、郑珍、莫友芝)》。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知识点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知识点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是一个丰富多样的领域,涵盖了从清朝末年到当代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潮。
它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变迁,揭示了一系列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的重要知识点。
1. 文言与白话文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白话文运动”。
在这一时期,一些作家开始使用白话文(现代汉语)写作,代替了传统的文言文。
这一变革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文学更加贴近人民群众,表达方式更加直接。
2. 戏剧革新20世纪初,中国戏剧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变革,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在此期间,戏剧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反映社会问题和个人内心世界。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戏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催生了一批优秀的戏剧作品和演员。
3. 文学杂志的兴起20世纪初,随着报刊业的发展,文学杂志成为了传播文学作品和思想的重要平台。
一些著名的文学杂志如《新青年》和《小说月报》等,为许多新兴作家提供了发表作品的机会,并且促进了不同文学流派的交流与碰撞。
4. 文艺复兴运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是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的高峰期。
这一时期,一系列新的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兴起,如“现代派”、“新感觉派”和“现实主义文学”。
作家们开始探索个体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表达方式。
5. 文学在抗战中的作用中国近代文学承载着中国人民在抗战期间的信仰和精神力量。
许多文学作品在抗战期间涌现,以战争为背景,表达抗日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这些作品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并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6. 社会主义文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文学成为官方鼓励和推崇的文学流派。
社会主义文学强调塑造积极向上的社会形象,宣传社会主义价值观,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困难。
7. 文化大革命对文学的影响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中国近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文学史复习资料1、中国文学发展到清代中叶除小说外其余文学体裁均缺少创新。
2、诗歌与散文一直被视为文学的正宗。
3、早期维新派的王涛、郑观应,使古文社会化通俗化,开启了维新派报章文体的先河。
4、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孽海花》、《官场现形记》、《二十四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
5、中国近代文学有80余年的历史,其上限为1840年,下限为1917年。
6、中日甲午战争后形势万分危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资产阶级发动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相继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戏剧改良”等理论口号,并提出了“言文合一”的时代主张,号召人们广泛运用白话文从事写作,向着通俗化、自由化的道路迈进。
新雷张维屏造物无言却有情,每於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7、洪秀全、洪仁玕等人,提倡一种“文以纪实”、“言贵从心”、朴实明晓的文风,主张冲破封建传统文学的束缚,以通俗易懂的纪实文学来为现实斗争服务。
他们对文学的革新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树立了新风。
8、洋务派以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为指导思想,强调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文化,壮大民族工商业,形成了一场影响颇大的自强运动。
9、黄小配写的长篇报告文学《五日风声》对广州起义的全过程作了艺术的再现。
10、为了配合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有识之士对京剧进行了改良,争相编演时事新剧。
京剧改良的杰出代表是汪笑侬。
11、龚自珍诗(背)夜坐(二首选一)春夜伤心坐画屏,不如放眼入青冥。
一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坐灵。
塞上似腾奇女气,江东久陨少微星。
平生不蓄湘累问,唤出姮娥诗与听。
《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一同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龚自珍简介: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更名易简,又更名巩祚,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嘉庆二十三年(1818)举人,参加过六次会试,道光九年(1829)才中进士,历官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礼部主事等职,长期困厄下僚。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重要简答题及答案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重要简答题及答案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重要简答题及答案1、中国近代文学史,按照社会矛盾与文学发展的状况,应划分为几个时期?我们按照以文学发展为依据并参考历史发展的文学史分期原则,在参考历史发展时,既考虑政治斗争、经济变化,也考察思想文化的演变。
(1)从鸦片战争到19世纪70年代初为第一个时期。
即中国近代文学的发韧期。
(2)从19世纪70年代初到甲午战争为第二个时期。
即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期。
它是伴随着整个洋务运动的发展而发展。
(3)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是第三个时期。
即中国近代文学的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是文学观念更新最迅速,文学理论成就最突出,文学创作最繁荣的时期。
(4)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为第四个时期,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的时期。
它是中国近代文学的低潮时期与中国新文学的萌芽。
低潮期的特征:①出现了黑慕小说;②翻译外国的侦探小说也大量流行;③新武侠小说;④?同光体?统治了诗坛;⑤桐城古文与骈文又沉渣泛起。
2、中国近代文学的多样性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国近代文学的多样性特点,包括文学题材的多样性和文学体裁的多样性。
(1)在近代文学领域中,出现了古代文学当中所没有的许多新题材,如反帝题材、华侨题材、资产阶级维新运动题材,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题材、外国现代生活的题材等;(2)文学体裁也是多种多样的。
在诗歌方面,不仅有民歌、古诗、近体诗诸体裁,还有新派诗、白话诗和译诗。
在散文方面,既有古代文学中文言散文的诸文体,又出现了新文体散文和白话散文。
在小说方面,既有文言短篇小说,长、短篇白话小说,又增加了翻译小说。
在戏剧方面,既有杂剧、传奇等传统体裁,又增加了京剧和地方剧,还引进了话剧。
3、中国近代文学的过渡性特点?(怎样理解中国近代文学的过渡性特点?)(在近代文学发展过程中,有新旧两派文学的互动发展现象,请你谈谈新与旧的辨证关系?)答:主要表现新旧共处,新的因素逐步增长,为?五四?新文学的产生作了先导和准备。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简答题欣赏题论述题复习提纲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简答题欣赏题论述题复习提纲简答题1、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80年的文学史,按照社会矛盾与文学发展的状况,应划分为几个时期?答:我们认为为中国近代文学史可以分为如下四个时期:(1)从鸦片战争到19世纪70年代初为第一个时期。
(2)从19世纪70年代初到甲午战争为第二个时期。
(3)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是第三个时期。
(4)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为第四个时期。
2、从中国近代文学的创作方面来看,它的过渡特点是什么?答:(1)新旧杂处,文白并存。
在思想内容方面,维护封建统治的文学与反帝反封建文学并存。
(2)在文学体裁方面,旧体裁仍在发挥作用,新体裁也在陆续出现。
(在诗歌方面,近代诗、古诗、民歌诸形式仍广泛被采用,同时新派诗、白话诗、译诗也应运而生。
在散文方面,文言散文仍被广泛运用,新文体(或称报章体)也风靡一时,而白话散文仍、、、、)1、中国近代文学上述特点的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答:第一,政治斗争的需要。
第二、西方文化的撞击。
第三,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审美意识和变化。
第四,旧文学的没落趋势和翻译文学的影响。
第五,社会的急剧变化和读者群的扩大。
2、中国近代新体文学逢勃地发展起来,谈谈新与旧的辩证关系?答:(1)新旧杂处,文白并存。
在思想内容方面,维护封建统治的文学与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并存。
(2)在文学体裁方面,旧体载仍在发挥作用,新体裁也在陆续出现。
在在诗歌方面,近代诗、古诗、民歌诸形式仍广泛被采用,同时新派诗、白话诗、译诗也应运而生。
在散文方面,文言散文仍被广泛运用,新文体(或称报章体)也风靡一时,而白话散文也有不少报刊在提倡。
在小说方面,可说是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并存,传统小说与翻译小说并举。
(3)近代文学的过渡性特点,表现在文学思想方面是:抱残守缺与观念更新同在。
(4)传统旧文学是新闻学发展的基础,没有传统旧文学也就没有近代的新闻学,新闻学是在旧文学变化发展面来的,如果没有旧文学基础也就没有一个非常高的发展起点,也不可能充分吸收旧文学的营养获得一个全面的多样的发展,新与旧的关系是一种辩关系,是一各继承扬弃和发展过程。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知识点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知识点
3.新诗运动:新诗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另一个重要的文学运动。
新诗
运动主要由胡适、郭沫若、徐志摩等人发起,他们主张以自由形式抒发内
心情感,反对古文诗的陈旧模式。
新诗运动的代表作品有徐志摩的《再别
康桥》和郭沫若的《七律·长征》等。
5.抗日战争文学: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文学艺术在这个特殊时期里不仅承担着抗战宣传的任务,更是为广大民众
提供精神慰藉和感受人民抗战意志的重要工具。
抗日战争文学的代表作品
有巴金的小说《家》和郭沫若的长诗《走向共和》等。
6.乡土文学:一战后,中国社会经历了长时间的动荡和内战,许多作
家开始关注农民和山民的生活与命运,他们以乡土为背景,写作描绘一些
社会基层群体,展现了他们的苦难与希望。
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品有杨沫的
小说《红灯记》和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等。
中国近代文学辅导材料)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辅导材料第一章近代中国社会与中国近代文化1.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自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这是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恰切概括。
近代社会的80年,是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政治制度动摇山崩溃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解体的时期,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和新兴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反抗外来侵略、反对封建专制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高涨的时期。
2.中国近代文化精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求变,民族进取精神的复苏;致用,知识阶层的求实之风;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发扬;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的恢宏。
3.近代文化精神对近代文学产生的影响。
文学进化思想的确立;文学观念和文学格局的变化;爱国主义的伟大主题;语言与文字合一,文学的通俗化倾向。
4.近代文学的爱国主义精神与以前有何不同?中国文学本来就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近代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使近代文学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与前不同的时代内容。
由于封建制度已进入末也,加以外国列强侵略,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所谓内不强则贼入,木朽蠹生,社会危机与民族危机相互激荡,因而,爱国主义在近代,表现为两个互相联系的大方面:一是揭露和批判封建末世的黑暗和腐败,呼吁社会变革,从唱出封建社会的挽歌,到写出否定封建制度的檄文。
一是揭露和抨击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野蛮侵略,砺扬民族精神,呼吁抗御外侮。
而且,这两大方面,在文学作品中也常常是结合为一体,愤当朝之腐败,恨外强之欺凌,形成近代文学惊天动地泣鬼神的堂堂正气和普遍存在的苍凉慷慨的格调。
可以说,爱国主义在近代文学中,是一个超越了文学流派界限的普遍主题。
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在近代文学的各个领域中,几乎都得到了表现。
第二章中国近代文学发展阶段及其特点1.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可分几个时期?为什么要分这几个时期?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可分四个时期,即由中国近代文学的发轫期、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期、中国近代文学的繁荣期、中国近代文学的低潮时期与中国新文学的萌芽。
中国近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一.作品赏析1.谭嗣同《有感一章》这首诗写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之后,清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之时,1896年春。
作者对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感到极度的愤慨,心中充满了难以排遣的激愤和苦闷。
作者也抒发了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蛮横侵略中国主权,倾吞中国宝贵资源的强盗行为表示愤慨。
作者非常担心,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中国人将成为一个亡国奴。
2.丘逢甲《无夕无月》这首诗写在汕头。
作者在元宵月圆之夜眺望台湾、思念台湾时写下的。
作者离开台湾三年,无时无刻不思念台湾,把台湾看成自己的真正的故乡,寄托真正的思乡之情。
作者将台湾作为家乡,但有家不能回,非常痛恨清政府,也非常痛恨日本帝国主义,只能在梦中回到台湾故乡,略解寄托思乡之情。
作者通过寄托思乡之情,进而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将台湾视为中国不可分割、侵犯的。
寄托的过程中表达了强烈的爱国心情和报国无门的遗憾心情。
3.何绍基《春江》作者游历大江南北之后回到家乡之后回到家乡所写的赞美家乡美丽景色的诗。
作者仔细地比较家乡与他乡的风光之后,倍感家乡的景物是无与伦比和无比亲切的。
作者把自己家乡看做是自己心灵和精神的寄托。
在自己的家乡美丽景色当中可找到真正的心灵安慰,能将自己所遭遇到的仕途挫折和人生苦闷一分而空,从新回到平静、优美、祥和的心理状态和人生状态。
作者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描绘自己家乡的美景,以此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用听觉(歌)、视觉(烟、风)、体觉(船)、联想(春江)。
4.蒋智由《有感》作者综合考察了古今中外的历史,而发出的对于祖国命运的深深忧虑。
长期以来,我国受到东西方列强的残暴侵略,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抵抗不力,频频割地赔款,卖国求荣,使得整个国家和国民受到巨大的侮辱。
清政府不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反而对内施行高压政策压制广大国民的反抗,使得不愿甘当牛马的热血青年报国无门,不能为国家报仇雪恨,使得英雄赍志以殁(无用武之地)。
5.梁启超《读《陆放翁集》》作者本人在国家存亡之关头阅读《陆放翁集》有感而发的诗篇。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知识点新编
一、客观题(单项、填空、多项、判断、连线):1、中国近代社会的起点: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中国近代社会的特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的文宪。
2、“师夷”,即向西方学习,是在近代提出的口号。
3、人心思变,要求“以变应变”成为近代中国人的心理特征之一。
4、鸦片战争前后,作为“汉宋之学”的对立物而崛起的“经世致用”之学,标志着传统文化中重视致用的传统在近代文化中得以恢复和发扬。
5、1895年,严复在天津的《直报》上发表了著名论文《原强》。
引述了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学说,着重阐述了“自然选择”的思想。
1898年以《天演论》为题正式出版。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成为风靡于当时中国进步知识界的口头禅。
1895年,严复还在《直报》发表了《辟韩》一文。
宣扬卢梭的天赋人权理论。
6、西方近代文化的科学与民主精神的传播,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部分地改变了近代中国人心理素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性格特征。
7、近代文化精神对文学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文学进化思想的确立。
8、进化的文学发展观表达得最为明确系统的,是王国维。
9、爱国主义在近代文学中,是一个超越了文学流派界限的普遍主题,中国近代文学的主旋律。
10、黄遵宪是近代最先明确提出言文合一主张的人。
1864年在《杂感》一诗中,提出“我手写我口”。
1887年,他把自己的这种思想在《日本国志》中作了明确的表述:“语言与文字合,则通文者多”。
11、在近代的文学通俗化运动中,影响最大的当推裘廷梁。
他在1897年发表于《苏报》的著名论文《论白话为维新之本》中,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
12、鸦片战争之前,在诗文中呼吁改革、防范外敌,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思想,代表诗人有:龚自珍、魏源、张维屏、张际亮、朱琦、林昌彝等。
13、从文学本身的发展看,19世纪70年初到甲午战争为近代文学的第二个时期。
文学向自觉革新的道路迈进,王韬提出诗歌“不必与古合”,应表现“我之性情”。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黄色指导书内容(简答、论述、评析题)一、简答题。
1、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可分几个时期?每个时期的起始时间如何?(29页)答: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可分四个时期,分别是:发韧期:1840—1870;发展期:1870—1894;繁荣期:1894—1911;低潮时期与中国新文学的萌芽:1911—1919。
2、近代文学的多样性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34页)答:中国近代文学的多样性特点,包括文学题材的多样性和文学体裁的多样性两个方面。
第一,在题材上,从空间范围来说,有国内题材,有海外题材。
第二,从内容范围来说,还出现了古代文学中所没有的许多新题材。
(如反帝题材、华侨题材、资产阶级维新运动题材、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题材、外国现代生活题材)。
第三,文学体裁也是多种多样,增加了不少新体裁。
3、怎样理解近代文学的过渡性特点?(35页)答: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创作方面,表现为:新旧杂处,文白并存。
在思想内容上,在表现手法上,在感情表达上,在文学体裁上,在语言运用上都是如此。
第二,是文学思想方面,表现为:抱残守缺与观念更新同在。
4、中国近代文学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36页)答:原因有五个方面:第一,政治斗争的需要。
第二,西方文化的撞击。
第三,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审美意识的变化。
第四,旧文学的没落趋势和翻译文学的影响。
第五,社会的急剧变化和读者群的扩大。
5、湘乡派的文学主张如何?(40页)答:主张;第一,强调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明确提出了“文章与世变相因”的主张。
第二,明确地提出将“经济之学”纳入文学的范畴。
强调“义理、考据、经济、辞章”四者合一的理论带上鲜明的政治色彩。
第三,强调从理出情,主张创作雄奇之文。
6、何谓“同光体”?(42页)答;第一,“同光体”,是指同治、光绪年间一个以学习宋诗为主的一个诗歌流派。
第二,崇尚以学问考据入诗,强调人格修养与诗文成家的关系,力图另辟蹊径,“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复习资料第一章近代中国社会与中国近代文化一、求变——民族进取精神的复苏1.龚自珍从这种“变”的观点出发,对封建末世的种种黑暗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2.人心思变,要求“以变应变”成为近代中国人的心理特征之一。
3.鸦片战争后,作为“汉宋之学”的对立物而崛起的“经世致用”之学,标志着传统文化中重视致用的传统在近代文化中得以恢复4.和发扬。
二、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发扬1.1895 年,严复在天津的《直报》上发表了著名论文《原强》。
文中引述了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生物进2.化论学说,着重阐述“自然选择”的思想。
3.西方近代文化的科学与民主精神的传播,影响了中国文化深层结构,部分地改变了近代中国人心理素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性格特征。
三、文学进化思想的确立1.在中国近代史上最先提出文学与时代关系是龚自珍和魏源。
2.3、进化的文学发展观表达最为明确系统,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末一位杰出学者和文艺批评家王国维。
四、爱国主义伟大主题1.爱国主义在近代文学史中,是一个超越文学流派界限的普遍主题。
第二章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1.梁启超继《新民说》发表后,1902年又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关系》,提出“小说界革命”。
2.梁启超于1902 年在日本东京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小说刊物——《新小说》,大量发表翻译与创作的新小说,他自己也创作了《新中国未来记》。
3.反殖、反帝、反封建是近代文学的主流,是近代文学最重要、最基本主题。
4.梁启超提倡文学革新,其理论核心是他的“新民说”5.梁启超继续发扬在“戊戌政变”前创学会办刊物的进取精神,先后在日本创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政论》、《国风》等报刊推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新运动。
6.1868年黄遵宪就对诗坛的崇古卑今创作倾向提出批评,主张“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提倡以“流俗语”入诗,要求对诗歌进行革新(参阅黄遵宪《杂感》)。
7.在近代,较早起来批判桐城派并进行散文改革实践的是冯桂芬,他的政论著作《校邠庐抗议》,见解大胆、新颖、文笔通俗、流畅,成为近代新体政议文先例。
8.中国近代文学史产生了许多既不同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学,又不同于“五四”以后新文学特点,这些特点可概括为:反帝反封建主题、多样性、复杂性和过渡性。
第三章1.刘熙载也是与宋诗派同时代的著名文学批评家,他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晚年写的《艺概》中,《艺概》全书共分六个部分,《文概》、《诗概》、《词典概》、《书概》、《经义概》及其他有关文艺的专论。
2.林昌彝是一位以诗论著称于世的诗论家,他的《射鹰楼诗话》是这一时期代表进步文学思想的诗学专著。
3.龚自珍是鸦片战争时期开启一代文风的爱国诗人。
4.龚自珍强烈主张文学创作要“尊情”,要畅情。
6.在“文界革命”做出巨大贡献,除梁启超外,还有裘廷梁。
7.裘廷梁创办《无锡白话报》,他是中国近代白话文运动主要先驱者之一。
1897 年,他在《苏报》发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正式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口号。
8.1902 年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
9.关于小说的社会作用论证,影响最大当推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10.梁启超在文中从四个方面去论证小说社会作用,认为小说有支配人道四种力即熏、浸、刺、提。
11.梁启超说中国近代“小说界革命”誉为“文学之最上乘”。
12.夏曾佑《小说原理》。
13.《国闻报附印说部缘起》作者夏曾佑和严复。
14.南社是随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而出现革命团体,1907 年开始酝酿,1909 年11 月13 日在苏州虎丘张东阳祠正式宣告成立,柳亚子、陈去病、高旭是主要发起者和组织者。
15.南社从1909 年至1923 年(新南社成立为止),共举行雅集24 次,出版《南社丛刻》22 集。
为了提倡戏剧改良,陈去病、柳亚子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戏剧杂志。
他们把“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唤起国家思想”作为编辑《大舞台》“唯一之目的”。
第四章1.在近代社会激变的年代里,随着外来文化大量涌进,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发生了全面的冲突与交汇,如西方进化自然观,卢梭的天赋人权论、康德、冲突与交汇,如西方进化自然观,卢梭的天赋人权论、康德.黑格尔的美学,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被介绍到我国,逐渐形成了以进化论为主线的中外哲学思想杂糅的哲学氛围。
2.黄遵宪既是中国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又是日本文化的介绍者,他于1879 年和1887 年先后完成《日本杂事诗》和《日本国志》,是他向国人介绍日本文化的精心杰作,也是研究日本历史和风土人情的主要著作。
3.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和《日本国志》,启发了国内维新派以日本明治为新为蓝图实行变法。
4.黄遵宪创作了许多反映日本历史、歌咏名胜古迹,描写风俗习惯的诗篇,他的作品有《西乡星歌》、《不忍池晚游诗》、《樱花歌》、《都踊歌》。
5.梁启超《变法通议》。
6.梁启超从翻译日本的政治小说中也得到启悟,进而效法,创作出中国第一部标明“政治小说”的《新中国未来记》,演述维新派的政治理想,并选择政治小说样式,开始发动中国的“小说界革命”。
7.黄遵宪、梁启超外,曾孝谷、李叔同等也为中日文学的交流作出过贡献,他们于1906 年在日本东京创办我国早期话剧《新剧》的演出团体——春柳社。
他们在我国多年戏曲改良的基础上,受日本新派剧的影响,借徐淮告灾,举行赈灾游艺会,公演名剧《茶花女》第三幕,这是我国公演话剧(又叫文明戏)的开始,接着欧阳予情、陆镜若等入社,又上演了《黑妈吁天录》。
8.由王寿昌口述、林纾笔述,刊行于1899 年的法国小仲马的小说。
《巴黎茶花女遗事》,这是林纾参与翻译的第一部小说,也是我国第一部有影响的长篇翻译小说。
9.林纾在20 余年的译书生涯中,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有184 种之多,大多是长篇小说。
10.林纾的早期译作,所介绍的大多数是接近于批判现实主义的,或是向社会不平的挑战。
11.我国自宋元以来小说章回体这一平铺直叙而又呆板的固定形式,是林纾将《巴黎茶花女遗事》译介到中国之后才打破的。
12.中国较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最初上演的目的就是根据翻译小说改编的剧本《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
13.王国维从康德、叔本华、尼采那里接受唯心主义文艺观。
第五章1.1904——1912年间,王国维的批评代表作有《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文学小言》、《屈子文学之精神》。
2.王国维用去七、八年时间研读叔本华、康德思想学说,同时又着力运用康德的审美超利害关系说,席勒游戏说和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去分析美学问题、评论作家作品,如《红楼梦评论》。
3.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发表于1901 年,是作者运用叔本华的美学观,通过哲学的思辨比较系统地研究《红楼梦》的专论。
4.《人间词话》最早单行本为64 则,现通行本已加入王氏未刊稿和其他论词资料,全书以“境界”说为中心,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5.“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这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所说。
6.《人间词话》是王国维诗学理论的代表作,它以求真求美的境界说为中心,是立足于我国文学批评土壤并吸收西方文艺美学的一些观点建立起来的文学理论批评体系。
7.1907——1912,王国维致力于中国古代戏曲的研究,以《宋元戏曲考》最具总结性和学术性价值,为我国古典戏曲研究开创了一个新8.在《宋元戏曲考》中,王国维通过对我国古典戏曲源流的考察,比较和分析,第一次提示了“真戏曲”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9.王国维把“代言体”和“必合言语、动作、歌曲、歌唱,以演一故事”作为我国戏曲成熟的重要标志,不仅阐述了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过程,抓住了戏曲艺术的基本特点,而且揭示出中国古代戏曲具有说白,歌唱和舞蹈因素完美结合的特征。
10.《摩罗诗力说》和《文化偏至论》所论述的文学思想和理论主张,体现了中国近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近代化和向现代过渡的革命性和战斗精神。
11.青年时期的鲁迅为了拯救祖国的命运和冲击黑暗封建势力,积极提倡文学上的“摩罗诗派”,即积极浪漫主义的反抗精神。
第六章1.王遵宪《今别离》以电影、摄影、轮船、东西半球昼夜相背等近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来表现离愁别绪的传统主题。
2.秋瑾写了一些文字极其通俗,在形式上有重大突破的政治鼓动诗,如《同胞苦》、《勉女权歌》。
3.南社是一个以诗歌创作为主的革命文学团体,活动中心在上海。
4.柳亚子是“南社”领袖,也可以说是近代最末一位重要诗人,柳亚子诗作多至万首,是一位多产诗人,《磨剑室诗歌集》收辑诗词5000 多首。
5.而林则徐《赴戌登程口召示家人》中的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则可说是值国难当头之时近代诗歌中诗人的爱国情愫。
6.张维屏《三元里》。
7.龚自珍《己亥杂诗》,达315 首之多,都是七言绝句,小结了诗人大半生的经历和思想,规模之大为中国诗史上所仅见,又如贝青乔的《咄咄吟》这组纪事讽刺诗也有120 多首之多。
8.黄遵宪《己亥杂诗》89 首。
9.近代大型组诗在形式方面,也有明显的特征,有用歌行体,也有用七言律诗,但较多取绝句形式,而尤以七言绝句居多。
10.丘逢甲也是新派诗代表诗人之一。
11.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评价丘逢甲“得不谓诗界革命一巨子耶”。
12.康有为《出都留别诸公》表现了诗人的神奇之笔。
13.谭献除作词外,关于词学的言论颇多,这些言论在其去世之后由门人徐珂辑为《复堂词话》。
14.近于常州词派的还有被称为清季四大词人王鹏运、况周颐、郑文焯、朱孝臧。
15.况周颐除作词外,尤以词学批评闻于词坛,论词标举“真、重、拙、大”四大要义,他的词评著作《蕙风词话》,朱孝臧推为千年以来绝作。
16.姚鼐“正宗”传人,“姚门四弟子”或“姚门四杰”管同、方东树、姚莹、梅曾亮。
17.甲午战争以后,近代散文发展成为一种完全摆脱古文家法,自由活泼、富于鼓动性的新文体。
“新文体”当时又称之为“时务文体”“报章文体”。
18.在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中间,也有一批专门用传统古人的形式宣传变法,宣传革命作家,这以严复、章炳麟、刘师培为最著名代表。
19.魏源的著述和文学创作极为庞富,除学术著作外,他的散文大多数《古微堂内外集》中。
20.在近代散文发展变化中,曾出现过古文复兴的阶段,这就是桐城派古文的“中兴”“中兴名主”是曾国藩。
21.曾国藩散文大多收入《曾文正公文集》,里面有不少攻击、诬蔑农民革命的文章,如《讨奥匪檄》。
22.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欧洲十一国游记》。
23.谭嗣同政论散文《仁学》是比较典型的“报章文体”。
24.梁启超《时务报》《新民丛报》。
25.梁启超有一个重要学术概论《清代学术概论》从条理明晰,辞句浅显,富有感情色彩三个方面简明又恰切指出新文体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