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都城(秦汉至宋元明清)考古讨论课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都城》课件

《中国古代都城》课件
夏商时期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统治阶级的 出现,夏商时期开始出现了真正 意义上的城市,并形成了以王都 为中心的都城体系。
早期都城的发展
西周时期
西周时期,都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 阶段,出现了以宫城为中心、城市功 能分区明确的都城规划,如周朝的都 城镐京。
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战争的频繁和经济的发展,各国 开始重视都城的防御和经济发展,形 成了以城墙为主体、城内分区规划的 都城格局。
封建社会的都城发展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都城建设达到了巅峰,如秦朝的咸阳和汉朝的长 安,都城规模庞大、规划严整,成为封建社会都城的代表。
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都城建设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如唐朝的长安和洛 阳、宋朝的开封和杭州,都城规划注重文化、商业和市民生 活的发展。
02
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与布局
古代都城的选址原则
制造业
都城周边的手工业和制造业发达,为都城提供了丰富的物质 产品,如丝绸、瓷器、茶叶等。
都城的文化中心地位
教育资源
都城聚集了大量的文化人才和学府,如国子监、太学等,为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
文化艺术
都城是文化艺术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播地,如书法、绘画、音乐等,代表了当时的文化艺术水平。
学术研究
都城汇聚了众多学者和文人墨客,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发展,如经史子集的编纂和整理。
宫殿建筑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 度和政治体制,是研究中国古代 政治、文化的重要依据。
宫殿建筑通常采用木结构,屋顶 覆盖琉璃瓦,装饰精美,气势恢 宏。
宫殿建筑群布局严谨,中轴线对 称,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礼制思想 。
皇家园林
01
皇家园林是中国古代都城中的另一大特色,是 皇帝休闲娱乐的场所。

宋元明清都城考古

宋元明清都城考古

北墙四门。现已发现十处城门缺口,其中南熏门 为外城南墙的正门,新郑门为西墙的正门,在已 探明的门址中规模最大。外城的周围挖有护城壕, 宽约40米,距今地表深11米。 内城,又称里城、旧城,宋初也称阙城,为开 封城的第二道城垣。《宋会要辑稿·方域》曰: “旧城周回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即唐汴州城。” 所以内城也就是原来的唐汴州城,宋代时曾对其 多次进行修补和增筑。金宣宗迁都南京后,将内 城向南、北墙略扩出,形成了明清开封城城墙的 基础。经过考古勘探可知,宋代的内城略呈正方 形,东西稍长,南北略短。南墙位于今大南门北 300米左右,北墙位于龙亭大殿北500米左右,东
宋元明清都城 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制作人:白梅
主要内容 一.北宋汴梁城
(一)地理位置 (二)建制布局 (三)体现的特点及意义
二.南宋临安城 三.辽上京 四.辽中京 五.金上京 六.金中都 七.元上都 八.元大都 九.明南京城 十.明清北京城
参考资料 叶新民:《元上都研究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 社,2003年。 徐良高:《死城之谜: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四川 人民出版社,2003年。 秦大树:《宋元明考古》,文物出版社,年。 徐吉军:《南宋都城临安》,杭州出版社,2008年。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
头山的东麓往南延伸,长390米、宽10-11米,皆为 夯土墙。西城墙主要以凤凰山为天然屏障,只在地 势较平缓的山坡局部修筑城墙。南城墙在今梵天寺 北。 街道,城内主街为纵贯南北的中心御街,以和 宁门为起点,向北经过朝天门,直到新庄桥和中正 桥,全长一万三千五百尺。御街不仅是临安城的中 轴线,从和宁门到朝天门的这一段还具有外朝的性 质,是元正、冬至大朝会时会集排班之所。中央官 署都集中设在和宁门以北的御街两侧,城内河渠众 多,主街之外有四条大的横街,横街间是东西向小 巷,构成了纵街横巷、水陆并行的街网布局。

第2讲 中国古代都城

第2讲 中国古代都城

殷墟俯瞰图
九方按城
轨九:市
。里《建
左,周筑
祖旁礼基
右 社 , 面 朝 后 市 , 市 朝 一


三 门 , 国 中 九 经 九 纬 , 经

··
冬 宫
考 工 记 》 载 “ 匠 人 营 国 ,
本 模 式
经涂九轨之外,还有环涂 (环城的道路)七轨和野涂 (郊野的道路)五轨之说。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 为都经涂。
都城的建筑不同于一般的城邑,布局严 整,气势宏伟,以帝王听政、居住的宫 殿为中心,分为罗城、皇城、宫城三重, 庞大的宫殿群巍峨壮丽,城内道路纵横 如棋局,王宫城四周有又厚又高的城墙, 其上城楼高耸,雄浑壮丽。早在先秦科 技著作《考工记》中就记载了建造国都 的一套较为完整的规制、理论体系,足 见中国都城建筑历史之悠久。
——夏、商、西周:中国城市发展的最初阶段 ——东周时期:都城分为宫城和郭城两部分 ——春秋战国:都城呈王城和外郭的棋盘式格

——秦汉:都城设计充分体现政治、礼 制政教功能
——三国两晋:都城以明确规范各城市 功能区为主要特点,发展了城市中轴 线,在城市文化中表现从“城” 功 能向“市”功能转移的“经济思想”
思考:
谈谈你对古代都城的了解
请欣赏纪录片《故宫1》
思考: 谈谈纪录片《故宫1》给你的印象。
一 、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的起源
(一)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的起源
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经有了一些规模 较小的城邦建筑 奴隶社会的商周早期已经出现了较大的、 具有防御功能设施的都城建筑 周代起,中国就有了城建筑与建筑环境 整体经营的自觉观念 ——建筑礼制文化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宫复原模型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晚期偏晚阶段的大型建筑基址

《中国古代都城》PPT课件

《中国古代都城》PPT课件

近方形的城垣,整个城市内选择较高地理位置的宫城和郭
城两部分组成。宫城内为国君所居,建有高大的建筑群;
官署、民居和手工作坊分布在宫城之外的郭城内。 秦汉
以后,中国都城建筑形制逐渐规范化,并向封闭的里坊制
方向发展,唐朝前期达到顶峰。这是这一时期社会等级制
度森严,人身依附关系加强,城市商业发展缓慢的结果。
精选课件ppt
24
• 邺,(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城南的临漳县的漳 河岸畔,是一处重要的古都遗址 )地处公元 8世纪以前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山东”—— 太行山以东黄河下游平原地区的中心,虽 然无险可守,却得利于兼备经济优势和水 陆交通之便,而为那些控制山东地区却不 能掩有整个中国的政权看重,选作首都。
精选课件ppt
精选课件ppt
12
总结
• 早期中国都城大多选择平原内的岗丘或两 种地貌景观(山地、平原)的接触地带, 而且依附于一条河流。夏、商、周三代相 继,又皆屡次迁都,地望虽难确指,却未 曾脱离黄河流域河谷平原地区,就是早期 都城位置的选择重视肥沃富庶区域之所致。 商代后期长期都殷,两周分别以关中、洛 阳盆地为政权中心,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 建都史前期以黄河为轴线东西迁摆的格局。
精选课件ppt
29
五、陪都制度

设辅京、陪都是中国历代建都史上的重要特点之一。
西周于镐京之外营建东都洛邑,以后历代继踵相袭。历代
设立辅京陪都,原因大致有:
• ①作为京都职能的补充,如西周镐京与洛邑、隋唐长安与 洛阳、明代南北二京。
• ②示尊崇兴王发祥之基,如唐北都太原府(今太原西南晋 源镇)、北宋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精选课件ppt
16
精选课件ppt
部汉 )代

中国古代的都城变迁史

中国古代的都城变迁史

中国古代的都城变迁史⼀个国家的都城是国家最⾼权⼒机关的所在地,它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在多数情况下,⼜是这个国家的经济、交通和⽂化中⼼。

可以说,都城是⼀定时期物质⽂明和精神⽂明发展⽔平的标志。

⼀、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的都城变迁王朝都城都城所在的区域和城市夏朝阳城河南登封商朝亳-殷河南郑州-河南安阳西周镐京陕西西安东周洛⾢河南洛阳秦朝咸阳陕西咸阳西汉长安陕西西安东汉洛阳河南洛阳吴国、东晋南朝建康江苏南京隋唐长安陕西西安北宋东京河南开封西夏兴庆宁夏银川⾦朝会宁-燕京⿊龙江阿城-北京元朝⼤都北京明朝南京-北京江苏南京-北京清朝北京北京⼆、古代中国的都城迁移过程古代都城⼀般都设在经济发达、交通⽅便的地区,以便取得所需要的粮⾷和物资。

(1)夏商时期主要建在黄河⽀流如商朝的殷(河南的安阳)位于黄河的⽀流洹⽔之滨。

西周的镐京,地处沣⽔和渭⽔的交汇之处。

这⾥是关中平原中央,是关中平原最为开阔的地带,享有⽔上交通的便利,可以与诸侯国进⾏便利的经济⽂化往来。

央,是关中平原最为开阔的地带,享有⽔上交通的便利,可以与诸侯国进⾏便利的经济⽂化往来。

(2)西周末年开始到唐末都城逐渐由西向东迁移,形成东西两京制度与东西⽂化轴⼼带。

如镐京、咸阳、长安→洛阳。

这局⾯前后经历了2000多年。

这⼀经济⽂化轴⼼带的建⽴,也完成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两件⼤事:⼀是中央集权多民族统⼀国家的建⽴;⼆是诸夏的融合与汉族的形成。

西安、洛阳、开封这三个早期古都皆位于黄河流域。

黄河中下游地区⽓候温和,平原⼴⼤,⼟地疏松,便于早期开发。

唐代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3)五代及两宋国都处于游离状态。

中唐以后⽓候的变迁,黄河、渭河泥沙⼤增,渭河及黄河三门峡⼀带漕运⼗分困难,致使天⼦也常常不得不“逐粮⽽居”,就⾷东都洛阳。

关中已失去了容纳国都城市的经济基础。

国都城址向经济⽂化发展更有前途的东部转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公元10-13世纪间,国都处于⼀种游离状态。

中国古代都城(秦汉至宋元明清)考古讨论课

中国古代都城(秦汉至宋元明清)考古讨论课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
• 大明宫 在太极宫东北面禁苑内的龙首原高地 上。始建于太宗贞观八年(634)。高宗龙朔二年 (662)又经扩建,次年迁入大明宫听政,取代太 极宫,成为唐代的主要宫廷 。
• 兴庆宫 在外郭东城春明门内街北。开元二年 (714)因兴庆坊(旧称隆庆坊)是玄宗藩邸置为 宫,十四年扩建兴庆宫置朝堂,十六年竣工, 玄宗即常在此听政。天宝十三年(754,旧唐 书作十二年)又筑兴庆宫城,并起城楼。
汉魏洛阳城
• 东汉洛阳城:全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约汉代九里, 东西约汉代六里,故称“九六城”。东汉洛阳城南北 长九里七十步,东西宽六里十步,通称“九六城”, 平面为长方形,有12座城门。
• 城的总体布局是在纵向轴线上,依西汉旧宫经营南北 二宫,两宫相距一里,其间以三条复道相连。南宫南 北长约1300米,东西宽约1000米;北宫南北长约1500 米,东西宽约1200米。以后又陆续添建东西二宫。主 要宫殿在南宫,规模较西汉长安的宫殿为小。主要官 署设在南宫附近,太庙等祭祀建筑划在城南。全城有街 道24条,大致为方格网形,分划出 100多个闾里。
隋唐城市遗址
•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 • 隋唐洛阳城遗址 • 隋唐扬州城遗址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
• 兴衰状况:
• 隋灭北周后,在汉长安城东南龙首原营造新都, 隋文帝命宰相高颖总督,宇文恺负责设计。 582年兴建,583年迁入新都,定名为大兴城。 大兴城的面积83.1平方公里。唐建国后,改名 为长安城,仅作了局部扩建。904年朱全忠强 迫昭宗迁都洛阳,并命令拆迁长安宫室,自此 长安城衰落废弃。
隋唐洛阳城
• 外郭城。 • 全城共设8门,东、南各3门,北面2门,
西面无门。定鼎门为一门三道,宽28米。 定鼎门大街为郭城主干道,现存宽度为 121米。街道两侧有水沟痕迹。里坊103 个,坊平面为正方形,周围有坊墙,墙 正中开门,坊正中设十字街。有3市。

考古学单元6(秦汉考古:秦汉城市)

考古学单元6(秦汉考古:秦汉城市)
第五讲 秦汉考古
2019年7月6日星期六
1
西域诸国
2019年7月6日星期六
2
2019年7月6日星期六
3
壹、秦汉城市与宫殿遗存
一、秦咸阳城遗址 -秦孝公12年(公元前350年)定都咸阳,
直至公元前207年秦灭亡。秦都咸阳自定都 开始陆续兴建。 -咸阳遗址位于渭河两岸之咸阳塬上(今 咸阳东)
2019年7月6日星期六
39
四、秦汉地方城址 1.秦碣石宫遗址 - 公元前215秦始皇巡游燕地时修建的离宫,规模
仅次于阿房宫。
-辽宁绥中。发现大型宫殿基址。
2019年7月6日星期六
40
2.邺城遗址
-河北临漳县。以漳河为界分南北二城。邺 北城为汉末曹操始建,曹丕时为北都;邺 南城为十六国至北齐时建。
咸 阳 宫 第 三 号 壁 画
2019年7月6日星期六
6
阿房宫前殿复原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五步一楼,十步 一阁
——杜牧《阿房宫赋》
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 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
——《史记·秦始皇本纪》
2019年7月6日星期六
7
秦咸阳宫遗址全景图
秦咸阳宫第一号遗址复原透视图与平面图
-南郊礼制性建 筑:辟雍、明 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莽九庙
《周礼·考工记》(战国成书的齐国官书):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六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2019年7月6日星期六
13
汉长安城南城城墙遗迹
汉长安城霸城门遗址
霸城门夯土结构遗迹
汉长安城厨城门遗址
汉长安城宣平门遗址
汉长安城宣平门遗址平面图

两宋都城课件

两宋都城课件
——李合群,《北宋东京布局研究》,郑 州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3·1·3、城门
• (1)、外城门:《宋史·地理志》、《东京梦华录·卷一·旧京城》 记载外城共有城门和水门21座,目前经勘探发现的有10余座,分别 是东、西、南三面墙上的城门或水门。多为直门两重或屈曲开 门的瓮城门。
• 新郑门:为外城之西正门。后周时称“迎秋门”,北宋初改为“顺 天门”,因此门直通郑州,俗称“新郑门”。经勘探,瓮城平面呈 长方形,瓮门与城门相对, 东西120米,南北165米。《东京梦华录》 记载“城门皆瓮城三层,屈曲开门,唯南燕门、新郑门、新宋门、 封丘门皆直门两重,盖此系四正门,皆留御路也”。 门的形制与 文献记载相符。该门址面积达2万平方米,是已探明诸门中面积 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城门,其规模之大,在中国古代都城中也是罕 见的。
• (3)、皇城城门:在宋皇城的勘探发掘中,
我们还分别在皇城的东墙、北墙发现二处 缺口,根据缺口深度和位置判断,东墙的缺口 应是明周王府紫禁城东门——礼仁门,下部 为宋皇城东门——东华门(该缺口处的街道 今仍名为东华门街);北墙的缺口应是明周 王府紫禁城北门——承智门,下部则为宋皇 城北门——拱辰门。
• III、礼仁门遗址:东墙南部门址Q3:位于龙 亭东湖(俗称潘湖)东岸的市文化局家属楼北 端。
刘春迎在其《北宋东京城的桥梁》一文中,从文献学与考古学角度对东京城 的桥梁数量、定名以及桥梁之间的时空关系进行了讨论。
将桥划分为:虹桥、平桥(数量最多)、浮桥、吊桥。
• 作者依据文献记载,将桥的位置归纳为,河流和皇家园林。 • 汴河:自东水门外七里,至西水门外,河上有桥十三(此处误,应为十四):从东水门
3·1·2·3、内城
• 宋时又称“里城”、“旧城”,是在唐汴州城 基础上修建而成。《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之 一;《宋史·地理志》记载:其周回“二十里 一百五十五步”。勘探得知,整个内城略呈东 西稍长南北略短的正方形,坐落在开封市旧城 区。其南墙位于今大南门北300米左右东西一 线,北墙位于龙亭大殿北,500米左右东西一线, 东西墙则与现存的开封明清城墙东西基本重叠。 四墙全长约11550米左右,与文献记载的“二十 里一百五十步”的基本吻合。

中国古都漫谈

中国古都漫谈
– 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破坏严重。南方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 北方,经济重心开始有由黄河流域向江南转移。东都洛阳也 逐渐衰落。
– 伴之以长安、洛阳的衰落,是开封的崛起。大运河的发展为 开封的崛起提供了机遇和动力。开封西通东都洛阳,南达江 南富庶之地,是南北漕运的汇聚之所。
– 开封的交通地位和经济地位决定了其军事地位,都城东移开 封趋势不可避免,五代和北宋基本上定都开封。
• 唐末到北宋的两百多年间,在洛阳和开封之间徘徊
– 关中地区在经历了长期的过度开发之后,生态环境遭到了严 重的破坏,导致了农业生产能力下降,丧失了往昔“天府之 国”的经济优势和全国经济重心区的地位,丧失了支撑都城 文明的物质条件。
– 关中地理上的天然屏障,由江南或关东通往关中的漕运路线 极为难行,京师供给成本高昂。
534-550 550-577 535-557 557-581 581-618 618-907 907-923 923-936 936-946 947-950 951-960 902-979 960-1127 1127-1279
平城 洛阳
邺 邺 长安 长安 大兴 长安 汴 洛阳 汴 汴 汴 — 开封 临安

东周
前770—前256
洛邑 河南洛阳
秦—北宋(1)


西汉③
东汉

三国


西晋
东晋 东晋 十六国 十六国

齐 南朝


前221—前206 前206—公元25
25—220 220-265 221-263 222-280 265-317 317-420 304-439 420-479 479-502 502-557 557-589
• 一个政权建立之初,选择首都是头等大事。都城 的选址受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多种因素的 影响。

第五章 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考古

第五章  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考古

第二节
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墓葬
一、洛阳北魏帝陵 二、南京六朝帝陵 1.六朝(229---589年)指先后建都于建康(今南京、 丹阳、江宁一带)的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六 个朝代。 2.史籍上记载,六朝时代的陵墓,属于帝后王侯的共 计71处。 3.六朝墓葬特点: (1)选址:墓葬所选之地,一般要“背倚山峰,面临 平原”。 (2)依山开凿大型墓坑,砖砌墓室(墓室壁面多嵌砌 大幅砖画)。 (3)墓前营建享堂和石刻。
(4)穿过神道,即到棂星门前,门已坍毁,现只有六个 石雕柱础。经棂星门绕孙陵岗(今梅花山)的北麓,来到 一条御河前面,从御河桥往北到方城宝顶,建筑物开始按 南北中轴线固定下来,不再变更方向。 (5)过御河桥缓坡而上约200米,迎面有一道红粉围墙, 即是明孝陵正门,称紫金城大门,正中大门上书“明孝陵” 三字 。门内,陈列着清代皇帝谒陵时留下的墨迹碑刻。 其中以御碑亭内康熙皇帝手书的“治隆唐宋”碑和乾隆皇 帝的行书诗碑最为突出。 (6)过御碑亭向北就是孝陵的主建筑“祾恩殿”,即 孝陵殿。原为重檐九楹,殿基长67.5米,宽28.5米, 有大型柱础56个,建在3层须弥座台基之上。已毁,现 存享殿为光绪年间在原地上重建。殿内挂有明太祖及马 皇后像。
六、元大都、明清北京城遗址
(一)元大都城
1.元大都是元代的都城,包括今北京市旧城的内城及 其以北部分。 2.大都城平面呈长方形,城墙全部夯筑而成,四面辟 有城门11座,由外城、皇城和宫城组成。 3.外城全城南北长7600米,东西长6700米,总面积约 50多平方公里。皇城位于外城南部中央。宫城在皇城 的偏东部。 5.全城的规划设计,均以汉族统治者建都的思想为主 导,遵循"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制度。
五、北宋东京 1.中国北宋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区及其周 围。 2.东京城平面呈东西略短的长方形,由内向外依次筑 有皇城、内城、外城,并筑有护城壕沟。 (1)外城(郭城、罗城)周长近30公里,城墙夯筑, 现一般埋在今地面下约4米深,底宽30米左右,高6~9 米,顶部残宽近4米。外城有12座城门,四周有护城河, 宽约40米,距今地面深11米左右。 (2)内城(阙城)是衙署、寺观和商业集中的地方。 周长9公里,南墙位于现存明清城南墙北约300米处, 北墙位于今龙亭大殿北约500米处,已探出朱雀门(内 城正门)。内城朱雀门直通外城南熏门的大道是御街, 为南北中轴线。

《秦汉考古概述》课件:2_1 秦汉城市(咸阳)

《秦汉考古概述》课件:2_1 秦汉城市(咸阳)

秦都咸阳营建及废弃的四个阶段(文献记载):
• 一 初创期;秦孝公十二年至二十四年(公元前 350-前338年)。商鞅变法、攻魏收河 西之地。
• 二 发展期:秦惠文王元年至庄襄王(公元前337前247)。利用巴蜀之利,总体规划、 跨渭河两岸,并逐渐南移。
• 三 鼎盛期:嬴政统治期间(公元前246-前210)。 五帝所不及的成就,写仿六国宫 室;诸庙、章台、上林,皆在渭南。
丈,长三百八十步的渭水桥,将渭北渭南联系在一起。

在秦都咸阳的北郊有秦始皇避暑的林光宫(今淳化县铁
王乡梁武帝村)和梁山宫(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县乾陵乡梁山)。在泾阳建
筑了防御外来侵略的指挥部望夷宫。

秦都咸阳南郊多是离宫别馆,如帝王别墅的负(加草字
头)阳宫(今户县县西坡头村),皇帝狩猎的长杨宫(今周
至县终南乡东竹园头)等等。东郊、西郊与咸阳复道 、甬
“(始皇)三十五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 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 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 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欲更择令名名之。 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刑徒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宫,或作 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史记·秦始皇本纪》
地震坏城” • 《史记•秦始皇》“三十二年,……坏城郭。”等
等。
• 就是说秦都咸阳的144年中,它的规模是逐 步扩大的,是个大约百万人的城市。东迄 黄河,西达汧渭之交,北由九 山和林光宫, 南至秦岭北麓的长杨宫和负(上有草字头) 阳宫。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城市的 中心在渭北今咸阳市窑店乡一带。

山东地方课程之传统文化——古代都城

山东地方课程之传统文化——古代都城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上演了一 幕又一幕王朝更替的大戏。每一个王朝建 立后,都要慎重选择都城。于是,中国的 大地上就有了多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都。 每一个新兴的王朝都给自已的都城烙下了 时代的印迹,留下了自己丰厚的历史遗产。 独特的历史又塑造了每个都城各自不同的 文化气质。一座座古都的历史,合起来就 是中国五千年王朝更替和变迁的历史。这 些有着不同历史底蕴的古都,在新的时代 必将展示出各自独持的魅力。
二、南京的发展
• 1、自东吴起,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 陈都在此建都,史称“六朝金粉地,金陵 帝王家”。 • 六朝时称“建康”,为佛教中心,有佛寺 500余座,僧尼十余万人。 • 2、其后,又有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 民国建都于此。 • 南京的名称始于明代。 • 3、“十朝都会”
三、明朝的南京
四、杭州龙井
五、杭州传说
• 西湖三潭印月 据说三潭印月在中秋之夜可看到 三十三个月亮,每个石塔有五个洞,总共 可印出三十个,还有天上一个,倒影一个, 据说最后一个是“月亮代表我的心”。
• 雷峰塔
一、“石头城”
• 南京是一座山城,又是一座江城。万里长 江滚滚而来,穿城东去;群山环抱,形若 蛟龙。城西有座石头山,三国时东吴在此 凭险修筑了“石头城”,南京因此有了石 头城的别称。 • 诸葛亮“钟山龙蟠,石城虎踞”
四、拓展活动
•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 ——【唐】贾岛 •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 ——【唐】杜甫 • 长安重游侠,洛阳、富财雄。 • ——【唐】卢照 邻
一、杭州的美誉
• 1、“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 2、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城市,是人间的天 堂。 ——马可 波罗 • 3、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汉唐考古学讲稿题目总结

汉唐考古学讲稿题目总结
胭脂僧版权
-4-
汉唐考古学讲稿
越制,尤以百越墓制杂糅楚制为主。 第二阶段,汉武帝时期到东汉前期。这一时期的诸侯王和列侯墓采用两个发展系统,即造山 为藏的崖墓和穿土为圹(kuang)的黄肠题凑墓。格局仍然由明堂和后寝形式的正藏与左右 耳室形成的外藏构成。 黄肠题凑大体延续了西汉时期的样式, 后期出现了用石材作题凑的形 式。 第三阶段,东汉后期。这一时期的诸侯王和列侯墓与地方豪强墓的形制已经混淆,基本上采 用砖砌的前、中、后室的墓葬。
7,简述两汉时期诸侯王和列侯墓形制演变的三个阶段及各阶段的特 点
答:第一阶段,西汉前期。这一时期诸侯王和列侯墓普遍采用梓宫、明堂、后寝、便房、 黄 肠题凑组成的正藏和外藏。这种制度源于周代,但表现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另外长沙和南 越的诸侯王和列侯墓的黄肠题凑还表现出了汉制与楚制或越制多种因素杂糅的特征。 如长沙 的诸侯王和列侯墓黄肠题凑分成几个部分, 这于战国楚墓中椁内分室有关。 葬具中的套棺的 棺盖呈弧形,这也与战国楚墓的棺盖一致。长沙地区的诸侯王和列侯墓为汉制中杂糅楚制, 以楚制为主。南越王墓墓室分为两部分,后部又纵向并排分成三室。墓内随葬品的放置, 各 室的作用,以及殉人情况。这些都是本地传统因素造成的。因此两广地区的墓制杂糅汉、楚、
2,简述西汉帝陵制度的特点。
答:①,西汉帝陵的构筑可分为两类:一为以山为陵。陵墓开凿于山崖中,不另筑封土, 仅 汉文帝霸陵一座。另一类为封土为陵。在地面上夯土筑成高大的覆斗状封土,封土之下有巨 大的地宫,为有墓道的竖穴土坑墓,平面呈“亚”字形。棺椁采用梓宫、便房、黄肠题凑。 ②,西汉帝陵都建有陵园。以封土为中心,周围用夯土筑成围墙,平面方形或长方形,四面 正中各开有一门,称司马门。东门为正门,门外设有一对土木结构的包砖土阙。景帝以前帝 后共用一陵,景帝以后帝后分别设置陵园。 ③,西汉实行皇帝和皇后合葬制度,但同茔而不同坟。后陵一般位于帝陵东面,也有例外。 如惠帝张皇后陵位于安陵西面。武帝李夫人陵和元帝王皇后陵分别位于茂陵和渭陵的西北。 ④,汉承秦制,西汉帝陵地面上设有寝殿、便殿和祠庙一类的礼制性建筑。寝殿为陵园的正 殿,殿内陈设皇帝的“衣冠、几仗、像生之具,并有宫人侍奉如生前” 。寝殿之旁设便殿, 象征休息闲宴之所。惠帝时在长陵设原庙开始,以后诸陵都在陵园附近设庙,并成定制。 此 外在高祖长陵还发现“斋园” 、 “斋一宫当” “斋园宫当”等文字的瓦当,可能是陵园内举行 祭祀礼仪前专门设斋戒的建筑。 ⑤,西汉帝陵有陵邑之制。最初陵园于陵邑相连或距离较近。自汉景帝以后,陵邑和陵园有 了一定的距离。汉元帝永光四年废除陵邑制度。 ⑥,西汉帝陵实行陪葬制度。帝陵附近有许多臣僚的陪葬墓,多位于帝陵的东面或东北面。 由于历代埋入形成规模较大的墓地。陪葬墓的封土小于帝陵,有覆斗形、圆

《秦汉考古概述》课件:2_4 秦汉地方城邑与城市体系、长城、村落

《秦汉考古概述》课件:2_4 秦汉地方城邑与城市体系、长城、村落

塔布陀罗亥城址
位于呼和浩特巴彦镇塔 里村北约1千米,大青山 脚下。城址平面呈方形, 由大、小两城组成,平 面呈“回”字形。面积 约77万平方米。南墙正 中有一缺口,可能为城 门,其它三面未见城门。
宜春楚皇城
云梦楚皇城
城市体系
• 许多城市布局结构特征在汉帝国广阔的疆 域范围内被广泛接受,例如平面结构以矩 形为主,均采用粘土夯筑作为主要建筑技 术等,这些特点在相隔数千公里的不同城 市中都一般无二。
• 二、秦汉长城及西北地区的汉代烽燧 • 1、秦汉长城 •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秦汉时期两次大
规模筑长城:一次是秦始皇时期,一次是 汉武帝时代。
• 部分利用战国长城,沿用、联结、废弃; 部分为新筑的长城。
• 秦汉长城西起甘肃敦煌,东至辽东碣石, 直线距离达6000公里以上。这条横贯中国 北方的长城及其沿线的烽燧、城障等建筑 设施,既代表了当时军事建筑工程技术的 杰作,也是秦汉强大帝国政治经济力量的 反映,曾有效地控制了长城南北居民之间 的往来接触,对以后长城南北互有差别的 历史进程也有深刻的影响。
• 茂陵邑周围没有夯土城
墙,而是以壕沟环绕,面 积可达550多万平方米。
长陵邑南、北、西三面有墙,东面无墙,东西长约
2200米,南北宽约1300米,面积约280万平方米。
北方区
• 代王城遗址位于河北 蔚县代王城镇。城址 平面呈椭圆形,周长 9200余米,总面积约 600万平方米。
• 代王城规模较大,形 制较为特殊,城内又 发现有春秋时期遗物 ,则很可能是沿用早 期古城。
• 城市与城市体系可能直接地反映汉帝国对 其政治与社会的顶层设计。
汉城市与城市体系研究切入角度(考古) • 城址类型
京城(都城)、诸侯王国都城、郡治县城 、一般县城、乡城和边城。 (刘庆柱)

宋元明清时期的城市文化历史考察

宋元明清时期的城市文化历史考察

宋元明清时期的城市文化历史考察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长达七百年的历史时期,这段时期的城市文化历史也是极为丰富多彩的。

从唐宋时期的长安、东都到明清时期的北京、南京等,中国的城市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化和历史性特色。

宋代是中国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

宋初全国城市的数量达到了800余座,其中以东京南京、开封为重要政治、文化、商业中心。

浙江吴越地区的杭州、临安也是重要的城市。

宋代城市文化的特色在于其繁荣、活跃的文化和商业交流,吸引了各地人才和财富,城市文化得以蓬勃发展。

如杭州的西湖文化和扬州的崇文派文化都是当时的代表。

元代的城市文化则不同于之前的两个朝代,其特色主要在于兼容并蓄。

元代北方城市的建设依据蒙古族人的习惯而构建,这些城市也更侧重于军事、防御。

南方的城市则更加注重文化和商业的发展,如江南地区的苏州、杭州等历史文化名城。

元代还有一些独特的城市文化,比如汉、蒙等族群的文化交融、蒙古族人奉行宗教信仰的塔寺文化等。

明代是中国城市文化的又一高峰期,这也与明代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

明代的城市文化不仅表现在城市建设上,还表现在文化传承和商业交流上。

明代城市的建设注重规划和布局,如北京的城墙、天坛等等,这些建筑物至今仍然是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遗产。

明代的文学、艺术也是繁荣发展,如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等便是当时的代表作品。

此外,明朝不少文人雅士担任城市官员,致力于推动城市文化的繁荣发展。

清代对于中国城市文化的发展同样有着重要的贡献。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其政治、文化和经济领域的融合成为了其城市文化的特色之一。

清代城市的建设和规划也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如北京城的紫禁城和八大胡同就是一大见证。

清代在文化领域的表现主要有满汉文化交流、广州文化等。

总的来说,宋元明清时期的城市文化历史是多元化和历史性的。

它们一方面反映了城市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繁荣发展,同时也代表了各时期的文化脉络和地域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