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赏析

合集下载

《人间词话》读后感:人间词话赏析

《人间词话》读后感:人间词话赏析

《人间词话》读后感:人间词话赏析《人间词话》是明代文学家和诗人杨慎所著的一本诗话著作,记录了杨慎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和分析。

这本书对于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读后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杨慎在《人间词话》中对于诗词的定义和分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于诗歌的形式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提出了“三百篇”的说法,即认为古代诗人的诗歌数量达到了三百篇以上,才能称之为诗人。

杨慎还对于古代诗歌的体裁进行了分类,如古体诗、绝句、律诗等,并分别从字数、韵律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这些对于诗词的分类和定义,为我们理解古代诗词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认识。

其次,杨慎在《人间词话》中对于古代诗人和他们的作品进行了评析和赏析。

他对于古代名诗的选择和评价十分严谨,给出了许多具体的评价标准,如“意境独特”、“用典质朴”、“音韵和谐”等。

他还分析了古代名诗的特点和韵味,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这些评析和赏析的内容,使我对于古代名诗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提高了我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此外,杨慎在《人间词话》中还详细讲述了古代诗人的创作志向和写作方法。

他认为古代诗人追求的是“道法自然”的境界,强调了对于自然和人生的体悟和感悟。

他还分析了古代诗人的行文方式和写作技巧,如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注重韵律等。

这些对于古代诗人的创作心态和创作技巧的讲解,对于我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思维方式有一定的启发。

总而言之,读完《人间词话》让我对于古代诗词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我对于诗歌的欣赏能力。

这本书对于喜欢古代文学和诗词的读者来说,是一本很有价值的著作,值得一读。

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赏析

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赏析
战国时期,苏秦 悬梁刺股
3、曹雪芹呕心沥血 “字字看来皆是血, 十年辛苦不寻常”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解析
第三境界 是指在经过多次周 折,经过多年的磨练之后,就会 逐渐成熟起来,目标也终于实现。
这时他在事业上就会有创造性的 独特的贡献。这是功到事成、水 到渠成、瓜熟蒂落。这是用血汗 浇灌出来的鲜花,是用毕生精力 铸造的大厦。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清代大学者王国维说,古今成大 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有三种 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 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境也。 其实,何止成大事业、大学问如此,社会、人生,古今、 中外,诸种事情,大凡都有此种经历。 看到王国维这段话,你有何种感受?你想到些什么?领悟 到些什么?
3、面对父亲的遗言,司马迁立下了“ 究天人 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愿,为 之博览群书,笔耕不辍; 4、陆游在宋金战争的烽火硝烟中饱尝颠沛流离 之苦,从小立下“上马击胡虏,下马草军书” 的志向坚持抗金卫国,矢志不渝。
第二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
《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作业
1、背过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 2、三句诗的出处三首宋词。
抄写第一二境界的两首宋词。
• 走过风雨飘摇的岁月,当历史长河的惊涛 骇浪趋于平静,成熟的你已经站立在人生 的巅峰。一代宗师孔子,以他仁德思想灿 烂了华夏文明,也在世界各地和谐的桥梁; 司马迁以血泪著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离骚”的《史记》,他的名字成为刚毅不 屈的代名词;“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 国戍轮台”一缕忠魂随历史之烟波飘荡, 陆游,以爱国诗人的形象让我们仰望。

读《人间词话》赏古典诗词

读《人间词话》赏古典诗词

03
在《人间词话》中,古典诗词不仅表达了爱情的情感,还蕴含着对爱情的思考和哲理。这些诗词揭示了爱情的复杂性和人生的无常,引导读者思考爱情的本质和意义。
爱情表达
离别之痛
古典诗词中,离别是一个常见的主题。诗人通过描绘离别的场景和情感,表达了对亲人、友人或爱人的依依不舍和思念之情。离别的痛苦和无奈是诗词中常见的情感基调。
王国维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先后在苏州、上海等地接受新式教育,并游学日本、美国等地。他的学术研究涉及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的巨匠”。
作者介绍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的重要著作之一。该书以“人间”为名,通过对历代词人的评价和赏析,探讨了词的艺术特点和创作规律,并对词的发展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读《人间词话》赏古典诗词
目录
《人间词话》简介 《人间词话》中的诗词赏析 《人间词话》中的诗词理论 《人间词话》中的诗词风格 《人间词话》中的诗词意象 《人间词话》中的诗词情感表达
01
CHAPTER
《人间词话》简介
作者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书法家和戏曲理论家。他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学者、诗人和书法家,也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重要人物。
落花意象
酒在诗词中常常作为诗人排遣忧愁、抒发豪情的方式,也是诗人与朋友相聚时的佳酿。
总结词
在《人间词话》中,酒意象常与诗人的情感和心境相联系,如“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通过饮酒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和豪情。
详细描述
酒意象
06
CHAPTER
《人间词话》中的诗词情感表达

人间词话6赏析

人间词话6赏析

人间词话6赏析摘要:1.简介《人间词话》及其作者王国维2.分析《人间词话》6篇中的核心观点3.阐述《人间词话》6篇的审美价值4.探讨《人间词话》对现代文学创作的启示5.总结全文正文:一、简介《人间词话》及其作者王国维《人间词话》是我国著名文学批评家王国维所著的一部诗词鉴赏之作,共分为六篇。

王国维以独特的审美观和对诗词的深入理解,对作品进行了独到的赏析,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二、分析《人间词话》6篇中的核心观点1.第一篇:王国维提出了“意境说”,认为诗词创作要追求意境,而意境的创造离不开真实情感。

2.第二篇:阐述了“兴趣说”,主张诗词要抒发作者的兴趣,以体现作品的生命力。

3.第三篇:讨论了“寄托说”,强调诗词创作要有所寄托,方能感人至深。

4.第四篇:分析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论述了词与诗的异同,彰显了词的独特魅力。

5.第五篇:提出了“空灵说”,主张诗词创作要具备空灵之美,以呈现作品的韵味。

6.第六篇:总结了“诗画一体说”,强调诗词创作要追求画意,以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三、阐述《人间词话》6篇的审美价值《人间词话》六篇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探讨了诗词创作的审美标准和艺术规律,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

王国维对诗词的独特见解,使得这部作品在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四、探讨《人间词话》对现代文学创作的启示《人间词话》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理论资源,对现代文学创作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如追求意境、抒发兴趣、有所寄托等观点,均为现代作家提供了创作灵感。

五、总结全文《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一部经典之作,通过分析六篇赏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其独特的文学观和审美理念。

《人间词话》赏析

《人间词话》赏析

王国维《人间话》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王国维是我国近、现代相交时期的著名学者,功力之深、治学之广,为近代所仅见。

《人间词话》是一部文学评论,宣统庚戍九月脱稿于京师定武城南寓庐,1908 年在《国粹学报》上公开发表。

一直以来,该著极受学术界重视。

【上卷】一、词以境界为最上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二、造境与写境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注】欧阳修(一作冯延巳)《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度,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陶潜《饮酒》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元好问《颖亭留别》:‚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四、优美与宏壮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古代文论选段》(《人间词话》等)(解析版)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古代文论选段》(《人间词话》等)(解析版)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古代文论选段》(《人间词话》等)《人间词话》正文翻译注释赏析《人间词话》三则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词是要以境界为最高标准的。

有境界的词,就会有很高的格调,自然会出现有名的句子。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并不是只指景物,喜怒哀乐等情感也是人心中的地种境界。

所以(文章)能够描写真实的景物,真实的情感的,就称为有境界,否则就称为没有境界。

江馆:江岸宿舍,指作者所住的地方。

勃勃:欲望强烈的样子。

这里指作者“因景生情”所产生的创作活动。

倏:迅速,极快。

变相:变化出新的形象。

变:变化。

相:相貌,形象。

这里指画出的竹子和构思时的不一样,比构思时的又有创新。

意在笔先:作画,作文,在下笔前先立意,先构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jù)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从古至今,那些做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人,没有不经历三种境界的:“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是第一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第二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第三境界。

这些话都是大词人才能作出来。

但是根据这个意思解释诗词,恐怕晏同叔和欧阳修等人是不会赞同的。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蝶恋花》,也有人认为是欧阳修所作。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

晏欧:晏同叔和欧阳修。

《人间词话》理解性默写1.在《古代文论选段·人间词话》中,王国维认为古往今来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人必须经过的第一种境是:,,。

《人间词话》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人间词话》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人间词话》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人间词话》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人间词话》是清末词学理论著作。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则)·赏析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则)·赏析

王国维《⼈间词话》(三则)·赏析王国维《⼈间词话》(三则)·赏析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成⾼格,⾃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有有我之境,有⽆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1]”、“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斜阳暮[2]”,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3]”、“寒波澹澹起,⽩鸟悠悠下[4]”,⽆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彩。

⽆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

然未始不能写⽆我之境,此在豪杰之⼠能⾃树⽴⽿。

古今之成⼤事业、⼤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楼,望尽天涯路[5]”,此第⼀境也。

“⾐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憔悴[6]”,此第⼆境也。

“众⾥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那⼈却在,灯⽕阑珊处[7]”,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词⼈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注释】[1]见冯延巳【鹊踏枝】:“庭院深深深⼏许?杨柳堆烟,帘幕⽆重数。

⽟勒雕鞍游冶处,楼⾼不见章台路。

⾬横风狂三⽉暮,门掩黄昏,⽆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2]见秦观【踏莎⾏】:“雾失楼台,⽉迷津度,桃源望断⽆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重数。

郴江幸⾃绕郴⼭,为谁流下潇湘去!”[3]见陶潜【饮酒诗】第五⾸:“结庐在⼈境,⽽⽆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远地⾃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4]见元好问【颖亭留别】:“故⼈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雪,太素秉元化。

九⼭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寒波澹澹起,⽩鸟悠悠下。

怀归⼈⾃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悲咤。

回⾸亭中⼈,平林淡如画。

”[5]见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双飞去。

明⽉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评析关于《人间词话》赏析文章的内容与方法

评析关于《人间词话》赏析文章的内容与方法
21 0 1年 1 1月( 旬刊 ) 下
I N1 9 57 C -4 1 S 0— 01 S 0 N1 4 / 1 6I
对 州
评 析 关 于《 间词话 》 人 赏析 文 章 的 内容 与 方 法
袁 ( 北师 范大学 文 学院 吉林 东

长春
10 2) 3 0 4
作者 简介 : 袁 , , 巩 女 东北师 范大 学文 学院 汉语 言文 学专 业 。 【 要】 国维的《 间词 话》 晚清 以来论 词最 有 影响力 的著 作 , 摘 王 人 是 一直 以来备 受推 崇 , 被誉 为 中 国古典 诗 学 的辉 煌终 结和现 代 文 艺美 学 的萌芽 。 自这部 才 情高 绝 的文学理 论 著作 问世 之后 , 对其 进行 评 析 的各 类 学术 文 章为 数 颇 多 。现 在 , 我选 取 关 于《 间 人
种 较全 面 的评析 方式 。第一 部 分 是原 文 , 者 将 《 间词 话 》 作 人 二 处事 、 世 的态度与 第 二种 境界 联 系在 一起 , 张做人 做事 要有 处 主 六则 置 于 文章 的开端 , 有利 于 读者 对 该 文 所评 内容 有 一个 大 致 锲而 不舍 的坚 毅性 格和 执着 精 神 。第 四 , 章 的情感性 较强 。 文 的了解 与 回顾 。第二部 分是 注释 , 这部分 中 , 在 作者 对评 述 内容 从不 足来 看 , 认 为主 要 有 以下 几 点 : 一 , 章 的题 目不 我 第 文 中的生僻 词 汇做 了释 义 , 阐述 了所 引 用 词 句 的 出 处 及 大 意 , 够简 洁深刻 , 接用 了原 文作 为标 题 ; 二 , 言过 于通 俗化 ; 并 直 第 语 第 同时 , 指 出了原 文 内容 实质 上 的错 误 , 也 即在 评 价第 二 境 界 时 , 三 , 述不 够透 彻 明晰 ; 四 , 现了悬 而 未解 的 问题 , 论说 第 论 第 出 在 作者 指 出“ 带渐 宽终 不悔 , 伊 消得 人 憔 悴” 衣 为 的出 处 不是 欧 阳 境界 时 , 作者 写道 :为 了帮 助 大家 理 解 和 运 用王 国维所 说 的 “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则原文及赏析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则原文及赏析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则原文及赏析原文:《人间词话》三则近代·王国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赏析:作为王国维“境界”说所标举的“境界”有其特殊的含义,有三层意思:第一,“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

这与他1906年《文学小言》中所说的完全一致:“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

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

故前者客观的也,后者主观的也。

前者知识的也,后者感情的也。

……要之,文学者不外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而已。

苟无锐敏之知识与深邃之感情者,不足与于文学之事。

”第二年,署名“樊志厚”的《人间词乙稿序》亦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

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

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樊志厚其人,有人说是王国维自己的托名,有人说是与王国维“同学相交垂三十年”的樊少泉(樊少泉《王忠悫公事略》)。

假如是后者,也应该说与王国维的观点十分接近,因为序称王国维“诒书告余曰”:“知我词者莫如子,叙之亦莫如子宜。

”在《此君轩记》中王国维又借绘画阐述艺术创作中情景交融、物我冥合的特征曰:“如屈子之于香草,渊明之于菊,王子猷之于竹,玩赏之不足以咏叹之,咏叹之不足而斯物遂若为斯人之所专有,是岂徒有托而然哉!其于此数者,必有相契于意言之表也。

善画竹者亦然。

彼独有见于其原,而直以其胸中潇洒之致,劲直之气,一寄之于画,其所写者,即其所观;其所观者,即其所蓄者也。

《人间词话》读后感:人间词话赏析(2篇)

《人间词话》读后感:人间词话赏析(2篇)

《人间词话》读后感:人间词话赏析《人间词话》在学界享有十分崇高的地位,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如朱光潜在《诗的隐与显——关于王静安的〈人间词话〉的几点意见》一文中说:“近二三十年来,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为最精到。

”王攸欣在《选择、接受与疏离——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比较研究》一书中说:“王国维寥寥几万字的《人间词话》和《红楼梦评论》比朱光潜洋洋几百万字的体系建树在美学史上更有地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第一章上卷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另提出三种“境界”:古之成大事者、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唐代。

一代天骄李白不仅是诗仙,他的词也独有千古。

“太白纯以气象胜”。

“西风残照,汉家陵阕”,一首小令《忆秦娥》,足以包含千百年来所有诗人的感慨和所有哲人的思索。

如果说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词人,那么温庭筠则是晚唐文化培养出来的另一天才。

“飞卿精艳绝人”。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频洲。

”造语精致细腻,绵密隐约。

王国维对其评价是“飞卿之词,句秀也。

”五代。

“冯延巳之词不是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

”所谓五代风格,就是指追求婉媚、言情不离伤春伤别、场景无非洞房酒筵的词风。

而冯延巳独造清语,“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疏散闳约,“细雨湿流光”五字便能摄春草之魂,难怪他在五代词人中独受王国维赏识。

冯延巳的君主南唐中主李璟,多才多艺,善诗歌,其词“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王国维以遗老自居,更能玩味此中深意吧。

李璟之子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古诗人间词话七则翻译赏析

古诗人间词话七则翻译赏析

古诗人间词话七则翻译赏析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为颠倒黑白矣。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词皆然。

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Org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美成能入而不出。

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第一则评论诗词以境界为最高标准。

一首词如果有境界,自然显得格调高迈、超逸不群。

这也正是五代和北宋期间的词之所以独到绝妙的地方啊。

第二则从词人的表现手法上看,境界可以分为“造境”和“写境”两种,这也是西方“理想派”和“写实派”得以区分的缘由。

初中素材最新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赏析

初中素材最新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赏析

最新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赏析《人间词话》,王国维著。

作于1908~1909年,最初发表于《国粹学报》。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王国维《人间词话》简介,欢迎阅读。

《人间词话》简介《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

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

将一些新的观念,新的方法,融入传统的词话形式和传统的概念、术语、思维之中,总结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问题,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

他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人间词话》,在理论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一些问题上颇有创见。

王国维接受西方哲学的影响,奉叔本华、尼采为精神导师。

《人间词话》相关评论俞平伯:作文艺批评,一在能体会,二在能超脱。

必须身居局中,局中人知甘苦;又须身处局外,局外人有公论。

此书论诗人之素养,以为“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吾于论文艺批评亦云然。

自来诗话虽多,能兼此二妙者寥寥;此《人间词话》之真价也。

而此中所蓄几全是深辨甘苦惬心贵当之言,固非胸罗万卷者不能道。

读者宜深加玩味,不以少而忽之。

其实书中所暗示的端绪,如引而申之,正可成一庞然巨帙,特其耐人寻味之力或顿减耳。

明珠翠羽,俯拾即是,莫非瑰宝;装成七宝楼台,反添蛇足矣。

此日记短札各体之所以为人爱重,不因世间曾有masterpieces,而遂销声匿迹也。

《人间词话》全赏析

《人间词话》全赏析

《人间词话》全赏析《人间词话》全赏析(一)1.《诗蒹葭》①一篇,最得风人②深致。

晏同叔③之“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④意颇近之。

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注解:①《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②风人,即诗人。

《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其作者被称为为风人,后成为诗人的代称。

③晏同叔,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少年时即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宋仁宗的时候,官至宰相。

死后谥号元献,因又被称为晏元献。

他是北宋初期的重要词人,欧阳修、范仲淹等著名词人或出其门下,或为其幕僚,因此晏殊又被后人推为“北宋倚声家初祖”。

晏殊工于造语,其一生安逸富贵,故而他的词作雍容和缓,温润秀洁。

虽然内容多是抒写相思离别之苦,含情凄婉,但是忧愁之中往往透露出对人生的反思和感悟,深为后人称许。

④《鹊踏枝》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天长水阔知何处。

词牌解:《鹊踏枝》:本唐教坊曲,玄宗开元、天宝间人作。

唐人以鹊声报喜,乃命为曲名。

又作“雀踏枝”。

在敦煌曲子词中还保留有《鹊踏枝》的原貌:“叵耐灵鹊多满(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

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

比拟好心来送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

欲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

”此词七言八句,多加衬字,自五代起则完全演为杂言(如晏殊词)。

入宋以后,则易名为《凤栖梧》、《卷珠帘》、《蝶恋花》、《黄金缕》等十余种。

其中以《蝶恋花》之名最为通行。

晏殊所作此词,实际上即宋人所谓《蝶恋花》。

)今译:《诗经蒹葭》一篇最能体现诗人深远的情致。

人间词话摘抄赏析

人间词话摘抄赏析

人间词话摘抄赏析人间词话是明代文学家辛弃疾所撰写的一部著作,汇集了大量关于词的理论和创作经验。

其中摘录的词作,是对古代词人的致敬和赞美,也是对词的鉴赏和解读。

本文将就《人间词话》中的一些摘录进行赏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这些优秀的词作。

1. 摘录一:“人生几何,怀忧者病,怀乐者哭。

”(韦庄〈女冠子〉)这句词描绘了人生的寂寞与悲伤,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感叹命运的无常和无奈。

作者通过对“怀忧者”和“怀乐者”的刻画,展示了人们在人生道路上的种种感受和经历。

这种平实而又富有哲理的表达方式,使得词作具备了深刻的内涵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2. 摘录二:“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垂翅自有情。

”(杨炯〈虞美人〉)这句词以虞美人为象征,表达了对逝去爱情的留恋之情。

词作中的“把酒祝东风”既是对东风春天的祈愿,也是对爱情的美好祝愿。

而“垂翅自有情”则暗示着人们在伤感中的自怜和无奈。

通过对虞美人的描写,词作者将自己的思绪与爱情联系在了一起,展示了丰富的感情和情感。

3. 摘录三:“空悲切,不可极。

鲁连舟,蕭丹厄。

”(李清照〈如梦令〉)这句词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爱情的深深悲伤和绝望。

通过运用“空悲切”和“不可极”等词语,词作者将自己对爱情的内心痛苦以及对未来的迷茫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首词以“如梦令”为题,意味着爱情如梦幻一般空灵而短暂,令人难以忘怀。

4. 摘录四:“穿花蛱蝶深深见。

点水蜻蜓款款飞。

”(辛弃疾〈鹧鸪天〉)这句词以具体的鸟和昆虫形象,描绘了人们在恋爱中的细腻心情和温馨场景。

作者通过对“花蛱蝶”和“水蜻蜓”的描绘,展现出了一幅生动活泼的自然画面。

同时,词作还融入了作者对爱情的喜悦和美好的期望,让读者对爱情充满幻想和向往。

通过对《人间词话》中的一些摘录进行赏析,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这些优秀词作的艺术魅力,也能够了解到作者对词的独到见解和对人生问题的思考。

这些词作无论是在意境的营造还是在情感的表达上,都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赏析2000字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赏析2000字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赏析2000字:好书是常读常新的,经典尤是如此。

记得初次读王国维撰写的《人间词话》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

如果说有一本书陪伴我走过了这么多年,就像一个老朋友那样,那《人间词话》之于我可谓是当之无愧。

王国维是清末民初的学术大师,因曾经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而为人所熟知。

在二十世纪以后的中国学术史上,王国维是为数不多的以全身心的力量来探索人生的意义和归宿,并从事学术研究,而彰显出特别纯粹的学术品性和思想品性的国学大师之一。

王国维一生都献给了学术事业,而且进行了多次学术转向,比如从开始的哲学思想研究转向文学创作,又从文学创作(主要是诗词,词尤其能够代表其成就和特色)转向文学理论和美学理论研究,然后又转向了古史地、古文字学、考古学、文化学等学术领域,尤以最后的学术领域驰名海内外。

而《人间词话》的撰写,就是在文学理论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代表性成果,在此之后,王国维基本上停止了文学领域的研究。

《人间词话》的基本性质是文论话语体系的建构,而不是一般的文学理论的研究,是理论研究与理论创造相结合的形态,但以理论创造为主,在书中王国维系统地提出了“境界”说理论,具有明显的理论体系性质。

由于二十世纪以后的中国文论主要受到西方的影响,主要移植和介绍、阐释西方文论到中国,并利用西方文论来进行文本研究与阐释,迄今为止再也没有产生具有“本土化”品性的文论话语体系,从而患上了深重的文论“失语症”,这就使得《人间词话》提出的“境界”说成为中国二十世纪以来文论的绝响。

正是这些性质,使得《人间词话》及其“境界”说越来越为学界所重视,声誉日隆,成为了中国文论的经典著作。

从时间节点与思想内核来看,《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乃是中国传统文论中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意境”理论——在理论体系层次的最终理论成果,因而被誉为集“意境”理论之大成,由此可见其在中国文论史上的极其重要的地位。

由于王国维系统受过西方近代哲学思想的训练、熏陶,比如叔本华、康德等人,这又使得其“境界”说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了一丝“现代性”的意味,即虽然属于归结过去的性质,但却能够指向未来,虽然在书中他并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这是时代的局限所致,不应该由王国维负责。

《人间词话》释文与赏析(20_29)

《人间词话》释文与赏析(20_29)

《⼈间词话》释⽂与赏析(20_29)《⼈间词话》释⽂与赏析(20_29)⼆⼗原⽂正中词除《鹊踏枝》《菩萨蛮》⼗数阕最煊赫外,如《醉花间》之“⾼树鹊衔巢,斜⽉明寒草”,余谓:韦苏州之“流萤渡⾼阁”、孟襄阳之“疏⾬滴梧桐”,不能过也。

注释1.《醉花间》冯延巳:晴雪⼩园春未到,池边梅⾃早。

⾼树鹊衔巢,斜⽉明寒草。

⼭川风景好,⾃古⾦陵道。

少年看却⽼。

相逢莫厌醉⾦杯,别离多,欢会少。

韦苏州:即韦应物(737—约790),长安⼈,唐⽞宗时,曾在宫中任三卫近侍,因被⼈轻视,⼊太学读书,后应举中进⼠,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故世称“韦苏州”。

由于他⼀直担任基层官员,更能切⾝体会到战⽕离乱的社会现实,故其作品多具有现实意义。

因为他正直,故仕途坎坷,虽然对官场腐败有清醒的认识,但⼜⽆⼒抗争,⽆可奈何之余深感苦闷,因此多有赠别、感怀的作品,多发真情实感,感⼈⾄深。

也多⽥园⼭⽔之作,简淡秀朗、⽓韵澄澈。

著有《韦苏州集》。

2.《寺居独夜寄崔主簿》韦应物:幽⼈寄⽆寐,⽊叶纷纷落。

寒⾬暗更深,流萤渡⾼阁。

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薄。

宁知岁⽅晏,离居更萧索。

孟襄阳:即孟浩然(689—740),襄阳⼈,故世称孟襄阳。

他是唐代⼀位不⽢隐居,却以隐居终⽼的诗⼈。

年轻时久居⿅门⼭,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去长安应进⼠,屡试不第,终断了谋求官职之路,只好还归故园。

孟浩然的⼀⽣,虽然隐居⼭林,但仍与当时的达官显宦有往来,曾做过宰相张九龄的⼊幕之宾,并且和诗⼈王维、李⽩、王昌龄也有来往。

在公元704年,孟浩然与王昌龄携游襄阳,后因背上毒疮发作病故,时年五⼗⼆岁。

孟浩然终⾝布⾐,其诗⾃然平淡,与王维并称“王孟”。

他突破了唐初时多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将个⼈的思想感情融于诗中,为唐初的诗坛开创了新局⾯。

李⽩称颂他“⾼⼭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

著有《孟浩然集》,为当时“秘府”所保存。

3.疏⾬滴梧桐:此句为:“微云淡河汉,疏⾬滴梧桐。

人间词话赏析

人间词话赏析

《人间词话》读后浅谈《人间词话》一文是大师王国维所著,文章是王国维先生在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前人所没有的崭新的眼界和思维对当时中国旧文学所作出的一部文学批判性著作。

通过通篇阅读,结合当时王国维先生所处的环境。

他用传统的文章形式,非一般的观念和思想。

总结了中国从古至今诗词文化的一般特性和风格。

文章中提出了“境界”二字之说。

开篇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表明词要有境界,无境界者则无名句。

而境界者分造境与写境,之后又阐述两者所代表的意境。

文章大量引用优美宏壮的词,诗句。

通过对诗词的解释剖析,和对诗词作者风格的阐述。

传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境界”二字在诗词中的深意和地位。

无境界则无好诗好词。

他系统的评价了从古至今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诗人,词人的写作风格,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些风格在诗词中的融入使得诗词有了境界,从而成诗词的美。

王国维大师通篇的引用和对著作诗词所要注意和忌讳的要点以及对诗词体系的认知如:“词忌用替代字”等,让我们能够全方位的了解和欣赏诗词的美和境界。

文章透出的关于美学的思想在于人对事物感情的真挚和认真,即是境界的体悟。

在第二卷中他又着重诗词各自的特点和区别。

即诗词美在何处。

王国维先生在全文中透出一股看清一切,明悟一切的大彻大悟。

他是高雅脱俗的,这是他的境界。

每个人所能体悟的境界不尽相同,所以有太白纯以气象胜,有永叔词豪放中有沉着,有少游词境凄婉等不同的词风,诗风。

大师关于美的体悟是没有尽致的,他找出他对美的理解的方向。

却无从对美的答案。

但这历来是一个说不清楚的问题,所以何有答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万事万物的理解,也就是我们都有自己的境界,但是这个境界又有着对事物本质认识的深浅而不同。

纯以诗词来说能写出千古绝唱的从古至今只有寥寥几人而已。

可是每个人都有的对事物的一番理解却是有的。

你境界高,对事物的认识深刻,而对事物的理解就不同了。

同一事物就有多种不同的解读。

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章中了解的是王国维大师以何种思维态度来认识诗词的美,推及对万事万物的美的认识。

现代散文赏析人间词话的文学观点

现代散文赏析人间词话的文学观点

现代散文赏析人间词话的文学观点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词和赋被视为文学的三大主要形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散文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现代散文赏析《人间词话》的文学观点将在本文中进行探讨。

散文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诗经时期,但它的发展没有受到太多重视。

直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散文开始成为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与诗歌和词曲相比,散文更加自由,没有固定的格律和押韵规则,给了作者更多的表达空间。

《人间词话》是现代散文赏析中的经典之作。

该书由当代著名作家林语堂所编写,首次出版于1936年。

它以林语堂对词曲的研究和观察为基础,通过对中国古代诗词的形式、内容和艺术价值进行分析,深刻揭示了中国散文的独特魅力。

首先,林语堂在《人间词话》中提到了散文和词曲之间的关系。

他指出,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表达方式,与词曲形成对比。

散文的语言更加直白自由,可以表达更为广泛的主题。

而词曲则更加注重音律和韵律,突出了音乐性和节奏感。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散文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林语堂对散文的审美价值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散文更加注重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描写,具有强烈的生活情感和真实感。

与之相比,诗词往往更加浪漫和虚幻。

因此,散文可以更好地反映出人们的生活和情感,给读者带来更直接和真实的体验。

此外,林语堂还对散文的写作技巧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认为,好的散文不仅要具备丰富的语言表达和情感共鸣,还需要有独特的观点和深度的思考。

同时,作者应该有良好的散文素养,熟悉文学修辞和写作技巧。

通过批评和赏析,读者可以更好地掌握散文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人间词话》收录了许多现代散文的佳作,其中包括了徐志摩、舒婷、余秋雨等众多作家的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散文的多样性和魅力,还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散文的艺术特点和文学价值。

总之,现代散文赏析《人间词话》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散文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间词话》赏析《人间词话》全赏析(一)1.《诗蒹葭》①一篇,最得风人②深致。

晏同叔③之“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④意颇近之。

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注解:①《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②风人,即诗人。

《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其作者被称为为风人,后成为诗人的代称。

③晏同叔,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少年时即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宋仁宗的时候,官至宰相。

死后谥号元献,因又被称为晏元献。

他是北宋初期的重要词人,欧阳修、范仲淹等著名词人或出其门下,或为其幕僚,因此晏殊又被后人推为“北宋倚声家初祖”。

晏殊工于造语,其一生安逸富贵,故而他的词作雍容和缓,温润秀洁。

虽然内容多是抒写相思离别之苦,含情凄婉,但是忧愁之中往往透露出对人生的反思和感悟,深为后人称许。

④《鹊踏枝》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天长水阔知何处。

词牌解:《鹊踏枝》:本唐教坊曲,玄宗开元、天宝间人作。

唐人以鹊声报喜,乃命为曲名。

又作“雀踏枝”。

在敦煌曲子词中还保留有《鹊踏枝》的原貌:“叵耐灵鹊多满(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

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

比拟好心来送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

欲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

”此词七言八句,多加衬字,自五代起则完全演为杂言(如晏殊词)。

入宋以后,则易名为《凤栖梧》、《卷珠帘》、《蝶恋花》、《黄金缕》等十余种。

其中以《蝶恋花》之名最为通行。

晏殊所作此词,实际上即宋人所谓《蝶恋花》。

)今译:《诗经蒹葭》一篇最能体现诗人深远的情致。

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其意境与《蒹葭》一篇很接近。

只是《蒹葭》诗体现了洒脱自然之美,晏殊词体现了悲壮之美。

赏析:同是怀人之作,《蒹葭》妙在一个“遡”字和一个“从”字,情之所致便发言为声、付之于行,相思不受羁绊,求偶无须讳言,如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般朴实、真挚、自然。

晏殊之词,炼得一个“凋”字,一个“独”字,一个“尽”字。

天涯茫茫,长路漫漫,秋风渐起,伊人远隔,天气之凉比不得思念之苦,河汉之遥平不了肠中之热。

眼欲穿时肠欲断,秋风起时偏蹬楼,欲言无语更无人听,思念注定是无法被分担的痛苦,一切的一切在无可奈何之中变得难以承受,于是此种悲苦在苍茫的天地之间,在巍峨的高楼之上终于获得了穿透千里万里、历经千年万年的力量。

2.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①(欧阳永叔②)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③(辛幼安④)此第三境界也。

此等语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注解:①《蝶恋花》柳永(按:此词王国维自注为欧阳修所作,然而众家选本皆以为柳永词,当是王国维误记,今更正。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山光残照里。

无人会得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②欧阳永叔,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欧阳修四岁丧父,生活贫困,其母郑氏亲自教他读书,以芦杆代笔,在沙上写字。

入仕后,欧阳修勇于言事,风节凛然,曾参加范仲淹所领导的庆历新政,晚年官至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古文、诗词兼擅。

其词作一方面表现了文人士大夫的人生感受,另一方面又主动向民歌借鉴学习,不少作品具有清新的民歌风味。

欧阳修是北宋初期承前启后的重要词人,也是北宋文坛上的一大宗师。

③《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④辛幼安,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其人文武双全,22岁时,自率义军2000余人投入到耿京的抗金队伍中,后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辛弃疾率领50名骑兵,直入有五万之众的金军大营,将张安国生擒活捉,绑缚建康处死。

入仕南宋朝廷以后,辛弃疾历经宦海沉浮,然而终于受人猜忌、不被重用,最后郁郁而终。

辛弃疾一生以复国中兴为大业、以气节功业自许,为人慷慨磊落,其词作亦豪气纵横,境界雄伟,语言刚健,为南宋豪放词的代表人物。

词牌解:《蝶恋花》,本名“鹊踏枝”,唐教坊曲,入宋后改称“蝶恋花”。

据说此名为晏殊所改,又说采梁简文帝乐府“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

又名《黄金缕》、《卷珠帘》、《凤栖梧》等。

《青玉案》,汉张衡《四愁诗》有“何以报之青玉案”句,因以为名。

又名《横塘路》、《西湖路》等。

今译:古今那些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都必然经历三种境界:第一种即“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种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种为“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这些话只有大词人才能讲得出来。

但是如此解释诸词,恐怕晏殊、欧阳修等人是不会同意的吧。

赏析:王国维所谓三种境界,第一种即入门前茫无头绪、求索无门的疑惑与痛苦,第二种是叩门时以苦作舟、以勤为径、上下求索的执着与忍耐。

第三种则是功夫到处,灵犀一点、参透真谛、已入门中的喜悦与释然。

王国维的这段话,鞭辟入里,贴切浑融,其深致款曲已经不止于词话的范围了,假使晏、欧诸公在世,想也无容置喙,不得不叹服王氏的才情与睿智吧。

只是这三种境界又有几人能够通通尝到呢?未上高楼,已先自叹息驻足了,更何消说为伊憔悴、蓦然回首呢?3.太白①纯以气象胜。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②,寥寥八字,独有千古。

后世唯范文正③之《渔家傲》④、夏英公⑤之《喜迁莺》⑥差堪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注解:①太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其家世和出生地至今众说纷纭,已成千古之谜。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个性狂傲不羁,其诗作飘逸超群,后人以“诗仙”目之。

②《忆秦娥》李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③范文正,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

先世邠(今陕西邠县)人,迁居吴县(今江苏苏州)。

范仲淹曾经驻守陕西,抗击西夏,西夏人称其“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领导了庆历新政。

范仲淹的军旅生涯拓展了他的词作内容,他描写边塞生活的《渔家傲》为宋词开辟了崭新的审美境界,其沉郁苍凉的风格,则成为后来豪放词的滥觞。

④《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法征夫泪。

⑤夏英公,夏竦(984—1050),字子乔,封为英国公,北宋词人。

⑥《喜迁莺》夏竦霞散绮,月垂钩。

帘卷未央楼。

夜凉河汉截天流,宫阙锁清秋。

瑶阶曙,金茎露。

凤髓香和烟雾。

三千珠翠拥宸游,水殿按凉州。

词牌解:《忆秦娥》,其名即得自李白此词。

又名《碧云深》、《曲江花》等。

《渔家傲》,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遂取以为名。

范仲淹驻守边境时,作《渔家傲》数首,皆以“塞下秋来风景异”为首句,以述边镇之苦,欧阳修因而称之为“穷塞主”之词。

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等。

《喜迁莺》,此调起自唐人。

又名《鹤冲天》、《万年枝》等。

今译:李白纯以气象取胜。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只八个字,却可视为千古绝唱。

后世只有范仲淹的《渔家傲》,夏竦的《喜迁莺》才能够勉强有所继承,只是词中气象已经难以企及了。

赏析:李白的心实在是太广阔了,寥寥四十六个字的小令,足以包含千百年来所有诗人的感慨和所有哲人的思索。

有人说:伟大的诗人将永远与伟大的痛苦为伴。

而只有这种痛苦才能够平复无数世人的无数伤痛。

李白“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在他生时是破灭的,然而在他死后,这理想终将在他的诗篇中获得永恒的涅槃。

4.张皋文①谓:飞卿②之词“深美闳约”。

余谓此四字唯冯正中③足以当之。

刘融斋④谓:“飞卿精艳绝人。

”差近之耳。

注解:①张皋文,张惠言(1761—1802),字皋文,江苏武进(今江苏常州)人,清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

其于《易》学用力颇深。

《词选》一书,使清词体格为之一变,余波至于晚近,为常州词派开宗之作。

朱孝臧称其为“词坛疏凿手”。

他是阳湖派散文和常州派词的开创者和代表。

②飞卿,温庭筠(812—约870),本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晚唐文学家。

温庭筠一生不得志,生活放荡不羁。

其词作浓艳细腻,绵密隐约,多采用诉诸感官的密集而艳丽的辞藻,以描写女性及其居处环境。

在词坛上与韦庄齐名,世称“温韦”。

其诗作也颇多妙句,与李商隐合称为“温李”。

③冯正中,冯延巳(904—960),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为南唐中主李璟的亲信之臣,位高权重,然而其人学问渊博,以才艺自负,尤喜为乐府词。

冯延巳的词作多以相思离别、花柳风情为题材,着力于表现人物的心境意绪。

他不仅开启了南唐词风,而且影响到北宋的晏殊、欧阳修等人。

④刘融斋,刘熙载(1813—1881),字伯简,一字融斋,清代文学家。

今译:张惠言说:温庭筠的词深邃美艳、宏阔婉约。

我认为这种评价只有冯延巳才能够担当。

刘熙载说:温庭筠的词精妙绝人。

我看这个评价才比较接近事实的。

赏析:温庭筠的词格局窄小,左右不出闺房之外,“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造语精致细腻,然而浓艳有余,宏阔不足。

冯延巳《鹊踏枝》词:“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长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内中哽咽确比温词为多。

5.南唐中主①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②,大有“众芳芜秽”③、“美人迟暮”④之感。

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⑤,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注解:①南唐中主,李璟(916—961),本名景通,改名瑶,后名璟,字伯玉。

因国势衰颓,不敌后周,遂去南唐帝位,该称南唐国主。

其子即南唐后主李煜。

李璟多才艺,善歌诗,其词作亦属上品。

②⑤《摊破浣溪沙》李璟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