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日常生活禁忌比较

合集下载

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

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

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摘要:Taboo word(禁忌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 存在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中。

目前,中英两国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越来越频繁,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避免所谓的文化休克,因此了解哪些话语是被禁止的是十分重要的。

英汉禁忌语在语言和词汇层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又导致了英汉禁忌语的迥异。

为了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人们必须提高对禁忌语的了解,并且能够清醒的意识到在交流中避免使用禁忌语。

关键词:禁忌语不同点文化成因。

一、定义在语言交际中,有一些词语是不能随便说的,说出来就可能会引起听话人的不快和反感,这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禁忌语”。

18 世纪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 首先发现了汤加群岛居民的这种禁忌习俗(taboo),并将该词引入英语,并被全世界各民族人民使用。

顾名思义,所谓禁忌语就是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禁止人们说某种话,或忌讳人们说某种话。

二、禁忌语的演进原始时代——愚昧(ignorance),在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低下与征服自然能力的不足, 人们往往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不能理解甚至困惑、恐惧。

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被赋予一种它本身所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力量。

人们竟以为语言本身能给人类带来幸福或灾难, 以为语言是祸福的根源。

他们盲目的崇拜迷信语言的力量, 认为谁要是得罪这个根源, 谁就得到加倍的惩罚; 反之则得到庇护。

这样就自然而然的促成了禁忌语的产生。

封建时代——偏见(p rejudice), 中西方社会的封建时代都以等级森严著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有严格的界限, 黎民百姓的言语都要受到限制, 他们不允许使用上级的所谓高贵语言表达, 否则会招致杀身之祸。

于是, 禁忌语随之产生了。

现代社会——民主(democracy),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类对自然界及社会各方面的认识大大提高。

现如今,人们愈来愈注重人类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 愈来愈追求平等和自由。

中英人之间的语言禁忌差异

中英人之间的语言禁忌差异

中英人之间的语言禁忌差异——不同的地域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了解的知识。

由于中西方人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的不同,禁忌语(verbal taboos)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禁忌是指在一些特定的文化或是在生活起居中被禁止的行为和思想,被禁止的某些词汇就是禁忌语。

禁忌有两种解释:一为“因风俗习惯或个人理由等,对某些语言或举动有所顾及,久积成禁忌”,二为“对某些可能产生不利后果的事力求避免,不愿说出或听到某些引起不愉快的字眼”,禁忌的一般都是崇高、神圣而凛然不可侵犯的,或被社会认为是神秘、罪恶、肮脏的事物或内容。

在中英两国的交际中间,因为历史与风俗习惯的不同也有很多禁忌需要我们了解。

一、数字禁忌对于数字的禁忌,中国人通常用谐音和典故来解释数字的意思,就像中国人大都喜欢2、6、8、9等数字,2表示好事成双,6表示六六大顺,8表示发财,9是长久,7和8在一起就是“七上八下”,1、6、8在一起就是一路发……最明显的还有4,4与“死”谐音,所以4无形中也就成了一种禁忌,在选电话号码时也会优先2、6、7、8、9这样的数字。

在英国等西方国家,因典故形成的数字禁忌也普遍存在。

就如数字 13 在英国就是禁忌。

据《圣经》记载,在《最后的晚餐》中,耶稣对他的十二门徒弟说:“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结果出卖耶稣,使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而死的卑鄙小人就是第13位,犹大.从此,13就成了不吉祥、不道义的代名词。

因此,酒店不设13号房;重要的活动避开每月13号;请客人吃饭时,一桌的客人若满了12人,就不会再加人,因为他们认为第十三个人会给他们带来厄运。

5也是英国人所禁忌的,耶稣死的那一天正好是星期五,所以当星期五和十三号遇到一起时,就会被认为是最不吉利的。

英国人还不喜欢数字六,因为人是在第六天上帝被造出来的,拥有很多缺点。

二、称谓避讳制度中国,从商代开始就有“生名死讳”的制度,秦汉以后这种忌讳扩大到了活人身上,逐渐形成了“称谓避讳制度”。

中英语言禁忌的不点及文化对比

中英语言禁忌的不点及文化对比

二中英语言禁忌的不同点及文化对比1.隐私禁忌差异。

英语国的人非常重视个人隐私,对于他人的工资收入、年龄、体重、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等,都不能随便过问, 否则会被看作是对别人私生活的侵犯,是极为不尊重的行为。

英语中的“Mind your own business”(管好你自己的事情, 少管闲事.) 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因此, 在同英语国家的人交谈时, 应注意以下语言禁忌: What is your income? (你的收入是多少?) How much did the hat cost you? (你的帽子花了多少钱?) How old are you? (你多大年纪?) Are you married single?? (你结婚了吗) How many kids do you have? (你有几个孩子?) Are you a Republican or a Democrat? (你是共和党人还是民主党人) What is your religion? (你信什么教) 相反,中国人对待隐私却并非如此看重。

中国文化建立在集体主义基础之上, 一个中国人不是一个个体, 而是群体中的一个成员。

中国人重视亲情,友情, 同时追求宽广坦荡的胸襟, 认为‘事无不可与人言’对中国人来说,问他人个人问题, 如你多大了?你在哪里工作?你结婚了吗?有对象了吗?你去哪里了?你吃饭了吗?是聊天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友好关心的表示。

这与英语国家完全不同中英文化对待年龄问题的态度也截然不同。

在中国“老”是智慧、经验的象征。

如:老马识途、老当益壮、老骥伏枥、都是对老的赞赏之词。

人们称呼上了年纪的人为老教授、老寿星、老太太以表达尊敬、敬仰之情。

而在英语国家“老”就意味着不中用了、能力下降了。

所以老的甚至是“中年的”这样的词,也就成middle- aged(中年的)这样的词。

也就成了他们的语言禁忌。

在言谈中,对年龄有所暗示,如:You are sostrong at that age ! (按你的年纪, 你可真健康! ) 之类的话都将引起对方的不快。

中英日常交际语中禁忌语的差异

中英日常交际语中禁忌语的差异

[6]戴素芳.论传统家训伦理教育的实践理念与当下价值[J ].学术界,2007(2).[作者简介]王婷,内蒙古师范大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英日常交际语中禁忌语的差异○王婷(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摘 要] 语言是人们在活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交工具,其功能就是沟通信息,但在特定的语言行为中,却被赋予了它自身所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超人的力量。

社会成员竟认为语言本身能给人类带来某种吉祥或不幸,人为地设置了种种语言禁区。

禁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为此,本文重点分析中英日常会话中的禁忌语在称谓语、问候语、动物词语、身势语和价值观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一些障碍和影响,所以,正确使用禁忌语能够帮助英语学习者充分了解异国的文化背景,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 日常会话;禁忌语; 中英[中图分类号]G 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2-0075-01语言是人们用来交谈的一种主观的声音符号系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用到,而且,我们都在时时地感知着它,体验着它。

但是,不管语言是什么样的,它们都分享着五种典型的特性:主观性、多产性、双元性、可代替性和文化传输性。

这些特性把人类的语言系统从任何动物交谈系统中分离出来。

禁忌语是语言中的一部分,那些冒犯其他人的行为,像肢体语言、性行为或是一些言语或表情都被称之为禁忌语。

然而,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禁忌语言,随着我国与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变得日益频繁,不管学习还是比较中英两国之间的禁忌语,都会毫无疑问地增加我们的文化意识,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文化与禁忌语的差异1.禁忌语与文化的概念。

在语言交际中,有一些词语是不能随便说的,说出来就可能会引起听话人的不快和反感,这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禁忌语”。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是人们的高级精神生活。

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禁忌的对比

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禁忌的对比

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禁忌的对比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讲究、礼仪,和我们接触的最多的就是社交礼仪和餐桌礼仪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禁忌的对比,供大家参考。

一、引言餐桌礼仪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自然也不可小觑。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主要由入席离席、餐具使用与摆放、上菜顺序及品酒四个方面组成。

本文旨在介绍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禁忌的差异,主要从餐具摆放及使用这一方面来比较中西文方餐桌礼仪禁忌的差异,并剖析这些差异背景,加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二、问卷的数据分析通过对问卷进行发放,采访被调查者,我们了解到大家对中西方餐桌礼仪禁忌的认识很局限,并且极少数人对其后的文化背景进行过探析,下面是我们分析问卷的详细情况。

下面是我们分析问卷的详细情况,通过分析问卷,我们可以得出被调查者中大二的较多,占有效百分比为44.7%;大一占22.9%,大三占21.3%,而大四的最少,占有效百分比为11.2%。

被调查者中英语类所占比例为52.4%,非英语类占47.6%,英语类和非英语类所占比例几乎相当。

通过这些问卷的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对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禁忌了解程度一般,而相当一部分人对此不了解。

具体分析问卷得出,大家对于极少数禁忌了解比较深,但是却很少有几个人了解到其中的文化渊源,对于其它中西文化餐桌礼仪禁忌的了解有限,有待加强。

因此,我们将主要从中西文化餐桌的餐具使用及摆放这方面的对比和背景进行分析,系统的分析中西文化餐桌礼仪并究其根源。

三、正文餐桌礼仪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餐具的摆放及使用(1)筷子的摆放、使用及禁忌(忌讳、讲究)通常就餐之前,在中国筷子的摆放应该放在饭碗的右侧,并且一定要两端对齐的整齐地摆放。

如果是就餐期间使用筷子夹完菜之后,但是并没有连续进食,筷子则应整齐地竖向饭碗的正中间。

在中国餐桌上会看到一些这样的场景,客人拿起筷子夹菜时会举棋不定,不知道夹什么好,这种现象被称为疑筷,在正式的场合中疑这是较为忌讳的,在非正式的场合中则不是很严格。

不同国家禁忌的比较分析

不同国家禁忌的比较分析

不同国家禁忌的对比分析摘要:禁忌语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中西方语言禁忌方面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了解中西方语言禁忌文化的异同,人们就能在跨文化交际中顺利的交流信息,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与矛盾。

该文通过对中西方禁忌的对比分析,从而帮助人们顺利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中国禁忌西方禁忌对比引言在世界飞速发展,经济和信息日益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今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也日益繁盛起来。

但当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在互相的交流之中,我们看到了一系列的障碍和矛盾,这主要是语言不通和文化上的诸多差异造成的,而这其中,对不同文化的禁忌问题的忽视是造成矛盾的主要原因。

禁忌现象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了解和遵守彼此的禁忌,才能使交际得以友好顺利的进行。

一、中西方禁忌的共同点文化之间存在共性,即使西方国家与中国文化背景不同,中西方在禁忌方面也有诸多共同特征。

1、对与灾难意味词语发音相同或相似词语的禁忌中西方人民普遍认为某些与含有灾难意味的词语发音相同或相似的说法都会给他们带来厄运,于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力图避免或听到此类表达。

例如,在中国,人们送礼时忌讳把表、钟、伞作为礼物,因为“送终”与“送终”同音,“送伞”与“送丧”相似,是认为不吉利的。

而英语中人们会用“donkey(驴)”代替“ass(傻瓜)”,因为“ass”与“arse(屁股)”同音,而这是一个不雅词汇。

2、对疾病、死亡、残疾方面词汇的禁忌中西方文化都对“死”怀有强烈的恐惧,不愿提及,尽量回避。

需要使用时都用委婉的代用语如“去世、谢世、辞世、长逝、与世长辞”等。

英语中也有相应的委婉语,如be gone,depart,depart from life,leave the land of the living,go/depart hence,go out,depart from the world forever,go to a better world,be with God等。

各国的禁忌(中文加英文)

各国的禁忌(中文加英文)

各国禁忌1Blowing Your Nose 擤鼻涕Where It's Offensive: Japan, China, Saudi Arabia, France.禁忌地:日本、沙特阿拉伯、法国What's Offensive 禁忌:Some cultures find it disgusting to blow your nose in public--especially at the table. The Japanese and Chinese are also repelled by the idea of a handkerchief.有些文化认为当众擤鼻涕是让人厌恶的行为——尤其在餐桌上。

日本人还排斥使用手帕。

What You Should Do Instead 对策:If traveling through Eastern and Asian countries, leave the hankies at home and opt for disposable tissues instead. In France as well as in Eastern countries, if you're dining and need to clear your nasal passages, excuse yourself and head to the restroom. Worst-case scenario: make an exaggerated effort to steer away from the table. Let's hope you don't have a cold.到东方或亚洲国家旅游时,把手帕留在家中,选择用一次性纸巾吧!在法国以及一些东方国家,如果在就餐过程中你需要擤鼻涕,要先说声“请原谅”再去洗手间。

最糟糕的情景是:极为夸张地从餐桌上扭过头去擤鼻涕。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禁忌语在各个国家和文化中都有存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禁忌语。

然而,不同文化之间的禁忌语也是有很多不同的。

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虽然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是在一些特定场景中,却也存在一些差异。

下面我们就来简要讨论一下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吧。

首先,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在敬称方面就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称呼对方的时候,不用加上其他限定词,例如 Mr.或 Ms.。

而在中文中,我们称呼对方时则通常会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所以,在某些场合中,如果没有加上敬称,会显得不礼貌或者有点失礼。

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却不一样,要强制要求对方使用敬称通常不是一种常规行为。

其次,在言语语调方面,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也存在差异。

用中文进行交流时,通常需要避免使用刺耳或尖锐的语调,因为这种说话方式会显得不友善或者有攻击性。

因此,在进行交流时,我们通常会更注重控制语调,避免说话过于激烈或者不礼貌。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更喜欢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语调多变不被认为是有问题的。

另外,在讨论话题方面,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关于政治、宗教和种族等话题通常是很敏感的话题,而且很容易引发争议。

因此,在进行交流时,通常要避免讨论这些话题。

而在中文中,虽然也存在这些禁忌话题,但还应该注意到一些其他的话题,例如感情、家庭、性等,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公开谈论。

所以在中文交流中,我们也应该更加谨慎地选择话题和对话。

最后,在礼仪方面,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重视独立和自主,因此在礼仪方面也会有所区别。

例如,在西方的婚礼上,新娘通常不会选择红色婚纱,因为在西方文化中,红色代表着热情和性欲,并不适合当做婚礼的主题色。

而在中文文化中,红色则通常代表着喜庆和福气,并且婚礼上的红色装饰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在礼仪方面,中西方也存在不同的禁忌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虽然有很多差异,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是互相影响、互相借鉴的。

从中英语言禁忌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一)【推荐下载】

从中英语言禁忌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一)【推荐下载】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从中英语言禁忌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一)
一、引言
禁忌(taboo),有人将其音译为“塔布”,也被称作忌讳,意思是
人们对自己某些言行的强行约束以至禁绝。

这一词源于太平洋加群岛的
To■ga■(汤加语),意为“神圣的”或“不可碰触的”。

1771年英国航海
家James Cook到汤加参观时,首先发现了当地的这种禁忌习俗,并将其引入到英语中。

禁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出现在很多国家的文化当中。

由禁忌所形成的语言特殊形态——言语禁忌,是多种禁忌现象中非常常见的一种。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人们使用语言传达各种思想时极力避免的某些词语或话语,就是言语禁忌;被禁止或忌讳说或写的话就是禁忌语。

我们知道“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

既然禁忌是
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就有不同的禁忌和禁忌语存在。

中西方社会生活中由于存在不同的政治、文化、宗教等社会制度和价值系统取向,言语禁忌的内容和形式也不尽相同。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文化禁忌的差异就成为人们交际与交流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乃至一个大障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了解中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语的差异,对于消除交流障碍,能够入乡随俗,达到顺利地跨文化交际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二、中英禁忌语的差异
中西方两者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习惯、价值观等,因此使得两
者在禁忌语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宗教信仰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中西方禁忌语比较

中西方禁忌语比较

的。 中国人在办丧事时称为“ 白事” , 要穿 白色孝服 , 戴 白花来 表示 伤悼 。然而对西方人来说 白色代表的是纯 白无瑕 , 对新 娘来 说更是如此。 比如新娘在举行婚礼时 , 都习惯穿 白色婚
纱礼服 , 戴 白色手套 “ Wh i t e d a y ” 对新 娘来 说更是吉祥 日。 现在 ,中国人经常在婚 礼上也渐渐倾向于西方人 的做法 , 新
Ab s t r a c t : T a b o o , w h i c h e x i s t s i n a l mo s t e v e r y i f e l d o f o u r d a i l y l i f e , i s a k i n d o f v e r y c o mmo n p h e n o me n o n . E v e r y l a n g u a g e i n t h e wo r l d
白色 ( w h i t e ) : 从感情色彩 的角度来看 , 无论中西方文化 , 白色主要意味着纯洁无瑕 。但在英语里 w h i t e 还可 以表示怯 弱, 胆小的意思。 例如 : s h o w t h e w h i t e f e a t h e r 表示胆怯 , 懦弱 ,
禁忌这 一词 ,来源 于 l 8世纪南太 平洋群 岛波 利尼西 亚 的 T o n g a n ( 汤加语) 中的 T a b o o 一词 , 在现代英语 中意 为“ a n i n h i —
b i t i o n o r b a n r e s u l t i n g f r o m s o c i a l c u s t o m o r e mo t i o n a l a v e r s i o n ” ,

中英禁忌语比较

中英禁忌语比较

中英禁忌语比较禁忌语是语言的一部分,而语言又是社会现象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禁忌语也是学习社会文化的一种工具。

禁忌语就是指在日常交际中所不能涉及到的特有话题,可以说凡是在交往和公共场合中那些引起对方或公众反感或不快的一些词或表达方式都属于禁忌语的范畴。

通过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禁忌语的异同之处,能深刻地理解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英语,有助于跨文化交流的成功,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展开有很大帮助。

在中国,“禁忌”一词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汉书·艺文志》等一些史料典籍中就有出现。

对于“禁忌”的含义《说文解字》中的记载可谓简明扼要:“忌,憎恶也。

在西方,禁忌语的英文说法是“taboo”,最早是南太平洋波里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意思“需要极端注意的事情”。

禁忌语的产生是与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的。

中国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文明落后,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人们对上天、鬼、神都有所避讳。

西方国家,特别是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出于对上帝的信仰,对于“God、Christ”这些词都是不能随便说的。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中英禁忌语的异同。

中英禁忌语相同点:1)神灵圣人名的禁忌。

在中国,自古就有皇族名避讳,凡是涉及到与皇公贵族名字谐音或是相近的音时,就要换一个说法。

例如秦代为避秦始皇的名“赢政”而将“正月”改为“端月;西方则用委婉动听或迂回曲折的表达方式来指代与鬼神有关的词,如:上帝魔鬼撒旦一般要用:God of this world, the big D和the good man等委婉说法。

2)令人难以启齿或难过之事。

如“怀孕”英语中的表达方式有She is expecting.(她在待产中。

)She is well-along(她心满意足)等;而汉语中人们通常说“她有了”或者说“她有喜了”等。

在汉语中,我们一般说患了癌症的人得了“不治之症”。

英文中人们用C.C或Big C或是long disease代替癌症(cancer),艾滋病AIDS (可传染的社会疾病);汉语中“上厕所”有“方便”、“去一号”等委婉的说法。

中英语言禁忌对比

中英语言禁忌对比

中英语言禁忌对比茶文化作为中英两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从物质、精神和语言方面对中英茶文化内涵进行对比研究。

在物质方面,中国茶文化和英国茶文化在茶叶制作、冲泡方式、饮用器具等方面存在差异。

茶叶制作方面,中国以绿茶、黑茶、白茶、红茶等为主,而英国则以红茶为主。

这些差异与两国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历史发展有关。

冲泡方式上,中国以壶泡和杯泡为主,而英国则以杯泡为主。

中国茶文化中的茶道表演、茶具欣赏等也与英国茶文化中的下午茶礼仪、茶点搭配等有所不同。

在精神方面,中英茶文化都蕴含着深厚的哲学、美学和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茶文化强调“天人合一”,注重心灵修养和人际关系和谐,体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

而英国茶文化则以实用主义为导向,注重礼仪、品味和舒适的享受,体现了绅士文化和贵族气息。

两国茶文化在茶馆文化、茶禅一味、茶道精神等方面也有所不同。

在语言方面,中英茶文化在诗词、歌赋、小说等文学作品中都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中国茶文化在诗词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宋代文人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涉及到茶文化。

而英国茶文化则在小说方面表现较为突出,如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等经典之作都涉及到下午茶文化。

中英茶文化在歌赋方面也有独特的韵味,如中国歌赋中所描述的“琴棋书画诗酒茶”和英国歌曲中所唱的“Tea for Two”。

中英茶文化在物质、精神和语言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对比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两国文化的差异与共性。

中国茶文化以天人合中庸之道为核心,注重壶泡和杯泡的技巧以及茶道表演等物质形式;而英国茶文化则以实用主义为导向,注重杯泡技巧、茶点搭配等物质形式以及下午茶礼仪等精神内涵。

两国茶文化在诗词、歌赋、小说等文学作品中也有丰富的表现形式,为中英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载体。

本文旨在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禁忌和文化禁忌。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在哪几方面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在哪几方面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在哪几方面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在哪几方面中西方礼仪有着较大的差异,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西方礼仪的差异,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1、称谓称呼方面在西方,称呼是比较笼统的,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很多称呼。

例如,西方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女士或小姐,而在我国“先生”第一解释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

随着改革开放,先生已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西方人称”uncle”,可以涵盖我国的婶婶,伯母,姨。

他们对这些方面的关系也不如中国分明,中国父亲那边的为伯伯,姑姑,堂兄妹,母亲方为舅,姨,表兄妹。

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

而在中国,人们喜欢加上职位,xx经理,xx总裁等。

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西方人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头衔用于法官。

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高级宗教人士等。

2、交际语言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点头致意,握手或行拱手礼,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认为欠身显得自卑,拥抱是最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与吻手礼也较为常见。

在我国除了见面和告辞时使用,在表示祝贺、感谢或互相鼓励时也使用。

发展到现在,被简单的“你好”,“再见”所取代。

可是西方的贴面礼、亲吻礼、吻身礼,让国人仍很不习惯接受。

中国在见面时喜欢客套的问去哪了?有没有吃饭?西方则认为这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感到奇怪。

送客离开时,中国人习惯挽留,说“走好”“慢走”,而西方仅微笑作再见就可。

3,宴请方面酒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被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或缺的。

酒杯不空茶水不满。

在西方,通常喝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

在中国,宴会喜欢共桌共菜,西方则认为不合卫生,实行分餐制。

中国人宴请时,觥筹交错,歌舞升平。

西方则要求少声响少动作,用餐程序较多。

4,禁忌习俗中国人不喜欢说4,因为与“死”同音,认为8、6吉利,偏向于双数,追求成双成对。

西方人不喜欢13。

缘起基督中的故事最后的晚餐,犹大出卖耶稣,有13个人。

中英禁忌习俗比较

中英禁忌习俗比较

• 禁忌习俗还有:节日禁忌、宗教禁忌、颜 色禁忌、数字与日期禁忌、动植物禁忌还 有一些禁忌语…….. 了解并尊重他人的禁忌习俗有利于人们在 交往中达到相互理解和沟通。
1)社交禁忌
• 在英语国家,拜访需事先预约,不要突然造访。否则,受访者会感到 不快甚至拒绝面谈。因为这突如其来的拜访打乱了他的工作安排。久 而久之,这变成了一种社交禁忌,违犯了它常被视作粗鲁无礼的表现。 而中国人除了像婚丧嫁娶等大事外常常没有预约习俗的习惯
• 在英语国家,基督教是国教或者是主要的宗教之一。信奉基督教的人视自杀 为罪恶,所以在交往中一般不要谈自杀。除此之外,也不要涉及像个人年龄、 财产、工资收入、婚姻和恋爱等隐私的事情。中国人也有忌谈的东西,那主 要是涉及个人尊严的“短处”、“痛处”、“缺点” 等方面的事情。中国有 句俗话“打人别打脸,说话别揭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4)送礼禁忌
• 英语国家在日常生活中忌送重礼,因为花费较多送重礼可能被认为是 一种贿赂行为。英语国家送花忌讳送双数,因为双数的花会招来厄运。 另外送花忌送白色的花,如白色的百合花,因为这种颜色被看作是厄 运的预兆或死亡的象征,因此,给医院的病人送花千万不要送白色或 红白相间的花。
• 在美国,送礼还有一些特殊的禁忌习俗。比如,忌讳男士 给女士送香水;忌送一些不值钱的项链之类的物品,使受 礼者感到你在瞧不起她。
3)饮食禁忌
• 中国人几乎什么都吃,但英语国家的人们忌吃肥肉和鸡鸭类的皮(烤 鸭、烤鸡的皮除外),忌食各种动物的头、脚、内脏做成的食品。 • 英语国家在饮食规矩方面也有许多禁忌,比如,喝汤时不要出声;用 刀叉取菜时忌叮当作响;自己不喜欢的饭菜要少要,或不要;饭后忌 当众剔牙。而中国人吃饭时忌用筷子敲空碗,因为这是讨饭者的行为; 忌把筷子插在盛满米饭的碗里,因为那是死人的倒头饭;吃饭前忌把 空碗反扣在桌子上,因为那是咒人生病;吃鱼时忌把鱼翻过来,因为 这样寓意翻船,给人带来厄运,尤其在以打鱼为生的地区。

中英禁忌语的比较研究.doc

中英禁忌语的比较研究.doc

中英禁忌语的比较研究:禁忌语是英汉两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两种语言在语言禁忌方面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着不同之处。

通过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禁忌语的异同之处,能深刻地理解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能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英语,有助于跨文化交流的成功。

关键词:中英;禁忌语;比较1、引语语言反映文化,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信念、习惯、生活模式和行为的总和,不同国家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深深地蕴藏在语言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影,文化影响语言的使用与发展。

学习外语不仅是学习语言,而且是要了解一种文化。

"Taboo"直译为"塔布",意译为"禁忌",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受尊敬的神物不能随便使用,二是受鄙视的贱物不能随便接触。

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是人们用作交际的工具,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奇的力量,为什么人们会崇拜语言?为什么会出现语言的禁用和代用?从人们对语言的最初认识中我们可以找到语言禁忌产生的基础。

但在远古的蛮荒时代,人们对语言的本质不可能有清楚的认识,不知道语言为何物,以为语言和大自然的风声、雨声一样,具有超自然的神力,认为语言中的音和意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对应关系",那么语言和所指物之间就是一种等同的关系。

这样一来,语言就变成了具有某种超人力量的符号,假如行船之人说了"翻(帆)、陈(沉)"之类的字眼,那么就会不幸言中为了避免语言禁忌带来的危害,委婉语(euphemism)随之产生。

委婉语是指在正式场合或日常交流中,人们常用一些温和的、委婉的、吉利的、间接的词语来替代一些让人听起来感到粗俗的、不便直说的、忌讳的、不吉利或失礼的词语。

2、英汉相同禁忌话题英语和汉语中,在正式场合,除了在医生诊所之外,以下话题都属于禁忌:(1)人体的性器官;(2)性活动;(3)卫生间里的活动;(4)大便;(5)令人作呕之事,如呕吐、抠鼻子等;(6)令人难过之事,如患了癌症,死亡等。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称谓方面的差异由于汉英文化背景的差异, 使得两种语言在称谓和礼貌方面的表达截然不同。

西方人大多喜欢别人直呼其名,不论职位、年龄的差异如何悬殊, 他们认为这样的称呼很亲切。

如果称他们先生、夫人或小姐, 他们总觉得过于郑重其事, 不利于缩短相互间的距离。

西方人为了表示对前辈的尊敬, 晚辈可与长辈同名, 在外国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情, 中国人则觉得不可理解。

对长辈或年龄大的人直呼其名或者取与之相同的名字, 被认为是大不敬或没教养的表现。

在中国, 人们用师傅、同志来代替不同的称谓, 而西方人经常用“Hi, hello”与别人打招呼, 或轻微发音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私人话题方面的禁忌西方人很看重个人隐私, 对于他们来说, 年龄、金钱、婚姻状况, 一个人在政治上的见解和宗教上的信仰都属于他们的私事, 别人无权过问。

询问这些方面的问题会被看作是干涉他人隐私, 不礼貌、无教养的行为。

然而此类的禁忌在中国并不存在。

因为中国人热衷于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关心。

一个人的事情也常常是所属大范围内的人们共同关心的与自己有关的事情。

询问在外国人看来是禁忌的问题, 中国人则认为这是密切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表现,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 所谓个人隐私几乎是不存在了。

数字方面的禁忌在数字方面的禁忌中西方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例如, 在中国的很多地方谈论岁数忌言73 和84。

传说是因为孔子73 岁死, 孟子84 岁死。

英语国家避讳13 和星期五, 因为耶稣遇难的日子恰好是13 号, 星期五。

另外, 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们对偶数和奇数的态度也不同。

中国人偏爱偶数, 好事成双, 六六大顺, 成双成对都是很好的例子; 而西方人则把奇数(13 除外) 当作幸运的象征。

动物方面的禁忌在中国, 人们认为猫头鹰是倒霉、晦气的象征, 汉语中夜猫子进宅意味着厄运将至, 而在西方, 猫头鹰则被认为是智慧的象征; 中国人对蝙蝠很有好感, 认为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 通常与寿字连在一起出现, 如“五蝠拜寿”。

跨文化交际之中英禁忌语比较

跨文化交际之中英禁忌语比较

• 1)单数与双数 • 双数在汉语中事成双 ,渴望双喜临门,人际交往与文学中皆体 现出汉民族对偶数情有独钟。如:形容处 事有方是“四平八稳”,形容交通便利为 “四通八达”,称美不可言的境界为“十 全十美”
• 然而,中国人也并非绝对排斥单数,个别单数也 备受青睐。如:数字“三”在汉文化中被视为神 圣、尊贵和吉祥的象征。人们称天、地、人为三 刚或三灵;日、月、星为三元或三光。前生、今 生、来生为三生。生活中我们会说“三”次为满 。可见“三”是个终极数。 • 在西方,人们则往往视单数(13 除外)为吉利数。 无独有偶,最受偏爱的单数是“三”,人们把“ 三”看作完美的数字。他们认为世界有大地、海 洋、天空三部分组成。大自然包括动物、植物、 矿物三方面内容,人体有肉体、心灵、精神三重 性。基督教主张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
• 4 “性” • 中西方文化都有禁忌,但方式和程度不同。汉民 族是比较保守的民族,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在 日常生活中,关于性的词汇都是在禁忌之列。 • 在英美国家,性教育早已实施,性观念比较开放, 有部分词汇受到禁忌,如“同性恋”一词很少用 homosexual ,而多用gay或者queer 。
• 2)四与十三 • 在中国,“四”常常被视为不吉祥的数字,因为它与汉字“死”谐 音,所以在选择车牌号码、电话号码时人们尽量避免尾数是“4”的号 码。尤其要避开“14”(谐音“要死”)、“514”(谐音“我要死”)、44 、444、4444 等数字。然而,西方人对“4”极为崇拜,认为“四”是 公平、正义、力量的象征。早期的基督教象征主义者则认为,“4”代 表福音传教士,象征着统一、坚韧和稳定。在西方,“13”是个令人 恐惧不安的数字,象征着“不吉,倒霉”。中古时代的西方,绞人的 绞环有13 个绳圈,绞台有13 个台阶,刽子手薪金是13 个钱币。西方 人忌讳13 就像逃避瘟疫一样。高层建筑隐去第13 层的编号;医院不 设13 号病房;飞机、火车、剧场等都无第13 排、13 座;重大的事情 也都不在13 号那天去做。 • 在汉文化中“十三”不具有凶义,相反,具有积极的文化内涵。北方 戏曲的押韵都定为“十三辙”;中国佛教宗派为十三宗;中国古建筑 塔多为十三层;儒家的经典《十三经》;明朝皇帝的陵墓有十三座, 统称“十三陵”;北京同仁堂药店有十三种最有名的中成药,号称“ 十三太保”。行政十三级及其以上者为“高干”等等。

中英日常生活禁忌比较

中英日常生活禁忌比较

2003年12月0第23卷第6期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Y unyang T eachers C ollege Dec.2003V ol.23N o.6中英日常生活禁忌比较朱 光(江汉大学外语部,湖北武汉430056)①② [摘 要]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中存在着不同的禁忌,这些禁忌会妨碍人们之间的交往。

为了国际交往的正常进行,必须了解这些禁忌,才能在交往中回避它,若触犯了这些禁忌,便显得唐突无礼,令人生厌。

禁忌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衣食住行、社会交往、外交等等,文章主要介绍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些日常生活禁忌。

[关键词]禁忌;中国;英语国家 [中图分类号]G112;TS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72(2003)06—0122—02禁忌(taboo)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所谓禁忌就是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禁止或忌讳人们做某种事情或说某种话,在跨文化的交往中常常会遇到这一敏感的问题。

不同的文化中存在着不同的禁忌,这些禁忌会妨碍人们之间的交往。

为了国际交往的正常进行,我们必须了解这些禁忌,才能在交往中回避它,以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禁忌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衣食住行、社会交往、外交等等,这里主要介绍跨文化交流中的一些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常生活禁忌。

一、饮食禁忌饮食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自古以来都认为“民以食为天”。

每个国家或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而饮食禁忌便是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饮食禁忌既包括饮食的内容,即忌吃哪种食物,也包括饮食方式,即进食时忌讳某种行为或方式。

我们都知道伊斯兰教徒忌吃猪肉,印度教的教徒忌吃牛肉,佛教徒忌吃各种肉类,也就是忌荤。

另外,我们还知道进食时有各种规矩,西方人用刀叉吃饭,东方人用筷子,他们这样做的时候也有各种禁忌,比如西方人进食忌刀叉出声,中国人也忌用筷子敲打盘子或饭碗。

英语国家的人们忌吃肥肉、粘骨和鸡鸭类的皮(烤鸭、烧鸡的皮除外),忌食各种动物的头脚、内脏做成的食品,忌吃某种特殊动物做成的肉类食品,如狗肉、蛇肉等。

中英日常生活禁忌比较

中英日常生活禁忌比较

中英日常生活禁忌比较
朱光
【期刊名称】《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3(23)6
【摘要】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中存在着不同的禁忌,这些禁忌会妨碍人们之间的交往.为了国际交往的正常进行,必须了解这些禁忌,才能在交往中回避它,若触犯了这些禁忌,便显得唐突无礼,令人生厌.禁忌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衣食住行、社会交往、外交等等,文章主要介绍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些日常生活禁忌.
【总页数】2页(P122-123)
【作者】朱光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外语部,湖北,武汉,43005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12;TS971
【相关文献】
1.中英委婉语和禁忌语语用比较 [J], 车少飞
2.中英文化对比的一个侧面--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委婉语比较 [J], 王家全
3.中英数字喜好与禁忌比较研究 [J], 晏文娟;王岩嵘
4.跨文化交际中“死亡”话题的中英语言禁忌比较 [J], 薄丽丽
5.跨文化交际中“死亡”话题的中英语言禁忌比较 [J], 薄丽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12月0第23卷第6期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Y unyang T eachers C ollege Dec.2003Vol.23No.6中英日常生活禁忌比较朱 光(江汉大学外语部,湖北武汉430056)①② [摘 要]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中存在着不同的禁忌,这些禁忌会妨碍人们之间的交往。

为了国际交往的正常进行,必须了解这些禁忌,才能在交往中回避它,若触犯了这些禁忌,便显得唐突无礼,令人生厌。

禁忌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衣食住行、社会交往、外交等等,文章主要介绍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些日常生活禁忌。

[关键词]禁忌;中国;英语国家 [中图分类号]G112;TS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72(2003)06—0122—02禁忌(taboo)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所谓禁忌就是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禁止或忌讳人们做某种事情或说某种话,在跨文化的交往中常常会遇到这一敏感的问题。

不同的文化中存在着不同的禁忌,这些禁忌会妨碍人们之间的交往。

为了国际交往的正常进行,我们必须了解这些禁忌,才能在交往中回避它,以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禁忌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衣食住行、社会交往、外交等等,这里主要介绍跨文化交流中的一些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常生活禁忌。

一、饮食禁忌饮食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自古以来都认为“民以食为天”。

每个国家或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而饮食禁忌便是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饮食禁忌既包括饮食的内容,即忌吃哪种食物,也包括饮食方式,即进食时忌讳某种行为或方式。

我们都知道伊斯兰教徒忌吃猪肉,印度教的教徒忌吃牛肉,佛教徒忌吃各种肉类,也就是忌荤。

另外,我们还知道进食时有各种规矩,西方人用刀叉吃饭,东方人用筷子,他们这样做的时候也有各种禁忌,比如西方人进食忌刀叉出声,中国人也忌用筷子敲打盘子或饭碗。

英语国家的人们忌吃肥肉、粘骨和鸡鸭类的皮(烤鸭、烧鸡的皮除外),忌食各种动物的头脚、内脏做成的食品,忌吃某种特殊动物做成的肉类食品,如狗肉、蛇肉等。

忌食中国的臭豆腐、酱之类浓味食品,忌食大蒜或某些酸辣味道,忌食中国的奇异的汤类或菜类。

在饮食规矩方面,他们也有许多禁忌,比如,喝汤时忌出声;进餐时,忌大吃大嚼,狼吞虎咽;用刀叉取菜时忌叮当作响;尤其忌讳刀叉弄响了水杯。

如果弄响了水杯而又不中止,便会带来不幸。

自己不喜欢的饭菜要少要或不要,忌自己的菜盘剩下食物不用;餐毕,刀叉要在盘中按规矩放好,忌乱放;饭后忌当众剔牙;忌弄撒了盐;口中满嘴食物时,忌说话。

虽然中国人忌吃的东西几乎没有,但饮食规矩却很繁杂。

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又超过了西方人。

中国吃饭座位很有讲究,有上座下座之分。

上座是留给主宾或年长者的,入座时,尤其是宴请,不可不分主次乱坐。

如果宴请时有人陪客,陪客者忌异性。

当然西方人也有他们入座的规矩。

中国人吃饭时忌用筷子敲空碗,因为这是讨饭者的行为;忌把筷子悬在空中,眼睛搜索自己爱吃的菜肴;忌把筷子插在盛满米饭的碗中,因为那是死人的倒头饭。

吃饭前忌把空碗反扣在桌上,因为那是咒人生病。

吃饭时忌贪食;忌当众打嗝;忌当众松腰带;忌吃饭中途入厕。

在山东一带,迎客忌用水饺,因为规矩是“送客饺子迎客面”。

中国人过年、过节必须有鱼,取“年年有余”的吉言。

但有的地方在婚宴上,上鱼餐时,忌吃鱼头、鱼尾、忌动鱼骨。

这样做是为了祝新婚夫妇白头偕老,有头有尾。

在不少地方,吃鱼时忌把鱼翻过来,如果这样做即寓意翻船,给人带来厄运,在以打鱼为生的地方人们尤其忌讳这一点。

在饮食禁忌中,还应该提到喝咖啡、喝茶的某些禁忌。

在英语国家,咖啡和茶是两种常用的饮料。

有人喜欢浓咖啡,什么都不放;有人在咖啡里加奶和糖。

加入茶勺搅拌,然后端起杯子饮用,但忌用茶勺向嘴里送饮。

咖啡或茶一般在休息或饭后饮用,忌饭前或吃饭时饮用。

中国人虽然也在学喝咖啡,但更普遍的是喝茶。

中国人喝茶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茶文化。

中国人喝茶讲究“清冽淡香”,不论是北方人喜喝的花茶,还是南方人爱喝的各种绿茶,都以水洁茶香为追求,喝出茶的味道来,忌讳将其他佐料,如牛奶、糖之类的东西放入茶杯内。

中国人喝茶讲究小杯慢啜,忌讳大杯豪饮。

当然,中国人还忌喝隔夜茶或浸泡时间过长的茶,据说喝这种茶不利于身体健康,因为茶浸泡时间长了会溢出少许微量毒素。

除了以上这些关于饮茶方面的中西禁忌之外,东西方都认为茶具有某种预示的意义,听起来虽然迷信色彩较浓,但在民间流传已久,也算是一种习俗知识。

中国人喝茶时如果发现有茶梗在茶水中树起,喝茶人便十分高兴,这预示着有贵客临门。

但西方人发现的种种饮茶现象所具有的预兆意义却是截然不同的。

不少西方人,尤其是英国人,在饮茶过程中都很注重自己的一举一动,以防触犯禁忌,同时也十分留心观察杯中的茶叶。

他们认为如果不留神将茶壶的盖子盖上,那表示不速之客将要登门。

如果两个女子同在一把茶壶中倒茶,那将预示着在这一年结束之前,她们两人中将会有一人,或他们家族中将会有人生孩子。

如果有人摇晃茶壶中的茶水,那会预示着马上会有一场争吵。

他们还认为,如果茶杯的水面上漂浮着单独的一枝茶叶梗,那也是不速之客将要登门的预兆。

如果漂浮①②[作者简介]朱 光(1967-),女,湖北武汉人,江汉大学外语部讲师,主要从事中外文化比较研究。

[收稿日期]2003-05-19YY SZX B122的茶叶梗是硬的,说明来者将是男人;如果是软的,来者将是女的(《西方禁忌大观》)。

二、送礼禁忌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各国人民都有送礼的习俗,但都讲究送礼要得当,这就产生了有关送礼的禁忌,如果不了解这些禁忌就有可能弄巧成拙。

英语国家的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尤其是在他们的传统节日圣诞节,朋友同事之间、家庭成员之间送些小礼品是常有的事,但忌送重礼。

因为送重礼花费较多可能被认为是一种贿赂行为;另外,重礼意味着还礼时也要重礼,但他们没有这种习惯,也不想这样做。

其实中国人送礼也是主张“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的。

但社会上也流行一种陋习,这就是礼越送越重,钱越给越多。

这种送礼的方式已经成了贿赂他人的代名词、打通关系的敲门砖。

英语国家有用鲜花送礼的习惯,以花送礼是一种高雅文明的礼仪行为,但须明白什么场合中什么人需送什么花,千万不可弄错。

首先,送花忌送双数,因为双数的花被认为不吉利,因此,人们送花时总是送单数(除开数字13外)。

另外,花的颜色也有讲究,送花忌送白色的花,如白色的百合花,因为这种颜色被看作是厄运的预兆或死亡的象征。

由此,给医院的病人送花忌送白色或红白相间的花。

在英美等西方国家,红色花象征生命力和炽热的爱情,粉红色的花象征忠诚的爱情,桔黄色象征蓬勃和朝气,紫色象征敬意和良好的祝愿,黄色花象征轻蔑,白色花象征死亡等等。

因此,送花时一定要注意赠送的对象和赠送的场合,不可按自己个人的意愿行事。

在美国,送礼还有一些特殊的禁忌习俗,比如,忌讳业务交往中送礼,以避免行贿的行为;忌讳送有自己公司标志的便宜东西,好像你是在为公司做广告;忌讳男士给女士送香水、衣物和化妆品(头巾和手绢除外);忌讳在公共场合送礼;忌讳在众人面前只给你一个人送礼,而使别人感到难堪;忌讳送了些不值钱的项链之类的物品,使受礼者感到你瞧不起她。

最后,我们还应注意,送礼一定要有缘由,忌讳毫无意义送礼。

在英语国家,人们通常在婴儿出生、个人生日、男女结婚、相互拜访、重要的节日等情况下才送礼,中国人有大致相似的礼俗。

毫无缘由地送礼常使受礼者感到莫名其妙,弄不清送礼者的真实意图。

在中国,给老人送礼时忌送钟,因为“送钟”一词会使人联想到“送终”,送终即是为老人处理后事,那是不吉祥的,要绝对避免送此礼。

此外,也应避免给新婚夫妇送雨伞和梨,因为“伞”同“散”谐音,“梨”同“离”谐音,容易让人联想到分离,不能天长地久。

给香港人送礼时忌讳送单数,他们认为两个能给人带来好运气。

三、对节日禁忌世界上每个国家或民族都有共同的节日,如新年,也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如中国的春节、西方的圣诞节、伊斯兰民族的吉尔邦节等等。

不管是共同的节日还是各自传统的节日,人们都怀着不同的心情和愿望来庆祝它们。

元旦和春节是辞旧迎新的日子,人们怀念过去一年的成就,祝愿新的一年里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圣诞节是举国欢乐、合家团聚的西方节日。

当然,也有些节日是让人悲痛的,如西方的耶稣蒙难日。

不管是在哪种节日里,人们都想创造一种节日的气氛或欢乐祥和,或悲痛哀切。

正是出于这种良好的愿望,人们在过节时又不得不对自己的某些言行加以约束,以防不当的言行破坏了节日的气氛,带来晦气,冲走好运。

于是,节日禁忌也就由此而生。

圣诞节是西方的大节日,但这个节日的禁忌主要和圣诞布丁联系着。

英美等西方国家在圣诞节时做布丁就像中国人过春节包饺子一样。

不少西方人认为,搅动圣诞布丁能使自己在未来的一年中万事如意。

因此,在做圣诞布丁时,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至少要搅动一下布丁,并许下一个心愿,并相信这个心愿极有可能实现。

但禁忌是,搅动布丁只能按顺时针方向,不能逆时针方向,自己许下的心愿不能告诉任何人。

元旦是中西方国家共同庆祝的节日。

西方人十分重视这一天,因为这是一岁之首。

所以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人们在这一天言行格外小心,并以最恰当的方式开始这一天,以确保新的一年中的好运气。

他们相信,元旦的第一个访客是一个怎样的人,将奠定一年里是走运还是倒霉的基本格局。

在这一点上他们认为最吉利的第一个拜访者应是一个黑发的陌生人。

其次,则是黑发的朋友或熟人。

而长着红发,或长着斗鸡眼,或眉毛连在一起的人则被认为是厄运的使者。

第一个来访者若是女子也被认为是不祥之兆。

显然,在元旦这一天他们忌讳碰到一个会带来厄运的拜访者。

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他们常会做一些安排,比如,邀请一位男性朋友做自己家里的第一位访客;邀请一个人做几户人家、甚至整整一条街的第一位拜访者;邀请自己家族中合适的成员充当第一个来访者。

根据安排,新年钟声敲响之后,这个拜访者就应及时登门,以确保那些所谓不吉利的人先他而到。

如果第一个拜访者是家庭成员充当的,那么,在午夜之前,则要先将他打发到屋外去,以做好准备。

第一个拜访者还应携带一些礼物,不必昂贵,但要有象征意义。

比如可带面包,它象征着丰衣足食;可带煤块,它意味着温暖;可带硬币或盐,它们预示着财运亨通。

与英语国家一样,中国也有不少节日禁忌,但它们主要和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联系着。

比如春节期间忌说不吉利的话如“死”、“病”、“杀”、“完了”、“没了”等;忌打破器物,如果打破了,忌说“破了”,而应立即说“岁岁平安”(“岁”与“碎”谐音),方能转凶为吉;忌正月初一这一天扫地倒垃圾,因为人们迷信这样会把运气和财气扫出倒掉;春节期间孩子忌多说话,因为孩子的嘴没有遮拦,大人们怕他们说出不吉利的话,带来晦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