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阅读指导
2020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精品课件-第3单元-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教案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1.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2.学会欣赏、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作品的批判、讽刺意义。
一、导入新课对于《儒林外史》,同学们一定不陌生,之前学过的《范进中举》就出自此书。
这部作品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种种丑恶现象。
对于这样一部讽刺作品,我们应该如何来阅读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讽刺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二、阅读指导讽刺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几千年来,讽刺作家们以笔为武器,无情地揭破虚伪,鞭挞丑恶,在笑声中批判社会现实,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
阅读这些作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体会批判精神。
讽刺作家塑造人物,叙述故事,锋芒所向并非个别的人,而是以之为典型,针砭时弊,揭露某种社会现象背后的荒谬本质,从而间接地表达对理想的向往。
(2)欣赏讽刺笔法。
讽刺作品的笔法是多种多样的。
在看似子虚乌有的情节和夸张变形的描写中曲折地揭示现实矛盾,这是讽刺作品常见的一种手法。
另一种常见的手法则是抓住平常生活中传神的细节,以冷峻的白描直书其事。
不同的讽刺笔法,让作品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同时透露出的作者对讽刺对象的感情、立场和观点,值得在阅读时细加品味。
(3)联系现实深入理解。
讽刺作品包含着深刻的批判精神,具有强烈的爱憎情感。
阅读时,要注重联系现实,深入思考。
三、作家简介吴敬梓(1701—1754),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传世。
四、主要人物介绍参考示例:1.周进(腐儒的典型)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
有一回,他和姐夫来到省城开科取士的考场贡院,触景生情,伤心欲绝,竟一头撞到木板上,晕了过去。
醒来以后,他满心悲怆无法排解,索性号啕大哭,满地打滚。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研讨课教案_18
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儒林外史》名著导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儒林外史》是部编教材九年级下学期推荐阅读的名著之一。
它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全书共五十六回。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之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
它创造了一种“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独特形式。
科举制度是小说揭露和讽刺的主要对象,除士林中各色人物外,还把高人隐士、医卜星相,吏役里胥等三教九流的人物推上舞台,从而展示了一幅幅社会风俗画,卧闲草堂本评有言:“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
小说不仅具有深邃的主旨,在小说艺术上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正因为其博大精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让学生用心读进去,再用心走出来,从而做到读有所获。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在寒假期间读过《儒林外史》,开学后学校也每周安排一节名著阅读课,在时间上予以保证。
但因《儒林外史》是一部文言白话小说,语言表达和今天有所不同,学生读来不很通畅。
同时不少学生因为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欠缺,所以阅读《儒林外史》时兴趣不浓厚,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不能体会作品讽刺的艺术手法和批判的精神。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通过阅读指导提升学生阅读讽刺小说的能力,激发他们更高层次的阅读认知。
【教学目标】1、品精彩片段,感人物形象2、知独特结构,赏讽刺手法3、悟批判精神,促学习成长【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品精彩片段,感人物形象②掌握“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结构形式③欣赏学习小说的讽刺手法2、教学难点:欣赏学习小说的讽刺手法,体会批判精神【教学方法】1、合作、交流、展示法2、多角度主题探究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促探究播放《胡屠户训女婿》的视频,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作者)(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借助《胡屠户训女婿》的视频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营造了良好的气氛,让整节课的学习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2023年中考名著阅读《儒林外史》专题复习+典题训练
2023年中考名著阅读《儒林外史》专题复习+典题训练作品主旨通过描绘士林的“群丑图”,展现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作者清楚地表明了自己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作品特色这部小说“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将讽刺的锋芒隐藏在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叙述中,通过冷静传神的刻画,寥寥数语,便将人物形象和世俗风貌描摹得形神兼备,入木三分。
阅读指导1 体会批判精神。
2 欣赏讽刺笔法。
3 联系现实深入理解。
主要人物及性格特征1 周进(腐儒典型)人物简介:周进已经六十多岁,依然是个老童生。
他沦落到私坐馆。
后丢了饭碗,只好替一伙商人当账房,后来几个商人帮助周进捐了个监生。
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竟考中了举人。
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被指派为广东学道。
2 范进(腐儒典型)人物简介:范进中举前,饱尝了科举制度迫害下落第文人的辛酸苦楚。
五十多岁仅是个童生,家中穷苦不堪。
范进在几十年应试不中的情况下,由于主试官周进的抬举,应试及第。
他喜不自胜出现了癫狂状态。
范进中举后,因丁母忧(指母亲的丧事)过了三年才进京会试,又中了进士,授职部属,考选御史。
后钦点山东学道。
3 严监生人物简介:严监生,字致和,是一个把钱财看作一切的财主,家财万贯。
他胆小怕事,缺乏主见,对人温厚,但是对自己极为吝啬。
他病得饮食不进,卧床不起,奄奄一息,还念念不忘田里要收早稻,打发管庄的仆人下乡,又不放心,心里只是急躁。
他吝啬成性,家中米烂粮仓,牛马成行,可在平时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迟迟不肯咽气。
4 王惠、汤奉(贪官污吏的典型)5 马静、鲁编修(八股迷的典型)6 杜少卿(正面典型)人物简介:杜少卿出身大地主官僚家庭,却有着豪放狂傲的性格,不愿做官,被视为“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
在他身上蔑视科举的思想尤为突出。
他轻视礼教,反对歧视妇女,以平等身份对待妻子,反对纳妾。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课件(共42张PPT)
示例:两根灯草 有个乡绅叫严监生,胆小又有钱。严监
生老了临死的时候,卧房里挤满了子女后代,
老人家卧在床上话也说不出,就只是伸出两
根手指,众人不知其意。
侄子问严监生的意思是不是有两个亲人 还没见面,老人摇头。侄子又问严监生是不 是有两笔银子不曾交代家人,老人摇头摇得
厉害。老奶妈又问是不是他两个儿子不在眼
《儒林外史》是一本有趣的小说,得意 或者失意的科场举子;清廉或者贪腐的官场 老手;逃婚的才女,纳妾的盐商;冒牌侠客,
水货隐士;找不到心上人的世家子弟,寻不
着老父亲的孝顺儿郎;骗吃骗喝的书生,坑
蒙拐骗的江湖游士。形形色色,各行各业的
人都在人间行走,有讽刺,有眼泪,有寒意
也有温暖。
《儒林外史》通过精确的白描,写“常
2.如何理解讽刺? 讽刺不是谩骂,不是诅咒,它是一种艺术。 所谓讽刺是对假、丑、恶的否定,是一种特殊感情 的表现形式,运用讽刺的目的在于揭露,揭露被讽刺
者的矛盾所在,以及他的可笑可恶。作为讽刺艺术的
典范,《儒林外史》的高明之处主要在于用真实而典 型的故事情节来体现讽刺的意味。
谢谢观看
第一部也是最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
主题思想
《儒林外史》的主题是复杂的,它有着无数种解读的 可能:关注制度的人,读出它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关心历
史的人,读出了民族家国兴亡的沉痛源自虑;关心个体命运的人,读出了生动的灵魂解剖、焦灼的精神拷问„„于是, 有人把《儒林外史》看做一幅儒林群丑图,有人视之为文
走近作者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 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 人”。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
语文名著阅读《儒林外史》课件
摘录书中的经典语句和段落,如范进中举后的疯态描写、严监生临死前的伸着两 个指头不肯断气等,欣赏作者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生动的场景描绘。同时,分析这 些片段在全书中的作用和意义,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03
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
揭露科举制度弊端
01
02
03
批判八股文
通过具体人物形象和事件 ,深刻揭露了八股取士制 度的腐朽和弊端。
《红楼梦》
虽然主题与《儒林外史》不同,但同样深刻反映了封建社 会的种种问题。
观看改编影视作品,加深理解
01
推荐观看根据《儒林外史》改编 的电视剧或电影,如《范进中举 》等,通过视觉形象加深对作品 的理解。
02
在观看过程中,注意比较原著与 改编作品的差异,思考改编的得 失。
课堂讨论
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言,阐 述本组成员的观点和理由。
中举后却变得虚伪、势利。
周进
范进的同乡,同样痴迷于科举 。他的人生经历更加悲惨,但 最终也走上了与范进相似的道 路。
严监生
一个典型的封建地主,贪婪、 吝啬、冷酷无情,对待家人和 佃户都极为苛刻。
王惠
一个虚伪的官僚,表面上道貌 岸然,实际上贪污腐败,欺压
百姓。
章节选读及精彩片段欣赏
章节选读
推荐阅读书中精彩的章节,如“范进中举”、“周学道校士拔真才”等,感受作 者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
通过讨论,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和主题思想。
老师可以引导讨论,提出问题激发学生 思考,如:为什么这个角色会受到大家 的喜爱或厌恶?作者在刻画这个角色时 有哪些独特之处?这个角色对整部作品
的主题有何贡献?
THANKS
感谢观看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儒林外史》 讽刺作品的阅读 教学设计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领会小说的思想内容。
2.把握阅读经典名著的基本方法。
3.了解讽刺小说的基本特点并学会欣赏讽刺艺术。
教学重点:学习小说大胆夸张,细致描摹,辛辣讽刺的艺术手法,掌握讽刺小说的阅读方法。
教学准备:布置预习任务:1.试着初读《儒林外史》,写下自己的阅读初感和疑惑。
2.请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你初读的成果。
(可以从作者资料、创作背景、主要人物、主题思考、作品风格等角度入手)教学过程一、初读体验交流1.了解学情师直接导入:今天我们要来上一节名著导读课,这本名著叫——《儒林外史》。
之前老师布置了阅读任务,同学们可以说是初次裸读,不知道同学们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接下来我来了解一下。
这本书全部读完的举手?读了一半的举手?请同学说说,你读不完的困难在哪里?(了解基本学情,学生对大部头名著有阅读的心理障碍)学生回答。
(可能有:文字障碍、人物关系理不清楚……)师:恩,可能这些问题的确是阻碍我们读懂的一个障碍(板书:读懂)看看,其他同学有没有好的经验可以传授给这些有困惑的同学?生阅读经验分享(板书:多读、回读、利用思维导图理清人物关系)师:这些方法的确能帮助我们读完读懂名著,不过读懂名著字面的意思,还只是最浅层的阅读,也许只需要我们多读一遍,回读几遍,或者耐心一些把人物关系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理清楚就好了。
不过,如果读名著,仅停留在这个层面是不行的。
(设计意图:通过从学生初读障碍入手,解决学生需要解决的阅读困难,达到指导阅读的目的。
并且引导学生对经典名著进行深入阅读。
)2.初读成果分享师:之前要求同学们以手抄报的形式完成了初读成果,我发现我们班还是挺有人才的,你看!(PPT:出示学生手抄报作品)同学们都做得很认真,那么,我想问一下,你读完这本小说,发现这是一本怎样的小说?学生回答。
出示PPT:《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写的一部长篇小说。
它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
名著阅读,任性一点又何妨——《儒林外史》阅读指导课一得陈中华
名著阅读,任性一点又何妨——《儒林外史》阅读指导课一得陈中华发布时间:2021-09-23T13:20:30.329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10月作者:陈中华[导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诚然,在课改的大潮下,书不仅要多读,还需深读。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弥市中学陈中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诚然,在课改的大潮下,书不仅要多读,还需深读。
针对部编版语文书的指定阅读书目,学生多是想读爱读的,但在教学中,我也发现有一本书学生好像阅读兴趣并不高。
它没有《水浒传》里的英雄豪情,也没有《昆虫记》里的神秘幽情,也没有《红星照耀中国》里的壮志激情……它更多的也许是封建礼教封建科举制下的众生悲情,这就是古典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这本书,初读时学生的确很难有兴趣,不想读,不理解,读不完,我干脆顺着学生思路,让他们任性一下,想读哪里读哪里。
但是答应了学生的少读要求,我也给学生设置了一个阅读流程,将这本书地阅读分为了“准备工作、写作完成、班级交流、拓展延伸”四个部分。
首先,布置阅读任务,并且提前告知学生后面的写作任务是“我 + 动词 + 人名”的形式。
如“我佩服杜少卿”、“我欣赏沈琼枝”、“我同情周进”、“我鄙视匡超人”等等。
及时张贴表格统计学生想要分析的人物,已选的人物其他同学不得再选。
全班四十五个同学基本可以把全书主要人物分析完,避免了重复及抄袭的现象。
(其实在这个统计过程中,学生已经初略的读了全书,因为读的快的同学已经确定的人物不得再选,就迫使读的慢的同学不断的继续寻找合适的人选,已选的同学不得不做深度阅读,否则无话可写)这样一来,学生会迅速阅读文本以便确定自己的分析对象,不需要老师家长督促了。
其次,当学生已经做好充分阅读的情况下开始写作。
写作的格式一定是“我 + 动词 + 人名”的形式。
这样学生在读文本时就带着问题在读,它本来是怎样的人,或者他为什么变成这样的人等,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的疑惑会越来越多,学而思,思而学,这样的任务驱动效果是很好的。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读书方法指导
讽刺作品阅读方法
1.体会批判精神。 讽刺作品中,作家塑造人物,叙述故事,锋芒所向并非个 别的人,而是以之为典型,针砭时弊,揭露某种社会现象背后 的荒谬本质,从而间接地表达对理想的向往。
读书方法指导
2.欣赏讽刺笔法。 讽刺作品常常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将看似子虚乌有的 故事设置在一个极其平常的生活场景中,作者则以旁观者的视 角,以冷峻的白描直书其事,用传神的细节塑造一个个特点鲜 明的人物形象,从而曲折地揭示现实矛盾。
专题探究
(2)杜少卿 杜少卿出身“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地主官僚家
庭,却有着豪放狂傲的性格,不愿做官,被视为“自古及今难 得的一个奇人”。在他身上,蔑视科举的思想尤为突出。他轻 视礼教,反对歧视妇女,以平等身份对待妻子,反对纳妾。他 仗义疏财,平等爱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专题探究
4.吝啬鬼的典型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
讽刺作品的阅读
我们曾经学过《范进中举》这篇课文,认识了喜极 而疯的范进,也认识了嫌贫爱富的胡屠户,感受到了科 举制度对文人的压迫,也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 凉。那么,我们该如何阅读这类讽刺作品呢?
作者作品
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清 代小说家。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 又因后来移居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著有 《文木山房诗文集》、《文木山房诗说》、讽刺小说《儒林外 史》。
严监生 严监生没读过太多书,他这个监生也是花钱捐来的。他最 为人熟知的,莫过于临死前那两根放不下去的手指。几个侄儿 以及奶妈怎么也猜不中严监生到底想说什么,而赵氏一语道 破,原来是严监生怕灯中的两茎灯草费油,而难以合眼。待赵 氏挑去一根,严监生才咽了气。
2020年中考语文常考名著专题21《儒林外史》阅读指导(含答案)
《儒林外史》阅读指导《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雍正诸生。
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吴敬梓出身望族。
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
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
吴敬梓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
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
1729(雍正七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
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
1736年(乾隆元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
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
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故事背景】《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写的是“儒林”之“外史”。
换句话说,《儒林外史》不是正史,不体现官方意志,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写世间真事”穷极文人情态,针砭时弊,讽喻世人。
作者吴敬梓生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而科举制度已经过兴盛之期,显露出它的弊端。
文士们醉心举业,道德沦丧。
《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对象为儒林文士,正如鲁迅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做影子。
为避免清代统治阶级的迫害,吴敬梓故意把故事背景说成明代。
作者托明写清,目的是要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描绘吃人的科举制度、礼教制度和腐败的政治体制,展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
名著阅读:《儒林外史》阅读指导
名著阅读:《儒林外史》阅读指导一【作者简介】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清代小说家。
二【作品体裁】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
三【作品简介】《儒林外史》全书56章,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
全书的中心内容,就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儒林外史》并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书中的大多数人物,熙熙而来,攘攘而去。
或唯利是图,自甘下流;或貌似君子,内心卑污;或故弄玄虚,欺世盗名;或倚仗权势,横暴不法;或假作清高,实则鄙陋;或终老科场,迂腐可笑:他们全无读“圣贤书”的儒生应有的学识与品格,而是为功名利禄所裹挟,丑态毕露。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用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展示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抨击了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
它的语言是准确、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讽刺手法高超绝妙,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四【主题思想】通过描绘这幅士林的“群丑图。
展现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作者清楚地表明了自己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五【写作特色】这部小说“秉持公心,指摘时弊”(鲁迅语),将讽刺的锋芒隐藏在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叙述中,通过冷静传神的刻画,寥寥数语,便将人物形象和世俗风貌描摹得形神兼备,入木三分。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之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可谓定评。
六【典型人物及相关情节】1.正面的典型(这类人物是作者心目中非常值得尊敬的“真儒”,体现了作者对八股取士、理学教育造成的儒林学术空疏、儒学经典歪曲现象的思考)王冕人物形象:才华卓越、磊落洒脱、不慕名利相关情节:王冕十岁时辍学放牛,自学画荷花,拒绝危素召见。
《儒林外史》阅读指导课教学反思
《儒林外史》阅读指导课教学反思昨天,在局组织的名著阅读指导课研讨活动中,我上的是《儒林外史》这节课。
本次带领学生阅读《儒林外史》,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阅读,深刻领会八股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毒害。
我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首先,我对小说的结构进行分析。
整部书是一个首尾呼应的回环式结构,分为三个部分。
接着对人物类型和故事情节进行分析,紧接着对讽刺的艺术手法进行分析,最后回到小说的主题。
为什么这样设计呢?初中名著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难点。
究其原因: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少,而且阅读能力不强,相关的知识积累不够。
本次阅读指导,从最开始的激趣阅读,人物分类,到后来的情节巩固,再到开展交流活动,讨论深化,进行讽刺艺术的分析,最后还加深主题理解等等,都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循序渐进而开展的。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有以下问题:学生对小说阅读不深,情节和人物把握不准,往往张冠李戴,从而不能很好的进行教学活动。
而更深层次的分析,如艺术手法的分析,就更不谈了。
其实,我们平时的名著阅读和教学活动是受到时间的制约的。
在我们学校,学生的课程多,每一科都安排地满满的,仅有的大课间也用于学生的跑操活动,课堂上自有每节课的教学任务。
对名著的阅读,大部分时间只能依赖于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然而课余时间也是非常有限的。
况且,每到周末学生大都不会自觉去阅读看书。
这些都给我们开展名著阅读活动带来极大的难题。
如何克服?既能不会影响学生的正常教学,又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出效果?我们必须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
如何使名著阅读教学更高效,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当然,通过开展本次名著阅读活动,我还发现学生身上许多闪光点。
比如:对作品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方面比较到位,特别是在自由讨论过程中碰出智慧的火花。
可惜,有相当部分学生过于拘谨,在讨论中不够大胆,不够张扬个性。
这大概是学生缺少锻炼的缘故吧!。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
2.学会欣赏、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作品的批判、讽刺意义。
【教学重难点】多样化的讽刺手法及运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对于《儒林外史》,同学们一定不陌生,之前学过的《范进中举》就是出自此书。
这部作品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种种丑恶现象。
对于这样一部讽刺作品,我们应该如何来阅读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讽刺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二、阅读指导讽刺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几千年来,讽刺作家们以笔为武器,无情地揭破虚伪,鞭挞丑恶,在笑声中批判社会现实,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
阅读这些作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体会批判精神。
讽刺作家塑造人物,叙述故事,锋芒所向并非个别的人,而是以之为典型,针砭时弊,揭露某种社会现象背后的荒谬本质,从而间接地表达对理想的向往。
2.欣赏讽刺笔法。
讽刺作品的笔法是多种多样的。
在看似子虚乌有的情节和夸张变形的描写中曲折地揭示现实矛盾,这是讽刺作品常见的一种手法。
另一种常见的手法则是抓住平常生活中传神的细节,以冷峻的白描直书其事。
不同的讽刺笔法,令作品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讽刺对象的感情、立场和观点,值得在阅读时细加品味。
3.联系现实深入理解。
讽刺作品包含着深刻的批判精神,具有强烈的爱憎情感。
阅读时,要努力联系现实,深入思考。
三、作家简介吴敬梓(1701—1754),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传世。
四、主要内容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对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中考名著阅读复习一、明确考点【2018•泸州】名著阅读。
(6分)(一)他把军衣脱下来:一把将领子扯掉;那对还肯负责任的铜纽也被掀下来,掷在黑暗中,连个响声也没发。
然后,他把这件无领无钮的单衣斜搭在身上,把两条袖子在胸前结成个结子,像背包袱那样。
这个,他以为可以减少些败兵的嫌疑;裤子也挽高起来一块。
他知道这还不十分像拉骆驼的,可是至少也不完全像个逃兵了。
(二)(她)的岁数,这又是头胎,平日缺乏运动,而胎又很大,因为孕期里贪吃油腻;这几项合起来,打算顺顺当当的生产是希望不到的。
况且一向没经过医生检查过,胎的部位并没有矫正过;收生婆没有这份手术,可是会说:就怕是横生逆产呀!15.两段文字均选自小说《▲》, 文段中的男女主人公分别是▲和▲(3分)16.请根据原著内容,分别概括出两个选段接下来的一个主要情节,每个情节不超过8字。
(3 分)【2017•泸州】名著阅读。
(6分)保尔顿时惊喜得屏住了呼吸,他的内心斗争了片刻,但还是胆大包天地跳进房间,抓住枪套,从里面拔出那只崭新乌亮的手枪,又匆忙回到花园。
他警惕地看看四周,把手枪塞进口袋。
又穿过花园,爬上了樱桃树。
保尔像猴子一样灵活,飞快地爬上棚顶,又回头张望一下。
只见勤务兵正若无其事地与马夫聊天,花园里静悄悄的……15.这段文字选自小说《▲》,主要用了▲描写来刻画主人公保尔。
(3分)16.小说紧接着写了与“枪”有关的哪两个情节?请简要概括,每个情节不超过8字。
(3分) 【2016•泸州】名著阅读。
(6分)智深正使得活泛,只见墙外一个官人看见,喝采道:“端的使得好!”智深听得,收住十四五年纪。
12.文段中划线句子描写的人物是▲,主要用了▲描写的手法。
(3分)13.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写出与划线句子描写的人物有关的三个故事。
要求: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每个故事不超过8字。
(3分)考点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寻策略真君赶到崖下,不见打倒的鸨鸟,只有一间小庙,急睁凤眼,仔细看之,见旗竿立在后面,笑道:是这猢狲了!他今又在那里哄我。
9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课件第3单元《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完整课件
主题思想
“功名富贵”说。 “公心讽世”说。 “文人命运”说。
主题思想
“功名富贵”说。
“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 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 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 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命运”说。
人性未完全泯灭,但被封建礼教所蒙蔽。
1.儒生形象
(3)在八股科举制度下堕落、道德败坏、招摇过市的骗子, 以匡超人为代表。
小说在匡超人的行为描写中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表现质 朴孝顺的匡超人,二是表现泯灭人性的匡超人。匡超人少年时 期手脚勤快,心地善良,事亲孝顺。初到杭州后,受到这些假 托无意功名富贵自命清高,却意图投机取巧侥幸名利双收的理 论污染,思想开始蜕变,被这些人同化。匡超人渐渐在这个污 浊社会学有所成,习得一身寡情薄义、虚伪、撒谎的嘴脸。
“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 号粒民,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出生于一个世代书 香的名门望族,从小就博览群书。二十三岁时 其家庭开始走向没落。父亲吴霖起因为正直而丢 官,抑郁而死,族人近亲借机侵夺他的祖产 少 不更事的吴敬梓第一次深刻地认识到人情冷暖、 宦海沉浮、世态炎凉,索性不事产业、挥金如土、 纵情声色。几年后,家财散尽。
专题二:《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
《儒林外史》善于通过对人物言行的白描揭示其精神世界 阅读 时,要抓住意蕴丰富的描写,准确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 阅读时,可以边读边作批注,画出有所体会的语句,作为立论的 材料; 也可以阅读前人的评点或关于《儒林外史》的研究著作 深化自己的理解。 《儒林外史》通过众多人物形象,对科举时代的社会生活进行了 深刻的反思,这便是《儒林外史》一书为人所称道的“公心”, 阅读时要注意体会。
《儒林外史》阅读指导二
《儒林外史》阅读指导二(一)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1~3题。
(10分)知县喝过一边,带那另一个上来问道:“你叫做甚么名字?”那人是个五六十岁老者,禀道:“小人叫做黄梦统,在乡下住。
因去年九月上县来交钱粮,一时短少,央中人向严乡绅借二十两银子,每月三分钱,写借约,送在严府。
小的却不曾拿他的银子。
走上街来,遇著个乡里的亲眷,他说有几两银子借与小的交个几分数,再下乡去设法,劝小的不要借严家的银子。
小的交完钱粮,就同亲戚回家去了。
至今已是大半年,想起这事来,问严府取回借约,严乡绅向小的要这几个月的利息钱。
小的说:‘并不曾借本,何得有利?’严乡绅说,小的若当时拿回借约,他可把银子借与别人生利;因不曾取约,他将二十两银子也不能动,误了大半年的利钱,该是小的出。
小的自知不是,向中人说,情愿买个蹄酒上门去取约;严乡绅执意不肯,把小的驴儿和米同梢袋,都叫人拿了回家,还不发出借据来。
这样含冤负屈的事,求大老爷做主!”知县听了,说道:“一个读书人人,忝列衣冠;不在乡里间做些好事,只管如此骗人,实在可恶!”便将两张状子都批准。
原告在外伺候。
早有人把这话报知A,慌了,自心里想:“这两件事都是实的,倘若审断起来,体面上不好看。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卷卷行李,一溜烟急走到省城去了。
1.上文语段出自《》。
选文中的A是。
(2分)2.结合整本书,选段中A的无耻行为具体体现在哪些事情上?(4分)3.结合整本书的阅读,A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有着怎样的社会意义?(4分)(二)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4~3题。
(10分)①一日,他姊丈金有余来看他,劝道:“老舅,莫怪我说你,这读书求功名的事,料想也是难了。
人生世上,难得的是这碗现成饭,只管‘稂不稂莠不莠’的到几时?我如今同了几个大本钱的人到省城去买卖,差一个记账的人,你不如同我们去走走;你又孤身一人,在客伙内,还是少了你吃的、穿的?”周进听了这话,自己想:“‘瘫子掉在井里,捞起来也是坐。
《儒林外史》读中指导课教学设计
《儒林外史》读中指导课教学设计《普通高中语文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旧版课标的语文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新版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新版课标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凝练、整合成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郑桂华老师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理解及教学建议》中指出:“核心素养基于语文学科自身的逻辑,而基于这种立场设计语文课程,才有可能抓住问题的实质,推动语文课程按照语文学科教育的内在规律运行。
”语文核心素养这四个方面,都离不开阅读素养的养成,阅读是成就优秀语文素养的唯一正道。
阅读如此重要,但很遗憾的是,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存在巨大的问题:一是受应试教育干扰,学生阅读量少,大部分学生是除了课文,啥都不读的,读整本的书的凤毛麟角,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时间阅读。
二是阅读材料类型单一,课本选的文章以散文居多,而且篇幅较短,所以即使毕业后有时间,有机会,大多数人仍然不阅读,因为学校既没有培养他们相应的兴趣,也没有训练他们必备的能力。
三是教学方法有问题。
当前很多语文老师的传授的阅读方法还是精读,没有介绍其他的方法,如略读和跳读,全都精读是很累的,让人望而却步。
此外,很多教师教学方式还是十分原始的讲授法,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不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
针对以上问题,最有必要的调整就是要增加阅读量,而且增加的不再是一篇篇文章,而是应增加一本本经典,名著阅读可以同时满足这两者的需求,名著阅读量大,而且本身价值高,值得教师指导。
温儒敏教授认为“语文课最基本的,还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培养读书的兴趣和习惯。
有了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很自然就可以把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等带动起来。
《儒林外史》名著导读——讽刺小说阅读指导
成为一个独立而成熟的阅读者!
谢 谢!Biblioteka 语段一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
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 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 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 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 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 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 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 上前,道:“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 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 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四、主题思想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 判揭露的讽刺小说。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 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 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作者从揭露科举制 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 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 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人民灵魂的扭曲。吴敬梓的讽刺显然 给了封建社会有力的一击,宣泄了大多数心有同感的读书人对人性卑 劣、社会黑暗的控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林外史》阅读指导李丽媛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吴敬梓的生平与《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主题、艺术成就。
2、学习《儒林外史--匡超人》的客观、真实的间接讽刺的笔法。
3、学习《儒林外史》的多样化的讽刺手法。
教学重难点:多样化的讽刺手法及运用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图片,边出示边指出作家作品及人物,都出示完,提问这些图片上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明确:都是可笑可鄙的人物,都是作者在作品中所讽刺的人物。
今天我们通过《儒林外史》节选部分《匡超人》的学习,来体会其讽刺艺术。
二、《儒林外史》作品介绍1、介绍《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明确:《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社会问题小说。
它以真人为模特儿,以当代发生的事为素材加以概括提高。
作者从儒林入手,对民族文化长期积淀下来的霉烂因素进行了深入的解剖和批判。
与以前的小说相比,《儒林外史》更具有思辩和批判的特色。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虽然对黑暗现实的揭露颇为深刻,但主要是表述理想,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写得更光彩照人。
《金瓶梅》对于社会现实展现和暴露多于批判。
而《儒林外史》则主要是通过对丑恶现象的批判揭示其理想,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在小说中是次要的,也并不动人,而作者所抨击讽刺的人物却活跃其中,成为光彩的艺术形象。
从这个意义上说,《儒林外史》不仅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
2、介绍《儒林外史》的主题明确:《儒林外史》的主题是复杂的,它有着无数种解读的可能:关注制度的人,读出它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关心历史的人,读出了民族家国兴亡的沉痛思虑;关心个体命运的人,读出了生动的灵魂解剖、焦灼的精神拷问……于是,有人把《儒林外史》看做一幅儒林群丑图,有人视之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也有人从中读出了士子心灵漂泊的悲凉。
《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3、《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儒林外史》最主要的艺术成就是它所具有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讽刺艺术。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对于《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是中国小说史中讽刺艺术的一个里程碑。
三、分析《儒林外史》的客观写实的讽刺笔法1、提问:同学知道的文学作品中讽刺性的情节,语言,人物性格的片段。
答案略2、(教师总结)在中国文学史上,讽刺文学的产生是很早的,甚至可以说有了文学,也就有了讽刺文学的产生。
如先秦诸子散文的寓言,魏晋南北朝志人志怪小说(先秦的寓言《庄子》,魏晋的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如唐传奇,元明戏曲(唐代传奇《枕中记》,宋元话本小说《快嘴李翠莲记》等,都有讽刺作品或带有讽刺意味的描写。
明以来的小说,讽刺文学有了很大发展。
《金瓶梅》、《西游记》里有很多幽默和讽刺的描写。
《西游补》、《斩鬼传》、《聊斋志异》的某些篇章更有不少讽刺的佳作。
但是,作为一部社会问题小说,作为以讽刺为主要艺术手段,而讽刺的手法和运用又非常娴熟巧妙的当首推《儒林外史》。
鲁迅说:'迨《儒林外史》出,于是说部之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这是很中肯的评论。
3提问:如何理解讽刺呢?明确:讽刺不是谩骂,不是诅咒,它是一种艺术。
所谓讽刺是对假、丑、恶的否定,是一种特殊感情的表现形式,运用讽刺的目的在于揭露,揭露被讽刺者的矛盾所在,以及他的可笑可恶。
4、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作为讽刺艺术的典范,《儒林外史》的高明之处主要在于用真实而典型的故事情节来体现讽刺的意味,那么《匡超人》一文中有哪些真实而典型的具有讽刺性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在文中画线,并作以旁批)答案略5、这种客观真实的笔法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以《匡超人》中最具讽刺性的一个片段和另一部现代讽刺小说钱钟书先生的《围城》片段进行比较。
(事先准备好题签,以完成表格的方式明确答案)方鸿渐经不起父亲和丈人的两面夹攻,懂得文凭的重要,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象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
(《围城》)匡超人吹嘘自己有学术一段匡超人道:'我的文名也够了,自从那年到杭州,至今五六年,考卷、墨卷、房书、行书、名家的稿子,还有……不瞒二位先生说,此处读书的人,家里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牛布衣笑道:'此言误矣!所谓先儒者,乃已经去世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乎?'匡超人红着脸道:'不然!所谓’先儒’者,乃先生之谓也!'(《匡超人》)比较《围城》节选和《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的不同《围城》(节选)用讽刺性的比喻进行评点,直接讽刺。
《儒林外史》作者自己不站出来说话,而是冷静地客观地白描描写,让人物的行为自己说话。
尖刻的讽刺寄托在不动声色的、几乎是无动于衷的描写之中,含蓄的间接讽刺。
这种写法被称作'皮里阳秋'(口头上不作评论,心里却有所褒贬)。
6、《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在作品中冷眼旁观,那些可鄙可笑的人物就一个个纷至沓来,登场做了淋漓尽致的表演。
吴敬梓描写了一个真实的世界,当然这种真实是艺术的真实,而不是事实上的真实。
吴敬梓笔下的人物或许没有实实在在的存在过,但是那些事情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过,《儒林外史》30多万字,共写了三百多个人物,这众多人物个性鲜明,所以当时就有人评述:十有八九有原型。
那么作者何以能够做到这样的呢?明确:和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找同学把预习的有关作者的介绍作以交流.略)总结:吴敬梓(公元1701年-1754年),生长在长江北岸安徽省全椒县一个'名门望族'的大家庭。
自幼处在名门望族的社会环境中,而成长的家庭却是一直在走下坡路,中年后又骤然陷入贫困不堪的境地。
在他一生所经的这种由'渐'而'骤'的家庭破落过程中,从宗族几代关系以及自己的人际关系看,他接触的士大夫阶层很广泛,认识与熟知的人物也非常多。
他看的嘴脸,受的冷暖,经历的人事,体验的世情,都极其丰富深刻。
这就培养了他富有正义的敏锐感觉和体察现实的清醒头脑,使他能够看透清朝黑暗统治下士大夫阶层的堕落与无耻,看透政治的罪恶与社会的腐败。
正是这种身世经历,成为吴敬梓严肃的现实主义精神的直接渊源。
四、研究《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1、为了达到更好的讽刺效果,光有客观写实的笔法是不够的,作者还运用了多种讽刺手法,请观看视频后归纳明确:细节描写,夸张手法,对比手法2、借助经典分析细节描写及其对刻画人物的作用片段一:次晚,遣一个老成管家来到书房里向匡超人说道:'家老爷拜上匡爷。
因昨日谈及匡爷还不曾恭喜娶过夫人,家老爷有一外甥女,是家老爷夫人自小抚养长大的,今年十九岁,才貌出众,现在署中,家老爷意欲招匡爷为甥婿。
一切恭喜费用俱是家老爷备办,不消匡爷费心。
所以着小的来向匡爷叩喜。
'匡超人听见这话,吓了一跳,思量要回他说已经娶过的,前日却说不曾;但要允他,又恐理上有碍;又转一念道:'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又何妨!即便应允了。
--《匡超人》(心理细节)分析:对于自己停妻再娶的行为,匡超人有过踌躇,但为了圆谎,不得不自欺欺人的安慰自己'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些话是自欺欺人,平衡自己内心不安的成分,同时他也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的唯一法则,使得匡超人的悲剧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片段二:严监生喉咙例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
大侄子赶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走上前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拖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赵氏慌忙揩着眼泪,走上前道:'老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顿时就没了气。
--《儒林外史》(动作细节)分析:两个手指头,平平常常,微不足道。
可是,吴敬梓却牢牢地抓住了它,并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严监生气息奄奄,连话都不会说了,可总是断不了气。
他关心着一件事情,挣扎着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他关心着一件什么样的重大事情呢?不是两位亲人不得见面,也不是两笔银子没有吩咐,更不是两位舅爷不在跟前,而是灯里两根灯草费了油!点灯费油,死不瞑目!吴敬梓就是这样,通过对两个指头的着力描摩,表现了一个封建地主的悭吝、贪欲、爱财如命的性格,丰富了这一典型的文学形象。
片段三: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的盯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的动了一动。
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給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态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努力送了他的命。
--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神态细节)分析:眼睛,是人体五官之一,是人物肖像的组成部分。
巴尔扎克紧紧抓住葛朗台这一双小小的眼睛及其情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生动的刻画。
老葛朗台接近死亡,但他的吝啬作风,对金钱的贪婪的癖性丝毫没有改变。
他已经失去了生命的活力,他仅有的一点生命力,'都退守在眼睛里了,'而这仅有的一点生命力,又通过眼睛而全部倾注到那些金钱上。
镀金镶银的法器一出现,他那仿佛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又复活了,目不转睛的盯着它,又表现了他对金子的极端贪婪;为了占有更多的金子,他在即将寿终正寝的当儿还竭尽全力去抓那些法器,结果断送了他的生命,这又恰恰反映了他的吝啬、他的贪婪致死不变。
作者正是通过这些细节描写,使老葛朗台这一典型的文学形象有了立体感。
明确作用:通过典型化的真实细节描写,对人物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增强讽刺效果。
3、借助经典分析夸张手法及其对刻画人物的作用片段一:(范进)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紧咬,不省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