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与地貌重点整理
2009《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参考资料要点
![2009《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参考资料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d007412276eeaeaad0f330ee.png)
张应力7、逆掩断层与冲断层:逆掩断层指断层面倾角小于冲断层指高角度的(倾角大于8、地堑地垒45度的逆断层。
45度)的逆断层。
9、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的断层组合曾发生垂直运动和水2009《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参考资料名词解释5*3=15分1、矿物:天然形成的屋脊化合物或元素单质,其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相对均一、固定。
一般为结晶体,少数为非晶体(胶体)。
2、解理: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
3、层理构造:沉积物在垂直方向上由于成分、颜色、结构的不同,而形成的层状构造。
4、片理构造:指岩石中矿物定向排列所显示的构造,是变质岩中最常见、最带有特征性的构造。
5、矿床:指可开采有用矿物的富集体。
6、变形椭球体:压、张、剪应力中的一种可使圆(球体)变为椭圆(椭球体)。
a、沿断层两盘的位移是由于洋脊的继续扩张,运动方向与洋脊错开的方向相反,而一过洋脊轴,两盘位移方向如错即改为同向以至同步。
b在断裂持续发展时,两盘位移增加,被错开的洋脊之间的距离不一定增加,可以保持不变。
岸的增加快一些,因 岸,构成两个横向环呈微微下凹形,两岸部分12、 双向环流:1) 底部汇合型:浅水时,平直河道河床中部的水量比靠近两 此浅水期河床横向水面呈上凸形,表层水流从河床中部流向两 流系统2) 底部辐散型:枯水时,平直河段河床中部流速较大,水面 表层水流流向河床中部,构成表层汇聚,构成底部辐散型环流13、 河漫滩:河漫滩是在河流洪水期被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平坦 14、二元结构:下部为河床相堆积(推移质),代表河床发育早期沉积;上部为河漫滩相(悬移质)堆积,表示河床发育的晚期堆 积。
河流冲积物在垂直剖面上的结构,河流沉积分为河床相和河漫滩相两大相,前者由河床水流形成,因水流动力较 强,其沉积颗粒一般较粗,从主流带向两侧,颗粒由粗变细。
河床不断摆动,形成在洪水期才被淹没的河漫滩,因滩 面上水深很小,流速降低,河流携带的粗颗粒物质(细砂、粉砂、粘土等细粒物)沉积下来,形成河漫滩相沉积,覆 盖在粗颗粒河床沉积之上的河漫滩相沉积与河床相沉积在垂直剖面上形成了下粗上细的特殊结构,即二元结构15、 风沙作用:风和风沙流对地表物质所发生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16、 羊背石:羊背石是冰床上由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常成群分布。
地质地貌学重点复习
![地质地貌学重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1b93bf3631126edb6f1a109a.png)
27.岩石:指天然产出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固态集合体。
28.层间水:为某些层状硅酸盐矿物所特有,水分子呈层状分布于矿物晶体结构层之间,随着水分的进入或脱出,结构层间的距离也相应地增大或缩小。
33.在地质学中,地质时代的划分单位从大到小主要由(宙代纪世)等,其中显生宙分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34.在矿物的物理性质中,属于光学性质的有(颜色,条痕,透明度,光泽)等,其中颜色又可分为(自色,他色,假色)三种,属于力学性质的主要有(硬度,解理,断口,脆性)和(延展性,弹性,挠性,比重)。其他物理性质有 (磁性,发光性,放射性,电性。)
3.地壳按其结构可以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样地壳)。
4.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即地球(莫霍面)以上的(固体硬壳),属于(岩石圈)以上的部分,主要由 (——)岩石组成。地壳厚度大致为地球半径的1/400,但各处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平均厚度为37km,而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为7km,(大陆)部分地壳最厚,如青藏高原厚达70多公里。
46.节理:是岩石中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
二.填空题
1.层理是沉积岩由于形成中先后沉积下来的沉积物特点不同而呈现出的(岩石成岩构造)。
2.层状岩石呈一系列的波状而失去其连续完整性的构造称为(褶皱)构造,它是岩层受力后,发生弯曲变形的结果,其基本单位称为(皱曲),也就是岩层的一个弯曲,其基本形态又有(背斜)和(向斜)之分。
27.条痕是指具有矿物在条痕板上刻划后所留下的(粉末的颜色)。
28.岩浆是地壳深处和上地幔富含挥发性的复杂的(粘稠的熔融体)。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题及答案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4503bf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9d.png)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题及答案第一章绪论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第四纪沉积物是指沉积在陆地或海洋中的松散的矿物质颗粒与有机物质。
第四纪沉积物的特征包括松散性、可移动性、岩相变化快、成因多样、不同程度地风化和哺乳动物化石丰富并特含古人类化石。
地质作用的结果是削高和补低。
判断沉积物成因类型的标志包括沉积学标志、地貌标志和环境标志。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地貌是地表(地球表面)形态。
地貌的形态包括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谷中谷是指在地貌发展中,老的谷地被切割形成更小的、新的谷地。
地貌的基本形态是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地貌的形态组合是指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
准平原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形成向海洋水准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形。
夷平面包括准平原、山麓面和刻蚀平原,是准平原可以因随后的地壳上升而抬高,再受流水侵蚀切割成为山地,其顶部可以残留准平原的遗迹,可以见到沙砾等松散沉积物。
如果一个地区一系列的平坦山顶大致位于同一高度,则可能代表地质时期中准平原的表面。
1.洪积物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物质成分相对单一,不同冲沟中的洪积物岩性差别较大。
同时,洪积物的分选性较差,常常砾石、砂、粘土混杂在一起。
洪积物的磨圆度较低,通常介于次圆状和次棱角状之间。
在剖面上,洪积物的层理不发育,而砾石、砂、粘土的透镜体相互交叠,呈现出多元结构。
区别:坡积物来自附近山坡,成分相对单纯,砾石含量较少,通常为细碎屑物如亚砂土、亚粘土等,常见到小的砾石透镜体。
地质地貌学重点
![地质地貌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4bd67e81b9d528ea81c779a6.png)
第一章矿物一、名词解释矿物:是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绝大多数为晶质固态的无机物稳定于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
原生矿物:由于岩浆的冷却分异,其中的物质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反应的作用下而形成的矿物。
、次生矿物:在地表或近地面,与太阳能、大气和水有关的作用下而形成的矿物。
类质同象: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晶体结构中本应由某种质点所占的晶位被晶体化学性质类似的其他质点所置换,只引起晶胞参数及理化性质的规律性改变,而晶体结构不发生改变的现象。
同质异象:化学成分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形成构造和性质完全不同的晶体现象。
造岩矿物:对于形成岩石有普通意义的矿物。
粘土矿物:是蚀变演示经交代作用、原生矿物经风化淋湿作用以及沉积作用的产物,形成并稳定于地表特定水热条件是次生矿物。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面得性质。
硬度:矿物抵抗外来机械作用的能力。
断口:是指单体矿物受力后,不沿着一定得结晶方向破裂而形成的断开面。
颜色:矿物的颜色,是矿物对光线中不同波长的光波均匀吸收或选择性吸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结晶习性:指在相同的生长条件下,一定成分的同种矿物,常有生成某一刑天的习惯。
结晶质:矿物在适应的条件下形成规律的几何体外形的物质。
二、简答题1.简述硅酸盐类矿物的晶体构造特征:①岛状构造②环状构造③链状构造④层状构造⑤架状构造2.矿物的晶体分类法及其代表矿物按晶体化学分类法,把矿物分为5大类12种类型①.自然元素:即单质金属或非金属,如金刚石。
②.硫化物:元素同硫结合,如方铅矿(PbS)闪锌矿(ZnS)③.卤化物:卤族元素化合物,如岩盐(NaCl)萤石(CaF2)④.氧化物及氢氧化物:a.金属氧化物,如石英(SiO2)b.金属氧化物与水联合派生,如褐铁矿Fe2O3‘H2O⑤.含氧盐:a.硅酸盐:元素同SiO44-结合,如橄榄石(Mg2Fe)2[SiO4]b.含水硅酸盐(粘土矿物):水同[SiO4]4-矿物联合派生,如高岭石Al4[Si4O10](OH)8c.硫酸盐:元素同SO42-结合,如石膏CaSO4‘2H2Od.碳酸盐:元素同CO32-结合,如方解石CaCO3e.磷酸盐:元素同PO43-结合,如磷灰石Ca[PO4]3(F,Cl,OH)第二章岩石一、名词解释:岩石:是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固态物质,是矿物或岩屑的集合体,有一定的结构、构造和变化规律。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重点内容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重点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65c9027c0029bd64783e2cfc.png)
1.第四纪:是指约2.4Ma BP以来地球发展的最新时期。
2.第四纪的特点:(1)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内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冰川活动(2)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形成发展(3)显著的地壳运动(4)广泛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5)急剧和缓慢发生的各种灾害不断改变人类生存环境(6)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与日俱增3.按照第四纪生物演变和气候变化,通常把第四纪分为4个时间尺度不等时期:早更新世(Q1)、中更新世(Q2)、晚更新世(Q3)和全新世(Q4)。
4. 风化作用:岩石和矿物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环境中,受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发生体积破坏和化学成分变化的过程。
5.崩塌:陡坡(大于50°)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向下崩落、滚落和翻转的过程。
6. 崩塌形成、发展与致灾过程(1)陡坡岩(土)体由于近临空面释重应力产生与边坡平行的张性垂直裂隙。
(2)地下水浸入裂隙(包括岩石原有裂隙),使隙内风化加深,削弱岩(土)体与边坡联结力。
(3)长期风化使裂隙的宽和深与日俱增,终使岩(土)体处于临界稳定的危岩状态。
(4)遭受地震、暴雨、融雪、人工不当截坡和爆破等触发,导致岩(土)体突然发生崩塌。
7.顺地质构造地貌:凡正向构造(背斜、穹隆、岩体等)与高地一致,负向构造(向斜、构造盆地等)与低地一致,称为顺地质构造地貌。
(反之,则为逆地质构造地貌)8.滑坡要素:(1)滑坡体:滑动的岩(土)体。
滑坡体可成一台阶或多级台阶,台面常向坡倾斜,台面上树木倾斜(醉汉林)。
(2)滑动面和滑动带:滑坡体移动所经过的面。
滑动面呈向上凹的近似圆弧形,有时可见擦痕和磨光面。
滑动面有时只有一个,有时可为一组。
在滑动面上下,常可见明显的扰动和拖曳褶皱现象,构成滑动带。
(3)滑床(滑坡底座):在滑动面之下,支持滑体而本身未经移动的斜坡组成部分。
9.河谷的形成发展(1)“V”型谷:在河流形成早期(或河谷上游或坚硬岩石或新构造运动上升区)以垂直侵蚀作用为主,河流深深切入基岩,形成河身直,河床坡度陡,急流险滩多,水流湍急,两岸崩塌发育,断面狭窄的“V”型谷。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复习重点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380a0f66b52acfc788ebc931.png)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复习重点绪论1.地貌学研究对象-地球表面形态(即地貌);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发展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
研究的目的是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和改造自然2.内力是指地球内部放射能等引起的作用力,包括构造运动、地震、岩浆活动; 外力是指地球表面在太阳能和重力驱动下,通过空气、流水和生物等活动所引起的作用力。
如流水、风、冰川、海浪等。
3.第四纪历史有如下的基本特点:(1)经历时间短暂(2)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显著。
古气候以显著变冷为特征,多次出现冰川活动。
这也是它与第三纪的主要区别。
(3)第四纪生物演化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人类,所以第四纪又被称为“灵生纪”。
(4)第四纪以松散堆积的沉积物为主要特征。
由于它形成时间短,绝大多数沉积物尚未完全固结成岩。
5)第四纪地壳的新构造运动活跃。
主要表现为火山活动和地震现象的频繁发生。
4.新构造运动是指自新近纪以来至今发生的地壳运动,由新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地质构造称为新构造。
5.地貌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下列四个时期:孕育时期(18世纪上半叶—19世纪上半叶)创建时期(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 发展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 第一章地貌学的基本问题1.地貌的基本要素:地形面,地形线,地形点。
2.地貌基本形态:是指地貌形态中较小、较简单的小地貌形态(?级地貌),如:冲沟、沙丘、角峰等。
地貌形态组合是指范围较大、包括若干个地貌基本形态的组合体,它可以是简单的同一年代、同一类型的地貌组合,也可以是复杂的不同年代、不同成因的地貌组合。
如岩溶中的孤峰,峰林、峰丛。
3.地貌形态的测量特征:高度、坡度和地面切割程度等。
高度:分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它们是最主要的形态测量数值。
它们往往能提供地貌成因和发展的重要线索,如阶地高出河床水面的高度(相对高度)、溶洞和夷平面的海拔高度(绝对高度)等。
4.地貌相对等级I巨型地貌、II大型地貌、III中型地貌、?,?小型地貌5.地貌的成因:1.地貌形成的地质基础:1.岩性:具有不同的抵抗风化剥蚀的能力。
地质学与地貌学重点
![地质学与地貌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79bd8a179b89680202d82510.png)
地质学与地貌学一、名词解释1.矿物:是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绝大多数为晶质固态的无机物,稳定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
2.原生矿物:指在内生条件下的造岩作用和成矿作用过程中,同所形成的岩石或矿石同时期形成的矿物,其具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3.次生矿物:在岩石或矿石形成之后,其中的矿物遭受化学变化而改造成的新生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4.类质同象〔同晶置换〕:晶体中某种质点被类似质点所顶替〔置换或取代〕而能保持原有晶体构造类型,之稍微改变其晶格常数的现象。
5.造岩矿物: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矿物。
6.粘土矿物:组成粘土岩和土壤的主要矿物。
7.斜长石:晶体属三斜晶系的架状结构硅酸盐矿物,晶形呈柱状、厚板状,常为粒状或块状;颜色多呈灰白色,有时微带浅棕、浅蓝及浅红色;硬度6~6.5;相对密度2.61~2.76;玻璃光泽;两组解理。
8.钾长石:也称正长石,属单斜晶系,通常呈肉红色、白色或灰色。
密度2.54~2.57g/cm3,比重2.56~2.59g/cm3,硬度6.具有熔点低,熔融间隔时间长,熔融粘度高等特点。
9.基性斜长石/中性斜长石/酸性斜长石:斜长石是由钠长石和钙长石所组成的混合物,二者可按任意比例混合,根据不同比例可分为酸性斜长石、中性斜长石和基性斜长石。
10.碱性长石:是富含碱金属钾、钠的长石的总称。
是钠铝硅酸盐〔NaAlSi3O8〕和钾铝硅酸盐〔KAlSi3O8〕的混合物。
11.岩石:是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固态物质,是矿物或岩屑的集合体,有一定的结构、构造和变化规律。
12.岩浆:是形成与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以硅酸盐为主的高温熔融物质。
13.熔岩:液体喷发物。
14.岩浆作用:是指岩浆的发育运动及其固结成岩的作用。
15.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而为到达地表。
16.火山作用:岩浆喷出地表的作用称为喷出作用。
17.变质作用:地壳中的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变化时,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常常也会随之变化,而到达新的平衡关系的过程。
学习重点地理地形地貌
![学习重点地理地形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c8ff1204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ec.png)
学习重点地理地形地貌学习重点:地理地形地貌地理地形地貌是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它是地球表面物质的层次、结构和形貌的综合反映。
地形地貌的形成与板块构造、地质作用、气候等因素密切相关。
下面将分别介绍地球的地理地形特征、地质作用和地貌类型。
一、地球的地理地形特征地球的地理地形特征非常复杂多样,主要包括高山、平原、盆地、丘陵等。
其中,高山是由地壳运动导致的地表抬升形成的,山峰通常较高且陡峭;平原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低洼区域,地势相对平坦;盆地是由断层活动或地壳下沉形成的,其地势较平坦,四周被山脉或丘陵环绕;丘陵是由风蚀、水蚀等地表作用形成的圆形或长条形地形,地势较平缓。
二、地质作用对地形地貌的影响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外力量对地壳的作用,包括构造作用和破坏作用。
构造作用主要是指地壳的抬升、塌陷和变形,例如板块运动导致的地震和火山活动;破坏作用主要是指风蚀、水蚀和冰蚀等外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和破坏作用。
这些地质作用对地形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如高山的抬升和侵蚀作用形成了陡峭的山峰,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平原和河谷。
三、地貌类型及其特征地貌类型是指地表形态的分类,可分为山地地貌、平原地貌和河谷地貌。
山地地貌主要包括山脉、山地和高原,其特征是地势高峻、坡度陡峭,有丰富的地表形态和地形特征;平原地貌主要包括冲积平原、河滩平原和冰碛平原,其特征是地势较为平坦,土地肥沃,适合农业发展;河谷地貌主要包括峡谷、河谷和峡湾,其特征是地势低洼,河流侵蚀力强。
总结起来,地理地形地貌是地球表面形态的综合反映,其形成与地质作用和自然力量密切相关。
了解地球的地理地形地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的变化和演化过程,也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地貌学及第纪地质学-重点题及答案
![地貌学及第纪地质学-重点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8a8d80cc7931b764ce1581.png)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概念解释: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3. 第四纪沉积物的概念:沉积在陆地或海洋中的松散的矿物质颗粒与有机物质第四纪沉积物特征:(1)松散性:习称“松散堆积物”,也有胶结或固结的,如玄武岩掩盖下的变质残积物、泉华、钙板等。
(2)可移动性:在其形成过程中和形成之后,不断进行着破坏、搬运、再沉积作用和各种各样的变化。
(3)岩相变化快:同期沉积物可在短距离内发生相变,如洪积扇,因而地层划分对比困难,研究难度大。
(4)成因多样(5)不同程度地风化(6)哺乳动物化石丰富并特含古人类化石4. 地质作用结果:削高,补低。
5. 判断沉积物成因类型的标志(1)沉积学标志A.岩性①砾石,②砂和粘土B.结构(流动营力结构,非流动)C.沉积构造(层理,楔状体,结核,网纹)D.产状E.沉积体形状(2)地貌标志 A.直接地貌标志河流阶地,洪积扇等…B.间接地貌标志(3)环境标志A、有机环境标志B、无机气候标志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概率积累曲线(细切点、粗切点)一.名词概念解释:1.地貌:就是地表(地球表面)形态。
2.地貌的形态: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3.谷中谷:指在地貌发展中,老的谷地被切割形成更小的、新的谷地。
4.地貌的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5.地貌的形态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
6.准平原: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的地貌差异逐渐缩小,形成向海洋水准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形。
《地质学与地貌学》教案
![《地质学与地貌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9ecfb5a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1e.png)
《地质学与地貌学》教案第一章:地质学与地貌学概述1.1 地质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1.2 地貌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1.3 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关系及其应用第二章:地球的圈层结构2.1 地球的内部圈层2.2 地球的外部圈层2.3 地球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三章:岩石与矿物3.1 岩石的分类与特征3.2 矿物的分类与特征3.3 岩石与矿物的形成与变化第四章: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4.1 地质作用的基本类型4.2 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实例与影响4.3 地质构造的概念与类型第五章:地貌的形成与演变5.1 地貌形成的基本过程5.2 主要地貌类型的特征与形成机制5.3 地貌演变的实例分析第六章:河流地貌与冰川地貌6.1 河流地貌的形成原理与类型6.2 河流侵蚀与沉积作用6.3 冰川地貌的形成与特征第七章:风力地貌与地震地貌7.1 风力地貌的形成原理与类型7.2 风蚀与风积作用7.3 地震地貌的形成与特征第八章:喀斯特地貌与海岸地貌8.1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与类型8.2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与实例8.3 海岸地貌的形成原理与类型第九章:地质调查与地质图9.1 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与步骤9.2 地质图的类型与编制方法9.3 地质调查与地质图在地质学与地貌学中的应用第十章: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实际应用10.1 地质学与地貌学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10.2 地质学与地貌学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10.3 地质学与地貌学在环境保护与灾害预防中的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地质学与地貌学概述难点解析:理解地质学与地貌学的研究范畴,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联。
二、地球的圈层结构难点解析: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层次划分及其功能相互作用。
三、岩石与矿物难点解析:区分岩石与矿物的性质,理解岩石与矿物的形成与变化过程。
四、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难点解析:分析地质构造的形成机制,以及地质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五、地貌的形成与演变难点解析:理解地貌演变的复杂性,以及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
高中地理【专题总结】会考到地貌知识点整理
![高中地理【专题总结】会考到地貌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4bc3844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dd.png)
高中地理【专题总结】会考到地貌知识点整理【专题总结】2020年100%会考到地貌知识点整理知识点1、地貌的定义概念:地貌或称地形,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内外动力相互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
地貌动力(营力),分为内动力与外动力内动力:指地球内能所产生的作用力,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与地震。
外动力:指太阳辐射能通过大气、水和生物作用并以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作用等形式表现的力。
一、地貌成因(四大点记下来)(一)构造运动与地貌发育构造运动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因而成为形成地表宏观地貌特征的决定性因素。
(二)地貌形成的气候因素气候水热组合状况不同导致外动力性质,强度和组合状况发生差异,最终将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及地貌组合。
1.高纬和高山寒冷气候条件下,冰川冰缘作用是主要外动力。
2.温湿气候条件下地表径流丰富,流水作用是主导外动力,各种流水地貌类型普遍发育。
3.干旱气候条件下,风与间歇性洪流成为主要外动力。
4.山地气候与地貌均因高度而异。
5.同一地区气候变迁和外动力组合发生变化可以出现不同类型的气候地貌叠置的现象。
(三)岩性对地貌形成的影响各种岩石因其矿物成分、硬度、胶结程度、水理性质、结构与产状不同,抗风化和抗外力剥蚀的能力常表现出很大的差别,形成的地貌类型或地貌轮廓往往很不相同。
(四)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通常有两种方式:1.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例如破坏植被加速地表侵蚀;2.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如修建梯田或水平沟使原本平滑的山坡转而具有阶状结构。
二基本地貌类型(看一看就行)基本地貌类型可以分为:山地、平原(一)山地山地是山岭,山间谷地和山间盆地的总称。
(二)平原平原是一种广阔、平坦、地势起伏很小的地貌形态类型。
据海拔高度,可以分为低平原(<200m)和高平原(高原)。
当平原四周被山地环绕时,平原及面向平原的山坡共同组成一种新的地貌类型-盆地。
地质地貌学考试重点(详解)
![地质地貌学考试重点(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a5553baf7fd5360cbb1adbd6.png)
第一章地球的基本知识1、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大气圈: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散逸层(2)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2、地质作用:地质学上把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第二章矿物1、矿物: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成分、具有确定的内部结构、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2、矿物的化学组成:类质同像——组成矿物的离子被性质相近的离子所置换,而置换后矿物的晶体结构不变。
同质多像——指同样的化学成分,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和介质条件)下,结晶出不同晶体结构和性质的矿物。
3、矿物的理化性质(1)颜色:自色,他色,假色(2)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3)透明度:透明,半透明,不透明(4)光泽: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5)解理: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或无解理(6)硬度: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岩石——在各种不同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组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矿物集合体,是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种矿物的岩石大理石、自然界中大部分岩石是两种以上的矿物组成的,如花岗岩)4、常见矿物:绿帘石,普通辉石,普通角闪石,白云母,黑云母,蒙脱石,水云母,高岭石,正长石,钾微斜长石,透长石,斜长石,沸石,方解石,白云石,磷灰石,石膏,石英,钾盐,雄黄,雌黄, 第三章 岩石 一、岩浆岩 1、岩浆作用与岩浆岩:岩浆形成、运移、冷凝成岩的整个活动过程称岩浆作用;由岩浆冷凝而成的岩石叫岩浆岩。
2、主要矿物:是指岩石中含量多并决定岩石大类和命名的矿物,其含量一般大于10%。
3、次要矿物:是指在岩石中含量较少,对于划分岩石大类并不起作用。
一般含量5%--10%,但可作为进一步划分岩石种属的依据。
4、岩浆岩的结构:岩浆岩的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和晶粒相对大小,以及矿物间相互结合关系所表现的出来的岩石特征。
地质地貌学重点
![地质地貌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cf950a1d964bcf84b9d57bdb.png)
7. 岩浆: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黏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8. 岩浆作用方式:
① 侵入作用: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由于上覆岩层的外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迫使岩浆停留在地壳之中冷凝而结晶
② 喷出作用: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
逆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其中逆掩断层:断面倾角 <45 °推覆构造:断面倾角 <30 °
平移断层 — 两盘水平错动(断面近直立)
枢纽断层—某些断层运动具有旋转性质,好像上盘围绕着一个轴作旋转运动
25. 地震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因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土壤和地质条件、建筑物性能、震源机制、地貌和地下水位等
13. 各种风化作用的相互关系: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同时发生、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物理风化使岩石破碎表面积增大,有利于水溶液的渗透为化学风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 化学风化溶解了岩石中易溶物质,改变了岩石的物理性质从而加速了物理风化的进行。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又为生物风化的深入创造了条件。
地质地貌学
1. 地球重力分布:地表重力随纬度增加而增大,随地表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2. 地球内部圈层:地壳、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地核。地震波的变化来研究
纵波:可以通过固体和流体,速度较快 横波:只能通过固体,速度较慢
3. 地质作用:作用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18. 岩石的相互转化: ① 不管什么岩石,一旦进入高温(大于 700 ~ 800 ℃)状态,岩石就将逐渐熔融成岩浆。岩浆在地下浅处冷凝成侵入岩,或喷出地表而形成火山岩。
② 出露到地表面的岩浆岩、变质岩与沉积岩,在大气圈、水圈与生物圈的共同作用下,可以经过风化、剥蚀、搬运作用而变成沉积物,沉积物埋到地下浅处就硬结成岩 -- 重新形成沉积岩。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知识点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f5807336bd97f192279e97f.png)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第四纪地质学的概念: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的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学科。
地貌学的概念: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第四纪的概念:是指约2.4百万年以来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
1.第四纪的特点1)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内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冰川活动2)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形成发展3)显著的地壳运动4)广泛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5)急剧和缓慢发生的各种灾害不断改变人类的生存环境6)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与日俱增。
引起的地壳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它们是造成地表主要地形起伏的动因,其发展趋势是向增强地势起伏方向发展。
外力地质作用是太阳能引起的流水、冰川和风力等对地表的剥蚀与堆积作用,其作用趋势是“削高填低”向减小地势起伏,使其往接近海洋水准面的方向发展,这一过程塑造成多种多样的地表外力成因地貌。
4.顺地质构造地貌与逆地质构造地貌:凡正向构造(背斜、穹隆、岩体等)与高地一致,负向构造(向斜、构造盆地等)与低地一致,称为顺地质构造地貌;反之称逆地质构造地貌。
夷平面: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相对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的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的地貌差异逐渐减小,形成向海洋水准面趋近的平缓地形。
风化作用:岩石和矿物在地表环境中,受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发生体积破坏和化学成分变化的过程。
残积物:地表岩石经受风化作用发生物理破坏和化学成分改变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
风化壳:具多层结构的残积物剖面,和残积物同义。
5.崩塌:陡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向下崩落、滚落和翻转运动的过程。
形成条件:陡坡岩体由于近临空面释重应力产生与边坡平行的张性垂直裂隙,地下水侵入裂隙,使隙内风化加深,削弱岩体与边坡联结力,长期风化使裂隙的宽和深与日俱增,终使岩体突然发生崩塌。
6.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及水的参与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作整体下滑的现象。
地质地貌重点
![地质地貌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8f33560d844769eae009ede7.png)
绪论一、地质学的概念及特点1、地质学的定义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学科。
主要是研究地壳的物质组成、变化和发展历史及古生物变化历史的一门学科。
(物质、运动形式、演化)2、地质学的特点(1)空间上的广阔性与地域上的差异性(2)时间上的悠久性(3)(地质)变化过程的复杂性(4)地质记录的残缺性二、地貌学的定义及特点1、地貌学是介于地质学与自然地理学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2、地貌发展的动力:地貌发展的动力来自地质作用中内、外营力的相互作用三、地质地貌学与农业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关系1、土土壤的特性受母岩类型、地貌特征、地质演化史等因素的影响,土壤的分类、区划、调查等方面,要考虑各地区具体的自然条件和地质条件、土壤的改良利用大多数和当地地质地貌条件有关。
2、水(坎儿井、都江堰)合理利用地表水、地下水,寻求地面水、地下水的地质运动规律,寻找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根据地质条件兴修水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肥农业上所用的大多数肥料、农药、土壤改良剂都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因而这些矿物的开发对农业将有很大的作用。
第二章一地球的形状“梨”形或旋转椭球体二、重力异常、磁异常、地热异常、剩余地磁重力异常:实测重力值与正常重力值不相符合,这种偏差称为重力异常。
磁异常:地磁三要素实测值与正常值不一致的现象叫磁异常地热异常:地热增温率大于该地区的平均值叫地热异常剩余地磁:岩石在形成过程中所获得的磁性三、圈层结构(岩石圈、软流层概念;三个分层界面)1、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连续包围在地球最外面的空气圈,主要组成为N(78%)、O(21%)、Ar(0.93%)CO2、水蒸汽及少量的尘埃。
根据大气的性质、成分等又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散逸层。
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 /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而厚度最簿,并随纬度、季节而不同,在高纬地区平均8~9km ,中纬地区平均10~12km,低纬地区平均17~18km,夏季大于冬季。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知识归纳整理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知识归纳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b2c973d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37.png)
知识归纳整理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是经过对距今二、三百万年以来(第四纪)的沉积、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举行研究进而恢复第四纪地质历史的一门科学。
特点:1、人类的闪现和人类文明的发展;2、气候发生了显著的降温,并闪现明显的冷暖波动;3、地壳运动异常活跃;4、哺乳动物繁盛时代;5、陆相沉积物广泛发育。
主要研究内容1、第四纪气候;2、第四纪生物界;3、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4、第四纪构造运动;5、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照地貌学: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研究对象:地球地表形态。
研究内容:1、研究地貌形态特征(几何特征和组合规律);2、研究地貌形成的动力作用,发生发展的过程;3、研究地貌的组成物质,非常是堆积物质的组成物质;4、研究地貌的形成年代;5、利用侵蚀和堆积的相关性原理;6、地貌发生的阶段和规律。
新构造运动:新第三纪(N)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的标志:1、地质表现:新地层的变形与变位;2、地貌标志:直接地貌标志、间接地貌标志;3、沉积物标志:分布、成因类型与岩相、厚度;4、火山活动;5、地震;6、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异常。
研究想法:1、定性法:1)地质法2)地貌法3)历史考古法;2、定量法:仪器法。
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
活动构造:现今仍在活动的构造。
活动断层:近代地质阶段(第四纪)和历史阶段有过活动,现代正活动或未来有可能活动的断层。
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和新构造运动之间的联系:1、时光上:第四纪研究260万年以来的现象;地貌的基本形态奠基于新生代;新构造运动开始的时光,新近纪——第四纪。
2、空间上:第四纪堆积物都分布于地表或地下不深处;地貌是地表形态;构造运动控制地表形态和第四纪堆积物分布。
3、成因上: 地貌学的基本原理:是指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4、研究想法: 三者之间相互关联。
5、实践应用: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
地貌学知识整理剖析
![地貌学知识整理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e711f05c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8f.png)
地貌学知识整理剖析第二章构造地貌复习要点1、构造地貌规模分级;一:全球构造地貌—大陆和洋底。
二:大地构造地貌—如大陆上的褶皱山脉、大型拱起高原,洋底的洋中脊、海岭和深海平原等。
三:地质构造地貌—由断裂、褶皱和火山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2、地壳均衡理论;固体的地壳在熔融状态的地幔之上好像浮在水面上的快体一样,地壳厚的地点,突出地表愈高.插入下部地幔愈深;反之,地亮薄的地点,插入下部地幔愈浅。
如此就形成地壳均衡。
3、全球有三大构造活动地貌带(名称、特点);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带:集中了世界上60%的活火山和绝大部分的深源地震,并伴有极其频繁的浅、中源地震。
新生代地层因受构造活动造成比较复杂的地质构造现象,也是典型的活动大陆边缘所在。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带:地震频繁,某些段降有火山活动。
新生代地层受强烈水平挤压作用呈现大规模逆掩推覆现象。
洋脊裂谷带:地形起伏较缓,新生代岩层形变错位别强,非常少有新生代火山岩浆活动,地震活动弱。
4、洋底构造地貌的类型;(1)大洋中脊(2)大洋盆地:海岭、深海平原、海沟5、活动大陆边缘的类型和特点: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以太平洋的东岸最为典型。
由海沟与边缘山脉组成,大陆架很狭窄。
东亚型大陆边缘:以东亚的大陆边缘最为典型。
自海向陆依次浮现海沟、岛弧和弧后盆地,构造复杂多样。
陆缘弧:指陆地和火山岛弧之间的弧后盆地的基底具有典型陆壳性质,并因有丰富的陆源碎屑堆积,成为浅海大陆架,其陆壳向来延伸到火山岛弧区域。
边缘湖:它的弧后盆地基底更多的具有洋壳性质,并往往成为深达2千米左右的海盆,而火山岛弧的基底却具有陆壳性质。
洋内湖:包括弧后盆地和火山岛弧在内的整个基底都由洋壳组成。
6、地质构造地貌的类型(重点掌握单歪地貌)。
断裂地貌:断层崖、断层线崖、断层谷、掀歪山褶皱地貌:单歪地貌(向一具方向倾歪的状态称为单歪构造。
发育在构造盆地的边缘、穹窿高地的边缘、褶曲两翼等的单向倾歪岩层上的地貌,统称为单歪地貌。
【高中地理】地形地质+地质分异规律+地表形态塑造等知识总结,都是考试重点
![【高中地理】地形地质+地质分异规律+地表形态塑造等知识总结,都是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873039d1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3c.png)
【高中地理】地形地质+地质分异规律+地表形态塑造等知识总结,都是考试重点一、地形地质☆如何描述地形特征:1.地表形态特征:以ХХ地形为主(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主要地形区分布位置(多种地形条件下)。
2.地势高低:哪边高哪边低(如地势西高东低等);地势起伏状况。
3.特殊区域特征描述: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青藏高原,冰川广布;中南半岛,山河相间,南北纵列分布。
4.沿海地区考虑海岸线:非洲海岸线平直;欧洲西部地区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地形地貌成因分析:内力作用——地壳运动(板块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等1.河口三角洲: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由于地形平缓,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变慢,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
2.冲积扇:河流上游地区坡度大,水流搬运能力强,河流将上游泥沙带到出山口,在出山口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减弱,泥沙堆积,形成扇形堆积体。
3.流石滩(高山冰川雪线以下、高山草甸以上的过渡地带):在剧烈的昼夜气温变化和冻融作用下(风化作用);岩石表面裂隙发育,不断崩解破碎;岩屑和碎石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山坡缓慢向下滑动,在较平坦处堆积形成流石滩。
4. 乌尤尼盐沼(是指含有大量盐分的湿地,因海水干涸而成):早期,该地为海洋,受板块挤压作用,安第斯山脉隆起,形成以海水为主的湖泊;该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气温高,降水少,蒸发旺盛,海水蒸发后形成盐沼。
5.刚果河入海口处未形成三角洲的原因:刚果河入海口处落差大,流速快,侵蚀作用强;刚果河流域终年高温多雨,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如果河流流经湖泊或湿地,泥沙大量沉积,河流含沙量小);刚果河入海口附近洋流携带泥沙能力强。
6.乐业天坑群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的答题模板:①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②石灰岩经地壳抬升成陆地,③流水侵蚀、溶蚀形成巨大地下溶洞;④重力坍塌成天坑。
地貌环境知识点总结归纳
![地貌环境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a9500e7a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9b.png)
地貌环境知识点总结归纳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
它是由地球内部构造和外部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
地貌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地质、气候、水文和生物等多种因素。
地貌的形成对地球表面的景观和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
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地球的地壳由岩石构成,不同的地质构造对地貌有着不同的影响。
例如,火山地质构造会形成火山地貌,而断裂带地质构造会形成断裂地貌。
地质构造对地貌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气候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气候条件直接影响地表的风化、侵蚀和沉积过程,从而影响地貌的形成。
例如,多雨的地区会形成发育的河流地貌,而干旱地区会形成沙漠地貌。
气候对地貌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水文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水文过程包括河流侵蚀、海浪侵蚀、冰川侵蚀等,它们对地表的形态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长期的河流侵蚀会形成河谷地貌,海浪侵蚀会形成海岸地貌。
水文对地貌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生物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生物通过植被、根系和微生物等活动,对地表的风化、侵蚀和沉积过程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植被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减缓侵蚀过程,微生物可以加速土壤的形成。
生物对地貌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貌对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貌的形成直接影响地球表面的景观和地球系统的运行。
不同的地貌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河谷地貌有利于农业生产,而山地地貌对农业生产有着不利的影响。
地貌对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貌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背景。
人类的活动受到地貌的制约。
例如,一些地形陡峭的地区不适合进行农业生产,而一些平坦的地区适合进行农业生产。
地貌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地球内部构造和外部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
地质构造、气候、水文和生物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貌形态。
地貌对地球表面的景观和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
地貌对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也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背景。
地貌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球表面的景观和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超基性岩:<45% 基性岩:45%---52%中性岩:52%---65% 酸性岩:>65%
4.碎屑直径:砾岩类:>2mm
砂岩类:2---0.05mm
粉砂岩:0.05---0.005mm
黏土岩:<0.005mm
5.组成花岗岩的矿物:石英,长石,黑云母。
7.河漫滩是洪水期被淹的河底滩地。
8.黄土塬是黄土沟间地貌。
9.深度大于宽度的是海蚀洞,宽度大于深度的事海蚀穴。
10.按层理形态可将沉积岩的层理构造分为:水平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
11.世界三大活动构造地貌带:全球,大陆和洋底。
12.全球三大火山活动带:环太平洋火山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大西洋海岭火山带。
13.世界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洋中脊(海岭)地震带,大陆断裂谷地震带。
14.矿物集合体的形态主要有:粒状集合体,片状,鳞片状,针状,纤维状,致密块状,晶簇。
15.褶曲的平面形态:线性褶曲,长宽比大于10:1。
长圆形褶曲,长宽比3:1—10:1。
浑圆型褶曲,长宽比小于3:1。
16.断裂地貌主要有:断层崖,断层线崖,断层谷,掀斜山,断陷盆地,断块山地。
17.沟谷分为:切沟,冲沟,坳沟。
18.沙漠的类型:岩漠,砾漠,沙漠,泥漠。
19.名词解释: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矿物在白色无釉瓷板上擦划所留下的痕迹的颜色。
岩浆:在上地幔或地壳深处,天然产出的,成分以硅酸盐为主的高温熔融物质。
沉积作用:被冰川、水、风等介质搬运的物质,不会永远被搬运下去,经过一定的距离,由于营力能量的降低,或者遇到适当的物理化学条件,或者在生物的参与下,
最终沉积下来,这种作用过程就叫做沉积作用。
地台:地壳上相对稳定的构造单元。
地槽:地表狭长的,相对运动的构造单元。
地垒:两条或两组大致平行的断层,其中间岩块为共同的上升盘,其两侧为下降盘,这样的断层组合叫地垒。
地堑:———下降盘———,———上升盘———。
标准化石:地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的生物化石。
河床:河流平水期河水占据的河槽。
荒漠:气候干旱,植被少,地表裸露的地区,不毛之地。
潮汐:海水在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运动。
堡岛:平行于海岸与岸线之间有瀉湖相隔的狭长沙岛。
硬度:矿物抵抗外力机械作用的强度。
透明度:矿物允许光线透过的程度。
解理: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
地震:大地发生突然的震动。
震源: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
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
二.简答。
1.举例说明矿物的同质多象现象。
答案:同一化学成分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可以结晶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叫同质多象。
举例:碳在不同的条件下所形成的石墨和金刚石,二者成分相同,但结晶形态物理
性质相差悬殊。
2.煤的形成条件有哪些?成煤作用的阶段。
答案:条件:1.必须有植物大量繁生,提供形成煤的物质条件。
2.植物遗体堆积后必须与空气隔绝,以免彻底分解破坏。
3.使成煤作用持续进行,还须经历有节奏的地壳运动。
阶段:1.菌解阶段,即泥炭化阶段。
2.煤化阶段,即褐煤阶段。
3.变质阶段,即烟煤及无烟煤阶段。
3.在野外断层带上鉴定断层存在的标志有哪些?
答案:1.断层擦痕2.断层滑面3.阶步4.断层构造岩5.构造透镜体。
4.地槽区的一般特征。
答案:1.巨厚的沉积建造
2.强烈的构造变动
3.频繁的岩浆活动
4.显著的区域变质作用
5.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
5.地台区的特征。
答案:1.厚度较小的沉积建造
2.不太强烈的构造运动
3.微弱的岩浆活动
4.不太显著的变质作用
5.丰富的沉积矿产。
6.肉眼鉴定矿物的特征有哪些。
答案:光学性质: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
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韧性。
7.作图说明岩层产状三要素及相互关系。
(图)
答案: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关系:走向是岩层在空间的最大延伸方向;
倾向是在水平面上与走向垂直的方向;
倾角是层面上的倾斜线与它在水平面上投影的夹角。
8.太古代地史的一般特征。
答案:1.缺氧的气圈及水体
2.薄弱的地壳和频繁的岩浆活动
3.岩石变质很深
4.海洋占据绝对优势
5.陆核形成
6.原始生命萌芽
7.构造运动。
9.元古代地史的一般特征。
答案:1.从缺氧气圈到贫氧气圈
2.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
3.由陆核到原地台和古地台
4.古元古代地层和中、新元古代地层有很大差别。
10.海西构造阶段世界大地构造格架的特征。
答案:大陆块不断靠近和聚集,若干大陆块边缘和相邻地槽受到挤压、发生褶皱和隆起上升,形成岛屿和山脉,导致大陆的拼接和扩大,最后形成联合古陆,使陆块从分散趋向集中。
11.加里东构造阶段世界大地构造格架的特征。
答案:1.海洋热然占优势
2.加里东构造运动和陆地面积不断扩大
3.基本联系在一起的岗瓦纳古陆。
12.崩塌形成的条件。
答案:1.地貌条件:崩塌一般仅能发生在陡峻且较高的坡地上。
2.地质条件:节理、断层、地层产状、岩性等都有影响。
3.气候条件:一般来说崩塌是与强烈的物理风化紧密相关的,在干燥、日温差及年
温差较大的地区易发生崩塌,在冻融过程强烈的季节陡坎上崩塌现象严重。
13.河流阶地的成因。
答案:1.构造运动
2.气候变化
3.基准面的变化
4.河流系统的复杂响应
14.谢帕特海岸成因分类。
陆地侵蚀海岸浪蚀海岸
陆地堆积海岸次生海岸海洋堆积海岸
原生海岸火山海岸生物建造海岸
构造运动海岸
冰川海岸
15.沉积岩形成过程。
答案:先成岩石的破坏(风化、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等几个互相衔接的阶段。
风化作用:暴露于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各种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
大气及生物作用下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三、论述题
1.板块构造的主要内容?论述板块构造理论形成的经过。
内容:1.岩石圈,相对于软流圈来说是刚性的,下面是黏滞性很低的软流圈,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块,它具有侧向的不均一性,被许多活动带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块体。
2.岩石圈板块是活动的,并且以水平运动占主导地位,在漂移过程中,板块或拉张
裂开,或碰撞压缩焊结,或平移相错,不仅在海洋中有洋壳分裂,地幔物质涌出,
新洋壳生长,而且在大陆上也有同样的现象。
3.全球岩石圈划分为6大板块,即———
经过:1.1912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但这一大陆漂移机制与地理物理资料不符,并且当时古生物学的证据也不足,大陆漂移思想未被接受。
2.20世纪50年代,随着海底调查积累了丰富的海底地质和地貌资料,尤其是古磁
学的发展,导致赫斯和迪茨几乎同时想出海底扩张的观点,使“大陆漂移论”在
新的事实基础上重新抬头。
3.从60年代起,由于海洋科学和地球物理学等迅速发展,获得大量的有利于大陆
漂移的论据,使得大陆漂移的学说得到复活。
4.1967年,摩根,麦肯齐,勒皮维把海底扩张说的基本原理扩大到整个岩石圈,并
总结提高为对岩石圈的运动和演化的总体规律的认识,这种学说被命名为板块构
造学说,1973年,这个学说基本成型,直到现在仍在继续发展。
2.试论述戴维斯侵蚀循环学说和流水侵蚀地貌演化过程。
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地形是不断变化的,山地可以经过河流等外力的长期作用而变成丘陵,并最终成为平原。
假设:当一个地块经过短暂快速的上升达到一定的高
度以后,河流便开始发育,地面切割,继而经过山高谷深,地势起伏最大的,
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的幼年期。
谷地宽缓,河床达到均衡状态的壮年期,最后进行
地势起伏和缓,变化特别缓慢地老年期,即准平原阶段。
这样一个地貌发育过程
可以周而复始。
优点:自然界地表形态的复杂性长期以来困扰着地球的学者,但戴维斯通过简单的假定便使问题迎刃而解,并且将地形随时间演化的阶段而形象的划分为幼年期,壮年期,
老年期循环这一秩序,该模式既易于讲授和领会,又便于掌握和运用。
缺点:戴维斯关于地壳运动性质的假定很成问题,他把地壳上升当成是孤立的,似乎与大地构造没有多大的联系,并且人为地把地形的发育划分为两个阶段——地块的
上升和随之而来的部分的侵蚀,造成了内外联合总盈利的断然分离,这显然是走
了极端的。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