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诗意人生

合集下载

辛弃疾的诗词注释和赏析

辛弃疾的诗词注释和赏析

辛弃疾的诗词注释和赏析辛弃疾的诗词注释和赏析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辛弃疾的诗词注释和赏析,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辛弃疾的诗词注释和赏析【1】《鹧鸪天送人》年代: 宋作者: 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作品赏析【注释】:这首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

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上句言送别。

《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

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

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

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

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

”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

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 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

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辛弃疾的词与人生

辛弃疾的词与人生

机电0601 徐全坤 3060801148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的词与人生辛弃疾是豪放词派的大师,在宋代词坛上与苏轼并称“苏辛”,他的词风以豪放为主,词的思想内容以爱国见称。

和其他诗人词人一样,辛弃疾的词作与他的人生经历是紧密联系的,独特的人生经历是他创作的源泉,慷慨激昂的词作是他远大理想、炽热感情的寄托。

对于辛弃疾大家并不陌生,我第一次接触到的他的作品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他的一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当时的老师好像说这首词属豪放之作,表达了词人怀有远大的人生志向但又志不得申的复杂感情。

当时我还不知道豪放为何物,还隐隐觉得志不得申的古代文人比比皆是,所以也没感到他有什么特别之处。

但随着后来对他的作品的不断学习和对他独特人生经历的了解,我才领略到什么是豪放,才认识到什么样的人生经历才能成就这样的豪放之词。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源于他的成长经历。

辛弃疾出生在一个异族统治的时代里,异族的压迫,祖父辛赞对他的爱国主义影响,这些都将爱国的思想早早地埋藏在了他心灵深处。

辛弃疾出生在山东境内,那里正是金国入侵后的沦陷区,女真的苛酷压榨,致使民不聊生。

辛弃疾人生的前二十二年都是在沦陷区度过的,所以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亲眼目睹了汉人在女真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

祖父辛赞虽然任金朝的官,但却宋朝怀有一腔的爱国热情,他常带着辛弃疾登高远望,指画山河,培养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正是外族入侵的国耻和祖父的早年教育让辛弃疾幼年便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乱世出英雄,二十二岁的时候,辛弃疾乘势而起,率两千多人起义,后投到耿京麾下,任掌书记,后又奉命南投,再后来耿京叛徒张安所被杀,辛弃疾率五十余骑深入敌军五万人大营擒叛徒张安国并交南宋朝廷处置。

这段经历是辛弃疾一生中最辉煌的一段经历,也是他的英雄主义来源,同时也是他后来反复吟诵的一段壮丽人生经历。

这段经历几乎一直影响着他后来的生活和创作。

当然这也成了他人生的悲剧,因为在他以后的生活中他几乎再没有机会去驰骋沙场,只能以这段传奇般的经历聊以自慰,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名作五首词欣赏

辛弃疾名作五首词欣赏

辛弃疾的五首词他,文能挥笔填词,武能上马杀敌;他,被称为“词中之龙”,他,一生赤子,追求收复山河;他,是与苏轼齐名的豪放派词人;他是辛弃疾。

辛弃疾一生怀着赤子之心,想要收复失地,恢复旧山河却一生未能如愿,死前依然含恨,令人可悲可叹。

斯人已逝,惟有他的词作,依然流传,诉说着他的梦想与悲伤。

分享辛弃疾的五首诗词,一起体会辛弃疾的激昂与梦想。

一、豪壮悲凉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明代文学家杨慎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写下这首词时,辛弃疾66岁了,北伐抗金又有了新动作,迟暮的辛弃疾当然支持,可是,又充满了担忧。

一首词中,三个历史人物,七个典故,将辛弃疾的壮志与担忧尽数道出。

辛弃疾盼望着北伐能够成功,可对于北伐的冒进充满了担忧。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一生都在为国着想,一生都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这就是辛弃疾。

二、动人的爱情词:《青玉案·元夕》《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写豪放词,辛弃疾是一把好手,写起爱情词来,辛弃疾也是信手拈来。

这是一个元宵之夜,火树银花,宝马香车,通宵达旦的游乐,好不欢乐。

就在这时,词人遇见了一女子,那是他在梦里寻找了千百次的人,一朝相见,惊喜不言而喻。

“遗世独立”的美人,是真美女,还是心中的理想,我们不得而知。

从此,在中国文学史上,多了一个美丽的相遇,在中国人的心里印下一个美好的记忆。

求辛弃疾生平和他在不同人生阶段写的诗词

求辛弃疾生平和他在不同人生阶段写的诗词

求辛弃疾生平和他在不同人生阶段写的诗词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求辛弃疾生平和他在不同人生阶段写的诗词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求辛弃疾生平和他在不同人生阶段写的诗词辛弃疾诞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苦痛。

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另一方面,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辛弃疾二十一岁参与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率两千民众参与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

一生坚决主见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详细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接受和实施。

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在各地上任他仔细革除积弊,乐观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

光复故国的宏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

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

在镇江任上,他特殊重视伐金的预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理想未得伸展,1207年10月3日,终因忧愤而卒。

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不同人生阶段的诗词一、青年时期:《汉宫春·立春日》。

作于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寓居京口时,当时刚刚成家。

此词可能是从金人占据区南归的第一首作品。

此词写民间立春日习俗,表达自己对天时人事的感受,抒发自己怀念故国的深情,以及对南宋君臣苟安江南、不思恢复的不满,并传达出时间消逝英雄无用的无限清愁。

二、青壮年时期:《菩萨蛮·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这时辛弃疾被叶衡推举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到南宋已十二年。

长期奔忙于各地州府,甚至屡遭诽谤打击,恢复中原的大志一再受阻,壮志未酬却被迫闲居。

辛弃疾最豪迈的一首诗,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辛弃疾最豪迈的一首诗,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辛弃疾最豪迈的一首诗,道男儿到死心如铁展开全文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辛弃疾思念陈亮,曾先写《贺新郎》一首寄给陈亮。

陈亮很快就和了一首《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

辛弃疾见到陈亮的和词以后,再次回忆他们相会时的情景而写下了这首词。

从时间上看,这首词可能作于淳熙十六年(1189)春天。

陈亮,原名汝能,字同甫,号龙川,学者称为龙川先生。

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

南宋思想家、文学家。

老大那堪说。

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

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

笑富贵千钧如发。

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

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

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

正目断关河路绝。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辛弃疾《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我本来已老大无成,不该再说什么了,可是,如今碰到了你这个如同陈登、陈遵般有着湖海侠气的臭味相投者,便忍不住“老夫聊发少年狂”了。

我正生着病,你来了,我高兴得陪你高歌痛饮,欢喜和友谊驱散了楼头上飞雪的寒意。

可笑那些功名富贵,别人将其看得如同千钧般重,我们却把它看得如同毫毛一般轻。

可是我们当时所谈论和阐发的那些事关国家兴亡的真知灼见又有谁听见了呢?只有那个照人间沧桑、不关时局安危的西窗明月。

我们谈得如此投机,一次又一次地斟着酒,更换着琴瑟音乐。

关于辛弃疾的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关于辛弃疾的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关于辛弃疾的诗句的理解和感悟辛弃疾,字幼安,是我国宋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

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悲切、深情追寻为特点,几乎每一首诗都蕴含着千言万语。

以下是我对辛弃疾的一些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1.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青玉案·元夕》)这句诗描绘了秋天的夜晚,落霞和孤鹜一同飞翔,秋水和天色融为一体。

这种意象给人一种广阔畅快之感,表达了辛弃疾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自由奔放生活的向往。

2.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青玉案·听琴》)这句诗描述了抽刀断水的一瞬间,水之后继续流淌,把杯中的愁苦一饮而尽,但忧愁却更加增加。

这句诗表达了辛弃疾面对困境时的无奈和无法摆脱内心痛苦的感受。

3.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笑。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句诗描述了长江东去的滚滚流水,笑声渐渐消失,渐渐安静,但多情却被无情的人嘲笑。

这种对命运的嘲讽和对人性的思考,表达了辛弃疾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对人们薄情无义的失望。

4.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青玉案·对雪》)这句诗是辛弃疾最著名的诗句之一,它提问了情为何物,为何让人们可以为之生死相许。

这句诗表达了辛弃疾对于爱情的思考和对爱情的痛苦体验。

它深深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引发了对爱情的思索和解读。

辛弃疾的诗句充满了对人生、爱情、自然的思考和感悟。

他以豪放悲切的笔调,描绘出一个个富有情感的画面,触动了读者的心弦。

辛弃疾的诗作不仅流传至今,更是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了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辛弃疾清平乐

辛弃疾清平乐

辛弃疾清平乐辛弃疾是宋代文学家,他的词作婉约细腻,充满诗情画意,深受后人喜爱。

其中《清平乐》也是他的一篇代表作,通过对时光的凝视和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逝去的年华和悲欢离合的感慨。

本文将通过分析这首词的内容、表达方式和意义,探讨辛弃疾独特的艺术魅力。

《清平乐》以清新、雅致的笔调开篇,以人生如梦,流年如水为主题。

一开始就展现了一种沉浸在淡泊宁静之中的心境,如同置身于宁静的深山之中,远离尘嚣,把所有的烦恼和忧愁都抛诸脑后。

作者一方面抒发对岁月流逝的无奈和懊悔之情,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通过描绘时光的变迁和生命的脆弱,辛弃疾在不经意间展示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辛弃疾以娓娓动听的笔触,把人们从现实的喧嚣中解放出来,带领读者进入了一种意境。

通过对月光、花影、风声等自然景物的描绘,他既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又把自然景物与人生相结合,进一步凸显了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浮华。

辛弃疾的词作中常常运用对比和象征,通过抽象的意象传达出深刻的感受和思考,使作品更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在《清平乐》中,辛弃疾用了许多形象生动的比喻和隐喻,进一步增添了词作的魅力。

例如“去年今日此门中”,这一句以门为象征,暗示了人生的进退和更迭,以及过去时光的不再。

通过运用这样的隐喻,辛弃疾让读者在感慨时光易逝的同时,也感受到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变化和挫折。

在词的结构上,《清平乐》采用了七绝和乐府词的形式,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情感。

七绝的四句四平四押的韵律,让整首词更加流畅和抑扬顿挫。

而乐府词的明朗豪放、形象鲜明的风格,则进一步凸显了词作的艺术魅力。

结构上的精细安排和语言上的优美流畅,都为这首词增添了独特的诗意和魅力。

《清平乐》不仅在形式上独具特色,而且在内容上也蕴含着深刻的思考。

辛弃疾以悠远的视野和独到的见解,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对人生的反思,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与遗憾。

他通过笔触,展现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无奈与惋惜,让读者在读词之时,也一同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100句辛弃疾的经典诗词,有豪情侠骨,亦有柔肠,满腔热血付江山

100句辛弃疾的经典诗词,有豪情侠骨,亦有柔肠,满腔热血付江山

100句辛弃疾的经典诗词,有豪情侠骨,亦有柔肠,满腔热血付江山心如素简,静数流年,人间有味,最是清欢。

欢迎关注清欢,品读绝美诗词。

辛弃疾,是古代文人中难得的英雄人物,能文能武、能诗能词,能挥毫写兵书,也能执枪驱胡虏。

不管在抗击金国的战场,还是在笔墨淋漓的文坛,他都如虎掷龙挐,举重若轻。

唯独在宦途之中,却备受南宋朝廷的排挤,报国无门,郁郁而终。

分享稼轩词中必读的100句经典,欢迎收藏。

一、爱国豪情,豪纵跌宕1、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辛弃疾《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2、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辛弃疾《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3、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5、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6、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

——辛弃疾《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7、闻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

——辛弃疾《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8、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9、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辛弃疾《满江红·汉水东流》10、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辛弃疾《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二、壮志未酬,意气消磨11、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辛弃疾《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12、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辛弃疾《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13、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辛弃疾《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14、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

——辛弃疾《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15、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从辛弃疾的词看其艰辛人生

从辛弃疾的词看其艰辛人生

从辛弃疾的词看其艰辛人生从辛弃疾的词看其艰辛人生辛弃疾,以其刚健豪放、苍凉悲壮的词风闻名于后世,被称为"英雄词人",他的词作也因此被称为"英雄词"。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从辛弃疾的词看其艰辛人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前言辛弃疾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诩,希望尽展其雄才将略,挥拥万夫,横戈杀敌,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而南宋是一个需要英雄、辈出英雄,却又是个冷落英雄、扼杀英雄的时代。

辛弃疾积极进取的精神,抗战复国的政治主张与当时只求苟安的政治环境相冲突,而他"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凫"(《水调歌头》)的傲岸不屈、刚正独立的个性更使他常常遭人嫉恨谗害和排挤。

因此,他一生"三仕三已",而他的英雄词也贯穿着愁苦之气。

2.少时立志,举步维艰2.1 自古英雄出少年。

辛弃疾出生时,金人已占据中原长达十三年,他自幼就决心抗击金军,收复失地,为民族复仇雪耻。

及冠,在家乡山东济南揭竿而起,两千余壮士投奔其麾下。

后来,辛弃疾带领这支队伍投奔抗金名将耿京的部下。

此后辛弃疾奉耿京之命晋见宋高宗,不料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

辛弃疾率五十骑夜袭五万人之金营,生擒叛徒至建康斩首,朝野为之震惊,而此时的辛弃疾年方23岁。

至于淳熙七年(1180),辛弃疾在湖南任上创建"江上诸军之冠"的"飞将军",那威名更是不必强调。

如此"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彼周公瑾、谢安石事业,侯固饶为之。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鹧鹄天》),而两篇名奏:《美芹十论》、《九议》,更彰显了他的才华。

刘克庄赞他"文墨议论尤英伟磊落,乾道、绍熙奏篇及所进《美芹十论》、上虞雍公《九议》,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辛弃疾的诗及赏析

辛弃疾的诗及赏析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辞海1989年版年代:宋作者:辛弃疾——丑奴儿内容: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注释:丑奴儿:即采桑子;层楼:高楼;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夏承焘唐宋词欣赏:他这首词外表虽则婉约,而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不满的情绪;……用“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结束全篇,用这样一句闲淡话来写自己胸中的悲愤,也是一种高妙的抒情法;深沉的感情用平淡的语言来表达,有时更耐人寻味;张碧波辛弃疾词选读:这首词写得委婉蕴藉,含而不露,别具一格;年代:宋作者:辛弃疾——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内容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鉴赏: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戊申1188正月初一这一天,刚好是立春;在这样的节日,人们忙着庆贺这个双喜的日子;尤其是年轻人,更是天真烂漫,兴高采烈,欢呼新春的到来;但是,这样的节日场景,对于长期削职闲居,壮志难酬的辛弃疾来说,无疑是别有一番滋味,眼看着这一派歌舞升平的气象,却怎么也乐不起来;自然界的节候推移,触发了他满腔的忧国之情;这一年他已四十九岁,屈指一算,他渡江归宋已经整整二十七个年头了;二十七年来,他无时不盼望恢复大业成功,可是无情的现实却使他一次又次地失望了;于是,他在春节的宴席上挥毫写下这首小词,借春天花期没定准的自然现象,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国事与人生的忧虑;这也是辛词善于以比兴之体寄托政治感慨的一个特点;这首词的开篇通过节日里众人热闹而自己索然无味的对比描写,表达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感伤情怀;“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说的是当时民间春节风俗;旧俗,正月初一日各家以盘盛椒进献家长,号为椒盘;彩胜,即幡胜;宋代士大夫家多于立春之日剪彩绸为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或剪为春蝶、春钱、春胜等以为戏;整整是辛弃疾所宠爱的一位吹笛婢,这里举以代表他家中的年轻人;正当美好年华的整整等人,争着从椒盘中取出春幡,插上两鬓,春风吹拂着她们头上的幡胜,十分好看;这里通过描写节日里不知忧愁为何物的年轻人们的欢乐,来反衬自己“忧愁风雨”的老年怀抱;接下来两句:“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笔锋一转,说明自己并非不喜欢春天,不热爱生活,而是痛感无忧无虑的生活对于自己早已成为“往日”的遥远回忆;并且,其不爱春天热闹的原因还有更深的意义;在过去的岁月里,作者岁岁苦盼春来花开,可年复一年,春天虽来了,“花”的开落却无凭准,这就使人常把新春怨恨,再没有春天一来就高兴的旧态了;显然这里一个“恨”字,已不是简单地恨自然界的春天了;接下来,作者从一个“恨”字出发,着重写了自己对“花期”的担忧和不信任;字里行间,充满了怨恨之情;这种恨,是爱极盼极所生之恨;“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作者急切盼望春来,盼望“花”开,还在隆冬就探询“花期”;但花期总是短暂的,开晚了让人等得不耐烦,开早了又让人担心它很快凋谢;今年是元日立春,花期似乎可定,从他平时言行我们不难了解,可是开春之后风风雨雨尚难预料,谁知今年的花开能否如人意作者在这里写的虽是自然界的变化,实际上是在曲折地表达了对理想中的事物又盼望、又怀疑、又担忧,最终还是热切盼望的矛盾复杂心情;作者之所以会有如此缠绵反复、坚凝执着的心理呢就是因为他心中有抗金复国这一项大事业所谓“花期”,即是作者时时盼望的南宋朝廷改变偏安政策,决定北伐中原的日期;就在他写此词前两个月,太上皇赵构死了,这对于恢复大业也许是一个转机;如果宋孝宗此后善作决断,改变偏安路线,则抗金的“春天”必将到来;可是锐气已衰的孝宗此时已无心于事业,赵构刚死,他就下令皇太子赵悙“参决国事”,准备效法他老子传位于太子,自己当太上皇享清福了;由此看来,“花期”仍无定准,“风雨”也难预料;上饶离临安不远,作者想必已听到这一消息;而他在词中所感叹的“花期”无定、“风雨”难料,也是由此而发;通篇此词,作者比兴结合,含而不露,十分自然地表达了他政治上的感受和个人遭遇的愁苦复杂的心情;年代:宋作者:辛弃疾——千年调内容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滑稽坐上,更对鸱夷笑;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少年使酒,出口人嫌拗;此个和合道理,近日方晓;学人言语,未会十会巧;看他们,得人怜,秦吉了;鉴赏:宋孝宗淳熙十二年1185,辛弃疾经历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被罢官的痛苦生活,这一年,他被免职后居住在江西上饶,这首词就是作者在这一时期写作的;由于他的好友郑汝谐字舜举的居所有一个小阁楼名叫“卮言”,由此,作者产生了写这首词的想法;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选取某些特征相似的事物,来尽情描绘,多方比喻,辛辣讽刺,鞭挞世俗,达到了畅快淋漓的境地;词人于讽刺中又表现自己的节操和态度,故它不仅仅止于讽刺,自己的形象也显露了出来,起到了对比作用;这首词由于比喻生动、贴切,不仅增加了词的含蓄性,给人更多的联想,而且也增强了词的形象性与幽默性,于幽默、嘲讽之中,透露出作者的愤激之情与鄙夷之色;年代:宋作者:辛弃疾——永遇乐内容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比着儿曹,锳锳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鉴赏: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由作诗转为填词,到了辛弃疾时,则更进一步以词代文,表情达意,这首永遇乐,就是这一方面的成功之作;茂嘉,辛弃疾的族弟,因他在家中排行第十二;稼轩词中有两首送别茂嘉之作,一首虞美人,作于茂嘉远谪广西之时;这首永遇乐是送茂嘉赴调;根据宋代的有关规定,地方官吏任期届满,都要进京听候调遣,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另予调遣时,都会升官使用;所以这是一件喜事,是一次愉快的分别;因为这是送同族兄弟出去做官,稼轩颇有感触,便说起他们辛家门的“千载家谱”;“戏赋辛字”,从自己姓辛这一点大发感慨与议论,以妙趣横生的戏语出之,而又意味深长;“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词的一开头就掮出家谱,说辛家门先辈们都是具有忠肝义胆的人物,而且他们都禀性刚直严肃,如“烈日秋霜”,令人可畏而又可敬;“烈日秋霜”,比喻风节刚直,如新唐书·段秀实传赞:“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词的开头三句“自报家门”,倒不是虚夸,而是有史为证的;辛氏是一个古老家族,传说夏启封支子于莘,莘、辛声相近,后为辛氏;商有辛甲,一代名臣,屡谏纣王,直言无畏;全词就象在写兄弟二人在聊家常,气氛亲切、坦诚,语言风趣优美,从开头到结尾都在围绕姓氏谈天说地,把“辛”这一普通姓氏解说得淋漓尽致,寓化于谐,明显地表现出作者通过填词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的这一进步倾向,这对于传统的词作来说,有点格格不入;但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手法,都不失为值得肯定的尝试;年代:宋作者:辛弃疾——虞美人·别茂嘉十二弟内容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鉴赏:辛弃疾的这首词大约作于他闲居铅山期间;茂嘉是他的堂弟,其事迹未详;这首词的内容和作法与一般的词不同,其内容方面几乎完全与对茂嘉的送行无关,而专门罗列古代的“别恨”事例,形式方面,它又打破上下片分层的常规,事例连贯上下片,不在分片处分层;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作者平时胸中郁积事多,有触而发,非特定题目所能限制,故同类事件纷至涌集,而不为普通的诗文格式所束缚;词的开头几句:“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采用了兴与赋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说它是“赋”,因为它写送别茂嘉,是在春去夏来的时候,可以同时听到三种鸟声,是写实;鹈鴂,一说是杜鹃,一说是伯劳,辛弃疾取伯劳之说;说它是“兴”,因为它借闻鸟声以兴起良时丧失、美人迟暮之感;伯劳在夏至前后出鸣,故暗用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意,以兴下文“苦恨”句;鹧鸪鸣声像“行不得也哥哥”;杜鹃传说为蜀王望帝失国后魂魄所化,常悲鸣出血,声像“不如归去”;词同时用这三种悲鸣的鸟声起兴,形成强烈的悲感气氛,并寄托了自己的悲痛心情;接着“算未抵、人间离别”一句,是上下文转接的关键;“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这又是承上启下的两句;句中说啼鸟只解春归之恨,如果也能了解人间的这些恨事,它的悲痛一定更深,随啼声眼中滴出的不是泪而是血了;为下句转入送别正题作了省力的铺垫;“谁共我,醉明月”承上面两句转接机势,迅速地归结到送别茂嘉的事,点破题目,结束全词,把上面大片凌空驰骋的想象和描写,一下子收拢到题中来,有此两句,词便没有脱离本题,只是显得善于大处落墨、别开生面而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辛弃疾不愧为宋代一代文豪辛弃疾的这首词,之所以感人,除了其感情、气氛强烈外,还得力于它的音节;它押入声的曷、黠、屑、叶等韵,在“切响”与“促节”中有很强的摩擦力量,声如裂帛,声情并至;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评此词“沉郁苍凉,跳跃动荡,古今无此笔力”,反映了古人对此词的推崇;年代:宋作者:辛弃疾——忆王孙内容秋江送别,集古句登山临水送将归;悲莫悲兮生别离;不用登临怨落晖;昔人非;惟有年年秋雁飞;鉴赏:辛词既用九辩成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悲伤,也就不言而喻了;”登山临水“,也有跋山涉水依依惜别之情;”悲莫悲兮生别离“,见于屈原九歌;少司命,它的下句是”乐莫乐兮新相知“;从本句可以推知,辛弃疾所送别的是刚刚结识的知心朋友,因此”悲莫悲兮“,格外悲伤;中国文学史上屈宋并称,辛弃疾将宋玉和屈原的词句组合一起,不仅意思连贯,而且使人读起来分外有味,可以说集得巧;“不用登临怨落晖”,这是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中的句子,这一联为“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这里“登临”二字与“登山临水”相呼应;落日斜晖,暮色降临,朋友相聚,兴犹未尽,不觉又到了分手时刻;登临送别,能不使人分外伤感吗为此,人们常常怨恨落晖无情;另一方面,日出日落,青山绿水,本是大自然的本来面目,又有什么值得让人怨恨呢这句意似排遣,实为深沉的离别之恨;“昔人非”一句,来自苏轼陌上花“江山犹是昔人非”的诗句;限于格律,用“昔人非”三字概括全句意思;“江山犹是”与不用怨落晖紧紧相承;“昔人非”一句寓意深刻,其中有多少世事更替、人情变幻结句“惟有年年秋雁飞”,出自李峤汾阴行;汾阴行以汉武帝汾阴祭后土祠的盛况反衬眼前所见的凄凉;“昔时青楼对歌舞,今日黄埃聚荆棘;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可见,辛弃疾由送别写起,逐步扩大到人生感慨和当时朝政的失望之情;南宋偏安一隅,不思恢复北方沦陷的领土,故主张坚决抗金的辛弃疾,借此表示痛心之情;这首词虽是集古句而成的,但写得如此深沉,并且转接自如,表现出辛弃疾不愧为南宋一代杰出词人;。

辛弃疾在诗歌中也表现出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思考的句子

辛弃疾在诗歌中也表现出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思考的句子

辛弃疾在诗歌中的人生意义探索与思考介绍辛弃疾(1140年-1207年)是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爱国诗人。

他的诗歌作品广泛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深入探索与思考,在其中我们能够看到他对于生死、忠诚、爱情等话题的思考和独到见解。

本文将通过分析辛弃疾的诗歌作品,探寻他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并对其中的思考进行详细阐述。

诗歌中的生死观诗句1:“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青玉案·元夕》)这两句诗是辛弃疾笔下脍炙人口的名句,也是他对待生死观的一种表达。

在这首诗中,辛弃疾通过表述两情若是久长时,的确不在朝朝暮暮的方式,表达了他对生命短暂与人生意义的思考。

他认为人生只有有限的时间,因此应当珍惜每一刻的相聚,不应将时间浪费在琐事上。

这种生死观既体现了辛弃疾对生命短暂的敏感,也寄托了他对于美好人生的向往。

诗句2:“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青玉案·元夕》)这首诗中的句句含义深刻,将辛弃疾对人生的思考展现的淋漓尽致。

白发渔樵江渚上,表明了岁月的流转和人生的短暂。

他说自己习惯了在江边观察四季的变迁,亲眼目睹月亮的圆缺,风的阵阵拂过。

这种对人生的观察让他认识到,人生中发生的一切,不论是古代还是当代,都是微不足道的,都可以轻松化解,只要用笑来面对,用饱满的热情过好每一天。

诗歌中的忠诚思考诗句3:“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青玉案·元夕》)在这首词中,辛弃疾描绘了忠诚自己职责的形象。

他用磁针石来比喻自己的心,坚定不移地指向南方,表示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职责的坚守。

这句词道出了辛弃疾对忠诚的理解: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幻,他都将坚守初心,毫不动摇。

诗句4:“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鹧鸪天·丙辰中秋》)这首词展示了辛弃疾对于忠诚和荣誉的思考。

他以将士为主角,以银鞍照白马的场景来描绘战争的景象。

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诗词

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诗词

辛弃疾的思想
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
表现为对中原山河和人民的系念,对恢复统一的向往, 对投降苟安主义者的极度鄙视和愤慨
他一意以恢复中原为自任,那火一般的爱国热情,贯穿 在他的一切言论行动中,也贯穿在他所有文学作品中
但由于南宋统治者一贯采用妥协投降政策,使他的抱负 和才能始终得不到伸展。
辛弃疾的思想
辛弃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在他的政治思想中, 包括了“民为国本”的仁政思想、抑制豪强的法制思 想,节用宽民的理财思想等。
与赵粹文的感情纠葛
早年相恋
01 辛弃疾和赵粹文在年轻时相识相恋,但由于社
会地位的差异,他们的感情受到家庭的反对。
乱世重逢
02 在金朝入侵南宋的战乱时期,两人重逢相爱,
但由于赵粹文对辛弃疾的猜忌,他们的感情再 次面临考验。
晚年的思念
03 赵粹文离开辛弃疾后,辛弃疾仍然深深地思念
着她,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词表达自己的 情感。
辛弃疾曾与理学大师朱熹同游武பைடு நூலகம்山;1200年庆元六年,朱熹去世;当时由于庆元党禁,其旧友、 门生无一送葬;辛弃疾亲自前往,并写祭文哀悼;文中赞叹朱熹:“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 凛凛犹生 ”
临终时期
辛弃疾64岁高龄时,仍不以久闲为念,不以家事 为怀,奉令出任。但事未成就又遭罢免。
辛弃疾自66岁秋,罢居铅山后,虽屡见封召,乃 至授以兵部侍郎,枢密院都城旨要职,但总以年 老多病,力辞未就,卒年68岁。
中年时期----官宦时期
辛弃疾担任官职期间,他的爱国热情不减,积极建言献策: 乾道元年给孝宗上《美芹十论》,乾道六年又给宰相虞允 文上《九议》,全面、精辟地分析了形势,提出了进取方 略,显示了他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干

辛弃疾的一生经历古诗概括

辛弃疾的一生经历古诗概括

辛弃疾的一生经历古诗概括
辛弃疾的一生经历可以用以下古诗概括: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追忆了辛弃疾年少时征战沙场的情景,表达了他杀敌报国的热血理想。

然而,这也是他最后一次上前线的作战,之后他便无奈归隐铅山。

身为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并没有见证历史的机会,但他出生在沦陷区济南,眼见着金军对百姓的凌辱,苦难无时不刻不在提醒着他作为亡国奴的屈辱。

更为关键的是他的爷爷辛赞被迫在金国任职,苟且偷生。

他的人生已然如此,却没有放松对子孙的爱国教育。

于是,辛弃疾从小就立下宏愿,为祖国统一奋勇杀敌。

一边从文,一边习武,为国效力——他时刻准备着!。

辛弃疾的诗意人生

辛弃疾的诗意人生

辛弃疾的诗意人生作者:莫砺锋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5年第03期辛弃疾奋不顾身地投入抗金复国的斗争,可惜生不逢时,未能实现报国之志。

英雄垂老时发出一声长叹:“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南宋绍兴十年(1140),辛弃疾出生于山东济南。

辛弃疾虽然出生在金人占领的地区,但他自幼接受祖父辛赞爱国思想的熏陶,始终把南宋视为自己的祖国。

辛弃疾幼时不但诵习经典,撰写诗文,而且熟读兵书,苦练武艺。

辛弃疾绝非宋代文坛上常见的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而是一位肤硕体壮、颊红眼青、目光有棱的壮士。

绍兴末年,河北、山东一带的汉族人民苦于金人的残暴统治,大大小小的抗金起义风起云涌,烽烟遍地,其中以济南耿京率领的义军规模最大。

二十二岁的辛弃疾被耿京任命为掌书记。

不久,辛弃疾力劝耿京归附南宋朝廷。

次年正月,辛弃疾奉命到达建康(今江苏南京)觐见宋高宗,完成使命后即返回山东。

没想到才到半途,便知悉耿京已被叛徒张安国杀害,麾下义军也已溃散大半。

在此紧急关头,辛弃疾亲率骑兵五十人,深入金境六百里,直奔济州,乘其不备直入五万人的敌营,生擒张安国系于马上,然后星夜兼程,渡过淮河、长江,直抵临安(今浙江杭州),献俘于朝廷而戮之。

这段战斗生活给辛弃疾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正如《鹧鸪天》中所云:“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箓,汉箭朝飞金仆姑。

”多年之后,洪迈仍赞之曰:“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南归之后,辛弃疾被任命为江阴军签判。

不久,宋高宗内禅,孝宗继位。

孝宗素有恢复之志,登基后即任命主战派张浚为枢密使。

辛弃疾前往建康求见张浚,面陈伐金之计。

隆兴二年(1164),辛弃疾改任广德军通判。

次年,他不顾官职低微,越职上书,向孝宗上呈《美芹十论》。

“十论”者,“其三言虏人之弊,其七言朝廷之所当行。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辛弃疾的“十论”,就体现了他对敌我双方实际形势的深刻理解,从而提出深谋远虑且切实可行的战略方针。

辛弃疾的诗及赏析

辛弃疾的诗及赏析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辞海》1989年版)【年代】:宋【作者】:辛弃疾——《丑奴儿》【内容】: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丑奴儿:即《采桑子》。

层楼:高楼。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他这首词外表虽则婉约,而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不满的情绪。

辛弃疾:一生抗金,百折不悔

辛弃疾:一生抗金,百折不悔

辛弃疾:一生抗金,百折不悔辛弃疾:一生抗金,百折不悔宋代爱国诗人苏轼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而他的为了收复中原土地,统一国家所做的努力,让人们非常的感动。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一生抗金的辛弃疾,欢迎阅读!南宋是在靖康事变后,北宋残余皇族南渡,在淮河以南建立的偏安一隅的政权,终南宋一代,都未能收复北方失地,恢复北宋旧有版图。

这样的客观环境造成救亡图存,光复河山成为南宋文学的主旋律。

其中,词这种文学形式在南宋这样的特殊背景下得以发扬光大,真正成为和诗歌并驾齐驱的艺术表现形式。

时势造英雄,同时期的南宋词人中出现了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特立独行,独一无二的人物,他,文能在文学上拓宽一代词风,赋予它更鲜活的生命力,与苏东坡并称苏辛;武,能上马提枪,冲锋陷阵,带兵行军打仗,是政治上有将相之材的人物。

不错,他就是辛弃疾。

传奇经历少年英雄。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父辈虽然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揭竿而起,摆脱金人统治,闲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临附近的名山大川,指点江山,叮嘱辛弃疾不要忘却故国。

同时,辛弃疾也从小亲眼目睹北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

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造成中原空虚,北方汉人纷纷起义抗金。

时年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人马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

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毅然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亲手抓住叛徒,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自己也正式投奔宋朝。

壮怀激烈政治干才。

辛弃疾在这次行动中表现出的勇敢和果断,使辛弃疾的名字传遍了南宋朝廷。

南下后,宋高宗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辛弃疾时年才二十五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