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会认知讲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总结
特征 A 特征 B
真诚 热情 聪慧 多嘴
+3 理解 +3
16
A
真诚 +3
热情 +3
聪慧 +2
多嘴 -3
合计+5
印象的总体结果
B 理解 +3 自信 +1
合计+4
A优于B
17
2.平均模式
安德森(Anderson,1978)研究发现,有些人在总印象形成 上,并不是简单地将人们各个特征的评价分值进行累加, 而是通过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来 形成对一个人的总体印象。
12
社会特征
13
心理特征
印象形成中定向性质不同的特征 (S.Rosenberg etal.,1968)
定向性质 (评价) 好的评价 (积极定向)
不好的评价 (消极定向)
人际关系特征
乐于助人的 为人真诚的
宽容的 平易近人的
幽默的 不快乐的
自负的 易怒的 令人厌烦的 缺少人缘的
智力特征
科学的 坚决的 有技能的 聪明的 坚持不懈的 愚蠢的 轻浮的 犹豫不决的 不可靠的 笨拙的
仅是社会认知的一部分。
2.社会知觉 VS 一般知觉 一般知觉针对物、时间、运动等;社会知觉则更关注人。 3.社会知觉 VS 印象 社会知觉关注过程,印象是社会知觉的结果。
8
二、 印象形成过程
9
(一)相关概念
1.印象 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以旧有经
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起 来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是社会知觉过程的结果。 “台湾偶像剧”“韩国偶像剧”“山寨剧” 2.印象形成 对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使自己 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第四章 社会认知
图例
•他/她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他/她为什么变成这样的人呢?
2
社会认知的概念
社会认知是对人的言行、外表等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分析, 进而推测判断其内心的活动、性格、兴趣、动机、态度的 过程,即不仅对外部行为,也包括对行为动机的了解。 (J. Bruner,1947)
是人对各种社会刺激的综合加工过程,涉及社会信息的辨 别、归类、采择、判断和推理等心理成分,即涉及人对社 会性客体之间的关系的认知,以及对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 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推断。
结果出来了,仅仅一个热情与冷酷的区别,就引起了两组 被试对这个人完全不同的印象,第一组的被试愿意同这个 人交往,谈得很投机。第二组的被试不愿意与这个人交往, 敌视他,讨厌他。
这次实验证实热情与冷酷是人类最具中心性的品质。它决 定了其他相关的品质的有与无。
真诚、热情是积极的中心品质,虚伪、冷酷是消极的中心 wenku.baidu.com质。
18
印象的平均模式
A
真诚 +3
热情 +3
聪慧 +2
多嘴 -3
合计(+5÷4=1.25)
B 理解 +3 自信 +1
合计(+4÷2=2)
B优于A
19
3.加权平均模式
对人的总体印象不是依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首先按在 总体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出每一个特征的权数,然后再 将权数与每一个特征自身的明显度相乘。最后进行平均计 算的结果,正是权数与明显度相乘的积。
社会情境
社会认知
社会行为
3
主要内容(第六章、第七章)
社会认知
我们总在思考: •我们是如何认识别人; •我们如何展现自己; •每个人行动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节 社会知觉与印象形成过程 第二节 社会知觉偏差 第三节 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 第四节 归因
4
第一节 社会知觉与印象形成过程
社会知觉的相关概念 印象形成过程
知觉
• 社会知觉中,个体通常会依据他人的外表、语言、行
对他人的 知觉
为、形态、情境等,对他人状态、心理与行为等进行 了解与认识。
• 人际知觉中不但包括自我知觉、他人知觉,还包括对 对人际的 交往情境的知觉。
知觉
7
(三)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1.社会知觉 VS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社会知觉的上位概念,包括推理等;社会知觉
14
(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加法模式
平均模式
加权平均模式
中心品质理论
15
1.加法模式
人们的总印象形成,首先遵循加法模式。 一个人在肯定评价上的特征越多,强度越大,则给人的总
体印象也越好,越易为人所接纳。 相反,一个人在消极评价上的特征愈多,强度愈大,那么
他留给人的总体印象就越差,也越难为人们接纳 ( Fishbein ,1964 )。 我们以正分数代表让人喜欢的品质,以负分数代表令人厌 恶的品质。以分值的大小代表这些品质在我们心中的地位。
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正常生活中的 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
22
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把被试分成两 组,让他们分别描述同一个人。
在第一组中凯利列出了这个人的七项品质,包括聪明、熟 练、勤奋、实干、热情、谨慎等,在第二组中,凯利只将 这个人品质中的热情换成了冷酷。
20
印象的加权平均模式
A
真诚 +3(3)
热情 +3(2)
聪慧 +2(4)
多嘴 -3(3)
合计(3*3+3*2+2*4-3*3)÷4=3.5
B 理解 +3(1) 自信 +1(3)
合计3*1+1*3)÷2=3
注:括号中为权重
A优于B
21
4.中心品质理论
人们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并不平等看待各个特征的重 要性,某些特征比另一些特征更能影响人们的总体印象。 这已经为许多研究证实(Kelley,1950) 。
5
一、社会知觉的相关概念
(一)社会知觉的定义(Social Perception): 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主
要是指对人的知觉(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群体)。
6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 个体必须对自我有较为清晰的感知与认识,进而形成 对自我的 一定的自我概念,解释自我的心理与行为。
10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自然特征 社会特征 心理特征
性别
所属群体
人际关系 特征
种族
社会地位
智力特征
外表吸引 力
刻板印象
11
自然特征
•晚上,有人敲门,对方是女 人你会开门吗? •如果是男人呢? •有研究(Berry & McArthur, 1985) 表 明,人们认为有娃娃脸的成年男人比有成 熟面孔的成年男子更天真、诚实、仁慈、 热情,即更具有孩子式的心理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