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教案精品推荐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教案精品推荐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教案精品推荐文章: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教案精品推荐,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一、教材分析这是两首经典的爱国诗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叛军首领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得以彻底平复。

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儿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之中,以一气贯注、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名作。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的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全诗字句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教案精品推荐二、学情分析读课文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言语,注意读准字音:读课文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或不理解的词语,/article/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检查字词自学情况,互解疑难:指名试读课文,回答析题时的问题:按自然段读课文,给课文分段,说说各段的大意。

三、教学要求: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乃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并默写本诗。

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五: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过程一、导入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首杜甫写于战乱时期的诗,《春望》还记得吗?背一背(生背),背得真有感情,仿佛使我看见了诗人在八年的安史战乱中,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感时与恨别交织着满腔愁情,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当他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息的消息,诗人惊喜若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教育资料】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4古诗两首_苏教版学习精品

【教育资料】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4古诗两首_苏教版学习精品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4古诗两首苏教版在教学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两首诗时,我主要运用了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将两首诗比较异同:一、不同之处:1、抓住背景,一是“安史之乱”,一是“金兵南侵”。

由于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不同,他们的经历也各有跌宕。

要想理解诗人内心的情感,就必须要有时代背景作铺垫。

所以,在课前,我就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诗人生活年代的情况——“安史之乱”和“金兵南侵”的相关资料,为更好地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奠定基础。

2、抓住作者,一是唐朝,一是宋代。

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被人誉为“诗圣”,而他的诗又记录了相关的史实,被人称为“诗史”。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乃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

而陆游,是南宋著名诗人,一生作诗九千余首,可谓“多产诗人”。

《示儿》是他的“绝笔诗”,相当于遗嘱。

3、抓住插图,一是“意气风发”,一是“抱憾终老”。

在教学中,我觉得书上的插图也应发挥作用,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幅图中,诗人一家内心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漫卷诗书”的场面也表现得十分直观。

而《示儿》一图则显得哀伤而凄凉。

弥留之际的陆游,在孤灯残烛的映照下显奄奄一息。

在布满皱纹、饱经沧桑的脸上,挥之不去的是遗憾之愁云。

在这样的画面映衬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读来催人泪下。

4、抓住“诗眼”,一是“喜”,一是“悲”。

教学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围绕“喜”字展开,诗人为何而喜?让学生找找诗人“喜欲狂”的表现,抓住“即从”“穿”“直下”“向”等词体会诗人的“归心似箭”;《示儿》可围绕“悲”字展开教学,诗人因何而悲?从哪些词句中让你感受到诗人的悲伤?5、抓住文体,一是律诗,一是绝句。

教学中,可相机让学生认识律诗和绝句的区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是一首七言律诗;而《示儿》共四句,每句七个字,是一首七言绝句。

二、相同之处:虽然两首诗有着诸多的不同,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内心无比强烈的爱国之情。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五_教案教学设计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五_教案教学设计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五《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五佚名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祭、乃、涕、洛。

3.理解这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1.朗读、背诵这两首诗,默写《示儿》。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使学生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和感染。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二)难点:理顺诗句。

教师指导学生在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把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调换词语顺序。

(三)疑点:学生可能提出首句“死去无知万事空”与尾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否前后矛盾的问题。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辩议:深刻地体会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一)口答课后问题。

(二)试读古诗、反复吟诗、熟读成诵。

(三)理解并说出每首诗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默写古诗《示儿》。

(五)扩写古诗,练习表达。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介绍《示儿》的作者及背景。

3.理解《示儿》中的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1.指名读《示儿》,结合正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自学情况。

祭(j@):祭祀。

乃(n3i):你,你的。

乃翁:你的父亲。

元:同“原”。

九州:指代中国。

王师:指南宋军队。

2.学生质疑。

(三)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1.看到诗题《示儿》你是怎样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使人知道。

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

“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

)2.简介作者。

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通用6篇)

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通用6篇)

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通用6篇)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篇1一﹑教学内容分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获得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二教学目标1﹑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想像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从中感受到杜甫诗歌语言的遒劲刚健,思想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兴趣,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会写诗中生字“涕”“洛”。

并理解诗意。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能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1﹑鼓励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查找诗歌写作背景,即了解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之苦。

并做相应摘抄,在课堂上互相交流,有助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地图,小黑板。

三教学过程一﹑紧扣“快”字,揭题。

(板书:“生平第一快诗”)指名生说自己的理解。

师:“快”快乐,舒畅。

试想诗人会遇到什么样的的事情产生什么样的心情才会写下一生之中最快乐的诗句?出示:-----遇(听)到(大快人心)的事产生(极度兴奋喜悦的心情)才会写下(最快乐)的诗句。

(生自由表达想法。

)师: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就是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课题),齐读。

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听说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听你讲述题目的意思,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在《示儿》一课中,陆游称朝廷军队为(王师)收复失地是叫(定)如果用陆游的说法,可怎么说“闻王师北定中原”但陆游直至死前,也不能实现心愿,所以他“悲之切”。

(板书北宋——陆游——“未闻王师定中原”——悲之切)。

时隔400多年,说法不同了,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是什么呢?学完这首诗,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请结合诗的题目把板条上的话说完整。

(杜甫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极度兴奋,极度喜悦,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

)二、与文本对话,质疑问难解诗意。

一起读黑板上这句话,给自己提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能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回答自己的问题。

示儿

示儿

告诉儿子们
本来就知 道



陆游
你们的父 亲
祖国统 一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 手里的地区。 祭祀祖先
解 释
元(同“原”,原来,本来)知:本来就知道。 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 但:只。 九州(中国)同(统一):指全中国统一。 王师:指南宋军队。 定:平定,收复。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先。 无(通“勿”,不要)忘:不要忘记。 乃(你的,你们的)翁(父亲):你们的父亲。
这首诗写出了诗 人毕生的心事和无 限的希望,表达了 他渴望收复失地、 统一祖国的强烈的 爱国之情。
1.九州在诗中是指 _________,乃 翁是指 _________。 2.这首诗看出作者 ———————— 的 情怀。 3.作者希望王师_________。 4.诗中,临终前,诗人的遗憾是(用原句 回答)___________,诗人的遗愿 是(用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 5.《示儿》最能表现诗人爱国情感的诗 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宋朝的军队向北方 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 祭祀祖先时不要忘了把 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 样的思想感情?
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 国的爱国之情。
谁能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诗?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1210年的除夕,86岁高龄的陆游躺在病床 上,已奄奄一息,他对他的儿子说:___ _________________。
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历代的许多诗歌作品 中,有一首诗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这 首诗就是我国宋代诗人陆游在临终诗留 给儿子的遗言。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 《示儿》。

4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PPT课件

4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PPT课件

④青春:指春日景物。作者想象春季还
乡,旅途有宜人景色伴行。
水秀中华
14
河 蓟北

巴峡
四 川
剑外 长
河 巫峡 南
水秀中华
洛阳 襄阳
东 江海
15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人
字词
注释
地图
水秀中华
诗句
诗意
1
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
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
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
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水秀中华12 jì蓟北wū
巫峡

涕泪
xiānɡ
襄阳
luò
洛阳
水秀中华
13
注释
①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②剑外:现在四川剑阁县北,大小剑山之 间有剑门关。唐人以长安为中心,称剑门以 南地区为剑外,通常作为四川的代称。当时 杜甫在梓(zǐ)州(现在四川三台县),正 在剑门西南。
③蓟北:泛指蓟州、幽州一带(现在河北省北部 地区),是安、史叛(pàn)军盘踞(jù)的地方。
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意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还要畅饮美酒,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
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故乡洛阳。
水秀中华
11
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字子 美,河南省人。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 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 件在他的笔下都有真实的反映,被称 为一代“诗史”。他的诗,艺术成就 很高,对后世影响很大。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从而理解诗句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3.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4.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默写《示儿》。

教学重点、难点1.使学生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使学生领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又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二)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三)学生自己读诗,并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四)教师指名读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读文,并从诗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联系诗句内容理解词语。

3.出示一些词语,让学生练习掌握。

(四)初读了解诗的内容。

1.教师先指名读预习,让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去读诗。

边读边想2.再指名读诗,边读边了解诗的内容大意。

3.学生自由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一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采用范读,指名读、齐读等方法。

(六)作业。

1.读诗。

2.写生字。

第二课时(一)引导学生学习第一首诗。

1.指名读诗,让同学想一想诗的题目的意思。

(1)学生谈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各抒己见,充分说。

(2)使学生明确题目的意思,并说明自己是怎么知道题目的意思的。

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理解诗的内容来理解题目的含义。

2.指导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内容,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

(1)学习第一句。

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第一句诗,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学生不易理解的词语可能有:元知、万事空、但悲、九州同。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示儿导学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示儿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示儿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示儿导学案第【1】篇〗《示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并背诵古诗《示儿》2认识“祭”字,理解“元”,“九州同”,“王师”,“中原”,“翁”在诗句中的意思3掌握诗词大意,把握诗歌内涵,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体会本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二教学重点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难点1.理解陆游一生都渴望收复失地,统一中原,可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都无法实现愿望的原因以及诗人的悲愤之情。

理解古诗中“元”,“翁”等重点词语的古今异议,对全诗内容进行理解四教学课时:一个学时五教学方法一、初读感知;二、精读解意;三、复读悟情六教学流程导入:一、激趣导学(课件出示)同学们,大家知道宋朝吗?(知道)在那苟延残喘的南宋,一个除夕之夜,一位85岁的老人,在烛光明灭之中,僵卧病榻,老泪纵横,手指北方,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断断续续地说出了自己的临终遗言,大家猜猜,他遗嘱的内容是什么呢?(学生猜测:可能是担心子女,也可能是财产的分配)(教师评价正确与否。

)是啊,他临终之时,只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但却包含了他最炽热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让人肃然起敬的老人——陆游,学习他的绝笔诗——《示儿》(板书课题、作者)解题看到诗题《示儿》你是怎样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使人知道。

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

“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

)谁了解陆游?简单地说一说;教师出示PPT(介绍陆游的生平)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爱国诗人。

他的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

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

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

古诗《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及《示儿》教案

古诗《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及《示儿》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和《示儿》。

(2)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把握其主要内容。

(3)分析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古诗。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心和热爱。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把握其主要内容。

(3)分析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释义。

(2)古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和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两首古诗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古诗,体会诗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古诗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学生展示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从两首古诗中汲取爱国情怀。

(2)学生分享自己的爱国心得,进行情感交流。

四、课后作业:1. 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 写一篇关于两首古诗感悟的文章。

3. 进行古诗知识拓展,了解杜甫和陆游的其他作品。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两首古诗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两首古诗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和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两首古诗的写作手法进行深入剖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利用情感共鸣法,引导学生从两首古诗中汲取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4.古诗两首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作于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春。

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结束。

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全诗八句。

开头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诗的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诗意剑门关外忽然传出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初闻此讯,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再看看夫人和孩子,她们的愁容不知去了哪里,我胡乱地卷着诗稿和书籍,高兴地简直要发狂。

在春天里我要放声歌唱,畅饮美酒,有明丽的春光做伴,和家人一起返还家乡。

我们立即动身,从巴峡启程,穿过巫峡,一路顺流而下,经过襄阳,再陆路前往洛阳。

关于杜甫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本人出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杜甫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2.《示儿》《示儿》的背景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

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比较两首爱国诗的的异同

比较两首爱国诗的的异同
比较两首爱国诗的的异同
高段语文 主讲教师:武力 山西太谷师范附小
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河南河北》和《示儿》比较
一、相同之处 虽然这两首诗是两位不同的诗人所写,但 所要表达的情感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内心无 比强烈的爱国之情。
二、不同之处 • 1、抓住背景,一是“安史之乱”,一是“ 金兵南侵” 。 • 2、抓住作者 。一是唐朝,一是宋代。 • 3、抓住插图,一是“意气风发”,一是“ 抱憾终老” 。 • 4、抓住“诗眼”,一是“喜”,一是“悲 ”。 • 5、抓住文体,一是律诗,一是绝句。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示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示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2)理解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情感;(3)分析两首古诗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2)学会欣赏和评价古诗的艺术风格;(3)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思想观念;(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认同感;(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现象,提升个人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2)理解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情感;(3)分析两首古诗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古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思想观念的深入理解;(3)分析古诗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手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对两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古诗,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2)准备好相关的学习用品,如课本、笔记本等;(3)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学习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引入与古诗相关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题目和题材,初步了解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注意认读生僻字词;(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查阅相关资料,对古诗进行初步理解;(3)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情感;(2)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总结古诗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手法。

4. 课堂小结:(1)教师对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情感进行总结和归纳;(2)教师强调古诗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手法的重要性;(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所学内容。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
实用文档
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 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 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 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 (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听 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了《闻官 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 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 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诗。
实用文档

蓟北

巫峡

涕泪
xiān
即从巴峡穿巫(wū)峡, 便下襄 (xiā实n用ɡ文)档阳向洛(luò)阳。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眼泪
单击有内容
实用文档
河北 四川 河南
(剑外)
实用文档
却看妻子愁何在,
夫人和孩子
漫卷诗书喜欲狂。
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单击 打开有内容
实用文档
单击有 内容
漫卷诗书喜欲狂
胡乱地卷起 “漫”在字典里有三种意思
③蓟北:泛指蓟州、幽州一带(现在河北省北部地 区),是安、史叛(pàn)军盘踞(jù)的地方。
④青春:指春日景物。作者想象春季还 乡,旅途有宜人景色伴行。
实用文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 ( jì)北, 初闻涕(tì)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便 下 襄 阳 向 洛 阳。 实用文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 杜甫
剑外 忽传 收蓟北, 初闻 涕泪 满衣裳。 却看 妻子 愁何在, 漫卷 诗书 喜欲狂。 白日 放歌 须纵酒, 青春 作伴 好还乡。 即从 巴峡 穿巫峡, 便下 襄阳 向洛阳。
实用文档
导入
同学们,在国历代地许多诗歌作品 中,有一首诗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这 首诗就是我国宋代诗人陆游在临终诗留 给儿子的遗言。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 《示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课后习题答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课后习题答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课后习题答案4、古诗两首一、教材分析这是两首经典的爱国诗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叛军首领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得以彻底平复。

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儿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之中,以一气贯注、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名作。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的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全诗字句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二、学情分析读课文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言语,注意读准字音:读课文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或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检查字词自学情况,互解疑难:指名试读课文,回答析题时的问题:按自然段读课文,给课文分段,说说各段的大意。

三、教学要求: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乃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并默写本诗。

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五: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过程一、导入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首杜甫写于战乱时期的诗,《春望》还记得吗?背一背(生背),背得真有感情,仿佛使我看见了诗人在八年的安史战乱中,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感时与恨别交织着满腔愁情,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当他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息的消息,诗人惊喜若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

---------------------------------------------------------------范文最新推荐------------------------------------------------------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_教学目标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从而理解诗句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3.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4.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默写《示儿》。

教学重点、难点1/ 121.使学生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使学生领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又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二)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三)学生自己读诗,并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四)教师指名读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范文最新推荐------------------------------------------------------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读文,并从诗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联系诗句内容理解词语。

3.出示一些词语,让学生练习掌握。

(四)初读了解诗的内容。

1.教师先指名读预习,让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去读诗。

边读边想2.再指名读诗,边读边了解诗的内容大意。

3.学生自由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一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3/ 12(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后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后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后反思《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后反思一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编排专门有规律,差不多上每一学期要安排两次古诗的教学,一次在第一单元,另一次在最后一单元。

第四课《古诗两首》,一首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另一首是陆游的《示儿》。

这两位差不多上闻名的爱国诗人,然而这两首诗的情感基调却是截然相反。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大快诗,诗中处处透着喜;而《示儿》却是陆游病重离世之际留下的遗言,诗中字字含着泪。

在教学中,我发觉这两首诗的诗意事实上并不专门难明白得,然而关于古诗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字面的明白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重点必须体悟作者所含的情。

而每一首诗的创作与诗人的生平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了解了古诗的创作背景,才能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与之产生共鸣。

在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前,我先给小孩们讲了一个故事: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有个文人来到长安,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但是由于奸臣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用。

从此他进取无门,生活贫困。

直到天宝十四年(755),他终于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

同年可就在那一年,唐朝闻名的“安史之乱”爆发了,现在他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亲。

第二年他把家属安排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即位的肃宗。

可途中却被叛军所俘,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

整整八年后,他突然听到一个消息,唐朝官军战胜了叛军。

讲完那个故事后,我问:“同学们,假如你确实是那个人,有过如此的经历,听到如此消息,心情会如何呢?”有了具体的内容作支撑,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情境,体会了诗作的情感基调。

“那么那个人是谁呢?他又是如何样的一个人呢?”紧接着又由此问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杜甫、了解杜甫。

“这首诗,确实是他游离家乡多年,历经了千辛万苦,终于听说家乡被收复,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大方而作。

”诗文总有眼,本诗的诗眼缘自一个字“喜”,找到诗眼,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在明白得诗意的基础上,去找,去品,哪些地点能表现出那个“喜”字,首联除了交代喜的缘故外,还看出了初听喜讯的真实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儿》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对比分析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而历史上还有另外一首诗,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经常被人们用来对比分析,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编辑的《示儿》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对比分析,希望对大家能提高大家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示儿》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对比分析
这两首古诗抒发了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示儿》是南宋大诗人陆游临终时作的诗,相当于遗嘱。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兵败自杀,诗人听到官军相继收复河南河北的胜利消息后,十分欢快,便写下了这首爱国的诗篇。

中心思想
《示儿》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示儿》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表达了因祖国由战乱到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文章结构
《示儿》是七言绝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七言律诗,其中第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讲究对仗。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诗歌开头第一句,表明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但他并不感到恐惧和痛苦。

“元知”,即本来就知道,“万事空”的意思是:当人死去后,世上的万事万物对他来说都变得毫不相干,因而用不着牵挂了。

这话看来平常,但在全诗中非常重要,他不但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同时为下面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

也就是说,陆游能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唯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之心至死不渝。

“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意思是:我只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悲痛,就是没能亲眼看到支离破碎的祖国重新统一。

这一句是向儿子们交代他毕生的心事,下一句写对儿子们的嘱托和深切盼望。

“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北定”指渡江北伐,平定金兵的进攻。

“中原”泛指被金人占领的失地。

寥寥数字,既包含诗人热切的盼望,坚定的信念,也寄托着把他呼号一生“北定中原”的心愿和末了的事业要下一代来继承,希望孩儿们努力奋斗,实现遗志,不要忘记你们父亲还在九泉之下等候着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

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
诗”。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做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

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脸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

蓟北乃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

这对于多年漂泊“剑南”急于结束流落返回故乡的诗人来说,确是天大的喜讯,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反映他那种悲喜交集的心情。

诗的第二联,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带着欣喜的热泪,回看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他们昔日的愁云早已驱散,正沉浸在欢乐之中,亲人的喜悦是对诗人最大的安慰,他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随手胡乱地收拾诗书,再也无心伏案读书。

这对于一位原是读书破万卷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的描写,恰当地把诗人大喜欲狂的心态逼真地表现出来。

“喜欲狂”既是上面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下面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

因“喜欲狂”故而纵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还想,于是诗篇便
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

尾联是想象中的具体还乡路线,“巴峡”是出发之地,“巫峡”是必经之处,“襄阳”和“洛阳”是诗人的原籍和故乡。

这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示儿》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对比分析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