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质量文献综述_柴文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 交际

49柴文佳 王立会

(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61)

[摘要]对于城市化质量问题在国外研究中并没有直接的提法,但是相关的研究非常丰富。主要有

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环境、资源为侧重点的生态城市研究,以人为侧重点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研究等方面,这些研究都体现了城市化质量的内涵。

[关键词]城市化 质量 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3-0049-02

城市化质量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国外学者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如Daly(1989)提出测评可持续发展政策目标的4项标准,即环境影响要小于环境的承载能力;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要小于其再生速度;人类产生的废物要小于自然界的吸收能力;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要小于其被其他形式的可再生资源替代的速度,并以此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理论框架;Broat(1994)指出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设计应体现层次性、科学性、数字化的要求,用易测度的、便于分析、比较和预测的指标,分层次、按顺序、客观地表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际。Maclaren(1996)提出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的设计应遵循综合性、前瞻性、分布性、广泛性的原则。其中综合性是指指标应综合反映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要素的关联性;前瞻性即目标要指向未来的发展方向;分布性指考虑到人口、地理空间等分布特点;广泛性即评价过程应保证公平合理。

(二)生态城市的研究

生态城市的思想起源于霍华德(1898)的“田园城市”的理念。P•盖迪斯(1904)首次将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城市研究。理查德•雷吉斯特(1984)使生态城市建设的理念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以相对较小的城市规模建立高质量城市、就近出行、小规模地集中化和物种多样性有益于健康的四项建设生态城市的原则,并针对美国城市低密度现状提出生态城市的改造措施。雅尼科斯特(1987)认为生态城市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即高效、和谐的人类栖境”,这是首次提出的生态城市的完整概念。

(三)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研究

加尔布雷思(1958)最早提出了生活质量的概念,认为“生活质量是人们在生活舒适、便利程度以及精神上所得到的享受或乐趣”。罗斯托(1971)把经济发展划分为6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以及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认为“追求生活质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进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之后,将会消除因经济增长带来的严重问题,平息社会内部的各种不满情绪,人们的生活丰富愉快,社会的发展稳定而和谐”,指出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正向关系。古雷特(1971)指出从发展的角度来认识生活质量的改善,认为发展至少包括生存、自尊和自由三个方面。刘本杰

(1976)从经济学角度把生活质量观念综合到微观分析生产理论的一般框架之中。坎贝尔(1976)强调从心理学角度,将生活质量定义为生活幸福的总体感觉,强调主观生活指标对于生活质量的解释。埃德•迪安纳(1992)认为经济指标、社会指标以及主观指标均能反映社会生活质量,三种指标各有缺陷、相互补充。西奥多•舒尔曼(1994)侧重于人类发展投入方面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涉及经济、科技、教育、外交、安全、福利、卫生等领域。

二、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一系列“城市问题”的出现,城市化发展的质量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关于城市化质量的研究也逐渐出现。目前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即对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理解、关于城市化质量的单项评价研究(如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文明城市评价、生态城市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等研究等)和城市化质量的综合评价研究。

(一)城市化发展质量的涵义

对于城市化质量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刘传江、郑凌云(2004)认为城市化水平有双重涵义,即数量和质量。数量是指由于产业发展导致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质量则是上述转变所达到的程度。曾塞丰(2004)认为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程度是否相适应是城市化的质的问题。国家统计局福建省城市调查队课题组(2005)对城市化发展的质量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将城市化质量的内涵概括为四个基本要义:一是反映城市化进程中“人”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的现状,评价城市人口的衣食住行,安居乐业状况;二是推进城市化系统发展的“动力强度”,即经济发展水平质量;三是要体现城市化发展的内在机理和结构、分工的“协调性”,即社会、经济、政治领域的协调发展;四是城市化发展在不同阶段体现出的发展“公平性”,强调不能以牺牲农村的发展为代价来换取产业的发展,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和非农产业的生产效率之间的差距应不断缩小,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应趋于一致,城乡差距应逐步被淡化和消除。孔凡文、许世卫(2005)把城市化质量的内涵概括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基础设施的完善、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城镇管理的加强等六个方面。袁晓玲、王霄、何伟炜、陈跃等人(2008)认为城市化质量的考量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物质文明的城市化、精神文明的城市化、生态文明的城市化。

责任编辑:张丽

柴文佳(1984-),男,河北唐山人,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分析。

王立会(1982-),女,河北唐山人,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转48页)

现代 交际

48(上接49页)

(二)城市化质量的单项评价研究

城市化质量评价体系涉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居民生活质量、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我国学术界对于城市化质量的单项评价研究的成果非常丰富,主要有城市人居环境评价、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文明城市评价、生态城市评价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等。

1.人居环境评价

宁越敏、查志强(1999)以上海为例,进行了大都市人居环境评价和优化研究;李华生等(2005)提出的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环境质量、生态维护、居住水平、建设能力、建筑条件、能源环卫、给水排水、交通通讯、经济水平、稳定程度、文明程度、智力能力等12个方面涉及35个指标;祁新华、程煜、陈烈、沈鸿等人(2008)以广州为例进行了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的评价研究。

2.生活质量评价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2004)颁发了《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试行)》。该体系由“基本指标”和“特色指标”两部分构成。“基本指标”反映创建文明城市的基本情况,包括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等。“特色指标”主要反映城市获得重要荣誉的情况,包括创建

工作集中宣传、荣誉称号、城市整体形象等方面。这是有关文明城市内容的非常全面的评价体系。

(三)城市化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对于城市化质量的综合评价,很多学者构建了评价体系并对一些地区进行了相应的评价和分析。叶裕民(2001)认为“对城市化质量的研究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城市化核心载体——城市的发展质量,即城市现代化问题;二是城市化域面载体——区域的发展质量,即城乡一体化问题”,“城乡一体化是提高城市化质量的终极目标”。并对城市现代化评价体系选择经济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三个维度,共包括12个具体指标;对城乡一体化的指标体系采用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和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2个指标构成。利用此指标体系对我国9大城市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并提出提高城市化质量的一些对策。

【参考文献】

[1]陈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研究——以成都市为例[D].西南交大硕士学位论文,2006.

[2]刘传江,郑凌云.城镇化与城乡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3.

[3]曾赛丰.中国城市化理论专题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181-197.

怀疑论的错误在于“其要在无可疑问之处置疑”,显然是无意义的。也就是说,怀疑论者往往没有提出一个合适的问题。

“一个问题可以提出,也就可以解答。”也就是说,怀疑论者如真的提出了合适的问题,那么也就意味着解答也“存在于有某种东西可以说的地方”。(P88)

所以,真正的怀疑论是没有的。(十一)人生问题及其解答

维氏说,“即使一切可能的科学问题都得到了回答,人生的问题仍然毫未触及。”

科学问题跟人生问题是不同的。科学的问题可以通过实验科学的方法得到回答,但是人生的问题却只能从非科学领域得到启示。

每一个人解决人生问题的方法都不一样,也就是说,人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正因为这样,人生问题的解决完全取决于每个人的抉择,所以,与其说我们人生有问题,不如说每个人的问题本身就是解答。所以维氏也说,“人生问题的解决即在这个问题的消失中”。

(十二)可说的和不可说的

维氏说,“哲学的正当方法固应如此:除可说者外,即除自然科学的命题外——亦即除与哲学无关的东西外——不说什么。”

玄学主体是不可说的,因为关于玄学命题中的某些符号,没有意谓。诸如关于神、关于感觉的命题,神和感觉本身并无意谓。

伦理学和美学命题因为超越世界,所以也不可说。

人生问题因为可以随便说,即因人而异,所以问题消失在解决中;不属于可以清晰地说的范围。

逻辑命题只能显示自己,但什么也没有说。

虚构的事物不是没有意义,而是没有意谓,所以是假的,说了也白说。

只有自然科学的命题,日常生活世界发生或未发生的事情可以说。

本节除了讨论命题函项的一般形式外,还讨论了逻辑命题的特性,以及划定了可说世界与不可说世界的界限,或者勿宁说,在划定了可说的界限的同时也给不可说划出了界限。

七、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不可说的东西,要么是超越世界的伦理和美学的东西,要么是神秘主体;对于这个领域,多多少少解答了某种关于人生的问题。

在客观实在世界保持沉默的东西,在主体世界,即属人世界则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英)维特根斯坦(著),张申府(译).名理论:逻辑哲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2](英)维特根斯坦(著),陈嘉映(译).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3]Wittgenstein,L.,G.E.M.Anscombe(trans.).Philosophical Investig ations(3rded.).Oxford:Basil Blackwell,2001.

[4]W i t t g e n s t e i n ,L..P h i l o s o p h i s c h e B e m r k u n g e n.B a s i l Blackwell,1957.

[5]Wittgenstein,L..The Blue and Brown Books.Basil Blackwell,19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