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姚本先版-重点总结
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2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历史与发展)【圣才出品
姚本先《学校⼼理健康教育新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2章学校⼼理健康教育历史与发展)【圣才出品第2章学校⼼理健康教育历史与发展2.1 复习笔记⼀、国外学校⼼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西⽅学校⼼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的三个阶段1.第⼀阶段从19世纪末⾄20世纪40年代,这是国外⼼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初期或孕育期,处于⼼理测量和⼼理诊断的⽔平。
2.第⼆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末,是学校⼼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童年期,处于⼼理咨询和⼼理辅导的⽔平。
3.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今,这⼀阶段是学校⼼理健康教育的繁荣期,处于综合的学校⼼理健康教育活动⽔平。
(⼆)西⽅学校⼼理健康教育的兴起从⼴泛意义上说,西⽅学校⼼理健康教育的产⽣与兴起主要受益于⼼理卫⽣、⼼理测量和职业辅导这三个领域的发展及推动。
1.⼼理卫⽣运动的推动现代⼼理卫⽣运动是从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精神病及患者开始的。
1792年,法国⼈⽪内尔提出废除对精神病⼈的约束被看作是提倡⼼理健康的历史起点。
2.⼼理测量运动的影响(1)⾼尔顿的贡献⾼尔顿⾸先倡导测验运动,他是应⽤等级评定量表、问卷法以及⾃由联想法的先驱。
(2)卡特尔的贡献美国⼼理学家卡特尔⾸创了“⼼理测验”这个术语。
(3)⽐奈的贡献20世纪初,⽐奈与西蒙合作,发表了⽐奈—西蒙量表,并提出了智⼒测验的标准。
⽐奈的贡献在于使⽤⼼理测量解决实际问题的想法变成现实,因⽽成为现代⼼理测量的先驱者。
(4)桑代克的贡献桑代克等⼈,利⽤⼼理测验原理,编制了第⼀批标准化的教育测验。
3.职业辅导运动的贡献(1)早期⼼理辅导1894年,美国旧⾦⼭加州⼯艺学校在梅瑞⾥的领导下,开展职业辅导⼯作。
内容有个⼈分析、个别咨询、就业辅导及跟踪研究等,这是早期⼼理辅导的萌芽。
(2)职业的⼼理辅导①1907年,戴维斯任密歇根⼤瑞城中学校长时,推⾏职业与品德辅导⼯作,在学校开展每周⼀次的⼼理辅导课,以帮助塑造学⽣的个性和防⽌问题的发⽣;②⼤卫等以不同⽅式提供⼼理辅导服务,帮助学⽣寻找职业,了解⾃⼰最适合的职业,依据个体差异进⾏职业选择等;③1908年,代表⼈物帕森斯在波⼠顿创办了职业局,开展针对青少年的职业辅导活动。
心理学复习资料(姚先本)
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心理学的含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答:首先,在整个心理过程中,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
第二,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点也是密切关联的。
第三,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者体现着人的整体心理活动在“动态—过渡态—稳态”方面的相互关系和时相特征。
总之,心理过程和个性的相互制约关系,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
4.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如何科学地理解人的心理现象的实质?) UM P 71)心理对物质载体的依存性(心理与脑):心理是物质的派生现象,它的产生需衣服于一定的物质实体。
科学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也就是说,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载体。
2)心理与环境的相互制约性:从心理的内容和源泉来看,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3)个性心理活动的主体性(简析人的心理的主体性):首先表现在心理是人脑的主观映像;其次,心理的主体性还表现在,人对现实的反映总是通过个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实现的;第三,心理的主体性更表现在人对现实反映的主观能动性反面;最后必须指出人的心理的主体性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人的意识性。
人的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水平,所以人的心理也可以叫做意识,有了意识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主体。
5.心理学的理论取向◆心理生物学理论取向◆行为主义理论取向——华生,强化◆认知理论取向◆精神分析理论取向——弗洛伊德,强调潜意识在整个精神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现象学理论取向6.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实验室,开设了实验心理学,这标志着心理科学的诞生和独立,也意味着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发展历史的开始。
7.心理学的任务(DEFCP)⑴描述:即对心理事实用科学语言予以叙述以便人们认识它;只说明事实的真相,不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⑵解释:解释是对个体行为做进一步分析,探索产生该行为的可能原因⑶预测:预测是根据现有的资料,估计将来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⑷控制:研究心理是为了有效的调整人的心理,使之利于社会,群体和个人的健全发展,这就是心理学的根本任务;⑸提升: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从事心理学研究,其主要的目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
心理学教材要点归纳
第一章、概论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1、心理学概念: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这种规律相当复杂,并非一一对应、一成不变,心理存在的差异,却收共同规律制约2、心理学的性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标志心理学成立科学方法的重要标准:客观性;准确性;可检测性(因为心理学家主要依赖科学方法研究,并严格遵守科学标准,所以是一门科学;因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的一切活动不能摆脱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所以又具有社会学科的性质。
)3、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与流派:萌芽于古希腊时期;独立于1879年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第二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影响较大的心理学派:(一)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因此冯特的心理学因此被称为“构造主义心理学”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另外一个代表人物钦纳是冯特的学生,研究的是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其代表人物还有杜威等人。
学派争论的焦点是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结构还是研究意识的功能。
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称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只能研究可观察的行为。
心理学应以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他研究路线可以用“刺激—反应”公式(S—R)来表示。
思想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收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
华生认为行为施加正强化(奖励),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巩固下来,如果给以负强化(惩罚),那么该行为就会减弱下来。
华生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在一个良好的、由我做主的环境中,不管他们的天资、能力、父母的职业和种族如何,我可以任意地培养成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小偷。
心理学每章节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每章节知识点总结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心灵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其发展历史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
心理学的主要发展阶段包括启蒙时期、心理学的建立和形成期、实验心理学的兴起和临床心理学的发展。
在现代,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第二章: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和案例研究法等。
实验法可以控制变量,验证因果关系;调查法可以收集大量数据,了解人群特征;观察法可以直接观察行为,获得真实数据;案例研究法可以深入了解个体案例,得出特定结论。
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互为补充,有助于全面了解心理学的相关问题。
第三章:感知与知觉感知是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和加工过程,知觉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意义的理解和认知的过程。
感知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心理学盲点等。
感知与知觉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个体对外界的认识和了解。
第四章:学习与记忆学习是个体通过经验和训练,获得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记忆是将信息储存在大脑中并随时能够回忆的过程。
学习的过程包括条件反射、继承、认知学习等;记忆的过程包括感知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工作记忆等。
学习与记忆是人类智力活动的关键环节,对人类认知和行为的影响至关重要。
第五章:情感与情绪情感是指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感受,情绪是指个体对特定事物的心理反应。
情感包括爱、恨、悲伤、快乐等;情绪包括愤怒、快乐、悲伤、焦虑等。
情感和情绪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人类社会交往和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六章:动机与需要动机是指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和目的,需要是指个体为满足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而进行行动的动机。
动机的类型包括生理动机、心理动机、社会动机等;需要的分类包括生理需要、心理需要、社会需要等。
动机和需要是人类行为和行动的重要驱动力,对个体的行为决策和目标实现起着重要作用。
姚本先版心理学考试复习题---名词、简答、辩析、论述
姚本先版心理学考试复习题---名词、简答、辩析、论述:心理学、认知发展、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需要、动机、情绪、意志、学习动机、人格、气质、性格、智力、能力、教师角色、心理健康1、人的心理现象作为观念的东西,它可以离开物质载体。
2、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
3、智力的个别差异是由先天素质决定的。
4、如果说粗心大意是稳定的个性特征,漫不经心则是暂时的心理状态。
5、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因此有意后注意是最容易形成的注意。
6、在全人口中,智力低常的人与智力超常的人数基本相等。
7、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就是在人脑中形成被反映事物的映象过程。
8、遗忘就是所识记的信息的完全丧失。
9、在人的一生中,智力的发展水平随年龄发展而变化,基本上是匀速直线前进的。
10、人的心理的主体性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人的能动性。
11、对于人类来说遗忘并不都是有害的。
12、在同一班级里接受同一老师的教育,但各个学生的心理反映是不同的,这种现象说明了人的心理是先天固有的。
13、动机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它是人们解决问题的动力因素。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动机越强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14、创造性是天生的,主要靠学生的悟性,很难通过学校教育进行培养。
15、心理状态常常是从心理过程的发展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一个过渡环节。
16、不论什么气质的人,遇到高兴的事,都会情绪高涨;遇到不愉快的事总会情绪低落。
17、竞赛会造成紧张气氛,加重学生负担,有损学生身心健康。
因此应尽量少搞竞赛。
18、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的各种心理现象都是密切联系,交互影响,具有高度的整合性。
19、有个学生看到别的同学因拾金不昧而受到表扬,就向妈妈要了一元钱交给老师,以获得老师的表扬。
这说明,这个同学不诚实。
20、当学生尚未表现出对学习有适当的兴趣或动机之前,教师有必要推迟学习活动,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或动机。
《心理学》姚本先版重点总结(5篇)
《心理学》姚本先版重点总结(5篇)第一篇:《心理学》姚本先版重点总结第一章绪论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包括:①心理状态:注意,意识,灵感②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③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点。
3、心理学基本观点:①心里对物质载体的依存性。
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载体。
②心理与环境的相互制约性。
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记过。
③个体心理活动的主体性。
人的心理活动的主体性表现在:a.心里是人脑的主观映像b.人对现实的反映总是通过个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实现的。
c.人对现实反映的主观能动性d.人的心理的主体性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人的意识性4、心理学的理论取向:①心理生物学理论取向②行为主义理论取向③任职理论取向④人本主义理论取向⑤现象学理论取向5、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岗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实验室,开设实验心理学。
标志心理科学的诞生和独立。
6、心理学的任务:描述,解释,预测,控制,提升。
7、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个案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理论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获得新结构或引起心理结构发生改变得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2、遗传和环境的关系:①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②心理成熟影响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③环境和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章认知理论1、意识是心理反应的高级形式,是人区别于动物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个体所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
个体的意识有三个特点:概括性,自觉性,能动性。
2、无意识也称为潜意识,就是不能为人所觉察到的个体心理活动的总和。
做梦,口误,笔误。
3、睡眠的5阶段:①睡眠开始,昏昏欲睡②浅睡阶段,开始正式睡眠③④阶段为深睡阶段,不易叫醒,脑电波形有变化所以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⑤快速眼动阶段,睡眠者的眼球呈现快速跳动的现象。
心理学重点总结
心理学重点总结心理学是研究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它通过实验和观察的方法,揭示人类内心世界的奥秘并解释人的行为动机和模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心理学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实践应用。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思维是指人类通过感知、记忆、推理等认知过程进行信息加工和思考的能力。
情感是人类对于外界刺激所产生的主观感受,包括快乐、悲伤、愤怒、恐惧等。
行为是人类对于外界刺激作出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反应。
二、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心理学涵盖了多个分支学科,包括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实验心理学主要通过实验研究来探索人类的心理过程,认知心理学关注人的思维和知觉过程,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的生命周期中的心理变化,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互动。
三、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感知、学习、记忆、思维和情感等方面。
感知是指人类对于外界刺激的感知和解释,学习是人类通过经验和训练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记忆是人类保存和回忆信息的过程,思维是人类进行推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情感是人类对于外界刺激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体验。
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探索人类的思维和行为。
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观察、调查和案例研究。
实验是通过控制变量来研究因果关系的方法,观察是通过观察和记录人类行为来获取信息的方法,调查是通过问卷和访谈等方式来收集数据的方法,案例研究是对个别个体或小组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的方法。
五、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心理学的应用广泛,涉及多个领域。
其中,临床心理学是研究和治疗心理障碍的学科,咨询心理学是帮助人类解决生活和工作问题的学科,教育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学习和教育过程,组织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组织中的工作和管理行为。
六、心理学的发展与挑战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不断发展和完善。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心理学》姚本先版 重点总结word版本
第一章绪论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包括:①心理状态:注意,意识,灵感②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③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点。
3、心理学基本观点:①心里对物质载体的依存性。
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载体。
②心理与环境的相互制约性。
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记过。
③个体心理活动的主体性。
人的心理活动的主体性表现在:a.心里是人脑的主观映像b.人对现实的反映总是通过个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实现的。
c.人对现实反映的主观能动性d.人的心理的主体性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人的意识性4、心理学的理论取向:①心理生物学理论取向②行为主义理论取向③任职理论取向④人本主义理论取向⑤现象学理论取向5、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岗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实验室,开设实验心理学。
标志心理科学的诞生和独立。
6、心理学的任务:描述,解释,预测,控制,提升。
7、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个案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理论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获得新结构或引起心理结构发生改变得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2、遗传和环境的关系:①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②心理成熟影响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③环境和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章认知理论1、意识是心理反应的高级形式,是人区别于动物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个体所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
个体的意识有三个特点:概括性,自觉性,能动性。
2、无意识也称为潜意识,就是不能为人所觉察到的个体心理活动的总和。
做梦,口误,笔误。
3、睡眠的5阶段:①睡眠开始,昏昏欲睡②浅睡阶段,开始正式睡眠③④阶段为深睡阶段,不易叫醒,脑电波形有变化所以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⑤快速眼动阶段,睡眠者的眼球呈现快速跳动的现象。
4、注意是指对一定的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的心理活动。
《心理学》知识点大纲及知识点汇总(1)
心理学知识点提纲及汇总第一章概论一、心理学的概念【识记】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领会】心理学的基本性质科学的标准:客观性、准确性、可检验性。
心理学独特的性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锡比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
感觉。
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二、心理学的分支【领会】心理学理论领域: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3.发展心理学4.心理测量学5.生理心理学心理学的应用领域: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领会】1、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下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所谓自然情境指的是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正在受到观察。
(客观、真实,观察者处于被动,观察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
)优点: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且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观察结果难以重复,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测和偏见的影响;2、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使用测验法时,必须注意测验的目的及其适用的目标群体,遵照规定的方法实施,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要求适应群体)3、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研究者可以积极的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人为的创设出一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圣才出品】
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圣才出品】第4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4.1 复习笔记一、自我意识的教育与辅导(一)概念自我意识辅导是指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促进学生良好自我概念的形成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形成健康人格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内容自我意识辅导的内容主要包括自我认识教育与辅导、自我接纳教育与辅导、自我完善教育与辅导三个方面。
1.自我认识辅导(1)概念①自我认识指主体我对客体我的认知和评价,即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
自我认知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对自己做出的某种判断。
②自我认识辅导自我认识辅导是训练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等)以及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如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异性关系)进行正确的认识,培育和发展个体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和良好的自我概念。
(2)自我评价的重要意义①对自己有一个较全面而客观的评价,是主体自我接纳、自我教育的基础和前提;②正确而客观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3)自我认识辅导的实施自我认识的途径有:①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②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③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④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⑤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⑥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
2.自我接纳辅导(1)概念①自我接纳自我接纳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抱认可、肯定的态度,同时相信自己存在的价值,认同自己的能力。
②自我接纳辅导自我接纳辅导是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正面评价自己,正确分析、评价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了解自己的独特价值,最终达到愉快地接纳自己的目的。
(2)自我接纳的重要意义是否接纳自己是能否发展健康的自我体验的关键和核心。
在自我接纳的教育与辅导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和提高个体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安徽心理学第三版姚本先考纲
安徽心理学第三版姚本先考纲
安徽心理学第三版姚本先考纲是指安徽省开设的心理学课程所需
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指导性文本。
考纲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心理学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心理
学的定义、发展历程、研究方法、神经系统和感知基础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需要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理解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和方法,了
解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机制。
第二部分是心理学专业知识,主要包括认知、情感、学习、发展
和人格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需要深入了解人的认知过程、情感与行为
的关系、学习与记忆的机制、人格的形成以及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特
点等。
第三部分是心理学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心理测量、咨询和干预等
方面的内容。
学生需要学会运用心理学工具进行心理测量和评估,能
够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进行个体和群体咨询和干预。
总的来说,安徽心理学第三版姚本先考纲在指导学生学习心理学
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在学习和
实践中能够结合考纲内容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掌握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发挥专业价值。
《心理学》姚本先版重点总结
《心理学》姚本先版重点总结心理学原理与应用姚本先版重点总结一、导论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行为等心理活动的科学。
它帮助人们深入了解自己和他人,提供了解决问题和改变行为的方法与途径。
本篇文章将总结姚本先版心理学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心理学原理。
二、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思考、判断等。
其中,注意是人类感知外界信息的关键过程。
人们的注意可以集中在某个刺激上,也可以分散在多个刺激上。
记忆是指个体储存、保留和利用信息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良好的记忆能力对于知识的积累和应用至关重要。
三、行为主义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应当以可观察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而不关注内心的心理过程。
当一个人的行为受到奖赏或惩罚时,该行为将受到强化或抑制。
通过建立强化和惩罚机制,可以改变和塑造个体的行为习惯。
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对于学习、行为调节和心理干预有重要意义。
四、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从婴儿到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上的变化和发展。
人的发展可以分为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层面。
不同阶段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和需求,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教育和家庭环境的提供。
同时,了解人类发展规律也有助于个体的自我认知和成长。
五、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人们的行为受到他人的影响和社会规范的规定。
在群体中,人们的行为和决策会受到他人的认同和集体智慧的影响。
同时,社会环境也会对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尊产生影响。
通过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原理,可以提高个体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
六、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研究人类的个体差异、特质和行为模式。
人的人格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
人格特质对于个体的行为和情绪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了解人格心理学的原理,个体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并提高自我认知,并且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
七、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一种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和改变不良行为的方法。
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伦理与督导)
第12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伦理与督导1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的含义(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的概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是指导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各种规定、制度、政策、法规和法律的总和,包括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开展工作的学校与机构的具体规定、来自各种专业协会的各种规定、来自各级政府的管理文件和来自立法机构的法律文件。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的特点①它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用以衡量个体行为的社会意义并作出判断的依据。
②它是由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提出的,是依据其自身的利益需要及价值观确定的,具有鲜明的制约性。
③它将随社会历史条件及社会组织的变更而变化,具有鲜明的历史性。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的类型表12-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的类型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的意义表12-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的意义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的内容表12-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的内容考点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伦理表12-4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伦理考点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导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督导的含义(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督导的概念①督导的含义督导是指被督导者在有经验的督导者的指导帮助下,实践咨询技巧,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过程。
②心理督导的含义心理督导是由一个高资历的专业人员(学校心理咨询员、心理治疗师)对同专业内下级或初级人员所提供的一种干预。
③美国的督导制度表12-5 督导员在不同的专业体系中扮演的角色④督导中的角色表12-6 督导中的角色。
(NEW)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目 录第1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第2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历史与发展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第3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原则与途径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第5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第6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第7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第8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支持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第9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测评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第10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第12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伦理与督导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1.1 复习笔记一、心理健康(一)健康的涵义1.健康与疾病(1)健康的疾病观人们把健康定义为没有疾病,又把疾病定义为不健康,于是健康与疾病就成为人体生命状况的两端。
(2)对疾病的认识的发展人类对疾病的认识要比对健康的认识早得多,对健康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不同的医学模式:①神灵医学模式古代的人们认为生命乃神灵所赐,疾病是鬼怪神灵附身,是神灵对人的惩罚。
因此,通过祈祷和驱邪等巫术祛病强体,寻求安康幸福。
这是一种迷信的医学模式。
②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人们开始认为疾病是人体各元素之间失去平衡所致,或是“气”发生紊乱。
《心理学》知识点大纲及知识点汇总
《心理学》知识点大纲及知识点汇总一、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旨在理解人类的思维、情感、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等)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的行为表现,从而分析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2、实验法有目的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以引起被试的某种心理现象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3、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被试的有关资料,从而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4、测验法采用专门的测验工具对被试的心理品质进行测量的方法。
二、认知过程(一)感觉1、感觉的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种类根据刺激来源不同,可分为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3、感觉的规律包括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效、联觉等。
(二)知觉1、知觉的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深度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3、知觉的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三)记忆1、记忆的定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2、记忆的种类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根据记忆的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3、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再认或回忆)。
4、遗忘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原因(消退说、干扰说、压抑说、提取失败说)。
(四)思维1、思维的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8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支持)【圣才出品】
第8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支持8.1 复习笔记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支持的涵义(一)概念1.定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支持界定为:父母(或抚养者)为了促进子女的身心健康,对子女(或被监护人)接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所提供的情感和信息方面的帮助和指导。
它既包括情感支持,又包括工具性支持。
2.注意点(1)家庭支持的实施者是个体的父母(或抚养者),不包括亲朋好友;(2)家庭支持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子女(或被监护人)的身心健康,并不是其他方面,如学业成绩等的提高;(3)家庭支持主要提供情感以及信息方面的帮助和指导,物质方面是次要的,因为物质方面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改变的。
(二)目标1.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1)基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2)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
2.具体目标(1)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即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包括两方面:①促进学生积极适应,维护心理健康;②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主动发展,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
(2)提高家长的育人能力由于受到自身等因素的限制,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有助于提高家长的育人能力。
(3)激发教师的合作意识由于教师缺乏一定的合作意识,导致许多家长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不够,必须要引起注意。
(4)增强家校的教育合力家庭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的支持,教师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方法上的指导,两者相辅相成,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
(三)意义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对家长产生积极影响,家长根据子女的身心特点,采取正确的方法教育子女,有利于促进子女的全面发展。
2.促进家庭和谐发展在家庭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支持的过程中,家长不仅会了解有关子女心理方面的知识,包括子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等,还会接受有关教育子女的心理学方法。
《心理学第三版(姚本先)》主观题知识点
《心理学第三版(姚本先)》主观题知识点第一章心理学概述1.心理过程(名解)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它们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如生产劳动、工作、学习等等。
而认识、情感、意志又因相互联系、彼此制约而构成人的整个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现象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从其活动结构和发生机制来看,它具有人类的共同性,都受共同规律的制约。
但会受到个体差异规律的制约,从而表现出个体心理的不同倾向和特点。
(动态)个性心理个性心理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人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也常常反映着个人不同的心理特点。
个性心理是人的心理现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普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同样对于幻想中彩票这一事件中,有的人感知敏锐,思维深刻,想象丰富;有的人感知迟缓、思维浅显、想象贫乏。
(稳态)心理状态是指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或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常常会出现一种相对持续的状态。
但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在一定的时限内出现的某种相对持续的状态,他既不像心理过程那样动态、变化,也不同于个性心理特点那样持久、稳定,是从心理过程的发展到个性心理的特点形成的一个过渡环节。
(过渡态)2.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辨析、简答)心理对物质载体的依存性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载体。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人脑是生物发展的最高阶段,被称为“自然的王冠”心理与环境的相互制约性从心理的内容和源泉来看,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脑和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
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直接影响的则是人生存的周围环境,即人的现实社会生活条件。
例子狼孩个体心理活动的主体性个体心理活动的主体性表现是心理是人脑的主观映象;人对现实的反应总是通过个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实现的;人对现实反映的主观能动性方面;人对意识性方面。
第二章心理学研究1.心理学的基本原则(简答)(1)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
最新《心理学》姚本先版重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包括:①心理状态:注意,意识,灵感②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③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点。
3、心理学基本观点:①心里对物质载体的依存性。
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载体。
②心理与环境的相互制约性。
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记过。
③个体心理活动的主体性。
人的心理活动的主体性表现在:a.心里是人脑的主观映像b.人对现实的反映总是通过个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实现的。
c.人对现实反映的主观能动性d.人的心理的主体性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人的意识性4、心理学的理论取向:①心理生物学理论取向②行为主义理论取向③任职理论取向④人本主义理论取向⑤现象学理论取向5、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岗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实验室,开设实验心理学。
标志心理科学的诞生和独立。
6、心理学的任务:描述,解释,预测,控制,提升。
7、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个案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理论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获得新结构或引起心理结构发生改变得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2、遗传和环境的关系:①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②心理成熟影响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③环境和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章认知理论1、意识是心理反应的高级形式,是人区别于动物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个体所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
个体的意识有三个特点:概括性,自觉性,能动性。
2、无意识也称为潜意识,就是不能为人所觉察到的个体心理活动的总和。
做梦,口误,笔误。
3、睡眠的5阶段:①睡眠开始,昏昏欲睡②浅睡阶段,开始正式睡眠③④阶段为深睡阶段,不易叫醒,脑电波形有变化所以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⑤快速眼动阶段,睡眠者的眼球呈现快速跳动的现象。
4、注意是指对一定的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的心理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包括:①心理状态:注意,意识,灵感②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③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点。
3、心理学基本观点:①心里对物质载体的依存性。
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载体。
②心理与环境的相互制约性。
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记过。
③个体心理活动的主体性。
人的心理活动的主体性表现在:a.心里是人脑的主观映像b.人对现实的反映总是通过个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实现的。
c.人对现实反映的主观能动性d.人的心理的主体性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人的意识性4、心理学的理论取向:①心理生物学理论取向②行为主义理论取向③任职理论取向④人本主义理论取向⑤现象学理论取向5、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岗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实验室,开设实验心理学。
标志心理科学的诞生和独立。
6、心理学的任务:描述,解释,预测,控制,提升。
7、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个案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理论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获得新结构或引起心理结构发生改变得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2、遗传和环境的关系:①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②心理成熟影响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③环境和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章认知理论1、意识是心理反应的高级形式,是人区别于动物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个体所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
个体的意识有三个特点:概括性,自觉性,能动性。
2、无意识也称为潜意识,就是不能为人所觉察到的个体心理活动的总和。
做梦,口误,笔误。
3、睡眠的5阶段:①睡眠开始,昏昏欲睡②浅睡阶段,开始正式睡眠③④阶段为深睡阶段,不易叫醒,脑电波形有变化所以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⑤快速眼动阶段,睡眠者的眼球呈现快速跳动的现象。
4、注意是指对一定的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的心理活动。
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从众多的事物中选择出要反映的对象;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在选择对象的同时,对别的事物的影响加以抑制不予理会,以保证对所选对象做出清晰的反映。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6、注意的种类:①无意注意: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注意。
(引起人无意注意的刺激物特点:刺激的强度,刺激之间的差异程度,刺激的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②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的并在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对活动任务的认识;对活动的间接兴趣;个体的意志努力;对活动的精心组织)③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形成的条件:对活动浓厚的兴趣;活动的自动化)7、注意的品质:①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能够觉察到的对象的数量。
②注意的稳定性,也成注意的持久性,是个体将注意保持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时间的久暂性。
③注意的分配指个体的额心理活动同事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一心二用。
④注意的转移。
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
8、感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觉察。
9、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受阀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感受阀限和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
10、感觉种类:外部感觉,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皮肤觉。
部感受是个体对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机体觉,平衡觉,运动觉。
11、人对颜色的视觉具有色调,明度,饱和度三种特性。
人类的听觉觉有音高,音响,音色三种特性。
12、知觉是个体将感觉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
知觉和感觉的关系:①知觉和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时产生的,离开了事物对感官的直接作用,既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他们同属于感性认识层次。
②知觉和感觉是相互联系的,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③知觉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知觉印象中的事物的个别属性,是整体中的个别,是被联系联结起来的个别,而不是孤立感觉的机械总和。
④感觉和知觉有事存在区别,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印象的反映;感觉多适用于对事物的初次认识,知觉多适用于对事物的再次认识;感觉是单一分析器独立工作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13、知觉的特征:①只觉得意义性②知觉的整体性③知觉的选择性④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围发生变化时,只觉得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形状大小颜色)14、知觉的种类: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①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②时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连续性和③运动知觉包括真动知觉(物体发生实际的空间位移的运动知觉)似动知觉(将实际不动的物体知觉为运动或是没有连续位移的看成连续位移,动景运动、诱导运动、自主运动)15、错觉是对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直觉,方向错觉,线条弯曲错觉,线条长短错觉和面积大小错觉。
16、记忆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
①编码是记忆活动的第一环节,又称为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理解识记。
②储存是记忆的中间环节,也称为保持。
与保持相对的是遗忘,遗忘并不是所记忆的信息完全丧失,而是保持的信息不能再使用的时候顺利地提取出来。
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③提取是记忆活动的最后一环节,形式有两种再认和回忆。
再认就是以前记忆的重新容出现能够辨识。
回忆是大脑中的记忆的容再现。
信息提取是否成功取决两个条件,信息的保持是否巩固;提取信息的线索是否适当。
17、记忆的分类:①根据记忆容,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②根据记忆方式,理解记忆和机械记忆。
18、记忆的品质:①记忆的敏捷性,指一个人在识记事物时的速度方面的特征。
②记忆的持久性,指记忆容在记忆系统中保持时间长短方面的特征。
③记忆的准确性,指对记忆容的识记、保持和提取时是否精确的特征。
④记忆的准备性,指对保持容在提取应用时所反映出来的特征。
19、记忆活动有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相互联系的记忆系统组成。
①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
指作用于人们的刺激消失后,信息在感觉通道中的短暂保留,时间约为0.25~2秒。
②短时记忆是指记忆信息保持时间大约在一分钟以的记忆,又称工作记忆,既接受来自瞬时记忆中的信息,也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进行加工。
容量有限,约为7±2个组块。
听觉编码为主,兼有视觉编码。
③长时记忆信息保存的时间超过一分钟。
容量极大,基本上没限制。
采用语义的形式编码,有时也以感觉形象的形式编码。
20、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艾宾浩斯。
21、遗忘机制,干扰说。
前摄抑制,先学习的资料对识记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者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
学习材料的难易,性质,学习时间安排,学习巩固程度等等条件制约。
22、遗忘影响因素:①材料性质,抽象比形象容易遗忘,无意义的比有意义的容易忘。
②材料的大小长度,长度越大,越容易忘。
③与心理状态有关,能满足个体需要或对个体有重要意义的材料不容易忘,能引起个体愉快的情绪体验材料。
④学习程度,学的重复次数多,越不遗忘。
23、记忆的策略:注意策略、复述策略、精细阐明测策略、组织策略、提取策略。
24、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部联系及规律性的反映。
思维具有概括性、间接性、问题性。
25、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①分析和综合,是思维活动最基本的认知加工方式。
分析是将事物的心理表征进行分解,以把握事物的基本结构要素,属性和特征,综合是将事物的结构要素或者个别的属性、特征联合成一个整体。
②比较和分类。
比较是将各种事物的心理表征进行比较,以确定他们之间的差异。
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相同不同,将事物归于不同类别。
③抽象和概括。
抽象是将事物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舍弃事物的非本质属性。
概括是在抽象的基础把本质属性综合起来,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区。
④系统化和具体化。
系统化是在人脑中把一类事物按一定的顺序和层次组成统一系统的思维过程。
具体化是在人脑中把抽象和概括出来的一般知识应用到具体事物中。
26、思维的种类①根据思维活动所凭借的工具: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②根据思维活动的方向和思维的成果特点,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③分解思维活动及其结果的新颖性,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27、思维的品质: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立性,批判性,逻辑性,独创性。
28、问题解决一般是指形成一个新的答案,超越过去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的一个解决方案。
29、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表征问题,设计方案,执行方案,评价结果。
30、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动机和情绪,对问题情景的直觉,定势(定势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功能固着,原型启发31、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新颖的,独特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活动。
32、创造性思维的特点:①思维的流畅性②思维的变通性③思维的独创性④思维的敏感性33、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既具有直观形象性,又具有抽象概括性。
34、想象是个体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35、想象的种类按期有无一定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梦是一种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是一种在人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想象活动。
有意想象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与个人生活愿望想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36、想象的认知加工方式:黏合,把从未结合过的形象要素结合一起;夸;人格化;典型化。
第四章行为动力理论1、需要是由个体生理上火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所引起的一种部的紧状态,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2、需要的种类:①根据需要的起源分为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②分解需要的对象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①生理需要,最基层的需要,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
②安全的需要,指对安定的环境、恒定的秩序、免除焦虑、恐惧的需要。
③归属与爱的需要,个体希望获得别人的爱和爱别人。
④尊重的需要,个体追求体现个人价值的需要。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指个体希望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潜能的需要。
4、广义的情绪包括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自身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形式。
生理唤醒、人直接是、主观体验、外部表现。
5、表情是个体在情绪和情感状态下生理和心理以及外部行为上表现的变化或活动。
6、表情的种类:面部表情、体态表情、语言表情。
7、情绪的种类:①心境,一种比较微弱持久的情绪状态。
②激情,一种强烈的,暂时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③应激,个体在出乎意料的紧情况下产生的情绪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