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 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 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者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 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 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 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是谓乱军引胜。
《孙子兵法》是现存最早的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凡十三篇,每篇皆以“孙子曰”开头,按专 题论说,有中心,有层次,逻辑严谨,语言简练,文风质朴,善用排比铺陈叙说,比喻生动具体,如写军队的行 动:“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军争篇》),既贴切又形象,且 音韵铿锵,气势不凡,故刘勰称“孙武兵经,辞如珠玉”(《文心雕龙·程器》)。想来以作战的缜密思维为文 章谋篇布局,对孙武而言如烹小鲜矣。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 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 阵,此治变者也。
孙子兵法13篇原文
孙子兵法13篇原文
《孙子兵法》十三篇原文如下:
1. 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 作战篇: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3. 谋攻篇: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4. 形篇: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5. 势篇: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6. 虚实篇: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7. 军争篇: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8. 九变篇:将帅有五种过失:不明智而不致疑,勇敢而不顾忌,貌庄而不生猛,看地势而不尽其利,计议大事而不论及小事。
9. 行军篇: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
10. 地形篇:领兵者,智也;战者,仁也;守者,信也;处者,义也。
11. 九地篇: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12. 火攻篇:发火有时,起火有日。
13. 用间篇: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以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知其详。
【《孙子兵法 十三篇》原文及译文】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始计第一【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孙子兵法共十三篇,分别为:第一篇: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因此,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爵禄、punishments 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是故,调五事之比,以度胜负。
第二篇:作战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无智者不从,无道者不行。
夫兵之事,速则易器,而晚则难成。
故不尽知道,则不能行法;不谙法,则不能全师。
故知之在心,行之在形,不在累卵之枝,而在五绝之地。
治兵之道,必借于诈;诈则必行于眼前,故治兵之道,曰“形三,神三”。
“形三者,一曰金赤,二曰白黑,三曰此非;神三者,一曰神速,二曰神隐,三曰神明。
金赤白黑者,所以变化万化之状,神速、神隐、神明者,所以无穷之际,辞让有节之士也。
因而制之,则形不可测,神不可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负之道也。
第三篇:攻战篇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兵不厌诈,诈则必取,无诈而不取。
故敌虽高,则必可与战也;敌低,则必可取也。
故右上而左下之兵,出奇无穷,水逆转轮,攻其不备,此兵家之所谓胜,不可先传也。
第四篇:军形篇孙子曰:“将军居贵戚,三军士卒住安帐。
见则贵简,进则与之俱,权杖左右,贵者先,士卒死。
当其进也,合于鸡鸣;下其营也,得于钟鼓。
”第五篇:兵势篇孙子曰:“凡兵有五贼,必亡;有五常,必存。
五贼者:疾、贫、辱、惧、饥。
五常者:智、信、仁、勇、严。
凡此,以五常遗之,则民服;以五贼遗之,则民不服。
”第六篇:虚实篇孙子曰:“凡为客者,先礼后兵;先德后怨。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第一章:计篇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释:兵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生死存亡,必须认真研究。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注释:研究兵法需要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道、天、地、将、法。
)3.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
(注释:道是指国家和人民之间建立起共同认可的信任关系,只有建立了这种信任,人民才会不惧生死,为国家献身。
)4.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注释:天包括了阴阳、寒暑、时制等自然因素。
)5.地者,制高、正深、远近、难易、广狭、死生也。
(注释:地包括了制高、正深、远近、难易、广狭、生死等地理条件因素。
)6.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注释:将包括了智慧、信任、仁爱、勇气、严格等领导者的素质。
)7.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注释:法包括了曲制战术、官方陆军的运动路线、主要使用的兵器等规则。
)第二章:作战篇1.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乘之国,十万之师,始得用兵,以保其国利,无误者,此亦重计也。
(注释:使用兵法需要大军、武器、士兵等条件,不可小觑。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度,二曰称,三曰数,四曰胜,五曰治。
(注释:用兵法需要考虑度量、准确计算、胜利的前提条件。
)3.地生矣,可以长久也;地死矣,可以亡身也。
故不善见其民之始,不善知其所终。
(注释:地理条件的好坏决定了国家的生死存亡,只有对地理条件有准确的认识,才能保证国家的长久。
)4.凡将有五危:矜、寇、援、暴、哀。
(注释:将领容易面临的危险分别是:矜夸、敌寇、敌援、士气的动摇和哀悼的情绪。
)5.地形有四势:难、疾、险、远。
(注释:地形分为难以攻克、迅速可取、险要和远近等四种情况。
)附件:《孙子兵法》原文+注释详细解析,请见附件。
附录:法律名词及注释1.兵:指军队或武装力量。
孙子兵法原文全篇及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全篇及译文《孙子兵法》全文及译文:一、【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的。
因此,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比较分析,从而了解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这五个方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要从政治思想上使人民与君主保持一致,这样,民众就可以与君主同生共死,而不会害怕任何危难。
所谓天时,是指用兵时的昼夜、晴雨,严寒、酷热,春夏秋冬等气候情况。
所谓地利,指的是用兵打仗时道路的远近,地势的险厄平易,地域的宽阔与狭窄,是死地还是生地等地理条件。
所谓将帅,就是要考察带兵将领是否足智多谋、诚实忠信、仁爱部下、勇猛果断、治军严明。
所谓法制,即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和纪律法规,人员的权责分配和管理教育,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第一章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释:孙子认为兵是国家的大事,关乎生死存亡,因此必须仔细研究。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注释:为了研究兵法,必须考虑五个要素:道、天、地、将、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
注释:道指的是君主与民同心同德,众人齐心协力。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注释:天指的是自然界的变化,包括阴阳、寒暑、时间等。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注释:地指的是战场的地形地势,包括远近、险易、广狭等。
将者,智、信、勇、严、毅也。
注释:将指的是统帅军队的将领,需要具备智慧、信誉、勇气、严格和毅力等品质。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注释:法指的是灵活运用各种策略、遵循军事规章、善于运用兵器等。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注释:掌握了这五个要素,就能取得胜利。
不了解这些,就会失败。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注释:因此,要通过科学的计算方法,分析各种情况。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注释:要问:谁才有高明的策略?将领谁才有能力?天地谁能得到利益?法令谁能执行得好?兵力谁才更为强大?士兵谁更为训练有素?赏罚谁更明确?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就能知道胜负。
将听吾计者胜,不听吾计者败,不用我计者,又败于吾计。
故将听吾计者,虽千人之敌,必有朝食者矣。
将不听吾计者,虽以当战胜,败之必矣。
注释:如果将领听从我的计策,就能取得胜利。
不听我的计策就会失败。
就算不听我的计策,如果敌军也不采纳我的计策,必然会战败。
校计而索情,将无困于赂廷之奇,草野之盟,布施之力,而劳于旷野之中。
注释:通过计算和情报搜集,将不会陷入赂廷之间、束缚于盟约,也不会受制于施舍之力,从而在战场上疲于奔波。
故五兵之全,五变之胜,是生存之道,死亡之地,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全文十三篇
《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孙武兵法》,由孙武撰写。
《孙子兵法》全文共有十三篇,每篇都有其主题和重点,以下是各篇的简要概述:
1. 计篇:探讨战争计划和策略的重要性,提出了“道、天、地、将、法”等五个方面的分析。
2. 作战篇:主要讨论战争的物资准备和后勤保障,强调速战速决的重要性。
3. 谋攻篇:论述用计谋取胜的策略,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著名观点。
4. 形篇:分析军队的实力和形势,强调保持自己的实力和利用敌人的弱点。
5. 势篇:探讨军事态势的营造和利用,主张借助地势、气势等因素取得优势。
6. 虚实篇:论述如何运用虚实结合的策略,使敌人产生错觉和误判。
7. 军争篇:研究在战争中争取先机和主动权的方法。
8. 九变篇:探讨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应变的策略,强调指挥员的决断能力。
9. 行军篇:主要关注军队行军和驻扎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侦察敌情。
10. 地形篇:分析不同地形对战争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地形进行作战。
11. 九地篇:研究在各种地形条件下的作战方法和策略。
12. 火攻篇:阐述火攻的战术和运用,以及如何利用火攻打击敌人。
13. 用间篇:探讨间谍的运用和情报的重要性,强调情报工作对战争胜负的影响。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
它不仅对军事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商业、管理、个人生活等其他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
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世界军事文化的珍品。
全书共十三篇,内容涵盖了战争的各个方面,包括军事思想、战争策略、兵器使用、军事组织体系、士兵训练等等,被认为是中华文化传统的典范之一,对后世军事家、政治家的思考和指导意义深远,被广泛应用于历史上的大规模战争之中,也被当代人们用作管理、领导和战略制定之参考。
下面是孙子兵法的全文加译文:第一章关于战争的计谋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诱之远,远而驰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
兵法:用计之道,是谓兵。
第二章关于战争开端凡治众如乱,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登高山,如入无人之境,非深哉矫其志,非远哉使其死,是乃众人之备也,不可不察也。
兵法: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必善为之计,不宜轻之也。
第三章关于战争的进攻故兵贵神速,乘势而利,不待敌之所备也。
是故不动而利者,决其离合也;不守而待敌者,算而诱之也。
兵法:故用兵之法,神速如风,不动如山,侵掠如火,不动如林,难知如阴,动如雷霆。
第四章九变战法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用兵之力,而务本,以守国为主也。
兵法:利用智慧占领有利地形,以诱敌发生战争的意图,不断地使用变化多端的策略和手段,最终取得胜利。
第五章关于军队的种类凡此十则可十败,五则可五败,不可不察也。
有故强者,无故弱者,此兵之常道也。
兵法:计谋不用兵器,而用军队的思想、组织和制度对敌人进行攻击。
第六章关于军队的能力腹背受敌,丧师失众,削弱士气,乃是不忍丧师之道也。
兵法:敌人的行动是难以预测的,军队应该做好万全的准备,细心地观察和分析敌人的行径,及时调整战略。
第七章关于用兵的方法天时,地利,阴阳,法度,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诱之远,远而驰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
兵法:用计之道,是谓兵。
第八章关于攻城的攻防战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法之胜负之法,不可不察也。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权,以折瑕为戒。
《孙子兵法》全文
孙子兵法全文
第一章计篇
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因为兵法是国家安危的关键,关乎生死存亡,所以必须深刻研究。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首先用五个事项来考察,并对其情况进行判断: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贵乎民生,而轻死,重关生死之权,易以动众也。
道指的是统治者与民众的共识,重视民生,对于生死权重,易于激励人心。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天表示天气、季节等自然因素。
地者,距离、难易、广狭、险易也。
地指的是地理上的距离、难易,以及地形的广狭以及险易程度。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将指的是指挥军队的将领,需要具备智慧、信誉、仁爱、勇气和严肃等品质。
法者,曲制、官道、主烦也。
法表示组织管理、制度、纪律等。
凡此五者,将近者存,将远者亡。
这五个方面的因素,离得近的存活,离得远的灭亡。
故合五利,而五危,五易,而五难。
所以要协调五利,警惕五危,借助五易,克服五难。
总之:
孰能通此五者,可以使民与上同意,可以使虏与敌争锋,可使寡人有所取于国家。
故经之以五事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阳、阴者,天地之道也;变化、循序者,兵主之道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此兵之姿势也。
所以见胜于无形,而不可诱也。
能而示之不能,进而示之不进,退而示之不退,是谓诡道.。
孙子兵法全篇
孙子兵法(完整版):永久收藏,终生研读!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声东击西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译: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第八计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
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第十计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译:使敌人相信我方,并使其麻痹松懈,我则暗中策划,充分准备,一有机会,立即动手,使他来不及应变,这是暗中厉害,表面柔和的策略。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孙子兵法13篇原文
孙子兵法13篇原文《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共分为十三篇。
下面将对这十三篇的原文进行简要介绍。
第一篇:计篇。
这篇主要讲述了作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军队的编组、兵员的选拔、军事情报的获取等。
关键词:谋略、计策、决策。
第二篇:作战篇。
这篇探讨了如何应对敌方的各种战术行动,包括包围、避敌锐气、对敌弱点的攻击等。
关键词:战术、行动、指挥。
第三篇:谋攻篇。
这篇讲述了如何运筹帷幄、出奇制胜。
主要内容包括了攻城策略、埋伏、奇袭等。
关键词:进攻、谋略、计谋。
第四篇:军形篇。
这篇主要介绍了军队的布阵,包括横队、纵队、斜队等不同的阵形,以及兵种的搭配。
关键词:布阵、队形、兵种。
第五篇:兵势篇。
这篇讲述了分析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找出优势和劣势,并制定相应的作战策略。
关键词:实力对比、优势劣势、战略。
第六篇:虚实篇。
这篇强调了战争中的虚实之分,利用虚假的手段引诱敌人,创造应战的时机。
关键词:虚实、欺敌、反击。
第七篇:军争篇。
这篇阐述了战争中的攻守之道,重点讲述了如何在防守时保持坚守,以及攻击时的迅速攻破敌方。
关键词:攻守、坚守、攻破。
第八篇:九变篇。
这篇强调了在战争中的灵活变通,适时调整计划和策略,并采取变化多端的方式来控制战局。
关键词:灵活、变通、控制战局。
第九篇:行军篇。
这篇讲述了军队在行军中的原则和方法,包括保持纪律、合理安排休息和补给等。
关键词:行军、纪律、休息。
第十篇:地形篇。
这篇强调了地形对战争的影响,讲述了如何根据地形条件来制定作战计划,并充分利用地理优势。
关键词:地形、作战计划、地理优势。
第十一篇:九地篇。
这篇详细介绍了九种地理环境对战争的影响,包括平原、山地、水域等不同地方的作战特点和策略。
关键词:地理环境、作战特点、战略。
第十二篇:火攻篇。
这篇讲述了火攻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如何在战争中运用火攻来破坏敌军阵容和士气。
关键词:火攻、原理、应用。
第十三篇:用间篇。
这篇论述了间谍和情报工作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包括招募间谍、收集情报、破坏敌方间谍等方面的内容。
孙子兵法全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及翻译一、始计篇【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原文】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译文】如果您能接受我的军事思想,任用我领兵作战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如果您不能接受我的军事思想,用我领兵作战必定失败,我就离开。
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那么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是什么?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始计篇【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孙子兵法》全文
一、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二、作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
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
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
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芑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孙子兵法全文及解释
孙子兵法全文及解释引言《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学著作,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武。
本文为《孙子兵法》全文及解释,通过分析每一章节的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
本文总字数约为1500字,以下为正文部分。
一、始计篇孙武在本篇开头就提到,凡战必先认真思考和计划。
他强调了战争与个人形象的关系,并提出了战争的五个重要基本原则:道、天、地、将、法。
1.道:指指导军事行动的思想和信仰,也是战争的核心原则。
2.天:包括气候、天时地利等自然条件,考虑天时地利对战争结果的影响。
3.地:指战场地理条件及相关资源,要善于利用地理环境来达到战略目标。
4.将:指统帅能力和领导才能,战略计划的执行者。
5.法:包括组织结构、战术方法、军事规则等,确保战争按照既定计划进行。
二、作战篇作战篇是《孙子兵法》的核心章节,主要讲述了军队的组织与战斗的技巧。
以下是作战篇的主要内容:1. 对战国时期实际情况的分析作者在这一部分做了横向对比,在战国时期列举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并分析了它们的优势和劣势。
通过对比,孙武强调了选择合适的战略的重要性。
2. 五种行军作战形式作者介绍了五种行军作战形式:势、志、虚、实、诱。
每种形式都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的战争阶段和情况下使用,能极大地增加战争的成功率。
3. 用间篇用间篇主要涉及间谍的运用和情报的收集。
孙武指出,情报是战争决胜的重要方面,掌握敌情可以在战争中制造一系列有利的情况。
三、战形篇战形篇主要分析了不同的战争形势下应采取的战术和战略。
以下是战形篇的主要内容:1. 九变之道孙子兵法中提到的九变可以应用于不同的战争形势,包括攻守、进退等方面的战术应对。
2. 灭战之道在这一部分,孙武详细介绍了战争中灭敌的策略和技巧,包括围魏救赵、攻心为上等。
3. 七计之道孙武提出了七种常用的计谋:胜战计、败战计、攻边计、守边计、攻城计、守城计、乘势计。
这些计谋都是在不同情况下应对的有效方法。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注:以下内容为孙子兵法原文和注解。
由于篇幅较长,建议可分开阅读。
一、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孙武认为,兵是国家的大事,关乎到国家的生存,需要高度重视。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注:要思考五件事情:①道:指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②天:指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③地:指敌我双方所处的地理环境;④将:指领导战争的将领;⑤法:指执行战争的条例和方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终身不与民争利,夫何必智为!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注:只有领导得到民众的支持,才有可能成功。
领导者要不求私利,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天、地的环境也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领导者要了解环并善加利用,才能获胜。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和民、修省也。
注:将领应该具备智慧、信誉、仁爱、勇气和严格的纪律。
法律制度应该能够适应不同的情况和环境,并与民众相协调。
领导者还应该常常总结经验教训,修正过失,使自己和部队得到进步。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注:领导者了解五个事情的重要性,将会取得胜利,不知道五个事情的重要性,就会失败。
故兵贵胜,不贵久。
不故而能取敌者,其勝人矣。
注:战争追求胜利,而不是拖延时间。
久不可复,故明君合于租税之民,致之以死力,而后可与敌持久之战。
不合于租税之民,而令之与敌持久之战,必敝帚千金,而后能有为者。
注:如果国家财政不充裕,国家就不能与敌人进行持久战。
这就必须在国家建立起强大的税收政策,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人民投身于保卫祖国的战争,才能打赢持久战。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得地,不知山林、隘塞、湍澗之形者,不能得财,不得其资而用兵者,是谓亡国。
注:领导者不了解敌人的策略和情况,不了解地形和环境,不了解国家的经济力量和兵力,就不能打赢战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资料整理1.《孙子兵法》产生时期是春秋末期,为大军事家孙武所著。
2.《孙子》是对春秋时代及其以前战争经验的总结,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和军事行动的一些特点,主要有:一是战争性质多为争霸战争;二是速战速决的作战主张;三是不主张攻城,认为攻城是下策;四是车战为主。
3.《孙子》的军事思想主要不过三方面的内容:孙子对战争的基本看法、孙子的战略战术思想、孙子的军事哲学思想。
4.《孙子》军事思想的局限性表现在:1)在哲学思想上,他的许多见解都还是零星的和直观的,都还没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2)孙子对战争的认识还是肤浅的。
3)他对将帅的个人作用也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
4)在战略战术上,虽然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这是他的杰出贡献,但他对战略战术的概念却异常模糊。
5.《孙子》对战争的基本看法是广泛的,也是十分深刻的,它是孙子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重战思想、慎战思想、善战思想、物战思想、备战思想。
6.“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在《火攻篇》中他又首尾对应地告诫人们,“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这体现了孙子的重战思想。
7.孙子指出:“明主慎之,良将警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军,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这体现了孙子的慎战思想。
8.孙子的善战思想充满于十三篇之中,统而观之,主要有以下四点:以“道”为首要因素的多因素制胜论;“庙算”制胜论;“诡道”制胜论;以“全”争胜——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论。
9.孙子认为,战争离不开经济基础。
他说:“举师十万,日费千金”,“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这就揭示了战争对经济的依赖性,说明战争不仅是军事与政治的竞赛,也是经济的竞赛。
这体现了孙子的物战思想。
10.孙子强调“先胜而后求战”,反对“先战而后求胜”。
这也体现了孙子的备战思想。
11.孙子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孙子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原始的辩证法思想。
12.孙子兵法中还反对迷信鬼神,认为战争规律是可知的,强调“知天知地”、“知彼知己”,根据政治、经济等情况来考虑战争。
他对战争中的敌我、众寡、强弱、攻守、进退、契证、虚实、动静、勇怯、治乱和胜败等一系列论述,是当时朴素的辩证法在军事上的运用。
13.《孙子》的主要战略战术思想很丰富: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兵贵胜,不贵久、致人而不致于人、出奇制胜、避实击虚、识众寡之用、因敌制胜,因地制胜。
14.孙子认为战争的胜负是可以预先推断出来的,他说“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索之以情”,“吾以此知胜负矣”。
“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千度”,必须从敌我双方的道、天、地、将、法以及各方面的客观条件去进行分析。
这体现了孙子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15.《孙子》认为,军事领域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必须坚持“两点”论,否则是不能认识战争规律、解决战争指导问题的。
另外,就是要抓本质,即通过事物的现象,探索事物的本质。
这体现了孙子原始的辩证法思想。
16.孙子在于利害的要求,表明他已掌握朴素的辩证思维原理。
这一原理告诉人们,面对战场错综复杂的情况,战争指导者能不能保持冷静的头脑,清醒地分析彼己双方的利弊得失和胜败条件,能动地趋利避害,扬长克短,这是能否争取主动,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
所以在于利害的思想,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7.孙子的“全胜”思想,就是用不流血的斗争方法,迫使敌人屈从于我方的意志,以不损己方兵力财力,不破坏对方的兵力财力和将被屈者的兵力财力转化为己方的方式,达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
18.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从古代战争历史的发展来看,是一种进步的人道主义的军事思想,也是一项缩短战争过程的速胜战略,更是把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相结合而突出政治斗争的指导思想。
该思想既是战略决策的最佳选择,也是战术决策的最佳选择。
19.孙子的“全胜”思想中,是将“全胜”的内容区分成五个层次的,即“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而且是将“破国”、“破军”、“破旅”、“破卒”、“破伍”作为“五全”之“次”的。
把这段话联系起来看,可以理解为,是“破”中有“全”。
20.纵观《孙子》兵法105段(据郭化若《孙子今译》划分),从治军到作战,从选将到用兵,从内政到外交等,其中有二十余段是从政治着眼加以阐述的。
孙子指导战争很重视政治因素。
20.孙武的兵法《计篇》强调“庙算”在先,研究“五事”,对比“七计”(“七计”就是从七个方面对敌我双方的优劣条件进行比较或估计,权衡利弊,预见胜负,以确定方针,制定计划,体现了运筹分析的方法。
21.《孙子》的信息思想主要表现在“知”上。
22.《孙子兵法》在《势篇》中,提出一个命题:“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
”是对“分数”系统管理思想的体现。
23.《孙子兵法》在《行军篇》中,明确提出了一个“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即“文武”相济的合理方法。
24.《孙子兵法》,从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分析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时,把“将熟有能”作为比较地对双方取胜的七个重要条件之一。
25.关于《孙子兵法》的经济思想是:把经济看成是战争胜败的物质基础,把经济实力作为预测战争前途的条件,把“取用于国,因粮于敌”作为军队补给的一项原则,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保存和积聚经济实力。
26.《孙子兵法》在以“兵者,国之大事”为警世之语,强调举国要重视国防及国家安全的同时,更强调威慑。
27.《孙子兵法》的国防威慑思想,是以武装实力为基础,争取达到使敌人屈服这样一个理想的目标。
28.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取胜。
29.《孙子兵法》敌军主帅的心理战法是主张攻心为上。
30.关于《孙子兵法》的文学思想,具有以下特色:主题深刻,结构严谨、善用修辞艺术,如明珠翠玉一样绚丽,令人百读不厌、语言精深。
31.孙武的心理学观点贯穿于兵法之中,在敌我双方争夺战争主动权上,他提出“治心”和“治气”的主张。
32.孙子极为重视了解敌情,他认为了解敌情的可靠方法,除一般的军事侦察手段外,重用间谍,坚持“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一定要从知道敌人情况的人那里去取得)”的原则。
33.对于《孙子兵法》中的人才思想主要表现:将者,国之辅、择人而任势、求贤若渴、实践识才、用人不疑,五德皆备者可大用。
《孙子兵法》在《计篇》里讲道了为将者要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品质。
34.《计篇》是《孙子》的总纲,作为十三篇之首,它从战略全局上研究和谋划战争的重要性,探索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提出了“校之以计”的战争决策思想和“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军事名言。
35.孙武把“道”即政治摆在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事”(道、天、地、将、法)之首。
36.孙武在其兵法《计篇》中明确地把“天”解释成为“阴阳、寒暑、时制”等自然现象。
《火攻篇》中,他强调要利用好天候季节,实施火攻。
37.《用间篇》就是专论战争中利用间谍了了解敌情的必要性及其方法的,这是中国古代兵法中系统论述间谍的最早名篇。
38.《用间篇》认为,掌握敌情是实施战争指导的一个重要依据。
39.孙武极为重视了解敌情,把间谍分为五种,即因间、内间、反间、死间和生间,同时提出了五种间谍的相互关系和使用方法。
40.孙子认为,用间者必须具备“圣智”、“仁义”的品质和“微妙”的用间才能。
41.孙子认为,用间必须有严格的纪律,以“上智为间”,厚赏严刑,“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间事未发,而先问者,间与所告者皆死。
”42.《用间篇》主要内容:知敌情,“必取于人”、用间的种类及方法、用间的弊端。
43.《作战篇》揭示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用兵规律,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的速战速决思想和因粮于敌等项补给原则。
44.《孙子》提出,举兵十万,日费千金,这就阐明了战争对经济的依赖关系。
45.《孙子》提出,进行战争首先要详细计算战争的费用、粮食、器械、车马、用具等,这是进行战争的基本条件。
46.《孙子》说:“兵贵胜,不贵久”,是孙子基本的作战指导思想之一,他从军事上、经济上、政治上分析了战争久拖之害,阐明了用兵宜速胜的道理。
47.“胜敌而益强就是以战养战的思想。
48.孙子速战速决的思想,在战役战斗上讲完全正确,在战略上讲区别不同情况,不可一概移用。
49.《谋攻篇》以谋攻命名,强调以智谋取胜,并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著名军事规律。
50.孙子兵法中还反对迷信鬼神,认为战争规律是可知的,强调“知天知地“、“知彼知己”,根据政治、经济等情况来考虑战争。
51.《孙子》提出了一条取胜的总的指导思想:“全”为上,“破”次之,以既能自保,又能全胜为出发点,来确定“攻”的发式。
52。
《孙子》提出以智谋取胜的四种手段:“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53.孙子的“全胜”思想中,是将“全胜”的内容分成五个层次的,即“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而且是将“破国”、“破军”、“破旅”、“破卒”、“破伍”作为“五全”之“次”的。
54.《孙子》说:“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55.《孙子》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56.《孙子》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失败之政。
”57.《形篇》主要论述战前要积蓄军队的作战力量,“先为不可胜”;而后积极创造、寻求战机,战胜敌人。
中心思想:积蓄军队的作战力量,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寻机战胜敌人。
58.孙子认为,创造条件,积蓄军队的作战力量,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是战胜敌人的客观基础,在这个前提下,去等待和寻求战胜敌人的机会,才能取得胜利。
59.“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是《形篇》的主导和能动制胜思想。
60.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措施:A、活用攻守,攻守是战争的两种基本形式;B、胜于易胜,“胜于易胜”就是打好打的敌人;C、以镒称铢,敌我双方军事实力的对比,兵力的优劣,是战争胜负的基础。
61.《势篇》,孙子主张作战必须造成和利用这种有利态势,出奇制胜地打击敌人,达到最有效地发挥军队的力量,去争取战争胜利,与《形篇》主要讲军事实力储备相对应,《势篇》侧重论述军事实力的运用。
62.孙子认为,用兵作战必须掌握“分数”(组织编制)、“形名”(通信联络)、“奇正”(活用战术)、“虚实”(创造战机)四个环节,这是发挥军队力量的关键问题。
63.孙子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这是奇正运用的一般规律。
64.指挥作战要按照“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的一般规律,运用“示形”、“动敌”等手段,创造有利形势。
65.《虚实篇》的虚实,就是指军队的坚实和虚弱。
66.《虚实篇》阐述了“致于人而不致于人”的力争主动,力避被动的思想,就是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
67.就《孙子》“避实击虚”所揭示的原则,有:变敌实为虚、明察虚实、乘敌之虚、以众击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