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构图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画构图基本知识
一、概述
构图亦称章法、布局,是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环节。

构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山水画的好与坏。

构图必须与画面立意相结合,也就是要与画面的容相协调。

构图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要体现宾与主、远与近、虚与实、疏与密、聚与散、开与合、藏与露、黑与白、大与小等关系。

对立是变化的,统一是均衡的。

只有把这些对立关系统一在画面中,才可称得上是好的构图。

好的构图是要我们在万象纷纭、变化万千的复杂事物中找到头绪、理出脉络、分清主次,从而使画面主题鲜明、容突出,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因此,山水画家要面向自然,面向生活。

二、构图的基本知识
1.散点透视
中国山水画多用不受空间和视线限制的“散点透视法”。

“散点透视”又称“动点透视”。

采用“散点透视”时,画家可以不固定在某一位置观察景物,视点可上下、左右、远近随时变化,所以山水画,特别是长卷立轴式山水画,可把
仰视、俯视、平视、远观、近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

我们可以欣赏一下孟頫的《鹊华秋色图》(上图为作品局部)。

此图画面辽阔,给人以“万千气象,尽现眼前”之感。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呢?答案当然主要是画家采用了“散点透视”来组织画面。

2.三远法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载:“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三远法”是画家创作时采取的视角。

“高远”是仰视,“深远”是俯视,“平远”是平视。

“高远”能看高山,平野无须仰视;“深远”是在高处向下俯视,可以表现绵延不断的群山;“平远”能表现平野或不高的丘陵,不能表现高山。

平远:自山前看山后,自近山望远山,属于平视。

(见图一)
深远:从山上看山下,从前山望后山,类似于西画构图中的“之”字形或“S”形构图,属于俯视。

(见图二)
王蒙的《夏山高隐图》采用了深远法构图,以通景贯穿
整个画面。

此作构图繁密,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疏密、聚散得当。

高远:自山下看山上,类似于西画的金字塔式、纪念碑式构图,属于仰视。

(见图三)
朱端的《烟江远眺图》采用了高远透视法。

左边的树石与右边的山石相呼应。

左边的山石用笔较实,刻画细致;后面的远山和云雾表现得极虚,体现了实与虚的对比。

三、构图的一般规律
如何把树木、山石、云水、车船、人物、建筑、动物等各种物象组合安排在画面中,既要合情合理,又要和谐,这就涉及到山水画的构图形式问题。

山水画的构图形式一般要遵循以下几个规律:
1.宾主
古人讲“宾主朝揖”,体现在绘画上就是要处理好画面的主次关系。

主体物无论是大是小,都要占据画面的突出位置。

主体物不宜布置在画面正中央,这样太呆板;也不宜布置得太偏,这样又不醒目。

一般作画要先画主体,后画次要物体,即宾体。

宾体在画面上起的是陪衬作用,因此要有意识地减弱其地位,不能喧宾夺主。

处理画面时,既要画出主
体物,又不能太单调。

画中要有“主”点,即画中之“眼”,如房屋、人物等。

画中的“主”点虽然面积很小,但却能点明主题。

钱松喦的《红岩》(见上图),就注重了主体与宾体的对比。

画中主体是山上的房子,宾体是高山。

房子虽小,但刻画得较具体,位置也很突出。

高山虽占据的面积较大,但没有给人以喧宾夺主之感。

2.呼应
在一幅画上,无论是山石、树林,还是房舍、人物,都应互相呼应、彼此顾盼。

山峰要有宾主朝揖之意,树木要有互相欹斜之姿,烟云要有流动迂回之势,人物、动物与其他景物也要有一定的呼应关系。

画面的呼应还包括大与小、轻与重、黑与白之间的关系。

总之,画面上的各种物象要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子庄的《峨眉道上》(见上图)采用了呼应式。

此画中,前方右侧的山挺拔向上,与后面的山形成一种呼应关系;前面的人物与远山上的墨点(代表的是游人)也形成了呼应。

3.远近
中国画中,物象一般表现为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近重远淡,当然也有近小远大的。

若主体景物较大且在远处,就要用墨色的浓淡、虚实来处理画面的空间关系。

一幅画一般有近、中、远三个层次。

即使一幅画没有三个层次,那么最少也要有近、远或中、远两个层次。

克纲的《白诗意图》(见上图)注重了画面的远近层次。

此画中,前面的景物画得清晰实在,后面的景物用淡墨虚化,远近层次明显。

4.虚实
虚是模糊不清,实是清晰明确,两者是相对的。

画中的物象过实会导致画面呆板、无生气,而过虚则会显得空洞无物,因此,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过实应以虚破之,过虚则以实破之。

一般在山水画中有形则实,无形则虚;黑是实,白是虚。

山水画中的虚实关系常用流水、云雾、烟霞等物象来体现,或以笔墨的浓淡、干湿、疏密来处理。

上图是黎雄才的《风帆出峡图》。

此图中,山是实的,江水和云是虚的,用墨近浓远淡,虚实相生,层次分明。

5.疏密
山石的皴法讲究疏密,树木的穿插讲究疏密,整幅画的布局也讲究疏密。

一幅画首先要有大疏密变化,其次大疏密中又要有小疏密变化,要做到“疏中密,密中疏”。

在画面中,以疏密与聚散相结合的方式表现出形式美感是极为重要的。

疏密与聚散体现的都是一种松紧关系,不过聚散多含有一种动势。

一树一木、一草一叶等细微之物都要讲究疏密。

古人云:“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疏可走马”并不是指不画任何景物,还得画景;“密不透风”也并不是指画面中的物象满满的,以至于让人感到窒息,而是要留有空隙,要做到“疏中有景,密处有韵”。

上图为鲁生的《芦雁图》。

画家用浓淡不一的墨色画出了芦塘的景致,将浓密的芦草与空白的水域形成鲜明的疏密对比,使画面气息畅通。

6.开合
开合是山水画中常用的构图法则。

开是指把画中的各种景物铺开,合则指把画面的阵势收拢。

一幅画的构图既要有整体的大开合,又要有局部的小开合。

山水画中常见的开合式有近、中景开,远景合,近、远景开,中景合,以及远、中景开,近景合等。

陆俨少的《峡江秋涛图》(见上图)采用了典型的开合
式构图法。

此画中,近、中景为开,远景为合。

7.藏露
恰当地处理画面的藏露关系,可以让画面比较含蓄。

若处处都交待清楚,就没什么情趣可言了。

景物画得有藏有露,才能引发人们的遐想。

“藏”处理得好,可以达到“无景色处似有景”的效果。

在钱松涛的《古塞驼铃》(见上图)中,长城蜿蜒,远处的城墙隐约可见,山脚下一行驼队走来,中间的驼队被一座山头挡住,藏露处理得很妙。

8.均衡
中国画忌“八稳”的对等式构图,而多用“秤锤压千斤”来取得画面的平衡。

天寿说:“画材布置于画幅上,须平衡,然须注意于灵活之平衡。

灵活之平衡,须先求其不平衡,再求其平衡。

”可见,山水画追求一种均衡美。

图案设计中的对称可以给人以美感,而山水画若采用对称就会让人感觉单调,当然也就谈不上美了。

在图中,画面的重心在下方,若上方只是空旷的湖水,
就会让人感到有点儿轻飘。

画家又在画面上方加上了一些远山,使画面达到了平衡。

9.黑白
黑白一般是指画面中墨色的轻重关系,浓墨重,浅墨轻。

画面上下左右的黑白要均衡,不要左黑右白,也不要上黑下白。

如果画面左边的山用重墨画,那么右边的江水就可以用空白表示。

山水画中,通常黑是实,白是虚。

在某种情况下,白也可以是实。

画水就常采取“计白当黑”的手法。

图中,画家十分注重画面的黑、白、灰关系。

黑色的山坡、灰色的远岸和色彩浅淡的天空、月亮、河水,共同组成了这幅优美的图画。

10.大小
布置画面时,景物要有大小和整碎的变化,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匀齐,而且也可以使主体突出。

画中一般是主大宾小,有时也可以主小宾大。

不过,主体一定要明显,笔墨要实,色彩要明快。

在童中焘的《翠幄》(见上图)中,初看画面,密密麻麻,一团翠绿,再仔细品味,就会发现其中的微妙,树石、
亭榭大小相间、错错落落,画面整中有碎、碎中有整,富有变化。

四、取景
水画的构图可繁可简、可大可小。

下面列举一些画家常用的取景方式以供大家参考。

全景,即通景:画面上,地、山、水、天兼具,是山水画家最常用的一种构图方式。

一角:不取全景,只取物象的局部。

嵩的《赤壁图》(见上图),就采用了典型的一角式构图。

左、右侧立面景式:主要景物呈竖向走势,且集中占据画面的左侧或右侧。

可染的《漓江边上》(上图为作品局部)就采用了典型的左、右侧立面景式构图。

顶天立地式:画中的实景顶天立地,几乎占满画面。

不过,画幅可以留有小面积的空白,使其透气。

上实下虚或上虚下实式:取景时,将实景集中在画面的上方或下方,将虚景集中在另一方。

实景与虚景所占画面的面积不要相同,两者比例以3:2、3:1或4:1为宜。

对应式:它分为上下对应、左右对应和对角对应三种构
图方式。

画面总体是一种呼应关系。

关山月的《龙羊峡》(上图为作品局部)采用了左右对应的构图方式。

画面上,雾气缭绕,峡谷两侧山石高耸,形成了一种左右对应关系。

特定式:只取自然界中的某一特定物象(如草木、山石、舟桥等)入画。

五.取势
不同的景物具有不同的势:尖峭的山峰有向上之势,飞流的瀑布有向下之势,弯曲的河流有迂回蜿蜒之势,飘浮的白云有流动之势,平坡、沙漠有横平之势……画家把握住山水画所要表现的“势”很重要。

一幅画中,要表现的景物很多,每个景物的取势也多种多样。

构图的目的就在于把所绘物象的各种势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大势,这就是取势。

陆俨少在创作中即很注重画面的取势,力避画面过平。

他把取势方法总结为“之”、“甲”、“由”、“则”、“须”五字形章法。

他说:“画要不平,加得上不容易,放得下更难。

能够加得上,放得下,画法就不平。

”意思是说,画家既要能为画面制造矛盾,又要能统一矛盾。

“由”字形构图法
“须”字形构图法
“甲”字形构图法
常见的山水画构图方法除了前面所讲的构图法外,还有“C”形构图法、对角式构图法、“S”形构图法等。

唐寅的《落霞孤鹜图》,采用了典型的“C”形构图法,使画面有开窗透气的地方。

吴石仙的《看山人坐夕阳船》(见图),采用了典型的对角式构图。

画中左下角与右上角的物象遥相呼应。

采用此种构图法时,要注意画面的空白面积切勿相等。

另外,中间实、上下虚的构图方式也是一种对角式构图。

“S”形构图法可以使画面婉转、流畅,有一种曲线美。

六、天地位置与边角处理
在一幅画中,“天”指的是画的上方,“地”指的是画的下方。

一幅山水画通常要先留天空地,然后再在画面中布置景物。

对天地位置的处理,画家可以采用上下虚中间实、上虚下实、上实下虚、上下实中间虚四种方式。

画面的边角虽不是画家重点处理的地方,但若处理不当,仍会影响画面整体的美观。

画面四角全封死,没有通气的地方,就会让人感到窒息、死板。

处理画面边角时,空出一个角或两个角比较合适,也可以空出三个角,但最好不要四个角都空出。

四个角全虚空也不好处理,容易产生不稳定感。

画家常用的边角处理方式有虚空一角(见图)、虚空两角、虚空三角,也可以四角全实。

不过,画家采用四角全实的处理方式时,要在画里留白,使其气息畅通。

处理画边时,靠近画边较长的线、形,不论是竖是横,都不宜与画边平行,而要略有倾斜,并且墨色的浓淡也应有变化。

七、当代流行的几种构图形式
当代流行的构图形式有小大小(见图一)、少多少(见图二)、横竖横(见图三)、竖横竖(见图四)、一开一合(见图五)、开合开合合(见图六)。

当代流行的构图形式还有横竖横竖(见图一)、半平面(见图二)、平面(见图三)、横竖竖、横竖横等。

八、画幅形式
1.中堂
中堂也称立轴、立幅、堂幅,因挂在厅堂正中而得名。

中堂两边可以配以对联。

此画幅适合全景式构图。

2.通屏
通屏,也称单条、长条、条屏,长短不等,比中堂细长,容丰富,构图灵活,可由四条、六条、八条、十二条、二十条幅组成。

一般通屏各条幅可单独成画,但各条幅的容要有一定的联系,如春、夏、秋、冬四时景的四条屏。

有时也可把整套条屏连在一起构图,合起来就是一幅巨型画作。

3.斗方
斗方是正方形较小的画面,既有独立成幅的,也有偶数多幅成套的。

此画幅适合各种构图形式。

4.长卷
长卷也称横卷,长度有几米、几十米,甚至数百米不等。

长卷的高度没有固定的尺寸,非常灵活。

它多用散点透视,多作全局式构图。

5.横幅
横幅也称横披。

它可长可短,可宽可窄,适合各种构图形式。

6.折扇
折扇画的构图有两种:一种是不管扇子上下两边的弧度如何,都要把画面的地平线画成水平的;另一种是所绘景物与扇子上下两边的弧线保持平行,即“景随扇移”。

上图示的是“景随扇移”的构图形式。

7.团扇
团扇多为圆形或椭圆形,所绘容多是小景山水,故构图崇尚简洁而有韵致,很少取繁复的构图形式。

九、山水画构图常见的弊病
1.散乱(见图一)。

造成构图散乱的主要原因有主次不分、开合不当、均衡失调、缺少对比、没有呼应、结构松散等。

解决画面散乱的关键是要在整体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

2.对等平均。

如对角分割平均(见图二)、左右分割对等
(见图三)、黑白平均、上下分割平均等,都会给人以呆板、单调、乏味之感。

3.物象平行或形象雷同(见图四)。

若一幅画的结构线互相平行或物象雷同,就会给人呆板、僵化的感觉。

因此画中的山、树、石等景物既不能平行,也不能完全雷同。

4.沉闷、迫塞。

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景物刻画得面面俱到,画面无疏密、聚散的变化,缺少黑白、虚实的对比,以及气脉不通畅等。

无论采用复杂的全景构图,还是采用简洁的一角构图,我们都要学会留白、留气、留眼。

一幅画的“气”从哪里入,又从哪里出,都要深思熟虑。

有“气”才能产生“韵”。

开阔的山水画要能收拢住“气”,墨色浓重的山水画要能“透气”。

十、构图与题款的关系
把诗、书、画、印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这正是中国画的特色。

一般来讲,题款是为了阐明主题,使构图更加完整。

题款的容通常包括画名、作画时间、画者、与画有关的诗词,以及收藏人的名字等。

1.长题款,又称长款。

有的画面景物少,空白大,可作长题来丰富画面。

其容可以是画家作此画的心感受,也可以是作画的时间、环境等,可以传达一种画外之境、画外之情。

2.题意款。

容点明主题,有作画时间、画者、地点等。

在梁树年的《松石听泉图》中,山石、泉水、松树搭配和谐。

画面左上方“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的题跋,既点明了主题,又与画面相得益彰。

3.诗款。

以画为主,以题款为辅,宜少题文字。

然而,对于画未尽意的作品,可添加一些符合画面意境的诗词来丰富画面。

4.夹画款。

在画面景物中穿插着题字,既能增强画面的情趣,又能加强画面的疏密关系。

5.穷款。

若画面中的物象已很饱满,不需再多作题字,则可只写作画者的。

6.多款即多次题款。

可以是画家自己题款,也可以请他人题款。

要注意题款不要喧宾夺主,破坏画面的整体气韵。

7.藏款。

如果把款题在明处会破坏画面的话,那么可以题在暗处或景物中。

题款根据排列形式又可分为以下三种:
1.竖式。

当字行较长、行数较少时,我们可以采用竖式题款。

2.横式。

此种形式适宜字少行多的题款,可以齐头齐尾排列,也可以齐头不齐尾。

3.横竖竖结合。

此种形式多用于多款的题法,可以调整画面的构图。

题款的字数与位置要根据画面的构图来决定,不可随意而为。

题款的书体也应与画面的笔法相协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