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心衰ppt培训课件

合集下载

心衰完整课件PPT课件

心衰完整课件PPT课件

心衰时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异常,影响 氧化磷酸化过程和ATP生成。
心肌能量底物利用障碍
心衰时心肌对葡萄糖、脂肪酸等能量 底物的利用障碍,导致ATP生成减少 。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
03

典型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
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
乏力、运动耐量下降
心衰患者常出现乏力、运动耐量下降等症状。
强、外周血管收缩等。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
02
心衰时该系统过度激活,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血压升
高。
炎症因子释放
03
心衰时炎症因子如TNF-α、IL-6等释放增加,进一步加重心肌
损伤和心功能恶化。
心肌能量代谢障碍
心肌缺血缺氧
线粒体功能障碍
心衰时心肌血流灌注不足,导致心肌 缺血缺氧,影响心肌能量代谢。
量。
降低死亡率
通过积极的治疗措施,降低心 衰患者的死亡率,延长生存期 。
预防并发症
积极控制心衰的危险因素,预 防并发症的发生,如心律失常 、血栓形成等。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 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
的治疗效果。
药物选择及作用机制
利尿剂
通过促进肾脏排钠排水,减轻心脏前负荷,缓解水肿症状。常用药物 包括呋塞米、氢氯噻嗪等。
心肌细胞损伤
心肌细胞坏死或凋亡,导致心肌 收缩力下降。
心脏结构改变
心脏扩大、心室壁变薄、心脏瓣膜 关闭不全等,影响心脏泵血功能。
心脏舒缩功能障碍
心肌顺应性降低、舒张期压力-容积 曲线左移,导致心室充盈受限。
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
交感神经系统兴奋
01
心衰时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导致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

心衰的ppt免费课件

心衰的ppt免费课件
正性肌力药物
如洋地黄类药物,增加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输出量,缓解心衰症状。
非药物治疗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
通过植入心脏起搏器,改善心脏不同步收缩,提高心输出量,缓 解心衰症状。
机械通气
对于严重心衰患者,机械通气可以改善呼吸功能,减轻心脏负担。
血液净化治疗
对于严重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血液净化治疗可以清除体内 多余水分和毒素,减轻心脏负担。
糖尿病
长期高血糖状态导致血管病变 ,影响心脏供血,引发心衰。
肾功能不全
肾脏功能受损导致水、钠潴留 ,增加心脏负担,引发心衰。
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
长期吸烟导致冠状动脉痉挛、 心肌缺血,增加心衰的风险。
过度饮酒
长期大量饮酒导致心肌病变、 心律失常,进而引发心衰。
不健康饮食
高盐、高脂肪、高糖饮食增加 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进而引发 心衰。
详细描述
心衰的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呼吸困难、乏力、液体潴留等。呼吸困难是心 衰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乏力也是常见的表现之一,液体潴留可导致下肢水肿、腹 腔积液等。
02
心衰的病因
心脏疾病
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 心肌缺血、缺氧,进而
引发心衰。
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导致心脏负 担加重,心肌肥厚、心 脏扩大,最终导致心衰

心肌病
心肌本身的病变导致心 肌收缩和舒张功能受损
,引发心衰。
先天性心脏病
由于心脏结构异常,导 致心脏功能不全,引发
心衰。
其他疾病
01
02
03
04
肺部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栓塞等影 响肺部正常功能的疾病,导致 心脏负担加重,引发心衰。

内科学-心力衰竭PPT课件

内科学-心力衰竭PPT课件
31
慢性心力衰竭
(二)体征
1. 原有心脏病的体征: 2. 右心衰竭的体征 : 颈V充盈或怒张,肝一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肝脏肿大并有压痛,晚期,质硬,压痛和肝一颈静脉回流征
不明显,伴腹水,黄疸。 水肿。 胸水和腹水 胸水可同时见于左、右两侧胸腔,但以右侧较
多,胸水多见于全心衰竭。腹水大多发生于晚期,多由于心 源性肝硬化所引起。 紫绀。 神经系统症状:轻者,神经过敏,失眠,嗜睡等症状。 重者可发生精神错乱,此可能由于脑淤血,缺氧或电解质紊 乱等原因引起。 心脏体征:左、右心均可扩大。三尖瓣听诊区可闻及吹风样 收缩期杂音。 肺淤血症状和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可因 右心衰竭的出现而减轻。
5
心力衰竭
3. 6分钟步行试验:6分钟步行距 离<150米为重度心衰;150-45 米和>450米分别为中度和轻度心 衰
6
心力衰竭
病因
一、基本病因
(一)原发性心肌损害 :
1. 缺血性心肌损害:冠心病,心肌梗塞。
2. 心肌炎,心肌病: 病毒性心肌炎,扩张 型心肌病最常见。
3. 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糖尿病性心肌病最 常见,继发于甲减、甲亢的心肌病以及心 肌淀粉样变性等。
10
心力衰竭
[病理生理] 一. 血液动力学异常
18mmHg
11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病理生理
收缩功能障碍 左室收缩功能障碍 CO↓ 肺淤血 右室收缩功能障碍 体静脉淤血 肺血正常
舒张功能障碍 左室舒张功能障碍 左房压↑ 肺淤血 CO正常 右室舒张功能障碍 右房压↑体静脉淤血 CO正常 无肺淤血 舒张功能障碍占30%
13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病理生理改变
二.心脏肥大,心肌重塑 心肌细胞肥大 心肌间质的心肌胶原蛋白含量增多 机制 心脏前后负荷增加,心肌重塑 RAS激活,AngII及醛固酮→心肌胶原蛋白含量↑

心衰ppt课件

心衰ppt课件

心衰的非药物治疗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
通过在心脏植入特殊装置,改善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
心脏起搏器
对于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可改善心脏 供血。
外科手术
如心脏移植、人工心脏辅助装置植入等,可用于治疗严重心衰患者 。
心衰患者的护理建议
定期监测体重
若短期内体重增加明显,需考 虑是否存在心衰加重。
心衰的分类
根据病因学分类
可以分为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 等。
根据心衰的发展进程
可以分为急性心衰和慢性心衰。
根据心衰的严重程度
可以分为轻度心衰、中度心衰和重度心衰。
心衰的流行病学
心衰在心血管疾病中 较为常见,其发病率 和死亡率较高。
在全球范围内,心衰 的患病率呈现出上升 的趋势。
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
减少心理压力和劳累对心脏的影响。
心衰的康复治疗建议
01
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的康复计划。
02
运动康复
逐渐增加运动量,以增强心肺功能和体力。
03
心理康复
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和情绪。
心衰患者的教育及管理
健康教育
向患者普及心衰的预防和控制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 意识。
慢性心衰症状
疲劳和虚弱
即使进行少量活动,患者也可能感到疲倦和虚弱 。
患者可能不愿意进行日常活动,如散步或爬楼梯 。
慢性心衰症状
咳嗽和咳痰
1
2
患者可能经常咳嗽,尤其是在晚上睡觉前。
3
咳出的痰可能呈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状。
心衰的体征
心脏扩大
01

内科学心力衰竭培训课件

内科学心力衰竭培训课件

[病因]6内科学心力衰竭
心衰的诱因
感染心律失常血容量增加劳累与激动治疗不当原有疾病加重或并发其他疾病
心衰的诱因感染7内科学心力衰竭
缩窄犬主动脉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
缩窄犬主动脉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 循环心脏心肌第一阶段(数天)
???
1 心脏如何从不适应的能量是处于 一种什么样的状态(饥饿状态)
以结构的异常 以心功能分级(ACC/AHA) (NYHA)
以心肌结构/功能的异常划分
以症状和体力的程度划分
A 处于发展为心衰的高危状态 无明显结构或功能异常 无症状和体征
Ⅰ.体力活动不受限 日常活动不引起心 悸乏力或呼吸困难
B 患有与心衰发生密切相关的器质性心脏病,但无心衰症状或体征
左心衰表现症状: 27内科学心力衰竭
内科学心力衰竭
28内科学心力衰竭
内科学心力衰竭
29内科学心力衰竭
内科学心力衰竭
30内科学心力衰竭
左心室表现
体征: 肺:湿性罗音,干罗音,哮鸣音。 心脏:基础心脏病体征,心率快,奔马律 P2亢进
左心室表现体征:31内科学心力衰竭
右心衰表现
【病理生理】
RAAS代偿利:【病理生理】13内科学心力衰竭
内科学心力衰竭
14内科学心力衰竭
ANP(心房)与BNP(心室)代偿
作用:排钠,利尿,扩血管可作为心衰有无得观察指标。
【病理生理】
ANP(心房)与BNP(心室)代偿作用:排钠,利尿,扩血管【
AVP代偿
抗利尿,缩血管升压由于心衰时心房牵张受体敏感性下降,AVP上升
治疗原则1.节能,提高心脏的工作效益45内科学心力衰竭
治疗方法
基本病因治疗消除诱因一般治疗 休息、控制钠盐摄入药物治疗其他治疗 如安装起搏器

心衰中医护理方案PptPPT[优选版]

心衰中医护理方案PptPPT[优选版]
30%乙醇湿化、中高流量面罩吸氧。 呼气时轻轻用力,使腹肌收缩,膈肌上抬。
(1)根据医嘱辨证选择适宜中药输注的静脉。 服药期间不宜进食辛辣刺激之品,以免影响药效。
(1)适宜心衰(病3稳)定遵期。医嘱准确使用镇静、强心药,如吗啡、洋地黄
劝慰患者正确对待因病程较长造成的体虚、易急躁的情绪变化,帮助患者保持心情愉快,消除因此产生的紧张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
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限制摄入量(入量比出量少200~300ml),正确测量每日晨起体重(晨起排空大小便,穿轻薄衣服,空腹状 态)。
(在3日)常执生行活药活物动(注方1射面)给,立药帮助即床上通进食知、洗医漱、师翻身,、坐配盆大合小便抢等。救,安慰患者,稳定患者
舌脉象:舌质淡或边有齿痕,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证候施护
(四)尿少肢肿
❖ 3.做好皮肤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定时翻身,协 助患者正确变换体位,避免推、拉、扯等动作,预防压 疮。可使用减压垫、气垫床、翻身枕等预防压疮的辅助 工具。温水清洁皮肤,勤换内衣裤、勤剪指甲。会阴部 水肿患者做好会阴清洗,防止尿路感染,男性患者可予 吊带托起阴囊防止摩擦,减轻水肿。下肢水肿者,可抬 高双下肢,利于血液回流。
恐惧情绪。 (3)穴位和药物组方按医嘱执行。
舌脉象:舌质暗淡或绛紫,苔白腻,脉沉细或涩、结代。
(2)给予端坐位或双下肢下垂坐位,遵医嘱予20%~ (5)阳虚水泛证:宜食温阳利水、泻肺平喘之品,如牛鞭、海参、羊肉、冬瓜等。
症状:胸闷气喘、心悸、咳嗽、咯稀白痰,肢冷、畏寒,尿少浮肿,自汗,汗出湿冷。 舌脉象:舌质暗淡或绛紫,苔白腻,脉沉细或涩、结代。
➢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 症状:心悸,动辄气短,时尿少浮肿。腰膝酸软,头 晕耳鸣,四肢不温,步履无力,或口干咽燥。 舌脉象:舌淡红质胖,苔少,或舌红胖,苔薄白乏津, 脉沉细无力或数,或结代。

心衰完整课件PPT课件

心衰完整课件PPT课件

心衰的干细胞治疗研究
1 2
3
干细胞治疗策略
利用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将干细胞移 植到受损的心肌组织中,以促进心肌再生和修复 。
干细胞治疗研究进展
目前已有多种类型的干细胞被用于心衰治疗研究 ,如胚胎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等,相关临床试 验正在进行中。
干细胞治疗挑战
干细胞治疗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仍需进一步验 证,同时干细胞的获取、分离和扩增也存在一定 难度。
Part
02
心衰的病理生理机制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心脏是一个强健的肌肉泵,通过收缩 和舒张运动推动血液循环。
左心房接收来自肺部的富氧血,左心 室将其泵到全身;右心房接收来自身 体其他部位的贫氧血,右心室将其泵 到肺部进行氧合。
它由四个腔室组成:左心房、左心室 、右心房和右心室。ຫໍສະໝຸດ 心衰发生的原因心肌损伤
心衰的鉴别诊断
STEP 02
STEP 01
鉴别心衰与其他原因引起 的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 。
STEP 03
鉴别心衰与其他原因引起 的心脏杂音、心包积液等 症状。
鉴别心衰与其他原因引起 的心脏扩大、心脏收缩或 舒张功能不全等。
Part
04
心衰的治疗
药物治疗
利尿剂
用于减轻液体潴留,缓解心衰症状。
β受体拮抗剂
心肌梗塞、心肌炎等导致心肌细 胞死亡。
遗传因素
某些基因突变可增加心衰的风险 。
心脏负荷过重
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等导致心 脏负担加重。
心肌肥厚
长期高血压或容量负荷过重导致 心肌肥厚。
心衰的病理生理过程
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受损
心肌细胞的死亡和肥厚导致心脏 收缩和舒张功能下降。

中医内科学心衰培训课件

中医内科学心衰培训课件
明代《景岳全书·杂证谟·怔忡惊恐》认为“虚微者动亦微,虚甚者动亦甚” ,治疗上“宜养气养精,滋培根本”,“宜节欲节劳,切戒酒色”。
王清任强调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医林改错·卷上》说:“心跳心忙,用归 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百发百中。”
程文囿《医述·卷一》引《医参》有“心主脉,爪甲不华,则心衰矣”的记 载。
1/8/2021
中医内科学心衰
6
心衰源流:
《内经》无心衰病名,但有相关症状和病机的论述。
汉代张仲景提出了与心衰有关的“心水”、“支饮”疾病的概念,其创制的真 武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至今仍是临床比较常用的方剂。
西晋王叔和在《脉经》卷第三中首先提出“心衰”病名,并在治疗上提出“ 固转孔穴,利其溲便,遂通水道,甘液下流,亭其阴阳,喘息则微,汗 出正流。肝着其根,心气因起,阳行四肢,肺气亭亭,喘息则安”。
3.情志失调忧思恼怒,情志过极,心肝之气郁滞,血脉 运行不畅,心之营运失常,发为心衰。
1/8/2021
中医内科学心衰
11
4.劳逸失度体劳过度,劳则气耗,损伤心气,推动无力; 过逸少动,心之气内虚,血运瘀滞,心阳受遏,发为心衰。 心脏病人在妊娠期间或分娩努力时易诱发本病。
5.年老久病年老体虚,或久患心悸、心痹、胸痹、真心痛 、肺胀、眩晕、消渴等病,使肾之元阴元阳亏耗,阳虚则不 能鼓舞心阳,阴虚则不能上济心火,心血失运,发为心衰。
中医内科学心衰
1/8/2021 5
概述
心衰的概念: 心衰是以心悸、气喘、肢体水肿为主症的一种病
证。多继发于胸痹心痛、心悸、心痹等疾病,是各种 心脏疾病的最终转归,亦见于其他脏腑疾病的危重阶 段。早期表现为乏力,气短,动则气喘、心悸;继而 喘陲加重,喘不得卧,尿少肢肿,腹胀纳呆。每因外 感、劳倦和情志等因素使病情急剧加重,可发生猝死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衰源流:
《内经》无心衰病名,但有相关症状和病机的论述。
汉代张仲景提出了与心衰有关的“心水”、“支饮”疾病的概念,其创制的真 武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至今仍是临床比较常用的方剂。
西晋王叔和在《脉经》卷第三中首先提出“心衰”病名,并在治疗上提出“ 固转孔穴,利其溲便,遂通水道,甘液下流,亭其阴阳,喘息则微,汗 出正流。肝着其根,心气因起,阳行四肢,肺气亭亭,喘息则安”。
(二)病机
基本病机为心之气血阴阳虚衰,脏腑功能失调,心 失所养,心血不运,血脉瘀阻。病位在心,与肺、脾 、肾、肝密切相关。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心气 虚可累及肺肾,肺失肃降;肾不纳气,又加重心气虚 衰。脾阳不振,脾失健运,水饮内停,既可凌心犯肺 ,又能耗伤心气,使悸喘加重。心行血,肝藏血,心 阳亏虚则心血瘀阻,肝失疏泄则藏血异常,瘀结胁下 ,形成瘕积。
5.年老久病年老体虚,或久患心悸、心痹、胸痹、真心痛 、肺胀、眩晕、消渴等病,使肾之元阴元阳亏耗,阳虚则不 能鼓舞心阳,阴虚则不能上济心火,心血失运,发为心衰。
6.禀赋异常母体在妊娠早期感染邪毒,胎儿心脏受损,易 致先天性心脏病,血不循常道,日久可发心衰。先天禀赋不 足,精血虚于里,卫气弱于外,腠理失固,风寒湿热乘虚而 入,反复感邪,诱发心衰。
唐容川在《血证论·怔忡》亦说:“凡思虑过度及失血家去血过多者,乃有 此虚证,否则多挟痰瘀,宜细辨之。
”1997年10月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心 系病类》进一步规范了“心衰”的病名,明确指出该病是“因心病日久,阳 气虚衰,运行无力,或气滞血瘀心脉不畅,血瘀水停,以喘息心悸,不 能平卧,咳吐痰涎,水肿少尿为主要表现的脱病类疾病”。
西医学中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可参照本病先提出心衰病名 王叔和(201一280),西晋著名医学家、当时太医令。他在中
医史上作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因战乱脱简的《伤寒论 》,一是著述《脉经》。将古时三部九候诊脉法归纳整理,改 作“独取寸口”诊断法。他首先在《脉经》中提出“心衰”的 病名:“心衰则伏,肝微则沉,故令脉伏而沉。”认为阳气虚 衰水停乃心衰的主要病机,脉沉伏是心衰脉象,并提出调其阴 阳,利其小便的治法。此心衰概念、症状、病机与现代西医学 心力衰竭颇为一致。王叔和学术成就启示我们,学习中医,先 要遵古、博古、习古以继承前学,方能知新、用新、创新理论 以发扬医理。
中医内科学心衰
第二章 心系病症
第一节 心悸 第二节 胸痹心痛 第三节 心衰 第四节 不寐
学习目的
掌握心系病证的发病特点,以及心悸、胸痹心痛、心衰、不 寐等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论治等。
学习要点 心悸辨证要点,分证论治,惊悸与怔忡鉴别;胸痹心痛概念 ,治疗原则,分证论治,预防调护;心衰概念,与哮病鉴别, 辨证要点,分证论治;不寐基本病机,分证论治。
第三节 心衰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要点】 【名医经验】
概述
心衰的概念: 心衰是以心悸、气喘、肢体水肿为主症的一种病
证。多继发于胸痹心痛、心悸、心痹等疾病,是各种 心脏疾病的最终转归,亦见于其他脏腑疾病的危重阶 段。早期表现为乏力,气短,动则气喘、心悸;继而 喘陲加重,喘不得卧,尿少肢肿,腹胀纳呆。每因外 感、劳倦和情志等因素使病情急剧加重,可发生猝死 。
明代《景岳全书·杂证谟·怔忡惊恐》认为“虚微者动亦微,虚甚者动亦甚” ,治疗上“宜养气养精,滋培根本”,“宜节欲节劳,切戒酒色”。
王清任强调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医林改错·卷上》说:“心跳心忙,用归 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百发百中。”
程文囿《医述·卷一》引《医参》有“心主脉,爪甲不华,则心衰矣”的记 载。
【病因病机】
心衰之病因,与外感风寒湿、风湿热、疫毒之邪,饮 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年老久病,禀赋异常 等有关。由于气血阴阳虚衰,脏腑功能失调,心失所 养,心血不运,导致气滞、痰阻、血瘀、水饮遏阻心 之阳气而发生心衰。
(一)病因
1.外邪侵袭久居潮湿之地,风寒湿邪内侵,损伤经脉而为 痹证,复迁延,内舍于心,则血瘀内阻,阻遏心阳,心气鼓 动乏力,心脉痹阻而发病。或外感风湿热、疫毒之邪,内陷 心包,损及于心,以致心之阴血耗伤,阳气衰竭。

由于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故心 系病证常可引起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同时,其他脏腑 的病变,也可影响心的功能,临床上常相兼为病,如 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 、心肝血虚证等。
心系疾病实证的治疗,宜损其有余,兼用重镇安神。 心火亢盛者,宜清心安神;心脉痹阻者,宜化瘀通络 ;痰蒙心神者,宜涤痰开窍;痰火扰神者,宜泻火涤 痰。虚性病证,当补其不足,兼以养心安神。心气虚 、心阳虚者,宜益心气、温心阳;心血虚、心阴虚者 ,宜滋心阴,养心血;心阳暴脱者,回阳救逆。同时 注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攻补兼施,脏腑兼顾。

心主血脉,又主神明,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 舌,在液为汗,在志为喜,其经脉属心络小肠。心之 本脏病多因情志所伤、禀赋不足、年老体虚、久病失 养所致,证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心脉血液运行障碍和情 志思维活动异常。依据心的生理功能和病机变化特点 ,临床上将心悸、胸痹心痛、心衰、不寐等归属为心 系病证。
2.饮食不节饮食肥甘厚味,饮食过量,或饥饱无常,Et 久损伤脾胃,运化失司,聚湿生痰,痰浊上犯于心,心脉痹 阻,遏阻心阳而发心衰。吸烟、酗酒,损伤肺胃,痰热内蕴 ,痹阻心脉,也可导致心衰。
3.情志失调忧思恼怒,情志过极,心肝之气郁滞,血脉 运行不畅,心之营运失常,发为心衰。
4.劳逸失度体劳过度,劳则气耗,损伤心气,推动无力; 过逸少动,心之气内虚,血运瘀滞,心阳受遏,发为心衰。 心脏病人在妊娠期间或分娩努力时易诱发本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