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笔记新颖整理2018

合集下载

最新2018年教师招聘教育综合背诵知识点.docx

最新2018年教师招聘教育综合背诵知识点.docx

2018 教师招聘笔试高频必备简答题1.简述新课改的学生观(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 ( 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做到悦纳错误、多宽容);(2)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做到多看优点、多赞美);(3)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 认识到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做到相信学生、多期望);(4)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关怀 ( 认识到学生是人,做到尊重学生、讲民主) 。

2.简述现代教师观(1)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社区型的开放教师、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2)教师教学行为观点的转变: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发展。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3.现代教学观(1)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4)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4.教学的基本任务(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5.教学过程的特点 /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 教学的发展性规律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6.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 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发学习动机 ( 心理准备 )(2) 领会知识 (3) 巩固知识 (4) 运用知识 (5) 检查知识7.我国目前教学原则有①直观性原则; ②启发性原则; ③巩固性原则; ④循序渐进原则 ( 系统性原则);⑤因材施教原则; ⑥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⑦量力性原则; ⑧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

2018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笔记整理

2018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笔记整理

2018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笔记整理一、教育教学知识1. 教育目标教师应了解国家的教育目标,及各学科的教育目标,理解教育目标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制订符合实际的教育方案。

2. 教学方法教育教学中,教师应了解如何设计教案,如何掌握讲解技巧,如何发问与引导学生探究,如何使用多种媒体,如何进行评价与反馈。

3. 教育心理学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了解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如何提高学习效果,如何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如何有效沟通与合作。

4. 教育法律教育教学中,教师应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了解教育教学的纪律要求,守护学生的安全与健康,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与成长。

1. 完整设计教案教师应根据教育目标,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案,设计教学活动,使用合适的教具、多媒体资源和评价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应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演示法、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面对学生的知识。

3. 发扬教育激情教师应保持高度的教育热情,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通过引导学生互动,带动教育热情,促进学生成长。

4. 系统地评价与反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合适的评价系统,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改进。

5. 深入了解学生和家庭教师应在教育教学中,努力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特点和家庭状况,提供重要的参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6. 积极与家长沟通教师应及时与家长打开沟通渠道,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状况,引导家长参与学生的教育教学,为学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7. 在岗自我提高教师要时刻把自己放在教育的源头,注重个人修养和提高,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发展水平。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500经典知识点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500经典知识点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首先提出普及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及其著作)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杜威。

实用主义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综合知识点整理18年版

教育综合知识点整理18年版

1.教育的概念:广义指但凡增进人们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属于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2.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4.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事实5.教育影响可分为: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环境6.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1.教育的起源⑴神话起源说(教育由神所创造,表达神或天的意志) 代表人物:(宋)朱熹⑵生物起源说(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斯宾塞、沛·西能⑶心理起源说(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代表人物:(美)孟禄⑷劳动起源说(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代表人物:(前苏)米丁斯基、(前苏)凯洛夫2.教育的发展⑴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①教育具有非独立性,与社会生产劳动紧密相连②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③教育具有原始性,内容简单,方法单一.⑵古代社会的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型、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①古代中国夏代→出现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学校教育制度完备、政教一体,有国学、乡学之分,学校教育基本学科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战国→官学衰私学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显学,百家争鸣,稷下学宫两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最高教育机构太学,实行思想专制主义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隋唐→产生科举制度,六学二馆宋元→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明→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标志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清→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开学堂②古代印度→教育控制:婆罗门和佛教→教育目的:培养僧侣→教育内容《吠陀》→教育活动: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等级:僧侣祭司(最优良教育)刹帝利(军事贵族)吠舍种姓(从事农业商业)首陀罗种姓(被剥夺受教育权,最低级等级)③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开设最多学士学校,学为学士④古代希腊罗马→贵族聘请家庭教师,贫民私立学校→古雅典教育目的: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古斯巴达教育目的: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西欧中世纪:宗教教育、骑士教育、世俗教育⑶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人文主义:即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即以人为中心的教育.⑷近代社会的教育变化特征: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通实施③教育的世俗化④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近代教育史在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的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是实质教育论⑸简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1.孔子《论语》⑴孔子学说核心:仁和礼⑵教育对象:主张有教无类⑶论教育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⑷论教学原则与方法①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②学、思、行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③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④因材施教,前提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强调学而知之2.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前两种都不够全面和可靠,所以必须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3.道家→主张绝学和愚民,认为绝学无忧,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主张回归自然、无为而治4.《学记》(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⑴教学相长辩证关系,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⑵尊师重道,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⑶藏息相辅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⑷豫时孙摩,预防、及时、循序、观摩⑸启发诱导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⑹长善救失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⑺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不躐等,即循序渐进5.孟子→性善论→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二)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1.(古希腊)苏格拉底→问答法: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挖苦,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2.(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认为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乃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工具.→把可见的现实世界与抽象的理念世界区分开来,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和影子,建立本质思维的抽象世界.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4.(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西方第一个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阐述(三)教育学学科的建立→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1.(捷克)夸美纽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观点:泛智教育、教育适应自然、班级授课制、教学原则2.(法)卢梭《爱弥尔》观点:性善论者,认为教育的任务应使儿童归于自然,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3.(德)康德《康德论教育》观点: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于发展才能生存,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任务根本在于充分发展人,都得到自我完善4.(瑞)裴斯泰洛齐观点:教育遵循自然,教育者对儿童施加的影响必须和儿童的本性一致,使儿童自然发展,并引向正确的道路.教育学建立在人的心灵活动规律的基础上5.(英)洛克《教育漫话》观点:①白板说: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②绅士教育论,(四)标准教育学的建立→从一门标准学科的建立,通常以(德)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1.(德)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现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的奉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主张旧三中心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讲教材)→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2.(美)杜威与→《民本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儿童中心主义→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生活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儿童在活动中学经验)(五)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实验教育学→德·梅伊曼《实验教育学》德·拉伊《实验教育学纲要》文化教育学→德·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德·斯普兰格《教育与文化》实用主义教育学→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美·克伯屈《经验与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克鲁普斯卡娅《民国教育与民主制定》凯洛夫《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批判教育学→美·鲍尔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六)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20世纪中叶以后人力资源开发和智力开发成为世界教育瞩目的重大问题1.布鲁纳《教育过程》→书中提出结构教学论观点:倡导发现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2.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书中提出发展性教学核心: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到达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结合3.瓦·根舍因→倡导范例教学理论,加强教材的基本性、基础性4.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终身教育理论,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5.前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6.瑞士·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的内容④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③教育可以促进民主④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对教育的决定作用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③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④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素质②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③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④教育可以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1.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⑴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⑵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⑶教育的文化功能①教育具有保存、传递文化的功能②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③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④教育具有生产、创新文化的功能2.学校文化⑴学校文化的基点:①学校文化不仅包括学校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一些观念和行为,而且也包括部分成员共同遵循的观念和行为②学校文化既可能会给学校预定教育目的达成带来积极意义,也有可能阻碍教育目的的达成,这是由学校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多样性和歧义性所决定的③学校文化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⑵学校文化的特性①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②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③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④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学校环境文化,二是设施文化→学校组织文化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和体系;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标准.→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校园文化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以及学校领导亚文化、教师亚文化、学生亚文化、学校职工亚文化以及课程亚文化和活动亚文化.→校园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校风是学校汇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4.学生文化①学生文化的成因a.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b.同伴群体的影响c.师生的交互作用d.家庭社会经济地位e.社区的影响②学生文化的特征a.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b.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c.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d.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历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生理的发展是指机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素质的不断增强. 心理的发展是指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发面的发展,意向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①内发论基本观点: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高尔顿、霍尔②外铄论基本观点: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③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基本观点: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代表人物:皮亚杰④主体实践论基本观点:发展主体的各种实践活动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主体的实践,任何发展都无法实现代表人物:叶澜1.顺序性:①人的身心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地发展过程②在身体发面,身体的发展遵循自中心至边缘、自上而下的原则③儿童的心理的发展总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从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发展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高级情感启示:教育工作要适应这种顺序性,做到循序渐进,才能促使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2.阶段性:指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阶段划分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启示:教育工作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征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区别对待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并注意各阶段之间的连续性和衔接性,引导青少年更好地从低一阶段向高一阶段过渡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3.不平衡性: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启示:教育者应当加强对青少年身心发展关键期的教育,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互补性:指机体某一方面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启示: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或隐现的 ,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5.个别差异性:从群体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差异,其次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启示:在教育工作中发现和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1.遗传素质作用:a.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b.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c.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和阶段d.不能夸大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2.环境作用:a.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b.环境影响着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体差异c.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d.环境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3.学校教育作用:a.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标准b.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具有加速的特殊功能c.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d.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e.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4.主观能动性作用: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教育应该重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素之间的关系: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条件,主观能动性是人自身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学校教育则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只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协同影响,才能使人得以顺利发展.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是人们对受教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2.教育目的的功能①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②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③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⑴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代表人物:柏拉图、凯兴斯坦纳、涂尔干⑵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⑶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无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目的代表人物:杜威⑷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主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1.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2.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本精神: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坚持脑力与体力的和谐发展,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1994年8月首次提出,1999年全面推进1.素质教育的内涵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②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3.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①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具有遵守社会公德的仪式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学生良好个性、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②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任务: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培养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③体育:授予学生健康地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任务:增强学生的体质④美育:培养学生健康地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德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和兴趣,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和文明习惯.⑤劳动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全面素质教育组成部分关系:德育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保证,智育是全面发展的基础,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技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学校体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体育课1.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生→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是与现代学校的产生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一条自上而下地发展产生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一条自下而上发展,由小学到中学再到今天的短期大学.2.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⑴学校教育制度形式上的发展→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制度化教育①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人类社会早期,终于定形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特点a.教育主体确定b.教育的对象稳定c.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d.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②制度化教育:指正规教育,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葵卯学制)③非制度化教育:指出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不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认.推崇的思想: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代表人物:库姆斯(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非学校化观念)⑵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a.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b.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c.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d.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e.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f.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1.旧中国的学制沿革(寅卯丑戌)*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①1902年的“壬寅学制”(未实行,《钦定学堂章程》)→以日本为蓝本,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②1903年的“癸卯学制”(实行新学的开端,《奏定学堂章程》)→承袭日本学制,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学制三段五级,教育目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不允许男女同校③1912年的“壬子癸丑学制”→对旧学制修订,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首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④1922年的“壬戌学制”→以美国为蓝本,我国现代学制史上第一次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2.新中国的学制沿革①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主要特点: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的原则②1958年的学制改革→“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条件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③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④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总目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普遍性、强制性、免费性3.我国当代学校教育制度→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①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纵向结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②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横向结构:基础教育体系、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体系、成人继续教育体系、特殊教育的学校系统4.学校教育制度及其类型⑴双轨型学制代表国家:英国、德国、法国⑵单轨型学制代表国家:美国⑶分支型学制代表国家:前苏联、中国1.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2.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内容总和及其进程安排。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梳理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梳理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梳理1.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失言、笔误、梦等现象属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

2.教育目的由两部分内容构成即(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培养的人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和结构)。

3.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几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研究表明: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即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的(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5.(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6.XXX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如果过了很长时间直到考试前复,就几乎等于重新研究。

所以,为了研究不被遗忘,在研究后要(及时)复。

7.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有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方式的(情感化)和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8.我国的教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开展)学说根蒂根基之上的。

9.所谓心理开展是指个体从出身、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0.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表现在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及(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11.旧中国首次制订现代学制是(1902)年,称为(壬寅)学制。

12.学校德育中始终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方法,一种是(以理服人);另一种是(以力服人)。

13.当代最具有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

14.学生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提高,这是技能的(正)迁移。

15.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16.有的学生因为常常看到主语在句子的开端部位,就认为主语就是句子开端部位的那个词。

这是一种(感性)概括。

17.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智力年龄/心理年龄)×100.18.我国教诲心理学家主张学生的研究分为知识的研究、技能的研究和(行为规范)的研究。

2018年宁夏中小学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重点考点总结

2018年宁夏中小学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重点考点总结

2018年宁夏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试考点考点背诵总结资料教育学考点1 教育的含义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教育的构成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2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

此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学家孟禄。

此理论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观点):代表人物是马克思。

此理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考点3 二十世纪后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特点在此时期呈现的特点有: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考点4 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

教师机智是教师劳动创造性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考点5 教育学的含义和发展教育学的含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发展: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

我国春秋末年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学记》。

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被看作是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学专著,是教育学形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面世,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的、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美国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点全解析(学霸笔记)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点全解析(学霸笔记)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点全解析(学霸笔记)一、教育基础知识1.1 教育概念-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活动。

1.2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 教育目的的层次:国家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师教学目标。

1.3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定义: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 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二、心理学基础知识2.1 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 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认知、情绪、动机、人格、发展、测量。

2.2 认知过程- 认知的定义:认知是指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 认知过程的要素:感知、记忆、思维、想象。

2.3 情绪情感与意志- 情绪情感的定义:情绪情感是人在认识客观现实的时候,产生的主观体验和相应的反应。

- 意志的定义: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4 人格发展- 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性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 人格发展的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三、教育法律法规3.1 教育法律法规概述- 教育法律法规的定义:教育法律法规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教育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 教育法律法规的分类: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教育规章。

3.2 主要教育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四、教师职业道德4.1 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教师职业道德的定义: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教育综合知识点整理18年版

教育综合知识点整理18年版

1.教育的概念:广义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属于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2.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4.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事实5.教育影响可分为: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环境6.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1.教育的起源⑴神话起源说(教育由神所创造,体现神或天的意志) 代表人物:(宋)朱熹⑵生物起源说(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斯宾塞、沛·西能⑶心理起源说(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代表人物:(美)孟禄⑷劳动起源说(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代表人物:(前苏)米丁斯基、(前苏)凯洛夫2.教育的发展⑴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①教育具有非独立性,与社会生产劳动紧密相连②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③教育具有原始性,内容简单,方法单一.⑵古代社会的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型、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①古代中国夏代→出现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学校教育制度完备、政教一体,有国学、乡学之分,学校教育基本学科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战国→官学衰私学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显学,百家争鸣,稷下学宫两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最高教育机构太学,实行思想专制主义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隋唐→产生科举制度,六学二馆宋元→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明→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标志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清→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开学堂②古代印度→教育控制:婆罗门和佛教→教育目的:培养僧侣→教育内容《吠陀》→教育活动: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等级:僧侣祭司(最优良教育)刹帝利(军事贵族)吠舍种姓(从事农业商业)首陀罗种姓(被剥夺受教育权,最低级等级)③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开设最多学士学校,学为学士④古代希腊罗马→贵族聘请家庭教师,贫民私立学校→古雅典教育目的: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古斯巴达教育目的: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西欧中世纪:宗教教育、骑士教育、世俗教育⑶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人文主义:即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即以人为中心的教育.⑷近代社会的教育变化特征: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通实施③教育的世俗化④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近代教育史在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的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是实质教育论⑸简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1.孔子《论语》⑴孔子学说核心:仁和礼⑵教育对象:主张有教无类⑶论教育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⑷论教学原则与方法①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②学、思、行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③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④因材施教,前提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强调学而知之2.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前两种都不够全面和可靠,所以必须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3.道家→主张绝学和愚民,认为绝学无忧,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主张回归自然、无为而治4.《学记》(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⑴教学相长辩证关系,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⑵尊师重道,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⑶藏息相辅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⑷豫时孙摩,预防、及时、循序、观摩⑸启发诱导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⑹长善救失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⑺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不躐等,即循序渐进5.孟子→性善论→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二)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1.(古希腊)苏格拉底→问答法: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2.(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认为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乃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工具.→把可见的现实世界与抽象的理念世界区分开来,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和影子,建立本质思维的抽象世界.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4.(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西方第一个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阐述(三)教育学学科的建立→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1.(捷克)夸美纽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观点:泛智教育、教育适应自然、班级授课制、教学原则2.(法)卢梭《爱弥尔》观点:性善论者,认为教育的任务应使儿童归于自然,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3.(德)康德《康德论教育》观点: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于发展才能生存,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任务根本在于充分发展人,都得到自我完善4.(瑞)裴斯泰洛齐观点:教育遵循自然,教育者对儿童施加的影响必须和儿童的本性一致,使儿童自然发展,并引向正确的道路.教育学建立在人的心灵活动规律的基础上5.(英)洛克《教育漫话》观点:①白板说: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②绅士教育论,(四)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通常以(德)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1.(德)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现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主张旧三中心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讲教材)→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2.(美)杜威与→《民本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儿童中心主义→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生活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儿童在活动中学经验)(五)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实验教育学→德·梅伊曼《实验教育学》德·拉伊《实验教育学纲要》文化教育学→德·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德·斯普兰格《教育与文化》实用主义教育学→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美·克伯屈《经验与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克鲁普斯卡娅《民国教育与民主制定》凯洛夫《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批判教育学→美·鲍尔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六)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20世纪中叶以后人力资源开发和智力开发成为世界教育瞩目的重大问题1.布鲁纳《教育过程》→书中提出结构教学论观点:倡导发现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2.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书中提出发展性教学核心: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结合3.瓦·根舍因→倡导范例教学理论,加强教材的基本性、基础性4.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终身教育理论,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5.前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6.瑞士·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的内容④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③教育可以促进民主④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对教育的决定作用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③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④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素质②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③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④教育可以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1.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⑴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⑵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⑶教育的文化功能①教育具有保存、传递文化的功能②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③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④教育具有生产、创新文化的功能2.学校文化⑴学校文化的基点:①学校文化不仅包括学校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一些观念和行为,而且也包括部分成员共同遵循的观念和行为②学校文化既可能会给学校预定教育目的达成带来积极意义,也有可能阻碍教育目的的达成,这是由学校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多样性和歧义性所决定的③学校文化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⑵学校文化的特性①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②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③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④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学校环境文化,二是设施文化→学校组织文化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和体系;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校园文化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以及学校领导亚文化、教师亚文化、学生亚文化、学校职工亚文化以及课程亚文化和活动亚文化.→校园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校风是学校汇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4.学生文化①学生文化的成因a.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b.同伴群体的影响c.师生的交互作用d.家庭社会经济地位e.社区的影响②学生文化的特征a.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b.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c.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d.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历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生理的发展是指机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素质的不断增强. 心理的发展是指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发面的发展,意向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①内发论基本观点: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高尔顿、霍尔②外铄论基本观点: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③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基本观点: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代表人物:皮亚杰④主体实践论基本观点:发展主体的各种实践活动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主体的实践,任何发展都无法实现代表人物:叶澜1.顺序性:①人的身心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地发展过程②在身体发面,身体的发展遵循自中心至边缘、自上而下的原则③儿童的心理的发展总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从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发展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高级情感启示:教育工作要适应这种顺序性,做到循序渐进,才能促使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2.阶段性:指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阶段划分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启示:教育工作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征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区别对待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并注意各阶段之间的连续性和衔接性,引导青少年更好地从低一阶段向高一阶段过渡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3.不平衡性: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启示:教育者应当加强对青少年身心发展关键期的教育,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互补性:指机体某一方面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启示: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或隐现的 ,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5.个别差异性:从群体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差异,其次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启示:在教育工作中发现和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1.遗传素质作用:a.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b.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c.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和阶段d.不能夸大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2.环境作用:a.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b.环境影响着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体差异c.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d.环境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3.学校教育作用:a.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b.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具有加速的特殊功能c.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d.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e.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4.主观能动性作用: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教育应该重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素之间的关系: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条件,主观能动性是人自身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学校教育则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只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协同影响,才能使人得以顺利发展.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是人们对受教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2.教育目的的功能①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②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③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⑴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代表人物:柏拉图、凯兴斯坦纳、涂尔干⑵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⑶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无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目的代表人物:杜威⑷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主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1.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2.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本精神: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坚持脑力与体力的和谐发展,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1994年8月首次提出,1999年全面推进1.素质教育的内涵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②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3.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①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具有遵守社会公德的仪式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学生良好个性、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②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任务: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培养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③体育:授予学生健康地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任务:增强学生的体质④美育:培养学生健康地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德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和兴趣,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和文明习惯.⑤劳动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全面素质教育组成部分关系:德育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保证,智育是全面发展的基础,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技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学校体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体育课1.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生→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是与现代学校的产生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一条自上而下地发展产生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一条自下而上发展,由小学到中学再到今天的短期大学.2.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⑴学校教育制度形式上的发展→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制度化教育①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人类社会早期,终于定形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特点a.教育主体确定b.教育的对象稳定c.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d.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②制度化教育:指正规教育,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葵卯学制)③非制度化教育:指出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不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推崇的思想: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代表人物:库姆斯(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非学校化观念)⑵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a.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b.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c.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d.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e.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f.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1.旧中国的学制沿革(寅卯丑戌)*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①1902年的“壬寅学制”(未实行,《钦定学堂章程》)→以日本为蓝本,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②1903年的“癸卯学制”(实行新学的开端,《奏定学堂章程》)→承袭日本学制,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学制三段五级,教育目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不允许男女同校③1912年的“壬子癸丑学制”→对旧学制修订,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首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④1922年的“壬戌学制”→以美国为蓝本,我国现代学制史上第一次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2.新中国的学制沿革①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主要特点: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的原则②1958年的学制改革→“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条件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③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④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总目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普遍性、强制性、免费性3.我国当代学校教育制度→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①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纵向结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②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横向结构:基础教育体系、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体系、成人继续教育体系、特殊教育的学校系统4.学校教育制度及其类型⑴双轨型学制代表国家:英国、德国、法国⑵单轨型学制代表国家:美国⑶分支型学制代表国家:前苏联、中国1.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2.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内容总和及其进程安排。

2018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

2018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

2018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优秀的人才,教育综合知识必须被广泛掌握。

以下是2018年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的详细内容。

一、教育法律政策教育法律政策是对教育活动和教育主体进行规范的法律文本。

在2018年教育综合知识考点中,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法律政策:1. 《教育法》:该法规定了教育的基本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师范教育等内容。

2. 《义务教育法》:该法规定了国家对于义务教育的保障,包括义务教育的免费、均衡、普及等方面。

3. 《专利法》:该法规定了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内容,对于教育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是指对教育活动的原理和规律进行总结和研究的科学理论。

2018年教育综合知识考点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教育理论:1. 构建主义教育理论:主张根据学生的现实经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

2.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内化社会经验来实现的,认为家庭、同伴和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3. 启发式教学理论:强调对学生进行开放性问题和案例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育评价与考试教育评价与考试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检测和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2018年教育综合知识考点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教育评价和考试相关知识:1.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和标准化考试等。

2. 学业水平考试: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全面评价的考试,如高考、中考等。

3. 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的方法,包括学术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

四、教育管理与教育改革教育管理与教育改革是对教育机构和教育活动进行有效组织和改善的过程。

2018年教育综合知识考点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教育管理与教育改革相关内容:1. 教育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包括规范管理、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等。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重点复习资料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重点复习资料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重点复习资料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涵义(掌握)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3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我国4000多年前的夏朝已有了名叫“庠”、“序”、“校”的施教机构,(封建社会教育)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

2018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备考笔记(完整版)

2018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备考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一、教育1、来源:《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2、概念(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2)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3)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4)更狭义的教育是指思想品德教育,即德育。

(5)教育是社会的个性化和个体的社会化。

3、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1)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2)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体作用(3)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含物质手段)三者关系:(1)这三者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活动系统(2)教育者是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之间联系的纽带(3)受教育者是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4)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工具4、属性(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是质的规定性(2)社会属性:①历史性②永恒性③相对独立性5、起源(1)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①第一个正式提出的起源说②提出者:利托儿诺、沛·西能③把教育归之为动物的本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和目的性(3)心理起源说:①提出者:孟禄②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否认了教育的目的性(4)劳动起源说:①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②理论基础: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6、发展历程(1)原始教育——特点:①没有阶级性②没有独立形态③没有固定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场所和教育制度④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⑤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和生活(2)古代教育[1] 古代中国奴隶社会:庠、序、校出现夏朝:出现学校教育,有记载但没有证实商朝:①学校教育存在,已被证实②产生了专门的教师西周:①政教合一②“国学”“乡学”出现③“六艺”:礼、乐、书、数、射、御,礼乐为中心,核心是礼封建社会汉代: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察举制③太学④“文翁兴学”隋唐:科举制宋代:“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明代:八股文清代:1905年废科举[2] 古代印度:①教育内容:《吠陀》②教师是僧侣③婆罗门教: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舎、首陀罗④教学活动: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3] 古代埃及:①有史可查最早的学校是宫廷学校②设置最多的学校: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4] 古希腊罗马:①雅典:培养政治家和商人,要求身心和谐发展②斯巴达:培养忠于统治者的强悍军人[5] 封建社会的欧洲:(1)教会教育——“七艺”:①“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②“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2)骑士教育——“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6] 特点:①产生了学校②与生产劳动相脱离③具有阶级性或等级性④具有道统性、象征性和刻板性⑤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7、近代教育——特点:①教育世俗化②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③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学校崛起④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⑤具有阶级性8、现代教育(1)发展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加强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渗透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界线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2)特点:①终身化②民主化③全民化④多元化④技术现代化二、教育学1、概念:教育学是以教育对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1)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其中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2)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2、教育学的发展历程萌芽阶段(古代)(1)孔子《论语》[1] 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2] 观点:①有教无类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性原则,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性原则的人)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⑤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学记》[1] 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论述,是“教育学的雏形”[2] 选自《礼记》[3] 教育思想:①与政治的关系:“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②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臧息相辅”③启发性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④循序渐进原则:“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⑤长善救失:学者四失——过多、过寡、过难、过易⑥教学相长⑦豫时孙摩(3)墨子[1] 素丝说——环境重要性[2] 教育培养目标:兼士:①具有知识技能、思维论辩和高尚道德三个要求[3] 提倡“虽不扣而鸣”,即要主动说教(4)老子[1] 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著作《道德经》[2] 提倡道法自然、弃圣绝智、弃人绝义、回归自然、复归本性(5)苏格拉底[1] 助产术:①又称产婆术,问答法②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2] 美德是否能教(6)柏拉图著作《理想国》,人分三等:哲学王、军人、劳动者(7)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学者)①著作《政治学》②美育:开人心智、健人灵魂③教育要遵循自然④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教育(8)昆体良昆体良是古代欧洲教育集大成者,又说古代欧洲教育最高成就,著作《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论著创立阶段(1)培根[1]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立下来[2] 著作《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年)(2)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1+ “[2]著作《大教育学论》(1632年),是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3]是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4] 观点:①学年制②班级授课制(世界上第一个提出的)③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3)洛克著作《教育漫话》;观点:①绅士教育②白板说(4)卢梭著作《爱弥儿》,这是一部小说体教育著作,主张自然教育科学教育学阶段(1)康德[1] 首次把“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2] 著作《康德论教育》(2)赫尔巴特[1] 著作《普通教育学》①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②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③是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2] 观点:①一个原则:教育性教学原则②二个理论基础:哲学伦理基础、心理学基础③三个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④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3] 其他:①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 ②是最早把教育学放在心理学基础上研究的③认为德育不能同整个教育分开,而应同其他教育问题联系在一起发展多样化阶段(1)“实验教育学”代表:①梅伊曼:首次提出“实验教育学” ②拉伊:《实验教育学》,系统论述实验教育(2)“实用主义教育学”· 杜威[1] 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又《民本主义与教育》[2] 地位:现代教育学派代表人物[3] 观点:①“新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②五步:困难、问题、假设、验证、假设③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VS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合一)(3)斯宾塞[1] 《教育论》[2]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最早提出课程分化与拓展阶段(1)布鲁姆[1] 《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2] 掌握学习(2)布鲁纳[1] 《教育过程》[2] 认知结构主义[3] 发现学习(3)赞可夫[1] 《教育与发展》[2] 教学要走在发展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当代教育学(1)凯洛夫《教育学》是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凯洛夫是对我国教育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人(2)杨贤江著作《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PS——————————————————————————————①《论语》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②“启发性教育原则”第一人是孔子③《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论著④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论著⑤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立下来⑥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是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⑦夸美纽斯第一个提出班级授课制⑧康德是吧教育学首次列入大学课程⑨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⑩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梅伊曼首次提出“实验教育学”?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最早提出“课程”?凯洛夫的《教育学》是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的功能按教育功能的作用对象:①个体发展功能②社会发展功能按教育作用的性质:①正向功能②负向功能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①显性功能②隐性功能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教育与生产力[1]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决定了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②制约着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③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变革[2] 经济功能:①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②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③是创造和发展新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1]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了教育的性质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③决定了教育的宗旨和目的④决定了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⑤决定了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2] 政治功能:①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②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③推动民主政治建设④形成社会舆论(3)教育与文化[1]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文化知识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水平②文化模式制约着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③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的传统与变革[2] 文化功能:①文化传承功能②文化选择功能③文化融合功能④文化创新功能[3] 学校文化:①学校文化的核心: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②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③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可分为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精神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学校制度文化(4)教育与人口[1]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人口的数量和增长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②人口的质量影响着教育的质量③人口的结构影响着教育的发展④人口流动也对教育有一定的影响[2]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①控制人口数量②提高人口质量③改善人口结构(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①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②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③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④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四、教育与个体的发展1、人的发展包括:①生理发展,又称身体发展②心理发展2、青春期生理的变化:①青春期是人生中最为关键的发展阶段,是继婴儿期之后第二个生长关键期②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发育、性发育和成熟3、人的发展规律:①抓住年轻一代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个性发展②掌握年轻一代的阶段性,抓住个体发展的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促进个体发展③掌握年轻一代的不平衡性,抓住个体发展的关键期④抓住年轻一代的互补性,长善救失地促进个体发展⑤抓住个体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地促进个体发展4、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1)理论[1] 内发论:①孟子“性善论” ②董仲舒“人性三品说” ③弗洛伊德:性本能④威尔逊:基因复制⑤格塞尔:成熟机制⑥高尔顿“能力由遗传得来” ⑦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2] 外铄论:①荀子:性恶论②洛克:白板说③华生“一大婴儿” ④墨子:素丝说[3] 实践主体论(2)影响因素[1] 遗传:①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理基础和物质基础②遗传素质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③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④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2] 环境:①为人的发展提供现实可能和外部作用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作用之分③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有主观能动性[3] 学校教育:①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②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③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④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⑤具有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PS: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原因: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进行的活动③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影响学生学生发展[4]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为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分为三个层次:①生理活动(最低层次)②心理活动(认识活动)③社会实践活动(最高层次)五、教育制度1、概念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

2018最新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笔记整理[重点]辅导班内部资料,严禁外传

2018最新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笔记整理[重点]辅导班内部资料,严禁外传

2018年最新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笔记整理(单选、多选、小抄必备, 写作模版 )培训专用,严禁外传,任何人不能泄露此题库单项选择题1.某班学生做完早操回到教室,突然有人发出的叫声,老师发现原来有人在班干部的凳子的钉子。

处理最恰当的一项是(让学生把钉子敲平,开始上课,课后处理)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

--《大学》理解正确的是(治国安邦的方法在于,提倡和发扬正大光明的德行和德政,广泛地亲近民众和尊重民意)。

3. 3.教师在履行教育义务的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道德责任是(教书育人)。

4.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是(孟子的观点)。

5.从伦理学的角度看,教师要公正地对待学生,首先是要真正(尊重和信赖学生)。

6.(以人为本)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

7.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为人师表)。

8.随着时代的进步,新型的、民主的家庭气氛和父母子女关系还在形成,但随着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很多孩子对父母的教诲听不进或当作“耳边风”。

家长感到家庭教育力不从心。

教师应该(尊重家长.树立家长的威信.从而一起做好教育工作)。

9.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育人为本)。

10.迄今为止.我国较成熟的最古老文字是(甲骨文)。

11.被称为我国最大的古典艺术宝库的石窟是(敦煌莫高窟)。

1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端于(鸦片战争)。

13.一甲子是多少年?( 六十年)14.我国陆地边界全长(2.28万公里)。

15.人物及其贡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凯恩斯撰写了《国富论》,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16.张仲景是东汉名医,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中记载有“人工呼吸法”,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专业资料学习参考17.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其标志为(蒸汽机的发明、电力的发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原子能的发明和使用)。

18.我国古代田园诗派的创始者是(陶渊明)。

《教育综合知识》重点笔记

《教育综合知识》重点笔记

《教育综合知识》重点笔记教育综合知识是一门涵盖了众多教育领域关键概念和理论的学科,对于从事教育工作或者准备投身教育事业的人来说,掌握这些知识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教育综合知识中的一些重点内容的整理和笔记。

一、教育学基础知识1、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目的是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智力、情感、社会和道德等方面的发展。

2、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例如,经济的发展水平会影响教育的投入和资源配置,而教育又能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促进经济的增长。

3、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顺序性,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因材施教。

同时,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等因素都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

4、教育制度包括学制的类型、我国现行的学制以及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趋势等内容。

二、教育心理学1、学生的心理发展认知发展理论、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等,了解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有助于教师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

2、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这些理论为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3、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类型、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以及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4、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形成包括知识的类型、知识的理解与保持、技能的形成过程等,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育教学方法1、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是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2、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等,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情境和优缺点,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灵活选择。

3、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近年来,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等形式也在不断探索和应用。

《教育综合知识》学霸笔记

《教育综合知识》学霸笔记

《教育综合知识》笔记一、教育学基础知识1.教育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品德、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发展。

教育的目的的实现需要通过教育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的努力。

2.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体系,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

教育制度的发展需要依据国情、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因素进行制定和调整。

3.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是指国家或地区针对教育问题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包括教育法律、法规、规章等。

教育政策的作用是保障教育的公平与质量,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4.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律法规是指国家或地区制定和颁布的关于教育的法律和法规,包括《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

教育法律法规的作用是规范教育行为,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

5.课程与教学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是教育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包括课程设计、教材分析、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

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发展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需求。

6.德育理论:德育理论是关于德育教育的理论体系,包括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等。

德育理论的发展需要结合时代特征和文化传统,为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才提供理论支持。

二、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1.学习心理:学习心理是指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规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等。

学习心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为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2.发展心理:发展心理是关于人的心理发展的理论体系,包括胎儿期到老年期的心理发展过程和规律。

发展心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为教育提供针对性的支持。

3.心理测量与评价:心理测量与评价是运用心理学方法对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进行评估和测量的过程,包括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学业成就测验等。

心理测量与评价的结果可以为教育提供参考和支持。

4.咨询与辅导:咨询与辅导是心理学在教育中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包括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治疗等。

2018安徽阜阳教师考编之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124题

2018安徽阜阳教师考编之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124题

2018安徽阜阳教师考编之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124题一、教育基础知识1、孔子的教育思想:学而知之、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结合、学以致用、温故知新、有教无类、以身作则、诲人不倦、身体力行、“庶、富、教”2.《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阐述的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等、藏息相辅等。

3.苏格拉底(妇产科医生)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

4.柏拉图(游戏哥)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亚里士多德(自然帝)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5.昆体良(辩论哥)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苏婆理柏政治德,传承自然教育性原则,昆体良雄辩西方第一】6.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

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7.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开山老祖)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8.卢梭(孩子王):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爱自然】裴斯泰洛奇: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洛克(绅士):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画》,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在白板上画绅士漫画】第斯多惠: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培养指南》;斯宾塞: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学习笔记(个人整理版)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学习笔记(个人整理版)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教育者 ②受教育者 ③教育影响
教育活动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 4.教育起源的学说观点
人的思想品德 增强人的体质 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③ 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 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
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
者实施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3.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
4.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裴斯泰洛齐
5.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德国思想家康德 2:教育的概念
①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与其他
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
② 广义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中外教育名言
①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
心上》
②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
③ 教育是发展Βιβλιοθήκη 全的个性——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基础知识重点总结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基础知识重点总结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基础知识重点总结【教育学】一、教育学及其发展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2.教育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的发展3.教育学发展中的教育专著:(1)中国先秦时的《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2)教育学史上,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撰写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专著;(3)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看,通常以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赫尔巴特本人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4)杜也被视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二、教育及其发展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2.教育的发展经历的阶段: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近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等几个阶段三、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1.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其中,教育者是教育举动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举动中从事进修的人;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2.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2.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3.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四、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增进民主(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2)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素质来提高劳动生产力(三)教育与科技文化1.教育与科技的关系(1)科技对教育的影响:1)科技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技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技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2)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够完成科技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可以推进科学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技研究的功能(3)息技术与教育:1)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研究和教育的观念;3)息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2.教育与文化的关系(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1)文化本身具有教育力量;2)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2)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五、教育与个体发展(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1.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入手下手至结束的全部过程中,身心不断发生变革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革的过程2.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内发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2)遗传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3)不能夸大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教育受成熟制约,成熟对人的发展有积极的能动作用,教育以成熟为前提,同时又要积极、能动的促进个体成熟;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环境为个体发展供给了机会,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非凡功能:(1)学校教育标准了个体的发展的方向与方面;(2)学校教育加速了个体的发展;(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的发展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还有延时价值5.个体发展中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学校和社会要重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2018年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统一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知识点总结

2018年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统一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知识点总结

2018年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统一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知识点总结教育综合知识复详细大纲知识点一、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专著,论述了教育问题。

比XXX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XXX、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捷克夸美XXX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美国XXX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苏联赞XXX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苏联XXX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二、教育的概念与属性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的内容与任务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四、各项教育任务的重点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教育学与教师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分三类: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二)“教育”的词源:《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三乐也”(最早使用“教育”一词);《说文解字》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中庸》说“修道之谓教”;《荀子·修身》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学记》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长善救失原则的出处)(三)“教育”的的定义: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广义的教育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1、教育者:就是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和学习者学习实践的对象主体2、受教育者:即学习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以学习为主要职责的人,是教育过程中学习实践的主体和教育者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主体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中介,包括教育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是教育容和教育形式的统一。

三、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1、神话起源说: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代表人物:朱熹、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 法国教育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教育是一种人类社会围以外,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产生的社会现象。

3、心理起源说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贤江。

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的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四、学校教育的产生:学校教育是在奴隶社会才出现的,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2500年左右的埃及称“美尔学校”我国在夏朝就有了学校,称为痒序周朝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制度也日趋完善,那时的学校分为国学(大学、小学)和乡学(塾、痒、序、校)两类.学校教育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条件:A,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B,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累积,为学校提供特定的教育容;C,文化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五、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教育的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历史形态,即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

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教育的非独立性、原始性、平等性、普及型。

2、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我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在商代,开始产生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和职业。

这一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四书五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

在欧洲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容是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合成“七艺”。

在西方的僧侣教育,骑士教育,世俗教育等教育知识中,神学仍是主修课程.古代教育的特点: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④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容,提高了教育职能;⑤教育方法崇山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⑥形成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⑦形成个别施教的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3、现代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现代社会教育,其特点为:A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B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C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外在动力)和教育问题(在动力),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如何培育人的学问。

二、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教育学萌芽阶段:从奴隶社会到17世纪(从春秋战国到清朝末年): 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中国古代的<论语>,<孟子>,朱熹的<四书集注>,愈的<师说>.其中<学记>是我国史上最好的一部教育专著,成书于战国末期.其二,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名著<论演说家的教育>被誉为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最高成就.“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相观而善,长善救施,禁于未发’等是学记中千古传颂的教育格言.2、学科独立和初步发展时期(17-19世纪) :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发表了<论科学的价值>,首次把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立下来。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大体上确立了近代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的轮廓,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1693年,英国哲学家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

1762年,法国思想家卢梭《爱弥儿》。

1803年《康德论教育》1806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1861年斯宾塞《教育论》3、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的时期:⑴实验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出现了“新教育”思潮,在美国出现了“进步教育运动”。

其共同特点是反对传统的以传递知识为教学中心的倾向,主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等。

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家梅伊曼《实验教育纲要1914》和拉伊《实验教育学1908》⑵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从而培养完整的人格⑶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的杜威、克伯屈⑷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⑸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和金蒂⑹结构主义教育理论: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鲁纳⑺最近发展区理论:联教育家维果茨基⑻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美国教育家布鲁姆⑼一般发展理论:赞可夫1806年,赫尔巴特发表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被誉为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时教育科学形成的标志.(必考)教学过程的“四阶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突出了教学过程中的“三个中心”,即“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通常被视为“传统教育”的代表。

三、教育学的学科特点:1、研究对象的普遍性、平凡性;2、问题域界的恒定性和解答的不确定性;3、学科基础的广泛性和跨学科性;4、理论类型的多元性和科学路径的多样性;5、学科属性的综合性和理论结构的层次性。

四、教育学的发展趋势:1、教育学的问题领域不断拓展。

2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拓展和研究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学科的细密分化和高度综合同时进行。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第三节教师与教育学一、教育学的价值1、作为科学认识形式的教育学能够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2、作为”科学的”认识方式的教育学能够有效地解释教育问题。

3、作为学科知识体系或课程的教育学能够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沟通。

教育学作用:A通过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增强做好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预见性;B通过获取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提高全面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C 促进教育工作者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D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水平;E 优化教师的教育思维,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下思想基础;F通过传播教育理论,改善全社会的教育舆论环境和教育观念,从而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二、教师与教育学的学习:(一)沉淀扎实的教育理论;(二)运用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人的发展概述一、人的发展的涵(一)人的发展:从教育学和心理学角度说,人的发展是指作为复杂的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的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过程。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A 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自由身的需要决定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有人的生理机制决定的。

代表人物:孟子“万物皆备于心”“人的心中自有浩然之气”、柏拉图“观念先天地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B 外烁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

代表人物:中国古代的荀子、英国的洛克、美国的华生C 多因素互相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几种主要的人的发展观:1、遗传决定论: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被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在因素的自然展开。

代表人物:遗传论创始人高尔登《遗传的天才》“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之受遗传的决定一样”。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我国古代思想家董仲舒“性三品”2、环境决定论: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受外界影响的结果,确信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其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影响起着决定的作用,又称“养育论”。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洛克的“教育万能论”《教育漫话》“白板说”华生的“环境决定论”3、二因素论:肯定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而且认为两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可相互替代。

代表人物:施太伦、吴伟士。

第二节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一、遗传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3、遗传素质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4、遗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二、环境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2、环境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方向、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进程和速度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一)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