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确立社会与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依据
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非公经济36条为非公有制经济保驾护航
民营资本也可以进入垄断行业了
非公经济36条为非公有制经济保驾护航
处境尴尬的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融资难得到一定缓解
非公经济是中国经火车头 2、非公经济是解决中国就业的主力军 3、非公经济是解决中国税收贡献的主力军 4、非公经济是发展中西部经济的希望 5、非公经济是中国走向和谐、小康的基本力量
第六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上)
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国有经济
公有制
社会主 义初级 阶段的 基本经 济制度 集体经济 混合所有制(国有与集体成分) 个体经济 中外合资 中外合作 外商独资
非公有制
外资经济 私营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私有部分)
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背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问题,实质上 是所有制问题。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没有完全搞清 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阶段 等问题,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采取了排斥的态度, 最终造成了我国所有制形式单一,公有制经济一统 天下的格局。 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教条化理解
十五大: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规定:“公有制为主 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极大解放了思想, 结束了长期存在的“公”与“私”之争。
十五大后:非公有制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 的方针,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 有制经济”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 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2007年党的“十七大”再次重申“要坚持 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毛概题库整理 第八章(一)
第八章第一节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AA.计划经济和市场经都是组织经济活动的手段B.不再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C.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D.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2.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依据是AA.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B.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C.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D.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3.党的十四大以后,我国的经济改革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加速推进,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DA.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B.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C.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D.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4.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这一制度确立,是由DA.按劳分配制度决定的B.市场经济决定的C.对外开放决定的D.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5.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上层建筑领域的相应改革是DA.建立宏观经济调控体系B.打破垄断,疏通商品流通渠道C.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D.实行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6.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BA.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B.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C.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D.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参与市场竞争7.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 DA.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共同富裕B.充分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C.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大广大人民利益为出发点D.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在CA.十三大B.十四大C.十五大D.十二届三中全会9.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就是在于能否始终AA.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B.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C.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的全过程10.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经济制度基础是A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C.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D.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11.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高一历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历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试题答案及解析1.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目的是A.借鉴资本主义经验B.改变计划经济体制C.宏观调控资源配置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答案】D【解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根据自身的特色制定出来的经济发展路线,毋庸置疑,经济发展之根本目的是发展社会经济,实现社会物质和文明的高度繁荣,提高人民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方向。
这里的“方向”概括而言是指A.从农村向城市全面改革B.扩大开放,参与经济全球化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历史阶段特征的准确把握。
材料关键时间为1992年。
从农村向城市全面改革的时间是1984年,故排除A项。
1987年中共十三大明确提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故排除C项。
199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伟大意义在于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方向,因此D项正确。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3.下图反映的是1978—198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变化图,贸易额不断增加的原因不包括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B.外交成就的突破C.经济特区的设立D.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图片材料中时间是1978—1985年,题肢中B、C和D均包含在图片时间范围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的时间是21世纪初期。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内容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公正问题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就我国而言,总体上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社会不断进步。
但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继续扩大,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而这些问题的产生,是以我国社会正处在急剧的转型期(也称矛盾凸显期)为历史背景的。
由此,重视社会公正问题对于我国现阶段来说更加显示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论文关键词:社会公正,转型期,城乡一体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急剧的社会变迁对社会公正产生严重的影响:一是现阶段的收入分配与贫富差距对社会公正的影响,二是现阶段我国的贫困问题对社会公正的影响。
(一)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与贫富差距对公正的影响。
我国在改革开放30年中,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突出了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贫富分化日益严重,这是一个基本的客观事实,这种差距到底在什么样的程度呢?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大不管在什么程度,这种差距不断扩大,严重影响着人们对社会公正的信念,特别是大量的弱势群体,如贫困的农民,农民工以及城市下岗工人,其生活之贫困使他们深感社会不公,产生不满情绪,失去对社会公正的信念。
(二)我国现阶段的贫困问题对社会公正的影响。
贫困问题的长期存在,是与实现社会公正这一发展目标相违背的,贫困的存在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它违背了当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带来很多的社会冲突,导致社会结构和文化整合程度的降低,对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体系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等等。
①也有学者在区分“不公正的贫困”与“公正的贫困”两种现象的基础上,提出公正与贫困在中国的社会转型期表现得尤为突出、充分,这主要表现在:1﹑贫困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公正问题在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表现得非常突出,公正的保证原则的实现对于整个中国社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2﹑大量贫困群体的存在,对于中国社会造成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损伤了社会公正,降低了社会的整合程度。
第19课_《经济体制改革》_导学案
1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课程标准】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重点难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课前预习案】一、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8年12月)(1)内容:①会议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 的方针;②明确指出:实现工、农国防和科技的现代化,提高生产力,要求改变同生产力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2)意义:从而揭开了 的序幕。
二、进程: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一阶段: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经营方面)①含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 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率先实行的是 省和 省(小字) ③主要特征:④作用:农民获得了 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第二阶段:发展乡镇企业( 调整产业结构)①含义: 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或.②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 的发展。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1)背景:①农村改革的推动 ②国有企业本身的弊端(补充) (2)中心环节: (3)历程:①1978—1984年试点时期②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③1992年,“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
(4)评价:①作用: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 ,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②问题:下岗职工增加,部分职工生活困难等,因此需要 ,以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小字)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过程①提出目标: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毛概复习纲要_含答案(1)
毛概复习提纲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答: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体质(十八大)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的过程答: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等著作中,深刻阐述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
1938年,他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同时,借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5.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答: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6.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答: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答: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答: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9.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答: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理论依据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理论依据郭飞在我国现阶段,为什么要确立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或所有制结构?笔者认为,从根本上说来,这是我国现阶段迅速发展生产力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性质的必然要求。
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根本标准,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总的指导方针,也是我国确立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理论依据。
笔者认为,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其核心是生产力标准,但决不囿于生产力标准。
在“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中,生产力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综合国力是指“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的水平”则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出发点和归宿。
因此,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内在地包含了坚持社会主义社会基本性质的客观要求。
综观“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贯穿和体现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一社会主义社会的最高价值标准。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必须以服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与“三个有利于”根本标准的实质是完全一致的。
用“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来衡量,我国现阶段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既有与之一致的方面,也有与之矛盾的方面。
先考察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是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一般是与生产社会化程度较低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从而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其采取有效实现形式的条件下,与我国现阶段主体生产力状况是相适应的,有利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另一方面,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资金、技术、管理、劳动力安置等方面还不能将国内外可以利用的生产要素都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在实现形式上也存在某些缺陷,从而与“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又存在一定的矛盾。
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三重逻辑
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13个“显著优势”,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13个“坚持和完善”,为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提供了认识和读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全息图景”。
其中,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创新,标志着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也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显著优势,需要立足我国国情,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聚焦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三重维度来理解其丰富内涵与内在逻辑。
关键词: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三重逻辑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制度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制度形成的基础。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特点决定了其他制度的基本形态。
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研究是了解其他制度的一把钥匙。
因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经济制度体系中长期的、稳定的部分,对经济制度属性和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决定性影响,是决定其他一切制度的基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三项制度并列,形成了“三位一体”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体系。
一、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历史逻辑(一)单一公有制为基础的基本经济制度(1949年—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资本收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国家经济发展有了新的变化。
经过了三年时间的恢复,彻底打破了三座大山统治的所有制关系,建立起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而且在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1953年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阶段向社会主义阶段的过渡。
直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以单一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立的依据——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几点思考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崭新的理论,是指导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我打实践的科学理论,也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
一、理论依据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卢纶依据就是邓小平同志的南巡重要讲话:“假话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由此,他还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小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讲话意义特别重大,对于我们长期以来固守的社会主义等于计划经济的陈旧观念是一个彻底的否定,有利于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发展,促进了广大群众的思想大解放,解除了人们的思想顾虑,为党的十四大提出市场经济理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1979年11月邓小平会见了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副总编辑吉布尼阿姆斯特朗以及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尔教授和夫人时就指出过,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
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出现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这是小平同志早些时候的闪光思想,他早就道出了中国可以搞市场经济的。
市场经济理论确立的哲学依据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指出事物都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特别是事物的普遍联系原理指出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这种联系又是普遍的,包括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以及现象过程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成分等等。
事物的联系而且具有多样性等等。
这就要求我们把社会主义经济看作与资本主义经济是普遍联系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着的,而且这种制约、作用、影响都是客观的,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并且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高考历史(必修二专题三)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必修二专题三: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选择题1.(2011年11月泰安市期中23题)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
“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A .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B .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C .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D .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答案】C【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1992年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和所学史实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2011年11月福州三中月考28题)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历史的新纪元。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拨云见日、扬清激浊,再次把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向高潮’,也牵出了一个“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新局面。
”其中的“新局面”是指A .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B .开放大连等沿海港口城市C .发展农村乡镇企业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D3.(2011年11月河北省质检22题)目前我国的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决定……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所占比重已分别达到95. 6%和92.4%……这段材料表明A .我国的计划经济成就突出B .我国的生产资料比较紧缺C .我国日常生活必需品丰富D .我国市场经济的特点更为突出【答案】D【点拨】本题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我国的市场运行方面,市场调节价的比重非常大,这反映了我国已经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而说“计划经济”是相反的,A 项错误;B 、C 两项所述与题意较远,均应排除。
4.有人把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划分为初步探索、制度创新和纵深推进三个阶段,其中1993—2003年被称为制度创新阶段。
这里的“创新”具体是指A .按劳分配制度的创新B .管理模式的创新C .所有制方面的创新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答案】D【点拨】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阶段实际上就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阶段,重点进行了经营管理体制、分配体制和所有制结构等方面的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长期以来,人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认为社会主义就必然实行计划经济,资本主义只能是市场经济。
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及改革开放实践中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极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勇气和改革家的气魄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质疑和新的论断,这就为我国选择市场经济体制廓清了思想理论障碍。
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选择和正式确立,经过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路线,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就为人们正确探索和认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奠定了认识论的基础。
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
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在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党的十二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十二大报告要求“正确处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这种认识,突破了把计划与市场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
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三大。
这段时期是我国刚刚开放加大其深度和广度时期,这种实践必然有力推进人们对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认识和深化。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邓小平对这个决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他认为是写出了一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
我看讲清楚了。
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没有前几年的实践,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
终稿 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2.后分制来 公定,私对合一粮营五食企实业计行主计要划划实,收 行购 直指和 接导计 计划 划经供 和应 实济, 物建对 调工 拨设业 ,。、 并物 对资 财、政交、通信运贷输和等劳部动门工的资国等营也企实业行和统部收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目标,在公有 制占主体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2.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严发重挥挫伤市了场人的民作的生用产积极性 。
实行多种分配方式
3扩.企大业企缺业乏自自主主权权,忽增视强商企品业生活产力和。市场的作用,不利于社会化
新中国实行计划经济的过程并非只有凭主观意志办 事的教训,它同时也积累了大量按照客观经济规律指导 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于当前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发挥了并将会继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1953-1956年,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措施: 1.经济: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 2.政治: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颁布1954年宪法;1956年召开中
共八大。 影响: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
(三)1957-1966年,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
经济: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统支、统存统放和统分统配。 材料3:在组织机构方面,1949年10月建立了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以后,又相继
成立了其他专门性的负责计划管理的中央机构。如全国编制委员会、全国仓库物资清理调
3.配建委立员会组,织指定机人民构银规行为划国经家现济金调建度设的总,机用构等行。通政过手这些段机强构,制国家执开行始对。经济活 动实行行政指令的直接管理。1954年4月中央又成立了编制五年计划纲要草案的工作小 组。该小组在1951年以来几次试编的基础上,以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指导,形成了第一个 五年计划草案(初稿)。经过法定的审批程序之后,“一五”计划由国务院以命令形式颁 布,要求各地各部门遵照执行。
毛概大题完整版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
一是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
二是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他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但两者都有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
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相同点:从资源配置方式看--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基础之上。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有序运行。
第四,在奋斗目标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及确立依据?答: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
4.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体制探索
毛 泽 东
50年代初,毛泽东对苏联体制的弊端 有所察觉,首先提出质疑。
■
1956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等著作 中,开始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进 行反思,提出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 个积极性;认为国家、生产单位和 生产者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三 个方面。
★
毛泽东:“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东西统统 都集中在中央或省市,不给工厂一点权力,一点机 动的余地,一点利益,恐怕不妥。”“各个生产单 位都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
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 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 ②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③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④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彭正雄
吴琼
韦凤宁
谢谢观看~
林惠一
第一阶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 节为辅”的思想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 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的方针。1982年党的十二大再次明确肯定了“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 济概念。
第二阶段,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 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费。
3.市场经济的长处和短处:
( 1 )优点: 运用价格、供求、竞争机制,实现资源配置功能; 能自动调节供求关系;能促进生产者的技术创新; 实现优胜劣汰。 ( 2 )缺陷:自发作用存在盲目性;事后调节会造成社会资源的 损失和浪费;竞争会引起两极分化;对某些社会 公益部门和非经济部门难以起到调节作用。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 分配方式并存; (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更好地 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 节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课程习题及解答
第一章:市场经济概述一、名词解释市场经济二、分析题1、比较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异同。
2、分析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答案:1、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对于市场经济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认识。
第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第二,市场经济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
第三,在特定意义上,市场经济也可以被理解为经济体制。
2、比较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异同。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存在着区别的经济范畴。
二者的联系表现为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从逻辑上看,商品经济都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起点,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表现为二者的侧重点与对应物不同。
首先,商品经济的侧重点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它强调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的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相对应。
市场经济侧重资源配置问题,它强调资源配置由市场进行,和计划经济相对应。
由此可见,市场经济是一种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它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高度社会化,市场化的商品经济。
3、分析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由自主的企业制度、完善的市场体系、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备的法律制度构成。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就是一个企业行为自主化、市场体系完备化、宏观调控间接化、法律制度规范化的过程。
(1)自由的企业制度。
自由企业制度,就是确保企业能够拥有在产权受法律保护的基础上所享有的自由创业权、自由经营权、自由交易权以及自由支配或处置财产权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
在自由企业制度下,企业完全拥有自由的创业权、自由的经营权、自由的交易权以及自由支配财富权。
(2)完善的市场体系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首先要包括各种各样的市场,其次,完善的市场体系必须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
(学案)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含解析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①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②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同时要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含义:指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意义: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3.发展乡镇企业:(1)开始:1984年,农村改革进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时期。
(2)意义:①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②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情境在线】有人曾经赋词一首:“小岗村头,土地承包,石破天惊,看天南地北,春风到处,人欢马跃,妇孺躬耕……”词中赞美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提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国有企业改革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开始:1984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2.国有企业改革:(1)目标: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确立深化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意义: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情境在线】1984年刚上任青岛电冰箱厂厂长的张瑞敏说:“欢迎我的是53份请假报告,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国家是如何改变这种局面的?提示:实行国有企业改革。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过程: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法律保障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入宪法发展创新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2.影响:解放了中国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本文节选自课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1、内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确立的依据:①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多层次性,要求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
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1、公有制经济十五大明确指出;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混合所有制经济目前主要有:股份公司、跨所有制组建的企业和企业集团、不同所有制投资的合伙经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等。
2、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只有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才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①它与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相一致,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
②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基本特征,是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有力保障。
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
④它是实现劳动人民在政治、经济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物质保证。
它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是我国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志。
因此,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否定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就是否定社会主义。
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说明:a.是公有资产而非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是国有经济而非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计划经济时代的票证
群众凭票排队购物
从主观认识来看,当时在理论上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 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因此,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也是在这一理论 指导下的必然产物。
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
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实力非常弱小的条件下,我过集中精
力开展了以156个重大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并在此基础上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画龙点 睛‛,‚所谓‘画龙点睛’就是点 名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
——江泽民
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 经济共同发展。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 式并存。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社会主义优越 性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但共同富 裕不是同步富裕,而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
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鼓励先进,
促进效率,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实行按劳分配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
位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基础。
当前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
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体现:
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
也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只要企业仍然是公有制或公有控股企业,按劳分
配应当仍然还是企业内部职工收入的主要形式,职工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中特——经济专题
含义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称供给侧改革:就 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 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 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 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 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 续健康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调整经济结构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含义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转变经济增 长方式的全部内容外,还包括了发展理念 的变革、模式的转型、路径的创新,是一 种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贯穿 于经济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的含义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区别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2.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 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
•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 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 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摘自十五大报告)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是指国有 经济对其它经济形式的影响力、 渗透力、带动力,能保证国民经 济的正确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走共同富裕道路
•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社会主 义经济建设的成果应该更多更公平地惠及 全体人民,使之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 前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有利于扩大消 费需求,协调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为 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依据【内容摘要】本文回顾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历史和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通过分析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依据。
并对今后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粗浅看法。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双轨制,比较优势自从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距离今天已经有二十多年了,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也已经建立起来并逐步完善,现在回首过去,探讨市场经济确立的依据,可以比当年看问题更理性和客观,而且也有助于分析现今市场经济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有助于更好地规划今后的发展路径。
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经过了长期的探索和努力,才逐步建立起来的。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清朝以前,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采用的是自然经济体制,明朝虽然商业发达并开始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未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
鸦片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国家的入侵,也带来了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些元素,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1949年建国后,随着从新民主主义时期过渡到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这也是当时历史的选择,有其政治和经济的原因。
政治上,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学习苏联老大哥,全都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一员,选择计划经济体制,顺理成章。
而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1929年~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和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当时被看成正走向衰亡,连带其市场经济体制,也被一并摒弃了。
经济上,我国确立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目标,想早日建立起强大的国防,实现国家的富强。
当时面临的条件却是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其特点是:社会剩余少,资本积累不足;出口少,外汇不足;资金分散,难以动员[1]P.72。
而发展重工业,其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很多重型设备需要进口,正好是我们的不足。
为了有效地调动有限的资源,尽快建立起完整的重工业体系,就不可能利用市场来配置资源,只能人为地扭曲价格体系以降低重工业的资金使用成本。
同时,采取城乡分割,将农村的剩余积累起来并转换成工业的投入。
这也是农村政策从解放战争时期的土改,转向互助组,再到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直至人民公社的经济原因。
因为如果土地还是农民所有,那么就很难形成城乡的价格剪刀差,也无法将农村创造的价值集中起来。
相应的,市场也被取消了,统购统销成为必然的选择。
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确实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60年代研制了原子弹,70年代卫星上天,在较短的时期内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政治经济基础[2]P.18,这些都为我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基本实现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的强国梦。
但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代价也是相当大。
经济结构不平衡,轻工业和第三产业不发达,工业生产效率低下,资金的利用率不高[1]P.99。
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提高。
到1978年,70%人口在农村,城市化水平甚至比南宋时期还要低。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市场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十三大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十四大则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标志着我们党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与实践上取得重大突破。
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改革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正确解决了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方向的重大问题。
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
[2]P.18二、市场经济再认识,市场经济的确立是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经济发展路线的必然选择。
当今主流观点认为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来配置资源,其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体制所引导,市场通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的复杂的相互作用,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看不见的手”。
一般认为市场经济应该配以明晰的私人产权,完善的法律体系,政府不应该干预市场。
所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经济学家,普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权制度完全不相容,因为公有制下,激励不相容和信息不对称这两个问题是无法解决的。
这也是前苏联和东欧地区开始经济体制改革的时候,大都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原则,采取了“休克疗法”,主要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1、价格完全放开,由市场来决定;2、全面、大规模、快速地私有化;3、消除财政赤字,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
这三项也是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所认为的一个有效的经济体系最基本的制度要求[1]P.2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核心是逐步认清并牢固树立市场经济主体地位,是通过渐进的改革路线,也被西方认为是不彻底的改革,我们由计划经济,通过双轨制,逐步走向市场经济。
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我们今天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的渐进式市场经济的改革,在保证国家稳定,人民安居的情况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中间虽然有过经济过热、腐败严重等问题,国企改革也走过弯路,但取得的成就实实在在。
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而推行“休克疗法”的国家,都出现了极其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发展先是急剧倒退,然后长期疲软。
其中,1993年俄罗斯通货膨胀率8414%,乌克兰10155%。
从历史的演进,我们看到,中国市场经济道路的选择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兼容了社会主义性质和市场经济的特点,和中国国情相融合,确定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是根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按照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结合比较优势,由邓小平等领导同志总结并确立的。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国将长期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因此我们推行的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相比,既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又有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特征。
市场经济的共性,主要有:经济活动市场化;企业经营自主化;政府调控间接化;经济运行法制化。
这些内容和我国基本制度及政治体制,都没有矛盾,而是相容相通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然有商品交换,必然要求经济活动的市场化。
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生存,不管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自主经营是必要条件。
政府如果直接调控经济,那么又回到了计划经济体制,所以只能通过基准利率,产业政策等手段间接调控经济。
而法制,是所有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基本保障。
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特征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有如下一些区别:在所有制结构上,我国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为基础;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在宏观调控上,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更好的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当今世界各国,已经没有完全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了,各国政府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干预市场的行为,以确保本国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
只是由于历史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曾经频繁爆发,资产阶级有识之士也在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尤其1929年~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让人们发现,市场已经无法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了。
凯恩斯主义由此提出并得到推行。
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对经济积极干预,在总需求不足导致经济低谷或者经济危机的时候,通过扩张性经济政策,利用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发展。
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市场进行适当地干预,减小市场的波动,即使在西方经济学中,也是有理论依据的。
四、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依据,是从实践出发,不断探索,逐步改革,以农村市场为先导,逐步向城市扩展。
首先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市场机制的序幕。
以农户为单位的经营方式,生产资料的购置和生产成果的交换,要求市场有相应的发育;农村实行两权分离,农业与非农业分工的迅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促进了市场的发育。
农村集市贸易市场应运而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农村集体经济、个体经济成为市场的主体。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由农村的初级市场波及到城市的农贸市场;交易范围由农产品波及到部分工业品,由消费资料波及到生产资料;市场活动由集体、个体波及到国营企业;由单一的商品市场波及到劳务、资金、技术、信息、房地产等生产要素市场[3]P.73。
这种由点到面,由农村到城市,由消费品市场到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模式,伴随着价格体系的逐步放松管制,采取双轨制,直至基本由市场来确定价格,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未来中国发展之路的大方向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主要包括五个环节: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的市场体系;3、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5、建立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到今天,最被非议的是大型国有企业。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多轮国企改革,国有企业已经逐步退出了大部分的竞争性领域,主要是一些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和一些公共服务类产业,这些产业,即使在国外,很多也都是政府控制或者严管的,有些政府还给这些企业大量的补贴。
因此,我们认为,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固然重要,但是治理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更重要,尤其要解决企业的自生能力问题[1]P.109。
让国有企业真正发挥其示范作用,稳定经济作用,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创造财富。
影响制度变迁的因素有很多,我国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变了原先体制中对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促进了效率的提高、社会财富的增加和个人福利的增进。
这一体制的确立,为我国带来了三十多年的繁荣,可以想见未来相当长的时期这一体制仍将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主导体制。
因此,研究其确立的依据,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稳健推进各项经济建设,践行中国梦,更好地去思考未来的发展之路。
【参考书目】1、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092、荆棘,《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写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2O周年》,求是,2012.103、宋哲,《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次历史性的重大突破》,黑龙江财专学报,19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