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新课标教材 推进新课程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新课标教材推进新课程改革
扬子中学宋咏春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进入到了实质性阶段,在新课改背景下出台的历史新教材有不少亮点,在编写上与以往的历史教材相比也有较大的变革。历史教材作为历史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教学素材,是课改精神直接和具体的体现。而历史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只有真正领会课改的教学理念,才能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让课改的精神渗透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之中。面对这样的变革,如何更好地把握课改精神,如何用好新教材是每位历史教师需要探究的问题。本文以上海师范大学编写的高一历史新教材为例,就此问题作一探讨。
一、转变观念,激活课堂
教学观念的转变应该源于对课改认识的不断深化,而这种认识的实现是来自于对历史学科、历史教材和教学对象学生的深入研究。
1、关注史学研究,树立科学的历史观
信息时代的知识更新是异常迅速的,历史教师不再是“教书匠”,应该是历史教学中的一名研究者,因此及时把握史学研究的动态,才能理解历史课程改革的精神,才能赋予历史教育时代感。近年来,史学研究出现了这样的趋势,“历史由人来创造。当你理解了人,你就能完整地、丰富地生活。”历史的本真是生活,历史的基础在民间,只有在生活里、在民众间,才能发现历史进程的真正本质,作为历史活动的主角首先是一些普通人。这样的研究趋势同样发生在中国的史学界,中国过去的史学研究局限于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等领域,近年来史学研究的领域大大扩展,尤其是对文化史和社会史的研究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这些史学研究的趋势和观点在我们的历史教材中得到了反映,例如上师版的《历史上》中主题二:人类生活单元中分设了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风俗三大部分,给学生展示了历史长河中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通过社会史、文化史的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了解各种信仰与价值观对人类历史,乃至现在生活的深远影响。还在《历史下》安排了“文明空间的拓展”板块,其中有第6课“区域探险”、第7课“全球探险”、第8课“宇宙探险”等;又安排了“社会理想与现实”板块,其中有第20课“人权”、第21课“社会保障”、第22课“社会主义的理想与实践”,意在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文明发展的每一步都是人类发挥自己的创造想象力与各种环境艰苦奋斗、不断赢得自由解放的历程。
历史是人创造的。在历史研究中,人的主题在近代西方的历史哲学里凸现了出来。二期课改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因此,突出人的主题,不仅是尊重历史发展的本来面目,而且是迎合历史学发展的潮流,更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体现第二轮的课改精神。本着上述思想,整套高中历史教材努力突出人类的各种创造性活动、重要历史人物的举动及其影响、人类与各种灾难作斗争的情景等。中学历史课程
强调“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的文明历程中的创造活动,展现人类的执著追求和精神风貌。历史课程的内容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体现时代性。”,这正是呼应了当今的历史研究趋势。所以,历史教师关注史学研究的动态,不仅是自身专业素养发展的需要,更是有助于对课改精神的理解,树立科学的历史观。
2、深入研究教材,形成科学的教学观
首先,上师版的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编写体例一改以往的年代体系,是以文明史为基本线索,叙述文明的进程和结构,以主题史的形式出现,突出反映了《面向21世纪上海市历史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中“构筑以生产力发展为线索的文明史框架体系”和“开辟主题史”的两点精神。教材中增加了社会史、文化史、科技史等内容的比重,改变了过去教材编写偏重政治史的情况,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社会生活,这正是近年来史学界研究趋势的反映。
其次,教材中每节课都设计有“各抒己见”、“看图学史”、“史海拾贝”、“百科知识”、“双语天地”等版块,丰富的教学内容对教师传统的面面俱到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兴趣、能力,对教材中众多的内容精心选择,取其重点,为我所用;教师也可以就一些内容指导学生在课余通过相关的书籍、网站、影视作品等途径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将相关的课外知识引入课堂。教师和学生不能被教科书所束缚,而应该让教科书为教学所服务。例如高一历史上册《文字》这节课中,可以适当增加中国文字演变过程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字的发展过程,感受中华书法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只有教师转变教学观,正确认识教科书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中寻找到平衡点。
教师深入研究教材,才能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编写理念和知识体系;教师深入研究教材,才能实现自己的教学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教师深入研究教材,才能领会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最终促成自身教学观念的转变。
3、注重学生研究,建立民主教学关系
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推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可以说是每位教师都熟识的名词了,但想要真正的做到、做好并非易事。那么什么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呢?所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追求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它是一个“人性化”口号,既强调学生的智力发展,更强调伦理、审美、道德等人格素养的发展;既强调以体验认知为基础的主体式教学,更强调建立在和谐的、开放的师生关系基础上的合作式教学。”所以,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学生,正确认识师生关系的基础上。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教师一味让学生充分地发表看法就能实现真正的互动,有时是适得其反。教师不表明自己的看法,而等待学生热烈地讨论发表观点,“从学生的立场来看,如果教师避而不谈自己的观点,这位教师可能是不值得信任的。”学生因此对教师产生怀疑,
甚至学生会猜想教师需要怎样的答案,而掩饰了自己的真实想法。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上的民主首先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所以教师适时地明确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立场,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思考,反而更能赢得学生的信任,更利于课堂上师生之间民主关系的建立,因为学生是十分关注教师的观点和立场的。教师适时地发表看法并阐明理由,有时反而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在有论有据的前提下大胆设想,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不仅需要尊重,也需要平等交换看法的合作。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对历史教学的需求,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历史学习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
二、激活课堂源于不断的创新
学生被问及对历史课的印象时,很容易就会联系到“死记硬背”、“无用且无趣”,这不得不引起历史工作者的深思,这也表明历史课程改革在当前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随着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出现,不仅是促进了教学观念的更新,也是为历史教学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平台。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也只有体现和运用在实际的教学中才有其真正的价值。
基于对课改和教材深入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思考选择和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问题情境的“谈话法”,或是采用指导学生带着思考阅读教材的“读书指导法”,或是采用指导学生独立选择课题,通过查询资料等方式进行的“研究性学习”等等。教师在教学上不懈探索和创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之中,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勃勃生机。那么教师如何做到激活课堂呢?在此结合新教材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1、联系社会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时事新闻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例如在高一历史下册《国际组织》这一课中,联合国是现实生活中的国际组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前通过联合国网站,相关书籍等对联合国进行一些了解和研究;教学中则可以结合现今联合国改革的热点议题,给学生创设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请你给联合国的表现打分,并说明理由”、“请你对联合国的改革谈谈看法”、“今后联合国可在哪些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等等。熟悉的新闻,社会的热点,自然而然地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新课程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创新的空间,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以教学内容,学生能力为依据,不断创新和完善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丰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可以激发人的求知欲。对于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教师应该顺势利导,将教师的讲授,学生的自主探究,师生的交流等教学形式进行有机的结合,实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