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角色发展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浅述儿童的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教育

浅述儿童的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教育

浅述儿童的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教育【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与教育。

在介绍了性别角色的定义和重要性。

在分析了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特点、性别角色的形成过程、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因素,以及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结论部分指出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教育是关乎整个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的性别角色教育需要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措施。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过程,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促进儿童健康性别角色的形成,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教育、定义、重要性、特点、形成过程、影响因素、方法、社会、未来、策略、措施1. 引言1.1 性别角色的定义性别角色是指根据社会文化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期望和规范所形成的一种角色。

性别角色反映了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认知和期望,塑造了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角色。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性别角色的定义和要求都会有所不同,但都包括了对男性和女性的行为、角色和定位的规范和期待。

性别角色并非天生的,而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通过社会化和教育逐渐形成和巩固的。

性别角色的定义不仅影响个体的行为表现和社会交往方式,也会影响个体的认知和心理发展。

性别角色的定义对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性别角色的定义既受到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的影响,也受到现代社会变革和性别平等观念的挑战。

对性别角色的定义的深入探讨和思考有助于促进性别平等、个体发展和社会共同进步。

1.2 性别角色的重要性性别角色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对男性和女性所赋予的特定行为、角色和性别特征。

性别角色的形成不仅影响着个体对自己性别的认同,也影响着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和行为表现。

性别角色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和学习社会给定的性别角色,形成自己的性别认同。

这种性别认同对儿童的自我形象、情绪和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研究综述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研究综述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研究综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传统观念上定义的男女性别角色已经不再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男性和女性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分工及社会化过程,其性别角色的行为模式也在不断演变。

随着西方性别心理学研究的深入,研究者意识到除了典型的男性和女性性别角色外,还存在着双性化和未分化两种类型。

由于"双性化"概念的提出,性别角色的研究又成为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也为性别角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人就国内外学者在性别角色类型方面的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一、性别角色的概念和类型在心理学界,由于不同学者本身学习背景及理论学派的影响,因而对性别角色的概念有自己的定义,正是基于这样的影响对性别角色概念不同的人也有不尽相同的解读。

自从1936年Terman和Miles最先提出了两个相对的概念"男性化"和"女性化",用这两个词来描述社会中男性和女性所具有的相对普遍意义的行为倾向特征,在此研究上他们发表了第一个男性气质--女性气质测验(mascul inity-femininity test,简称M-F测验),并编制第一个男性化--女性化量表(M-F量表)。

早期的性别角色研究在思考认为对立的两极上是单一维度的认识,在男性化特质的男性和女性化特质的女性认识上普遍意义认为此类心理最健康。

随着对性别角色的研究,学者们也发现了男性化--女性化这一模式存在的很多问题。

1964年,A.S.Rossi首次提出了"男女双性化"(Androgyny)概念,即"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和女性应该具有的人格气质",并认为双性化是最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

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桑德拉·贝姆(Bem)将性别角色从男性特质和女性特征两种扩展到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四种类型。

Constantinople在总结分析基础上对性别角色研究进行综述,并对"性别角色"下了一理论性的定义。

浅谈国内近十年性别教育研究综述

浅谈国内近十年性别教育研究综述

浅谈国内近十年性别教育研究综述论文关键词:性别性别教育研究进展论文摘要:随着教育民主化和平等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教育的性别差异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本文从基本概念、研究价值、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趋势等方面对我国近十年来性别教育的研究动向进行了初步分析。

随着教育民主化和平等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教育的性别差异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性别教育成为教育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其研究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之中。

理清我国性别教育研究的思路,对性别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国内近十年性别教育的研究进行一个综合动态的分析。

一、性别教育相关概念界定所谓性别即男女有别,它是根据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异所作出的区分。

了解两性之间的差异,是我们讨论教育中的性别议题的前提和基础。

在现实生活中,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生理性别(sex)和社会性别(ender)。

生理性别指男女两性在生理上的分化,具体表现为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两方面的差别。

而社会性别则是与生理性别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主要指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研究者对性别教育概念的表述上虽不尽相同,但其实质却没什么差别。

有学者认为性别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男女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受教育者两性都获得充分、自由、平等、全面的发展。

性别教育的实质不在于消除两性发展上的差异,而在于如何使受教育者两性都获得全面发展。

也有学者认为性别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是形成性别观念和性别态度,产生相应性别行为的社会化教育过程。

它是以社会和人们的性别观念为基础,通过有形和无形的方式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它影响着受教育者性别认知的发展和性别观念的形成。

二、性别教育研究价值及理论依据(一)研究价值“学校即社会”,如同复制社会阶层和社会分工一样,学校教育通过性别的学习和规划也复制了社会性别。

国内外有关性别角色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有关性别角色的研究综述
1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国内研究方面,在 CNKI中国知网以“性别角色”进行检 索,共检索到 554篇,对以上检索结果综述如下: 1.1体育游戏促进幼儿性别角色定位能力的研究。洛圆 博(2013)对 87名幼儿进行了为其 3个月的体育游戏干预,实 验结果表明在进行体育游戏干预后,实验组的双性化性格角 色比例较实验前有所提高,且干预后的男、女分量表得分比实 验前有显著提高,对照组无显著差别,从而得出体育游戏能够 有效促进幼儿双性化角色类型的形成;胡茵(2010)提出学校 体育能够显著促进学生性别角色和性心理健康发展,有助于 学生在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身心健康发展。 1.2性别角色与 锻 炼 行 为 的 关 系 研 究。 董 宝 林 (2016) 的研究表明,性别角色、主观锻炼体验、运动承诺是大学生锻 炼行为的前因变量,均对其锻炼行为产生显著性影响;朱乐 青(2016)提出,双 性 化 者 的 锻 炼 承 诺 和 锻 炼 坚 持 性 显 著 高 于未分化者,而未分化者的心理困扰显著高于双性化者。 1.3不同国家、地区大学生性别角色的发展比较研究。黄 颀(2014)对中美大学生性别发展进行了比较,发现美国大学生 性别角色分布中,双性化比例远高于中国大学生,未分化比例远 低于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更优;陈羿君(2013)比较了大陆 与台湾两岸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发展,认为二者具有较大的差异 性,且大陆地区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优于台湾地区。 1.4对不同性别角色形成的讨论。刘电芝(2011)指出, 大学阶段是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的关键期,且大学 2-3年级 是性别角色发生 变 化 的 拐 点;徐 振 华 (2010)在 对 双 性 化 和 未分化个案进行深度访谈后,提出父母教养方式、父母个性、 亲子关系、玩伴 和 自 我 期 待 是 性 别 角 色 形 成 的 主 要 影 响 因 素;盖笑松(2010)提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是 共同促进双性化性别角色形成的途径。 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研究方面,在 WebofScience上以“genderrole”、“sex role”、“collegestudent”等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检索数据库包括 SCI、SSCI、A&HCI,共检索到相关文献 2415篇,由于国外有关性 别角色的研究方向较多,同时涉及性别角色与大学生的相关文 献仅有 4篇,故现对与本研究相近的领域进行文献综述如下: 2.1性别角色与同性恋研究。Caswell.Andrew(2018)在对 男性同性恋者进行的性别角色研究中指出,表现出男性特征的

儿童性别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研究综述

儿童性别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研究综述

儿童性别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研究综述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性别认同起着重要作用。

性别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的认知和体验,是社会性别角色形成的基础。

本文将综述儿童性别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

一、性别认同的形成儿童性别认同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涉及到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经验的相互作用。

研究表明,生物因素在性别认同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婴儿期的性别差异和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

社会因素则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等环境对儿童的性别认同产生影响。

个体经验的影响则来自于儿童自身的性别认同体验和认知发展。

二、影响儿童性别认同的因素1. 家庭因素:家庭是儿童性别认同的重要环境。

父母对儿童的性别角色期望和性别角色行为的引导会对儿童的性别认同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父母对性别认同的支持和性别相关的教育方式,能够促进儿童性别认同的形成。

2. 学校因素:学校是儿童性别认同形成的重要社会环境。

教育者对性别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教育内容的性别差异化,能够影响儿童性别认同的发展。

3.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对儿童性别认同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性别刻板印象的传递和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望,会影响儿童的性别认同发展。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性别认同差异也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三、性别认同的发展过程性别认同的发展过程中,儿童会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性别身份,并开始表达对自身性别身份的认同。

在幼儿期,儿童开始对性别进行分类,能够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性别身份。

在青少年期,性别认同的巩固与性别角色的接纳与实践密切相关。

四、异常性别认同的研究在性别认同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异常情况,其中最常见的是性别认同紊乱。

性别认同紊乱是指儿童对自己的性别身份产生困惑或不适。

研究发现,性别认同紊乱可能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多重因素有关。

总结:本文综述了儿童性别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的研究。

性别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性别身份的认知和体验,是社会性别角色形成的基础。

论述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介绍

论述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介绍

论述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介绍
性别角色发展理论指的是关于个体如何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和内化性别角色的模式和解释。

这些理论探讨了性别角色的形成、塑造和表达,以及与社会、文化和个体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们周围的他人来学习性别角色。

主要关注的是家庭、学校、媒体和同伴群体等社会环境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2. 社会角色理论:社会角色理论认为,性别角色的发展是社会角色期望和压力的结果。

个体在社会中扮演特定的角色,并按照社会对该角色的期望行事。

3. 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关注个体如何识别自己为男性或女性,以及与社会和文化对性别角色的期望之间的一致性。

4. 社会构建主义理论:社会构建主义理论认为,性别角色是一种社会构建的现象,不是生物或天性决定的。

强调社会和文化因素对性别角色的塑造和其多样性的影响。

5. 性别模式理论:性别模式理论关注个体如何通过内化社会对于什么是"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来形成性别认同和角色。

强调个体对社会性别角色的接受和符合程度。

这些理论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解释,帮助我们理解个体是如何通过社会化过程来习得性别角色,并在个体和社会层面上塑造和表达性别。

需要指出的是,性别角色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文化、社会、家庭和个体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的经历和表达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

浅论社会性别文献综述论文.doc

浅论社会性别文献综述论文.doc

浅论社会性别文献综述论文社会性别文献综述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社会性别文献综述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性别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摘要:现代社会中,大量的女性步入职场,“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模式被打破,近年来在工作领域中对一些工作行为变量的影响上,男女在传统生理性别上差异越来越小,而社会性别差异对工作行为变量的影响正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总结了社会性别的概念、维度、研究目前状况,并给出了未来研究的两点倡议。

关键词:工作领域生理性别社会性别1 社会性别定义社会性别角色(Gender Role)的概念最早源于社会学中的社会角色理论,是一种他人期望和社会规范所要求的两性的行为模式。

在国外,关于社会性别的研究较早,社会性别在诸如人类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等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在组织行为学领域研究的则较少。

在学术研究领域,性别被普遍认为是由“生理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两类组成的。

生理性别是天生的,是不能通过后天进行转变的。

李新红(2010)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认为社会性别与自然性别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社会性别是基于生理性别的特点,根据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性别的需求,习得和塑造出来的。

泛泛的讲,社会性别指的是社会对两性以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社会性别通常是个人在社会制度以及社会化过程中得到的巩固和传承。

社会性别指出性别是由社会构建的,传统上认为性别差异和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是由生理性别决定的观念是不正确的。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多元化的社会文化和各种关于性别、行为等的规范使男女社会性别逐步分化,并成为人类的专属属性。

2 社会性别维度与研究目前状况社会性别角色理论的研究以20世纪70年代为划分界限,70年代以前的研究都认为社会性别角色只存在男性化和女性化,而且对这两个概念的认知比较极端化。

按照当时的社会理论,男性拥有男性化气质,女性拥有女性化气质,这才是心里健康的表现,而一切介于男性化气质与女性化气质中间的人员均存在心理理由。

性别角色教育相关概念及性别角色发展理论研究综述_吴维屏

性别角色教育相关概念及性别角色发展理论研究综述_吴维屏

《光明日报》2011年8月13日报道:“日前,《北京市中小学性教育大纲实践研究》课题校的一本小学校本教材《成长的脚步》,因其性教育内容被认为‘过于大胆’,引来铺天盖地的争议。

《北京日报》报道,这本名为《成长的脚步》的性教育试点教材,按小学低、中、高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了三大块内容。

第一学段课程包括“我的身体”、“我是从哪里来的”、“可爱的男孩、女孩”、“你会保护自己吗”;第二学段课程包括“青春期身体的变化”、“青春美少女”、“小小男子汉”、“学习与父母交流的技巧”;第三学段课程包括“悦纳自我”、“同学交往”、“预防艾滋病”、“做个健康小网民”。

2011年10月25日的《新闻晚报》发文:“昨天,上海市首套中小学性别教育教材《男孩女孩》进课堂。

在首次媒体公开课上,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的老师将红绿灯搬到了孩子的身上,不能碰的部位‘亮红灯’,能碰的部位‘亮绿灯’,用生动的例子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学会大声说‘不’。

”这套教材分为三册,分别用于小学1、2年级、3、4年级以及5、6年级。

第一册内容包括:生命的足迹、我从哪里来、男孩和女孩、身体小秘密、你我碰碰车、不当“小红帽”。

第二册内容包括:生日赞歌、性别密码、我爱我家、不同的爱、身体红绿灯、勇敢说“不”。

第三册内容包括生命如歌、走近花季、性别名片、亲密有“间”、远离诱惑、加强自我防范。

我们可以注意到,北京和上海的这两套教材分别用了性教育教材和性别教育教材两种不同的提法,而从教材内容来看,显然既有性教育的内容,又有性别教育的内容,那么,两者有何异同呢?本文拟从性教育与性别教育的异同切入,着重对性别角色教育的一些相关概念以及国外关于性别角色发展的相关理论作一综述。

一、性别角色教育相关概念厘定与性别角色教育概念相关,有很多概念,如:性教育、性别教育,为此有必要先对这几个相关概念加以厘定。

1、性教育与性别教育性教育主要涉及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三方面的教育。

社会性别文献综述

社会性别文献综述

社会性别文献综述【摘要】社会性别作为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探讨了社会性别的定义及演变、影响因素、在不同领域的研究以及研究进展。

研究发现,社会性别在家庭、职场、教育等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发展。

本文对社会性别研究的启示进行了总结,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深入探讨社会性别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通过对社会性别文献的综述,有助于增进对社会性别问题的认识,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和发展。

【关键词】社会性别、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定义、影响因素、研究领域、研究进展、启示、未来研究方向、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社会性别是指每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责任和权利,是基于社会文化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和规范而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形成的。

社会性别对个体的生活、工作、教育等方方面面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社会性别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

对社会性别进行全面系统的文献综述,对于推动社会性别平等和增进人们对社会性别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社会性别研究逐渐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热点之一,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研究者开始关注和探讨社会性别议题。

目前关于社会性别文献综述的研究相对零散,对社会性别的定义、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等方面没有系统全面的梳理和总结。

有必要对社会性别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更为清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支持,促进学术界对社会性别议题的深入探讨和认识。

1.2 研究目的社会性别一直是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关注的重要课题,而社会性别文献综述作为研究该领域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揭示社会性别现状、问题及解决途径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综合分析已有的社会性别文献,全面了解社会性别的定义、演变以及其影响因素,在不同领域的具体表现以及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社会性别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理论述评

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理论述评

第!"卷第#期!$$%年"!月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123456’!.17+/12895:49:;<575(4"=(2’!"#.(’#>:9’#!$$%收稿日期$!$$%?$Y ?""作者简介$陈红!"D Y D G "#女#山东泰安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运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理论述评陈$红!徐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苏徐州$!!"""Y"摘要$性别角色的发展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儿童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水平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直以来#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是许多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研究者运用多种理论对其进行解释#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关键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中图分类号$]Q ##’"$$$文献标识码$U $$$文章编号$"$$@?Y P @%!!$$%"$#?$$Y %?$#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化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儿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一些分支心理学的重要领域’性别是儿童最早掌握并用于对他人进行分类的社会范畴之一#性别角色化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内化性别观念&学习性别态度&了解性别关系&形成性别行为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自己的性别’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一旦将性别角色规范内化#就会自动地按照适合自己性别的行为方式来认识&思考&行动#造成性别角色的心理差异’"(#而这种心理差异对于儿童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水平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性别角色#无论其内容还是其表现形式#总是反映着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结构&社会组织水平和社会心理的特点#反映着那些社会的文明发展水平’!(’"$关于)性别角色*的界定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关于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研究结论分歧较大#甚至相互矛盾’%(’赫斯滕!A +B 7(4#"D Q %"认为#概念上的混乱是导致以往研究结论不一致的主要原因’研究者们设计出许多测量手段来把握这个领域中的诸多概念#但这些性别角色测量在许多方面都不相同#每个测验都有各自暗含的对所测量概念的基本想法#却未能清楚地&一致地识别概念的隐含意义#在概念化层次和操作化层次上#一直没有清楚的定义’这是性别角色研究中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如有人认为性别角色是$)社会认定为适合属于男性和女性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也有的认为$)性别角色是指存在于特定历史或文化情境中的对两性分工的规范性期望和社会互助中与性别相关的规则’*国内文献中也出现了多种对性别角色的表述#笔者认为较为全面的是张积家的界定’#($性别角色是个体在自身解剖学&生理学特征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文化的两性规范影响下形成的性格&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上的特征’笔者认为#在理解)性别角色*的概念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区分性!B :Z "与性别!I:4<:/"’性是生物学的概念#指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是由染色体和激素决定的’性别则是心理文化上的概念#具体指第三性征#即两性在对自己&他人及社会的认知&态度等心理特征及行为方式#是自然&社会和心理多种因素整合作用的结果’P (’!"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对个体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性别角色的划分决定着个体的社会化定向’不同的社会化定向必然导致男女有选择地接受不同的社会影响#导致男女形成与其特定的性别角色地位相适应的不同的心理内容和人格倾向’#"性别角色是由社会群体为男女制定的一套行为规范#它对个体的行为进行性别的标定’!$国外关于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由于性别角色的发展是儿童社会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长期以来#关于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及其成因这一问题#倍受儿童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等的关注#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精神分析理论上世纪初至"D #$年代!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T /+:<$对性别角色及其差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的基本理论的轴心是无意识和本能过程!或者说是由于男女两性所具有的不同的生理解剖结构而决定的心理成熟过程’弗洛伊德认为!在性心理发展的口腔阶段和肛门阶段!男孩和女孩的发展方式相同’直到生殖器阶段#大约#%Y 岁$!性别分化才开始出现’男孩在这一阶段的重要发展是%恋母情结#X :<5J 129(0J2:Z $&的形成’此时!男孩发现了两性差别和乱伦禁忌’为了满足社会性别角色的要求!男孩在对父亲的认同过程中!将父亲所代表的社会戒律变成自己个性的一部分!并逐渐获得性别自认!继承父亲的角色规范’女孩在这个阶段形成%恋父情结#;2:97/19(0J2:Z $&!以母亲的角色自居’弗洛伊德认为女孩的恋父情结不如男孩的恋母情结那样解脱得彻底!故女性的超我发展是不成熟的’他认为女性人格有%被动性"受虐性和自恋性三种特征!只是男性人格的一种不成熟的变种&’!(’显然!弗洛伊德有关性别角色的生物决定论观点过分强调了生物学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决定作用!而忽视了社会因素对行为的塑造作用!甚至荒谬地将性别歧视合理化’!’!$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关于性别角色发展的观点主要是由柯尔伯格#^(-2S :/I$提出的’他认为!儿童的性别认知在其性别角色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性别认同!即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的正确标定!是性别认知的第一步!是儿童性别学习的基本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儿童一旦获得性别的一致性!他们的性别信念就固定了下来并且不可逆转’这种观点认为!儿童的行为在不断地强化他们的性别认同!一旦儿童获得了他们自己的性别知识!行为和思想间的交互作用致使形成了稳定的性别认同!用认知发展理论的术语称之为性别的恒常性#I :4<:/9(4B 7149C$’儿童只有在认识到其性别将永远恒定时!才会表现出一贯的性别化行为’从这个角度来看!儿童的性别认知结构对其行为具有组织功能!能够保证儿童以适合其性别的方式来对外界作出反应’柯尔伯格还认为!儿童到达一定的年龄阶段后!能够依据性别范畴自发地对性别有关的信息如外表"衣服"活动"心理特点等进行分类’只有在儿童形成了相应的性别结构之后!他们才会去注意和模仿同性别的榜样’Y (’无疑!儿童的性别认知或性别概念在其性别角色的建构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解释"组织"调节功能’但是柯尔伯格认为!儿童的性别恒常性一般要到Y 岁左右才会出现!而我们知道!儿童在Y 岁之前已经表现出性别化行为!这是柯尔伯格观点的一个根本性缺陷’!’%$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观点是建立在其关于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基本理论观点之上的’班杜拉#]14<+/1$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杰出代表人物!他认为!直接学习"对同性别榜样的观察学习或模仿是儿童性别角色获得的基础’在班杜拉之前!人们仅用直接学习!即通过直接强化巩固或消除某种行为来解释行为中的性别差异现象’这种观点认为!那些在儿童的早期生活中受到了父母和社会赞许"奖励的行为会保留下来!而那些受到惩罚和阻挠的行为则会减少以至消失’例如!男孩踢足球会得到成人的许可而玩布娃娃会遭到成人的阻挠!女孩因文静受到成人的喜爱而因顽皮遭到呵斥’在父母和社会的直接强化下!儿童学会了按社会所约定的性别行为方式举手投足!逐渐形成男女不同的性别角色’我们承认!直接学习确是儿童性别角色获得的途径之一’但是儿童在短短几年内获得大量的与性别有关的行为方式!仅仅依赖于亦步亦趋"被动的直接强化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儿童对成人行为的主动模仿与观察学习’班杜拉称这两种方式为间接学习!并认为间接学习在儿童的性别角色行为塑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班杜拉认为注意"记忆"动机变量等因素影响观察和模仿的结果’其理论预测儿童更注意同性别的模式!原因是他们模仿同性别的行为受到正强化’一旦榜样的行为模式被储存到记忆中!儿童就会根据行为复制能力以及行为复制的动机而产生模仿行为’社会学习理论的性别角色发展观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实验支持!但是却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局限’如果像社会学习理论所强调的那样!观察学习在儿童性别角色获得中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多数儿童就会在发展早期形成对女性角色的认同!因为无论在家庭中还是在幼儿园中!儿童的照顾者大多为女性!因此他们所观察到的榜样行为绝大多数是女性行为’但事实并非如此’#Y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卷!’#$性别图式理论性别图式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贝姆!]:0"’性别图式是指用来选择和加工与性别有关信息的知识结构#Y $’图式加工理论的基本单元是图式%其假设是儿童和成人都有关于性别的图式&&&一套系统化了的有关男性和女性的观点和期望%这些图式直接影响着个体的思维和行为’该理论界定了两种不同的性别图式%第一种包括两个性别的普遍信息%第二种包括适合特定性别的行为的详细信息’儿童根据第一种性别图式评价信息对自己的性别是否合适%并进一步建立男性和女性双方的图式’根据第二种性别图式判断一个环境刺激对自己合适时%儿童会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性别图式理论认为%性别图式具有引导行为的功能’性别图式提供的信息引导儿童从事传统的与性别相适宜的行为’性别图式还具有组织信息的功能’性别图式的存在%使得与性别图式一致的信息更为突出%从而更易于被个体搜索或接受%而与图式不一致的知觉信息则会被忽视或转化’推论功能是性别图式的又一功能’通过性别图式提供的信息基础%使儿童无论在熟悉的还是在信息缺失或模糊的情境中%都能够借助于自己关于性别的知识对他人的行为和偏好进行推论#@$’性别图式理论融合了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中被人们所接受的内容来解释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它既强调了社会因素对儿童性别定性化的作用%也十分重视儿童自身建构性别图式的能动作用#Q $%是解释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一种新的理论观点’!’P $社会结构理论国外的一些心理学家运用社会结构理论来解释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这一理论强调社会结构对人的行为和个性的直接影响’这种理论已被一些心理学家用于研究性别差异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如亨利!A :42:C "(斯本德!8J:4<:/"等人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用社会结构理论研究性别角色的形成%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对)权力*的解释’该理论在研究性别角色时对)权力*的界定是这样的+权力是指使男性自然获得社会上影响较大(收入较多的职业的较高的社会地位和那种使女性与家务劳动(照看孩子以及社会上所公认的女性职业等相联系的较低的社会地位#D $’研究表明%在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过程中%性别角色的固定化与变通性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性别角色的发展表现出更大的固定化倾向%而女孩则表现出更大的变通倾向’在这里%固定化是指努力不去从事与异性性别角色一致的活动的程度’变通性是指参加被认定应该是异性活动的水平’该理论在解释这一性别差异时认为%这是由于男女在社会中地位!即权力"的差异所造成的’在儿童很小的时候%社会文化的熏陶就使他们形成了诸如女不如男的固定看法’这种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儿童之间的交往’可见%一些女孩积极从事男子气的活动是由于想通过这些活动来改变自己较低的阶层’从这个角度出发%似乎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男性角色发展中的变通性不及女性而表现出更多的固定化倾向’此外%社会认同理论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即位于地位较高的团体中的成员比位于地位较低的团体中的成员表现出更高的认同感’特别是那些认为自己有较强的能力但位于地位较低团体中的人%在团体之间的界限不是绝对不变而是可以向上流动的时候%他们对自己所属团体的认同感就更低’这种理论的研究也可以用来说明男女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中的一种不对称的特点%即)假小子*式的女孩对自己的)男子气*行为做出积极的反应&&&她们会为自己具有)男子风范*而骄傲%而)女孩子*式的男孩则会受到更多的谴责’这一理论还解释了一些女孩试图进入男孩的活动圈而男孩不愿进入女孩活动圈的原因’社会结构理论与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在性别角色形成问题上的不同之处在于后两者强调决定性别差异形成的社会文化是通过个体的社会学习或认知发展机制获得的%而社会结构理论的重点则在于强调社会结构对人的行为和个体的直接影响’!’Y $群体社会化理论群体社会化理论预测%当另一性别不在场时%性别分化的行为减少’一项研究证明了男孩在场对女孩行为的影响+女孩单独玩球时表现得很有竞争性%但当男孩加入后%女孩的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她们显得比较害羞而且没有竞争性’又据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那些就读理工科专业的女大学生往往都是从女子学校出来的’另外%德国汉堡的奥默中学和诺伊斯的一家中学自从在情报学课程和企业经济管理学课程上尝试让女生单独学习以来%发现男女混合班中对上述课程兴趣索然的女生%在分班学习中表现了P Y 第#期陈$红+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理论述评$$前所未有的兴趣!"$"’群体社会化理论是目前关于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研究的较新的理论观点’该理论认为#家庭对儿童的性别角色影响并不大#角色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同伴群体’%$关于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有关性别角色发展的研究现状呈现以下趋势!"""$"%人们认识到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不是截然相反的两极#很多理论更关注&双性化’(性别超越和摆脱传统的社会要求的性别行为和态度的现象#双性化理论研究正在兴起)!%获得性别角色分化的关键年龄区间放宽了#精神分析理论强调P 岁以前#现在人们倾向于至少要到成人期甚至贯穿人的一生)%%模仿和观察学习仍被看作是性别角色学习的重要途径#但多数理论家已不再强调与父母的认同’父母只是众多社会化影响中的一种)#%近来关于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给予女性发展以更多的关注)P%当代对性别差异的研究集中在认知和社会行为方面#然而认知和行为的关系尚不清楚)Y%现在的理论更倾向于解释特定的问题#而不再试图解释普遍的人类性别行为)@%当代有关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研究特别强调社会文化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研究者多考虑家长和社会定型(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作用)Q %自"D D $年代以来#关于计算机游戏与性别关系的研究已经逐渐成为国外性别角色研究中的一个崭新的领域’虽然它所研究的问题与以往社会学和女性研究中的一些内容有不少相似之处#但由于它是在信息时代中出现的新问题#所以还有许多方面有待于深入地进行理论探讨和开展实证研究’参考文献$!""$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D Q D ’"%!G "P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D D D ’#!Y G ###’!%"$_(S 54B (4#8-16:/#[/5I-7B 014’性格与社会心理测量总览*下%!\"’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D D @’@!"’!#"$张积家#张巧明’大学生性别角色观的研究!&"’青年研究#!$$$#*""%$!%’!P "$莫秀锋#余祖伟’未成年女性性别发展特点及培养对策!&"’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Y *%%$P @’!Y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修订本%!\"’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D D @’!Q Q G %$@’!@"$荆建华’国外运用社会结构理论解释性别角色形成研究述评!&"’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D D P #*!%$Q ’!Q "$朱莉琪#方富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研究!&"’心理学动#"D D Q #Y *#%$%"’!D "$胡江霞’论&因性施教’及其实施策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D D Y #*P %$"$%’!"$"$韦澍一’从两性关系重组谈实现男女平等的途径!&"’社会科学战线#"D D Y #*!%$""#’!"""$朱莉琪#方富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研究!&"’心理学动态#"D D Q #Y *#%$%"’:!"%$"=.+72".0$"8.D>2$5&6"G ?0.5"@"%"5.1,"+(T \/#\8’J*>:J 1/70:47()K -C B 5912;<+9175(4#*+,-(+.(/0123456:/B 57C #*+,-(+#&514IB +#!!"""Y #M -541%:;8(0’#($>:6:2(J 0:47()B :Z ?/(2:(99+J 5:B1450J(/7147J 1/7547-:B (95125,175(4()9-52</:4#W -59-W 5222:16:1)1/?/:19-54I 54)2+:49:(47-:5/<:6:2(J 0:4712(/5:47175(414<2:6:2’87+<C (47-:<:?6:2(J 0:47()9-52<B :Z ?/(2:-1B S ::41450J (/7147)5:2<()<:6:2(J 0:4712J B C 9-(2(I C 14<54)14752:J B C ?9-(2(I C ’_:B :1/9-:/B-16:177:0J 7:<61/5(+B1J J /(19-:B 7(547:/J/:77-:J -:4(0:4(4#W 57-7-:)(9+B (4<5)):/:471B J:97B )(/<5)):/:477-:(/5:B ’<"3=.0&8$9-52<)B :Z ?/(2:)<:6:2(J 0:47YY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卷。

性别角色发展研究综述

性别角色发展研究综述

性别角色发展研究综述第一篇:性别角色发展研究综述性别角色发展研究综述摘要:自从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性别角色的研究就受到了心理学家的关注。

性别角色,是指由一定的文化所认定的适合于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系统,同时还包括那些被看作是构成男性和女性的基本的态度和情感。

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回顾,将多位专家和学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和分析,分别从性别角色概念、发展影响因素、研究结果、研究展望等方面对性别角色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和总结。

关键词:家庭子女性别角色发展一、引言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认为拥有男性特质的男性与拥有女性特质的女性具有最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而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性别角色模式—“心理双性化”被提了出来。

双性化理论模式认为:第一、个体可以是双性化的,即他(她)可以既具有男性化特质也具有女性化特质;第二、与其他类型的个体相比,双性化个体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由性别角色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性别角色是通过社会的作用产生的,是非生理因素的,它的实质是与人的生理方面无关的社会行为。

有研究将夫妻关系分为权力关系和情感关系两个维度。

在夫妻权力的空间范围局限于家庭,它反映的是丈夫与妻子在家庭生活中权力的分享及决策的平等程度状况。

夫妻情感关系是心理学界更多关注的领域。

研究者常用夫妻冲突来衡量夫妻情感关系状况。

夫妻冲突越少越轻意味着夫妻情感关系越好,反之则夫妻情感关系越差。

国内外学者大量研究报告指出,父母情感冲突与子女的行为、适应、情绪、健康、学业成绩等问题存在显著相关。

国内目前对夫妻权力关系及情感关系与子女性别角色形成的关系研究极少,尤其未见有关夫妻权力关系对子女性别角色形成影响的研究资料。

性别角色教养态度作为父母持有的与性别有关的教养态度,是指父母在教养子女以及与子女的互动上所持的性别角色态度。

其内容涉及父母对子女的知觉、期待、行为管教、物质环境的选择、家务分工、游戏活动的差异、学业性向、学科成就的态度与期待等。

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研究报告

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研究报告

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研究报告
幼儿性别角色发展是指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性别认知和性别行为模式。

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所预期的行为、特质和角色模式。

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性别认知发展:幼儿在3-4岁左右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性别,并逐渐理解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包括外貌、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2. 性别行为模仿:幼儿通过观察和模仿父母、同伴和媒体中的性别行为,逐渐学习到男性和女性在行为上的差异,例如玩具选择、游戏方式和社交行为等。

3. 性别规范塑造:社会文化因素对于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存在的性别规范会对幼儿的行为和期望产生影响,进而塑造他们的性别角色。

4. 性别身份认同:幼儿在3-5岁时开始形成自己的性别身份认同,逐渐认可并接受自己所属的性别。

研究表明,幼儿性别角色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物学、社会化环境、家庭教养方式和同伴关系等。

在性别角色发展过程中,家庭和教育机构的支持和引导对于幼儿的性别角色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报告的结论部分可以包括:
1. 幼儿在3-5岁时开始出现性别认知的发展,能够区分男性和女性的特征和行为。

2. 幼儿在性别角色发展中主要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性别行为模式。

3. 家庭和社会环境中的性别规范对于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4. 幼儿的性别身份认同在3-5岁时逐渐形成,并且会受到家庭和环境的影响。

总之,幼儿性别角色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索影响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具体因素,并提出相关的教育和家庭指导策略。

幼儿性别角色研究

幼儿性别角色研究

幼儿性别角色研究在当今社会,幼儿性别角色研究已经成为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重要点。

对于幼儿性别角色的认知和理解,不仅有助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引导幼儿健康成长,也有助于促进社会性别平等与和谐。

本文将从幼儿性别角色研究的历史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和结论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研究背景幼儿性别角色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自那时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目前,幼儿性别角色研究已经成为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探讨的主题包括幼儿性别角色的认知、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等。

二、研究方法在幼儿性别角色研究中,研究者通常采用多种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

问卷调查主要用于收集儿童对于性别角色的认知和态度,访谈则能更深入了解儿童对于性别角色的理解,而观察法则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儿童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表现。

这些方法在不同的研究中被广泛采用,为幼儿性别角色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研究结果幼儿性别角色研究揭示了多个重要发现。

首先,研究发现幼儿对于性别角色的认知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例如,许多男孩在早期就表现出对于男性角色的偏好,而女孩则更倾向于选择女性角色。

其次,研究还发现幼儿对于性别角色的认知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于性别角色的认知和行为表现也会发生变化。

四、讨论对于幼儿性别角色研究的结果,我们应该进行解释、分析和对比。

首先,幼儿对于性别角色的认知和态度可能受到基因、环境和心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这需要我们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其次,我们需要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连续性,了解从婴儿期到幼儿期的过渡和发展。

此外,还可以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幼儿性别角色的表现和差异,以揭示文化因素对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

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当前研究的局限性,例如样本的代表性、研究方法的可靠性和结论的可推广性等问题。

这些都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社会性别与社会角色的发展研究

社会性别与社会角色的发展研究

社会性别与社会角色的发展研究引言社会性别和社会角色是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们不仅影响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行为,还对社会结构和性别不平等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会性别和社会角色的概念、性别角色的形成过程、性别角色的发展研究,以及性别角色对社会的影响。

概念解析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是指在社会中对男性和女性所赋予的角色、行为和期望。

它是一种社会构建的性别划分,不同于生物性别。

社会性别是根据社会和文化的特定意义和价值观念所建构的,因此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社会性别的表达和期待也会有所不同。

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基于社会对个体身份和位置的期待和要求所形成的行为模式和责任。

它是个体在社会中扮演的特定角色,包括家庭角色、工作角色、性别角色等。

社会角色通过社会化过程中的教育、家庭、媒体等渠道传递给个体,影响其在社会中的行为和决策。

性别角色的形成过程性别角色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个体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接受到性别角色的塑造和灌输。

以下是性别角色形成的几个主要因素:家庭教育家庭是个体最早接受社会化的场所,对个体性别角色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父母在教育子女时会传递性别角色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期望。

例如,很多家庭会鼓励男孩子外向、果断,而鼓励女孩子温柔、细心。

这种性别角色的差异化教育会对个体的性别认同和社会行为产生长期影响。

教育机构教育机构是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之一,通过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传递性别角色的期待。

在教育中,女生被鼓励从事文科、社会科学,而男生则被鼓励从事理科、工程类专业。

这种性别角色的划分和期望会影响学生的选课、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决策。

媒体影响媒体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传播和塑造作用。

媒体通过广告、电视剧、电影等形式呈现出不同的性别角色形象,进一步传递和强化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待。

例如,男性角色通常被塑造成强壮、有权威、有竞争力的形象,而女性角色则被塑造成美丽、温柔、依赖的形象。

这种性别角色的塑造对广大观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塑造了他们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和行为。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及相关因素研究综述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及相关因素研究综述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本科学年论文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及相关因素研究综述专业班级:心理1201学生姓名:张丽指导教师:吴真学院:职教学院2014年6月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男女两性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分工都放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双性化”概念的提出。

性别角色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文章分析了近年来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及相关因素的研究成果以后,认为: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分布以双性化和未分化为主;双性化与男性化者心理健康相对更好些;未分化和女性化者心理健康相对较差。

在适应性上双性化者最好,双性化的主观幸福感最高。

关键词性别角色双性化性别观念人格特征1性别角色及双性化模式的产生性别角色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行为规范。

传统的性别角角模式认为: 其一,性别角色的维度是单一的,男性化女性化是该维度的两极,个体的性别角色处于该维度的某一点上;其二,具有男性化特质的男性和具有女性化特质的女性在心理上更为健康.1964年,Rosi提出了一个与上述传统看法不同的“双性化”概念,即“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和女性应该有的人格特质”,并认为双性化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而非传统的单一性别角色模式。

1974年Bem根据这个概念,以社会赞许性为基础,制定出了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它包括男性分量表、女性分量表和中性干扰量表,各20项, 共60项。

结果男性分量表与女性分量表得分的相关很低, 支持了男性特质与女性特质是两个不同维度而非一个维度的两极的假设。

她用中位数分类法将被试分为四个性别角色类型: 双性化类型,男性化类型, 女性化类型,未分化类型。

[1]双性化理论模式认为:第一,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不是位于单一维度的两极上,而是相对独立的特质,个体可以是双性化的,即他(她)可以既具有男性化特质也具有女性化特质;第二,与其他类型的个体相比,双性化个体具有更好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贝姆认为,只有男性特质和只有女性特质的人缺乏适应能力。

浅谈国内近十年性别教育研究综述 (2)

浅谈国内近十年性别教育研究综述 (2)

浅谈国内近十年性别教育研究综述摘要性别教育是培养学生性别平等意识和性别平等价值观的一种教育方式。

国内近十年来,性别教育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

本文对国内近十年的性别教育研究进行综述,包括性别教育的发展历程、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并提出了未来性别教育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性别教育、性别平等、研究综述、调查研究、教育政策引言性别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它旨在促进学生对性别平等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具备性别平等意识和性别平等价值观。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国内对性别教育的研究逐渐增多。

本文就国内近十年来性别教育研究的进展情况进行综述,以期为性别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发展历程性别教育是从性别角色和性别身份等概念出发,通过教育活动使人们对性别进行了解、认识和反思,进而达到消除性别歧视、促进性别平等的目的。

近十年来,国内性别教育研究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理论层面,性别研究成为了性别教育研究的重要基础。

性别研究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角度,对性别的形成和发展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性别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

此外,性别教育理论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美国的性别学派和瑞士的性别教育学派为代表的学说体系。

在实践层面,性别教育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实施。

国内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性别平等和性别教育的政策法规,促使性别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各类性别教育课程、活动也在学校和社区中得以开展,大量的性别教育实践经验被积累和总结。

主要研究内容国内近十年来的性别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性别教育政策研究性别教育政策研究是对国内性别教育政策法规的分析和评价。

研究者通过对相关政策文本的解读和对实施情况的调查,评估性别教育政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性别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改进提供依据。

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研究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研究关注个体对自身性别的认同感受和性别角色的形成与影响。

藏族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研究

藏族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研究
藏族 女大 学生性 别角色发展研 究
◆尼珍
摘要 : 研 究采 用 了刘 电芝修 订 的《 大 学 生性 别 角 色量 表—— c s R I 5 0 》 量表 , 对 西藏 高校 2 3 6 个
藏 族 女 生 的性 别 角 色进 行 了调 查 , 发 现 双 性 化 占5 3 %, 未分 化 占3 6 %, 女性化 占1 0 %, 男性 化 为
性 别角 色 反映 了社会 对男 女两 性 的适 当期待 。 2 0 世纪 7 0 年 代 以前 , 人 们 从 未 质 疑 单 性 化 和其
特 征 的对 立 , 即认 为男 性理 所 当然应 该 秉承男 性 化 的 特征 , 而 女性 理所 当然 应该 秉 承女性 化 的特 征 。直 到
表 明大学 期 间性 别角 色 “ 优 化” 的可 能 。
西藏高校中藏族女生人数 日益增加 , 但是针对藏
族女 生性 别 角色 发展 的研 究 较少 , 因此本 研究 采 用刘
基础上再次修订 , 将适合我 国社会传统的性别角色期 待的选项融入 了量表 , 最终形成 了《 大学生性别角色
量 表 —— C S RI 5 0 》 。2 0 1 1 年 。 刘 电芝 对 5 0 0 8个 大
性 别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 中通过模仿
学 习形 成 的 与性别 相应 的行 为规范 , 与 生理 划分 的男 女不 同 , 个体 的性 别 角色也 被 称为社 会 性别 角 色 。包
括男 女 两 性 不 同 的态 度 、 人 格特 征 和社 会行 为模 式 。
低 分 别 是 双性 化 、 未分化 、 男性化 、 女 性化 , 女 性 中 的 性 别 角 色 类 型分 别 是 未 分 化 、 双性化 、 女性化 、 男 性 化 。杨 玲 和王雄 雄 ( 2 0 0 8) 在其 文 中指 出双 性 化者 心 理 健康 最 佳 , 其次 是 男性 化 、 女 性化 和 未分 化 。 …许 婵

中班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现状的研究

中班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现状的研究

中班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现状的研究摘要性别角色的发展是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产物,其对幼儿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对中班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进行研究,重点关注中班幼儿性别同一性、稳定性、恒常性和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现状,运用文献法、投射测验绘画法、谈话法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整理,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启示以更好地促进中班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

关键词:性别;性别认同;性别角色;性别刻板印象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Gender Roles of the Middle Class inKindergarten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gender role is the children's products in the process of society, the children's development plays a vital role. Therefor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fant gender role development, focus on infant gender identity and gender stereotypes,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painting, projective test method of conversation method to collect and analyze data, and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put forward to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fant gender roles.Key words:gender;gender identity ;gender role;gender stereotype一、问题提出(一)问题提出的缘由1.对性别文化的思考幼儿从一出生即被贴上男性或女性的标签,而成人对于新生儿的第一次关怀大都是围绕着男女性别展开的,可见性别在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别角色发展研究综述摘要:自从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性别角色的研究就受到了心理学家的关注。

性别角色,是指由一定的文化所认定的适合于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系统,同时还包括那些被看作是构成男性和女性的基本的态度和情感。

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回顾,将多位专家和学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和分析,分别从性别角色概念、发展影响因素、研究结果、研究展望等方面对性别角色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和总结。

关键词:家庭子女性别角色发展一、引言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认为拥有男性特质的男性与拥有女性特质的女性具有最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而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性别角色模式—“心理双性化”被提了出来。

双性化理论模式认为:第一、个体可以是双性化的,即他(她)可以既具有男性化特质也具有女性化特质;第二、与其他类型的个体相比,双性化个体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由性别角色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性别角色是通过社会的作用产生的,是非生理因素的,它的实质是与人的生理方面无关的社会行为。

有研究将夫妻关系分为权力关系和情感关系两个维度。

在夫妻权力的空间范围局限于家庭,它反映的是丈夫与妻子在家庭生活中权力的分享及决策的平等程度状况。

夫妻情感关系是心理学界更多关注的领域。

研究者常用夫妻冲突来衡量夫妻情感关系状况。

夫妻冲突越少越轻意味着夫妻情感关系越好,反之则夫妻情感关系越差。

国内外学者大量研究报告指出,父母情感冲突与子女的行为、适应、情绪、健康、学业成绩等问题存在显著相关。

国内目前对夫妻权力关系及情感关系与子女性别角色形成的关系研究极少,尤其未见有关夫妻权力关系对子女性别角色形成影响的研究资料。

性别角色教养态度作为父母持有的与性别有关的教养态度,是指父母在教养子女以及与子女的互动上所持的性别角色态度。

其内容涉及父母对子女的知觉、期待、行为管教、物质环境的选择、家务分工、游戏活动的差异、学业性向、学科成就的态度与期待等。

传统的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强调两性差异,在教养过程中注重两性区分,认为子女的行为应该符合其自身性别角色特点。

目前国内很少有研究考察父母持有怎样的性别角色教养态度。

另外,国外大量关于儿童跨性别行为的研究均表明,与女孩相比,父母更反对男孩的跨性别行为,对男孩的性别角色要求也更严格。

与女孩的父母相比,男孩父母的性别角色教养态度更为传统。

二、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因素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影响性别角色形成的基本因素,但他们对性别角色行为形成影响作用的发挥则取决于父母等人的直接社会化作用和儿童的性别自认和模仿学习。

生物学的两性差异是性别角色行为获得的前提条件性染色体决定着男女差异的遗传基因,这是性别角色差异的生物学开端。

性激素与社会环境是在相互作用中决定人的行为的,所以性激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

性别角色行为的获得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在性别角色行为获得中起决定作用两性角色的分化是社会化的结果,当然,这是建立在两性的生物特性分化的基础之上的。

影响性别角色行为差异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文化、性别刻板印象、大众传媒及职业性质等方面。

(一)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背景对两性性别角色行为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生物特性不变的情况下,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性别角色行为,这已为跨文化的研究所证实。

(二)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指的是传统的、被广泛接受的对两性的生物属性、心理特质和角色行为较为固定的看法、期望和要求。

它代表着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规范,它随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变化,它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社会压力的来源之一。

(三)大众传播媒介。

此外,职业性质也影响着性别角色的形成。

父母的直接社会化作用在性别角色行为获得中起主导作用.父母不仅是抚养者,而且也是其心理行为的最早塑造者。

孩子一出生,父母就根据生物性别区别对待男孩和女孩,按两性的不同标准和性别角色行为规范,有意地塑造儿童适合于自身性别的行为。

父母一旦知道了孩子的性别,性别角色社会化就开始了。

父母总是根据性别区别对待,表现在服饰、名字、玩具和护理方式等方面。

孩子的性别自认和模仿学习是性别角色行为获得的内在动力,在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过程中也发挥着自主性和能动性。

随着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孩子一旦明白了自己的性别角色,就会主动地把自己归于“男性”和“女性”,并有意识地使自己的各种行为努力合乎相应的性别角色。

他们还有意或无意识地观察同性榜样的言行进行模仿学习。

父母生活中是基本的抚养者,是最有权威的,因此更可能成为子女学习性别行为的榜样和楷模。

三、研究结果父母在对待不同性别的子女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

两性差异主要体现在男生比女生更多地感受到父母亲对自己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以及家庭的控制性方面;而两性被试者在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偏爱及家庭环境的其他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这主要反映了父母对两性子女的看法及关注的不同,因为女孩天性比较安静顺从,不易出现意外事故,而男孩天性好动、调皮、不服管以及易发生身体损伤。

这主要是大多数家庭对男孩不得不采取严格的方式控制他们的日常行为,或者是受“养儿防老”的观念的熏陶,所以对男孩倍加宠爱,有重男轻女倾向所致。

父母的教养方式存在着城乡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也存在着差异,且差异的结果很相似。

研究中发现,城市中较多是独生子女,而农村里较多是非独生子女,由此可看出它们之间的匹配关系。

来自城市或者是独生子女的大学生会更多地感受到母亲对自己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和情感温暖理解,以及父母亲的偏爱。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城乡父母自身特点和城乡文化背景的不同。

城市父母相对受教育水平较高,经济收入也相对较高,有条件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相对农村父母而言,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更科学和全面,能给子女更多的关心理解,家庭氛围更加民主融洽。

但对独生子女容易溺爱,表现为偏爱。

性别的双性化和未分化的比例提高了,而性别的典型化比例降低了。

研究结果显示,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这两个独立的维度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呈正相关。

消极的、过于严苛的父母教养方式会促使孩子的性别角色向“未分化”发展,而温暖的、理解的父母教养方式会促进孩子的性别角色向“双性化”发展。

传统的性别特征模式限制了个体的发展,而双性化的模式提醒我们不要让孩子过早地性别定型化,但这样就既可能产生双性化的个体,也可能产生未分化的个体。

父母的性别角色平等态度与孩子的性别角色平等态度有显著的正相关。

男生比女生、男孩的母亲比女孩的母亲更认为男女是不平等的;男孩的父亲与女孩的父母在性别角色平等态度上没有差异。

父亲的性别角色平等态度与学生的性别角色没有显著相关,但母亲的性别角色平等态度与学生的女性性别角色有显著负相关。

从总体上看,父亲和母亲在教养子女时持有非传统的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并且父亲和母亲的性别角色教养态度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男孩父亲和母亲的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得分均显著低于女孩。

父亲和母亲的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得分,也就是说,尽管本研究中的父母均持有非传统的性别角色教养态度,但与女孩的父亲和母亲相比,男孩的父亲和母亲的性别角色教养态度更传统一些。

父母的性别图式影响其性别角色教养态度。

具体来说,与非图式化的父母相比,性别图式化的父母持有更传统的性别角色教养态度。

其原因可能在于,与非图式化父母相比,性别图式化父母可能更强调男孩与女孩之间的差异,更注重子女的行为应该符合其自身性别角色特点,因而也就持有更传统的性别角色教养态度。

四、存在问题和研究展望对于已成年的大学生而言,性别角色还处于一种未分化的状态是否会对其造成不好的影响呢?在这个基础上,对于双性化与未分化的对比研究以及双性化和未分化的负性心理问题等,还需要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当今已婚职业女性的角色冲突问题是许多社会学家、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他们在对这一群体进行角色冲突状况比较、角色冲突原因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缓解角色冲突、切实推进妇女发展进程等问题。

但有关夫妻权力关系对子女心理行为影响的研究较少, 夫妻权力关系与子女社会化发展有一定的相关,应当给予关注。

家庭中的社会生态因素如何影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进程,这一课题需要引起关注。

如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往往影响儿童接触的电视传媒和同伴,电视传媒和同伴又强化了父母的态度和信念。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的经济状况还与家庭居住的社区环境和儿童就读的学校类型相联系。

我们应详细观察这些社会生态变量怎样转换成父母传递给儿童的关于性别角色的信息。

参考文献[1]彭丹.大学生性别角色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1(1):167[2]王雪珍,李林.夫妻关系与高中生子女性别角色特质关系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4):67[3]王美芳,袁翠翠,杨峰,曹仁艳.父母的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及其与性别图式的关系 [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年,2013(21):649[4]袁立新,杨玉銮.父母性别平等态度与孩子性别平等态度、性别角色的关系 [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27):47[5]卢勤.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性别角色的关系 [J].中国学校卫生,2010(4):23 [6]张林,邓小平.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身体自我认知对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3):56[7]扶跃辉,陈峰.国外关于家庭对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影响研究的新进展 [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12):12[8]蒋玉娜,金盛华,黄甜.家长性别角色与高中生子女性别角色定位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507[9]张书义.性别角色行为获得的影响因素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26):40 [10]高韵萌.性别模式与性别平等[J].社会,2002(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