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遇春灵智散文小品的文体创新
梁遇春
梁遇春语言风格浅析在“五四”名家众多的散文中.以“快谈、纵谈、放谈”(1)而有别于他者,自成一家,被视为一个“文体家”而存在,载入中国现代散文的演进史。
在现代散文的百花园里,是一株丰姿卓越、色彩绚丽的“奇花”。
作者的生命如同彗星一样短暂,而他的作品却如青松一样常绿,这就是梁遇春。
他的散文五音繁会、七色斑斓,有着狂放不羁的想象,有着激情与意气的流泄。
梁的散文里有一种意出尘外、行气如虹、神奇怪诞的“冒险”氛围,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却形成了他自己的怪诞恣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记不得哪位评论家曾说过:“真正的作家是需要为创造语言而冒险的”。
梁遇春就是这样的一位散文家。
本文试图就其他散文语言的“快谈、纵谈、放谈”的“冒险”特色略作分析。
一、梁遇春“快谈”语言风格的具体表现现在,知道梁遇春的人肯定不会多,就连中文系毕业的,读过梁遇春文章的大约也没几个。
1932年,26岁的梁遇春因病逝世。
他在这个世界只活了26年,却为人们留下了20多种外国文学译著和《春醪集》、《泪与笔》两本小品文集。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是个不可多得散文作家。
读梁遇春的小品文,常常觉得奇怪,不明白在上个世纪的20、30年代,怎么会出现像梁遇春那样的标新立异、充满奇思异想的作家。
在梁遇春生活的那个年代,作家写文章一般都注重思想、立意,文内总藏着一种说教的心理。
即使是梁实秋,林语堂这样的号称张扬“性灵”的文字的作家,他们的雅致,幽默,有时也不免略显刻意,雕琢的痕迹,而年轻的梁遇春,文章不但真实率意,且幽默轻松,天生具备一种活泼恣肆的华丽,生机勃勃而不乏节制,显示出一种独特的“趣味”。
读他的散文,最突出的印象就是思想的离奇。
他常常信口开河,有悖情理地说出一些不合常情的思想。
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珍惜晨光,早起努力是天经地义的古训,梁遇春偏偏把睡懒觉当成一门艺术来追求,他津津乐道“迟起的好处”和“迟起的艺术”;人们热衷于讨论“人生观”,梁遇春反其道而行之,讨论“人死观”;常规视悲哀为苦难,唯恐避之不及,梁遇春却认为“悲哀是最可爱的东西”,真正可怕的是“失掉了悲哀”的悲哀;一般人都认为笑比哭好,梁遇春认为“眼泪真是人生的甘露”,得出泪比笑好的反常结论。
黎明前最黑暗时代的忧伤歌者——20世纪初现代化浪潮下梁遇春小品文的追求
黎明前最黑暗时代的忧伤歌者——20世纪初现代化浪潮下梁
遇春小品文的追求
金晓霞
【期刊名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25)003
【摘要】梁遇春的小品文是20世纪初社会大变革之下的产物.在一种新的美学观念的支配下,梁遇春着力于突破传统小品文以"善"为美的框架,引进社会批判的内容,以小品文的手段来展示社会"恶"的方面,用近乎低沉忧伤的曲调,来抒发他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哲学思考,表现他深邃的内心世界,本文尝试论述体现出他所具有的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化潮流之下独立批判的精神和他对小品文的追求.
【总页数】4页(P38-41)
【作者】金晓霞
【作者单位】兰州教育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甘肃,兰州,730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66.3
【相关文献】
1."泪"与"笑"的歌者 --梁遇春小品文意念解读 [J], 许剑铭
2.黎明前最黑暗时代的忧伤歌者——20世纪初现代化浪潮下梁遇春小品文的追求[J], 金晓霞
3.20世纪初新学浪潮下的社会主义 [J], 陈香兰;董四代
4.20世纪初中国古典艺术歌曲的审美追求及文化隐喻 [J], 潘盈旭
5.论现代性语境下女性对时尚的追求——以20世纪初期的香奈儿为例 [J], 丁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正文以外的声音--梁遇春小品文翻译副文本研究
正文以外的声音——梁遇春小品文翻译副文本研究摘要目前学界对梁译小品文的研究很少,对梁译小品文中的副文本研究少之更少。
副文本是法国文论家热奈特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概念,他认为副文本是围绕在正文边缘的一些辅助性材料,为正文营造出变化的氛围,是读者进入正文的门槛。
本文借助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旨在从一个新的角度把握梁遇春的小品文翻译。
论文主要有四大章节:绪论,简要概括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梳理有关梁译小品文的文献资料,指出目前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出,提出研究的问题及研究构想。
第一章梁遇春小品文翻译中的副文本。
按照热奈特对副文本的二级分法——内副文本和外副文本,我们将出版商、序言、注释归入内副文本,将书评、书信和小品文创作归入外副文本。
结合各副文本要素的具体内容,分别对它们进行系统地梳理。
第二章副文本的翻译学价值。
梁译小品文,正文直译,副文本为其提供阐释说明。
但对于译文来说,各副文本要素各有不同的价值层级。
文本内,封面图像对译文做出抽象概括,序言预先处理译文一般性的细节,注释随文处理译文具体化的细节。
文本外,书评书信和个别小品文创作对译文形成跨文本的阐释。
书评继续介绍评价作家作品、小品文文体,书信为译文营造历史现场,小品文创作在内容和形式上模仿化用译文。
其次,副文本是译者现身的平台,它们记录了译者对于翻译的认识。
这些内容对于我们把握梁遇春的翻译思想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第三章副文本的审美价值。
梁译副文本其本身的写作是倾注了梁遇春的才华和心血的。
总体看来,梁译副文本都呈现出絮语笔调,并显示出对个性主题的追求。
其此,梁遇春的注释方式具有中国古代评点文学的传统,梁遇春化身评点者对译文作出文内文外的评点。
第三,在梁遇春的封面图像、序言、注释、书评中,梁遇春对小品文的定义、种类、风格、题材等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它们无疑有助于小品文的理论建构。
由此,副文本在其工具性之外,是有自身的审美品格的。
第四章副文本的文化价值。
试析梁遇春的散文特色
试析梁遇春的散文特色
李鸿娜
【期刊名称】《求实》
【年(卷),期】2006(000)0z2
【摘要】梁遇春,1906年生于福建闽候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22年进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1928年毕业,至上海暨南大学任教,第二年回母校图书馆工作,于1932年在北平病故.梁遇春是一位早逝的天才,留下的作品不多,只有两本薄薄的散文集--<春醪集>,<泪与笑>,共收入散文33篇.梁的创作,数量虽不可观,但因其风格独特,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自成一家,具有永恒的地位.梁遇春的散文创作主要表现在他对人生的关注与思考.在他的作品里几乎没有社会现实的投影,政治斗争,民生疾苦等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也很少涉笔.他努力从自己经历的生活和阅读的书籍中,捕捉发现种种矛盾的人生现象:生与死,泪与笑,悲哀与失掉了的悲哀,恋爱与离异,无情与多情,听讲与思考,天真与经验,成功与失败,光明与黑暗,滑稽与幽默等,并以自己独立思考的精神,去观察,思考,认识这些复杂的人生问题,由此来表达自我对人生的感受与认识,同时抒发自己对现实的不满与感伤.他的散文探讨人生热情率真,感情奔放,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总页数】1页(P294)
【作者】李鸿娜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试析梁遇春散文的语言特色
2."醒时流泪醉时歌"--略论梁遇春散文的思想情感特色
3.试析席慕容散文创作题材与艺术特色
4.琵琶反弹音亦清——浅谈梁遇春散文的艺术特色
5.怪诞恣肆风神绰约——梁遇春散文语言“冒险”特色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散文(第一个十年)
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散文(第一个十年)第一个十年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1918.4《新青年》设立“随感录”栏目。
1.杂文的盛行短小精悍的社会文明批评。
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
“化传统”。
2.《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
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
李大钊、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鲁迅二、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1.周作人于抗争的小品文之外分出闲适、知识性的一脉。
1)“美文”和“言志”美文: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于1921年发表《美文》,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土地”。
王统照、傅斯年、胡适等曾撰文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徐志摩和周作人自己等一大批作家富有成效的拓荒,彻底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
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提倡抒发个人性情的“言志”小品文。
2)闲谈体散文周作人的散文,有两体:“浮燥凌厉”的———多收入《谈龙集》、《谈虎集》。
“冲淡平和”的———其散文的主体。
代表作《吃茶》、《谈酒》、《乌篷船》、《故乡的野菜》等。
周作人的“美文”带动了一介“闲话风”气候的形成。
闲谈体散文特点:(1)周作人的散文多做闲谈体,所追求的是自然而隽永,是富有艺术意味的闲谈。
《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苦雨》《喝茶》《乌蓬船》(2)周作人的选材极平凡琐碎,一经他的笔墨点染,就透露出某种人生滋味,有特别的情趣,尽管那种情趣可能未免落寞、颓废,适合所谓中年心态。
(3)周作人的小品常将口语、文言和欧化语杂糅调和,产生一种涩味与简单味,很耐人咀嚼。
他的散文是一种平和冲淡、舒徐自如的叙谈风格。
“闲适”风格:人们常用闲适来概括周作人的散文风格,其间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内涵,一方面是淡而且深的寂寞之苦,另方面又别有一种淡淡的喜悦,可以说是苦中作乐,忧患中的洒脱,就是周作人所说的“凡人的悲哀”。
3)“文抄公体”30、40年代常兼两种文体之美,古雅遒劲。
第一章中国散文的文体流变
二、“散文”概念的出现
“散文”一词,宋以前是没有的,只有 “今文”“时文”“古文”“文”“文 章”
唐代古文运动,实际是散文运动,只是 当时没有散文一词。
9
有人认为,南宋罗大经所著的《鹤林玉露》 一书中的《文章有体》条,已提出“散文” 这个名词:
1、“山谷(黄庭坚)诗骚妙天下,而散文 颇觉琐碎局促。”;
“自从新时期文学以来,人们已经厌烦了一种假 大空的人为的散文,但随着而起的,则是弥漫了 琐碎之气,把那么一点关于自己的愁感得失翻来 复去的咀嚼咏叹,这当然与整个社会有关,可作 为从事散文的人来说,不能不感到悲哀。”
34
“……那种流行的,几乎渗透到许多人的显意识 和潜意识中的对于散文的概念,范围是越来越狭 小了,含义是越来越苍白了,这如同对于月亮的 形容,有银盘的,有玉灯的,有桔的一瓣,有夜 之眼,有冷的美人,有朦胧的一团,最后形容到 谁也不知道月亮为何物了。我们现在是什么形容 也不是,月亮就是月亮。……”
18
(七)小品散文 1、1923年3月,胡适在《申报》发表“五
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文章,提出“小品 散文”的概念。 2、1928年,朱自清在《文学周报》第345 期发表“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一文, 对20年代小品散文进行综论。
19
3、1929年,梁遇春注释本《小品文选·序》 把蒙田创作的散文称为小品。30年代以后, 小品文流行起来。
7
2、散体文与骈体文的关系:
清代罗惇曧《文学源流》阐述的很明确: “周秦逮于汉初,骈散不分之代也。西汉 衍乎东汉,骈散角出之代也。魏晋历六朝 而迄唐,骈文极盛之代也。古文挺起于中 唐,策论靡然于赵宋,散文兴而骈文蹶之 代也。宋四六,骈文之余波也。元明二代, 骈散并衰,而散力终胜于骈。明末逮乎国 朝,骈散并兴,而骈势差强于散。”
现代小品散文的博物抒写
现代小品散文的博物抒写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现代小品散文,是一种以平实、生活化的语言、韵味动人的文字风格,完整表达作者情感、思想与感悟的文学形式。
现代小品散文虽不以大篇幅、雄浑语言为特点,但其精炼、细腻的笔法,却能深深触动读者心灵。
本文将以博物体例的方式,探讨现代小品散文的魅力与特点。
一、《茶》“茶,本来就是一个神奇的物种。
”这是一篇现代小品散文的开篇,一位作家以茶为对象,展开了一篇关于茶文化的散文。
茶,是中国人的传统饮品,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作者通过对茶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茶之美,更表达了他对生活、对自然、对人文的独特理解。
这种由物品引发的情感共鸣,正是现代小品散文的特色之一。
二、《红颜知己》“她说,我们是红颜知己,是一辈子的朋友。
”这是一篇以友情为主题的现代小品散文。
作家通过对红颜知己的描述,展现了女性之间的深厚友谊及情感交流。
这种对人际关系的细腻观察,贯穿了整篇散文,让读者在感悟友情的也深思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三、《城市印记》“在这个城市,我的脚步留下的是一种印记。
”这是一篇以城市为背景的现代小品散文。
作者通过对城市的描写,表达了对城市生活的感悟与体验。
城市的喧嚣、城市的快节奏、城市的繁华,都成为作者笔下的素材,展现了现代都市人的生活状态与内心情感。
通过以上三个博物体例,可以看出现代小品散文的特点和魅力。
现代小品散文的内容多样化,可以涵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物品、人物、风景等,让读者从中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
现代小品散文的语言质朴、真实,没有华丽的修饰,更注重情感的传递与共鸣。
现代小品散文的写作方式灵活多变,可以是抒情、议论、倡导等不同形式,传递不同情感与思想。
第二篇示例:现代小品散文,是一种短小精悍的文体,以幽默的方式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人情世故和社会风貌。
它以轻松愉快的语言和幽默的笔调,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见解,让读者在欢乐中感受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现代小品散文成为了人们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
论梁遇春小品文翻译对其创作的影响
论梁遇春小品文翻译对其创作的影响阮晶【摘要】梁遇春集译家与作家为一身,是二十世纪中国小品文译介的主力军,以其絮语式文风开创了中国现代散文的独特一派.梁遇春有“中国的伊利亚”之称,他散文创作中的诸多方面都受到其小品文翻译的影响.梁遇春小品文创作的主题、立意构思和独特的絮语式文风主要来源于他翻译的小品文.梁遇春在小品文写作中旁征博引、使用欧化表达和中英文杂合的语言特色,也是受到大量翻译实践的影响.【期刊名称】《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1)005【总页数】4页(P26-29)【关键词】梁遇春;翻译;创作【作者】阮晶【作者单位】闽江学院外语系,福建福州3501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梁遇春的翻译实践集中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个时期正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萌芽期,“文学翻译和文学创作之间具有亲缘般的密切关系,著译不分家、著译合一成为一种普遍现象”[1]。
这一时期的一大批作家,如鲁迅、梁实秋、林语堂、郭沫若、徐志摩、郑振铎等,本身又都是翻译家。
他们通过翻译学习国外的文艺思潮和文学流派,借鉴外国文学作品的内容、文体风格、形式技巧甚至是语言结构,以此刺激并推进自己的文学创作,从而促进新文学的成长,构建新文学体系。
梁遇春也不例外。
通过对比梁遇春小品文译作和他自己创作的小品文,我们可以发现,其小品文创作在许多方面都受到小品文翻译的影响。
梁遇春的小品文翻译对其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创作内容、文风和语言三方面。
从内容方面来说,梁遇春的翻译活动对其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主题和视角两方面。
在其译作的影响下,梁遇春漫谈自己对人生的独特看法,创作了个性化的人生小品。
就主题方面而言,我国古代散文以“宗经”“征圣”“载道”为本位,被视为载孔孟之道,代圣贤之言的工具[2]。
在此传统影响下,个人抒情言志的散文受到束缚和压抑。
而与之相对,英国小品文的主要特点则是从个人立场品味人生世味,自由洒脱地表达个人的经验感想和生活态度。
梁遇春个人简介
梁遇春梁遇春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师从叶公超等名师。
其散文风格另辟蹊径,兼有中西方文化特色。
在26年人生中撰写多篇著作,被誉为“中国的伊利亚”。
中文名梁遇春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福建闽侯出生日期1906逝世日期1932职业语言学家,散文家毕业院校北京大学英文系人物生平梁遇春(1906~1932),福建闽侯人,别署驭聪,又名秋心,民国散文家,1906年出生于福州城内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18年秋考入福建省立第一中学(今福州第一中学)。
1922年暑假始,梁遇春先入北京大学预科。
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于1928年毕业,因成绩优秀,留系里任助教。
后由于政局动荡,北大工作陷入停顿状态,梁即随温源宁教授赴上海暨南大学任教。
1930年又与温源宁同返北大,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负责管理北大英文系的图书,兼任助教。
1932年夏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年仅27岁。
[1]梁遇春在大学读书期间,就开始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并兼写散文,署名梁遇春,别署秋心、驭聪、蔼一等。
他的译著多达二、三十种,多是英国的,也有俄罗斯、波兰等东欧国家的,其中以(英)《小品文选》、《英国诗歌选》影响较大,成为当时中学生喜好的读物。
他的散文则从1926年开始陆续发表在《语丝》、《奔流》、《骆驼草》、《现代文学》及《新月》等刊物上;其中绝大部分后来集成《春醪集》(1930年)和《泪与笑》(1934年)出版。
他的散文总数不过五十篇,但独具一格,在现代散文史上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堪称一家。
好友冯至称他足以媲美中国唐代的李贺,英国的济慈,德国的诺瓦利斯。
尽管梁遇春不是诗人,他的散文却洋溢着浓浓的诗情,成就虽不能与这几位短命的诗人相比,然而短短六年的丰富著述证明他们的才情与勤奋。
人物评价梁遇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被忽略的角色,在短短27年的生命里,他只给我们留下了37篇小品文和二三十部译作。
梁遇春的散文创作具有率性而为的特点,无拘无束,热情随性,同时
梁遇春的散文创作具有率性而为的特点,无拘无束,热情随性,同时
展现了对生活的独特观察和思考。
梁遇春的散文作品以真实、自然、情感充沛为特点,他以独立的思考和敏锐的观察力,将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和深层次的情感折射出来。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寻,让读者感受到他内心的矛盾和迷茫。
同时,梁遇春的散文也融入了一些幽默和讽刺的元素,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总的来说,梁遇春的散文创作展现了他真实而独特的写作风格,给人以深入思考和沉浸其中的感受。
中国现代散文天地里的爱智者风采——梁遇春《春醪集》《泪与笑》细读举隅
中国现代散文天地里的爱智者风采——梁遇春《春醪集》
《泪与笑》细读举隅
李林荣
【期刊名称】《海峡人文学刊》
【年(卷),期】2022(2)3
【摘要】享有“中国的兰姆”之誉的梁遇春,在短促的写作生涯中,以《春醪集》《泪与笑》两书所收的35篇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坛奉献了凸显着鲜明个性和爱智者风采的典型样本。
针对其中的《讲演》《醉中梦话》《人死观》《吻火》《论智识贩卖所的伙计》等篇目的细读分析,可以证实:抒情和思辨的错综交织与悲剧性、批判性和讽刺性的相互生发,一表一里,构筑起了梁遇春散文雍容缜密而又忧患深切的独特艺术风格。
【总页数】18页(P52-68)
【作者】李林荣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6
【相关文献】
1.梦之花——梁遇春《泪与笑》赏析
2."泪"与"笑"的歌者 --梁遇春小品文意念解读
3.闲话梁遇春——我读《梁遇春散文全编》
4.英年早逝者的泪与笑——论梁遇春的散文创作
5.“急景流年”饮“春醪”——关于梁遇春“伊利亚”体散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象牙塔里的呐喊——论梁遇春的小品文
J 然 没 彳 模 仿 ? 的 散文 创 作 人 家 , 而 是 以 [ 己 的肯 春 激 表 现 在 写 作 卜,就 是 将 [我 的情 感 过 多地 注 入 , 甚 至 给 人 丁 时 J 情硐J 不 /。 得 [己的 小 品文 [成 j 情使 J J …的伊利、 ” ( I ‘ 。 后人 称其 为 “ 家 中 以无 病 呻 吟 之 感 。周 作 人 的 小 出 文 表 面 看 似 冲 淡 , 实 际 去 ¨
一
、
充满激 情的 “ 春 写作 ” 青
“ 叫 ” 以 来 , 中 文 坛 不 乏 讴歌 青 春 之 作 , 如 郭 洙 血 若 在 l 1 …版 的诗 集 《 2 年 9 殳神 》 ,它 以强 烈 的革 命 精 神 ,
的 难 i 活 处境 的 逼 迫 ,所 以始 终 沉 浸 存 奇 思 幻 想 巾 做 浪 漫 上 义 的 艺 术 格 激 了 巾 青 年 冲 破 旧 力 的 斗 志 , 生 若 美好的梦 ,发 周 作人 、林 ‘ l 意 气 的 。论 。 5 生 ’ ; ’ 存 “ U 洲 后 变得 或 无 为或 幽默 , 血 ” 被 鲁 迅 称 作 “ 岁 诗 人 ”; 郁 达 夫 的 《 沦 》 则 以 第 ‘ 摩 沉 人
不 禁 诧 芹 , 仪两 小 散 文集 (《 醪集 》 13 午 版 , 收有 j 林 语 等 作家 的疏 离 政 治 , 与梁 遇 春 的 河 然 犬 成 相 比 ,有 春 90 ‘ 二 篇 散 文 ; 《 与笑 》 13印 …版 ,收 有 汨 94 篇敞文) 居 点 刻 崽 经 营 的 味道 。虽 然 梁 遇 春 对 未 来感 到 迷 惘 ,但 是 存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象
牙
一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论梁遇春散文的艺术特色
论梁遇春散文的艺术特色作者:陈倩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3期摘要:梁遇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短命又富有才情的作家,他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翻译外国文学著作多达二、三十种。
梁遇春仅存的两部散文集《春醪集》与《泪与笑》用细致诙谐的笔调在嬉笑怒骂中发出对人生、现实、理想、爱情等方面的感悟,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本文就情感特色、语言风格、对中外文学作品的借鉴等角度对梁遇春散文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梁遇春;随笔;独特性;艺术特色梁遇春1906年出生于福建闽侯,1918年考入福建省立第一中学;1922年,16岁就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1928年毕业留校担任助教一职,后与老师温源宁一同离开北京赴上海暨南大学任教;1930年重返北京大学,负责整理英文系图书,进入北京大学后开始着手翻译创作工作,最具代表的翻译作品《小品文选》、《英国诗歌选》发表后在当时具有一定影响力。
期间创作散文集《春醪集》,1932年因感染急性猩红热不幸离世,年仅27岁。
他像一颗稍纵即逝的流星划过现代文学的天空,虽然没有在当时声名鹊起却为后来的读者留下了35篇短小精悍又极富哲理的随笔。
对随笔发展影响最大的两个刊物是《语丝》和《现代评论》。
此外,《沉钟》、《末名》、《新月》、《奔流》也会刊发随笔作品,梁遇春生前的随笔主要发表在《语丝》、《奔流》、《新月》、《骆驼草》上。
一、梁遇春随笔的来源(一)中国的兰姆对中国现代散文创作影响最大的是西方散文的大量译介,胡适在1917年发表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率先提到了借鉴外国散文方法,列举了蒙田、培根等随笔大家,随后《新青年》、《新潮》等刊物开始系统的介绍西方随笔尤其是英国随笔。
这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创作和发展以及批评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理论依据,并为随后的散文转型做好了准备。
为什么随笔的翻译和创作在当时的中国如此风靡,郁达夫做出了这样的解释:“英国随笔散文影响了中国,系有两件历史上的事情,做它的根据的:第一,中国最发达的也最有成绩的笔记之类,在性质和趣味上,与英国的随笔有很多气脉相同的地方,只是少了英国散文里极普遍的幽默味而已;第二,中国吸收西洋文化,故而,英国散文的影响,在我们知识阶级中间,是再过十年二十年也绝不会消失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潜势力。
美的自律:梁遇春散文艺术风格阐释
现代性” 在某 种程 度上 是作 为 “ 蒙现 代性 ” 启 的秩 序
“ 自律 ” 品格 。
一
文, 是对我们 文学 的一 个 合理 的补充 。 ”
我认 为 ,
梁遇春散文趣味性 的追求 是从性情 、 感情 的角度对理 性的一种反 思 , 的为 文 旨趣 具 备更 多 的纯 文学 特 他 征。中国古 代散 文 中不 乏趣 味 之文 , 而 , 于 “ 然 专 理
日记 》 ) 更 多 在于 自身性 情 的陶冶 , 等 , 是谓 “ 修身 养 性” 。正如梁遇春说 的 , 国人 因为厌恶策论 文章 , “ 做 小 品文 时常是偏 于情 调 , 以为谈 思想 免不 了俨然 ; 其 实 自 M na n 一直到 当代思想在小品文里面一 向是 ot ge i 占很重要的位置 , 可忽视 的” 未 。 “ 五四’ ‘ 以来从
梁遇春散文讲求一种趣味的追寻 , 的为文 意 旨 他
不在 于 获得 什 么深 远 的社 会 意 义 , 在 思 维 的乐 趣 中 而
获得 合法性 。中国古代 文化 向来 以 自然天成 为极致 的审美追 求 , 反对 有意 为文 , 主张 “ 出水 芙蓉 ” 天然 “
雕饰 ” 。叶燮《 原诗 》 中曾说道 : 写 散文 贵乎气 象超 “
脱 , 陷澹不著力而 自能人 妙处 , 最高法 门。 老子 达 为 ”
认 为“ 大音希 声 , 象无形 ” 一切 艺术 和美 的最高 大 是
境界 , 但这种 回归 自然是无 条件 与 自然 融为一 体 , 不
23春福师——奥鹏《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在线作业二答案
【奥鹏】福建师范大学——福师2023年春《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在线作业二共50道题总分100分满分100分一、单选题1.周木斋的杂文,除了合集外,生前还结集出版了____。
A.《扪虱谈》B.《消长集》C.《生活?思索与学习》D.《学习与战斗》答案:B2.下面不属于“汉园三诗人”的是()。
A.何其芳B.李广田C.卞之琳D.陆蠡答案:D3.()是“五四”时期的散文大家,不仅以众多的杂文著称于世,更以独树一帜的记叙抒情小品享誉文坛,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开创了闲适和言志的艺术流派。
A.鲁迅B.朱自清C.周作人D.胡适答案:C4.在“左联”时期,()就曾与徐懋庸并称杂坛“双璧”。
A.唐弢B.周木斋C.王任叔D.何其芳答案:A5.()是中国现代杂文的开山大师和最杰出的代表。
A.陈独秀B.鲁迅C.李大钊D.周作人答案:B6.()是鲁迅用诗的激情和诗的形象来展现自我内心世界的丰富、复杂、尖锐、深刻的矛盾和斗争,其中容纳着一个天才诗人、杰出思想家和倔强的革命斗士的高远幽深的哲学思想王国。
A.《呐喊》B.《彷徨》C.《野草》D.《朝花夕时》答案:C7.____的散文犹如一个个玲珑剔透的小玻璃球,在阳光下兀自放着七彩的光,却是淡然的,“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让事物自己言说、表达,开放出语言中花朵”。
A.庞培B.苇岸C.钟鸣D.曹晓冬答案:A二、多选题1.张晓风以散文创作为主,余光中曾评其散文特色有____。
A.作品能免于六十年代西化的时尚,既不乱叹人生的虚无,也不沉溺文字的晦涩B.出身中文系,却不自囿于所谓“旧文学”C.散文有一股勃然不磨的英伟之气D.在风格上能用知性来提升感性,在视野上能把小我拓展到大我答案:ABCD2.下列作品中属于鲁迅的记叙散文的是____。
A.《朝花夕拾》B.《我的第一个师父》C.《女吊》D.《二心集》答案:ABC3.丰子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结集出版了____。
A.《中学生小品》B.《随笔二十篇》C.《率真集》D.《缘缘堂再笔》答案:ABCD4.柯灵写于1940年的____等几篇杂文,也很有特色,可以说是“立体风土画”和有的放矢的现实评论的融合。
试析梁遇春散文的语言特色
试析梁遇春散文的语言特色
江岩
【期刊名称】《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16)005
【摘要】梁遇春认为散文写作应"信手拈来,都成妙谛",受这样的散文观影响,他的散文语言呈现出以下的特色:文思翻飞,博识广闻,智慧闪烁,感情细腻.
【总页数】3页(P46-48)
【作者】江岩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系,江苏,南京,21009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6
【相关文献】
1.小而璀璨:梁遇春及其散文 [J], 康富强
2.试析梁遇春的散文特色 [J], 李鸿娜
3.一种全新散文体式的创造--梁遇春与钱钟书散文合论 [J], 杜啸尘
4.闲话梁遇春——我读《梁遇春散文全编》 [J], 柳雄阳;
5.论梁遇春散文——现代散文史上风格特异的一家 [J], 鲍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忧伤、奇诡的美——梁遇春散文论
忧伤、奇诡的美——梁遇春散文论
李光连
【期刊名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7(000)002
【摘要】梁遇春散文出现的意义在于:在新的美学观念支配下,突破传统美文以“善”为表现中心框架,引进社会“恶”的题材,弹奏低沉忧伤曲调,并以此抒发他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哲学思考和深邃多蕴的内心世界。
在他观照现实的忧郁而深刻目光中,处处显示出一种与社会不相容的叛逆性格,一种脱离社群的孤傲感以及与传统文化的距离感。
他的散文受法国象征主义如波德莱尔、魏尔仑、马拉美的影响,经常采用“新奇怪丽”的意象、联想、比喻,以表现“冥思”的内心世界,以致使艺术对象陌生化,语言也给人以晦涩“陌生”的感觉。
【总页数】7页(P59-65)
【作者】李光连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最美的忧伤——克里斯蒂娜·罗塞蒂《悲歌》和《甜蜜的死亡》的忧伤情感赏析[J], 李利红
2.梁遇春散文论 [J], 关峰
3.黎明前最黑暗时代的忧伤歌者——20世纪初现代化浪潮下梁遇春小品文的追求[J], 金晓霞
4.黎明前最黑暗时代的忧伤歌者——20世纪初现代化浪潮下梁遇春小品文的追求[J], 金晓霞
5.生命哲学:《漂泊的那朵美丽忧伤》的快乐与忧伤 [J], 张宝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遇春灵智散文小品的文体创新梁遇春一生写了36篇灵智与文化内涵浑融的抒情言志散文,其散文的内容涉及到文艺、教育、爱情、朋友、家庭、社会等各种知识领域,有些作品自由挥洒了他的超人见解和文化积累,在对人生的灵性的剖析中浓缩了他洞悉世事的智慧,这一类的文章以《一个“心力克”的微笑》、《谈“流浪汉”》、《途中》、《春朝一刻值千金》、《泪与笑》、《天真与经验》、《观火》等为代表。
在梁遇春的这些散文小品中,灵智的言说和文化的书写总是融会得那么灵巧、严密。
读梁遇春的抒情散文小品,总感到作者文思飞腾,语出惊人,对事理的见识别有洞天。
在《春醪集》中,他作出这样的陈述:“我觉得我们年轻人都是偷饮了春醪,所以醉中做出许多好梦,但是正当我们梦得有趣时候,命运之神同刺史的部下一样匆匆地把我们带上衰老同坟墓之途。
”这里用了《洛阳伽蓝记》中的一段典故,把青春期的美好和短暂表达得淋漓尽致。
可以说,梁遇春在抒情言志散文中表达的文化内蕴和智慧灵光,伴随着他灵巧捕捉到的思想和情趣俱佳的审美意象,在随笔体的散文结构中焕发着惊人的生命活力。
梁遇春的文化底蕴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及西方文化的影响,冯至曾说:“从他散文里的旁征博引就可以看出,他还是从书本里得到的更多。
”[1]梁遇春毕业于北大英文系,他对西方文化很熟悉,而且理解得透彻,他的散文小品在针对现实人生问题而纵意挥洒性情时,总能轻巧地将中西方文化的“典故”引入行文中,这些“典故”经他的创造性阐释,十分贴切和深刻地表达了人情事理,也自然、灵活地抒写了他独具情韵和品味的心智、性灵。
梁遇春的中国传统文学功底相当扎实,他那种纵笔驰骋、兼容并包的文风颇有晚明小品风味。
他的散文构思和表达,熔冥想、情韵、哲理于一炉,而且中外语言、句法的融会也能做到轻松自如,也就是说,梁遇春的散文从结构、内涵、行文方式,到语词的运用,都深得西方随笔体散文及中国古代性灵散文的精髓,而且,作者以超群的智慧和才情将中西性灵散文给予会通。
他的这些广征博引、融会中外文化知识精华的抒情散文小品,字字句句都透着他的过人才气和灵性,他从书本读透了人生的玄奥,从人生中领略了书本的真义,他剖析的人生奥妙尤如欣赏眼前发生的“神话”,他谈及的人生话题,是对日常生活的感触,然而,他透视的这些命题的真谛,却让人如同聆听奇人高论,深深感佩于那些奇异的妙言。
梁遇春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对人性本能的感知,都是独具情调的,他的灵智散文表现出中外文化内涵时,也呈现着对时代情绪的感应。
梁遇春的抒情言志散文十之八九是围绕人生高唱反调的,他在作品中表现出一种独立思考的思想光泽,“他在否定中寻觅着重建世界的光――崇高性精神在他的幽默、调侃的现代精神之后是熠熠闪光的。
”[2]“火”的意象在一组散文中突现:《吻火》、《观火》、《救火夫》等。
“火”似乎总是与奉献和奋进相联,也即一种始自古希腊时普罗米修斯高高举起的象征着崇高精神的火种。
“我们都是上帝所派定的救火夫,因为凡是生到人世来都具有救人的责任。
”(《救火夫》)他宣扬着要做“人生舞台上的健将”(《文学与人生》),要做“救火夫”,要“真正跑到生活里面”(《这么一回事》)。
梁遇春坚持笑对人生,他并不是只做快乐的歌者,他会以独特的眼光和视角,用诙谐和幽默的言说,发出对丑恶现实的讽刺和批判。
他洞悉人世间事物的本相,能够从人生现象的反面,发现聊以自慰和自得其乐的途径,他以乐观的心态,勇做人生舞台的健将,以独特的抒情言志方式,将快乐传达给苦闷的人,人们从他的独特品味的散文小品中,领略到了饱蕴文化内涵的智慧和灵性的光彩。
梁遇春是一位人生旅程的匆匆过客,他用昙花一现般的生命给后人留下了《春醪集》和《泪与笑》两本散文集。
在《醉中梦话(一)》中,他道出了自己的散文观:“信手拈来,都成妙谛”。
他认为:“一个作家抓着头发,皱着眉头,费九牛二虎之力作出来东西,有时倒卖力气不讨好,反不如随随便便懒惰汉的文章之淡妆粗衣那么动人。
”在奇特散文观念的影响下,他抒情言志散文的创作,时常能够在博识和智慧的言说中,洋洋洒洒,自由不拘。
梁遇春潇洒自如地闲谈人生别趣,笔调随意,轻松,流转,字字句句闪现着灵慧和智趣。
他的主体性情的表达总在文句中焕发着奇异光彩,他用幽默、机智、妙趣横生、意气风发的文思和才气,激发起读者的欣赏兴趣,还使人反省和深思,如同咀嚼柑榄一样回味无穷。
唐?|说梁遇春是一个“文体家”,走的是“一条快谈、纵谈、放谈的路”。
对于梁遇春的抒情言志风格,有学者提出:“读梁遇春的散文不是产生瞠目结舌的感觉,就是享受痛快淋漓的快感。
他所追求的审美效果不是和谐,而是刺目、刺耳,不是获得读者的共鸣,而是标新立异,给读者以强力和刺激,给感觉麻木的灵魂以震撼。
”[3]我们认为,梁遇春承五四散文的余辉,并将五四散文艺术的厚重积累转化为一种新质,创设了融铸中西方散文体式之精华,将散文多种体式的艺术特长加以综合的新体式散文――灵智性文化散文。
梁遇春的这种散文风格直接受到了18世纪英国随笔的影响,特别是英国随笔大家查尔斯?兰姆的影响。
他的散文与传统散文以及现代各家散文最为不同的地方,就是那种因随时随地的发挥而变得松散、开放的文体结构,而这一点也正是与兰姆最为相似的地方。
在《笑》、《讲演》、《人死观》、《谈“流浪汉”》、《春朝一刻值千金》等篇什中,他采用了与兰姆一致的纵谈与放谈,在《笑》中,他“笑谈”道:“常常发笑的人对于生活是同情的,他看出人类共同的弱点,事实与理想的不同,他哈哈地笑了。
”可以看出,他的笑不是开怀的笑,不是无谓的笑,而是看透人生的超脱的笑,也是对人生发出人道主义关怀的同情的笑,他用笑给苦闷、压抑、黯淡的人生,增添些许快乐与亮色,正如他所说,这是“无害的笑”,虽不能催人奋起,也不会麻痹人们的神经,读他的散文,人们会从那些智性闪烁的文字中获得智慧、真诚及美的收益。
在这超然的随意和洒脱中,梁遇春任意纵情,笑谈,纵谈,放谈,甚至乱谈人生。
他的这些抒情言志的散文笔法实在是太随意,太纵情,太大胆了,作者畅所欲言地将自己渊博的学识和超人的智慧,在行文过程中,洋洋洒洒地表达出来,所谓笑谈,纵谈,放谈,乱谈,真是出语惊人,非同凡响。
1929年4月,他分两期在《语丝》上发表《谈“流浪汉”》一文,这是最能显示梁遇春的性灵和文风的一篇文章,也是最具兰姆风格的一篇散文。
文章开篇从辨析词义开始,不断发挥,起先谈的是流浪汉,后来扯上了与流浪汉生活有点儿相似的马夫、车夫等,后来竟将作家、思想家、画家、历史人物、小说人物等也大谈一通,还对与“流浪汉”对立的“君子”任性评说几句,整篇散文变得枝蔓丛生,散乱不拘,题旨也随之蕴涵了异常丰富的文化意蕴,而作者对“流浪汉精神的赞美”,便越发具有了卓然不群的奇思和智慧过人的妙想。
可以认为,梁遇春以自己高度个性化和创意性的散文笔法,为现代学者散文和“文化散文”的内蕴和价值做了新注解,他以高度“思想化”和“情感化”的智灵创作,将文化、学识、人生现象等等融入作家主体的生命体验和艺术创新中,他所创造的散文新体式既可称作中国的“伊利亚体”,也可称作“放达灵智的文化散文”。
散文创作以真诚和自然的表达为佳境,正如鲁迅所言:“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随便的,有破绽也不防”(《怎么写》),散文如同诗一般,作家在心灵对话中生出灵感,在心声的旋律中谱写出一首首爱与美的乐曲。
梁遇春的散文,无论是自言自语,还是与故友谈心,或者是在当众演讲,都是自在的,有一个独立的我。
我们应该看到,梁遇春的散文一改当时文坛伪情做作的低糜文风,将真性情和真灵气彰显于世人面前,他的许多近乎“奇谈怪论”的议论和抒情,让人惊诧之余,常常使人由衷感佩他奇思妙想的灵性,感佩他大谈特谈自己超常思维的真诚和胆量。
他毫无顾忌地纵意发表自己“叛逆”的人生哲学,抒写出真正出自个人灵智的真率情感,例如《春醪集》中的《春朝一刻值千金》,他开篇便说道:“十年来,求题访友,足迹走遍天涯,回想起来给我最大的益处就是迟起,因为我现在脑子里所有聪明的想头,灵活的意思多半是早上懒洋洋地赖在床上想出来的。
”荒诞而又奇妙的议论!接着,他以此为中心放谈自己对迟起艺术的忠诚,同时也是谈迟起的人生意趣:“迟起给我最大的好处就是我没有一天不是很快乐地开头的……当我神怡气舒地躺着的时候,我常常记起勃朗宁的诗:‘上帝在上,万物各得其所。
’(鱼游水里,鸟栖树枝,我卧床上。
)”梁遇春的随笔艺术真是世间罕见的奇文,我们不妨认为,他之所以如此笑谈,纵谈,放谈,乱谈人生,是因为他无法改变社会黑暗的现状,也不愿顺从社会现实的污浊和黑暗,便在散文的艺术领域开辟出一方精神的乐土,他卓然不群,遗世独立,在快意真率的智灵言谈中,纵谈人生的种种颓糜的风尚,从而获得自得其乐的境界,寻觅到苦难人生中聊以慰藉心灵的别样情趣,实际上,他并没有消极避世,而是以笑抚慰黯淡的人生。
注释:[1]冯至.谈梁遇春[A].冯至全集(第四卷,第297页)[C].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2]韩素梅.“急景流年”饮“春醪”----关于梁遇春“伊利亚”体散文[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1998.[3]马云.中国现代散文的情感与交流[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黄健,男,江苏省徐州市人,江苏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出版了学术专著《“五四”小说与人的文学》及《五四散文艺术论》,曾在《光明日报》、《深圳大学学报》、《剧艺百家》、《艺术百家》、《电影评介》、《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等核心及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三十篇,参与撰写《中国现代文学大辞典》、《张恨水小说名作欣赏》、《中国古典诗词名篇分类鉴赏辞典》等。
文章及著作曾被“光明日报”、“人大复印资料”、“江汉论坛”、“报刊文摘”、“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等报刊复印及引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