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的气候特点(共7篇)
黄河流域夏季降水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黄河流域夏季降水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黄河流域夏季降水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近年来,黄河流域夏季降水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探讨。
本文将分析黄河流域夏季降水变化的特征,并探讨可能的成因。
首先,我们来分析黄河流域夏季降水的变化特征。
数据显示,黄河流域夏季降水量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
尤其是在过去几十年中,降水量逐渐减少,降水频次也减少。
与此同时,黄河流域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衡。
西部地区降水量变化较大,而东部地区相对较稳定。
这种变化导致了黄河流域的气候干旱。
黄河流域夏季降水变化的成因目前尚未得到确定,但有一些研究提供了一些可能的解释。
首先,气候变化是导致夏季降水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气候变化引起了大气环流的变化,进而影响降水分布。
全球气温上升导致地球气候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对夏季降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人类活动也可能是导致夏季降水变化的原因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类活动不断增加,例如大规模的森林砍伐、水土流失等,都对黄河流域的水循环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此外,黄河流域的地形和地理位置也对夏季降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黄河流域地势高低不平,河谷较深,气候条件复杂多变。
这些地形特征导致了黄河流域夏季降水的不均衡分布。
西部山区地形较高,气候湿度较大,降水量相对较高;而东部平原地区地势较低,降水量相对较少。
这种地形梯度也使得黄河流域夏季降水的分布变得复杂。
综上所述,黄河流域夏季降水变化的特征及成因可以通过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地形等多种因素来解释。
然而,由于数据缺乏和研究的复杂性,目前对于这些成因的认识仍然有待深入研究。
未来的研究应该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监测和预测,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以有效应对夏季降水变化对黄河流域的影响综上所述,黄河流域夏季降水变化的成因是一个复杂且尚未完全确定的问题。
目前的研究表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地形等因素都可能对夏季降水产生影响。
然而,由于数据缺乏和研究的复杂性,我们对这些成因的了解仍然有限。
[黄河,下游,凌汛]黄河下游凌汛成因及防御措施
![[黄河,下游,凌汛]黄河下游凌汛成因及防御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5e3ce578c281e53a5802ffd6.png)
黄河下游凌汛成因及防御措施黄河下游凌汛成因及防御措施黄河下游凌汛成因及防御措施黄河下游凌汛成因及防御措施关键词:黄河凌汛成因防御措施1概况 2凌汛的成因 2.1气温河道冰凌是低气温的产物,气温变化是造成凌汛的重要因素。
黄河下游河道呈西南东北流向,上首位于北纬34度50分,黄河入海口位于北纬38度00分,上下相差3度10分。
气温的变化使上段河道冷得晚,回暖早,负气温持续时间短;下段河道冷得早,回暖晚,负气温持续时间长。
沿程纬度不断变化,造成气温“上暖下寒”,上游河段的气温明显高于下游河段气温,决定了黄河下游河段先封河后解冻的特性。
当气温转暖升高时,上段河道先解冻,下段河道还处于固封状态,上段已解冻的冰水流至处于固封状态的下段,卡冰结坝造成凌汛。
2.2水温气温对凌汛的影响是通过水温的变化体现出来的,冬季气温上暖下寒,温差较大,上段河道封冻晚、开河早、冰层薄、封冻时间短,下段河道封冻早、开河晚、冰层厚、封冻时间长,在上段冰层解冻开河、冰水齐下时,下段冰层仍较坚固,容易导致冰凌阻塞,严重时形成冰坝,致使河道水位迅速上涨,形成严重凌洪。
2.3流量黄河下游封冻期流量较小,封冻冰盖较低,冰下过流能力小,封冻后,河槽内增加的槽蓄水量大部分积存在宽河道内,当上游河段因气温升高或流量增加时,冰下蓄水量自上而下沿程释放,流量逐渐增大,加上下游河道狭窄,因气温差异开河较晚,在上游来水的动力作用下,迫使冰盖上涨,容易形成水鼓冰开的“武开河”,致使水位陡涨,形成冰坝,壅高水位,漫滩偎堤造成严重的凌汛灾害,对黄河下游防凌十分不利。
2.4河道形态黄河下游河道上游宽浅散乱,下游狭窄多弯,封河、开河期间极易出现冰凌卡塞,形成冰塞、冰坝,造成凌汛灾害。
主要表现在:艾山窄河段,该河段有黄河下游河道最窄的艾山卡口,险工与山体对峙,河宽仅275m,河道窄,弯道多,排冰能力小,易卡冰阻水;河道急转弯或连续转弯处,如河段呈“L”形、“S”形,流冰经过这些河段时,主流顶冲凹岸后,急转90度,或连转数弯下泄,很容易在弯道处卡冰壅水,形成冰坝。
黄河流域气候变化研究综述

黄河流域气候变化研究综述黄河流域气候变化研究综述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作为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发展中心之一,黄河流域的气候变化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综述黄河流域气候变化的过程、特征以及对区域农业、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黄河流域位于中国北方,是中国第二大河流。
根据历史气候数据的分析,黄河流域气候变化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960年代至1980年代初,黄河流域气温呈现略微下降的趋势;1982年至2001年,气温开始回升,并出现了明显的升高趋势;2002年至今,黄河流域气温快速上升,并且变暖趋势更为显著。
这种气温变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暖一致,且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此外,黄河流域的降水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研究发现,2002年以来,黄河流域的降水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尤以夏季为明显。
而在气候变暖的过程中,黄河流域的降水更加不稳定,出现了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干旱等。
这种降水变化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和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对区域农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气温上升加速了作物生长周期,提高了作物的产量,但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其次,降水的不稳定性导致农作物遭受水分胁迫,增加了干旱损失和灌溉需求。
此外,气候变化还引发了病虫害的爆发,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水资源是黄河流域的重要资源,而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供需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黄河流域的降雨水量和蒸发量的变化,直接影响了黄河的水量。
随着地表温度的升高,土壤湿度减少,导致土壤储水能力下降。
此外,冰川融化速度的加快也对水资源的供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所有这些因素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局势。
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随着气温的升高和降水的变化,黄河流域的植被分布范围发生了变化。
一些适应干旱环境的植物逐渐向北方迁移,而部分耐寒树种面临着生存的困境。
高二地理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总结

高二地理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总结
高二地理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总结(1)地理概况
黄河中下游,文明发祥地;
陕晋豫和鲁,京津二市冀。
地形之特征,太行分东西:
平原丘陵东,西高原山地,
高原黄土厚,广布世第一;
秦岭大断崖,西岳华山立。
华北平原阔,黄海淮冲积;
半岛丘陵广,东岳泰山屹。
(2)气候与农业
位居暖温带,农业生产利。
夏季长高温,棉花豫鲁冀;
渭原和汾谷,①二地棉区亦。
粮食冬小麦,高梁谷玉米;
陕南亚热带,水稻种植宜。
春季和初夏,干旱是问题;
农业需灌溉,节用要合理。
(3)矿产和工业
本区煤矿赞,山西首先谈:
大同与阳泉,太原并西山;
平朔露天矿,神府正兴建。
黄河中下游地区

第二章黄河中下游地区一、地理要素基本特征1.位置特征(1)纬度位置:暖温带(2)海陆位置:东临渤海、黄海,西接西北内陆地区。
2.地形特征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黄土分布区。
3.气候特征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
多数地方7月平均气温在24℃以上,1月平均气温多在0℃以下,春季气温回升很快,蒸发旺盛,干燥多风。
秋季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日照充足。
大部分地区降水量400-800mm,七、八两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降水季节变化大;降水量从东南及南部向西北递减。
4.河流特征流量不稳定,季节变化大,夏汛,含沙量高,冬季会结冰,有凌汛现象。
5.农业特征旱作为主的农业区;雨热同期,光照充足,两年三熟,南部一年两熟;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和花生,盛产苹果、梨、柿、枣等,我国最大的商品棉麦产区;水资源短缺,旱涝、盐碱、风沙、水土流失危害严重。
6.其它陕西苹果概况:陕西是国家确定的苹果优势产业区,同时也是产量和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
2011年陕西保有苹果面积935 万亩,年产量1 203 万吨。
占到全国苹果总产的1/3和世界总产量的1/8,优果率在75%以上。
生产条件:地处西北内陆,海拔较高、光照充足、降雨适中、昼夜温差大、土层深厚,自然条件优越。
优势和劣势:规模优势,生产成本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政策优势,科技优势;缺乏品牌战略意识,品种结构不合理,产业化程度较低。
对策:稳定生产规模,优化区域布局,调整品种结构;加强基地内外部的科学管理和科学种植;建立本土品牌,增强出口贸易的品牌意识及竞争力;积极发展苹果附加产品;创建果品国际营销便捷渠道和科学模式。
二、区域内主要地形区、流域1.地形区(1)黄土高原①地形:海拔1000~2000米,世界上最大黄土覆盖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破碎,沟壑纵横。
②气候: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季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季炎热多暴雨。
黄河7篇(探索中国最壮丽河流的奇妙之旅)

黄河7篇(探索中国最壮丽河流的奇妙之旅)篇1转眼到了秋天,黄河两岸的黄豆荚开始显现了。
它们生长在黄河退潮后留下的肥沃的黄土地上,而那些被黄河水滋润过的豆荚,越是秋天就越饱满,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豆子有时还崩裂出来,仿佛在叫醒黄河:秋天来了!秋天黄河边的早晨,是雾蒙蒙的,使得天空看着很低沉,偶尔吹来的阵阵秋风,却怎么也吹不散这昏暗。
不过那哗哗的流水声总不停歇,更不会让人真正觉得沉闷。
中午不再是云雾缭绕了,天上的太阳正冲着河中央发射“激光弹”,可黄河并不会因此踌躇不前,反而更加喧闹了,太阳把金光撒在河面上,大片大片的,如同大浪在淘金,更像滚沸的金水席卷而来。
这一下更助长了黄河的威风,惊涛骇浪一齐涌来,涛声更是一波一波回荡在天外。
那大浪拍出来的水花被阳光映得像朵朵金莲,四溅的水珠也如同那金琉璃再次打入河中,这儿正是三门峡黄河大坝。
太阳一看偷鸡不成蚀把米,渐渐没了力气射出光茫,落到半山腰了。
月亮不知何时也从另一边露出了半边脸。
此时正是傍晚。
就这样一岸是太阳,一岸是月亮,黄河把它们从中劈开,也因此黄河一边是黄昏的黄,一边是晚霞的紫,宛如仙境一般。
黄河也爱漂亮,被这眼前的美景迷住了似的,忘了往前走,步伐缓慢了。
深夜的狂想曲,奏响了。
洁白的月亮在漆黑的、无边的幕布里高高挂起,是镶在幕布上的唯一一颗耀眼的钻石。
这是一场开幕式。
“音乐家”们从藏身的豆荚叶里出来了;“舞女”衣着花哨,也翩翩飞来;螳螂、蟋蟀这些身姿更魁梧的“达官贵人”也来了……观众这么多,它们越唱越起劲儿了,一个个歌声嘹亮。
看吧,黄河是舞台,这曲儿是黄河编的,怎么少得了主唱?于是,刚打过盹的黄河振了精神,一下成了“麦霸”,虫儿们成了伴奏,这样狂欢了一夜……黄河哺育了千千万万的生命,造就了我们炎黄子孙,她是位活泼“年轻”的母亲,她美不胜收。
篇2黄河,这个简单的名字,却是她孕育了中华民族千百载的历史,滋养着祖祖辈辈的炎黄子孙。
我虽然未曾领略过她的魅力,但他在我的心中,梦中,黄河用她惊骇浪,浊流婉转,激励着我九曲黄河天上来,在我心中黄河不仅意味着磅礴的气势,还象征着中华民族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即使两岸滚滚黄沙不断落入其中,也没有阻挡黄河向前的脚步。
初中第6课地理教案——黄河流域的气候与环境

初中第6课地理教案——黄河流域的气候与环境黄河流域的气候与环境一、黄河流域的地理位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黄河流域横跨了中国的个省区,包括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山西、陕西和山东七个省区。
黄河上游是青藏高原,下游则是渤海湾,流经中国的中部地带,总长度近5500千米。
二、黄河流域的气候环境1.气候特点黄河流域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早春温暖多风沙,夏季潮湿炎热,秋季凉爽干燥,冬季寒冷干燥。
由于气候干燥,降雨少,土地沙化问题比较严重。
2.地形特点黄河流域地势平坦,流域中心线东西宽约400千米,中游下降较快,形成了黄土高原,夹杂着沟壑和盆地,而下游平原则光秃秃的,在黄河上游有较为丰富的森林资源。
3.植被特点由于气候条件和土地的限制,黄河流域的植被类型不多,垦荒和恶意砍伐导致大量的荒漠化。
流域中的森林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上游地区,植被主要有柠条、羊肚菜、柞树、大青杨等,还有少量的野生动物栖息在这片土地上。
4.河流特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国第二大河流。
它的水量丰富,是中国重要的灌溉河,不仅孕育着灌溉文明,也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
黄河曾经历过不少次漫水,造成过大面积的洪灾和水灾。
三、黄河流域的保护黄河流域的保护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应的法律规定,加强对黄河的保护和管理。
企业和个人也要自觉的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推广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生态习惯。
更好地开发利用黄河等自然资源,同时也要加以保护,保证黄河的良性发展,让它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黄河流域的气候环境条件千变万化,但它的河流过程、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都具有非常丰富的多样性,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我们应该珍惜它,爱护它,让黄河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黄河流域的气候特点主要特征

黄河流域的气候特点主要特征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俗语称其为“母亲河”。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黄河流域的气候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黄河流域的气候特点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山脉众多,东西高差悬殊,各区地貌差异也很大。
又由于流域处于中纬度地带,受大气环流和季风环流影响的情况比较复杂,因此,流域内不同地区气候的差异显著,气候要素的年、季变化大,流域气候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光照充足,太阳辐射较强黄河流域的日照条件在全国范围内属于充足的区域,全年日照时数一般达2000~3300小时;全年日照百分率大多在50%~75%之间;仅次于日照最充足的柴达木盆地,而较黄河以南的长江流域广大地区普遍偏多1倍左右。
黄河流域的太阳总辐射量在全国介于中间状况,北纬37o以北地区和东经103o以西的高原地带,为130~160千卡/平方厘米·年;其余大部分地区为110~130千卡/平方厘米·年,虽然不及国内西南部,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强,但普遍多于东北地区和黄河以南地区,为我国东部地区的辐射强区。
二、季节差别大、温差悬殊黄河流域地区季节差别大,上游青海省久治县以上的河源地区为“全年皆冬”;久治至兰州区间及渭河中上游地区为“长冬元夏,春秋相连”;兰州至龙门区间为“冬长(六七个月)、夏短(一二个月)”;流域其余地区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
温差悬殊是黄河流域气候的一大特征。
总的来看,随地形三级阶梯,自西向东由冷变暖,气温的东西向梯度明显大于南北向梯度。
年平均气温为-4℃左右的最低中心处于河源的巴颜喀拉山北麓,流域极端最低气温出现于河源区的黄河沿站,曾有过-53.0℃的记录(1978年1月2日)。
年平均气温为12~14℃的高值区则位于黄河下游山东省境内,流域极端最高气温的记录出现在河南省洛阳地区的伊川站,其值达44.2℃(1996年6月20日)。
黄河流域气温的年较差比较大,总趋势是北纬37o以北地区在31~37℃之间.北纬37o以南地区大多在21~31℃之间。
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

精心整理1.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黄河流域东临海洋,西居内陆,气候、降水、蒸发、光热资源及无霜期等差异明显。
流域水文特征明显,上游降水历时长、强度小,形成的洪水径流峰小量大;中游降水历时短、强度大,形成的洪水径流峰高量小、陡涨陡落,为暴雨洪水,危害较大。
黄河地处中纬度,处于大气环流西风带。
影响气候的大气团主要是极地冷高压、青藏高压、副高,它们相互交绥,形成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流域内各区气候有明显差异,兰州以上属西藏高部分地区带。
等);54.1%,12(强连阴雨)雨一般7生在840天上中下游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多不同时发生,同属中游的河口镇~三门峡区间和三花区间的大暴雨也不同时发生。
2.四川九寨沟的美景与水文的关系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是白水沟上游白河的支沟,以有九个藏族村寨(又称何药九寨)而得名。
九寨沟海拔在2000m 以上,遍布原始森林,沟内分布108个湖泊,有“童话世界”之誉;九寨沟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7年5月8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AAAAA 级旅游景区。
九寨沟与水喀斯特(KARST)?原为欧洲巴尔干半岛一个地名?那里是石灰岩分布区?因石灰岩的溶蚀和侵蚀形成各种奇特地形。
后来?科学家们便使用“喀斯特”一词来称呼因石灰岩的化学溶解而引起一系列地址作用和地貌现象。
华南的亚热带地区?人们在地表看到主要是石灰岩被溶蚀、侵蚀峰林、峰丛景观?只在气温较低地下的溶洞中才能见到再沉积钟乳石等;而在九寨沟?地表常年气温远低于华南的亚热带区?地表的溶蚀景观不甚突出?除了上游地表有较多溶沟、石芽外?溶蚀主要在地下进行。
相反?最引人注目却是地表大量堆积钙华?形成钙华堤、钙华池、钙华滩、钙华瀑等。
在九寨沟地表的地理环境下,较强蒸发作用、地下水溢出后压力的减小、地形陡变处水流的流速增大、特别?成为?厚充沛降水含硫矿物?日至'地段。
黄河地区主要气候灾害

黄河地区主要气候灾害1、黄河和长江的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水土流失:黄河上游黄土高原,这是自然的主要原因,人类历史上对中下游的破坏也是一些影响。
长江沿岸的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于人为的原因,因为南方丘陵地带本来植被就比较好。
洪涝灾害:黄河是有名的地上河,就是河床比很多周围城市都高一截。
黄河的治理关键是治沙,河道内的泥沙导致的。
长江洪水多为季节性降雨导致。
如果你真想研究,查下黄河小浪底工程和三峡大坝吧!《不过内幕你懂得,特别是三峡大坝》2、高中地理:有谁记得黄河的上中下游是怎么划分“几”字的?上中下游分别的主要自然灾害是什么?源地到内蒙古河口为上游,河口到河南孟津为中游,孟津以后为下游。
上游凌汛中游水土流失下游地上河,易泛滥3、黄河中游的气象灾害有什么?答案是B凌汛凌汛是黄河中游特有的一种气象灾难,是地处较高纬度地区河流的特专有水文现象。
黄河属河道自上而下近乎呈“几”字形,在宁夏至内蒙古河段、河南至山东河段为低纬度流向高纬度。
因而黄河凌汛多发生在宁夏、内蒙古和山东河段。
主要是由于受气温、水温、流量与河道形态等几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形成的。
其他解释:A:是黄河上游的气象灾害C:是地质灾害,不是气象灾害D:市黄河下游常出现的灾害,不是中游。
4、黄河历来给人们带来的灾难都有哪些?1.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战国中期,下游大规模修筑堤防后,固定下来的河道就是《汉书·地理志》里记载的大河,从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多股分流、改道频繁的局面,我们暂时作为黄河第一次重大的改道.在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地区人口稀少,初筑堤防时,两岸堤距宽达50汉里(1汉里相当现今414米),大溜(水流主泓)得在堤内游荡,河道蓄洪能力较强,不易发生决口.以后生齿日繁,在大堤内河槽两旁淤出的大片滩地上进行了垦殖,修筑民埝以自卫,远者距水数里,近者仅数百步.遂使河床迫束,河身多曲,淤高迅速,险情迭出.西汉末年,今河南浚县境内河道,“河水高于平地”,显然已成“悬河”.这是秦汉以来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的结果.公元11年王莽时黄河又东决,河、淮之间水灾延续了60年之久.2.东汉至唐末公元11年(王莽始建国三年),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以上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认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此后,在将近千年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出现过相对稳定的局面,偶而有决溢,也未造成大规模改道.其原因:一,东汉开始,大量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退耕还牧,次生草原和灌木丛代替了耕地,水土流失相对二,公元70年,在王景领导下,对西汉末漫流的河水进行全面治理,才固定了一条新的河道,大体流经冀鲁交界地区,从长寿津(今濮阳西旺宾一带),自西汉大河别出,循古漯水河道,经今范县南,在今阳谷县与古漯河分流,经今黄河和马颊河之间,至今山东利津县境入海.三,当时黄河下游存在不少分支,或单独入海,或流入其他河流,沿途更有一些大小湖泊和沼泽洼地,都起着分洪、排沙与调节流量的作用.3.唐末至北宋末经近千年的堆积,到唐末开始,黄河下游河口段已逐渐淤高.公元893年(唐景福二年)河口段,发生近百里的改道.到五代时期,决口的频率明显增加,平均不到三年就有一次泛决.至11世纪初,在今山东商河、惠民、滨州市县境内,河道又“高民屋殆逾丈”.此后决口地点又上移到澶州(今河南濮阳)、滑州(今滑县东旧城)一带.总的趋势是,河道逐渐向北摆动.五代末年、北宋前期决出的赤河、横陇河,都在唐代大河之北.1048年商胡埽(今濮阳东昌湖集)决口,北流经今滏阳河与南运河之间,下游合御河(今南运河)、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史称“黄河北派”.这是黄河变迁史上的第三次重大的改道.(黄河北流大的共有三次:商胡埽、小吴埽、内黄口)4.金元至明嘉靖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为阻止金兵南下,宋东京留守杜充竟然在今河南滑县西南人为决河,使黄河东流经豫东北、鲁西南地区,汇入泗水,夺泗入淮.从此黄河离开了春秋战国以来流经今浚、滑一带的故道,不再进入河北平原,在此后的700多年中,以东南流入淮为常.这是黄河下游变迁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也是黄河第四次重大的改道.浚、滑之间原是黄河下游的窄道,由于这一段河道的控制,以下河道决口后摆动的范围,基本上限制在太行山以东、山东丘陵以北的河北平原上,离开了这段河道以后,下游河道折向东或东南,摆动于豫东北至鲁西南地区.在金代,有记载的12次决口中,决后河道摆动在该地区占10次.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10月,黄河在原武、阳武、中牟、延津、开封、祥符、杞县、睢州、陈留、通许、太康、尉氏、洧川、鄢陵、扶沟等15处决口.大致可以分成三股;一股在中牟境内折而南流,经尉氏、洧川、扶沟、鄢陵等地,由颍水入淮;一股在开封境内,折而南流,经通许、太康等地,由涡入淮.我们将其称为黄河历史上第五次大改道.(4)黄河地区主要气候灾害扩展资料:黄河洪涝灾害的原因:1、黄河下游由于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河堤两侧地势低洼,容易形成洪涝灾害。
游黄河作文500字作文7篇

游黄河作文500字作文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报告、心得体会、汇报材料、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reflections, presentation material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documen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游黄河作文500字作文7篇通过写作文,我们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都知道,写作文需要进行大量的背景知识和资料的积累,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游黄河作文500字作文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

1.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黄河流域东临海洋,西居陆,气候、降水、蒸发、光热资源及无霜期等差异明显。
流域水文特征明显,上游降水历时长、强度小,形成的洪水径流峰小量大;中游降水历时短、强度大,形成的洪水径流峰高量小、陡涨陡落,为暴雨洪水,危害较大。
黄河地处中纬度,处于大气环流西风带。
影响气候的大气团主要是极地冷高压、青藏高压、副高,它们相互交绥,形成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流域各区气候有明显差异,以上属高原季风区,其余地区为温带和副热带季风区。
上中游的大部和下游全部为半湿润带,上中游偏北的局部地区〔包括鄂尔多斯流区〕为半干旱和干旱带,上游南部的局部地区和中游岭地区为湿润带。
黄河流域年降水量多年均值为476mm,其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400mm等雨量线位于托克托--靖边-环县--。
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是岭北坡〔800mm〕;降水量最少的地区宁蒙河套灌区年降水量只有200~300mm,特别是航锦后旗至XX一带年降水量更少,缺乏150mm。
降水在年分配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占全年54.1%,最大月份初现在7月,占全年的21.2%;冬季〔12~2月〕降水最少,占全年3.1%,最小月份在12月,占全年的0.6%。
黄河的暴雨主要出现在中下游,上游以上特别是龙羊峡水库库以上,根本上只有大雨〔强连阴雨〕,极少有暴雨,兰~托为少雨区。
形成暴雨的环流形势:盛夏经向型、盛夏纬向型。
影响黄河流域的三个大气团:极地冷高压、青藏高压、副高。
主要降雨天气系统:地面多为冷锋,高空多为切变线,西风槽、低涡,三合点,和台风〔倒槽〕等暴雨发生的时间主要在6~9月。
上游大雨一般7、9两月出现的时机较多,8月份出现的时机较少。
中游河口镇至区间大暴雨多发生在8月,三花区间较大暴雨多发生在7~8,其中特大暴雨多发生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的40天。
黄河下游暴雨7月份出现的时机较多,月份次之。
黄河上游降雨特点:面积大、历时长、雨强小,强连阴雨;一次降雨仅有个别站日雨>50mm,如1981年8.13~9.13,150mm雨区面积11.04万km2,降雨中心九治站总雨量313.2mm,仅有1天雨量达43.2mm,其余各天雨量均<25mm。
黄河的作文优秀7篇

黄河的作文优秀7篇1. 黄河的历史与意义引言黄河,中国的第二长河,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河流域。
它源于青藏高原,蜿蜒流过九个省份,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母亲河,几千年来一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
本文将介绍黄河的历史与意义。
历史沿革黄河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它见证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
在古代,黄河是中原文化的发源地,众多的古代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
这些古代文明,如夏、商、周等朝代,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社会与经济意义黄河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黄土。
这使得黄河流域成为中国重要的农业和经济区域。
黄河流域的农民利用黄河的水灌溉土地,种植谷物和蔬菜,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黄河也提供了丰富的水力资源和养殖资源,支持了当地的工业和渔业发展。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然而,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和不合理的开发,黄河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
河水的污染和过度排放导致了黄河水质的下降,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和社会组织正在积极推动黄河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
2. 黄河的地理特点与地貌形成地理特点黄河总长度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0万平方公里。
它源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然后流经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山东半岛,最终注入渤海。
河道全程呈V字型,既宽又深,形成了一系列壮丽的峡谷和峡谷。
地貌形成黄河的地貌形成主要受到河流侵蚀和沉积的影响。
河流侵蚀主要是通过水流的冲刷作用来改变地貌。
长期以来,黄河的水流在岸边不断冲刷,形成了许多峡谷和峡谷。
同时,河水还携带了大量的泥沙,随着河水的流动,泥沙会在某些地区堆积起来,形成河道两侧的黄土高原。
3. 黄河的文化底蕴与传统文化底蕴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自古以来,这里就孕育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
例如,《诗经》中的很多古诗都是写黄河的景色和人民的生活。
黄河下游的气候特点(共7篇)

黄河下游的气候特点(共7篇)黄河下游的气候特点(共7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黄河下游的气候特点的资料7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1黄河的特点黄河与我国其他江河相比,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水少沙多。
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580亿立方米,相当于长江的1/17,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4位。
流域内人均水量593m3,为全国人均水量的25%;耕地亩均水324m3,仅为全国耕地亩均水量的17%。
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造成下游河道严重淤积,河床平均每年抬高约10厘米。
黄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合沙量为35kg/m3,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在世界江河是绝无仅有的。
如果把16亿吨泥沙堆成高、宽各1米的土堤,其长度为地球到月球距离的3倍,可以绕地球赤道27圈。
“跳进黄河洗不清”的说法,也就是由形容黄河泥沙多而来的。
同时,黄河泥沙颗粒很细,有时河水甚至呈泥浆状态,沾在身体上还真不易洗净呢!二是水、沙时空分布不均。
黄河水量的60%来自兰州以上,秦岭北麓,90%以上的泥沙主要来自河口镇至龙门区间与泾河、北洛河及渭河上游地区。
全年60%的水量和80%的泥沙量集中来自汛期,汛期又主要集中来自几场暴雨洪水。
这种水少沙多,水、沙分布的集中性,给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和下游防洪,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三是地上悬河。
由于长期泥沙淤积,目前黄河下游堤防临背悬差一般5~6米。
滩面比新乡市地面高出约20米,比开封市地面高出约13米,比济南市地面高出约5米。
悬河形势险峻,洪水威胁成为国家的心腹之患。
四是洪水灾害频繁。
从先秦时期至民国年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余次,大的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北抵天津,南达江淮,洪水波及范围达25万平方公里,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惨重损失。
同时黄河洪水挟带大量泥沙,淤塞河道,良田沙化,给环境造成的破坏性影响,长期难以恢复。
黄河水文特征

黄河水文特征:水量较小,水量季节变化大,夏季形成汛期,汛期较短,冬季是枯水期;黄河含沙量很大;冬季有结冰期、部分河段有凌汛。
黄河的水文特征是什么
黄河上游的水文特征: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化水补给;夏季水量较大,冬季水量少;河流含沙量较小;河流冬季结冰;初冬、初春季节宁夏段有凌汛。
黄河中游的水文特征:水源主要来自雨水补给;夏季水量较大,冬季水量少;夏季是河流的汛期;河流流经黄土高原区河流含沙量最大;,河流冬季结冰。
黄河下游的水文特征:水源主要来自雨水补给;夏季水量较大,冬季水量少;河流含沙量较大;,河流冬季结冰;初冬、初春季节山东段有凌汛。
水文特征包括什么
a.径流量(径流量大小和径流量的季节、年际变化)
b.含沙量
c.有无汛期/凌汛
d.有无结冰期
e.水能资源是否丰富
f.流速
g.水位
所以说,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水能资源,流速及水位。
外流河的水文特征一般包括河流的水位、流量、汛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主要是气候因素。
6.12019-2020年度黄河下游凌汛期气温特征分析

6.12019-2020年度黄河下游凌汛期气温特征分析发布时间:2021-02-19T06:43:26.492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0年11期作者:范旻昊韩作强[导读] 气候研究和天气预测工作在现代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通过对各区域不同时期气温特征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把握好各地区气温的变化趋势,作出较为准确的天气预测。
对此,本文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2019-2020年度黄河下游凌汛期气温特征展开研究。
范旻昊韩作强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河南郑州 450004摘要:气候研究和天气预测工作在现代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通过对各区域不同时期气温特征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把握好各地区气温的变化趋势,作出较为准确的天气预测。
对此,本文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2019-2020年度黄河下游凌汛期气温特征展开研究。
关键词:气温特征;凌汛期;黄河下游6.21气温总体情况2019年12月~2020年2月凌汛期黄河下游河段12~2月气温总体较常年(1970~2015年,下同)略偏高,郑州、济南、利津站和惠民站12~2月的平均气温分别为4.4℃、3.2℃、1.3和1.0℃,总体较常年偏高2.0~2.4℃。
四站分月气温较常年均值均偏高,气温趋势变化基本一致。
凌汛期影响黄河下游的冷空气势力整体偏弱。
郑州、济南、利津和惠民四站12~2月平均气温历年变化情况及见图1。
图1 黄河下游四站1951-2019年冬季(12~2月)平均气温变化12月黄河下游四站郑州、济南、利津、惠民的平均气温分别为4.5℃、3.2℃、0.8℃和0.4℃,较常年同期分别偏高2.1℃、1.6℃、1.2℃和0.9℃。
1月黄河下游四站郑州、济南、利津、惠民的平均气温分别为2.7℃、1.1℃、-0.1℃和-0.9℃,较常年同期分别偏高2.3℃、1.5℃、2.5℃和1.9℃。
2月黄河下游四站郑州、济南、利津、惠民的平均气温分别为6.1℃、5.3℃、3.0℃和3.2℃,较常年同期分别偏高2.8℃、2.8℃、3.0℃和3.0℃。
黄河中下游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黄河中下游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黄河中下游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由于人们对黄河中下游的不合理开发,造成黄河水土流失严重,使得黄河泥沙淤积严重。
洪涝的原因,可分为深浅两个原因。
浅者,豆腐渣的防洪措施;深者,环境恶化也。
而高温,谁都知道环境恶化是其根源。
洪涝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
泥沙淤积,湖容缩小。
大量洪水,带来大量泥沙,防洪标准低,抗灾能力弱。
造成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固然是气候的异常所形成的长时间持续暴雨,但人为因素也是主要原因。
由于人口膨胀,向森林、湖河争地,过度采伐森林,破坏植被,侵占河道等人类掠夺性活动,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增加了洪涝的发生几率。
森林的破坏降低了人类防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对全世界的降水资料进行汇总,科学家们发现:这个世纪,由于地球温度升高约0.5℃,许多干旱地区变得异常干旱,而湿润地区则洪涝灾害明显增多。
自然因素:
1.黄河流经中国三大地形阶梯,东起青藏高原,西至华北平原,海拔相差大,流速大
2.黄河下游地区处在温带季风气候区,降雨有明
显的季节性,在雨季往往会降雨过于集中综上所诉,黄河流域会经常因为排水不畅而造成洪涝灾害。
黄河中下游植被破环严重。
黄河中游途经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严重带来大量泥沙,致使中下游河床增高。
水土流失造成,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
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更严重。
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更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
黄河入海口流速减慢、泥沙大量沉积、形成了世界上罕见的地上河,容易决堤。
黄河下游凌汛作文

黄河下游凌汛作文
凌汛,是黄河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由冰凌壅塞引起的暂时涨水。
由于黄河所处纬度较高,下游河道,一般年份冬季结冰封河。
黄河下游凌汛
黄河,从河南省桃花峪到入海口称为下游,全长786公里,两岸筑有大堤,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
下游河道上宽下窄,河道走向呈西南、东北方向,冬季经常受寒潮侵袭,日平均气温上下河段相差3~4℃,并且是正负交替出现,河道流量一般在每秒200~400立方米。
由于河道、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作用,下游每年都有凌汛,经常发生插凌、封河。
新中国成立以来封河30多次,大多先由河口开始封河,而后逐段向上插封。
一般年份封冻总长约400公里左右,最短40 公里,最长703公里。
开河则由上而下,冰水沿程积集,造成明显凌峰,并易在浅滩、急弯或狭窄河段受阻卡塞,形成冰坝,使河段水位迅速抬高,威胁堤防安全,甚至造成凌灾。
黄河下游凌汛在历史上曾以决口频繁、危害严重、难以防治而闻名。
据历史上不完全统计,自1883年至1936年的 54年中,就有21年凌汛期发生决口,平均五年二决口。
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河下游山东河口地区仍发生过两次凌汛决口。
历史上曾有“伏汛好抢,凌汛难防”、“凌汛决口,河官无罪”之说。
新中国成立以后,黄河下游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战胜了多次严重凌汛,扭转了历史上五年两决口的险恶局面,连续取得了49年凌汛未决口的伟大成就。
总结:由于冰凌、流冰插塞,过流面积减少,可形成冰坝,随着水位的提高,将会出现水鼓冰裂、冰凌漫堤的情形,形成凌灾,其危害程度常常超过洪灾。
90年代黄河下游暖冬气象成因分析

90年代黄河下游暖冬气象成因分析
彭梅香;刘萍
【期刊名称】《山东气象》
【年(卷),期】2000(020)001
【摘要】90年代以来黄河下游地区凌汛期气温发生了气候突变,气温较常年明显偏高,为解放以来最暖的十年,由于气温异常偏高导致了下游地区凌汛期冰情有不同程度的减轻。
造成暖冬的主要影响系统是亚洲地区冬季极涡面积小而深厚,中纬度地区盛行纬向环流,东亚槽偏东偏弱,影响下游地区的强冷空气次数偏少,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强,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持续偏高,ENSO事件频繁发生所致。
【总页数】4页(P21-24)
【作者】彭梅香;刘萍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61
【相关文献】
1.90年代暖冬等气象条件对江苏小麦生产影响的初步研究 [J], 陈维新;黄繁华;等
2.黄河下游地区近十年暖冬的成因分析 [J], 彭梅香;薛玉杰
3.90年代黄河下游凌情特点分析 [J], 杨升全;张玉初
4.黄河下游凌情变化的气象成因分析 [J], 康玲玲;张聪智;等
5.黄河下游地区近10年暖冬成因分析 [J], 薛玉杰;彭梅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黄河流域上中下游汛期重旱涝的气候特征

长江黄河流域上中下游汛期重旱涝的气候特征
卢敬华;李国平;薛升
【期刊名称】《热带气象学报》
【年(卷),期】2002(018)003
【摘要】为了揭示长江、黄河流域汛期(6~8月)重旱涝的气候特征,首先采用墨西哥帽小波对长江、黄河流域1951~1999年汛期的降雨资料作分析,得到了两流域汛期降雨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其次将长江流域划分为三段(上游、中游、下游段)、黄河流域分为两段(上中游、下游段),以各游段逐月的平均降水量(R)为基准,计算降雨量距平百分率,从而得到逐游段、逐月49年来的重旱涝的时序资料;最后分析该时序资料,得到两流域上中下游汛期重旱涝的时空分布.其结果深化了我们对重旱涝的认识.
【总页数】7页(P262-268)
【作者】卢敬华;李国平;薛升
【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26.61.4
【相关文献】
1.夏季长江中下游旱涝年季节内振荡气候特征 [J], 王遵娅;丁一汇
2.青藏高原冬季积雪异常和长江中下游主汛期旱涝及其与环流关系的研究 [J], 陈
乾金;高波;李维京;刘玉洁
3.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期降水量异常与旱涝趋势 [J], 柳艳菊;马开玉;李永康
4.汛期档案安全保障措施研究
——以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综合档案为视角 [J], 刘俊玲
5.2011年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及汛期暴雨的对流条件研究 [J], 黄明策;沈新勇;刘会鹏;李小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下游的气候特点(共7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黄河下游的气候特点的资料7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1黄河的特点黄河与我国其他江河相比,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水少沙多。
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580亿立方米,相当于长江的1/17,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4位。
流域内人均水量593m3,为全国人均水量的25%;耕地亩均水324m3,仅为全国耕地亩均水量的17%。
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造成下游河道严重淤积,河床平均每年抬高约10厘米。
黄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合沙量为35kg/m3,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在世界江河是绝无仅有的。
如果把16亿吨泥沙堆成高、宽各1米的土堤,其长度为地球到月球距离的3倍,可以绕地球赤道27圈。
“跳进黄河洗不清”的说法,也就是由形容黄河泥沙多而来的。
同时,黄河泥沙颗粒很细,有时河水甚至呈泥浆状态,沾在身体上还真不易洗净呢!二是水、沙时空分布不均。
黄河水量的60%来自兰州以上,秦岭北麓,90%以上的泥沙主要来自河口镇至龙门区间与泾河、北洛河及渭河上游地区。
全年60%的水量和80%的泥沙量集中来自汛期,汛期又主要集中来自几场暴雨洪水。
这种水少沙多,水、沙分布的集中性,给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和下游防洪,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三是地上悬河。
由于长期泥沙淤积,目前黄河下游堤防临背悬差一般5~6米。
滩面比新乡市地面高出约20米,比开封市地面高出约13米,比济南市地面高出约5米。
悬河形势险峻,洪水威胁成为国家的心腹之患。
四是洪水灾害频繁。
从先秦时期至民国年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余次,大的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北抵天津,南达江淮,洪水波及范围达25万平方公里,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惨重损失。
同时黄河洪水挟带大量泥沙,淤塞河道,良田沙化,给环境造成的破坏性影响,长期难以恢复。
由于洪水灾害频繁,历史上黄河洪水被称为“中国之忧患”。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概况水库工程概况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干流上的一座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属国家小浪底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建设采用国际招标,以意大利英波吉罗公司为责任方的黄河承包商中大坝标,以德国旭普林公司为责任方的中德意联营体中进水口泄洪洞和溢洪道群标,以法国杜美兹公司为责任方的小浪底联营体中发电系统标。
1994年7月16日合同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
小浪底工程大坝采用斜心墙堆石坝,设计最大坝高154m,坝顶高程281m,水库正常蓄水位275m,库水面积272km,总库容126.5亿m。
总装机容量180万KW,年发电量51亿度。
水库呈东西带状,长约130km,上段较窄,下段较宽,平均宽度2km,属峡谷河道型水库。
坝址处多年平均流量1327m/s,输沙量16亿t,该坝建成后可控制全河流域面积的92.2%。
开发目标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蓄清排浑,除害兴利,综合利用。
小浪底水利枢纽战略地位重要,工程规模宏大,地质条件复杂,水沙条件特殊,运用要求严格,被中外水利专家称为世界上最复杂的水利工程之一,是一项最具挑战性的工程。
323区域自然地理概况地理位置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位于黄河中游豫、晋两省交界处,在洛阳市西北约40km。
上距三门峡坝址130km,下距郑州花园口128km。
北依王屋、中条二山,南抵崤山余脉,西起平陆县杜家庄,东至济源县大峪河。
南北最宽处约72km,东西长93.6km。
(显示小浪底库区背景图) 淹没区涉及两省4市(地区)所管辖的8个市(县),即河南省的孟津、新安、渑池、陕县、济源;山西省的垣曲、平陆、夏县。
地质地貌水库集水区处于峡谷地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南岸为崤山东北余支,地势陡峻;北岸有太行、王屋山脉。
两岸地形起伏较大,西部、北部多1000米以上高峰,西阳河上游历山海拔2321m为区内最高峰。
区域内大面积分布着第四系黄土,以及前震旦系的变质岩、安山岩、寒武系灰岩、砂页岩、红色砂、页岩和粘土岩。
气候库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2.4~14.3℃,昼夜温差大,元月平均气温最低,七月份气温最高;库区年平均降水量616mm,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主要集中于夏秋两季,而冬季雨量稀少;年平均蒸发量为2072mm,全年以夏季蒸发量为最大,冬季蒸发量最小;年平均湿度在62%左右。
水文水资源状况黄河由西向东穿过库区,水流湍急,流程130km,其间有较多的支流、支沟、毛沟汇入,较大支流计有18条,多数分布在库中区和库前区,如北岸的西阳河、逢石河、亳清河、沇西河和南岸的畛河、青河、北涧河等河流。
黄河三门峡至小浪底区间流域面积为5756km,约占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流域面积的14%。
支流来水流量一般较少,且经常出现断流。
汛期常有短时间暴雨洪水,一般每年出现3~4次。
矿产资源该区域深厚的沉积地层中发育了种类繁多的沉积、变质矿产资源,如煤、硫磺、铜、铝矾土、铁、黄铁矿、石英、白云岩、石灰石等。
库区范围内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矿、硫磺矿、铜矿和铝土矿。
煤矿在各县(市)的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煤质优良,蕴藏丰富;铜矿主要分布在275m高程以上,垣曲县亳清河、板涧河上游,归属于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硫磺矿主要分布于新安县境内的畛河、青河流域;铝土矿主要分布在新安、渑池、陕县等地,矿质优良,品位居全国之首,储量达0.62亿t,较大的企业为长城铝业公司洛阳铝矿。
土壤植被状况区域属温带半湿润地带,广泛分布着暖湿带的地带性土壤,其土壤类型为棕壤和淋溶褐土,浅山丘陵主要分布着褐土类中的红粘土、立黄土、白面土。
在山前的冲积平原下部和局部低洼地区分布着潮土。
库区植被覆盖率约为20%,地表植被密度不一,部分地表裸露。
植被型有灌丛和草丛、阔叶林、针叶林,山区有小面积的天然林;植物有刺槐、榆、侧柏、荆条、酸枣等。
区域内农业生产历史悠久,自然环境受到人类活动较大的影响,由于放牧牛羊、烧柴、开垦耕地、常年干旱缺水等原因,库区植被不断遭受破坏,致使区域内水土流失严重。
2 区域社会经济概况农业经济状况小浪底水库淹没影响到河南、山西两省三市一地区的八个县(市),29个乡(镇),涉及人口16万人,淹没土地总面积为4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0万亩。
该区域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大于西部,平均人口密度330人/km2,人均耕地约1.25亩。
淹没区每年的农业总产值1.2亿元。
农作物夏粮以小麦为主,秋粮以玉米、谷子、红薯为主。
农作物产量水田亩产超过1000斤,旱田亩产500~900斤,棉花亩产50~150斤。
工业经济情况各县(市)的工矿企业只有少部分分布在小浪底区域内,1996年区域内六县(市)的工业总产值为5亿元,而其全部工业总产值为86.5亿元。
从区域内的工业产值分布来看,垣曲县最大,占区域的46%;新安次之,占31.6%,其它县(市)较少,均小于8.0%。
监测站网布设情况小浪底的环境监测主要分三个部分,即库区、施工区、移民区,各部分监测项目、断面测点布设、监测频率各不相同。
库区水质监测包括地面水监测14个断面,底质监测4个断面;施工区监测包括地表水干支流6个断面、生活用水37个测点、河流底质12个点、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17个监测点、大气测点、噪声12个测点;移民区包括生活饮用水28个测点和土壤28个采样点。
根据实际情况,监测时断面测点数和监测项目有所调整。
工矿企业及主要污染源分布小浪底库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沿河滩地,工业发展水平较低,国有企业较少,大部分工矿企业集中在县城,规模较小且分布不均,绝大多数为乡村或个人兴办的小煤矿、小硫磺窑、小铁矿和小铝矿。
区域内矿产资源丰富,质地较好,形成了以矿业为主的工业格局,共有企业110家。
淹没区内工矿业相对发达的地区是新安县的仓头乡、西沃乡和垣曲县的古城乡。
区域内矿业企业较多,约占工矿企业总数的80%,其中以煤炭采选业为多,达70余家。
此外还有炼焦业、电力工业、建材工业和铁冶炼业等。
工业产值比重最大的行业为有色金属工业和煤炭采选业,合计占工业总产值的82%,其它依次为电力工业、炼焦业、铁矿采选业、铁冶炼业、建材工业和食品加工业。
区内工矿业规模一般较小,产值超过一千万的企业仅15家。
煤炭采选业分布较普遍,较大的煤矿有五家,分别是新安煤矿、五一煤矿、黄沙坪煤矿、寺村二矿和观音堂煤矿。
有色金属工业绝大部分分布于垣曲县,主要是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下属的各单位,包括三座铜矿和冶金厂、铜厂,以及位于畛河上游的中国长城铝业矿山公司洛阳铝矿。
炼焦业主要分布在渑池、济源、垣曲和新安县。
电力工业主要有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电厂和平陆电厂。
铁矿采选业有逢石河上游的济源钢铁厂铁矿、渑池县南村乡黄河采运公司,前者规模较大,产值上千万。
铁冶炼业均在山西境内,有平陆曹川铁厂和垣曲长直铁厂。
食品加工业主要是酒厂、啤酒厂和副食品加工厂,均位于垣曲县亳清河流域。
据调查,区域内固体废弃物,库区有煤矸石约70万t,硫磺尾矿及硫磺冶炼渣等固体废物1000万t以上。
180m以下截流淹没区小硫磺矿7个,硫磺尾矿7万t;淹没民办小土硫磺冶炼窑510座,硫磺冶炼渣285万t。
篇2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特点和成因类型分布规律基本特征主要成因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两侧低气压控制地区终年高温多雨,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多对流雨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南北两侧的信风带内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降水在1000毫米左右)信风带和赤道的气压带交替控制热带季风气候东北信风带内大陆的南部和东南部终年高温,有明显的雨、旱季(降水在2000毫米左右)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热带沙漠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及大陆内部终年炎热干燥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南北纬30°—40°大陆东岸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海陆热力差异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全年降水均匀终年受西风带控制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内部冬冷夏热,年较差大,降水稀少且集中于夏季远离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温带季风气候亚洲东北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海陆热力差异极地气候南北两极地区终年严寒,降水稀少纬度高,接受太阳光热少一般来讲大陆西岸的各气候类型以气压带风带控制为主,其中同学们应区分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和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的气候类型。
大陆东岸主要受季风环流的控制。
篇3黄河河口的特点可以用“黄河口、大油田、红色圣地、黄金海岸”来概括。